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检测试卷(一)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合集下载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重点)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重难点)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

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三、我国人口迁移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1)影响①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小结与测评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小结与测评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稀疏区②趋向性③社会经济因素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⑤改革开放后⑥政治因素⑦社会文化因素[学思心得]我国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特点2.人口分布地理分界线分界线分布状况原因黑河—腾冲线以西、以北人口稀少,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3%,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5.6%气候干旱,降水少,有大面积的荒漠地区;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故人口稀少以东、以南人口多且稠密,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3.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4%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地形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故人口稠密1.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人口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特点为( )A.东北多,西北少B.经济落后地区多,经济发达地区少C.东南多,西北少D.东南少,西北多(2)影响图中甲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水资源D.矿产资源(1)C (2)C[第(1)题,结合图例可读出黑河—腾冲一线东南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北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第(2)题,图中甲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水资源。

]人口迁移成因分析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推力和阻力(1)拉力因素:主要指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来自迁入地,迁入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推进速度快,工业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等因素对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2)推力因素:主要指迁出地促使人口迁出的因素。

主要包括自然条件恶化、经济落后等,促使人口向外迁移。

(3)阻力因素:交通困难、背井离乡等会成为阻碍人口迁移的因素。

3.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成因分析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时间差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域差异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年龄差异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性别差异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文化差异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4.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素养落实]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 1~2 题。
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⑥⑦
2.与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相同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Hale Waihona Puke 解析:根据图例可知,③④跨越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发展 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是国内的从农村到城市的人 口迁移,因此①②符合题意。 答案:1.B 2.A
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
及自然条件较
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
好的地区
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新中国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东部人口稠密
成立到 区迁往东北、 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组织、有计
改革开
开发内地、建设
划地进行
西北等地
放前
边疆
山区迁往平原,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 人口迁移的流
改革开
农村迁往城镇,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量增大,流向
提示:发达地区有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中地区是西 亚。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成为人口迁入地的原因是经济发达, 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西亚成为人口迁入地的原因是石油资源的 开发,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主题探究(一)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地理实践]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有几句痴心的话,哥 哥你记心头……”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久为人所熟知。在 那个逝去的年代里,“走西口”成为华北流民西进求生的代名词。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 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 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 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鲁教版第二册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鲁教版第二册

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2.超过这个限度的后果: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丧失原有的承载能力。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在保证居民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承载)的适度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产业结构等起重要作用。

(3)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的地区,资源的互补性强,可大大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封闭的地区,由于某些重要资源匮乏,人口合理容量大大降低.3.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化不大。

4.人口合理容量动态变化(1)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水平等条件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

(2)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也各不相同.5.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并努力提高技术水平、资源利用率以及资源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三、案例: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提高研究的准确性.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实现对区域内可利用资源的评价。

一、判断题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 )2.人口合理容量的人口规模小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规模。

()3.资源缺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一定小。

()4.社会文化条件对人口合理容量大小没有影响。

( )5.在一定历史时期,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章末综合检测一含解析2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章末综合检测一含解析2

章末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

读图,完成1~2题.1.导致图中虚线段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地形D.河流2.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2019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

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

据此完成3~4题。

3.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A.生育率提高B.就业率提高C.净迁出率下降D.人口容量下降4.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A.经济矿产开发B.环境生态保护C.政策国土开发D.军事加强国防人口重心是人口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其演变反映了区域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过程,即由于地区人口增长和地区间的人口迁移,拉动人口数量平衡点的变化。

如图为1984~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化图。

据此完成5~6题。

5.1984~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变能反映出()A.能源资源开发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B.户籍制度变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缓慢C.地区经济差异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D.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减缓6.2010~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移动可能是因为()A.河南省人口出生率降低B.四川省农民工回流增多C.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加剧D.湖北省自然增长率降低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的是()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8.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下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章末综合检测卷含解析必修2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章末综合检测卷含解析必修2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下图中四大流域,人口分布最稀少的是()A.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

亚马孙河流域D。

密西西比河流域解析:亚马孙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高温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少.答案:C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阴影示意各纬度人口数量多少。

读图,回答2~3题。

2。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C。

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D。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3.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影响因素是()A.地形B。

气候C。

矿产资源 D.交通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于北半球0°~60°,即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第3题,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的生存,因而人口分布集中。

答案:2。

A 3.B读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4~5题.4.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特点为()A.沿海多,内陆少B。

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较多C.中部多,四周少D。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5.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的人文原因为()①气候温暖湿润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历史悠久④开发时间较早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③解析:第4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的人口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第5题,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水陆交通运输便利,殖民者到达时间较早,开发较早;气候温暖湿润属于自然条件,澳大利亚的历史并不悠久。

答案:4.B 5.B“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

读下表,回答6~7题.年份东南半壁西北半壁面积比例/%人口比例/%面积比例/%人口比例/%1953年43。

2494.80139.5156.76 5.205。

83 2000年43.2494。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基础巩固]据世界人口最新(2007年)研究报告指出,全球人口将在未来43年间增加25亿。

报告说,许多国家都将出现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现象。

在2005年至2050年之间,世界人口增长的半数将来自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15岁以下少年儿童的人数将略微下降。

到205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0亿。

结合下表,回答1~2题。

地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人口自然1.9%2.8% 0.3% 0.7% 2.2% 1.2%增长率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非洲D.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2.全球人口将在未来43年间增加25亿,增加的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 )A.南半球各国B.西半球各国C.发展中国家D.发达国家解析:第1题,由表中数据并结合各地区的人口状况可知,死亡率最低的大洲不是非洲;由于亚洲人口基数大,所以世界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应为亚洲,同时由于大洋洲的人口基数最小,因此新增人口最少的大洲应为大洋洲;拉丁美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北美的3倍多,且拉丁美洲的人口基数又大于北美,因此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

第2题,从统计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特别是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大洋洲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但人口基数小。

答案:1.D 2.C读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①②③④四地区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①B.②C.③D.④4.③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目前最可能是( )A.“高高低”模式B.过渡模式的增长下降阶段C.过渡模式的高增长阶段D.“三低”模式解析:第3题,对比四地1950年与2050年人口数量可知④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最快。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地区100年间人口数量变化不大,表明人口增速缓慢,最可能为“三低”模式。

答案:3.D 4.D下图为我国甲、乙两省人口密度和老年人口比重(柱状表示)示意图。

(课标版)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件中图版必修2

(课标版)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件中图版必修2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XUE XI MU BIAO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3.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自主学习 互动探究 达标检测
人更易于迁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 迁入地 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 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是对 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 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 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 迁出地 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 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 资源
核心归纳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特定 时期特定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因素
影响
举例
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人口迁移大多
经济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 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我国历史上的
判断
PANDUAN
1 美国人口由东北部向南部和西部迁移主要是气候原因。
2 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的主因是经
济原因。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为由内地迁往沿海,
由农村迁往城市,由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
知识归纳
互动探究
HU DONG TAN JIU
02
探究导引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综合检测中图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综合检测中图版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某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状况图(A图)、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坐标图(B图),回答1~2题。

1.A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个阶段中,人口总数最多的是( )A.甲 B.乙C.丙D.丁2.B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人口增长特点与A图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基本对应的是( )A.①—甲B.②—乙C.③—丁D.④—丙解析:第1题,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就会增加。

第2题,根据B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和数值判断其人口增长模式;根据A图判断,甲为原始型,乙、丙为过渡型,丁为现代型。

答案:1.D 2.A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通常指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

下图为我国近30年来出生人口(活产婴儿)和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图,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近30年( )A.出生人口中女婴比重高于男婴B.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C.妇女生育率明显升高D.人口性别结构明显优化4.我国目前的这种出生人口性别比特点对未来造成的影响包括( )①“剩男”现象明显增加②女性择偶标准降低③“老夫少妻”现象增加④不会引发社会问题⑤跨国婚姻有所增多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④5.能缓解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措施是( )①实行胎儿性别鉴定②提倡养儿防老③尊重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3题,据图中曲线变化,我国近3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变化不大,说明出生人口中男婴比重高于女婴,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人口性别结构没有优化,故A、D项错误,B项正确;妇女生育率无法从图中读出,故C项错误。

第4题,由于近3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波动上升,“剩男”现象明显增加,①正确;女性择偶标准升高,②错误;“老夫少妻”现象增加,③正确;男女比例不协调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④错误;会增加跨国婚姻现象,⑤正确,故B项正确。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小结与测评课件中图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小结与测评课件中图版必修2

2.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 A.65 岁及以上的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0~14 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 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D.1990 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3.进入 2000 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题和社会问题
和孤单等问题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在其总人口中的比例。通 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 100 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来衡量。它用 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性别比失衡 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 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需要鉴别胎儿性别。
图 1 柱状图
图 2 曲线图(或折线图)
人口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是: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 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 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1.柱状图判读时要注意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个柱子的数 值,然后进行不同柱子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章末小结与测评
知识整合 构 网络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 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高高低” ②“三低” ③经济 ④社会文化 ⑤相对性
[学思心得]
专题整合 巧 归纳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 常考查的如下列各图,主要用来反映人口构成(年龄、性别、文化、 职业等)、数量变化、迁移状况等。每种图示的形式不同,其特点不 尽相同,而且表现内容在侧重点上也有很大差异。

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第2题,发展劳动力节约型产业可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度提高 劳动生产力,可缓解因人口净流出而导致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①正 确;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迁往大城市,鼓励返乡 创业,能够吸引中小城市人口回流,有利于缓解人口净流出现象,②正 确;人口净流出导致中小城市人口减少,而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主要是 缓解人地矛盾,目前中小城市人地矛盾并不突出,③错误;放宽落户政 策吸引外来人口落户,但中小城市对外来人口落户吸引力不大,对缓解 人口净流出作用不大,④错误。
B.②
C.③
D.④
4.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5.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构成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 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该市人口流动情况 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小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 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 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项正确。
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
A.向城市群集聚
B.向中西部迁移
C.沿长江带集聚
D.分布更加均衡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位于图中虚线上的粤、鄂的
“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C项正确;京、沪、黑、吉、
渝、黔的“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不相等,A、B、D项错误。
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京、沪、津三地“七普”人口增长率 低于“六普”人口增长率,“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都高于全国 平均增长率;渝“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六普”人口增长率,“七 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而“六普”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 平均增长率。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主要城市群所在地的 “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 国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平均薪资水平更高的城市群集聚,A项正 确,D项错误;中西部地区的“七普”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B项错误;图中没有体现出我国人口向沿长江带集聚,C项错误。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检测1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检测1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检测1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教材第11页探索1.从图上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亚洲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非洲的莫桑比克、赞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等;拉丁美洲的古巴、海地、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南欧各国;俄罗斯等。

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入地有:北美的美国、加拿大;西欧的英国、德国、瑞典等;亚洲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非洲的南非;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

2.当今世界移民潮的特点有:(1)劳务输出增多,如西亚吸引了亚洲的外籍工人;(2)国际难民增多,如伊拉克战争难民、图瓦卢环境难民等;(3)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4)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二、教材第14页思考影响人口迁出的因素(推力因素)在于原居住地的不良条件,如自然灾害、低工资、失业等,而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拉力因素)包括高工资、好的教育条件、好的医疗条件、更多的就业机会等。

此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费用、亲友、距离、性别、年龄、种族、语言、教育、技能等。

三、教材第16页思考德国移民的特点:(1)数量多,来源广;(2)分布不均,集中在西部、南部各州及城市;(3)平均年龄较低;(4)移民浪潮渐趋缓和。

四、教材第16页复习题1.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按迁移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的人口迁移。

按迁移的方向可分为: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部分发达国家新趋势,如逆城市化)。

按迁移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永久迁移和季节迁移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检测试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胡焕庸线”是指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胡焕庸线”在地理学、人文科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

下图示意“胡焕庸线”在东北局部地区的位置。

据此完成1~2题。

1.呼伦贝尔高原人口密度较小,松嫩平原人口密度较大。

影响两地人口密度差异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A.河流B.气温C.降水D.纬度2.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但三江平原少有森林。

这主要是因为三江平原( )A.地势低,气温高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答案 1.C 2.C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呼伦贝尔高原地处大兴安岭西侧,松嫩平原地处大兴安岭东侧,我国水汽主要来自东部的太平洋,松嫩平原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气候较湿润,适合人类居住;呼伦贝尔高原地处背风坡,降水少,气候较干燥,不适合人类居住,故选C。

第2题,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发育,不利于森林植被生长,故选C。

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4.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A.①B.②C.③D.④答案 3.A 4.D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聚落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人口分布相对数的变化与地形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故A正确。

第4题,读图可知,④处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最大,故D正确。

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徙,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

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5~7题。

5.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6.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生态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C.社会文化因素D.政治因素7.“孔雀东南飞”增加了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压力。

目前,为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禁止人口迁入B.大量开发矿产及土地资源C.实行产业转移及升级战略D.扩大传统产业生产的规模答案 5.A 6.B 7.C解析第5题,我国历史上的“下南洋”是指我国人口向东南亚地区的迁移,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闯关东”“孔雀东南飞”“走西口”没有跨越国界,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第6题,“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现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因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第7题,大量人口的迁入加大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压力,因此该区域必须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从而缓解人口压力。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欧洲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B.由欧洲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欧洲核心区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9.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A.由亚洲迁往欧洲B.由非洲迁往欧洲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答案8.C 9.B解析第8题,由图中箭头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欧洲核心区,C项正确。

第9题,由图可知,有箭头从北非地区指向欧洲核心区,说明非洲地区有人口迁移到了欧洲核心区,B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11.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答案10.D 11.A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迁移的人口中,以20~3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种迁移最可能是经济因素引起的。

第11题,图中乙年龄段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时,常常会将自己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数量也较大,即这两者之间的迁移具有明显相关性。

下图为“2009~2015年我国农民工流动状况统计图”。

读图完成12~13题。

12.农民工流动方向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交通费用不断增加B.城镇住房价格上涨C.外出就业收入减少D.地方经济发展加快13.农民工流动状况的变化给本地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A.减缓城镇化速度B.第一产业发展滞后C.提高环境承载力D.第二、三产业产值增加答案12.D 13.D解析第12题,由图表可知,农民工外出就业人数减少,本地就业人数增多,这主要是当地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就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选D。

第13题,农民工本地就业人数增多,会提高本地的城镇化水平,A错误。

农民工流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说明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发展并不会滞后,B错误。

农民工流动状况变化与环境承载力关系不大,C错误。

由图表可知,农民工在当地就业增多,说明本地区经济发展,第二、三产业产值增加,D正确。

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2016年6月1日,俄罗斯《远东1公顷土地法》正式生效,将吸引俄罗斯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

下图表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

据此回答14~15题。

14.2002~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A.总人口增加B.就业率提高C.迁出率下降D.就业人口减少15.2016年6月1日后,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A.经济矿产开发B.环境生态保护C.政策国土开发D.军事加强国防答案14.B 15.C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2002~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就业人口有所增长,总人口减少,因此就业率提高,B项正确。

第15题,由材料“《远东1公顷土地法》正式生效,将吸引俄罗斯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可知,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是政策。

由材料“政府计划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国土开发,C项正确。

2018年3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落户优惠为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回答16~17题。

16.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小城市人口迁入一线城市推力的是( )A.生活成本低B.发展空间小C.安稳的生活D.物质回报实惠17.“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造成的影响是( )A.缓解人地矛盾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C.保护生态环境D.促进经济发展答案16.B 17.D解析第16题,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生活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推力。

第17题,“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大多数属于知识和技术人才的迁移,人才的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科技实力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8~19题。

18.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A.矿产资源丰富B.科技发展水平高C.气候条件优越D.人均消费水平低19.下图为“人口适度曲线图”,1~18表示不同时间段。

当日本处于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A.生产力水平B.社会体制C.资源(土地、水等) D.科技发展水平答案18.B 19.C解析第18题,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人均消费水平很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上应该很小,但是由于日本重视发展科技,科技发展水平高,所以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远高于我国。

第19题,资源是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高,可以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力水平相对稳定,资源(土地、水等)往往会成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

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A.①和④B.②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③21.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答案20.C 21.C解析第20题,根据图示等值线可直接判断得出结论。

第21题,根据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最低的区域为西部山区,而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人口潜力较高,A错误;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与气候无关,与该地区工业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等因素相关,B错误;③地区为美国西部高原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因此人口潜力比较小,C正确;④位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平原,该地区矿产资源贫乏,D错误。

下图为“某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示意图”。

据此回答22~23题。

22.推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湖北C.山东D.广东23.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A.大力开采地下水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C.跨流域调水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答案22.C 23.C解析第22题,该省区水资源短缺,矿产、土地、生物资源丰富,最可能是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资源、生物资源短缺;湖北省、广东省的水资源充足。

第23题,根据“木桶效应”可知,木桶容量取决于短板。

图中显示,该省区水资源最为短缺,跨流域调水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从而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

(2019·陕西商洛市期末)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24~25题。

24.据图分析,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地区是( )A.东部沿海地区B.中部内陆地区C.柴达木盆地地区D.黄土高原地区25.图中M、N两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达B.计划生育严格C.草地资源稀缺D.生态环境脆弱答案24.A 25.D解析第24题,据图中人口密度分布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A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