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现代转化:王家卫电影的启示
《2024年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范文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泛影响艺术、文学、哲学和社会的思潮,在电影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家卫作为当代著名的电影导演,其作品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关系,分析其电影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并探讨其艺术价值与哲学思考。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性与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反对单一的、绝对的真理。
同时,它也强调现实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2. 碎片化与无深度: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常常出现碎片化的情节、画面和语言,缺乏深度和连贯性。
这种表现方式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3. 反传统与反理性: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强调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方式。
同时,它也反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规则,追求创新和变革。
三、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代主义元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文化与身份认同: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常常涉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问题。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复杂的身份背景和文化背景,这些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2. 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情节之间缺乏明显的因果关系和连贯性。
这种叙事方式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性,符合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与无深度特征。
3. 视觉风格的独特性: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在视觉风格上具有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慢镜头、特写、色彩鲜艳的画面等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视觉风格。
同时,他的作品中还常常出现重复的场景和动作,这种重复的元素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反传统与反理性特征。
四、王家卫电影的艺术价值与哲学思考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传统的现代转化:王家卫电影的启示
毋庸置疑,目前学术界对王家卫电影的研究一般都把王家卫电影定位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或美学风格上。
说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风格,一般有这么几条:人物的数字化及:“失名”、符号化、平面化、非确定性、类型混杂、拼贴、叙述的非连贯性、叙述的滑稽反讽性、多线索、荒诞感、以往的主题、时空的不定性等等。
王家卫电影的确很难阐释,你说他后现代主义式的不确定、玩“酷”吧,里面有些人又分明让你感动不已,简直可以说是至真至诚。
你说他现代主义吧,又确实那么破碎零乱、五光十色、迷离恍惚,没有宏达叙述,没有固定的结论,也没有可以刻意营造的象征结构。
然而,王家卫的确是丰富复杂甚至是有“说不完”的。
王家卫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矛盾复合体,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阐释。
我曾经想从一对对相反相成的二元对立中来阐释王家卫,诸如:人文主义情怀/悲剧宿命意识、浪漫诗意/日常现实、古典理想/后现代(当下)的表达、作者化电影的强大主体精神/“间离效果”式的冷静旁观、叙述/抒情、记忆(梦想)/现实、追寻/逃避-----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说“就像一个魔术师的魔杖一样,概念,尤其当它是成双成对的时候,就建立了写作的可能性。
”毕竟,一个好的电影导演总说是像那个莎士比亚或他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充满矛盾、困惑和二元对立的,是“说不完”的,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
对于王家卫电影,见智见仁均属正常,而任何当然的贴标签都可能是似是而非甚至是捉襟见肘的。
当然,在这里,我只能从一个目下鲜有人论及的角度----影像语言的写意性及传统文化精神底蕴的角度,论说一下我所看到的王家卫。
一、关于写意性写意性,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重要精神,广泛的表现于诗歌、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门类。
概而言之,这种艺术精神重神轻形,求神似而非形似,力求虚实相生甚至化实为虚,重抒情而轻叙事,重表现而轻再现,重主观性,情感性而轻客观性,并在艺术表现的境界上趋于纯粹的、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王家卫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和编剧,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从早期的《重庆森林》到后来的《花样年华》和《一代宗师》,王家卫的电影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诠释了他对生活、时间和人性的思考。
本文旨在探讨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以及这些作品所传递的文化含义。
王家卫的电影多以爱情或情感为主题,通过对人际关系、爱情与生活的刻画,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困惑和挣扎。
他常常通过缓慢而又细腻的节奏,以及纷繁复杂的情感线索,展现人们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例如,《花样年华》通过时间符号和异构叙事手法,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思念。
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时间与人性之间的微妙联系。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艺术与生活的边界经常被模糊化。
他将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如摄影、音乐和文学等,使得作品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又能触动观众的情感。
例如,在《阿飞正传》中,王家卫巧妙地运用了摄影的技巧与手法,通过各种色彩和光影的变化,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外部环境相呼应,达到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同时,他还将音乐与画面的呼应相结合,使得故事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除了艺术形式的呈现,王家卫的电影还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个体的人生经历相结合。
在《一代宗师》中,他通过对武术大师叶问的生平故事的叙述,探讨了个体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电影中的武术动作和情节发展都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同时也揭示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王家卫通过这种方式,反思了个体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呈现出一种情感的张力和文化的冲突。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时间与记忆是另一个重要主题。
他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描绘和对记忆的再现,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重庆森林》中,他通过对两个独立的故事线索的交叉叙事,展示了人们对过去美好回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幻想。
《2024年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范文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哲学、文化和艺术思潮,其在多个领域内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渗透。
其中,王家卫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脍炙人口。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出发,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关联性,分析其影响与风格。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不确定性、碎片化、反传统等特征,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解构和重组,追求对现实世界的非线性表达。
在文化、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内,后现代主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王家卫电影以其独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著称,其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王家卫的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故事情节碎片化,通过跳跃式的剪辑手法将不同时间、空间的场景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2. 多元的文化元素:王家卫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多元的文化元素,如香港、上海等地的城市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等。
这些元素在电影中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3. 反传统的美学追求:王家卫的电影在美学上追求反传统,其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均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善于运用鲜艳的色彩和特殊的镜头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四、后现代主义对王家卫电影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王家卫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这使王家卫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解构和重组,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
其次,后现代主义追求非线性的表达方式,这使王家卫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跳跃式剪辑手法,将不同时间、空间的场景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最后,后现代主义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批判也影响了王家卫的电影创作,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王家卫的电影如何突破传统的电影叙事方式?
王家卫的电影如何突破传统的电影叙事方式?一、叙事非线性激发观众思考和联想王家卫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联想。
通过交错的时间线和碎片化的情节安排,王家卫创造出了一种迷幻而充满诗意的叙事效果,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的艺术性和深度。
例如,《重庆森林》中,王家卫运用了不同角色的视角交替,将故事呈现出多重层次的叙事结构,从而引发观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想象。
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在传统电影中较少见,但却成为了王家卫电影的一大特点,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二、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节和隐喻王家卫的电影以其精妙的细节和隐喻手法而著名。
他善于通过一些微小的场景、动作或道具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状态,而不仅仅是依靠对白或剧情的推进。
例如,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巧妙地利用慢动作和镜头语言,将主角心中的柔情与时间的流逝相呼应,达到了情感的饱满与深刻。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隐喻手法,王家卫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使得电影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音乐与影像的完美结合王家卫的电影中,音乐常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善于运用音乐和影像的完美结合,将音乐融入到故事情节和视觉效果中。
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使得电影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2046》中,王家卫将《千年等一回》这首经典曲目与影片中的爱情故事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奇妙而悲伤的氛围,使得观众无法抗拒电影所带来的感动。
音乐与影像的和谐交融使得王家卫的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具备了深沉的艺术震撼力。
四、视觉画面的独特表现王家卫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追捧。
他善于利用镜头语言和色彩运用,创造出了独特而熏人的画面效果。
无论是夜晚的霓虹灯光、雨中的倒影,还是女性的婷婷玉立,王家卫都能够将这些细节打磨得精致而有力。
通过对画面的精心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他能够将情感和意境附加到画面中,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了更加丰富和独特的体验。
《2024年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范文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王家卫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导演,其作品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视觉冲击力,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对王家卫的电影进行深度解析和探讨。
二、后现代主义概述后现代主义,又称后现代,是继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文化思潮和艺术形式。
它强调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多元的文化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包括反理性、反权威、反中心化、多元性等。
这种文化思潮和艺术形式对电影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方式,深受观众喜爱。
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看,王家卫的电影具有以下特征:1. 反理性的叙事结构:王家卫的电影往往没有明确的叙事线索和逻辑关系,情节发展常常是碎片化的、非线性的。
这种反理性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2. 反权威的视觉风格:王家卫的电影在视觉风格上强调个人化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电影美学规范。
他善于运用特写、长镜头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同时,他常常通过视觉元素的错位、反差等方式,表达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反思。
3. 多元的情感表达:王家卫的电影中常常出现复杂的情感纠葛和人物关系,这些情感表达往往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
他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展现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迷茫和追求等情感状态。
四、王家卫电影中后现代主义的具体表现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中,后现代主义的具体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都市文化的反思: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常常以都市为背景,通过对都市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表达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追求。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繁华的都市景象和孤独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人物形象的塑造:王家卫的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
《2024年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范文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之后的重要艺术和哲学运动,已经渗透到了文学、艺术和电影的多个领域。
在这个庞大的文化洪流中,王家卫电影以其独特的美学和情感风格,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关系,从其视觉风格、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入手,分析王家卫电影如何将后现代主义理念融入其中,并以此为视角探讨当代艺术的脉络。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主义强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主张多元性、相对性、非线性等特征。
在艺术和电影领域,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形式的解构和重组,注重表达个体经验和情感,以及追求视觉上的创新和实验性。
三、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风格1. 视觉风格:王家卫的电影以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著称,通过使用独特的光影处理和色彩运用,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这种视觉风格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形式的解构和重组,以及对视觉创新的追求。
2. 叙事结构:王家卫的电影往往没有明确的叙事线索和逻辑结构,情节发展非线性,人物关系复杂多变。
这种叙事结构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叙事方式的挑战和突破,更加注重表达个体经验和情感。
3. 人物塑造: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复杂多变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常常模糊不清。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对个体经验和情感的关注,以及对相对性和多元性的强调。
四、王家卫电影中后现代主义的体现1. 都市主题:王家卫的电影中经常出现繁华的都市景象,这些都市不仅是一种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空间。
通过描绘都市中的孤独、迷茫和追求,王家卫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念融入其中。
2. 时间和空间的模糊性: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常常被模糊化,时间和空间的流转也常常变得无序和碎片化。
这种时间和空间的模糊性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对时间、空间和存在的思考。
3. 情感表达:王家卫的电影注重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音乐氛围,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
简析传统文化诗性思维下的王家卫电影
简析传统文化诗性思维下的王家卫电影一、问题的提出1994年,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改编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影片《东邪西毒》问世,自1992年起,在此后长达两年的拍摄过程中,王家卫这位另类天才导演,将这部脱胎于金庸故事的影片,以古龙的叙述方式呈现出来,大胆颠覆了传统武侠电影的格局,《东邪西毒》这部最不像武侠电影的另类武侠电影,以其磅礴的史诗气魄,成为香港艺术电影史上的大型制作之一,开创了香港武侠电影的新境界。
2008年,《东邪西毒》终极版(Ashes of Time)在戛纳影展上映,终极版无论在画面、时长、配乐、对白和镜头等方面,都与初版有所不同,画面更加艳丽,再加上马友友的重新配乐,音效更加出色。
尤其重要的是,影片调整了部分场景的先后顺序,张曼玉、刘嘉玲和林青霞的出场顺序有所改变,加上了极具传统色彩的区分一年四季的节气的文字注解,这就一扫之前影片过于神叨的结构主义叙事色彩,使得情节线索更加明晰。
①无论是初版还是终极版,对于普通观众和评论界来说,都是一部颇有争议的电影,争议的焦点在于其另类,即对传统武侠电影的颠覆上。
在传统武侠电影中,武的分量很重,也就是作为商业电影主要卖点的动作打斗是重头戏;另外,传统武侠电影传递出对正义与邪恶之争的鲜明态度,然而这些元素在《东邪西毒》中,都被处理得相当模糊,武与侠退后为电影的背景,虽然从形式上,它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武侠片,沙漠、剑客、服装都展示着动人的武侠江湖色彩,但是在内容上却是现代的,王家卫不留余力地表达一种现代化的情绪:一个疏离与冷清的现实社会。
每一个人都是疏离的,没有归属感,不会靠近。
就像影片中欧阳峰所说的: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方法是先拒绝别人。
王家卫通过欧阳峰之口所要表达的那个现代的创作母题拒绝与被拒绝。
在另类之争尘埃落定之后,或者可以说,在另类风格已经得到观众认可,尤其是专业评论者的赞誉之后,研究的视角开始深入到影片细部,如音乐、色彩、光影、构图、叙述方式、后现代意蕴等方面进行更加细致的剖析。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王家卫是华语电影界备受推崇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情感深度而著称。
他的电影作品承载着深刻的人性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感受,从而展现出了特有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
本文将以王家卫电影的代表作为例,探讨他的电影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故事叙事和艺术表现等方面传达出精神走向和文化内涵。
首先,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之一是对城市寂寞和人际关系的关注。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孤独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大都市的拥挤中感受到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例如,在《重庆森林》中,主人公们都是被命运捉弄的现代人,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下,他们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往往孤独地经历着彼此相似的心理困境。
王家卫用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这些孤独的灵魂,通过对空间、时间的处理以及慢动作的运用,传达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无法逾越的隔阂。
这种对寂寞和人际关系的关注,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生活带来的困惑和焦虑,也展现出日益消失的人情味和温暖。
其次,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体现了对于记忆和时间的思考。
他的电影中常常运用非线性叙事、闪回手法和对镜头的独特处理等手法,带给观众一种错乱而混沌的感觉。
例如,《春光乍泄》中的叙事多次穿插回忆和现实之间,让观众难以辨别哪一个是真实的时间流动。
通过这种处理方式,王家卫呈现出了记忆的不可靠性和时间的曲折性,并引发观众对于人生的反思和思考。
他通过对时间的塑造,揭示出时间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以及时间带给人们的遗憾、失落和无法挽回的东西。
这种对记忆和时间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于存在本身的思索,同时也暗示了时间与生命的关系。
此外,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还关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身处边缘群体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城市中抗争、求生,同时也承载着社会的边缘化和排斥。
例如,在《墨攻》中,主人公墨者修是一个普通的市井艺人,他因为要保护自己的族群免受侵害而与命运斗争。
通过墨者修的形象,王家卫传递了弱势群体与社会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王家卫的电影对中国当代生活方式有何反映?
王家卫的电影对中国当代生活方式有何反映?一、批判传统价值观王家卫的电影往往以冲破传统价值观念为主题,反映了中国当代生活方式中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他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设置,深入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封建思想束缚以及人们对自由、个性和独立的追求。
例如,在《花样年华》中,男女主角都试图从约束他们的传统婚姻观念中解脱出来,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一形象的塑造无疑对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婚姻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揭示。
二、关注个体命运王家卫的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个体在当代社会中的命运困境和挣扎。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呈现出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体的迷茫和无助。
例如,在《重庆森林》中,男女主角都失去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陷入了孤独和迷茫,这一形象的描绘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也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城市人的困境。
三、现实主义叙事王家卫的电影倾向于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和现象。
他通过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展示出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脆弱与辛酸。
例如,在《春光乍泄》中,男主角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同性恋者,在社会压力和自我的挣扎中寻求自由。
这种现实主义叙述风格使观众更能够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温情与孤独并存王家卫的电影情感细腻,呈现出了温情与孤独并存的生活状态。
他通过对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当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内心矛盾和隔阂。
例如,在《一代宗师》中,主人公为了成就他的武术梦,牺牲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机会,这一形象的塑造让观众感受到了孤独和温情的交织。
总的来说,王家卫的电影对中国当代生活方式的反映很深刻。
他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叙事以及温情与孤独并存的情感表达,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各类问题和现象。
他的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具有深远的意义。
《2024年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范文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和社会思潮,对当代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复杂的主题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之间的关系,从电影风格、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王家卫电影如何通过后现代主义手法呈现出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与特点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后期,是一种在多元、相对和不确定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反对现代主义的统一性、稳定性和中心性,强调多元化、流动性和无序性。
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对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追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故事情节的断裂、多义性和无深度等。
三、王家卫电影的影像风格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细腻的叙述方式闻名于世。
他运用色彩鲜明且富于诗意的画面,通过对城市的独特表现和对光影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
同时,王家卫的镜头语言注重画面语言的多元和层次性,经常通过跳接和片段化叙事等方式,表现出一种复杂的视觉感受。
这种视觉效果正符合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化和无序性的特点。
四、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结构与主题在叙事结构上,王家卫的电影通常没有明确的时间线和连贯的故事情节。
他的作品中往往存在着断裂、回忆和情感线索交织的情况,使故事显得含蓄且富有哲理。
此外,他通过对爱情的描写和表现,探讨了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孤独、迷茫和追求。
这些主题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关注相呼应。
五、人物形象与心理刻画在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方面,王家卫的电影往往以都市青年为主要对象,通过对他们内心的探索和表现,揭示了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挣扎与困惑。
例如,《重庆森林》中的男女主角虽然相遇但却不能在一起的情感困境,展示了都市中人们的无助与迷失。
同时,他善于通过画面来传递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和理解角色的心理变化。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引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理论和文化潮流,它影响了当代的艺术、文学、哲学和电影等领域。
王家卫是中国著名导演,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对王家卫电影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共性特征。
一、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背景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多重转变。
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现代主义观念开始受到质疑。
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大敘事、真理以及权威,强调个体的存在与多元化的视角。
这些思想观念在王家卫电影中得到了显著的表现。
二、戏剧化的叙事风格王家卫电影的叙事方式常常被认为是非线性、碎片化和戏剧化的。
他经常使用跳跃的时间线、割裂的片段和多重视角来揭示故事。
这种风格使得观众感到被剪支连碎片的现实所包围,仿佛他们置身于一个无法辨认的世界中。
后现代主义的非敘事特点强调对故事的解构和重构,这正是王家卫电影所采用的手法。
三、城市化与现代性的呈现后现代主义强调城市化和现代性的崛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王家卫电影中的背景常常是都市中的街头巷尾,表现了都市生活的喧嚣和混乱。
他善于捕捉城市瞬间和流动的景象,通过镜头的移动和不稳定的画面来强调现代性的割裂感。
这种表现手法是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城市经验的反思。
四、个体身份与情感关系后现代主义对个体和身份问题的关注,在王家卫电影中得到了深入的探索。
他的角色常常是迷失在现代都市中的个体,面对着人际关系的纷争和自我认同的问题。
王家卫通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和孤独感,透露出一个普遍存在的人类焦虑。
这种情感表达和身份危机是后现代主义在电影领域的显著特征。
五、视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的融合后现代主义注重多模态的艺术表达,而王家卫电影正是通过视觉艺术的独特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感受。
他的镜头运用、色彩搭配、视觉符号等都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通过引用电影和视觉艺术的元素,王家卫创造了一种虚幻、迷幻的视觉效果,使得观众进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
《2024年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范文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篇一一、引言王家卫,一位在电影界独树一帜的导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他的电影作品不仅在技术上有着卓越的表现,更在精神走向和文化含义上有着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探讨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以期为读者揭示其电影的深层魅力。
二、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1. 都市情感与现代人的心灵困境王家卫的电影往往以都市为背景,通过对现代人情感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们在繁华都市中的孤独、迷茫和追求。
他的电影中,人物往往在繁华的都市中寻找自我,寻找情感的寄托,这种情感困境的描绘,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2. 独特的视觉风格与叙事方式王家卫的电影在视觉风格和叙事方式上具有独特性。
他善于运用长镜头、特写等手法,将画面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美感。
同时,他的电影往往没有明确的叙事线索,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和情感的空间。
这种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叙事方式,使得王家卫的电影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三、王家卫电影的文化含义1. 对都市文化的反思与探索王家卫的电影以都市为背景,通过对都市文化的反思与探索,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种种问题。
他的电影中,都市不仅是一个物质丰富的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情感纠葛和心灵困境的场所。
通过对都市文化的反思,王家卫的电影引发了观众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思考。
2.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王家卫的电影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他的电影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对现代文化的反思和创新。
他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同时,他通过对现代文化的反思和创新,为观众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观影体验。
四、结论王家卫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的电影以都市为背景,通过对现代人情感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们在繁华都市中的孤独、迷茫和追求。
王家卫的电影如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王家卫的电影如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一、刻画人物心理,揭示现实困境王家卫的电影以细腻而深刻的人物刻画为特点,通过多层次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
例如,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通过男女主角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展现了爱情的无奈和社会关系的压抑。
在这部电影中,男主角以单调的工作与婚姻生活为背景,暗示了中国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普遍困境。
其次,在《春光乍泄》中,王家卫通过男主角的自我压抑和对同性爱情的追求,呈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性别和性向的刻板偏见。
这一情节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对于性别少数群体的歧视问题。
二、探讨家庭价值观的碰撞与变迁王家卫的电影中经常采用家庭剧情作为主要线索,表达了中国社会中家庭价值观的碰撞与变迁。
例如,在《东邪西毒》中,王家卫通过描绘武林江湖中各种角色的家庭背景和动机,剖析了金钱和权力对于家庭关系的摧毁和改变。
这一情节暗示了当代社会中,金钱至上和个人利益的崛起带来的家庭主义的消亡。
此外,在《2046》中,王家卫进一步呈现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通过男主角的思绪和回忆,电影展示了婚姻观、亲情关系以及爱情之间的错综复杂,展现了家庭关系中包含的痛苦与挣扎。
三、折射社会问题,反思现实困境王家卫的电影通过折射社会问题,反思中国社会的现实困境。
例如,在《一代宗师》中,王家卫通过武术与武林的交织,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这一情节暗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文化自信和传统价值的失衡问题。
另外,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通过男女主角的现实生活和幻想世界的对比,呈现了个人追求梦想与真实生活的对立。
这一情节反映出中国社会现实存在的人生迷茫和生活压力问题。
综上所述,王家卫的电影通过刻画人物心理、探讨家庭价值观的碰撞与变迁以及折射社会问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独特的电影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得观众深入思考社会背后隐藏的问题,呈现出了真实而深刻的中国社会。
他的作品饱含着对于现实的关怀和思考,为中国电影注入了独特的艺术气息。
王家卫读后感
王家卫读后感
王家卫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
刻的内涵而闻名。
他的电影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在国际上也备受赞誉。
通过观看他的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
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
了对爱情、孤独、失落和希望的诠释,这些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王家卫的作品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在他的电影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和
思想都被细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无论是《重庆森林》中的孤独男子,还是《花样年华》中的失落女子,他们的内心矛盾和情感纠葛
都让人感到心痛。
通过这些角色,王家卫向观众展示了人性的复杂
和多样性,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此外,王家卫的作品中还充满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他的电影
中常常出现一些普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在别人眼中并不起眼,但在他的镜头下却变得深刻而感人。
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和描
绘生活,让观众在平凡的故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这种对生活
的理解和表达让人深受触动,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感激。
总的来说,王家卫的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通过他的电影,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也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美好。
他的作品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爱和希望。
我相信,王家卫的作品将会继续影响和感染着更多的人,也会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年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范文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影响深远且广泛地渗透到各个艺术领域。
电影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自然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
王家卫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邃的视觉艺术和情感内核成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探讨王家卫电影的特色、主题、表现手法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二、后现代主义概述后现代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其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主张对传统进行解构和重构,注重个人经验和主观感受。
这种思想迅速影响了诸多领域,包括电影艺术。
三、王家卫电影的特色与主题王家卫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将后现代主义精神融入到电影中。
他的作品多以都市为背景,关注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在叙事上,王家卫善于运用碎片化的手法,将故事片段化、跳跃性地进行叙述,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在视觉上,他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色彩运用,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此外,王家卫的电影还常常探讨爱情、人性等主题,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四、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表现1. 叙事手法:王家卫的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模式。
这种手法使电影的情节和人物更加复杂和丰富,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2. 视觉表现:王家卫善于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色彩运用来营造梦幻般的氛围。
他的画面往往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同时又带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
这种视觉风格既符合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也符合王家卫电影所表达的都市人的内心世界。
3. 主题内容:王家卫的电影常常探讨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以及爱情、人性等主题。
这些主题既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对个人经验和主观感受的关注,也体现了王家卫对都市生活的深刻洞察。
五、王家卫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影响王家卫的电影作品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他的作品也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2024年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范文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艺术表现形式,已对现代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著名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为例,探讨后现代主义如何渗透并影响了其作品的独特美学风格。
本文将从王家卫电影的主题、叙事结构、视觉风格等方面,分析后现代主义与电影艺术的相互关系。
二、后现代主义概述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它强调多元性、相对性、不确定性和无深度感,注重反思、怀疑和开放的态度。
在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呈现出一种碎片化、非线性的表达方式,以及对历史、现实和传统的重新解读。
三、王家卫电影的特色王家卫是当代华语电影界的重要导演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主题、叙事风格和视觉表现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例如,他善于通过慢镜头、跳跃式的剪辑和重复的场景来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此外,他的作品还经常探讨都市生活、爱情、记忆等主题,呈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情感体验。
四、后现代主义在王家卫电影中的体现1. 主题与情感:王家卫的电影作品经常探讨都市生活的孤独、爱情的无常和记忆的模糊等主题。
这些主题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个体经验和情感的关注。
2. 叙事结构:王家卫的电影通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使故事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和多层次的特点。
这种叙事方式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方式,强调了时间的相对性和空间的多变性。
3. 视觉风格:王家卫的电影在视觉上追求独特的风格,如使用慢镜头、重复的场景和独特的色调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这种视觉风格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美学的追求和实验性精神。
五、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影响通过深入分析王家卫的电影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文化的融合:王家卫的作品往往融入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呈现出一种跨文化、跨时代的审美特点。
王家卫的电影如何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王家卫的电影如何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王家卫是中国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创作风格和对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而闻名。
他的电影作品常常揭示了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通过细腻的影像语言和丰富的人物形象,王家卫成功地展现了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困惑。
本篇科普文章将以王家卫的电影为线索,分析其作品如何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城市孤独感:《重庆森林》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充满了城市孤独感的呈现。
影片通过镜头的快速剪辑和独特的色彩运用,将城市的喧嚣与人物内心的孤独相结合。
片中的角色们都在城市中迷失了自己,无法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真正的归属感。
他们显得疏离、沉默,与城市的冷漠形成强烈对比。
这种城市孤独感的写照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也提醒了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应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关注社会关系的建立。
二、现代性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花样年华》《花样年华》是王家卫的又一力作,也是他对城市化进程对传统价值观冲击的深刻探讨。
影片以20世纪60年代香港社会为背景,通过男女主角的爱情纠葛,展示了城市现代性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男主角的婚姻失败、女主角的背叛行为都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在道德伦理和传统观念方面的混乱和挣扎。
通过潜移默化的描绘,王家卫在这部电影中告诉观众,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我们应警惕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和崩溃。
三、幻灭与梦想的碰撞:《春光乍泄》《春光乍泄》是王家卫的一部情感剧作,通过三位男女主角的故事,表达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幻灭与梦想的影响。
影片中的人物都是寻求爱情与幸福的追梦者,他们在城市中期待计划着未来,同时也感受到了残酷现实的冷漠与打击。
这种幻灭与梦想的碰撞让观众们深深思考:城市化的进程是否只是一场虚幻的梦,亦或是实现个人梦想的舞台?结语通过对王家卫的电影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这些影响体现在人们的孤独感、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幻灭与梦想的碰撞等方面。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读后感800字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读后感800字
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
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
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码的拼贴借用、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
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
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
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他的电影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品读王家卫电影——王家卫电影观后感
品读王家卫电影初看王家卫的电影并不是因为他的名气、也并非因为强大的演员阵容,只是单纯的觉得他的电影画面精致,视觉角度独特,能对学习摄影有所帮助。
但从第一次看完他的电影《蓝莓之夜》后遍一发不可收拾的迷上了他的电影。
暧昧的色调,颓废的气息,晃动的镜头,精练的台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恍惚的影象风格,小资情调的音乐,自恋而自我的内心独白……王家卫的电影,是不能用正常逻辑思维去看的,因为他不会用一个正常的故事视角去叙述,尤其是他电影中的台词,初听时觉得玄之又玄,但细细品味却发现回味无穷。
倘若要将王导的电影归个类,我觉得《旺角卡门》《东邪西毒》《春光乍泄》《爱神之手》是可以从爱情的高度上划为一线的。
《旺角卡门》讲了一段没有明天的爱情,二人依然义无反顾地投入;《东邪西毒》里每个人的手边都有一份触手可及的爱情,可是在想投入的时候,却偏偏求之不得;到了《春光乍泄》,二人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也触手可及了,却偏偏情到浓时情转薄,因为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使得二人不得不分开;而《爱神之手》似乎更悲悯一些,二人到最后分明可以相濡以沫了,不会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了,可命运之神却偏偏站成了一个冷酷的姿势,以索命的终结,使得二人永远的天人相隔。
从这整个主线上的爱情纠葛来看,王家卫对爱情的态度,似乎真应了在《旺角卡门》里的隐喻:“爱情就像一只易碎的杯子,要么你亲手摔碎它,要么便是命运替你摔碎它”。
总之,它终究是会碎的。
而不碎的,大概只有对爱情的信念不碎——从这个角度,又可以把《阿飞正传》《花样年华》《2046》单列出来站成一排。
《阿飞正传》中,无脚鸟掠夺了2个女人最初的爱情,却最终客死他乡,只留下露露和苏丽珍独自在岁月中去缅怀那只没有脚的小鸟,而周慕云在最后的华丽亮相,像一个意味无穷的伏笔;到了《花样年华》,周慕云和苏丽珍相遇的时候已各自成婚,却因相互配偶的不忠而恋上了彼此,然而彼时早已过了义无反顾的年纪,注定二人走不出固有的轨道,“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像一句偈语,最终二人相忘于江湖,背向了彼此;到了《2046》,周慕云深深怀念《花样年华》中的港版苏丽珍,于是有了同名的新加坡版苏丽珍,有了同样爱穿旗袍的白玲,有了同样爱看武侠小说、同样双脚削薄的王靖雯,但因为耿耿于港版苏丽珍的拒绝,于是周慕云拒绝了《2046》的所有女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毋庸置疑,目前学术界对王家卫电影的研究一般都把王家卫电影定位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或美学风格上。
说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风格,一般有这么几条:人物的数字化及:“失名”、符号化、平面化、非确定性、类型混杂、拼贴、叙述的非连贯性、叙述的滑稽反讽性、多线索、荒诞感、以往的主题、时空的不定性等等。
王家卫电影的确很难阐释,你说他后现代主义式的不确定、玩“酷”吧,里面有些人又分明让你感动不已,简直可以说是至真至诚。
你说他现代主义吧,又确实那么破碎零乱、五光十色、迷离恍惚,没有宏达叙述,没有固定的结论,也没有可以刻意营造的象征结构。
然而,王家卫的确是丰富复杂甚至是有“说不完”的。
王家卫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矛盾复合体,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阐释。
我曾经想从一对对相反相成的二元对立中来阐释王家卫,诸如:人文主义情怀/悲剧宿命意识、浪漫诗意/日常现实、古典理想/后现代(当下)的表达、作者化电影的强大主体精神/“间离效果”式的冷静旁观、叙述/抒情、记忆(梦想)/现实、追寻/逃避-----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说“就像一个魔术师的魔杖一样,概念,尤其当它是成双成对的时候,就建立了写作的可能性。
”毕竟,一个好的电影导演总说是像那个莎士比亚或他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充满矛盾、困惑和二元对立的,是“说不完”的,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
对于王家卫电影,见智见仁均属正常,而任何当然的贴标签都可能是似是而非甚至是捉襟见肘的。
当然,在这里,我只能从一个目下鲜有人论及的角度----影像语言的写意性及传统文化精神底蕴的角度,论说一下我所看到的王家卫。
一、关于写意性写意性,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重要精神,广泛的表现于诗歌、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门类。
概而言之,这种艺术精神重神轻形,求神似而非形似,力求虚实相生甚至化实为虚,重抒情而轻叙事,重表现而轻再现,重主观性,情感性而轻客观性,并在艺术表现的境界上趋于纯粹的、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一般说来,写意与写实相对。
宗白华先生在论及中西绘画的不同时就曾从求“实”与求“虚”、写“形”或写“神”的空间意识、艺术旨趣、文化精神的不同角度,论述中国艺术中这种写意追求的表现。
宗白华认为“西洋的绘画渊源于希腊。
希腊人发明几何学与科学,他们的宇宙观一方面把握自然的现实,他方面重视宇宙形象里的和谐一致性。
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更是自觉的讲求艺术与科学的一致。
画家兢兢于研究透视法、解剖学,以建立合理的真实的空间表现和人体风骨的写实。
”“所以西洋透视法在平面上幻出逼真的空间构造,如镜中影、水中月,其幻愈真,则其真愈幻。
”而中国画,致力于“运用笔法墨气以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审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关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境。
”例如在中国画中,画家追求的主要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元代著名画家、在画史上被称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在谈及自己画竹的旨意时曾说过:“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是“聊以自娱耳”。
正因如此,他就必然不以“写实”、“形似”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协议的主旨在于主体心灵情感世界的表现而非客观对象之再现。
侧重于写意还是写实,这在较大程度上奠定了中西艺术精神及其表现的不同。
这种不同我们不妨排列如下:表现论/再现论写意性/写实性意境/典型抒情/叙事戏曲/戏剧空间性/时间性心灵真实/客观真实主观真实/客观再现二、结构与视点:时空意识、回旋往复的结构与多视角散点透视无疑,王家卫电影的时空表现是非常电影化的,自由潇洒而纵横自如,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在王家卫那里,空间是绵延不绝、流动变异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虚幻的,乃至于瞬息之间灰飞烟尽。
的确,王家卫似乎无意于再现物理意义上客观的真实的时间与空间,而是致力于客观现实以外主观化了的虚幻时空的营造。
在王家卫的电影世界中,往往是截然相异的时空经由“作者”主体的自由精神和灵性并置在一起。
举例子:王家卫的电影还常常设置回旋往复的结构形态,许多情节元素和抒情镜头经常有意无意的重复出现。
举例子:从某种角度看,这与宗白华所概括的关于传统美学精神“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
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复,而是回旋式往复的”特点有相似之处。
另外,王家卫从不拘泥于局部的构图,而是在运动中把握影片的整体风格情调,给人以整体性的美学效果。
这从根本上说是重意念的表现和影片整体节奏的结果。
这与传统的写意性美学思想在中国绘画中表现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宗白华曾指出的那样,中国画:“采取‘以小见大’的看法,从全面的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的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屈服的节奏。
”从叙述视角或人物视点的角度看,王家卫电影的视点往往不是统一的或单一的。
它在时间上打破了线性叙事的连续性,在空间上那个打破了长镜头摄影所追求的视点的统一性。
其视点既不像纪实性风格电影那样往往以较为稳定的、尽量保持时空完整的长镜头从一个稳固的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也不像“蒙太奇”风格的影片那样对静态的单一透视视点的镜头进行快速的剪辑(如《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的三个静态的石头狮子的剪辑)。
因此,这是一种类似于中国画的全方位式的多视点或散点透视法,而不是西洋古典绘画所恪守的焦点透视法。
电影导演似乎从世外鸟瞰的立场关照客观对象,他的空间立场是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多层次与多方位的视点而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
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中似乎能预见未来,洞观世事的画外音:“我与她最接近的时候,我们之间只有0.01公分,我对她一无所知,六个钟头之后,她喜欢上了另一个男人。
”在这里,视点是混杂不定的,即是警员223的自知视角,又像是无所不知的全能全知视角(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导演的视角)。
因此,王家卫电影是全知式的视角与自知式视角混合的。
除了叙述人的无所不知之外,镜头所摄又常常限定在进行旁白或独白的人物的视线所见范围之内。
《重庆森林》将两段互不相干的故事并置在一起,两个故事之间的转换均由一个角色的旁白来完成,而且转换的时候,两个互不认识的角色擦肩而过,仿佛正应了电影中那一很流行的旁白:“你离它最近的时候也许只有0.01公分,也许他对你一无所知,也许我会成为你的朋友或知己。
”事实上,这种多重视角造成了影片多声部对话和复调的效果。
从根本上说,这种视点特点是一种主体心灵化的内视点,正如在中国画中,视点是经过心灵想象提升了的,存在于画家心中的视点,即宗白华所谓的“心灵的眼”。
与此相应,在王家卫电影中,摄影机的机位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不居的-----这是杜可风技艺精妙的手提摄影机跟镜头拍摄的结果。
这种活动性的摄影使得画面空间产生了流动感,画面不再是一个个均衡稳定的画框,而成为一个仿佛永不停滞的流动的空间。
如此则造成了王家卫视点的游移变化,他的镜头切换则是流畅通脱甚至常常是不露痕迹的。
这就自然而然的营造出一种情绪,格调和飘渺氤氲的意境之美。
三、人物的写意化:符号化、夸张、变形与倾诉的诗意王家卫电影中人物的符号化已有许多论者指出,比如:人物的职业大多具有流动性的特点9警员,流浪者,空姐,杀手等);喜欢用数字来命名(警察223或663)。
究其底,王家卫既然无意于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着力于具有鲜明生动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塑造。
其影片中人物若按福斯特小说理论关于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区分来看,充其量只能算是扁平人物或类型人物。
因为王家卫电影就本质而言是抒情的或写意的。
然即或如此,其电影中许多人物形象仍然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足以启人深思。
因为其人物是符号化、寓言化和象征化的,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
王家卫电影大量使用的广角镜头和以9.8毫米作为拍摄时的标准镜头,使得近景扭曲失真,远景则模糊遥远,这不但造成影像的模糊扭曲,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和关系的暧昧朦胧,也形成了人物的奇特的夸张、变形与扭曲。
其影像的夸张变形,不仅让我想起中国的写意人物画,也想起了庄子笔下寓言中的怪物---那些肢体残缺、奇形怪状而具有“内德”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跛脚、驼背、缺嘴的支离无脉,断了脚趾的兀者叔山无趾等等。
《重庆森林》中以跑步蒸发泪水、以猛吃凤梨罐头来抚慰失恋之痛的警员223,《东邪西毒》中的盲侠、潦倒的赤脚侠客洪七,还有单恋幽闭症患者(如《重庆森林》里的阿菲)等等,可以说都是一族类的人物。
《重庆森林》里的女店员,颇有点神神叨叨,言行举止不无古怪,但她在所单恋的对象家里卖力使劲的干活的场景,不免让人受到某种感动。
特别是在警察223家里听着音乐开飞机模型的镜头段落,极为抒情写意----幽幽的抒情性音乐中,再加上似乎摄影机镜头加上过滤纸而营造出来的朦胧暗昧的画面,这一段镜头成为了游离于情节之外的纯粹的抒情段落。
王家卫电影中的众多人物还有一个特点---总是絮絮叨叨,自嘲自虐,显得特别饶舌,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或者是以画外音的方式对观众倾诉,或者是影片中的人物不断地找别人倾诉。
特别让人于滑稽开心中动容的是《重庆森林》中失恋的警察对香皂、毛巾等的倾诉。
事实上,这种“移情式“和”拟人化“的倾诉,颇有“万物有灵论”和“原始思维”的意味。
这也说明这些人的倾诉是不在乎别人听不听,也不在乎对象听不听得懂的一种自言自语。
而这正是作为话语方式的“抒情”的一种根本特征。
英国诗人艾略特曾对抒情诗定义说:“抒情诗是诗人同自己谈话和不同任何人谈话的声音。
它是内心的沉思,或是出自空中的声音,并不考虑任何可能的说话者和听话者。
”与此相似,王家卫影片中大量使用的画外音就具有一种独特的诗意,其本身是颇富意味的:在一个普遍失语的时代,以语言表现心灵,以语言进行自我心灵的对话并使语言回到诗性本真。
在以影像的视觉造型为主体的电影艺术中,加进这么多冗长而不无饶舌的独白与旁白(注意:对话并不是特别多),但又不让你觉得累赘无聊(很多独白成为流星语)----这简直是我们这个失语时代的一个奇迹。
无疑,这是对语言的独特诗意的一种追求,是对表现性艺术抒情本性的回归。
正如德国诗哲海德格尔所说:“我们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断的言说。
语言属于人之存在最亲密的邻居。
我们处处遇到语言。
所以我们将不会惊奇,一旦人思考的环顾存在,他便马上触到了语言。
四、艺术表现:“乐”、“舞”的趋向一般认为,艺术的表现可以趋向于再现/表现,文学/音乐的两极。
若是按电影艺术的“影像本体论”、“照相(的外延)性”原理(安德烈·巴赞)和“物质现实复原”的本质(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艺术也许更应该趋向于文学、叙事和再现,但电影诗意化、写意化的追求又会使之趋向于表现性,趋向于一种“乐”和“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