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七上十四、次北固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七上三夜雨寄北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三、夜雨寄北(遵义6年未考)[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首句设问点题,视角独特。
第二句融情入景,悲怆沉痛。
“期”字两见,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
两个“期”的一问一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继之“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而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涨”字富于动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将人的情感波动融入其中,表现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
“秋”字在点明季节的同时营造气氛,烘托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三、四句的巴山夜雨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欢聚场景的憧憬,用反衬手法来表现孤寂心情。
“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力。
“却话”意为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突显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
“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使文意更加曲折深厚。
【背景资料】本诗是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
现传各版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主题】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为什么用得好?__示例:“涨”字用得好,一方面写出了夜雨泻下,秋池水涨的景象;另一方面绵绵的秋雨会引起人的哀思,因此也象征着诗人不断增加的羁旅愁绪。
__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描绘了一幅作者在想象中与妻子团聚,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于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共同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的喜悦的画面。
__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抒发了作者对妻子(友人)深深的思念和急切想与妻子(友人)见面的心情。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
十四、次北固山下(遵义6年未考)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以对偶句开头,写诗人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情怀。
触景生情,引起乡愁。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平”“阔”“正”“悬”展现了一幅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画面。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千古名句,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设问。
表达漂泊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主题】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去吴中途经北固山时写的。
全诗和谐优美,意境开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艺术特色】寓情于景,景中含理,语言准确精练。
1.(2010遵义中考)颈联中的哪两个字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__生;入。
__
2.(2010遵义中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放眼山川,宽阔博大的胸襟。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九上四十七水调歌头0118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九上四十七水调歌头0118240[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在中秋佳节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着月宫今夕的场景。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第一句说“归去”,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明月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当词人想到月宫的清寒,却又犹豫了。
“恐”字把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词人情感的波澜起伏。
最终从幻觉回到现实。
上阕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
写出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第一句将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埋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一句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蕴含哲理,表明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胸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下阕写对月怀人,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
【背景资料】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写。
当时作者在政治上不得志,弟弟子由(苏辙)又不在身边,两人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中秋之夜,词人望月抒怀,写下此词。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七上二杂诗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二、杂诗(2016遵义已考)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久居他乡,忽遇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应知”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了“我”的殷切乡思,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所谓“故乡事”,包括宗族家眷、邻里乡情、风物民俗等。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要问的故乡事实在太多了,诗人却只问了窗前那株寒梅,这是因为窗前的寒梅最能引起诗人的怀想,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事情。
这里的“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事物了,而是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背景资料】本诗是王维在盛唐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人久居异乡,忽然遇见来自故乡的旧友,激起了强烈的乡思和急欲了解故乡的人和事的心情。
【主题】诗人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1.请简要赏析“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两句诗。
__这两句诗通过询问故乡的梅花是否开放,自然流露出浓浓的思念之情,质朴平淡而诗意浓郁。
同时,梅花在这里成为一种象征,成了故乡之物的代名词,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作者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__
2.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__“故乡”一词迭现,表现出思乡之深;“应知”表现出了解乡思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寒梅着花未?”借梅花这一物象,承载自己的浓浓思乡之情。
__。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遵义6年未考)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寓情于景。
“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了特定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次句直接叙事,“闻道”表示惊闻叹息;“过五溪”表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后两句抒情,寄情于景。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诗人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背景资料】王昌龄左迁(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方寄给他。
【主题】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__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__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__。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
二十五、游山西村(2013遵义已考)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热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喻绝境中的希望和转机,给人以安慰和鼓励。
告诉我们在绝境中不能灰心,只要有希望,就会有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描绘了一幅南宋农村风俗画。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题】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艺术特色】对仗工整,感情淳朴真挚,写法灵活多样。
1.(2013遵义中考)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热情赞美了山村优美的风光、古朴的习俗以及淳厚、热忱的村民,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真挚友情的留恋和对山村淳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__
2.(2013遵义中考)“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__“足”字用得好。
“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赞誉了憨厚乡民的热情好客。
__
3.(2016十堰、淮安中考)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蕴含的哲理。
__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__。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八下四十二、长相
四十二、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上阕写千里行程中所见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的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路途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景。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千帐灯”照应的便是万颗不眠的思乡之心。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阕突出的是“风”和“雪”,衬托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
“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一更”二字反复出现。
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错杂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
“聒碎乡心”呼应“千帐灯”,交代深夜不寐的原因。
结尾“故园无此声”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背景资料】词人身为皇帝侍卫,对陪侍出游感到厌烦,但又改变不得,实在是一个极大的矛盾,处在这矛盾之中,是词人解不开的愁怨。
《长相思》就是在看似风光的扈从出巡中用含蓄自然的手法写下的凄婉辞章。
【主题】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伤感,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及浓郁的思乡之情。
1.词中“一程”“一更”用得妙,请简要赏析。
__“一程”与“一更”均叠用,显示出一种整齐的对称之美。
上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写出空间上的延续;下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写出时间上的延续。
__2.词的上阕“夜深千帐灯”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__夜晚宿营于旷野,千家难眠;为引出下阕的“乡心”蓄势。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九上四十四、泊秦
四十四、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作者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淡雅。
烟、水、月、沙四者,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次句点题,承上启下,网罗全篇。
“夜泊秦淮”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起到开启下文的作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是全诗意旨所在。
“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
“隔江”暗含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已危在旦夕,而统治者仍沉迷于声色之事。
一个“犹”字,突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犹唱”二字更是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生活的愤怒及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背景资料】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进犯,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但是统治集团却还在纵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杜牧夜泊秦淮河畔,看到六朝金粉的金陵浮华奢靡、热闹非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主题】本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两个“笼”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__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
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描绘出一幅月色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河两岸夜景图,给人以迷蒙之感。
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通过写了夜泊秦淮河畔的所见所感,讽刺那些不从南朝灭亡的历史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感。
__。
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精练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二)
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二)(一)过故人庄(2016年遵义市第十二中学模拟)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
__①与老朋友相见;②欣赏如画的田园美景;③品尝美酒;④畅谈农事。
__2.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__表示诗人将不邀自至,与开头“邀”字遥相呼应,表现了老友间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__(二)赤壁(2016年遵义市航天中学模拟)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有何妙处?__妙在不直接叙写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
形象生动,以小见大,别出心裁,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
__2.如果把“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__不好。
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__(三)过零丁洋(2016年遵义市第53中学模拟)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在颔联和颈联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__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__ 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示例: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__(四)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八上二十九赤壁
二十九、赤壁(遵义6年未考)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交代兴感之由。
借赤壁之战中的一支断戟起兴,慨叹前朝人事,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同时也为后两句的抒怀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发议论感慨。
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
【背景资料】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在今湖北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怀古咏史之作。
【主题】这是一首怀古诗。
诗人即物起兴,托物咏史,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引起下文。
__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感慨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缺少像周瑜那样好的机遇。
__
1。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七上六酬乐天扬州初逢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遵义6年未考)[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一个“凄凉”,一个“弃”,诗人把自己二十三年自己蛰居在巴山楚水,看同辈人悉数升迁,只有自己在荒凉地区寂寞地虚度年华的那份苦水委婉地倒了出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典:运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两个典故,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
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寓哲理于写景之中,“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诗人用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一改忧伤低沉的情调。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尾联表现出诗人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背景资料】这是一首酬答诗。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九月,刘禹锡因参加了王叔文倡导的革新运动而被贬出京,复职后从和州应召回京,路经扬州。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
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著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应和酬答白居易。
【主题】此诗前四句感慨身世,言前半生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愤慨;后四句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
1.(2016荆门中考)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__ 2.(2016荆门中考)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__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
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答出大意即可)__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八下三十八归园田
三十八、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起句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盛”与“稀”对比,表明诗人不善于种田。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这几句看似平淡,狭窄的田间小路,野草丛生,露水打湿了衣裳,反映了劳作的艰辛和劳动带来的轻松喜悦的心情。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衣裳沾湿了,即使有些小小的不愉快,但却使自己达成心愿,辛苦之中,保全了高洁的人格。
这里的一个“愿”字,更强调诗人不愿在那个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背景资料】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八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因不愿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便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主题】这首诗通过对田园劳动情形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在劳动中淳朴直率的生活情态,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品质。
1.(2016黔南中考)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常被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它的妙处。
__这两句展现了作者一天闲适自得的劳作生活,迎着朝霞下地,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劳作的感受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处处可见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__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保持自己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
__3.(2016黔南中考)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的地点及结果、__劳作的艰辛__、__作者的志趣__三层意思。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八下三十三、十五
八年级(下)三十三、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第一句即写出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从军之时尚是风华少年,归来之日却已是皓首银发。
几十年沙场奔走,岂不悲哉!这里“十五”“八十”可理解为实数,也可理解为虚数,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目的是极言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诗的重点并不在为后人提供服役的确切时间,而是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前两句说明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
后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荒芜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同乡的回答是画龙点睛,暗写人亡。
老兵九死一生归来,等待他的却是家破人亡的情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是近景描写。
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钻进家畜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三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
通过“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一句,进一步表现出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此情此景着实叫人痛苦至极,怆然泪下。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运用细节描写,写老兵的行动和内心世界。
这一具体形象的描绘,极深刻地写出了老兵无以言状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背景资料】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主题】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无家可归的情状,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长期战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次北固山下(遵义6年未考)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以对偶句开头,写诗人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情怀。
触景生情,引起乡愁。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平”“阔”“正”“悬”展现了一幅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画面。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千古名句,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设问。
表达漂泊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主题】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去吴中途经北固山时写的。
全诗和谐优美,意境开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艺术特色】寓情于景,景中含理,语言准确精练。
1.(2010遵义中考)颈联中的哪两个字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__生;入。
__
2.(2010遵义中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放眼山川,宽阔博大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