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 论述文“理解题(教学案)xiugai
2018年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含解析).pdf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按照新课标《考试说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新课标卷中是“必考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出题文本主要指论文、杂文、评论等。
论文主要指比较浅显的学术类论文,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杂感文章,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包括: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抓各段中心句。
注意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而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要点;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2.抓过渡句。
过渡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3.研究标题、头尾。
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的角度,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旁征博引,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或画龙点睛,均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
4.综合段落大意。
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中心意思,这是归纳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最有效的方法。
5.注意关键词语。
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如同被反复敲击的琴键,其乐音往往是乐曲的主旋律,是文章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
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注意确定有效答题区间。
一般情况下,原文会用一些篇幅对重要概念进行说明或阐释,有的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段落里。
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楚重要概念的内涵。
2.树立语境意识。
一般情况下,重要概念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来表达某种意思,因此,文中总是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出现与重要概念相关的信息。
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联系全文,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
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姑父说,他得的是一种遗传病。他的父亲,同样是腿痛,但以前医疗技术差,没有像他一样截肢,五十二岁就死掉了。他的祖父,死时才四十八岁,同样从腿痛开始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姑父的乐观没有任何改变。有一阵,大表哥要给他装假肢,他坚决不要。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4.以下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姑父小腿里隐隐作痛,他谈起这事时不像得病了,开始也没打算去医院,只是找村里人求了个偏方,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个病。
B.姑父真诚地掏出几个柿子给“我”,“我”小时候很喜欢吃柿子,可“我”在上学时了解了一些卫生、细菌方面的知识,所以对姑父的行为很反感。
“皮剥开了,还要把肉切开,锯子只用来锯骨头,不用来锯肉。钢锯嘎吱嘎吱的,老半天锯不断。我告诉他,你应该找个木匠来嘛,哈哈哈哈。”我当时还没开始写作,无法理解姑父的乐观。二十年过去了,我写了一大堆东西,但我仍然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就那么快乐。
那天晚上,姑父让我和他睡一床。不是他家床少安排不过来,而是他太喜欢我了。我在搬砖时他就在旁边看着我,不时叫我休息一会儿。叫我喝水,叫我吃地瓜。叫我和他睡一床,也是施爱。我心里有一千个不愿意,可还是答应了,因为我从小受的教育是不能忤逆长辈。姑父没有立即躺下,他在蚊帐顶上摸索了半天,掏出几个黑褐色的柿子,像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真诚地说:“专门给你留的,你吃。”他藏在上面的,谁都不知道。这种柿子有股烟味。是黄熟前摘下来削掉皮熏熟的,很甜。我以前特别喜欢吃,可多读了几年书后,被卫生啦、细菌啦等等知识搞得很尴尬。姑父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给我,他竖起耳朵听了听,确认其他人已经入睡,或者即便没有睡也听不见他的声音,他才挽起裤腿,让我再看一次赭红色的断腿。他期望我摸摸,我没摸,他自己摸了,半闭着眼睛。“在长肉。”他说。意思是伤口正在愈合。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含答案)(全国)(3)
2018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例1] (2016·全国丙卷第1题)方法一切片比对法[例2] (2014·安徽高考第2题)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原文信息: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
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
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
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
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
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类试题答题方法
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以及特有属性,又要明确概念的外延,这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一、如何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题1. 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2. 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3. 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4. 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
【典型例题】阅读文段,概括“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谈关公文化的“义”正式制度的实施会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并且,当正式制度发生崩解的时候,非正式规范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其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
其中,非正式规范“义”的作用特别值得我们审视和研究。
“义”是儒家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道德范畴。
“义”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提出来了,历经三千年不衰。
西汉董仲舒提出:“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
”这里用“仁”说明彼此关系宽容;繁体“義”字下有个“我”,可以看作自制、自律,与18世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利他”主张近似。
唐中叶后随着茶瓷交易盛行,社会流动性增大,“义”“谊”混用,凸显了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
宋代多国并立,出现“国家”“民族”概念,“义”的概念随之扩大,提升为家国担当的“忠义”。
历代不断诠释,使“义”的观念贯彻始终,“义”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展,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石之一。
解析:[提取信息1]汉代:“繁体‘義’字下有个‘我’,可以看作自制、自律。
”推论:汉代“义”的含义是自制、自律。
[提取信息2]唐:“‘义’‘谊’混用,凸显了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
”推论:唐朝“义”的含义是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
[提取信息3]宋代:“宋代多国并立,出现‘国家’‘民族’概念,…义‟的概念随之扩大,提升为家国担当的…忠义‟。
”推论:宋代“义”的含义是为家国担当的“忠义”。
答案:汉代:自制、自律,利他;唐代: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宋代:为家国担当的“忠义”。
2018年新课标语文:专题10-论述类文本阅读ppt课件(含答案)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
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 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 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
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
高考真题指导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曲解原文,选项认为传统故事和早期 小说的本质差异是“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而原文 第二段是说“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
它们的共同要素”, 所以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差异是流传形式上的差异,本质差异并不明显。
高考真题指导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说法无中 生有,原文说的是“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 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
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并没有说“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
高考真题指导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
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案)(精美Word版,解析版)
专题1:论述类阅读之概念思路(讲案)讲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分析文章思路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分析文章思路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真题导航】1.【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6~8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题型特点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
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
解1、客观选择题型,分值多年不变2、考查的重点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以及归纳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对文中结构思路的把握,考查较少。
3、加强对文本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把握。
阅读原则:答案就在原文中1 、审题:审清题干要求、审定阅读区间2、培养两种心态:专注、仔细。
3、掌握一个前提: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4、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比对词语、比对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排除法。
5、识别命题中常用的干扰陷阱(主要的几种)。
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方法:1、删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删减修饰语而改变句意(内容扩大或曲解)。
2、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的顺序改变句意。
4、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因果颠倒、以偏概全等)5、遗漏。
有意漏掉了一方面的内容来迷惑。
6、拼凑。
将意义有关胡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方法引领一、通读全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1.抓关键语句,做简要勾画关键句主要有以下四种:(1)表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内容。
(2)阐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内容。
(3)对文本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内容。
(4)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
2.理出文章思路(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指代词等)。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9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含解析)
专题19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调整幅度不会太大,将基本保留现有模式,但选材的范围有可能继续扩大。
从选材看,①多从阐释文化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介绍民间艺术等方面选取文本;②文本多为社科类文章,内容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极强的历史厚重感。
篇幅在千字左右。
从考查点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课标全国卷的考查热点。
一、如何从整体出发迅速读懂论述类文本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大多从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
许多考生面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往往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
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不达。
要改变这种错误的阅读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1.写了什么——抓住文本重要信息要养成边读边筛选的习惯,抓住文本的重要信息:①与论点有关的信息,如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对相关问题或现象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等;②和论据有关的信息,如对基本概念、新的知识的解释和阐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具体表现的论述等;③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论句以及过渡句等;④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诸如也许、可能、大概、部分、最、目前、之外、唯一等。
2.为什么写——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对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文本,要能准确地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明确作者赞成或反对什么、喜欢或厌恶什么、提倡或否定什么。
对作者观点态度较为隐晦含蓄的文本,要能够从文中具体的论述中辨别筛选、分析归纳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怎么写的——把握文本结构脉络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要根据文本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本各段落的大意,了解全篇的结构层次,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
二、掌握圈点标画的速读方法1.圈点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作者观点的表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判断(是、不是)、总结(总之、在我看来、由此看来)、假设(如果、那么)、比较、对比、引述、转折、因果、递进等。
2018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答案
考点11 论述类文本阅读1.[2018全国卷Ⅰ]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重要概念的理解 学案
第二讲重要概念的理解学习目标掌握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题的要求和方法。
一、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论述类文本?做任何阅读题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不少考生眼中只盯着题目和题目所在的区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本,就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事半功倍。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能这样做,效果更明显。
1.先看标题,预测内容。
文章标题有的是论点,有的是话题,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先根据题目预测一下文章内容,阅读文章过程中,不论预测是得到印证还是被推翻,都有助于对文意的整体把握。
2.快速阅读,把握大意。
第一遍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为下一步做题时的比较、筛选信息打好基础,如了解中心论点、主要论据等。
阅读时应该用稍快的速度,重点放在文章的首尾或段首段尾表达观点的语句上,而对那些举例性质的文字可以一扫而过。
3.模糊概括,提炼段意。
第一遍阅读时,要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对段意的概括上,这种概括不必十分准确。
概括时要充分注意寻找文段的关键句,以及对段落之间关系的分析。
这种分析概括不是阅读之后才进行的,而应该是和阅读同步进行的。
4.整合信息,整体把握。
——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论述的结构、论证的方法等。
二、如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知识梳理在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③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④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①概念的内涵——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所谓“本质”也就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以及区别于其他任何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唯一的。
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首先,要吃透内涵,选取文中最能反映该概念特征的词语、句子,仔细揣摩,把握住其实质。
如“鸟是有羽毛的动物”(鸟的内涵包括“羽毛”和“动物”。
)②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指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
鸟这一概念的外延少于动物这一概念的外延,因为动物的外延包含了鸟和所有其他的动物,但鸟的内涵却多于动物的内涵。
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案2精品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A、考点类型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
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向1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一般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选文字数从800到1200不等,多数超过1000,考题一般为三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社科知识。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考查角度多为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与分析,体现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本概念的理解,分析文本以外的相关信息与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的契合度)、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般是比照选项与文本信息的同与异);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是判断选项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得当与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主要考查考生快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
上述考查内容从根本上来看考查的都是考生快速准确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预计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应该会延续这样的命题思路和试题难度。
考生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要重点关注以下高频考点的试题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含答案)(全国)(2)
2018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为三个单项选择题,且考查点相对稳定。
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
考生若能了解命题者设置选项的陷阱及设置陷阱时所用的命题手段,在阅读选项时就会有意识地揣摩选项容易设置错误之处,就能找出选项的设误规律,快速准确地锁定答案。
下面就从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的手段及设置选项错误类型的角度作重点分析,寻求答题对策,以期让考生明确题目怎么命,洞悉高考怎么考,提前预知命题点。
(一)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的“6大手段”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6种手段,这样才能在解题时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
了解了命题者设置错误选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者的设错规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错误,从而排除错项。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8个角度设置陷阱:二、高考怎么考——2大题型研透考题的前世今生(一)区间单一性题目选项来源:这类题目的选项来自一句或相邻的几句,选项的信息蕴含于信息句之间,选项是对原句中相关信息的直接转换和整合转换。
主要考查词语的比对和句间关系的理解等。
答题时,只要把握住相关信息句之间的关键点,即可对该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1题A项:信息都相符,所以该项正确。
(二)信息跨度大的题目选项来源:这类题目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选项信息距离远(语句较长,有时含有几个分号、句号,至少是三个逗号),并且信息分散在各个段落中或一个段落的不同位置,点多面广,使考生一眼不能穷尽,“乱花迷人眼”;二是由已知信息推理隐含信息(如“文本观点迁移类”题目)。
前者主要考查通观全段或全篇,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综合判断的能力;后者主要考查由相关信息推理隐含信息,或是理解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如2016年全国乙卷第3题B项:信息都相符,所以该项正确。
又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3题B项:要意义。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doc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最新-2018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精品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
B级,分析综合,C级。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纵观2018年高考试卷,考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卷有江苏卷、安徽卷、天津卷、上海卷湖南卷等十多套,从上述试卷中发现,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题型相对灵活,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形式多样,从考查内容上看,均涉及对语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这种趋势为今后备考提供了借鉴。
一、(1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17题。
①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②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
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
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
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
②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
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抚琴以辨别音色”等内容,是正确的。
D项,原文第五段“由于日照条件等不同,桐木材质也会存在差异,在音色上存在细微差别,当然是可能的”可知作者认为“因日照条件不同而导致阴阳材不同”是正确的,选项表述正确。
4.解析:选B A项,强加因果,“山寨、抄袭、剽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层出不穷”和“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薄弱”是并列关系,没有因果关系;C项,曲解原意,原文“新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将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直接管向间接管、由单一行政方式管向多种方式管转变”,并非就是“彻底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而“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改革”也不表明“真正让市场来主导文化发展方向”。
D项,条件关系理解不当,“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不是“创造力不断迸发”唯一条件。
5.解析:选D D项,比较“众筹模式”与传统项目融资的不同,并不是论证其在融资方面的优点,而是为了论证其在激发文化创造力方面的巨大作用。
6.解析:选A A项,夸大程度,原文“文化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并不就是“彻底开放文化市场准入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纵观全文,阐释标题“静里春秋”的内涵。(6分)
答案 在作品中创造出的静寂意象,表现出的静寂心境;艺术家对山静日长的生活体验;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和永恒精神。
2.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6分)
答案 首先以诗、画为例说明中国艺术极力创造静寂意象的目的,其次阐述艺术家山静日长体验的实质,最后总结中国艺术具有追求静寂的传统。
2.《成人不自在》(2016江苏)
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答案】:“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3.《从脸谱说起》(2017江苏)
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
四、课后练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
静里春秋
朱良志
①明末大收藏家卞永誉,博物通古,每评画,多有识见。他评北宋范宽的《临流独坐图》,认为此图¡°真得山静日长之意¡±,突出了¡°静¡±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中国艺术极力创造静寂的意象,原是为了时间的超越,在静中体味永恒。
②宋代唐庚(字子西)有一首《醉眠》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它描绘的是艺术家期望超越的境界。
③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④因为出版物太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就是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3.为什么说第②段中唐庚的诗描绘的是艺术家期望超越的境界?(6分)
答案 寂静的环境,符合诗人的期许;时空的超越;“拈笔¡±一句写出了诗人的精神超越。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
读书杂谈
鲁迅
①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②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教学重点
1.解读“词语”“重要句子”不脱离文本主旨、段落大意,注意抓关键词、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要素。
2.能够对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概念和句子,不能用平实的语言将其含义表述出来。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训练
2018年江苏《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考查其中的要求有: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解释关键词;
①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瞻前顾后,确定答题区域;
②转换关键词。
(4)根据命题材料和问题的不同,提炼表述语言逐句解释;
照抄式---将原文完全合适的语句抄过来
组合式---选择文中关键词句略加组接
自撰式---用自己语言组织答案
注意:要将关键词的解释按照层次串联整合在一起,不可将句子含义题做成解释关键词的模式。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题一般的答题步骤为:
第一步,找出考查的词语、概念所在的具体段落及相关语句;
第二步,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第三步,在把握词语本身含义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
2.能力层级为B
3.解读:①“重要词语”“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或概念。有些词语或概念,有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指代义,这些词语和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词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词语、概念的意义。②“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
⑶结合语境阐发法:理解语句不能脱离语段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考查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勾连,从而准确把握和阐发语句的含意。
⑷结合事例推断法:文章中的事例引用部分虽然不像中心句那样明确地表现文段的主旨,但中心句绝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句子的内容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引用材料等来推断。
第四步,根据以上分析,整合出答案。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试题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⑴句子主干浓缩法:对于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明了大意,然后分析其修饰语、限制语,这样把握句意就不难了。
⑵句子作用定位法: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起始句、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矛盾句、警示句、引用句等等。弄清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对理解句子有重要意义。
2、练中思
1.《罗丹的雕刻》(2015江苏)
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
【答案】: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解析】:理解句子的内涵,首先要理解这句话出现的前提,接着是产生这句话(结果)的根源,最后是影响。这句话的前提是在最后一段中,“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因而得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雕刻的是生命”结论;根源是罗丹为什么如此雕刻,应是融入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影响是人们从各个角落来观赏,在此徘徊、沉思……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笑的价值》第3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二、思中得
答题方法步骤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答案】: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试题分析】:阐释“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中心词是“自由”,明确“自由”是什么,是艺术家在演艺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和追求;然后分析“自由”的限制语“有规律的”,何为“有规律”,为何要“有规律”,这结合文本主旨进行分析及“谱”的含义去分析即可。
③苏轼有诗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在无争、无斗、淡泊、自然、平和的心境中,似乎一切都是静寂的,正所谓¡°懒出户庭消永日,花开花落不知年¡±。
④艺术家山静日长的体验,其实就是关于永恒的形上思考,他们用艺术的方式思考。倪云林的《容膝斋图》,画面起首处是几块顽石,旁有老木枯槎数株,中部为一湾瘦水,对岸以粗笔钧出淡淡的山影,将人置于荒天迥地之间,去体验超越的情致。永恒感不是抽象的道、玄奥的终极之理,而是山自白云日自闲,心不为物所系,从容自在,漂流东西。云林有一诗写道:“逍遥天地一闲身,浪迹江潮七十春。惟有云林堂下月,于今曾照昔年人。¡±他超越乎两间,感受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永恒精神。
⑤沈周对山静日长的境界也有很深的体会,其诗云:“碧嶂遥隐现,白云自吞吐。空山不逢人,心静自太古。¡±他在《策杖图轴》中题诗道:“山静似太古,人情亦澹如。逍遥遣世虑,泉石是安居。云白媚涯客,风清筠木虚¡ ¡ ¡±沈周一生在吴中山水中徜徉,几乎足不出吴中,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他的画也产生了影响。在太湖之畔,在吴侬软语的故乡,在那软风轻轻弱柳缠绵的天地,艺术也进入了宁静的港湾,吴门画派的静,原是和他们对永恒的追求有关。
⑥¡°马蹄不到清阴寂,始觉空山白日长¡±,这是文徵明的题画诗。他生平对道禅哲学和儒家哲学有较深的浸染,他是一个追求静寂的人。静寂不仅和外在世界的闹剧形成对比,静寂中也可对世间事泊然无着染,保持灵魂的本真。静寂不是外在环境的安静,而是深心的平和。在深心的平和中,忘却了时间,艺术家与天地同在,与气化的宇宙同吞吐。
(二)《成人不自在》
2.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答案¡°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
答案 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3.解答此类题的主要步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