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9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教案_4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与反思第【1】篇〗古诗《清明》教案一、古诗教案的特点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

这些共性原则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取材内容合理,切合课程宗旨,符合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适应现实需要,讲述内容观点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实质和价值及明确的应用方向。

3.逻辑思路清晰,符合认识规律。

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4.不墨守成规,能继往开来,教案既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开拓知识新领域的钥匙,能够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5.教学方法有创新。

不照本宣科,不满堂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讲要抓住本质、引人入胜;练要有的放矢,调动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不但知道相关学科领域核心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6.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

不是我会什么讲什么、我想讲什么讲什么,而是社会需要什么、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需要什么就注重讲什么,就带领学生研究什么。

总之,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

二、古诗《清明》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板书设计】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换旧符。

...,总把/新桃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

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过春节时放爆竹、吃年夜饭、贴对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公开课详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公开课详案)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出示2: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 屠苏酒 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20:)欲魂 借 酒 何 牧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说课稿)

9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有三首古诗。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作者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这首诗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清明》一诗中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

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二、说学情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三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

若要三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默写《清明》。

3.理解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领会诗意,读诵古诗。

(重点)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点)3.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新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清明》公开课一等奖 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清明》公开课一等奖 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三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难点名称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情感。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本诗语句通俗易懂,但对于“纷纷”“断魂”等词语,有些同学不易理解,需要教师加以点拔。

诗中蕴含的情感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教师要结合当时的时间、天气等因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清明节悼念亲人、出门在外孤独凄凉等感受不太能理解,需要教师进行点拔引导。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插图、改编情景短剧等方式,直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优美画面。

2.通过多读古诗,在读中理解感情诗意和诗中情感。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谈话激趣: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

这一天,人们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在清明节里,唐代大诗人杜牧有着怎样的经历呢?让我们读一读他的作品《清明》吧!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初读古诗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清明》,要求:1.用“”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2.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诗人心情的词语。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二、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行: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纷纷:细雨不停地下。

诗意: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

(解析:这句诗点明了当时的时间和天气。

“纷纷”一词不仅形容春雨的意境,还写出了雨中行路者纷乱的心情。

)2.学习第二行: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指伤心欲绝。

诗意: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解析:清明节这一天,诗人不能回家乡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本来就难受,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细雨纷纷,让诗人衣衫尽湿,他触景伤怀,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因此,“断魂”一词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当时沉痛悲伤的心境。

)3.学习第三行: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请问。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清明》是小学部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诗人在清明节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

行人在扫墓的路上遇到了纷纷细雨,又湿又冷,心中无限忧愁。

诗人寻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

牧童给忧愁的诗人带来了希望。

全诗有景色,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通俗易懂,景象鲜明,形象生动。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诵读、想象、感悟”为主,达到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进而传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品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理解诗人的“心”。

2.抓住关键字词,感悟古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诵读赏析,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感悟古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清明节等有关资料,完成导学案;积累背诵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清明,走进诗人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清明节就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让我们一同走近它,走进一首清明诗的千古绝唱。

1.“清明节”知多少交流对“清明节”的认识,包括清明节来历、风俗习惯等。

2.介绍杜牧【设计意图:了解清明节,了解诗人,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清明,感悟诗情学习古诗,只是读一读理解意思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细致品味,才能品出古诗的意境,古诗的韵味,古诗的精妙。

1.细读古诗,自主学习用“”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

2.提出疑难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交流诗中哪个字词用的精妙,说说理由。

例如: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想象当时的情景,牧童会说些什么呢?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共赏古诗⑴“雨纷纷”一词写出了什么?资料补充: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9 古诗三首清明 说课稿+反思

9 古诗三首清明 说课稿+反思

9 古诗三首清明说课稿+反思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课文《清明》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清明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传统文化意识。

二、说学情本篇课文适用于三年级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字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理解简单的文章。

但是,对于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生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掌握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汉字和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传统文化意识,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汉字和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说教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清明节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任务教学法:通过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游戏导入上课伊始,我将采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让学生们回顾以前所学过的《二十四节气歌》,并找出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清明",顺势来介绍“清明”,引出课堂教学主题—古诗《清明》。

板书课题,进入第二个环节。

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清明》教学教案一、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识读和理解简单的诗句,但可能对清明节的习俗和深层情感表达理解不深。

他们对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关联性需要通过具体情境和引导来体会。

此外,学生在描述和表达情感方面的能力正在发展中,需要通过课堂活动来锻炼。

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他们对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更感兴趣,如图片、故事和角色扮演等。

因此,教学应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清明》,理解诗中描绘的清明景象。

2. 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学会描述诗中的情境。

3. 情感目标:学生能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清明节的特殊氛围。

三、教学重点1. 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和文化背景。

2. 分析“雨纷纷"、“欲断魂”等词语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1. 揭示“断魂"一词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 体会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情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清明节的图片,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场景,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清明节的了解。

①互动讨论:提问学生清明节有哪些习俗,鼓励学生分享家庭的清明节故事。

2. 朗读感知(1)示范朗读: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清明》,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跟读体验:学生跟读,教师适时提示注意停顿和重音,让学生模仿诗歌的节奏。

(3)节奏游戏:将诗句拆分成词组,学生以拍手或敲击桌面的方式打节奏,增加课堂趣味性。

(一)导入新课1. 故事引入:讲述杜牧的生平故事,如他如何成为著名诗人,以及他创作《清明》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①问题引导: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杜牧,引导他们分享所知的唐代诗人或故事。

2. 初步感知(1)听诗入境:播放《清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闭目想象诗中的画面。

(2)情境问答:提问学生听后有什么感受,引导他们描述听到的场景,如“雨纷纷”、“行人"等。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清明》( 教案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清明》( 教案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清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诗歌内容:全文共四句,分别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气候、景色和人们的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知诗意,画出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

5.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清明2. 作者:杜牧3. 诗意: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古诗《清明》。

2. 想象古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 搜集其他描写清明节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过程导入:你知道清明节是哪一天吗?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呢?让我们走进杜牧的《清明》看一看。

学习任务一:读古诗,整体感知1.朗读古诗。

先听范读,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2.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3.解读诗题。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祭祖、扫墓等习俗。

按阳历来说,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或者4月4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还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4.学习字词。

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欲、魂、借、酒、何、牧。

重点指导:欲,左右结构,共11画。

书写时注意:“谷”字上边撇和点分开,右下撇伸到“口”的下方。

魂,左右结构,共13画。

书写时注意: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松。

“厶” 不能丢。

酒,左右结构,共10画。

书写时注意:三点水为弧形,右部不要忘记写里面的短横。

学习任务二:明诗意,体会作者情感1.自学提示。

(1)结合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2)结合诗句说说诗中描写了怎样的节日气氛?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诗意。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纷纷:形容雨特别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这句诗大意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羁旅行人个个失魂落魄。

(2)为什么行人为什么会“欲断魂”呢?因为清明是人们祭奠祖先的日子,当人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会非常伤心,所以才会有这样失魂落魄、伤心欲绝的表现。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这句诗大意是: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笑而不答,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山村。

(4)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因为作者独身在外,触景伤怀至极,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中的生字和新词。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一些典故和意象,如“屠苏”、“插茱萸”等。

2.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1.准备教学PPT,包括古诗的背景、诗句的解释、诗歌的意境等。

2.准备一些与诗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3.解释诗句: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典故和意象。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
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背诵默写: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三首《清明》说课稿

古诗三首《清明》说课稿

古诗三首《清明》说课稿09《清明》说课稿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清明》。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清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围绕深厚的传统文化展开,旨在通过古诗及历史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清明》这首小诗中,诗人杜牧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急切返家祭祖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乐学善思,他们对古诗并不陌生,但对古诗深层内涵的理解还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对于古诗语言的分析和感受力仍有欠缺。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了解和学情的把握。

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处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人的心情,感知诗歌大意。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

为此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了自学法、情境法、朗读探究法、品读感悟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归纳,以多媒体辅助。

为此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上课伊始,我会出示传统节日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文化,也有很多传统节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再现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时人们过节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

三首诗中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元日》描写了春节有换桃符、放爆竹、喝屠苏酒除旧迎新的风俗习惯,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

《清明》描写了清明节人们上坟祭扫时的愁苦情绪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插戴茱萸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一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读懂诗句是学习古诗的基础,是了解节日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气氛的前提。

在这一课中,“除”“屠苏”“新桃换旧符”“曈曈日”“异”“倍”等词语较为生僻,可结合注释、演变过程和象征意义进行诗句的理解;古诗言简意赅,常常存在省略内容的情况,在后两首古诗中,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谁独在异乡为异客?兄弟们遍插茱萸时又少了谁?当时他们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或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发挥想象进行诗句理解。

二、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三、教学重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四、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疑揭题,理解诗题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课件出示“元”字的字形演变过程)生:这是“元”字。

师:“元”是什么意思呢?生: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元”是“头、初、首”的意思。

师:那么“元日”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师:是的,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课前预学单第4题的第(1)小题,你做对了吗?生:做对啦!师: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诗题。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清明》这首古诗,掌握生字词,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清明》,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清明》的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历史文化背景。

- 古诗《清明》的逐句讲解:分析每句诗的意思,解释生僻词汇,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 古诗《清明》的意境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 古诗《清明》的应用练习:进行朗读、默写、填空等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清明》,掌握生字词,了解古诗的基本韵律。

-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清明》的相关图片和背景音乐。

-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基本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清明》的背景音乐和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历史文化背景。

3. 逐句讲解:分析每句诗的意思,解释生僻词汇,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4. 意境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 应用练习:进行朗读、默写、填空等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出疑问。

板书设计- 《清明》- 作者:杜牧- 韵律:五言绝句- 关键词:清明节、雨、行人、酒家- 意境:凄凉、哀愁作业设计1. 背诵:《清明》全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清明》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其他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或文章,进一步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清明》公开课教案_0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清明》公开课教案_0

《清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读到过杜牧的《清明》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请同学背诵此诗)这首诗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来解释一下这首诗呢?(学生来讲自己对此首诗的理解。

自己也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并结合鉴赏词典来解释这首诗)我们刚才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好象这首诗已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了,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很通俗易懂,而且历来的解释也很多,而且基本都统一。

那么,其中真得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了,其中有没有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看看对这首诗有什么新的理解?二、分析课文第一、二段请同学朗读课文一、二两段,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有没有展开对这首诗的解释?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作者在这两段中,没有在赏析〈〈清明〉〉那么这两段作者主要是在交代什么内容呢?明确:第一段主要介绍了杜牧在中国诗歌史中的重要地位,他是与杜甫齐名,人称“小杜”,杜牧是晚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通俗清新,流传甚广,有名的象〈〈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等等。

对于分析这样一位伟大诗人的伟大作品,作者在标题中用了“浅说”,用了一种谦虚和委婉的说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今天要说的〈〈清明〉〉也是杜牧的代表作,谁能说说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啊?(学生各抒己见),那么杜牧所处的清明是如何的呢?请在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清明》公开课教案_12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清明》公开课教案_12

古诗《清明》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潮,使诗中行人的愁苦思绪一下转换为继续抖擞前行的奋争心态,景中言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新,朗朗上口,有利于积累和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掌握运用“魂、借、牧、遥”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放了清明假,那么谁来说说清明假你是怎样过的? (生自由回答)2、你们了解清明节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每年4月4日-6日之间。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踏青出游的日子,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3、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吧!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尝试去理解古诗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强调:a“魂”字右边不要忘了“撇折点”b“牧”的右边是反文旁。

5、划出节奏,再次朗读古诗,读完后谈谈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同学们,读完了之后,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中行人心情怎么样?(仿佛看到了一副清明烟雨图,天下着蒙蒙细雨,有人在路上走着心情很愁…欲断魂)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板书:雨纷纷欲断魂)3、生个别回答4、那就让我们一起先看看本诗的前两句吧!a:指名学生读;b:解释“欲”一一将要,快要C: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白由举手回答)。

(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凄凉失魂落餽,)d:是啊,清明的时候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给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那么诗人会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的七个生字,理解“欲断魂、杏花村”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写的事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吗?说一说你了解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自主交流)
2.看课件屏幕,根据图片猜节日。

明确: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

3.教师小结。

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
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得世俗民风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得“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填加了清明、端午、中
秋三个传统节日。

4.介绍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
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清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板书课题:《清明》)学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
根据思维导图介绍。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是唐代杰出的诗人、
散文家。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
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听音频朗读,听准字音。

2.学生自读,注意节奏。

课件小结: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学生朗读诗歌。

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4.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欲魂借酒何牧
多音字:行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观看情境课文,猜测诗意。

2.学习古诗第一句(多媒体出示古诗第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释词
清明、纷纷、欲断魂。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

多媒体出示:①清明:二
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
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②纷纷:形容多。

③欲断魂:形容
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解诗意
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多媒体小结: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
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学习古诗第二句(多媒体出示古诗3、4行)
(1)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3)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借问、遥指、杏花村。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
点拨。

多媒体出示:①借问:请问。

②遥指:指向远方。

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
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4)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
点拨,多媒体小结: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5)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

感情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4.串讲诗意。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表达了作者怀念逝世亲人的思想感情。


5.感受古诗的韵律: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启发学生分析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教师再指读——师生齐读——学生自
由读。

6.练习背诵古诗。

四、深入探究,积累实践。

1.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中的哪个词语用得最妙?能说出你的理由吗?(纷纷)
教师小结:“纷纷”一词,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
个词语的品味,我们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细)与境界(迷人)。

“纷纷”一词,还写出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2.在第一句诗中你还对哪个词语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举手发言。


教师小结:“行人”“断魂”。

细细品味这两个词语,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逝去亲
人之际,可作者却独自一人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作者的愁绪。

3.教师小结
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这三个词语,我们体会了作者在诗歌中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绝艺。

4.你从“遥”“杏花村”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指名发言)
点拨:
“遥”的使用非常巧妙: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韵味,引起了无穷的想象。

“杏花村”: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教师小结:作者到此果断收笔,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虽然结束,但
留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5.课堂小结。

五、自由发挥,拓展延伸。

阅读《寒食节的由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诗,如《山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