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教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教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教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和操作已经较为熟练。

但是,对于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以及通过观察图形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图形中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自主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讨论交流法: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形素材,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2.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要内容和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如建筑、车辆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独立观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操练(10分钟)根据呈现的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找出其他图形中的规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数与形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素养。

3.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与形的对应关系:通过观察图形,找出图形的特征,并用相应的数字来表示。

2. 数形结合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并运用这种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数与形的联系。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和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图形谜语,引发学生对数与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新课讲解:讲解数与形的对应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3. 实例分析: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答。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数形结合方法的掌握程度。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数形结合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数形结合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数与形对应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探索数形结合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鼓励创新和独立思考。

3. 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数与形的相关图片、动画、实例等,生动展示数与形的联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与形》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与形》人教版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数与形》这一章节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在数的认识、形的理解和数与形联系的探索上存在一些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学生们对于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掌握得比较好,能够熟练地进行数的运算。但在分数的乘除运算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意识到,这部分知识需要通过更多具体的实例和练习来加强巩固。
-例如:通过图形的划分来理解数的分解,发现数的规律与图形变换的关系。
(4)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与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解决与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数的认识:小数与分数的转换,分数的乘除运算。
-难点解释:学生容易混淆分数与小数的转换方法,对分数的乘除运算规则理解不深。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与形》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数与形》是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材的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数的认识:理解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掌握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和运算。
2.形的认识:掌握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性质、特征及计算方法。
3.数与形的联系:通过实例,探索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如数的分解与图形的划分、数的规律与图形的变换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数的分解、图形划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数与形之间联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今天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表现积极。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愿意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但在小组讨论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数与形》主要包括: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分数的应用,以及简单的概率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几何知识。

但是,对于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

2.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发现并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规律。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数与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正方形和圆形的教具。

3.相关的生活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正方形和圆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分数的应用。

通过教具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运用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分数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边长的平方,而圆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半径的平方乘以π。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数与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数与形》

六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设计第八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数与形。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学科,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可以让数量关系与图形的性质的问题很好地转化,通过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运算的意义,可以使解题思路与过程具体化。

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说涉及数学学科的各个领域,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帮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思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策略:1、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具,引导学生产生自主应用学具解决问题的意识。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具,可以有圆片、小正方形、白纸……将问题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题目的内容进行理解,在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后,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当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时自觉利用手中的直观学具摆一摆、画一画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具体形象学具的支撑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通过摆一摆,议一议,借助直观教具发现理解规律。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或者疑惑时,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进行解决,可以自主寻求小组同学的帮助。

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在小组内交流,共享思维互相启发甚至发现规律进而解决问题。

单元各课主要学习内容:数与形课时分配:。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8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8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观察图形理解数的含义。

2.能够运用数与形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数与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与形关系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数与形的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转化过程,并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含数与形关系示例、练习题)•练习册•图形工具(如直尺、圆规等)•白板及白板笔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数与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数与形的转化过程。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和数字,引发学生对数与形关系的思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与形之间有何关系,它们如何相互转化。

2.知识讲解•数与形的基本概念:介绍数字的基本含义和图形的基本特征。

•数与形的关系:通过实例(如正方形面积与其边长的关系、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等),展示数与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数与形的转化方法:讲解如何将数转化为图形(如用图形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以及如何将图形转化为数(如计算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示例讲解:通过具体例题,演示如何运用数与形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巩固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难点和易错点。

•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 1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本课只讲解例11、例题中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不仅直观而且易于寻找解题途径,并能避免繁杂的计算和推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显得更优越,因而数形结合思想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

2、例题中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不仅直观易于寻找解题途径,而且能避免繁杂的计算和推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优越,因而数形结合思想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

3、从教材编排看,数学知识的呈现逐渐由借助直观形式过渡到知识的迁移与推理;从学生思维特点看,他们正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从数形结合的渗透情况看,教材注重由低段的感悟数形结合思想逐步到高段能够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二)学情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进入高年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数学年级六学期秋季课题数与形(第1课时)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年8月教学目标1. 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会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数学问题。

2.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3. 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增强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探究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体会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提到“数学”,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生1:我想到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我们学过很多数,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

生2:我们还学过很多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师:按照大家想到的内容分类,一类称为“数”,另一类称为“形”,“数”和“形”是数学学习中两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数”与“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看看你有没有新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一)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图形,你能发现怎样的规律?1.横着观察。

生1:我发现第一幅图有1个小正方形,第二幅图有4个小正方形,第三幅图有9个小正方形。

生2:我发现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也是1,4,9。

但我是这样记录的,1×1=1,2×2=4,3×3=9。

师:谁能看懂这组算式表示的意思?生:横着一行一行地看,第一幅图可以看成每行一个,有1行,一共有1×1=1个小正方形;第二幅图,可以看成每行有2个,有2行,一共有2×2=4个小正方形;第三幅图一共有3×3=9个小正方形。

生2: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第一幅图的面积就是1×1=1(平方厘米),还可以是1的平方;第二幅图的面积就是2×2=4平方厘米,也可以表示为2的平方。

第三幅图的面积就是3×3=9平方厘米,也就是3的平方。

师:同一个算式,两位同学观察的角度不同,对算式的理解也就不同。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与形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与形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与形》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数的几何表示、坐标系、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和几何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坐标系表示几何图形的位置和运动;能够计算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坐标系的运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坐标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复杂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和相关几何图形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

新人教版(新插图)六年级上册数学 数与形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插图)六年级上册数学 数与形 教案(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105~106 页例1 和例2。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2. 体会“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借助“形”来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3. 通过数形结合来解决问题,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一些数形结合的实例,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观察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出示课件)计算出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1+3=()1+3+5=()1+3+5+7=()1+3+5+7+9…+21=()小结:连续奇数的和正好是这串数个数的平方。

师:题目中的数的规律是不是很有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些有趣的问题。

(板书课题:数与形)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找规律问题,使学生在观察和计算中找规律,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 1 认识正方形数1. 观察图形与算式,总结规律。

师:(出示课件)观察一下,下面图形有多少个小正方形?预设:1+3=4(个) 1+3+5=9(个)师:你发现了什么?预设:算式左边的加数是每个正方形图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中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

师:(出示课件)观察一下,下面的图和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预设:这三个图形中的小正方形分别有个、个和个,分别对应着:每行或每列有1 个正方形、每行或每列有2 个正方形、每行或每列有3 个正方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师: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我发现,算式右边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小结:从1 开始的连续几个奇数相加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

(板书)2.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出示课件)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画图来帮助。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结果)1+3+5+7= 1+3+5+7+9+11+13==预设:1+3+5+7= 1+3+5+7+9+11+13=1+3+5+7+9+11+13+15+17=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设计意图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代数问题形象化,使其直观、简洁易懂。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数与形 第2课时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数与形 第2课时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与形第2课时》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图形的变化来理解数的规律。

在六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周长等知识,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观察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数的规律,进一步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对于图形的变化和数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图形变化的观察和数的规律的发现还不够敏感,需要通过实例和引导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变化,发现数的规律,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变化,发现数的规律,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数的规律。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相关的图形变化和数的规律的课件。

2.学具:准备一些图形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图形的变化,如正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变成梯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的变化有什么规律?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数的规律的例子,如2^3 = 8,3^3 = 27,4^3 = 64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的规律。

同时,让学生尝试用图形来表示这些数,进一步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数的规律,用图形来表示,并解释其原因。

然后,各组分享自己的成果,大家共同讨论和分析。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数与形关系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与形》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与形》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与形》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

数的认识主要让学生掌握较大的数,了解数位顺序,理解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图形的认识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数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但对较大的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一些复杂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加深对数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较大的数,了解数位顺序,理解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较大的数的认识。

2.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理解。

3.复杂图形的性质和特征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加深对数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

2.学生活动材料。

3.教学辅助工具,如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的兴趣。

例如,通过引入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价格标签上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引发学生对这些数的认识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较大的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这些数的意义和图形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用直尺画直线,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表示长度、面积等,从而加深对这些数的理解和图形的性质的认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与形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与形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与形》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探索和发现数的规律。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数列的规律、多边形的内角和、圆的周长和面积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第一个知识点,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让学生发现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和数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和规律,学生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发现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掌握数列的规律,多边形的内角和,圆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发现数的规律,掌握数列的规律,多边形的内角和,圆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点。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和规律,学生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发现数的规律。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有趣地展示图形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感受数的规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数列和图形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数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图形和数列,尝试找出规律,并填写练习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5篇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乐曲《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六、七、八段。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黄河大合唱》的词、曲,光未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大合唱》的cd。

学生:搜集了解《黄河大合唱》和当时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15.黄河大合唱。

2、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以及有关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3、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黄河大合唱》的cd,听了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这篇文章的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心潮澎湃,无比振奋,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

二、整体感知1、借助拼音,扫除生字词障碍。

2、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写的是演出的情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欣赏演出1、读课文第4段,说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合唱队。

2、读课文第5段,为什么说这个乐队很奇特?你从中想到了什么?3、细读课文6~8段,分别找出写演出和的联想与想象的句子,反复品读,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

4、指导读好6、7、8段,注意朗读力度的把握,气势的渲染,从而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

学习第7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举”、“捏”,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第【1】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3.使学生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数形结合活动经验,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早就听说咱班的孩子们个个都是口算小能手,老师不信,特意找了几道题想考考你们,怎么样?敢不敢接受挑战。

师课件出示:1+3=1+3+5=1+3+5+7=师:咱班的同学果然名不虚传,那如果我加大难度呢?你还能很快口算出答案吗?师课件出示:1+3+5+7+9+11+13=师:那像这样的题有没有什么简便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说出答案呢?平时你们如果遇到很难理解的题老师一般会建议你怎么做?(借助图形。

)师:是的,有的时候借助图形可以让很多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那像这样的求多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能不能利用图形来解决呢?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与形,(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师:复杂的问题先从简单的开始。

我们先看两个加数的,(板书1+3)我们先拿出1个小正方形,再拿出3个小正方形,(师板贴)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正好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

)师:那这个大正方形和算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生1:我们发现1+3的和正好是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2:我们发现1+3的和正好是22,也就是大正方形边数的平方师适时引导:1在图形中的哪?3呢?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1+3的和,每行有2个,一共有2行,所以1+3的和还可以算成22。

(板书22)师:那1+3+5这道题你们想不想自己通过图形去验证一下它的结果?拿出学具袋,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生小组动手实践,探究规律)(我们发现1个红色,3个黄色,5个绿色的小正方形正好也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有三行三列,也就是3×3,也是32,所以我们发现1+3+5=3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的反思反馈,我将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
如果学生对数与形的理解不够深入,我将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联系。
如果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我将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形结合的技巧。
如果学生对数与形的兴趣程度不高,我将尝试采用更多有趣的教具和教学手段,例如游戏、故事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数形结合的应用:数形结合方法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解决代数问题、几何问题、概率问题等。通过数形结合,可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6. 数与形的创新性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创新性地应用数与形结合的方法。例如,在解决城市规划问题时,可以将城市的各个区域用图形表示,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优化。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数与形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数与形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2. 数的分类: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了解各种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进行数的运算和转换。
3. 形的分类:点、线、面、体等。了解各种形的特点和性质,能够进行形的识别和转换。
4. 数与形的对应关系: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将数与形进行对应,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坐标系可以将点的坐标与形的位置进行对应,通过函数图象可以将函数的值与形的形状进行对应。
A. 3/4 B. 3 C. 4 D. -3/4

新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新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执授课题:数与形【教课内容】人教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P107例 2, 练习二十二第 5 题、第 8 题。

【教材解析与目标定位】《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

依据传统的教课,例 2 以及后边编排的几道习题都属于思虑题甚至比赛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对一般学生来说要求偏高。

此刻教材作为例题编写,在教课中终归该达到如何的要求?我们掌握不定。

尽管在从前的学习中,以前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联合“形”来解析问题有必定的基础。

如在第一学段要修业生经过观察形,发现此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但纵观教材并无系统的教课数与形联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别。

所以,我们理解的这节课的企图是:试图经过一道特别的分数加法的计算,让学生领会进一步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形”沟通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及理解“无穷凑近1”。

并能把数形联合的思想迁徙到解决其余一些实质问题,帮助学生累积经验。

所以将目标定位以下: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觉与“数”之间的关系,领会有时“形”与“数”能相互解说,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培育学生经过数与形联合来解析思虑问题,从而感悟数形联合的思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中的教课要点是:借助“形” (面积模型、线段图、直角坐标系等)感觉与“数”之间的关系,培育学生用“数形联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课难点是:让学生领会极限思想。

【教课方案的基本思路】为达到以上目标,我们在详尽的教课过程中力求表现以下几点:1.借助图形沟通关系,体验数形联合的好处。

有时,不过经过算式自己去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有必定的困难。

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供给一种桥梁,而图形正是一种有效的桥梁。

例 2 的教课就是这样,经过图形直观的表征,让学生更加清楚发现“1 + 1 + 1+1+1”和“ 1- 1” 求的都是同一个248 163232暗影部分的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教课题:数与形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P107例2,练习二十二第5题、第8题。

【教材分析与目标定位】
《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

按照传统的教学,例2以及后面编排的几道习题都属于思考题甚至竞赛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对普通学生来说要求偏高。

现在教材作为例题编写,在教学中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我们把握不定。

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

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

因此,我们理解的这节课的意图是:试图通过一道特殊的分数加法的计算,让学生体会进一步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形”沟通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及理解“无限接近1”。

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所以将目标定位如下: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形”(面积模型、线段图、直角坐标系等)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极限思想。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为达到以上目标,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借助图形沟通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好处。

有时,仅仅通过算式本身去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种桥梁,而图形正是一种有效的桥梁。

例2的教学就是如此,通过图形直
观的表征,让学生更加清晰发现“21+41+81+161+321”和“1-32
1
” 求的都是同一个
阴影部分的面积。

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接着追问,“如果按
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加下去,会怎样?”然后就引出“
⋯⋯++++++64
1
321161814121”
,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继续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1—n 2
1
越来越
接近1,感悟极限思想。

2.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练习中第5题的教学,就直接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题,然后出示图形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来理解题意。

在搜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来解释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精选学习材料,适度处理和拓展教材内容。

与例2配套的几道练习题,我们曾对两个班66人进行了前测,在教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独立作业40分钟时间,结果如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是因为这些题目与例2的结构相差较大,题目信息量丰富,给学生审题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就补充了一题与例2关联度和结构相匹配的题目“0.9+0.09+0.009+…”作为补充练习,同时把以前学过的“乘法分配律公式”和以后要学的“完全平方公式”作为课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过程预设】
【听 课 随 笔】
(三)课件呈现其余两张。

你觉得哪个是小兰,哪小结:有时候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解决问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