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植物植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植物的生命周期与繁殖方式2. 动物世界动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3. 地球宇宙与空间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与探索4.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掌握植物生命周期及繁殖方式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理解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知识,了解宇宙的奥秘与探索理解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 过程与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等综合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与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分类与生命周期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地球宇宙知识物质性质与变化2. 教学重点:植物与动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地球宇宙的基础知识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地球仪、天体模型等2. 学具:彩色笔、剪刀、胶水、实验器材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讨论植物的多样性观察身边的动物,探讨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观察夜空,引发对地球宇宙的思考进行简单的物质实验,激发学生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兴趣2. 例题讲解:以具体的实例,讲解植物的分类、生命周期与繁殖方式以动物为例,解释动物的分类、行为与适应环境结合地球仪、天体模型,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通过实验,解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植物分类、动物观察、地球宇宙知识问答等练习开展物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2. 动物的多样性、分类及特征3. 地球宇宙与空间4.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的分类与生命周期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地球自转与公转物质性质与变化2. 答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作业题目,编写详细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2. 拓展延伸:开展植物种植、动物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博物馆等地,拓宽知识视野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视频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4.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5. 随堂练习的设计6.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编写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教学难点:针对植物分类与生命周期、动物行为与适应环境、地球宇宙知识、物质性质与变化等难点,教师应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了解不同种类的生物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3. 第三章《光的传播》:光的传播原理,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4. 第四章《电的现象》:简单电路的构成,电路的串联与并联。
5. 第五章《能量转化》:各种能量形式的转化,能量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 使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让学生掌握电的基本概念,学会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
4.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光的传播原理、简单电路的连接。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量的转化、科学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光学实验器材、电路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突出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2.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包括教学目标、难点、重点、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分类练习题;(2)光的传播现象观察题;(3)简单电路连接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能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为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书共五个章节。
具体包括:1.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生物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意义4.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原因环保意识与行动5. 探索宇宙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运用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意识的培养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保意识的形成与实践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态系统模型生物多样性图片环保宣传片宇宙星系图2. 学具:生态瓶制作材料生物观察记录表环保调查问卷探索宇宙知识手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态瓶,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新课讲解: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例题讲解,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3. 随堂练习:设计与生态系统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4. 情境体验:播放环保宣传片,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组织学生进行环保调查,提高环保意识5. 探索宇宙:讲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设计探索宇宙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3.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意识4. 宇宙的起源、演化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计划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写一篇环保作文2. 答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计划:具体措施、实施步骤、预期效果环保作文:围绕主题,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看法和感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我学习能力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知识视野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3.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意识的培养4. 宇宙的起源、演化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一个自然系统。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第一章:人体的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人体运动。
教学内容:1. 人体的运动系统2.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与功能3. 人体的运动原理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的运动视频,引发学生对人体的运动产生兴趣。
2. 讲解:介绍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讲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与功能。
3. 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运动实验,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运动原理。
第二章:声音的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三个特性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声音现象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特点和位置。
2. 掌握太阳、月球和行星的基本知识。
3. 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和研究地球与宇宙现象。
教学内容:1. 地球的特点和位置2. 太阳、月球和行星的基本知识3. 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与宇宙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球与宇宙产生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的特点和位置,讲解太阳、月球和行星的基本知识。
3. 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地球与宇宙观察和研究实验,掌握研究方法。
第四章:光与色彩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
2. 掌握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
3. 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光与色彩现象。
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和反射2. 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3. 光与色彩的研究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光与色彩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与色彩产生兴趣。
2. 讲解:介绍光的传播和反射,讲解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气象万千、岩石与矿物、生物的多样性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溶解、酸碱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动力与能源、太阳能、能量守恒定律4. 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生物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通过实践探究,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多样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学习笔记、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4. 实验教学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简洁明了,突出课程主题。
2. 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溶解的原理。
(2)举例说明能量守恒定律。
(3)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及保护措施。
2. 答案:(1)物质溶解是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在溶剂中。
(2)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过度开发、污染、乱捕滥猎等。
保护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制定法律法规、开展环保行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科学竞赛、环保志愿者等,提高综合素质。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一、第一章教案:物质与材料1.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1)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新课:讲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二、第二章教案:简单机械1. 教学目标(1)了解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1)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2)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2)新课:讲解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介绍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三、第三章教案:能量与生活1. 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1)能量的定义和分类。
(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定义和分类。
(2)新课:讲解能量的定义和分类,介绍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四、第四章教案:生物与生活1.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掌握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新课:讲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介绍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身边的科学》、《物质与能量》、《地球与宇宙》、《技术与设计》。
本节课将覆盖全册内容,主要包括各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各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
难点: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实验报告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完成实验报告册的相关内容。
答案:根据实验操作和原理,完成实验报告册的相关内容。
2.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三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答案:根据生活中的观察,列举出三个科学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本节课的重点。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与实验引言: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科学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微小的物体,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放大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1. 学习放大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 观察和描述放大镜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效果。
3. 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放大镜的放大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放大镜: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 实验器材:各种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例如纸片、硬币、花朵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放大镜的外观和结构。
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放大镜是如何产生放大的效果的?我们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和研究哪些事物?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到放大镜有两个凸透镜构成,其中一个凸透镜是物镜,另一个凸透镜是目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以通过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来调整。
3. 观察与实验(30分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分别观察放大镜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效果。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放大镜的放大作用。
实验一:观察纸片上的字。
将一张写有细小字迹的纸片放在放大镜下方,调整放大镜与纸片之间的距离,观察字体是否变大。
实验二:观察硬币上的图案。
用放大镜观察硬币上的图案,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硬币上的细节。
实验三:观察花朵的结构。
将一朵花放在放大镜下方,调整放大镜与花朵之间的距离,观察花朵的细小结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放大镜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并鼓励学生提出解释和猜想。
4. 总结与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第一章:人体的运动系统1.1 骨骼和肌肉教学目标:了解骨骼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掌握骨骼和肌肉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介绍骨骼和肌肉的基本构成。
讲解骨骼和肌肉的功能。
展示骨骼和肌肉的相互作用。
1.2 骨骼的分类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骨骼的分类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骨骼的分类。
讲解骨骼的功能。
1.3 肌肉的类型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肌肉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肌肉的类型。
讲解肌肉的功能。
第二章:人体的呼吸系统2.1 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呼吸道的组成。
讲解呼吸道的功能。
2.2 肺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肺的结构。
讲解肺的功能。
2.3 呼吸的过程教学目标:了解呼吸的过程。
教学内容:讲解呼吸的过程。
第三章:人体的消化系统3.1 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消化道的组成。
讲解消化的功能。
3.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内容: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讲解食物的吸收过程。
第四章:人体的循环系统4.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心脏的结构。
讲解心脏的功能。
4.2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血管的类型。
讲解血管的功能。
4.3 血液循环的过程教学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内容: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第五章:人体的泌尿系统5.1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
讲解泌尿系统的功能。
5.2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目标: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内容: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讲解尿液的排出过程。
第六章:人体的内分泌系统6.1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掌握主要内分泌腺的位置和它们的作用。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自然界的水1.1 水的组成和性质1.2 水的循环1.3 水资源与保护2. 第二章:太阳能2.1 太阳能的特点与应用2.2 太阳能的转换与储存2.3 节约能源,倡导绿色生活3. 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3.1 生物的遗传现象3.2 生物的变异现象3.3 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水的组成、性质、循环等基本知识,增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2. 使学生了解太阳能的特点、应用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能源的观念。
3. 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太阳能转换与储存的原理;生物遗传与变异现象的掌握。
2. 教学重点:水资源保护的意义与方法;节约能源的实际应用;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的循环模型;太阳能电池板;遗传与变异实验材料。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课堂练习本;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水污染现象、太阳能设备、遗传变异实例,引发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兴趣。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典型题目为例,详细讲解水的循环、太阳能转换、遗传变异等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难点。
5.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要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知识点;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2. 板书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表格等形式,清晰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水的循环过程图示;太阳能应用案例收集;遗传与变异现象观察记录。
2. 答案:水的循环过程图示:按照教材内容绘制;太阳能应用案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列举实例;遗传与变异现象观察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完成观察记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章“物质与材料”中的第1节“物质的状态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物质的状态变化现象以及吸热和放热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特点,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
难点:物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水、冰、蜡烛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各种物质,思考它们分别处于什么状态,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特点,讲解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物质状态变化的实验,如冰熔化、水沸腾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5.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状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雪融化导致路面湿滑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状态变化:固态→ 液态→ 气态;液态→ 固态→ 气态;气态→ 液态→ 固态吸热和放热现象: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七、作业设计1. 描述物质的三种状态,并举例说明。
答案:固态:如冰、石头;液态:如水、牛奶;气态:如氧气、二氧化碳。
2. 列出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固态→ 液态→ 气态;液态→ 固态→ 气态;气态→ 液态→ 固态。
原因: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3. 举例说明物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答案:吸热现象:冰雪融化、水沸腾;放热现象:冰雪融化、水结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有12个单元,涵盖了自然界、物质世界、生命科学、科学探究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第一单元:自然界中的规律2. 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 第三单元:生命科学4. 第四单元:地球与宇宙5. 第五单元:能源与环保6. 第六单元:设计与制作7. 第七单元:科学的测量8. 第八单元:科学的探究方法9. 第九单元:生活中的科学10. 第十单元:科学实验与观察11. 第十一单元:科学思维与创新12. 第十二单元: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等单元中的某些知识点。
2. 教学重点:科学实验与观察、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等单元的知识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讲解: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相关的作业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答案:提供详细的作业答案,帮助学生自查和复习。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究,拓展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气象万千:认识不同气象现象,如风、云、雨、雪等。
地球的力量:了解地震、火山、山川等地理现象。
2. 生命在变化中成长植物的生长:学习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的过程。
动物的发育:了解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的发育过程。
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无处不在: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能量的转化:学习能量转化的实例,如水力发电、太阳能电池等。
4. 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环境保护: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环保行为。
和谐共生: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不同自然现象的特点及成因。
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生命的神奇。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
培养环保意识,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
环保意识的形成与实践。
2. 教学重点:自然现象的特点及成因。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象现象图片、地球仪、植物种子、动物模型等。
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能量转化装置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植物种子、土壤、浇水工具等。
学生个人实验器材: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校园内的气象现象、植物生长等。
2. 新课内容: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形式,学习各章节内容。
3. 例题讲解:指导学生分析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 内容:各章节及重点知识点。
2024年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
2024年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的生长过程、开花结果、繁殖方式。
2. 第2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的形式、能量转换、能量守恒定律。
3. 第3章《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太阳系、恒星与行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能量转化和地球宇宙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能量的转化,地球的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模型、能量转化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
2. 学具:显微镜、植物种子、土壤、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校园里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例题讲解:(1)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2)能量的转化: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恒星与行星的特点。
3.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植物种植、能量转换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2. 能量的转化:太阳能→化学能→电能3. 地球与宇宙:地球自转、公转,恒星与行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2)简述能量守恒定律。
(3)介绍地球的结构及太阳系。
2. 答案:(1)图示: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2)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太阳系:太阳、八颗行星、小行星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 章节一:生活与能源详细内容:了解各种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探讨能源与生活的关系。
2. 章节二:力与运动详细内容:学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3. 章节三:电与磁详细内容:认识电和磁现象,探究电和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4. 章节四:地球与宇宙详细内容:了解地球的结构,认识宇宙及天体。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能源、力、电和磁、地球与宇宙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电路的连接方法、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能源的分类与利用、力的作用原理、电和磁的应用、地球的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习手册、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各章节的学习主题。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原理。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生活与能源:讨论生活中如何节约能源,设计节能方案。
(2)力与运动:探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
(3)电与磁:动手制作简单电路,了解电路的连接方法。
(4)地球与宇宙: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宇宙的组成。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关键词、重要概念、原理公式。
2. 板书布局:左侧为主题内容,右侧为相关实例和拓展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能源利用方式,谈谈如何节约能源。
(2)解释力的作用原理,举例说明。
(3)画出简单电路图,并说明电路的连接方法。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常见物体的性质2. 第二章生物的奥秘2.1 植物的生长2.2 动物的适应3. 第三章地球的秘密3.1 地球上的水资源3.2 地球的内部构造4. 第四章光与能量4.1 光的传播4.2 能量的转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理解光的传播和能量的转换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模型、挂图、实物等教学资源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天平、温度计、电能表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植物、动物模型等学生个人学习材料:笔记本、画图工具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2. 例题讲解: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4. 小组讨论与展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展示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章节、重点知识、关键词等2. 教学过程:例题、练习题、小组讨论结果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关的作业题目2. 答案:提供详细的答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等资源,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一、第一章教案:物质与材料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特性和变化。
2. 教学内容a. 物质的定义和分类b.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c. 物质的观察和实验3. 教学步骤a. 引入物质的定义和分类b. 讲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c. 进行物质观察和实验4. 教学资源实验材料和仪器,如显微镜、试管等。
二、第二章教案:地球与宇宙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位置和结构,掌握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
2. 教学内容a. 地球的位置和结构b. 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c. 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3. 教学步骤a. 引入地球的位置和结构b. 讲解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c. 观察和实验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4. 教学资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气候图表等。
三、第三章教案:生物与环境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运作。
2. 教学内容a. 生物的特征和分类b.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c. 生物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运作3. 教学步骤a. 引入生物的特征和分类b.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c. 观察和实验生物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运作4. 教学资源生物标本、生态瓶、观察工具等。
四、第四章教案:人体与健康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人体的生理和健康问题。
2. 教学内容a.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b. 健康的生活方式c. 人体的生理和健康问题3. 教学步骤a. 引入人体的结构和功能b. 讲解健康的生活方式c. 观察和实验人体的生理和健康问题4. 教学资源人体模型、健康宣传资料、实验器材等。
五、第五章教案:科学与技术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掌握科学方法和技术应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观念和探究精神。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6.提高学生的科学识别和科学解释能力。
7.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科学创造和发现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全册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力、实验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本教案根据《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按照章节顺序制定。
第一章:观察天空1.学习天象的观察方法。
2.了解日、月、星的运动轨迹。
3.观察云的形态和变化。
第二章:观察地球的变化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学习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
3.观察地壳的变化和地震现象。
第三章:水的存在与变化1.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和变化。
2.学习水的凝固、融化、汽化和沸腾。
3.了解水的循环和重要性。
第四章:生物和环境1.学习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了解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依赖关系。
第五章:光和能量1.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2.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3.了解光的组成和分解。
第六章:声音和能量1.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振动规律。
2.了解声音的幅度和频率。
3.探索声音的变化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们合作参与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探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们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3.问答互动:提问、回答和讨论是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深入讨论。
五、教学资源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2.彩色示意图和实物模型:用于辅助学生理解和观察。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探究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2. 第二章《人和自然》:学习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养环保意识。
3. 第三章《能量》:掌握各种能量形式,了解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探索太阳能的利用。
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学习地球的基本知识,了解太阳系和宇宙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地球与宇宙的知识。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太阳能的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工具、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穿插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章节2. 重点概念和原理3. 实验步骤和结果4.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并解释其意义。
(2)简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3)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并举例说明。
(4)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并说明其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表现: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意义: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药用资源、科研价值等。
(2)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举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自然灾害。
(3)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会凭空消失或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2、杠杆的科学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4、轮轴的秘密5、定滑轮和动滑轮6、滑轮组7、斜面的作用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形状与结构1、抵抗弯曲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拱形的力量4、找拱形5、做框架6、建高塔7、桥的形状和结构8、用纸造一座“桥”能量1、电和磁2、电磁铁3、电磁铁的磁力(一)4、电磁铁的磁力(二)5、神奇的小电动机6、电能和能量7、电能从哪里来8、能量与太阳生物的多样性1、校园生物大搜索2、校园生物分布图3、多种多样的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5、相貌各异的我们6、原来是相关联的7、谁选择了它们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第一课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
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第二课杠杆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二、认识杠杆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用力点阻力点支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还有其他方法吗?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五、全课小结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一、趣味引入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
(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
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
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祥见教参P17~18)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
(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
(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五、课后思考题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第四课轮轴的秘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
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