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调适——由近代儒学转向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灵重构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更好地关注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以下是我总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智慧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压力和困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智慧的箴言和故事,可以用来启发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我们可以讲述孔子的故事,他在面对种种挫折和考验时始终保持了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保持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心态。

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情感抚慰大学生心灵创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可以用来抚慰受伤的心灵。

我们可以组织大学生学习古诗词和绘画,通过吟诵和绘画表达内心的情感,帮助大学生释放压力和情绪,缓解心理创伤。

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品德教育,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我们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课程,讲解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引导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节日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活动,可以用来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们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的庆祝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中秋晚会等,让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智慧和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的艺术欣赏课程,引导大学生欣赏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谈儒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的启示

谈儒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的启示

谈儒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的启示摘要: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闪烁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意识和能力,解决大学生心理的许多困惑和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同时,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尤为必要。

关键词:儒家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一、注重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确合理的标杆去不断地调适自己的心态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个体的认识错位和品德修养的缺失有极高的相关。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青年学生对西方不良思想盲目崇拜和接纳,人生价值观错位,道德认识混乱和扭曲,理想信念缺乏;不善于接纳他人,情绪不稳定、多疑、爱嫉妒他人,人际关系不和谐。

当学习、考研、就业等遭遇挫折时,则产生缺乏进取、消极、沉闷、抑郁等不健康心态。

严重的导致失眠、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差以及反社会行为等不良后果。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其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使大学生能顺利化解心理问题和危机,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孔子积极主张修身养性,《论语》中曾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意思是说:君子坦荡、达观,无论得意或艰困,都能做到俯仰无愧;小人常为名利所绊,患得患失,所以悲切、忧愁。

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有一个快乐的心境,加强品德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他提出了个体修养、心理和知识相互统一的朴素思想。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即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

说明了人的心理健康是建立在诚意和明理之上。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 意思是说:有钱人,总是会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则是用道德来充实自身,因为内心宽大平和,自然身体舒泰了。

谈儒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的启示

谈儒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的启示

快 乐 的心 境 , 强 品德修养 是多 么的重 要 。 加 他提 出了个体 修养 、 心理 和 知识 相 互 统 一 的朴 素 思想 。“ 修其 身者 , 正 其 心 ; 正 其 心者 , 诚 其 欲 先 欲 先 意; 欲诚 其意 者 , 致其 知 ; 知在 格 物 。 即要 想修 养 先 致 ” 自己本 身 的德 行 , 必须先端 正 自己 的心意 ; 想端 正 自 要 己 的心意 , 先使 自己 的念头 真 诚 、 私 ; 想使 自己 必 无 要 的念 头真诚 无私 , 必先 明理一 穷究事 物 的道 理 ; 想 明 要 理致 知 , 先要革 除物欲 , 必 修正 其不 正确 的观念 。说 明 了人 的心 理 健 康 是 建 立 在 诚 意 和 明 理 之 上 。 “ 润 富 屋 , 润身 , 德 心广 体 胖 。 ”意 思 是 说 : 钱 人 , 是会 用 有 总 财 富来装 饰他 的屋 子 , 德行 的人 , 有 则是 用道德 来充 实 自身 , 因为 内心宽 大平 和 , 自然身体 舒泰 了 。强调 了个 体道 德修 养对身 心健康 的积极 意义 。
愤 嚏 , 不 得 其 正 。有 所 恐 惧 , 不 得 其 正 。有 所 好 则 则 乐 , 不得其 正 。有所忧 患 , 不 得其 正 。 意 思 是说 : 则 则 ” 修身 的 目的在 端正 自己 的心 , 怒 的时 候 , 愤 心就 不 端 正 ; 恐惧 的时候 , 有 心就不 端正 ; 有贪 图爱恋 的时候 , 心 就不 端正 ; 忧愁 的时候 , 有 心也 不得端 正 。喜怒 哀乐爱

要 : 国传 统儒 家思想 中闪烁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 我 对高 校有效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 , 强大学生心理 增
健康 的 自我 维 护 意 识 和 能 力 , 决 大 学 生 心 理 的 许 多 困 惑 和 问 题 有 着 积 极 的现 实 意 义 。 同 时 , 建 设 具 有 中 国 特 解 对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调适、整合和重建三个方面探讨了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在调适方面,倡导现代儒家的核心理念是关键,强调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整合方面,传承儒家思想与现代知识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以实现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衔接。

在重建方面,构建现代儒家的新框架是关键一环,为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通过恢复传统礼仪与仪式、弘扬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推动儒家思想在法治建设中的应用等方式,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促进儒家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调适、整合、重建、现代儒家、核心理念、传承、融合、传统礼仪、核心价值观、经典研究、对话、伦理、科学技术、法治建设、国际传播、现代人才、总结展望1. 引言1.1 引言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步伐加快,如何调适、整合和重建儒家思想,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儒家思想有着宝贵的传统智慧,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如何倡导现代儒家的核心理念,传承儒家思想与现代知识的融合,构建现代儒家的新框架,成为了儒家现代化的关键课题。

本文将探讨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旨在引领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扬儒家文化的精髓,促进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为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提供一些启示,并为推动儒家现代化做出一些贡献。

2. 正文2.1 调适:倡导现代儒家的核心理念在当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为了使儒家文化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我们需要倡导现代儒家的核心理念,以实现儒家现代化的目标。

倡导仁爱之道。

儒家一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仁爱、孝悌等传统美德。

儒学的现代重构

儒学的现代重构

儒学的现代重构2014-03-10 15:42来源:文汇报作者:夏乃儒核心提示:国家已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到日程上来。

很难设想隔绝、摒弃传统文化而能建成文化强国。

而具有悠久、深厚、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当务之急是把占中华传统文化主干地位的儒学系统,尽力梳理与重构,使现代化建设能植根于其上,并真正形成为文化软实力。

可儒学的现代重构——夏乃儒在文庙“与孔子对话”学术讲堂上的讲演核心观点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当务之急是如何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

儒学的重构现在是时候了。

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

重构儒学正当时儒学的现代重构这一课题,在上世纪末,正逢世纪之交时,曾在学术界热烈讨论过,当时是对海外学者提出“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回应。

到现今,又过了20多年,儒学的内部、外部情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在来研究“儒学的现代重构”,时机已趋成熟。

首先,笼罩在传统文化上的种种极左的负面认识已逐渐澄清。

随着最近几年儒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凝聚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其次,对儒学思想资源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局面。

出土文献不断涌现,呈现中华文化复兴的曙光。

继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老子》等文物之后,90年代郭店又出土了一批楚简,震惊了海内外汉学家。

子思佚籍的发现,使孔孟间传承之缺环得以填补。

此后又整理出上博藏楚竹书、清华藏战国竹简和北大藏西汉竹简。

研究“早期中国”文化已形成一个热流。

当今儒学研究深入表现之一:研究思路有新的拓展。

学者们分别提出了:生命儒学、生态儒学、实践儒学、情感儒学、生活儒学、制度儒学等,从各个角度展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对世界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

在过去几千年里,儒家思想的发展道路虽然相当曲折和坎坷,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没有减弱和停息过。

究其原因,儒家思想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我们回首历史,应该能够发现,孔子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

而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依然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它不仅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人类精神文化更进一步优化,让人类的社会与社会之间更加密切,使得国与国之间更安稳地合作与发展,促使世界的和平,因此,儒家思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积极的。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

“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

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

虽然儒家思想成形于两千多年前,发展于封建社会,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及必须舍弃和批判的观念,但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巨大贡献儒家思想是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的先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其中,儒家思想中的有为主义,在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

首先,儒家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_儒道互补_的情感模式_彭彦琴

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_儒道互补_的情感模式_彭彦琴

收稿日期:2002-01-11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彭彦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苏州 215006)摘 要 与西方侧重于情感的生理机制及概念的厘定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突出了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对主体心理的实际功效,它通过两种相异的情感类型———儒家重理性认知的道德情感和道家重感性体验的审美情感之间的相补相成,即一种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使主体既可获得合乎规范的社会情感,又可享受精神自由的个体情趣,进而使情感对主体心理生活的调适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 情感,情感心理学思想,情感模式,儒家道德情感,道家审美情感。

分类号 B84-091 导 言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术语,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似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在中国文化界“儒道互补”早已是耳熟能详。

我们常说中国人是“内儒外道”(这在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谓出世则儒、入世则道,用林语堂的话来说就是:工作的时候是儒家的,休闲时则是道家的。

对于这一司空见惯却又是中国特有的人文景象如何解释?本文关注的是这一人文景观中所包含的独特的心理学问题:即通过对传统情感心理学思想进行分析、诠释,其中存在一个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西方情感理论予以补充),同时具有现实意义(对中国社会当前的情感现状提供启示)。

2 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所谓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就是个体的情感由两种类型组合而成,既有儒家重理性认知的道德情感,又有道家重感性体验的审美情感;两种相互独立且相补相成的情感类型可视个体所处的不同环境灵活切换。

这样,个体既可获得社会所许可接纳的合乎规范的社会情愫,又可享受到精神畅游、回归本真的个体情趣。

中国历史上许多名垂千古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一边庙堂中功成名就,一边山林里怡情养性,就是通过儒道互补的模式使情感的心理调适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最充分、完整的发挥。

然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一方面是历史上有许多成功应用这一模式的闻名之士,如白居易、苏东坡、朱熹等,另一方面却是浩瀚典籍中很难找到有关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的详尽论述,要解释这一现象,就必须对此模式产生的背景做一大致了解。

儒家修身思想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策略探微

儒家修身思想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策略探微

儒家修身思想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策略探微儒家修身思想源自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儒家修身思想注重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身,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追求心灵的和谐与生活的美好。

而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如何将儒家修身思想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儒家修身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倡导仁爱、礼让、忠诚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融入儒家修身思想。

首先是倡导仁爱。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做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公益志愿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让仁爱之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同学交流,体谅他人,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是弘扬礼让。

儒家修身思想不仅要求个体内在的道德修养,还要求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礼貌和谦逊。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可以常常关注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发现别人的需求并主动提供帮助。

我们也要学会言谈举止得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言语的尊重是对人最好的礼貌。

再者是追求忠诚。

儒家修身思想强调忠诚诚信,要求人们做到言行一致,忠诚于自己的信念和责任。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认真对待学业、履行社团职责、尊重师长、诚实守信等方面来体现忠诚的品质。

我们也要学会真诚对待朋友,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是追求和谐。

儒家修身思想追求内心的和平,要求人们和谐相处,以和为贵。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主动沟通、多理解他人、包容他人的不足,以及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来促进和谐的校园氛围。

我们也可以参加一些心理辅导或者自我心理调适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通过以上策略,大学生可以将儒家修身思想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摘要】本文围绕儒家现代化展开,通过整合传统儒家价值观和现代科技,培养新生代儒家传承者,建立现代儒家教育体系等十二种方式,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通过推广儒家文化国际交流,加强研究和传播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等方面,展示了儒家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力。

展望未来,儒家思想将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为促进社会和谐、个体成长、国家治理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化、传承、教育、社会发展、政府决策、伦理道德、文化产业、国际交流、身心健康、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传播、国家治理、展望未来。

1. 引言1.1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强调仁爱和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强调孝道、礼仪等传统价值观念,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注重治国安邦,提倡仁政和德治,能够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人文化。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保持文化传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道德水准;三是为现代社会和国家治理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渊远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传统价值观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调适、整合和重建儒家思想,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摘要:现代新儒学是创新的,以重构现代人思想为己任的儒学思潮,在当今复杂社会环境下,对国人产生了促进儒学学习、民族文化传承,并吸收西方思想解决现代化中的问题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中国人影响现代新儒学是不同于历史的,是创新的儒学研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其对当今国人的生活、文化、教育、精神状态均产生影响。

它的创新性,在于其在一定程度的历史研究积淀之上,作为儒学重建的一部分,在对历史和现实作独到阐述基础上,对传统儒学进行某种创造性的转化。

由现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主导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具有以知识作为先决条件的批判姿态的理性、客体性,以知识评判事物价值,吸取传统精华并加以改进,试图理性地探究儒学传统的天人合一、忠孝价值观,展现对个体心灵人本主义的关怀。

现代新儒学面对在西方文化和现代生活冲击下难以发展并显得凋敝的传统儒学,试图重构其儒学思想,谋求适应现代的新发展。

现当代新儒学正因其这些特征,它对于当今国人乃至世界的影响,就不局限于于丹或李零、傅佩荣等的儒学阐发,不局限于传统经典的现代再解读,而是以现代甚或后现代的眼光理解、改造、重塑儒学形象及内涵,使之适应当下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解决普遍存在的虚无感,焦虑感。

“现代新儒学是这样一种学术思潮,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延续宋明理学研究问题,并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融汇西学”,以求中国现代思想建设道路的文化思潮。

尊崇宋明理学是现代新儒家的共同精神取向。

他们本质上所理解的儒学的基本精神,其实就是宋明理学的精神,即以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之本源,强调内圣外王之道。

通过提高道德修养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它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的一种保守回应。

现代新儒学并非与孔教派、国粹派以至康梁哲学并列的文化保守主义,我认为,它还是更加开放的文化开放主义,是保守主义的现代变体,因为它已经面向现代改进其学说。

从儒学视角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构

从儒学视角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构
l / 爨 孤 嚣 年9
DOI:10.16681 ̄.enki.weqe.201717055
从儒学 视 角看 大学 生人 文精 神 的重构
胡 艳 敏 (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黑 龙 江 哈 尔 滨 ,150025)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应借鉴 的几种人文精神 ,包括超然的人 生观 、社会责任感 、合 的境界 ,从尊重人的价值
最后 ,要 将人 文精 神与 科 学精神 融合 。科 学 的分 科化 和 技术 化 导致 人文 与科 学 分离 ,对 科 学 的研 究逐 步 趋 向于 精 细化 ,科 学精 神原 本 的整 体性 容 易被 割裂 。“广 义 的科 学 精 神 ,其 实质 是对 非功利 性 的纯 智力 生活 的热 爱 。这是 人文 精 神 的一个 重要 方 面 。’ 当代大 学生对 文 理各 有偏 爱 ,无 论是 专业 限制还 是 个人 兴趣 ,都应 有这 样 一种 思 维 :科 学藏 人 文 ,人 文 蕴科 学 。科 学家 不 断在各 自领域 中发现 新 的公 式 、 定 理 、符 号 ,看 似 僵 化 、客 观 ,其 实 其 中也 蕴 藏 着 精神 ,自然 科 学所 表现 出实 事求 是 的精 神 、批 判 怀疑 的态度 与 人 文主 义 所重 视 的精神 是一 致 的 。
一 、 大 学 生应借 鉴 的几种 人 文精 神 (一 )超 然 的人 生 观 儒 学 讲 求 不 受世 俗 束 缚 的“不 以物 喜 ,不 以 己悲 ”的 超 然 状态 和 洒脱 精神 ,由心 内发 的对事 物 的客 观 认识 与评 价 。 立 足 当今 社会 现 实 ,大学 生在 身 处 困境之 时 能不 因压 力 过 重而 一蹶 不振 ,即是 培养 有 真学 问、真才 能 之人 的精神 诉 求 。然而 ,大学 体制 的 固有化 、教 育 方法 的单 一 、过 于注重 意 识形态 等 问题 ,导致 人 文精 神 被迫 僵化 。在 现 代社 会 ,大 学 生追 名逐 利 ,“静 ”被 抛 之脑 后 ,功 利性 思 想逐 渐侵 袭 其精 神 深 处 。 (二 )社 会 责 任 感 春秋 开 始 ,士 作 为主 要 知识 分子 ,以“修 身 ,齐 家 ,治 国 , 平 天下 ’作 为最 高 理想 ,以理 性 为特 征 的人 文精 神 成 为儒家 人 生观 的 一大特 色 ,如“先天 下 之忧 而 忧 ,后 天下 之 乐而 乐 ” 的 民族 使命 感 。当今 ,责任 的认 识 范畴及 内涵 被无 形缩 小 至 家 庭甚 至个 人 层面 ,不少 大 学注 重形 式 化 ,在 一些 爱 国为 主 题 的 纪念 活动 中 ,采 用量 化 的评 比形 式 ,直 接 导致 学 生 民族 责 任感 、使命 感 降低 。 (三 )和 合 的境界 “爱有 等 差 ”作 为古 今 不 变 的一 种 观 念 ,主要 体 现 在 所 指对 象上 ,即道 德上 的一种 亲疏 关 系 ,以父子 为例 ,“父为 子 隐 ,子 为父 隐 ~‘亲 疏 有分 ,则 施 行 而 不 悖 ”,“和 合 ”是 在 此 伦理 道德 的基 础 上谈 的 。“和 合 ”的过程 ,就 是 矛盾 的转化 和 融合 的过 程 。它 提倡 不 同性 质 的事 物和 平共 处 ,融会 贯通 , 兼容 并蓄 [21。 当 今大 学生 对“和 谐 ”的范 围 认 识狭 窄 ,一 是 更 多集 中在 同学 、师生 关 系上 ,只看 眼前 。二是 对生 态 理念 的认 识 片面 。 二 、大 学生 人文 精神 的重 构 首 先 ,要 尊 重人 的价 值 与尊 严 。 以人 为本 ,人 作 为万 事 万 物 的主 体 ,其 价 值 与作 用不 可 估量 。蔡 元 培注 重培 养 人 格 ,人格 的培 养 就须对 人 文精 神 有一 个 全面 的认 识 ,即将 人 文 精 神与 人融 为一 体 ,并通 过 某些 方法 将之 表现 出来 。儒 家

大学生情绪调控的方法与实践

大学生情绪调控的方法与实践

大学生情绪调控的方法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情绪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情绪调控,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身心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实践,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1.深呼吸和身体放松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或者压力过大时,深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深呼吸可以缓解自律神经兴奋,减少焦虑和压力感,并促进身体的放松。

可以通过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气的方式进行深呼吸,每次坚持几分钟,可以有效地舒缓情绪和压力。

身体放松也是调节情绪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些身体放松训练,如温水浸泡、按摩、拉伸运动等,可以缓解身体的疲劳和紧张感,使自己感到更加舒适和放松。

2.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情绪调节至关重要。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保证7-9小时的睡眠,使大脑得到充足的休息。

适当的运动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情,减轻压力。

合理饮食也是情绪调控的重要环节。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和糖分,可以维持身心健康,减少情绪波动。

3.心理疏导和情感表达大学生需要及时发现并应对负面情绪,避免情绪积累。

可以通过与朋友、家人或者心理咨询师的交流,表达内心感受,获得理解和支持。

书写日记、开展自我反思等方法也有助于心理疏导。

情感表达是情绪调控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音乐、写作等方式,将内心的情感进行表达,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来释放情绪。

4.情绪管理的技巧和策略情绪管理是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关键。

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通过技巧和策略来进行调节。

其中,积极心理暗示是一种有效的技巧。

通过做一些积极的自我告诫,如“我能行”、“我很有能力”,可以增强自信心,调整情绪。

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也可以改变情绪的态势。

大学生情绪调控的方法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促进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当代儒学情感转向问题反思

当代儒学情感转向问题反思

当代儒学情感转向问题反思英文回答: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has undergone a notable shift towards the affective realm, prompting scholars to reflect on the im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of this development. This "affective turn" has taken various forms, including an increased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emotions in moral cultiv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alternative emotional mode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pproaches to interpreting Confucian classics.One key aspect of the affective turn is the recognition that emotion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oral decision-making and ethical behavior.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hics has often been characterized as emphasizing rationalcalculation and 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but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emotions are an essential aspect of human experience and cannot be ignored in ethical cultivation. This shift has led to a renewed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ren," which is often translated as "benevolence" or "humaneness" and is considered a central virtue in Confucian ethics.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emphasized the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ren, arguing that it involves a deep and compassion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s and feelings of others.Another aspect of the affective turn is the exploration of alternative emotional models.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model of emotions, rooted in the concept of "qing,"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its emphasis on suppressing or controlling emotions.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arguedthat this model is insufficient for addressing the complex emotional experiences of modern individuals and have proposed alternative models that emphasize the positive and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of emotions. For example, some scholars have drawn inspiration from Western theories of emotion to explore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such as gratitude and joy, in moral cultivation.Finally, the affective turn has also led to thedevelopment of new approaches to interpreting Confucian classics.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Confucian texts have often focused on the rational and didactic content, but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these texts also contain a wealth of emotional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This has led to a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hermeneutical approaches that emphasize the role of emotions in understanding their meaning.The affective turn in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has raised important questions and challenges. One challenge is to develop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emotions in moral cultivation. While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s, it is also crucial to avoid sentimentality or relativism. Another challenge is to reconcile the affective turn with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emphasis on rational deliberation. Contemporary scholars need to find ways to integrate the affective and rational aspects of Confucian ethics into a coherent and comprehensive framework.中文回答:当代儒学的情感转向问题。

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04
研究结果
数据分析
描述性统计
对样本中大学生的儒道传统价值观和心理健 康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平均值、标准 差等指标。
相关性分析
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或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 分析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
回归分析
以儒道传统价值观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为因 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儒道传统价 值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 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23-10-30
contents
目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儒道传统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儒道传统价值观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些价值观包括但不限于 自我完善、社会和谐、尊重他人、追求内在平静等。这些价值观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还有助于 解决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心理问题。
目前关于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 关性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验等 方法,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
VS
研究结果与结论
已有研究表明,儒道传统价值观能够缓解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例如,秉持儒道传统价值观的大学生能 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保持积极心态 。
03
研究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未来就业压力等 。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因此,研究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

大学生情绪调控的方法与实践

大学生情绪调控的方法与实践

大学生情绪调控的方法与实践导言大学是每个人追求知识、实现人生梦想的重要阶段。

然而,大学生期间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情绪波动也是常有的事情。

情绪调控是应对这些问题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大学生的情绪调控方法与实践,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打造积极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饮食对情绪和精神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

合理的饮食结构、摄入均衡的营养成分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例如,摄入富含抗氧化物质的水果和蔬菜,有效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多吃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和亚麻籽,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充足睡眠睡眠是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常常面临熬夜和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容易影响情绪和注意力。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晚7到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调节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品质。

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

无论是跑步、瑜伽、游泳还是其他形式的运动,都可以促进大脑释放更多的内啡肽和血清素,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运动还有助于提升身体素质和增强抵抗力,有效减少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

打破孤独感,增强社交能力增加社交圈子大学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对情绪调节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加社团、组织或志愿者活动,扩展社交圈子,交到更多的朋友,可以分散内心压力,并获得情感支持和帮助。

与他人分享和倾诉,也能够减轻负面情绪的累积。

学会倾听和表达倾听和表达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大学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体验他人的情感,并尽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通过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情绪的积极性和负面性都可以得到平衡。

寻找情绪调节的媒介音乐疗法音乐是情绪调节的一种有效媒介。

不同类型的音乐可以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

当我们感到忧郁、压抑时,选择适合的音乐来放松和舒缓情绪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听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调整情绪。

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情绪表达和释放的一种方式。

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摄影等形式,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创意作品。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

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摘要】儒家现代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本文通过调适、整合与重建的方式,探讨了儒家现代化的重要性以及十二种具体方式。

传统与现代的调适是儒家现代化的基础,文化与制度的整合则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价值观念的重建和教育体系的调适有助于塑造新时代的儒家思想。

社会结构的整合和儒家现代化的意义也成为讨论的焦点。

展望未来,儒家现代化将为中国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将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将不断拓展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儒家现代化、传统、现代、调适、整合、重建、文化、制度、价值观念、教育体系、社会结构、意义、展望1. 引言1.1 介绍儒家现代化的重要性儒家现代化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化相适应,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及弘扬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现代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再现,更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儒家思想进行重新诠释和发展,使之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智慧。

儒家现代化涉及到文化传统与现代制度的有机结合,以及价值观念的重建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通过儒家现代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构建起一个更加平等、和谐、共融的社会。

儒家现代化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 概述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概述儒家现代化的十二种方式,涉及到调适、整合与重建这三个方面,具体包括传统与现代的调适、文化与制度的整合、价值观念的重建、教育体系的调适、社会结构的整合等十二种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需要与时俱进,通过调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实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关于生活儒学的“生活”“情感”概念的讨论

关于生活儒学的“生活”“情感”概念的讨论

关于生活儒学7“生活”“情感”概念的讨论吴忠伟(苏州大学教授)谢谢主持人谢文郁老师!感谢周可真教授围绕黄玉顺教授“生活儒学”举办了这样一个会议,让我得以参加这样的讨论。

感谢前来参会的各位前辈先进、青年学子(作为哲学系主任,我代表苏州大学哲学4,对黄玉顺教授、各位前辈、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黄教授写了那么多书,而且构建了一个体4,我孤陋寡闻,以前对黄教授这样一些著作、观点关注得比较少,最近借这个机会稍微看了一下,很有感触。

特别是黄教授结合中国哲学跟现象学,尤其是把现象学三个巨头胡塞尔、海德格尔跟舍勒做了一个糅合,然后跟中国传统儒学做了整合,这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成果。

我们去年也搞了一个跨学科工作坊,是关于儒学与舍勒哲学的互动关系的,所以我去年也曾经思考过这些问题;现在黄教授的一些非常好的想法,又进一步激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所以,我想正好借这个机会,向黄教授学习、请教一下(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生活”的概念。

无论是一般世俗的饮食男女的“生活”,或者是本源意义上的“生活”的概念,大家可能都认为“生活”的意义是自明的,但“生活”其实并不是自明的和确定的。

比如我们经常说,“生活就是一场赌博”,“生活就是一场游戏”,当我们用这种隐喻的方法来说明“生活”的时候,就意味着“生活”概念本身其实并不是完全自明的,它看上去有某种遮蔽性,也具有敞开性,我们要通过“游戏”“赌博”等来说明之。

对于赌博、游戏,我们非常熟悉,这就是说,我们可以用非常熟悉的形式来说明什么是生活;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生活本身其实并不完全是自明地给出的,当代儒学第16辑061所以可以在很多意义上谈“生活”。

第二个问题,黄教授做了一个界定,把“生活”跟“情感”关联在一起(黄教授有很多非常细致的说法,包括从“感触”到“情绪”到“感情”,他有一系列这样的论述。

黄教授的文章里还谈到儒家“立于礼”的情感本源问题。

比如宰予跟孔子论辩需不需要为父母守孝三年的问题,黄教授特别强调“安”与“不安”的问题:宰予主张只为父母守孝一年,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这已经够了,心可以安;而孔子说,这样是不能心安的。

儒家的现代化调试

儒家的现代化调试

论文化全球化提要: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反抗而又不断调适的艰难曲折的过程。

文章侧重讨论儒家的调适。

对儒家调适的阶段、动因、方式、方向和前景作了分析。

以“现代化共识”的形成和“新儒家”的诞生为界,区分了儒家调适的早期和晚期,认为“新儒学”形成以前,儒家的调适以“中体西用”为主要的调适方式。

“新儒学”形成以来,儒家的调适以“创造性转化”为主要的调适方式。

关键词:儒家现代化调适儒家对现代化既有反抗,又有调适。

儒家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反抗而又不断调适的艰难曲折的过程。

“新儒学”形成以前的传统儒家对现代化以反抗为主要形式,此后的儒家以调适为主要形式。

“新儒学”形成以前,儒家的调适以“中体西用”为主要的调适方式。

“新儒学”形成以来,儒家的调适以“创造性转化”为主要的调适方式。

[1]一、民族危机与早期的调适(一)早期的调适“新儒学”产生之前的儒学调适,我们称为儒学的早期调适。

大体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次鸦片战争之间(19世纪40——60年代),儒学虽然有了“师夷长技”的思想,但相对“夷夏大防”思想来说,那只是“沧海一粟”。

严守“夷夏大防”的儒家知识分子占绝大多数。

就是主张“师夷长技”者如林则徐、魏源等,我们也不可说他们就没有了“夷夏大防”思想。

因为他们所指称的“夷之长技”,仅仅是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再加上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之类。

第二阶段,洋务运动期间(19世纪60——90年代),儒学调适的进程明显加快,对西方的认识已经实现了由“夷”到“洋”或“西”的突破。

不论儒家顽固派,还是开明派,都不得不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观察和理解“西方”、“洋人”和“西学”了。

顽固派在不断地、甚至急剧地发生分化,同样洋务派也在不断地分化着。

顽固派蜕变为洋务派,而洋务派又向维新派蜕变,维新派甚至在向革命派蜕变。

正视西学,实现西化,在不同的层次上化为他们的政治行动。

日趋主流的洋务派在与西方正式交涉,引进西方技术,开办现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编练新式军队,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书报等各个方面,都开始了现代化进程,除政治方面触动不大以外,其它方面的变革是深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调适——由近代儒学转向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灵重构作者: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马静当前中国正处在国家层面的现代化转型期与社会层面“全面社会解体的时代”(余英时语),国家与社会的急剧转型让建立其上的传统思维观念、价值信仰不断遭遇质疑与挑战。

在急剧的国家与社会变迁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群体心理与精神层面的特征与变化,他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更加多样化,与此相应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与文化认同的内在结构也更加复杂。

其实,复杂似乎总意味着内在冲突或张力。

所以,复杂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些内在冲突不仅很容易被认知主体感受到,而且很容易成为痛苦感(不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1]因此,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与心理结构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审慎对待与认真研究,尤其是由外(生活方式)而内(情感方式)产生的“内在冲突或张力”让当代大学生无法实现个体的内在自洽,而这也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瓶颈的重要根源。

现代人的异化:情感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内在冲突”2014年8月,澎湃新闻网站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周濂副教授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汪丁丁教授的系列对话,对话中汪丁丁教授谈到“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高级表现形式,即中国人的情感方式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协调问题。

在汪丁丁教授看来,“中国社会基本问题是从外向内发生影响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工业化的或西方化的,和由内及外呈现自己的情感方式——我们的情感方式基本上是前工业化的或中国的,二者之间的持续冲突。

”[2]作为后发国家,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现象似乎无可避免。

“现代化与西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亦是亦非的辩证关系……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欧美现代文明在全球扩张的过程。

”[3]在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时代,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理性与功利,而这也成为导致现代人普遍陷入情感困境的重要根源。

法国社会学家乔治·索雷尔“明确地指出了现代社会的两种特有的现象:情感饥渴以及理想与日常生活的脱节。

”[4]作为德国异化理论传统的主要创造者与阐释者,马克思、齐美尔、韦伯、卡尔·曼海姆等伟大的思想家对现代工业社会导致人性的压抑和人的自由情感与意志的束缚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批判。

如果弗洛伊德的名言“神经衰弱症是我们为文明付出的代价”[5],那么是安于宿命还是寻找出路,这是亟待破解的时代难题。

时代急速的变化,使得代际间的差异极为明显。

与前代人相比,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与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特征使得当代大学生遭遇的“内在冲突”有愈演愈烈之势。

“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发萌于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泛自由化思潮……1990年代,在中国启动市场化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语境中,自由主义暗潮涌动,逐渐突破意识形态禁忌而风行思想界。

”[6]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即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之际,中国知识青年已经遭遇了被媒体称为“潘晓困境”的内在冲突问题。

一场名为“潘晓讨论”的人生观大讨论开启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知识青年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与探索——“她(知识青年的代表,笔者注)不是没有理想信念,只是当这种理想信念与现实产生较大差距的时候,崇高的理想信念无法安放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中,她的自我已经不能承受起这份崇高,反而陷入一种虚无主义。

”[7]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差距的时候,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找不到生活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而这种意义与价值正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的前提。

正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情感方式无可避免地与理性化、去人格化的现代工业化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着冲突,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迷茫感与虚无感正是这种冲突的具体体现。

传统心灵信仰的解体:“修身齐家”与“经世治平”的断裂对于当代人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异化问题,历史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多有论述。

在韦伯看来,作为现代社会理性化趋势的产生,“科层制”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扩张过多的强调了工具理性、目标合理与职责伦理,而不断消解着建立在个人情感与文化价值基础之上的实质理性、价值合理与信念伦理。

在韦伯看来,“等待人类的是…铁的牢笼‟。

”[8]与韦伯一样,齐美尔同样认为人是有自觉意识的主体,通过有意义的行动与这个世界发生与维系着各种关系。

而人的异化必将使自身“陷入了一个失去价值、意义、内在敏感性的相对主义的困境中。

”[9]所以,当代大学生内在冲突的过程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断裂中不断失去生活意义与价值的过程。

要调适当代大学生情感表达与生活方式的二元结构,弥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关键在于重新激活个体赋予行为意义的能力,提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质量与丰富性。

换言之,就是要让人们从日常经验生活中感受到人生价值理性的召唤,从而摆脱由无聊与痛苦两个极端构成的“人生摆钟”的现代悲剧命运(叔本华语)。

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明清之际,中国近代儒学转向的时代与思想切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借古鉴今”的思想与实践视角。

追本溯源,中国社会结构与中国知识分子心理结构的深刻变化缘自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文化交融与冲击。

但“西方的冲击”这一宽泛的概念并不是解释中国一切新生事物与变化的万能法宝。

“…西方的冲击‟的概念可能会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发展动力估计不足。

强调外部影响,容易产生忽视中国传统内涵的危险……为了理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必须对传统固有的多样性和内在发展动力有所认识。

”[10]当我们跳出“西方冲击”的范畴就会发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流,儒学为广大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强大的行为意义上的引导与价值信仰上的支持。

明清之际,儒学已经开始了思想与价值基调的巨大转向。

“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自然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但是我们如果真想对这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变局‟有深入的历史理解,那么明清时期的内在渐变便必须尽早提到史学研究的日程上来。

”[11]一直以来,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安于耕读传家、科举入仕等现实生活与社会秩序当中,较为平稳地实现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正如王安石所言,“是以学者之事,必先为己。

其为己有余,而天下之势可以为人矣,则不可以不为人。

”[12]然而,当中国社会进入到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了两大变化:“皇权专制主义的顶峰”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

在余英时先生看来,两大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科举名额的相对减少,同时士子遭到专制与集权的严重摧残,从而导致“弃儒就贾”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

“明代科举名额——包括贡生、举人和进士——并未与人口相应而增强,士人获得功名的机会于是越来越小。

16世纪时已流行着一种说法: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

”[13]这不仅影响到社会流动渠道的畅通和人生方向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科举仕途的“不理想”会加速“修身齐家”(内圣)与“经世治平”(外王)的断裂,儒家文化已经无法再制度化的安排人生秩序,大多数以儒学为人生哲学的中国人的价值与信仰面临解体。

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学之所以能够在公私领域发挥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是与儒家价值的普遍建制化有密切关系的。

先秦诸子百家,儒学并非一枝独秀,而至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与帝王统治相互依存,开始了建制化的道路。

“儒家思想与建制化之间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因此必须具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与紧张。

”[14]由此观之,时代的变化使得明清的儒家知识分子遭遇到理想与现实、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继而寻求儒学在思想与实践层面的转向也就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了。

儒学的“日用常行化”:社会转型下的心灵重构当时代的发展使得儒学在信念支撑与实践指引两个层面都无法为人们提供意义与价值的时候,明代王阳明“致良知”的心性学说成为儒学转向的重要体现与推动力。

阳明学原是以避开政治的曲折方式来抗拒专制,“他撇开政治,转而向社会去为儒学开拓新的空间,因此替当时许多儒家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既新鲜又安全的思想出路。

”[15]政治上妥协的初衷却开创了思想和实践上新的道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建制化对儒学的束缚,实现了先秦儒学“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语出《荀子·儒效》)的初衷。

在明清之际的儒学转向过程中,王阳明的“致良知”放弃了汉唐宋明以来,“得君行道”“圣君贤相”格局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与政治理想中占据的中心位臵,认为道(至上价值)的实现不是依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建制路径,而是专就日常生活处指点,而且遍及于“愚夫愚妇”。

通过“良知是人人都具有的”“满街都是圣人”的世俗化、普世化的方法,王阳明以及其后的泰州学派,以至李卓吾公开宣称“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将儒学价值的实现转移到普通百姓怎样能在日常生活中各自成圣成贤。

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说,“如果历史还有一点借鉴作用的话,我们事实上已看到明清以来的儒家不得不放弃…得君行道‟的旧途,转而向社会和个人生命方面去开辟新的空间……明清儒家开辟的新方向,我想称之为…日用常行化‟或…人伦日用化‟。

”[16]东西方宗教文化间的巧合令人惊异,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西方基督教自宗教改革以来也走的是…肯定日常人生‟的道路。

新教反抗中古教会的建制化,让每一个基督徒都直接面对上帝,并执行上帝交给他的人间使命。

”[17]儒学“日用常行化”的转向让人们再次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详细展示了意义与价值对人行为与生活的影响:西方的宗教改革使得芸芸众生可以直接面对原来高不可及的“上帝”,并有可能得到“上帝”的恩宠,“其内心确信自己在尘世的每个行为都有意义,并达到对个人行为的合理控制。

”[18]同样,儒学与政治建制化的脱离以及“日用常行化”的社会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理想与现实”“内圣与外王”之间的断裂,强调以“修身”“齐家”为旨归的日常生活也具有自足的价值,从而为中国人提供了情感依归与价值支撑。

儒学转向对当代大学生心灵自洽的意义与价值以阳明学说为主导的儒学“日用常行化”的历史转向具有两大鲜明特征,其对当代大学生(大学生属于广义知识分子范畴,笔者注)调适情感方式与生活方式、理想与现实的内在冲突,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实现情感释放与心灵自洽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第一个特征是对人的主体实践性与能动性的极大强调,即知行合一。

当下相当一定比例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媒介依存症”,满足于网络世界中的虚拟社交,逐渐丧失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会实践感的缺失与主体能动性的衰退是当代大学生容易陷入迷茫和虚无的重要原因。

自孔孟以来,儒学一直强调“出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践性一直是儒学的根本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