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影评
野草莓】观后感
野草莓】观后感
电影《野草莓》是由瑞典导演伊格马·伯格曼执导的一部经典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个快要退休的老教授伊萨克森(维克托·希斯图普VictorSjöström饰)在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与儿时回忆和现实中的经历交织在一起。这部电影深情地描绘了时间和生命的流逝,对人性、爱情、家庭、事业等问题做了深入思考。
在电影中,伊萨克森回忆起了他自己儿时的一次夏天旅行,那时他和他的朋友们采摘野草莓,享受着阳光下自由自在的快乐时光。如今,他已经年过七旬,面临着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压力。在回忆和现实的渐进之间,他在追寻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影片中伊萨克森的表演尤为出色,他的内心矛盾和思想变化在演技上尽善尽美,充分展现出人性复杂的一面。同时,影片也充满了对爱情和家庭的理解,虽然伊萨克森的人生充满了成果和荣誉,但岁月的流逝和亲人离去,让他更加珍视那些真正可靠的感情。
电影中的氛围深邃而美妙,用光影手法去表达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悲欢离合,表现出了伊萨克森内心挣扎和追问的手法非常出色,交织的场景和画面都展现出了导演的深刻思考。这部电影的音乐同样经典,恰到好处地为人物和场景营造了合适的氛围。
总之,《野草莓》这部电影是一部深刻而有思考性的作品,让观众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人生在这个时代的无情推进。它向观众展示了故事的人物在时间洪流中的坚韧与真实,警醒着人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及与他人相处的时间,在每一个生命剩余的时刻里,珍视和创造快乐和美好,用真诚和感激来面对人生所带来的我们无从避免的不可逆的变化和不可预知的未来。这部电影无疑是奉献给人性、时间和生命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野草莓》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野草莓》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瑞典老电影《野草莓》1957超清版中文字幕
瑞典老电影《野草莓》1957超清版中文字幕
电影剧情七十九岁的医生伊萨克·伯雷在献身医学界几十年之久后终于获得人们所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于是开车前往多伦多。随行的还有他的家人。途中,当伊萨克从儿媳妇口中得知儿子竟恨自己自私的时候,他有所振动,坐在路边草坪上开始忘我地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表妹莎拉。由幻想清醒过来的伊萨克,望着站立在他面前的与莎拉长得十分相像的少女与两名青年,他们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伊萨克感悟并埋怨自己为了学问,将爱情等闲视之,时光水逝,美丽的青春和爱情一去不返。
他们抵达伦多城后,尽管颁奖的场面隆重无比,但伊萨克的脚步却十分沉重。当天晚上,他做了一场童年时的梦。那仍然年轻而感情弥笃的父母,那美丽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梦中的老人脸上浮出一丝笑容。透过回忆、幻觉或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又彻底。
本片是一位年迈的斯德哥尔摩医学教授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剧情发生在他去50年前毕业的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通过多段闪回画面表现出种种幻想和回忆。他跟儿媳妇同车,而此时儿媳已因为丈夫不愿要小孩而决定离开他。途中,他们在教授小时候生长的故居逗留,仿佛回到青少年时代,见到了心仪的女孩摘草莓送给失聪的爷爷。他被同一个女演员扮演的女孩叫醒,她想要带上两个男孩搭顺风车,后又因差点发生车祸,只好带上对方车里的一对夫妻,不料他们话不投机而被赶下车。中途,众人下车用餐,并讨论上帝是否存在。之后车子又来到教授95岁的母亲家,老人家抱怨太冷。在一段幻想戏中,教授进入一幢旧宅,他必须证明自己得奖当之无愧,但他并没成功。在真实世界中,教授拿到荣誉学位后回家,平静地接受了曾经跟他发生矛盾的人和事。
《野草莓》影评
灵魂的救赎
—浅评《野草莓》
荣获柏林金熊奖的瑞典影片《野草莓》,是现代电影“教父”伯格曼的经典力作,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心理分析影片。初次看到这部影片时,感觉剧情不是很难懂,只是导演在表现人性心理的过程中,让我比较难以分清梦境与现实,或许正如伯格曼导演自己所说的:电影不是一种记录,而是一种梦幻,拍电影是一种虚幻的现象,而这也正是我的生活方式。是的,导演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电影理念,将这部影片拍出了一种梦幻的风格,然而在这种梦幻的外表之外,则是人的灵魂所在。下面我就自己的观点浅评这部影片。
影片在剧情上可以说是明白易懂的。主要讲述了一位将要授予荣誉博士,事业有成但性格怪异的老医生在去往兰德的路途中的一系列梦境与现实的呈现。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伊萨克除了是个受人尊重、事业有成的人之外,他的个人生活可谓是一塌糊涂,婚姻失败,家庭生活不和谐,与自己的儿子关系不好,他自以为是,封闭自己,不与他人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他的一生算不上是圆满成功。然而,影片的精彩之处不是在于表现主人公这些人性上的弱点,而是通过怎样一种的手段来表现这种人性的缺失,以及带给自己灵魂上的痛苦。这种表现方式是极为巧妙的,在老人去往接受殊荣学位的路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呈现,回忆了自己的初恋与现实生活,对自己在做人上的彻底失败,所作的深刻的检讨。影片在表现这些的时候,都充满了深刻而感人的反省、忏悔与救赎意识。梦境与现实穿插,过去与现在相接,不仅仅是在单纯地叙事意义上的关系。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梦境场面,也不再是单纯的为了交代现实故事的前史,来让观众了解剧情展开之前的一系列场景,而是向观众揭示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生活,主人公渴望得到心灵的纯净,渴望回到最初的纯真。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梦境,便成了一种心灵的透镜。这种简单的情节,与不简单的梦境融合,传达出一种感染心灵的情感效果。在这种现实与梦境的交融展现中,引起观众对自身的深刻思考,同时对未来充满了想象,以梦境的形式展现了现实意义。
从梦的角度读解电影《野草莓》
从梦的角度读解电影《野草莓》
作者:吴倩
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3期
[摘要]《野草莓》是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品。潜意识的流动,往往使影片在顸设情节的线性叙述过程中,又延伸出一条跳跃性的、非理性的心理活动的脉络。在影片《野草莓》中,潜意识的脉络通过伊萨克教授不期将至的几个梦境断续衔接。这四段梦境逐步深入地展现了伊萨克追逐自知自省的过程。
[关键词]《野草莓》梦潜意识现实
《野草莓》是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品。在意识流电影中,以回忆、梦境、幻觉、想象所构成的潜意识的流动,往往使影片在预设情节的线性叙述过程中,又延伸出一条跳跃性的、非理性的心理活动的脉络。这条脉络依附却又超然于情节,并关涉着影片的深层表义层面。在影片《野草莓》中,这条潜意识的脉络不是简单地经由回忆的淡入淡出展开,而是通过主人公伊萨克教授不期将至的几个梦境断续衔接。于是,电影跟随着伊萨克,开始了一次现实与梦的双重之旅,伊萨克在现实的荣耀与记忆的折磨中审视了自己的一生。
为了更明晰地看清现实与梦这两条脉络,首先,我们将伊萨克的现实之旅即他去隆德接受荣誉学位这一天里的行程概括为:
起床一开车赴邀一拜访故居一撞车一探母一授衔一夜深入睡
伊萨克的梦之旅常由自己的内心独白引开,发生在起床(前)、拜访故居、探母、夜深入睡这四个段落里。这四段梦境逐步深入地展现了伊萨克追逐自知自省的过程。
有人说“梦是通往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人透过梦可以窥见自己心灵的内部,探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如此梦成了人生的启示录。医学教授伊萨克在一月一日清晨醒来前,本该处在舒适地酣眠中,因为在这一天他即将被授予荣誉学位,为其事业再添荣耀的一笔,然而他却罕见地做了一个“古怪、非常令人不快的梦”。
《野草莓》影片赏析
《野草莓》影片赏析
一、影片简介
片名:《野草莓》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摄影:贡纳尔.费希尔
主演:维克多.斯约斯特罗姆(饰伊萨克)
英格丽.图林(饰玛丽安)
比比.安德森(饰莎拉)
出品:瑞典AB影片公司
出品年份:1957年
影片长度:91分钟
获奖: 1958年第8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59年美国影评协会第17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最
佳演员奖
1960年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
二、故事梗概:
七十九岁的医生伊萨克,他性格
古怪,表面上看他似乎很有风度也
很宽容和善,但生活在他身边的人
(儿子、儿媳、老管家、妻子、情人等)都认为它是个自私、冷漠、寡情的人。长期以来,他
安于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对大家的谴责毫不介意。
伯雷在献身医学界几十
年之久后终于获得人们所颁
赠的荣誉博士学位,于是开
车前往多伦多。随行的还有
他的家人。途中,当伊萨克
从媳妇口中得知儿子竟恨自
已自私的时候,他有所振动,
坐在路边草坪上开始忘我地
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同时
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堂妹莎拉。由幻想清醒过来的伊萨克,望着站立在他面前的与莎拉长得十分相像的少女与两名青年,他们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伊萨克感悟并埋怨自已为了学问,将爱情等闲视之,时光水逝,美丽的青春和爱情一去不返……
他们抵达伦多城后,
尽管颁奖的场面隆重无
比,但伊萨克的脚步却十
分沉重。当天晚上,他做
了一场童年时的梦。那仍然年轻而感情弥笃的父母,那美丽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梦中的老人脸上浮出一丝笑容。透过回忆、幻觉或梦境,将不
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
孤独中的一种美好——寻味《野草莓》
孤独中的一种美好
——寻味《野草莓》
文/陈振丽
黄昏,路旁花坛的石沿上总是依肩坐满了老人,有些在争先恐后议论,愤愤不平、滔滔不绝;有的痴迷瞪眼,目送着每一个从他们身边走过的人;也有个别故意坐在卖性器妇女的身旁,不时地偷看那些五花八门包装盒上的裸体女人;更多的老人双目紧闭,随着一低一颠的头,发出阵阵鼾声。远远望去,像是夕阳下飞累了的一群候鸟,在歇脚、寻觅,在独自未知的心灵世界徘徊。
这使我想起英格玛.伯格曼早期的经典电影《野草莓》中,那个垂暮的医学老教授。不同的是,这位老人会在记忆中怀想,在缤纷的梦中迷失。虽然影片中出现的没有指针的挂钟、怀表,以及连绵的噩梦,似乎隐喻和象征了老人即将终结的生命的时间,但这些噩梦却是曾经承载着往日太多的快乐和美好回忆的乐园。这就使得老人在看是孤独的暮年,却重新回味了少年的他在一棵老苹果树下,一颗一颗吃野草莓的香甜。
固然伯格曼并未明确意指野草莓究竟象征着什么,但观众透过丰饶灿烂的野草莓,已感受了他初恋的甜蜜、童年的无忧、生命的美好。特别是当他听到优美的钢琴声,从被打开的窗户里传出笑声与歌声、老人忽然看到了他的最爱,恋人莎拉穿着金黄色的夏装,在他身边采野草莓时,那份幸福真是难以言表。即便莎拉嫁给了自己的哥哥,但这回归的昔日美梦,已足够慰籍老人那颗孤独的心。
一个暮年老人对青春回望的影片,能够获得第八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雄奖、第十七届金球最佳外语片奖,不单是因为那鲜润欲滴、红艳丰满、多汁而含蓄的草莓使人感到春情的萌动,更由于富于情味的草莓象征并吻合了人们对早年记忆中的美好。
《野草莓》观后感5篇
《野草莓》观后感5篇
第一篇:《野草莓》观后感《野草莓》观后感
整部电影给我一种十分压抑的感受,黑白的色调搭配上主角荒诞、可怕的梦境与灰色的往事,让人感受非常繁重。
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伊萨克的老人在儿媳的陪伴下去一所学校同意荣誉学位。路上他回到自己幼时的住宅,回忆起自己儿时的场景。伊萨克本来与自己的堂妹相恋,但由于他过分孤僻使得堂妹萨拉离他而去,而他后来的妻子也由于忍耐不了家庭的冷漠与丈夫的冷酷而发生外遇。他的性格特点遗传给了儿子,导致他的儿子不想要孩子,对妻子缺乏关怀,夫妻关系陷入危机。伊萨克在回忆与梦境中审视自己的过去,从儿子破裂的婚姻中,他看到了自己性格中孤僻、冷漠的一面,并最终得到了心灵的救赎。
影片的主人公伊萨克只关注自己的学术研究,而不在乎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他的家庭缺乏爱与温馨,这使得他感到万分的孤独。尽管兄弟姐妹众多,但他们之间的来往甚少,因而缺失了亲情所特有的关怀与温暖。他的母亲向他埋怨很少有孩子去看望她,这表达出家庭的淡漠,同时也反映出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出了问题,这是一种母爱的缺失。而伊萨克的父亲尽管在影片中借助他人之口明白有这个角色存在,但父亲的形象一直是虚幻的,这种不真实性也反映出父爱的缺失。正是由于伊萨克的成长过程中缺乏母爱与父爱的滋润,他不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家人。他作为一名父
亲,对自己儿子家庭生活中的问题表现出冷漠与自私的态度,因而他的儿子也感受不到父爱的温暖,性格孤僻,不愿意要孩子。伊萨克冷酷的性格让他的妻子也感到悲伤与无奈,他自私、冷漠到甚至自己的妻子发生外遇,他也不愿多关心一点她,最终把妻子逼上了绝路。这一系列家庭的悲剧反映出爱与亲情的缺乏。
《野草莓》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野草莓》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英格玛•伯格曼是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同时也是一位集戏剧、电影、电视于一身的“三栖导演”,他的目光总是穿透事物的表象,直探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野草莓》是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在这部电影中,伯格曼将文学的“意识流”手法引入银幕,把梦境、幻觉、回忆同现实交融在一起。他借助于梦的形式,或隐喻和象征,达到艺术的概括,同时也被西方推崇为现代电影的滥觞之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指出,梦是我们愿望的达成,梦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被压抑的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这说明每一个梦都包含着隐藏着的意义。
《野草莓》讲述的是一个医学老教授接受荣誉勋章的旅程,同时也是他心灵的重生之旅。本文通过对伊萨克在一天之内做的四个梦进行分析,由开始的死亡的噩梦、青涩的失恋之梦、审判之梦到最后心灵的重生之梦。在这短短一天里,孤独老人由在死神迫近时的内心的焦虑和恐慌,到最后的彻悟人生,情感得到宣泄,生命价值得以认可,最终获得了心灵的重生。
一、死亡的先声
这是电影开篇的第一个梦,在这个梦中,主人公伊萨克老人在阒无人迹的大街上散步,头上顶着强烈的阳光,整个城市异常地冷清。伊萨克走到了一个钟表眼镜店的门前,门前的招牌是一个没有指针的大钟。空白的表盘下面是一张戴着一副大眼镜凝视着来往行人的图画,但是上面的两只眼睛已经损坏,像两个溃烂的伤口。伊萨克在惊恐之余,掏出了自己的怀表,竟然也没有指针,一阵莫名的惊恐攫住了他。这时他突然发现一个黑衣男子站在路的尽头,他走过去轻拍了一下那个人的肩。那人转过头来,伊萨克震惊地发现那个人的脸上没有五官,似乎戴了一个面具,紧接着那人便倒在地上,化作了一滩血水。这时,教堂里传来了阵阵钟声,一辆载着棺木的无人驾驭的柩车慢慢地行驶过来。马车在经过他的时候,被路灯挡住了去路,突然摇摆、翻滚起来,上面的棺木也落在了伊萨克老人的面前。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走进棺木,突然棺木里面的死人把手伸了出来并且紧紧地抓住了他的胳膊,似乎要把伊萨克拉进棺木。他拼命地挣扎着,却猛然发现那个死人竟然就是自己。死去的伊萨克无动于衷地凝视着自己,脸上似乎带着一种讥讽的笑。万分恐惧中,他从梦中惊醒。
爱的指引:浅析《野草莓》中对自我意义的追寻
013
[摘 要] 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讲述了年迈的伊萨克,在儿媳的陪同下回到母校接受荣誉学位。途中,伊萨克重游故地,回忆人生的往事。影片采用了公路电影的形式,让主人公在路途中完成了对意义的追寻,而那找寻自我的终点是由爱指向的。电影呈现了伯格曼的救赎思想:濒死的灵魂由爱拯救,人要与人沟通。重点探讨主人公伊萨克如何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伊萨克的追寻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死亡引发的动机、自我的审判和自我的重建。
[关 键 词] 《野草莓》;伯格曼;意义追寻
爱的指引:浅析《野草莓》中对自我意义的追寻
赵 雪
《野草莓》(1957年)讲述了年近 80 岁的伊萨克在儿媳的陪同下回到母校接受荣誉学位。途中,伊萨克顺便故地重游,回忆往事。本文将重点探讨主人公伊萨克如何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影片中,伯格曼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作为公路电影的载体,让主人公完成了对意义的追寻。伊萨克的追寻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死亡引发的动机、自我的审判和自我的重建。在经历了这些阶段之后,这位困惑的老人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人生圆满。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梦境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讨论伯格曼如何通过回忆和幻觉的电影手法来表现审判阶段。第三部分,分析伊萨克在路途中与不同的人产生的几段对话,以及这几段对话是如何完成他的自我建构的。在这三个主要阶段的背后隐藏着一条线索:伊萨克对死亡态度的转变。在这三个部分中,分别讨论他对死亡的态度是怎样的,并与他对死亡态度的转变过程联系起来。
一、寻找的动机
伊萨克寻找生命意义的动机源于他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伊萨克·博格在梦中描述了他做过的一个可怕的梦。我们看到他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走过荒芜的街道;他看到一个没有指针的钟,钟下有一双受伤的大眼睛;然后他看到一个黑衣人倒在地上,脸上的特征模糊不清,瞬间就死了; 一个小马车夫突然出现,当它与路灯相撞时,一个轮子掉了下来;一个打开的棺材滑到博格附近的街道上;在棺材里,他看到一具带着他的脸的尸体;当他靠近尸体时,尸体的手抓住了他的手,可能是想把他拉进去,也可能是想让他把尸体拉出来,然后他就醒了。在这个梦中,大多数抽象元素都与死亡有关。“然而,可以说的是,这部电影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围绕着生与死的关系构建的,我们无法将它们完全分开,也无法在任何一个时刻决定哪一个
野草莓
野草莓》的心理分析批评
淋漓5 2006-02-25 19:01:56
摘要:
本文将以心理分析批评的方法粗浅的对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做以简单的分析,这其中既包括对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分析,也包括对英格玛伯格曼的一些分析。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寻求对影片的更深层次的学术性的理解,而在于通过心理分析这一工具为影片找到另一种解读方法。
关键词:
缺失的父亲,爱与冷漠,死亡,解脱,自责与宽容
正文:
《野草莓》是伯格曼达到艺术巅峰的标志,影片通过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老人对人生的探戈,将生存、死亡、爱情、冷酷、过去、现在等等元素结合,透过回忆、幻觉和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彻底,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也是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代表作。
一缺失的父亲
“上帝”、“死亡”与“爱”是伯格曼一生钟爱的电影剧作主题,他童年时代便养成的独特心理结构及人格对此有深刻影响。而缺失的父亲则是一直影响着童年伯格曼的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是理解伯格曼电影的一个突破口。
1918年7月14日,恩斯特·英格玛·伯格曼诞生在瑞典的乌普萨拉。父亲埃里克是斯德哥尔摩一个教堂的副牧师,1924年,父亲埃里克被任命为索非亚皇家医院牧师。由于父亲一直处在一种神的代言人的位置上,作为伯格曼父亲的形象便缺失了。小伯格曼几乎不能从父亲那里得到想要的温暖,伯格曼在后来的回忆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时对父亲之爱的渴求和得不到这种爱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伯格曼说:"一种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亲之间。有一天,他打了我"。这种难解的心理情结一直贯穿着伯格曼的电影生涯。
《野草莓》分析
主题
▪ 晦涩深刻、复杂多义 ▪ 人的寂寞孤独,渴望沟通理解 ▪ 人性的复杂性,对人的评价也是多元的:
加油站的青年感激他、少女莎拉崇拜他, 儿媳逐渐喜欢他,女仆也露出笑脸
注意景别
大景深
▪
九、本片的光线、影调的特点如何
变黑 化白 和灰 寓; 意无
彩 色 ; 富 有
痛苦而遮藏半边的脸
三 无情的判决
▪ “‘无情’的判决”讲述的是伊萨克的 第三个梦,也可以称之为伊萨克的第二个梦 魇或第二个白日梦。这个梦分为三部分: 萨拉迫使伊萨克正视自己、阿曼对伊萨克 的测验及判决、妻子卡琳控诉伊萨克“无 情”。 鲁莽自私无礼
四 希望的重生
▪ 旅行结束后伊萨克获得了对生命的新的洞察 和认识,他要通过行动摆脱以往的孤寂和活着的 死亡状态,他在努力与周围人建立情感的联通,他 开始懂得体味和关怀家人,开始尝试接受和给予 爱。生活态度和行为的转变给伊萨克带来了内 心的安宁,精神上的皈依使伊萨克最终获得了潜 意识里的满足和快乐,《野草莓》以希望的重生 完满地结束了大马士革之旅。
夏天都待在这里成为双胞胎和她们嘲笑的对象。我不想 这样……可怜的伊萨克,他对我那么好,一切太不公平了。
自己老了,同龄人却正值年轻,议论自己,但 却答不上话——超现实性 明暗
已婚后……打击他 暗调
结尾百度文库…… 明亮调
短发莎拉:崇拜伊萨克,活泼单纯可爱,
晨曦中的那棵野草莓文案
晨曦中的那棵野草莓文案
《野草莓》解说文案_《野草莓》:对革命话语的一次正面解构作者:影人中国剧情/爱情电影《野草莓》,于2013年上映,由陈兵导演,崔子恩陈兵编剧,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重庆,某部连长焦明亮于危难中为了救一个孩子,英勇牺牲。焦明亮的遗孀罗雪梅由此成为英雄的妻子,到部队作报告。兵工厂的试枪员祝福忠深受感动,并喜欢上罗雪梅。为了方便罗雪梅报告焦明亮的英雄事迹,上级特别安排罗雪梅进兵工厂当记靶员。祝福忠和罗雪梅两颗心相互吸引,越走越近。同时,厂里书记引诱罗雪梅嫁给自己,播音员也不断向罗雪梅示好……然而祝福忠和罗雪梅的地下爱情愈燃愈烈,李书记却突然将祝福忠调走……一场“灾难”也悄然而至……。尽管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从法理上完成了对文革这段历史的宣判,但事实上任何对它的艺术反思都还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鉴于各种难言或无言的不允许,对于当下零落版的《野草莓》至少还是抱有某种同情的苦笑,然而不管怎么说再残缺的版本也总算与观众见面了,有时候能出现就是一种成就。就故事内容而言《野草莓》讲述了荒唐年代的一次特殊恋情,或许换一个时空这根本就不会成为故事,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次偶然的结合。然而,任何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所有的事件都只有被放进特殊的时代才具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罗雪梅(周楚楚)和祝福忠(尚于博)的爱情本身就是对革命话语的一种背叛,在一个不容许有任何个人空间的年代,爱情就是最大的原罪,而顶着英雄妻子光环的罗雪梅与祝福忠的地下恋情本身就是对革命的某种解构。然
而,这种主题上的解构只是整个叙述中的最表层环节,事实上电影处处都在暗示对革命理想的解构。或许对于远离了那个年代的我们来说无论怎么来还原都不再具有原来的光韵,这也是当下任何反应革命战争的题材都无法追上五、六十年代拍摄的该类题材电影的原因。不是我们没有那种才力与财力,而是思想氛围的变化引起整个情调上的差异。
《野草莓》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野草莓》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英格玛•伯格曼是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同时也是一位集戏剧、电影、电视于一身的“三栖导演”,他的目光总是穿透事物的表象,直探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野草莓》是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在这部电影中,伯格曼将文学的“意识流”手法引入银幕,把梦境、幻觉、回忆同现实交融在一起。他借助于梦的形式,或隐喻和象征,达到艺术的概括,同时也被西方推崇为现代电影的滥觞之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指出,梦是我们愿望的达成,梦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被压抑的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这说明每一个梦都包含着隐藏着的意义。
《野草莓》讲述的是一个医学老教授接受荣誉勋章的旅程,同时也是他心灵的重生之旅。
本文通过对伊萨克在一天之内做的四个梦进行分析,由开始的死亡的噩梦、青涩的失恋之梦、审判之梦到最后心灵的重生之梦。在这短短一天里,孤独老人由在死神迫近时的内心的焦虑和恐慌,到最后的彻悟人生,情感得到宣泄,生命价值得以认可,最终获得了心灵的重生。
一、死亡的先声
这是电影开篇的第一个梦,在这个梦中,主人公伊萨克老人在阒无人迹的大街上散步,头上顶着强烈的阳光,整个城市异常地冷清。伊萨克走到了一个钟表眼镜店的门前,门前的招牌是一个没有指针的大钟。空白的表盘下面是一张戴着一副大眼镜凝视着来往行人的图画,但是上面的两只眼睛已经损坏,像两个溃烂的伤口。伊萨克在惊恐之余,掏出了自己的怀表,竟然也没有指针,一阵莫名的惊恐攫住了他。这时他突然发现一个黑衣男子站在路的尽头,他走过去轻拍了一下那个人的肩。那人转过头来,伊萨克震惊地发现那个人的脸上没有五官,似乎戴了一个面具,紧接着那人便倒在地上,化作了一滩血水。这时,教堂里传来了阵阵钟声,一辆载着棺木的无人驾驭的柩车慢慢地行驶过来。马车在经过他的时候,被路灯挡住了去路,突然摇摆、翻滚起来,上面的棺木也落在了伊萨克老人的面前。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走进棺木,突然棺木里面的死人把手伸了出来并且紧紧地抓住了他的胳膊,似乎要把伊萨克拉进棺木。他拼命地挣扎着,却猛然发现那个死人竟然就是自己。死去的伊萨克无
《野草莓》与老年与回忆的哲学思考
《野草莓》与老年与回忆的哲学思考《野草莓》是瑞典导演伊格马·伯格曼于1957年执导的一部电影作品,通过老年者的回忆展开了对于生命、死亡以及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本文将从《野草莓》中所展现的老年和回忆的视角出发,深入分
析这些主题对于人们的哲学反思和生活启示。
首先,老年在《野草莓》中被描绘得非常鲜活而真实。电影主人公,一位已经年富力强的艺术教授,患有重疾,决定前往接受荣誉学位的
大学城,途中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了解到年轻时候的失误和悔恨。通
过这位老年人的生活经历,观众们得以深刻认识到老年阶段的“回顾人生”具有极强的情感共鸣力。这也给我们思考老年时期的人应当如何以
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即将到来的死亡,并借此深入探究生命和死亡的意
义提供了一个备受启发的角度。
其次,回忆作为《野草莓》中的重要线索,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
的契机。电影中,主人公在旅途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回忆片段,这些回
忆片段构成了他的人生点滴。这些回忆中既有带给他快乐的美好时光,也有令他痛苦难忘的痛苦经历。正是通过这些回忆,主人公得以看到
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做出的选择,进而深入思考并捕捉生命的意义。回
忆具有凝视过去、反思现在、瞻望未来的功能,提示了我们要加强对
生活的反思和思考,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此外,回忆同时也是一面反映个体和社会关系、历史传承的镜子。
通过主人公的回忆片段,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曾经的人和事物,了解那
个时代的风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观,通过回忆,我们
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我们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回忆不仅是个人的,更是一种共同的记忆,是对社会和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石。
反省莫等风前残烛,改变莫怕垂垂老矣——评电影《野草莓》
作者: 潘幸泉[1]
作者机构: [1]河北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44-14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2期
主题词: 电影;回忆;梦境;伊萨克
摘要:电影《野草莓》讲述了一位冷酷自私的老学者伊萨克在回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回忆起自己沉重的往事,逐渐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或许任何人都无法忍受孤独地死亡,更别说如果你是一位地位极高的老学者,明天就要去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电影不是简简单单的影像,而是对人生、艺术、哲学的隐含,电影《野草莓》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有对人性的窥探、艺术的理解、哲学的体现。下面就通过《野草莓》的影评,来探索我们熟知又陌生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魂的救赎
—浅评《野草莓》
荣获柏林金熊奖的瑞典影片《野草莓》,是现代电影“教父”伯格曼的经典力作,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心理分析影片。初次看到这部影片时,感觉剧情不是很难懂,只是导演在表现人性心理的过程中,让我比较难以分清梦境与现实,或许正如伯格曼导演自己所说的:电影不是一种记录,而是一种梦幻,拍电影是一种虚幻的现象,而这也正是我的生活方式。是的,导演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电影理念,将这部影片拍出了一种梦幻的风格,然而在这种梦幻的外表之外,则是人的灵魂所在。下面我就自己的观点浅评这部影片。
影片在剧情上可以说是明白易懂的。主要讲述了一位将要授予荣誉博士,事业有成但性格怪异的老医生在去往兰德的路途中的一系列梦境与现实的呈现。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伊萨克除了是个受人尊重、事业有成的人之外,他的个人生活可谓是一塌糊涂,婚姻失败,家庭生活不和谐,与自己的儿子关系不好,他自以为是,封闭自己,不与他人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他的一生算不上是圆满成功。然而,影片的精彩之处不是在于表现主人公这些人性上的弱点,而是通过怎样一种的手段来表现这种人性的缺失,以及带给自己灵魂上的痛苦。这种表现方式是极为巧妙的,在老人去往接受殊荣学位的路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呈现,回忆了自己的初恋与现实生活,对自己在做人上的彻底失败,所作的深刻的检讨。影片在表现这些的时候,都充满了深刻而感人的反省、忏悔与救赎意识。梦境与现实穿插,过去与现在相接,不仅仅是在单纯地叙事意义上的关系。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梦境场面,也不再是单纯的为了交代现实故事的前史,来让观众了解剧情展开之前的一系列场景,而是向观众揭示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生活,主人公渴望得到心灵的纯净,渴望回到最初的纯真。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梦境,便成了一种心灵的透镜。这种简单的情节,与不简单的梦境融合,传达出一种感染心灵的情感效果。在这种现实与梦境的交融展现中,引起观众对自身的深刻思考,同时对未来充满了想象,以梦境的形式展现了现实意义。
作为一部心理分析影片,导演可谓将人物的精神心理分析的极为透彻。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主人公讲到,人老了之后的行为之一就是:童年的回忆会越来越清晰的浮现出来,而壮年时期的种种大事却反而模糊,以至于消失。我想这就是一种“黑白荒漠”现象吧。在风烛残年之际,事业上已经获得极大成功的自己,在生活上却是那么的一塌糊涂。这个时候,围绕他的只剩孤独,还有等待死亡的来临。这种孤独,致使风烛残年的伊萨克感到恐惧,感情陷入重重危机,不但在与亲人僵硬的关系中步履维艰,还要夜夜遭受噩梦的侵袭。一次次梦境的出现,都让自己的心灵饱受煎熬与痛苦的折磨。然而死亡的气息同时也笼罩着他,像一团越发收紧的绳子勒紧了自己的喉咙,以各种恐怖的面目化身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他无法再去满怀喜悦的等待欣赏自己即将获得的殊荣,此刻他所承载的只有心灵上的深刻忏悔与不安,他渴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灵魂得到救赎,得到亲人的安慰。梦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亮了少年时的种种往事,父母的严厉与冷漠,初恋情人的决然离去,驱走了残留在他心头仅存的温情,孤独的背后,则是无尽的感情荒漠。然而之后,尽管一心倾注事业的伊萨克成就显著,却依然无法阻挡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与自私,情感的缺失让儿子失去了爱的信念,在得知妻子怀孕之后,依然决定不要孩子,表示坚决不会担负这样的责任。当儿媳妇向伊萨克含泪讲述这段痛苦的时候,我想伊萨克的内心会是最痛苦的,这是谁的错呢?是
儿子的,不,这是自己的错,是自己的自私与冷漠让儿子陷入了同样的困境。然而回想起自己的婚姻,脑袋里也是一片空白,仅仅剩下的,就是桌上摆放的妻子的遗像,或许,这是自己婚姻存在过的唯一见证。
影片中多次出现主人公伊萨克的内心独白,这充分的体现出他的心灵正承受着痛苦的煎熬,他想要得到救赎,获得解脱。例如在影片开场就是以伊萨克的独白引出,从他的内心独白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伊萨克青年时期隔绝了人际关系,他不相信人,也不爱人,然而这令他的老年更加的孤独。他的一生很辛苦,为了面包开始,为了对科学的爱结束,而谈到自己的家人时,话语不多,没有一丝的爱意。这个开场,很好的向观众阐释了影片的情感主题。78岁的伊萨克所拥有的,似乎只有所谓事业上的成功而已,而这,似乎不再是重要的了。还有一个镜头,在开车的途中,我们又听到了伊萨克心里的声音:我昏昏欲睡,然而却被活生生的羞辱的梦萦绕,这些梦中有一种超力量的东西,无情的钻入我的大脑。他像是在对自己诉说,又像是在对自己的亲人忏悔,更像是在对观众祈求。每次看到这种场景,观众的内心都会跟伊萨克的心紧紧结合在一起,我们希望伊萨克在经受了一次次的折磨之后,最终可以得到心灵的释放,可以以真实的面貌与家人相处。人物内心独白是主人公表述情感的方式之一,然而在本部影片中也是最好的展现方式,固然也是心理分析影片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观众可以清晰的了解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亦可以与其达到精神和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好的而理解影片的感情基调和所要传达的主题意蕴。
另外一点我要谈的是有关影片中的色调。在本部影片中使用的都是黑白的冷色基调,这种冷色基调的安排,恰好将荒凉、神秘、阴冷、绝望的情感一一的突显出来,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也因此而显得深邃不可捉摸,正如冬日里的凛冽寒风,刺骨般得扎向人们的身体,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折磨,更是心灵上的苦痛。黑白冷色调不仅仅强调了环境的冷峻,更是描述了人物内心的荒凉心迹。冷冷的色调,揭示出人物之间关系的微妙与冷漠,揭示出人物性格上的缺失与悲凉,这种冷漠让主人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害怕,恐惧,这种害怕与恐惧的力量远远超过自己将要获得的殊荣地位给自己所带来的荣耀。画面是流畅的,声音是唯美而忧伤的,色调始终也都是悲凉与冷峻的。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中,伊萨克的内心始终都被这种孤独而缠绕着心灵,现实的苦痛,回忆的不堪,都似一团黑云仅仅笼罩在他的周围,让她难以窒息,难以安心。而在整部影片的观看过程中共,观众也都被这样一种冷色调所包围着,有时候我们甚至想要为伊萨克奢求一点温暖的色调,好让这位风烛残年的老医生能够在最后得到人们的原谅。正像他被告诉的,医生的第一责任是请求原谅。面部表情紧张的老教授或许无法理解,无法相信,医术如此高明的自己竟然想不到请求原谅会是自己要用一生来达到的高度,是自己一生都没有做到的心灵的救赎。这时影片中的阴冷的冷色调恰到好处的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悲凉情绪。
影片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场景的转换。导演似乎要将影片的梦幻效果做到极致,于是除了在情节上的梦幻之外,在现实与梦境的场景转换上也下了极大的功夫。影片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在描述完梦境以后,突然转向现实中来,即躺在床上神情忧郁的伊萨克,这种转换妙就妙在让老伊萨克承受梦境与现实的双重打击,更加重了他痛苦的意味,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影片中还有一个妙处是出现了两个萨拉,很明显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萨拉。初恋情人萨拉只出现在想象与梦境中,梳着古典的长卷发,轻盈的身体,在采摘草莓的时候被伊萨克不务正业的兄弟所勾引,于是移情别恋坚决与伊萨克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