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资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心理一

合集下载

2015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5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儿童发展学家普遍认为,( )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

.神经纤维髓鞘化的形成
.抽象性开始发展
.随意性开始发展
.言语的获得
.儿童发展正式成为科学是从年普莱尔的( )出版算起的。

.《儿童心理》
.《儿童与世界》
.《一个婴儿的传略》
.《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
.儿童发展研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 )。

.观察法
.访谈法
.问卷法
.测量法
.(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身体的发育
.心理的发展
.社会化发展
.文化的发展
.在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比如老师一边弹琴,一边要注意班上的孩子,这是指的( )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广度
.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有时也称为注意范围。

这是指的( )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分配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广度
.研究发现,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进程是( )。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不遗忘
.起伏不定
.( )是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人或物)或在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生气
.伤心
.高兴
.害怕
.儿童早期依恋的测量方法是( )。

.两难故事法
.对偶故事法
.社会测量技术
.陌生情境技术。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幼师上岗证)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幼师上岗证)

少儿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少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少儿心理学是研究少儿期( 3—6、7 岁)小孩心剪发展规律和特色的科学。

2、少儿心剪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其心剪发展的动力。

3、少儿心剪发展的内部矛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需要,二是少儿已有的心理水平。

4、遗传是少儿心剪发展的必需物质前提。

5、环境在必定条件下对少儿心剪发展起决定作用。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限制着少儿心剪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6、教育是少儿心剪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少儿心剪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少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②教育能够依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所以更能充足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要素,战胜其不利要素,促进少儿心理更好地发展。

③少儿进入少儿园后,大多数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在教师指导下,同龄伙伴的相互影响对少儿心理,特别是优秀性格的形成是极为有利的。

自然家庭中父亲母亲存心识的教育,以及父亲母亲的行为态度、是非爱憎等,赐予少儿的影响也是不行忽略的。

7、教育不可以直接地马上地惹起少儿心理的发展。

教育老是要经过少儿的踊跃活动,惹起少儿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领悟、掌握,才有可能促进少儿心理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8、小孩心理年纪特色的本质:年纪阶段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其余。

在每一个阶段中既有上一阶段的特色,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每一个阶段里总拥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色。

9、小孩的心理年纪特色是稳固性与可变性的一致。

(判断&改错)小孩发展阶段的次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概上都是稳固的、共同的。

因为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小孩身上起作用的程度不尽同样,所以小孩心剪发展过程和速度,相互之间可能会有必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10、小孩心剪发展的最正确年纪期(重点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纪期间,小孩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特别简单。

错过了这个期间,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生。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识记部分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识记部分

幼儿心理学识记部分1、幼儿心理学概论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按其性质和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过程。

个性:人与人彼此心理活动方面的差异,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各种重要的和持久的心理特点的总结。

2、幼儿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心理发展成熟阶段的心理演变与扩展。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心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头尾原则:即身体各部分的发展必须从头部延伸到身体的下半部分,次序是头部、颈部、身躯和下肢。

远近原则:从身体的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即头部和躯干的发展先于四肢,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

关键期(最佳时期、敏感期):是指个体发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3、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费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早期: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后期:本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中(快乐原则)、自我一部分处于意识中,一部分处于潜意识中(现实原则)、超我,由自我分化而来,是理想化的自我,大部分属于潜意识。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

费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模仿学习):人通过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新行为的习得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作用的认知过程。

强化类型:基于上述理论,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__4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__4

2015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4一、单项选择题1.不属于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包括( )。

A.责任感B.道德感C.理智感D.美感2.( )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A.感觉B.知觉C.情绪D.气质3.幼儿基本情绪表现不包括( )。

A.爱B.笑C.哭D.恐惧4.下列关于情感与语言的叙述中,( )项不正确。

A.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带有情感和愿望的色彩B.情绪激动对儿童学习任何一类词语都不利C.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D.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比有恶感的词更利于儿童记忆5.情绪是婴幼儿交往的主要工具,这是因为情绪具有( )。

A.唤起功能B.信号作用C.调节功能D.分化过程6.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具有()。

A.系统性B.传递功能C.信号作用D.感染性7.关于情绪的叙述,下列()项不正确。

A.情绪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B.大约5岁后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C.儿童情绪态度的形成受成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D.情绪在每一个人身上阈限相同、表现不同,是因为后天教育的影响8.儿童原始的情绪反应具有的特点是( )。

A.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B.是出生后适应新环境需要的产物C.情绪天生具有系统化、社会性的特点D.新生儿的情绪和间接动机相联系9.行为主义者( )通过观察研究,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

A.冯特B.华生C.柯勒D.马斯洛10.我国心理学家( )提出了新生婴儿具有两种可以分辨的情绪反应。

A.林传鼎B.朱智贤C.皮连生D.孟昭兰11.幼小儿童和年长儿童不同的突出特点是,( )对行为有特别作用。

A.情绪B.动机C.意识D.注意12.恐惧可以说是( )。

A.本能的反应B.社会性的表现C.情绪分化的表现D.自我调节的表现13.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

A.环境的影响和培养B.是否符合道德标准C.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D.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14.婴幼儿喜欢成人接触、抚爱,这种情绪反应的动因是为满足儿童的(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串讲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幼儿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学科性质: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3、诞生的标志:心理学: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教育学:180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德国福禄贝尔1937创立幼儿园;学前心理学:普莱尔是创始人。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a幼儿b教师c环境与教学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卢梭《爱弥儿》;自然后果法;他关于幼儿发展的独立性及与之相适应的自然教育思想,为重视儿童教育的研究开启了先河。

他关于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述可看作是最早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福禄贝尔:1840年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蒙台梭利:感观教育;1907创办“儿童之家”她设计了一系列学具教具作为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育背后人称为“蒙台梭利教学法”。

6、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7、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个体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学习过程成为行为主义的最主要特征。

8、托尔曼的信号学习理论被视为新行为主义的典型代表,由于托尔曼的理论开始考虑认知结构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又被视为认知学派学习理论的鼻祖。

9、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射的条件反应。

铃声—食物—口水,主要规律:a 获得律与消退律b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10、斯金纳认为操作反应之后所得到的食物刺激是决定反应能否建立的关键;他提出两种类型的学习a应答性反应:由外在刺激而引发的反应b操作性反应:个体主动发出,受到强化反应,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白鼠被关在笼子里,这个笼子里面的一边有一个杠杆,当老鼠在盒子里窜时碰到这只杠杆,就会有食物出来,之后白鼠会主动去踩杠杆获得食物。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1、幼儿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A 3 6 岁幼儿B 0 6 岁幼儿C 0 3 岁幼儿D 3 7 岁幼儿答案:B解析: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 0 6 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在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

2、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是()A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B 有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逐渐发展C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同步发展D 以上都不对答案:A解析:幼儿阶段,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往往是被新鲜、强烈和变动的刺激所吸引。

随着年龄增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3、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是()A 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逐渐发展B 有意想象占主导,无意想象逐渐发展C 想象的内容贫乏、零碎D 想象具有夸张性答案:A解析:幼儿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想象内容常缺乏条理性,且具有夸张性。

4、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A 直觉行动思维为主B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C 抽象逻辑思维为主D 三种思维方式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幼儿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即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5、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是()A 从独立评价发展到依从成人评价B 从外部行为评价发展到内部品质评价C 从对自己的个别方面评价发展到多方面评价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较弱,初期多依从成人评价,从关注外部行为逐渐转向内部品质,评价方面也从单一逐渐变得多样。

6、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不包括()A 社会生活环境B 幼儿自身的认知水平C 家庭的影响D 幼儿的气质类型答案:D解析:社会生活环境、自身认知水平和家庭影响都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而气质类型并非直接影响因素。

7、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包括()A 挫折B 榜样C 强化D 良好的家庭氛围答案:D解析:挫折、不良榜样和不正确的强化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则有助于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考点讲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考点讲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少儿教育心理学》要点考点讲义第一章少儿心理学概括一、要点掌握(一)名词1、少儿心理学 2 、少儿期 3 、环境 4 、察看法 5 、讲话法 6 、问卷法 7 、测试法(二)问题1、少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少儿心理学研究是研究少儿期(3—— 6、7 岁)小孩心剪发展规律和特色的科学。

少儿心理学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1)少儿心剪发展理论;(2)少儿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色;(3)少儿心理各方面的发展规律。

2、少儿心剪发展的基本理论(1)少儿心剪发展的动力(2)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少儿心剪发展中的作用第一,遗传是少儿心剪发展的必需物质前提;第二,环境在必定条件下对少儿心剪发展起决定作用;第三,教育是少儿心剪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少儿心剪发展起主导作用。

(3)小孩心剪发展的年纪阶段性第一,小孩心理年纪特色的本质。

第二,小孩心理年纪特色的稳固性和可变性。

第三,小孩心剪发展的年纪阶段的区分。

第四,小孩心剪发展中的敏感期。

3、研究少儿心理的基来源则(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研究少儿心理的常用方法侧重掌握这些方法长处及其需要注意的方面。

(1)察看法。

(2)讲话法。

(3)问卷法。

(4)测试法。

(5)实验法二、掌握(一)名词1、遗传 2 、纵向研究 3 、横向研究 4 、实验法 5 、要点期(二)问题1、少儿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2、研究少儿心理的基本方式(1)纵向研究(2)横向研究第二章少儿心理学研究的概略一、要点掌握问题1、西方少儿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2、西方少儿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1)大批展开小孩初期的研究。

(2)小孩社会化的问题遇到重视。

(3)皮亚杰的理论获取新发展。

(4)本质应用方面出现了新的领域。

(5)研究技术不停现代化,生命学运动出现。

二、掌握问题前苏联少儿心理学的研究三、认识问题我国少儿心理学的研究第三章、游戏与少儿的心剪发展一、要点掌握(一)名词1、游戏 2 、角色饰演(二)问题1、游戏在少儿心剪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适应少儿心剪发展的需要。

学前儿童美术心理教育指导

学前儿童美术心理教育指导

学前儿童美术心理教育指导1.引言1.1 概述学前儿童美术心理教育是指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学前教育阶段,美术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儿童开发他们的艺术感知、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通过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学前儿童可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情感认知和社交交往能力。

学前儿童美术心理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孩子们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塑造等艺术形式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这些创作活动既是孩子们展示自我的方式,也是他们与世界互动的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颜色、线条、形状和材料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象,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学前儿童美术心理教育还可以促进儿童的感知和观察能力的发展。

通过观察和感知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美感细节,儿童能够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这种感知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审美认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学前儿童美术心理教育在促进儿童艺术创造力、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参与各种艺术创作和观察,儿童能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想象力和艺术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培养自己的社交交往能力。

学前儿童美术心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全面发展的良好心理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首先,引言部分将对学前儿童美术心理教育提出概述,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其次,正文部分将探讨美术在学前儿童心理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美术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学前儿童美术心理教育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学前儿童美术心理教育进行整体概述,介绍其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将阐明本文的结构,明确各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通过引言的部分,读者能够对学前儿童美术心理教育的背景和意义有一个初步了解。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幼师上岗证)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幼师上岗证)

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

3、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的需要,二是幼儿已有的心理水平。

4、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5、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6、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②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地发展。

③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在教师指导下,同龄伙伴的相互影响对幼儿心理,特别是良好性格的形成是极为有利的。

当然家庭中父母有意识的教育,以及父母的行为态度、是非爱憎等,给予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7、教育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幼儿心理的发展。

教育总是要通过幼儿的积极活动,引起幼儿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领会、掌握,才有可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8、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年龄阶段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个阶段间既是互相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在每一个阶段中既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每一个阶段里总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9、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判断&改错)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儿童身上起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彼此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10、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

2015年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之幼儿美术活动心理一(二)

2015年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之幼儿美术活动心理一(二)

2015年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之幼儿美术活动心理一(二)2.象征期(约4~5岁)这一时期的幼儿,有了初步的语言能力,有表达自己意识并企图和成人或同伴交流思想的意图。

随着孩子接触周围事物的增多,观察、联想、想象能力在迅速增长。

但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远不能表述其思想和感情,于是,幼儿便求助于象征性的图画语言。

象征性绘画就是幼儿凭借主观的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多半是不完全的、遗漏的),用以象征物体的外形轮廓。

这种象征所表现的,仅是幼儿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和意图。

但它基本上能达到与成人和同伴交流思想的目的。

这一阶段大致与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同期。

从思维的发展来看,这一阶段应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初期的水平。

这一时期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很快,从用符号式的“蝌蚪人”到具有情节与物体的部分细节特征的画面,其变化惊人。

孩子经常边画边为自己的画命名,借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他们初画人物时多把手臂画得平伸,与身体呈垂直。

他们对物体的大小比例、远近空间还不具备感知能力,也无意追求。

他们只关心如何用直觉创造的符号,象征性地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并往往夸大他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而省略大部分细节。

事实上,象征性绘画本身仍未脱离涂鸦期的形式,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幼儿从涂鸦到形式概念画的过渡阶段。

3.概念画期(约5~7岁)象征期末,幼儿便开始了有意识的造型活动。

随着幼儿视敏度、精确度的提高,生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身体与思维能力的迅速发展,幼儿逐渐有了如实反映即写实的追求,但不具备写实的相应技巧。

于是,幼儿开始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图画语言,即一种相对抽象的形态符号。

在绘画中,幼儿使用的形态符号不断变化,有时用很多的形态符号表现同一事物,有时又用同一形态符号表现许多不同的物体。

在对形态符号的积极探索中,幼儿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造型,即他们自己的概念,或者图式。

在这里,“概念”或“图式”只是幼儿对具体的图画理解,不是物体的概念本身,它既具有典型的年龄特征,更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幼儿教育情境中幼儿心理的发展规律B 幼儿教育情境中教师的心理特点C 幼儿教育情境中教与学的心理规律D 幼儿教育情境中师生互动的心理过程答案:C2、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想象属于()A 无意想象B 有意想象C 再造想象D 创造想象答案:A3、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A 具体形象思维B 抽象逻辑思维C 直觉行动思维D 辩证思维答案:A4、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A 成人的评价B 同伴的评价C 自己的内心感受D 行为表现答案:A5、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是()A 易冲动、不稳定B 比较稳定、不易变化C 含蓄、内敛D 复杂、多样答案:A6、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父母的惩罚B 挫折C 模仿D 强化答案:B7、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A 讲授法B 讨论法C 直观演示法D 自主探究法答案:C8、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是()A 婴儿期B 幼儿期C 学龄前期D 学龄期答案:B9、幼儿教师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是()A 关爱幼儿B 尊重幼儿C 信任幼儿D 理解幼儿答案:A10、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A 家庭环境B 幼儿园环境C 社会环境D 遗传因素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1、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包括()A 无意记忆占优势B 形象记忆占优势C 机械记忆为主D 意义记忆效果好答案:ABC2、幼儿的注意力发展特点有()A 注意力不稳定B 注意力范围小C 注意力容易分散D 注意力分配能力差答案:ABCD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A 人际关系B 社会行为规范C 社会认知D 社会适应答案:ABCD4、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方法有()A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B 多与幼儿交流C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D 进行语言训练答案:ABCD5、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A 观察能力B 沟通能力C 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D 反思与评价能力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1、简述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期末复习提要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期末复习提要

幼儿心理学是四川广播电视中专幼教专业开设的课程。

幼儿心理学是儿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完成期末复习,现将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内容作一提示。

一、复习要点第一章心理实质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试述心理现象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发展1.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2.简答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第三章婴儿期心理的发展1.试述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培养婴儿心理的发展要注意些什么?第四章幼儿前期心理的发展1.影响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条件。

2.幼儿前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发展概述1.幼儿期游戏的特点。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2.幼儿期双手动作发展有什么特点?幼儿的教学活动怎样适应这些特点?3.幼教工作者应如何正确看待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第六章幼儿期注意的发展1.什么是注意?为什么说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特征?2.注意有什么功能?试举例说明。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应怎样运用这两种注意?4.幼儿期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有什么特点?5.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以防止?第七章幼儿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它们有些什么功能?2.人类有哪些感觉和知觉?3.说明幼儿观察发展情况。

4.依照感觉对比规律,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些什么?第八章幼儿期记忆的发展1.什么是记忆?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对学习活动各有什么意义?2.如何和遗忘作斗争?3.表象和感知觉有什么区别?它在记忆、思维等活动中有什么作用?4.试分析幼儿记忆的特点。

第九章幼儿期想象的发展1.什么是想象?记忆和想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2.举例说明什么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它们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什么作用?3.试举例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以及如何提高幼儿的想象力?第十章幼儿期言语的发展1.什么是言语?言语与其它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2.试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言语的表达能力等方面说明幼儿口头言语发展的特点。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缩印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缩印版)

幼儿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另外,它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被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确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发展观、教育观。

2.有助于教育者更理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心理现象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四.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1.观察法2.测验法3.产品分析法4.个案法。

二.实验性研究1.实验室试验2.自然实验。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以及幼儿自身的活动等方面的因素。

一、成熟势力说:该学说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格赛尔。

该学说强调儿童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生理,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外界环境只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的成熟程序。

二、行为主义学说:1.华生在发展心理学中的突出观点是,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3)重视对幼儿情绪的研究。

2.斯金纳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强调积极强化对儿童行为形成的重要作用:1.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2.斯金纳认为,强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

3.斯金纳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

4.他还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及时强化有利于行为的巩固和发展。

三、精神分析学说:该学说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

他的理论对儿童发展心理学影响较大的有两个方面:1.他的人格结构理论。

2.他的性欲阶段理论。

另外新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是埃里克森,他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格发展渐成说。

他认为人格发展中,自我的作用很重要,人的发展是以自我为主导的将人的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内容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内容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内容幼儿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门科学。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1.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动机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

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

(2)心理过程人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于感知觉,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域感官的事物的认识,相当于信息的输入,如看到各种东西、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等。

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信息有回想起来。

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优势兴奋),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征。

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人在认识时务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事物是什么伙食怎么样,而是还总是抱有一定的态度,对事物产生喜欢、厌恶、高兴或悲伤等情绪或情感,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或活动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努力而达到预定的目的,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活动称为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心理过程。

(3)个性每个人由于个体遗传特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动也就表现出差异。

心理的个别差异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是经常出现的。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2.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教学内容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教学内容
(2)社会文化的基础。她们指出,绘画活动建立在与社会环境互 动的过程中,并非脱离社会的自我表现;
(3)哲学观。他们的这一观点受到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类社会发展 的见解的影响,并将其引用到绘画中去。指出绘画发展有两种对 立的力量推动着,“吸引力”和“排斥力”,作用在绘画中表现 为“一般性”与“个别化”;
曼陀罗是许多文化共通的象征,在圆形当中带 有一个四方的结构。
荣格认为曼陀罗是成形,变形,永恒心灵的永 恒创造,也是一切道路的代表,是通向中心点, 通向自体完整化的道路。
在1926年古得那伏‧佛洛伦斯〈Florence Goodenough〉 出版了《运用绘画评估智力》《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by Drawing》。
他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涂鸦期(2岁至4岁)——自我表现的阶段; 图式化前期(4岁至7岁)——首次表现尝试; 图式化时期(7岁至9岁)——形体概念的形式; 党群阶段(9岁至11岁)——写实的开始; 推理期(11岁至13岁)——拟写实阶段; 青春危机期(13岁以后)——决定时期。
从动作到表征:早期图画形式的起源
动作运动以及涂鸦图形的精神化最终会使可辨图形 出现;
在涂鸦行为向产生有意义图形的象征性行为转化的 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特定的过渡阶段。
让儿童透过他的所有感官去发掘生活的素质,经由 触觉、视觉和听觉现象的直接体验,儿童的想象力 知觉能力便得以发展。
过分放任儿童的自由创造,排斥技能的学习,容易 使儿童获得绘画愉悦的同时,却无法更深入进行美 术学习,并掌握应有的美术技能。
心理学的理论背景——瑞士皮亚杰的精神发展学说
皮亚杰以儿童的思考与精神的构造为前提,提出了精神发展学说。
皮亚杰将0~7岁的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教资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心理一幼儿的美术活动包括绘画、粘土造型(泥工)和纸工造型(折纸和剪纸)。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同时又需充分利用双手和脑的协同活动。

只有美术,才有那么多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地动手动脑,才有那么多有趣、新奇的刺激,激发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美术活动可帮助幼儿表达情绪及感受,及时宣泄被压抑的情绪;由于所有的美术活动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教师处理得当,幼儿就会感到自己努力的成果经常被老师和同伴接纳和欣赏,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就会充满信心,并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起对美的感受能力。

因此,正确理解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心理、能力和特征,进一步充分认识美术活动在幼儿生活中所具有的意义,并依此来大力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这对于幼儿教师和孩子的父母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1.学前儿童绘画发展可分哪几个阶段?2.各阶段的绘画心理有哪些特点?3.幼儿在粘土造型和纸工造型活动中表现出哪些心理发展特点?儿童绘画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发展阶段不可能严格地划分出明确的界限。

但在迅速变化的时期,儿童绘画中总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因而可以相对地划分出一定的阶段。

每一阶段均以不同的速度从前一阶段中产生出来,又预示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儿童绘画发展中有几个明显的阶段:第二种是有控制的涂鸦。

2岁左右,当孩子经过练习掌握了一定的使用纸、笔的经验后,他就开始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并注意手、眼之间的联系,以至能在纸上画出上、下、寿、右有一定规则的线条,并会在纸上重复地画圆圈,且能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颜色笔。

这种控制动作的经验,显示出向更复杂动作的意志行动发展的倾向。

第三种是命名涂鸦。

2岁以后,在孩子的涂鸦中开始出现简单的命题。

这时,孩子虽不能画出简单真实的形象,但已具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并常用圆形物代表所要表达的物体。

在这当中,孩子一面画着,一面喃喃自语。

虽然画得不像,却说:“这是小朋友”,“这是小汽车”,“这是妈妈”等等。

这是孩子对自己涂画的注释,他很欣赏自己的动作,并把自己的动作和自己想象的经验结合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儿童以动作为中介的直观行动思维,开始向以涂画为中介的表象思维发展,至4岁,达到新的水平。

在分析儿童涂鸦作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概括出涂鸦期儿童绘画心理的一些基本特征:(1)涂鸦期儿童的绘画是伴随语言来完成的这种现象是两种信号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表示幼儿的想象和情感最初是靠言语的帮助,以造型的形式表现的。

(2)涂鸦期儿童的绘画带有纯粹游戏的性质他们只是在随便的乱涂乱画中寻找快乐,而不在乎画出的是什么。

(3)涂鸦也是幼儿把脑、眼、手动作密切结合的一种活动孩子们从涂抹中获得动作的快感和满足,又因纸上出现的有色线条的刺激而欣喜和惊奇,在愉快情绪的作用下,幼儿经过反复练习,手、眼更好地协调,渐渐能控制画在纸上的图形,画出一些有形状的东西。

由此产生了兴趣,反过来又成为练习和涂鸦发展的动力。

(4)涂鸦期的孩子不单单用手画画,而是用胳膊和整个身体来画画的为此,提供给孩子的画纸需要大一些,并要考虑为孩子选择与画面的大小相称的绘画工具。

一般的,在较大的纸上用铅笔不好画画,满足不了孩子想把整个纸面都画满的欲望,且铅笔在纸上的磨擦力大,阻碍孩子流畅地画画,所以铅笔不合适。

在棒状画具中,很硬的蜡笔也不理想。

虽然同是棒状,油画棒或蜡粉笔等较软的笔就好用。

就粗细而言,以较粗的笔为宜。

如用细的,孩子会时刻担心笔折断,因而影响绘画的情绪。

水彩或水粉画具,因能较容易地涂抹出大片的色彩,画起来又很顺手,所以也很适合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描画。

(5)涂鸦期孩子的绘画,基本上是没有空间概念的最原始的空间表达,是不断涂抹出未封闭的或封闭的图形,其形状由不规则的曲线逐渐向较规则的几何图形发展。

就色彩而言,仍属于无意识的选择。

涂鸦后期,对刺激度较强的颜色比较偏好,但还谈不上与主观的情绪表达以及绘画物体的需要联系起来。

而孩子的兴趣、情绪和梦想,多半是从各具形状的线条中表露出来。

2.象征期(约4~5岁)这一时期的幼儿,有了初步的语言能力,有表达自己意识并企图和成人或同伴交流思想的意图。

随着孩子接触周围事物的增多,观察、联想、想象能力在迅速增长。

但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远不能表述其思想和感情,于是,幼儿便求助于象征性的图画语言。

象征性绘画就是幼儿凭借主观的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多半是不完全的、遗漏的),用以象征物体的外形轮廓。

这种象征所表现的,仅是幼儿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和意图。

但它基本上能达到与成人和同伴交流思想的目的。

这一阶段大致与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同期。

从思维的发展来看,这一阶段应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初期的水平。

这一时期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很快,从用符号式的“蝌蚪人”到具有情节与物体的部分细节特征的画面,其变化惊人。

孩子经常边画边为自己的画命名,借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他们初画人物时多把手臂画得平伸,与身体呈垂直。

他们对物体的大小比例、远近空间还不具备感知能力,也无意追求。

他们只关心如何用直觉创造的符号,象征性地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并往往夸大他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而省略大部分细节。

事实上,象征性绘画本身仍未脱离涂鸦期的形式,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幼儿从涂鸦到形式概念画的过渡阶段。

3.概念画期(约5~7岁)象征期末,幼儿便开始了有意识的造型活动。

随着幼儿视敏度、精确度的提高,生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身体与思维能力的迅速发展,幼儿逐渐有了如实反映即写实的追求,但不具备写实的相应技巧。

于是,幼儿开始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图画语言,即一种相对抽象的形态符号。

在绘画中,幼儿使用的形态符号不断变化,有时用很多的形态符号表现同一事物,有时又用同一形态符号表现许多不同的物体。

在对形态符号的积极探索中,幼儿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造型,即他们自己的概念,或者图式。

在这里,“概念”或“图式”只是幼儿对具体的图画理解,不是物体的概念本身,它既具有典型的年龄特征,更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这时期,幼儿画出来的人、房屋、动物、太阳常常是一种模式里套出来的。

人的轮廓、模样大致相似,这种概念化的绘画,需要幼儿把握物体的本质和基本特征,而这时期正是幼儿抽象化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但此时幼儿对大小关系还不太关心,对空间关系还不很理解,综合能力、注意力等等发展得还不够,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和泛灵论的倾向,现实和非现实交织在一起。

和这些因素相关联,在幼儿概念化的绘画中我们可以见到幼儿在认识水平和表现手法上的一些基本特征。

(1)观察:采用强调式的表现手法这时期,幼儿观察的着眼点在有诱惑力、趣味感和功能显著的部位或个体,对整体和全局往往无心注视或顾及不到。

所以在画中,幼儿总喜欢以强调式的方法,描画其内心的感受,这就是强调性的表现。

如幼儿画“大象”时,最感兴趣的是“大象”的鼻子,往往把它画得又长又大,还卷着大圈圈。

为了表现咪咪叫的小猫,就特别夸张它张开的大口和翘起的胡须。

(2)形态:采用透明式和展开式的表现手法幼儿在观察上虽然很片面,但在物体的形态表现上却力求完整,即使被遮挡得无法看到的部分,他知道那些东西的存在,就要把它画出来。

物体之间相互关联的部分,即使是非常不起眼的内在联系,孩子也会描绘出来,甚至将其夸大。

这种画法,称之为透明式的表现法。

如幼儿画房子时,总要把房子内陈设的立柜、桌椅、电视机和主人等等一一地画出来。

由此我们看到,孩子的确是画他所知道的,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

在表现形态上,幼儿的另一种表现手法是展开式画法。

比如画桌子,不管孩子看得到还是看不到,幼儿总要把四条腿都画出来。

又比如画公共汽车,幼儿会同时把公共汽车的侧面、正面和后面都画出来,并把马路两旁的树画在马路的两边。

这种画法在概念画期十分典型。

(3)色彩:从完全主观地使用色彩到根据需要使用色彩若此时的幼儿用颜色作画,总爱涂得浓重显眼,并力求表现自己心目中对物体固有色彩认识的先入概念,如绿叶、红花、黑发、红唇等,用色逐渐与实物相似,这是幼儿生活经验不断丰富所致。

在画中,他们对明快艳丽、对比强烈的色彩极感兴趣,往往大片大片地涂,但对淡雅、调和的色彩却表现得比较淡漠。

另外,幼儿也常常夸张地使用色彩,如把他画的“父亲”的整个脸涂成大红色,并解释说成爸爸发脾气时就是这个样。

这时,幼儿对色彩的冷暖、轻重以及色相对比搭配均具有较强的识别力和美感,他们开始由暖色偏好向冷色偏好过渡,从喜欢强烈刺激的色相对比逐渐向对比调和的色彩组合发展。

同时,这时的幼儿也开始有一些色彩的情感体验,但并不十分强烈、丰富。

对色彩象征效果的感受,此时还难以达到,大多数幼儿仍局限在视觉带来的快乐水平上,而较少赋予色彩以情感和概念性含义。

(4)比例:从不协调到初步协调虽然幼儿对物体的大小、长短、宽窄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体间的差距关系,还不会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幼儿所描绘的物象大都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甚至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即使给予提示或指明,他们也难以认识和接受。

但对这类作品要作具体分析,要把强调内心的感受又能很好地体现了主题的作品,和那些不能把握整体、主体颠倒的作品区别开来。

比如幼儿画长颈鹿,有时特别夸张长颈鹿的脖子,虽然比例不正确,但这样画有助于加强孩子主观感受的表达,有助于主题的展现,恰是幼儿画最可贵的地方。

(5)空间:从基底线到三维概念的表达在幼儿绘画发展中,空间概念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成人看来,一些比较复杂的空间关系难以表现,孩子们却有一套特殊的表现办法。

为了有意识地表现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幼儿在动手画物象前,总是一开始就画出一条基底线(这往往被幼儿看成是道路、土地等),然后将描画的物象并列画在这一条线上。

洛温菲尔德(V.Lowenfeld)指出,幼儿采用基底线最初并不是由视觉经验开始,而是起源于沿着线条移动的运动感觉的经验。

有关幼儿绘画心理的研究表明,基底线的发展存在四种不同的水平。

第一种水平,单一的基底线阶段。

幼儿只会使用一条总的基底线,画中各种各样的物象均排列在这条基底线上。

这时,幼儿对空间的认识仍停留在上下和左右两个维度上,这种空间概念与画纸的平面性质县一致的。

也就是说,幼儿对绘画空间的表达。

受画纸的平面性质的影响很大。

因此,这时的孩子对物体的“深度”,也即“第三维”的表达依然存在较大的困难。

第二种水平,边缘基底线阶段。

即幼儿将画纸的底边视为心目中的基底线,并以此在画纸上区别出“地”和“天”,这说明幼儿对绘画空间的认识开始分化,即开始不依赖于直接的基底线来作为物象存在的“支撑”,在探索以画纸的“二维空间”表现具体物象的“三维空间”方面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尽管幼儿运用基底线能够处理一般的空间关系,但对于相对复杂的空间,孩子“得心应手”的方法,就是采用目录式表现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