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重点范文
2013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
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观念的东西不 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并在人的头脑中改 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而已” 。
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 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 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 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 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 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 尺而已” 。
牛顿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凡运动总是物 质的运动,不存 在没有物质的运 动。设想没有物 质的运动就是唯 心主义。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的大脑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唯心主义运动观 有无物质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与 历史唯物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 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 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 表现。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谈谈世界观对人的生活的影响
人生观
人们对人生目的和 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 问题上的表现。
(一 )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两大类 现象
物质现象
精神现象
两大类 活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 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 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 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 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 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 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马哲章节总结 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根本问题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开展的观点看世界,开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那么。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表达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之一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的物质性表达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局部。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集中表达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表达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使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根本形式多样化: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根底。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局部,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大题范文
三、辨析题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世界统一于存在。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1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四、材料分析题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水
金
物质=具体实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
牛顿 化学原子论
道尔顿
物
物质结构图
分
子
原
……
物质=原子
质
子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 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的。 ‛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 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 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Nhomakorabea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联系、发展、 矛盾的观点 孤立、静止、 否认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 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 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过去 现在 将来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质只能按照 长、宽、高这三个方向延伸。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自 在 世 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21版)
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和朱子
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 宇宙精神
关于世界的本原,除了“是什么” 之外,还有“有几个”的问题:
根据有几个,可以分为: 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一
元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论
一元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二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
元
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1987年的时候,有个英国 小孩给马来西亚领导人写 了封信,大意是我今年只 有10岁,希望长大后有机 会研究热带雨林和动物。 但是你们每年都在乱砍滥 伐,如果继续这样,那等 不到我长大森林和动物都 将消失,仅仅为了获得百 万镑或更多的收入,你们 做为大人觉得这样对吗? 我觉得这是羞耻的。
马来西亚首相回信,直接怼: 大概意思就是在背后指点你写这封信的大人不羞 耻吗? 说我们这里穷,砍一棵树就有十个人的工作机会 ,这十个人有班上又可以养活自己和妻儿,我们 针对伐木业收40%的税,这些税又被拿来修路造学 校盖医院,我国几十万穷人因此受益。你算老几 ,凭什么觉得你未来的研究机会比他们现在的生 计更重要? 树木对现在的我国一点不重要,真有
并进一步认识事物。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 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 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是一维的,不可逆。
古人云: “机不可 失,时不再来”,“一寸 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 光阴”,“年年岁岁花相 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 照。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中。
无论是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还是人类创造的建筑和科技产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自然界中各种变化和运动的根本原因。
本文将从物质的本质、物质的发展过程以及物质发展的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质的本质物质是构成现实世界的基本要素,它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
根据现代物质观,物质通常表现为具有质量和体积的,具有可感知属性的实物。
物质由微观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组成,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排列形成各种物质的状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物质的本质是运动的。
根据物质运动的观点,物质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中。
物质的运动包括微观的分子动力学和宏观的物质迁移、变形等过程。
形成物质的运动的原因是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的转化。
二、物质的发展过程物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物质的生成、发展和消亡等阶段。
在宇宙大爆炸后,物质通过星体的聚合和扩散等形式进行生成和演化。
在地球上,物质通过地壳运动、大气气候变化等过程进行演化。
而在人类社会中,物质的发展则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
物质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社会需求和人类智慧等。
自然条件如气候、地质和生物环境等对物质的生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需求指人类对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追求,它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发展的进程。
人类智慧则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它直接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物质创新。
三、物质发展的规律物质的发展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物质发展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在物质运动和物质转化中产生的客观规律性。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物质发展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的普遍性和基础性:物质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表现出物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2.辩证性和矛盾性:物质的发展是辩证的过程,包含着各种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包括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一切实体,从微观的原子和分子到宏观的天体和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
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世界存在的基础,同时也受到一定的规律制约。
本文将探讨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两个基本属性。
质量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对于引力的反应。
体积是物质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除了质量和体积外,物质还具有其他属性,如颜色、形状、密度、电导率等,这些属性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形成分子、晶格等物质结构。
不同的原子和分子通过形成不同的结构,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物质。
例如,氧气由两个氧原子组成,形成O2分子;水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形成H2O 分子。
不同的物质结构赋予了物质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三、物质的物态变化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物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下,物质的分子紧密排列,相互之间有规则的振动。
液态下,物质的分子之间相对较近,可以自由流动。
气态下,物质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远,具有较大的运动能力。
物质在不同的物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受到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
四、物质的能量和运动物质具有能量,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基础。
物质的能量包括内能、动能和势能等形式。
内能是物质分子或原子内部所具有的能量,动能是物质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质由于位置或状态的不同而具有的能量。
物质的能量决定了物质的热力学性质,例如温度、热容等。
物质具有运动性,无论是微观的原子和分子还是宏观的物体,都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表现为振动、旋转和自由运动等形式。
物质的运动性与其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质的分子运动越剧烈。
五、物质的发展规律物质的发展受到一定的规律制约,其中包括物质的不灭性、运动性、转化性和发展性等。
1.物质的不灭性:根据物质守恒定律,物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通过物质之间的转化来改变其形态和组成。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一般用‚多少‛来形容, 是可以传播和积累的; 智慧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 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感悟和觉醒,一般用‚有 无‛或‚深浅‛来形容,传播和积累对智慧的获 取作用不是很大。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各种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形成的是各 门具体科学 智慧的系统化形成的是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它们分别是怎么理解 物质的?怎样评价它们对物质的理 解,有什么可贵之处,缺陷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在哲学史 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一专题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人类对世界物质性认识的不断 深化
联系之二:哲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 响制约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 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 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 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 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先哲没有 走上这两步 。” --爱因其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联系之一:哲学是建立在各门具体科学的基 础之上的。各门具体科学为哲学的发展与丰富提 供新滋养与新论据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
理在事先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
“绝对理念”自 我发展到一定阶段外 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
黑格尔
慧能(公元638-713)本姓卢,出 身是贫苦的樵夫。青年时曾到湖北黄梅 向禅宗五祖弘忍学习佛法,因见识超群 而见授衣钵,禀为六祖(初祖即是传说 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菩提达摩)。慧能 后来到岭南韶州曲江县曹溪山,建宝林 禅寺,终身弘扬“顿悟”心法,学者甚 众。他的说“法”言语,身后被弟子们 汇辑成《六祖坛经》,这是中国本土佛 教中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著作。到 唐代后期,禅宗已几乎统一了佛教各宗 派,六祖慧能的盛名也千古流传。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案例1:牛顿与神学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
他在自发的唯物论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他在哲学上是个盲人。
他厌恶理论思维,曾自我警告:“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当时的形而上学指哲学思维)这是他为了排斥理论思维发出的警告。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可能摆脱哲学的影响和支配。
为了解决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他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
这个力从何而来呢?他陷入了困境。
于是,他提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从自发的唯物论坠入唯心论的泥坑。
晚年,他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妄图用科学的发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这就完全作了宗教神学的俘虏,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
这件事说明,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如果忽视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会偏离科学的道路。
企图离开哲学的指导是办不到的。
相关知识点:世界观的重要性;案例2:“心”与“气”(1)[宋]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仅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杂说》)[译文] 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来叫做“宙”。
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
千万世以前,有圣人出现,此心相同,此理相同;千万世以后,有圣人出现,此心也相同,此理也相同;东西南北四方有圣人出现,此心都相同,此理都相同。
(2)[宋]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
”(《正蒙·太和篇》)[译文]太虚没有固定的形体,它就是气的本来状态。
气凝结聚合为有形的万物,分化解散为无形的太虚,它的聚散变化不定的形态是暂时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 “无限者”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和“八卦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 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世界 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 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 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 的问题、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 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 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 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 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 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五行”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 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
火
木
土
水
金
阴阳、八卦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 伯阳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中子星、黑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8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唯心主义运动观 有无物质的运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慧能
39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 固有属性
——物质运动的相对稳 定状态和特殊状态。
第一、相对一定参照物没有发 生空间位置移动; 第二、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 没有发生质变。
40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标志物
世
决定
方
界
法
观
体现
论
4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特殊规律
哲学 整个世界 一般规律
5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
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 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形态。
6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 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32
一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元
世
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界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精神
的 统
二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笛
元 论
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卡 尔
一
性
多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 原: 物理世界 、 知 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范文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范文《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现象和变化。
从日月星辰的运转,到生命的诞生与消逝,从社会的变迁,到科技的进步,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着。
而在这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本质和规律,那就是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却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单来说,物质就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切实体和场。
无论是我们脚下的大地,还是头顶的星空;无论是微小的原子,还是巨大的星系;无论是有形的物体,还是无形的能量,都属于物质的范畴。
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
这意味着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它的存在方式,物质都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
比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一过程不受我们的想法和愿望的影响。
即使我们希望地球停止转动,或者改变其轨道,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
从微观层面上看,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停地围绕原子核运动;从宏观层面上看,大陆板块在缓慢地漂移,气候在不断地变化。
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运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动态画卷。
物质的统一性在于其客观实在性。
世界上的物质虽然形态各异、性质多样,但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
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还是人类社会的物质,都统一于物质这一根本属性。
这种物质的统一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了解了世界的物质性,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世界的发展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比如,在物理学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又共同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案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人物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6),“科学之祖”泰勒斯是古希腊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生于米利都,他的家庭属于奴隶主贵族阶级,据说他有腓尼基血统,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泰勒斯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
他招收学生,建立了学园,创立了米利都学派。
他不仅是当时自发唯物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较早的科学启蒙者。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人。
生于爱非斯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文章晦涩难懂,富有隐喻。
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
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
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
赫拉克利特还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
赫拉克利特也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断变换,他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苏格拉底因此称赫拉克利特为“流动者”。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理论则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在没有理解恶的时候也就不可能理解善。
赫拉克利特认为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
但他常常用逻各斯(即理性)一词来代替神。
他相信世界上有“普遍的理性”来指导大自然发生的每一件事。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
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
著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军事家,诗人,浙江余姚人,王阳明故居位于余姚城区龙泉山北麓、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门西侧。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案例分析案例1:喜为人母的“猪孩”“猪孩”王显凤当妈妈了!十余年前,这个曾和世界各地的“猴孩”、“狼孩”等“兽孩”一样引起世人关注的在猪圈里被发现的东北女孩子,如今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猪孩”的发现大概是十几年前的事。
据其家人介绍,1974年12月23日,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
她的母亲因早年患大脑炎而导致痴呆,属中度残疾;她的父亲是聋哑人。
小显凤出生后,父亲忙于每天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小显凤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经常饿得哇哇大哭。
当王显凤会爬以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便开始摸摸索索地四处找东西吃。
有一天她从炕上摔下来,不分东南西北的小显凤不知不觉爬进一窝刚出生不久的猪崽儿中间,她本能地与小猪崽儿一起拱在母猪肚皮下吃起奶来。
老母猪似乎并不讨厌这个外来的“孩子”。
小显凤吃饱喝足后,和小猪崽儿一起,偎在母猪的怀抱中睡着了。
晚上,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在猪身边发现了小显凤。
他扒拉开猪崽儿,将小显凤抱回了炕上。
谁知,第二天小显凤又回到了母猪身边……就这样,王显凤正式开始了她与猪为伴的生活。
她终日与猪为伍,看到的是猪的形象,听到的是猪的声音,自然模仿的也是猪的行为。
1982年,王显风的母亲改嫁了,王显风跟随母亲来到同村农民王文乾家。
王文乾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心地善良。
继父无数次地试图让她回到人的生活中,却因显凤积习难改,一直未能成功。
1984年夏,王显凤的一位在村小学教书的本家叔叔偶然来她家办事,谈话间,他忽然听到厨房里有异样的哼哼声。
当晚,小学教师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了一篇《锅柽子村发现猪孩》的文章,寄给了当地的媒体,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帮助,为王显凤寻一条出路。
此事一经报道,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猪孩”王显凤实在是一个太特殊的孩子。
11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伴的极为特殊的环境里度过,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
当时,对她进行的一系列科学检验和心理测量的结论令人沮丧。
《世界的物质性》知识点详解免费范文精选
在教师资格笔试中,《生活与哲学》中规律这个知识点历来是考查的重点,经常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
规律这个知识点主要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下面我们将就此知识点与大家分享。
【考点精讲】(一)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物质的外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事物和现象。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意义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三)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意识依赖于物质。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意识。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从发展上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有客观的物质性。
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办法、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c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B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 )A.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运动范畴D.意识范畴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B )A.唯理论和经验论B.唯物论和唯心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世界观和方法论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B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C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C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 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12.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B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1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A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B )A.激变论 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17.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的认识方法是( D )A.联系的方法 B. 发展的方法 C. 实事求是的方法 D.矛盾分析法18.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B )A.可知性B. 客观性C. 偶然性D.随机性19.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 )A. 社会规律的历史性B. 自然规律的不可重复性C. 社会规律的间断性D. 自然规律的盲目性20.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21.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
这是根本错误的,原因在于( C )A.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B.人的理性受到情感的作用C.否认规律的客观性D.人的情感也为自然立法2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这说明了( C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23.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
这种说法违背了( C )A.社会规律的可知性B.社会规律的属人性C.社会规律的客观性D.社会规律的差异性24.“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 D )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B.人的个体差异性C.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参考答案:1.C 2.D 3.A 4.B 5.A 6.B 7.B 8.A 9.C 10. A 11. C 12. B 13. A 14. B 15. C 16.A 17.D 18.B 19.A 20.A 21.C 22.C23.C 24.D]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AC )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B.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C.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零碎的观点D.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2.“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BD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 ABC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4.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如下特点( ABCD )A.客观性B.普遍性C.多样性D.条件性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BC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D.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6.新事物是(BC )A.在时间上最新出现的事物B.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C.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D.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7.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A.意识的创造性B.意识的目的性C.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D.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B )A.人们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B.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客观制约C.人的意识的创造性D.人类活动的受动性9.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ABCD )A.“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B.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C.“尚和去同”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BCD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ABCD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参考答案:1.AC 2.BD 3.ABC 4. ABCD 5. ABC 6.BC 7.ABCD8.AB 9.ABCD 10. ABCD 11. 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事物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5.唯物辩证法就是不偏不倚的折中法。
6.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所谓既肯定又否定实质上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考答案要点:]1.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
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
(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
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
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
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1)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3)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4. 答案要点:正确。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它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决定。
量是事物的可以用数和形去表示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等级、规模、速度等方面的表现。
量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导致事物质的变化。
质和量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客观规定性。
5. 答案要点:不正确。
所谓折中法,是指把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调和,是和事佬。
而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一种思维方法。
它们都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客观联系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联系和发展,反对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6. 答案要点:任何事物内部都可以分为两大方面,肯定方面是有利于现有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