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_其后_作品中的人物解读
浅析夏目漱石的心
浅析夏目漱石的心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教育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着对人性、心理以及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浅析夏目漱石的心,探究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一、内省之心夏目漱石的作品常常以内省之心为基础,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描写,展现出角色丰富而复杂的心理世界。
比如在《我是猫》中,主人公猫屋敷文治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反思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通过猫的口吻揭示出现实中的虚伪和荒谬。
而在《坊っちゃん》一书中,主人公小坂祐治则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剖析,以及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表达出对日本传统价值观的质疑。
二、孤独之心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孤独之心。
他通过塑造孤独的主人公以及描绘他们内心的孤独和痛苦,表达出对现代社会的忧虑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心》一书中,主人公河合正则是一个在矛盾与孤独中挣扎的现代人形象。
他常常感到与人的隔阂,对现实中的虚伪感到无可奈何。
这种内心的孤独不仅是主人公的体验,也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三、矛盾之心夏目漱石笔下的角色常常是矛盾的。
他们内心存在着各种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追求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在《三四郎》中,主人公市之介迷茫于自己的未来选择,既渴望成为一名作家,又感到现实所迫需要追求金钱和地位。
这种矛盾之心既是人性的普遍现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象,对于读者来说能够产生共鸣。
四、悲剧之心夏目漱石的作品中时常弥漫着悲剧的氛围。
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出生活的残酷以及人性的悲哀。
在《明暗》中,主人公隆史的父母离异、祖母过世、父亲再婚,以及和继母的矛盾破裂,使得他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他的经历所展示的个人悲剧也揭示出了日本当时社会的缺陷与问题。
总之,夏目漱石在其作品中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种种复杂情感和思想。
他通过对内省之心、孤独之心、矛盾之心以及悲剧之心的描写,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内心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社会与现实对人的影响。
夏日漱石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夏日漱石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蔡佳张文静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2期内容摘要:夏目漱石在他的中期作品“爱情三部曲”中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本文从小说的文本出发,结合夏目漱石有关“个人主义”的观点,对小说代表性人物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认为尽管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的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主义”本身的理想性。
关键词:夏目漱石个人主义知识分子“爱情三部曲”(《三四郎》《从此以后》《门》)是夏目漱石的中期作品,不同于其前期作品的锋芒毕露和后期的含蓄自省,中期作品呈现出一种过渡时期的特征:批判锋芒虽然减弱,却依旧包含深刻的批判,由单纯的社会批判逐步转向对内心自省。
正是因为在过渡时期,使得中期作品,以“爱情三部曲”为代表,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更为矛盾和复杂,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着过渡时期的特征,他们呈动态发展,较为完整地表现了知识分子从“自我本位”到慢慢建立“个人主义”思想,到最后“个人主义”走向危机的发展过程。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漱石的“个人主义”在逐步走向危机。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欧化思潮下知识分子对西方精神的追求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将想要调和冲突的“个人主义”知识分子逼至夹缝,其次在于“个人主义”知识分子的主观原因,特别是知识分子身上的软弱性。
陈秀武对当时知识分子特点的概括是从总体上来说的,但其中第三点“妥协性与包容性”在夏目漱石塑造的“个人主义”知识分子身上亦有所体现。
三四郎和代助在某种程度上的优柔寡断,宗助因为自己内心的“罪”意识饱受煎熬,且因此举步不前,这些都说明“个人主义”知识分子内心的不自信和软弱。
笔者认为,漱石的“个人主义”逐步走向危机到最后的破产,其根本原因是漱石“个人主义”理论的理想性。
上文着重分析的三个知识分子形象,实际上是一类知识分子,即“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
他们由漱石创造出来,却被漱石赋予了悲剧结局,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三四郎、代助、宗助都是自我觉醒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但又不像那些高扬自我崇拜西方的偏激知识分子,他们内心总有所保留。
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
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而闻名。
在他的小说里,人物形象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内心矛盾而深入人心。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
首先,夏目漱石在他的小说中经常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这种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我是猫》中,故事的叙述者是一只聪明的猫。
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角,读者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中的虚伪和自私。
猫用尖锐的语言和机智的洞察力来评论周围的人和事,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思想。
其次,夏目漱石擅长描写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和内心冲突。
在《三四郎》中,主人公三四郎是一个具有文才但内心孤独的年轻人。
他面临着追求自己梦想和遵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在冲突中苦苦挣扎。
夏目漱石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三四郎的内心斗争,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思考自己在相似情境中可能作何选择。
此外,夏目漱石也善于描绘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过程。
在《阿部夜奔》中,主人公阿部定是一个内向而懦弱的年轻人,他因害怕与他人交往而沉溺于书本之中。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逐渐从一个孤僻的个体转变为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年轻人。
夏目漱石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变化。
最后,夏目漱石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准确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在《荒野之宴》中,作者描述了从一个小镇到山脚下的道路,然后再到山顶的山路。
虽然这个描写看似与人物心理描写无关,但它能够让读者体验到人物内心随着环境变化而起伏的感觉。
通过这种间接的描写方式,夏目漱石成功地将人物的情绪和内心状态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
总之,夏目漱石通过他丰富多样的人物心理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到他笔下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他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心理冲突和情感变化等手法,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夏目漱石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读者能够在欣赏精彩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体验到人物内心的起伏和变化。
从《其后》看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
《 其 后 》是 夏 目漱 石第 一 部 “ 三 角 恋 ”模 式 的恋 爱小 于朋友 的义 气 ,将 真 爱三干 代让 给平 冈 。三 年来 ,他饱 受 说 。之 后 的 《 门》 、《 心 》都 继 承 了 《 其后》 ,描 写 主人 公 身心 的折磨 ,对 于生活 甚至 人生 都抱持 着消 极 的态 度 。这 “ 三 角 恋 ”的 纠 葛 ,展 现 主人 公 的 “ 自我 ”觉 醒和 确 立 。 些都是 来 自 “ 阴暗 之 自然 ”的惩 罚 。 夏 目漱 石 也通 过 一 系 列 的 “ 三 角 关 系 ”的恋 爱 小 说 ,不 夏 目漱 石的 “ 自然 ”拥 有多重 面孔 ,共 同构成 了 “ 自 断 构建 夏 目漱 石 式 的 “ 个人 主 义 思 想 ” 。但 是 ,《 其后》 、 我本 位 ”的基础 ,给 “自我本 位 ”提 供 了生理 、伦理 上 的
才
从 《 其后》看夏 目漱石 的个人主义思想
黄 薇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摘 要 :明治 大正期 间 ,涌现 了一批 新 型的知 识分 子 ,他 们 接受 了近代 的教 育 ,物质 生活优 越 ,却在 探寻 “ 自我” 的道路 上备 受 煎熬 。夏 目漱 石 的 《 其后 》 正是 讲述 了这 样 一位 明治 青年 的 “ 自我”觉 醒。 其 中,也体 现 了夏 目漱石 自 身对 于 “ 个 人主义 ”思 想 的探索 与思考 。本文 以 《 其后 》为 研究对 象 ,从 “ 自我本位 ” ,“ 自我” 与 “ 自然 ,“ 自我” 与 “ 他人 ”三个方 面考察 了 《 其后》 中的夏 目漱石 的个人 主义思想 。 关键 词 :《 其后 ;夏 目漱 石;个人 主义 ; 自我 ; 自然 ;他 人
《 门 》和 《 心》无 一不 以悲剧 收场 。《 其后 》 的代助 虽遵 从 依据 。但 是 ,夏 目漱 石追 求 的终极 “ 自然 ” ,是 无欲无 求 、
夏目漱石的《其后》与鲁迅的《离婚》中的女性比较
夏 目漱石的 《 其后》中 “ 勇敢”的三千代
夏 目漱 石 的 《 其后 》 发表 于 1 9 0 9 年 ,是继 《 三 四郎》 之 后 的夏 目漱 石 的三 部 曲 中 的第 二 部 ,是 一 部 以爱 情 为 主 线 的小说 。小说是 围绕 男主人公代 助和女主人 公三千代 的扑朔 迷 离 的爱情 而展开 的。女主人 公三千代是代 助和平 冈在 大学 时的 同学 兼好友菅沼 的妹妹 。三 千代在 乡下高 中毕业 以后 , 来 到东京 投靠其正在 求学 的哥哥。代助与 菅沼交往甚 密, 由 此 结识 了三 干代 ,并且 渐渐互生 好感 。菅沼把妹妹从 乡下接 来的主要 目的是希 望三千代 能在 文 明开化 的大都市里 找到 自 己 的 真 爱 。 菅 沼 认 为 , 从 性 格 等 各 方 面 来 看 ,代 助 是 与 妹 妹 般 配 的,而不是平 冈。所 以菅沼尽量创造机 会让妹妹 与代助 接 触 。也 因而在三干 代来京后 ,哥哥菅沼 与代助 的友 情 日益 加 深 。与 三千代相 识后 ,代助 的微妙心理变 化 ,漱石 做 了如 下描写 : “ 三干代来 到后 ,菅沼和代助 的关系越来越 亲密 。 是什么力 量促使友情 不断发展 ,代助说 不清楚 。……代助心 理 不 得 不 承 认 ,这 种 亲 密 里 含 有 一 种 意 味 。 菅 沼 临死 时 ,对 此 未 做 明 言 , 代 助 也 没 敢 说 出什 么 。就 这 样 相 互 的情 思 被 秘 密地埋葬 于相互之 间。菅沼生 前是否将这种 ‘ 意 味 ’ 暗 中透 漏 给 三 千 代 , 代 助 不 知 道 。但 是 , 代 助 从 三 千 代 的 言 行 举 止 中,能产生一种特别 的感觉 。” 由此 可 以看 出,菅沼在努 力培养三千代 与代助 的爱情 。 他 甚 至 通 过 让 代 助 指 导 妹 妹 学 习 的 方 法 , 以 期 让 两 人 多 加 接 触 。久而 久之 ,两人 都对彼此 产生 了朦胧 的爱意 ,不过 , 谁 都没有 向对 方表 白。特别是三 千代 ,在 明 白其哥哥 的用意 的时候 ,没有 拒绝 ,而 是积极地 与代助接触 ,让代助有 一种 三 干代对 自己有 “ 好感 ”的感觉 。这在 当时 的明治时期 ,可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本文从漱石的生平经历和作品中反映出的个人主义思想两个方面来探讨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一、漱石的生平经历1. 漱石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2. 漱石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演变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态度二、作品中反映的个人主义思想4. 个人放弃与社会价值的冲突5. 对死亡、爱情等问题的看法6.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自省7. 个人自由与自律的平衡8. 对传统道德和宗教的解构和重建9. 个人主义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实际上,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一生和所有的作品中。
他反对束缚个人的传统道德与规则,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
而他深刻的对社会和人性的洞察和批判,又是其个人主义思想的根源和基础。
因此,探究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文学成就,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
1. 漱石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夏目漱石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母亲则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女性。
他从小就被父母的教育影响,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个人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漱石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演变夏目漱石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个人主义的声音。
从他早期的小说到后来的小说、散文和日记,都可以看出他的个人主义思想逐渐成熟和深入。
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态度夏目漱石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他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思考社会问题,对社会现状和人性的冲突进行探求和反思。
他不满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无道,对社会问题持批判态度。
4. 个人放弃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夏目漱石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探索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他认为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是至高无上的,而社会价值则常常代替了个人价值。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5. 对死亡、爱情等问题的看法夏目漱石在作品中经常探讨生命意义的问题。
论夏目漱石小说中的_高等游民_形象
企业家天地2010年4月内容摘要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在其中期创作的两个爱情三部曲中,塑造了一系列因爱情等原因远离社会,没有正常社会生活甚至职业的“高等游民”,而且他们的生活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本文根据其发展历程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形象分析,并试图总结他们所代表的这类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模式及其意义。
论夏目漱石小说中的“高等游民”形象□夏爱元在夏目漱石中期创作的两个爱情三部曲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因讨厌黑暗社会、人情事理而一心只采取逃避态度或因对自己的利己主义行为忏悔自责的知识分子,他们大部分或者只想在书籍中寻找人生的价值,或者在爱情婚姻的小天地中蹉跎岁月。
可以说他们是一群对社会不满却又不想或无力采取行动反抗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存在并不会给社会带来多少有益之处,相反由于他们过分的自我意识,而只关注自己情感等需要的满足以至发展到极端利己主义,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背上沉重的道德包袱不得展舒颜,随着年月的增加愈难承受,直至自杀身亡。
他们也是明治时期一部分具有一定家产可以悠闲度日便尽量避开社会纠纷想稳守自己的道德阵地却因爱情的诱因终于走上自私自利道路的“高等无业游民”的发展历程和缩影。
发展历程中的典型形象由徘徊观望到采取行动的代助。
在《三四郎》、《从此以后》中,夏目漱石塑造了三四郎、代助等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刚刚步入人生的学习新起点或社会,富于幻想,但又对于新的生活持有一种犹豫迟疑、徘徊观望的态度。
他们或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陌生的一切,即使有理想,也不知该怎么去实现,觉得茫然,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三四郎),或先对周围的黑暗避而远之,只远远观望,后终于为维护爱情勇敢采取行动,与家人决裂(代助),但都没有完全融入现实生活中。
《从此以后》中的代助是一个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性格有着发展变化的人物。
一开始当他是个大学生时,他非常重视友情,出于“侠义”,把和自己相爱的三千代让给也喜欢三千代的好友平冈,促使他们结婚。
夏目漱石的著名作品
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是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对日本社会变革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内在矛盾的揭示而闻名。
以下是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和代表性语句:
著名作品:
1. 《我是猫》:这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只名叫“吾輩”的猫的视角,揭示了日本社会底层的人物生活和人性的复杂。
2. 《坊っちゃん》: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小栗風太郎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在教育和家庭环境中的独特个性。
3. 《三四郎》:该小说以主人公三四郎的视角,揭示了日本传统社会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追求自由与社会期待之间的难题。
4. 《草枕》:这是夏目漱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一个年轻学者的视角,描绘了他在乡村生活中的思考和体验,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追求。
代表性语句:
1. "寂寞也不坏,那样子偶尔独自舒舒服服,也没有不好的。
" ——《我是猫》
2. "世间之事,有时虽如闲云野鹤,然实不可轻忽也。
" ——《坊っちゃん》
3. "人的一生就像坐在汽车上观光,不能自己决定走哪条路线。
" ——《三四郎》
4. "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但我倒不觉得。
岁月是一种很好的东西,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渐进性和复原力,使人恢复精神,身体恢复健康。
" ——《草枕》
夏目漱石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现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性,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近代日本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浅析漱石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漱石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作者:周珈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3期摘要:夏目漱石(1867-1916)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明治文豪”,其作品跨越时代深受不同年龄层读者的喜爱。
本文聚焦夏目漱石的《三四郎》、《从那以后》两部作品,以女主人公美弥子和三千代为研究重点,结合明治时期的女性生存、思想状况进行分析,解读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的自我觉醒与“家”的压抑造成的时代悲剧。
关键词:夏目漱石;女性形象;新女性;良妻贤母;家父长制度指导老师:郑礼琼[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4一、夏目漱石文学与女性主题关于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水田宗子指出:“长期以来,女性未能得到如实的描绘、未被赋予理解的自由。
女性只能长期被迫接受男性作家塑造的理想化女性形象。
”男性作家们所塑造的理想化、模式化的女性形象,无非是“清纯的少女”、“贤淑的妻子”,或是与之截然相反的“恶女”、“魔女”。
在前期许多作品中,夏目漱石对处在明治“文明开化”这一社会转型期的男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内心都进行了细腻、深刻的描述,然而,女性人物大多只是作为男性人物的陪衬出现,极少出现内心独白,女性表达自我意识的话语常被男性所剥夺,甚至想要追求自我的女性被作品中的男性集体排除在外,女性的真实声音被男性取代,女性的自我表达被压抑。
纵观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从处女作《我是猫》(1905)中的金田富子开始,经《三四郎》(1907)的美弥子、《从此之后》(1910)的三千代、《门》(1910)的阿米,直至《明暗》(1916)的阿延,女主人公的出场与揭示作品主题密切相关,作家漱石塑造的女性人物不仅在作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其女性形象也有許多共通之处,比如具有娴熟温柔的外表和细腻的内心等。
夏目漱石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或是以三角恋爱关系为背景,或是以婚姻生活为背景,女性人物在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过程中屡屡受挫,究其原因在于明治时期的家父长制度导致的压抑。
《夏目漱石》读后感
《夏目漱石》读后感《夏目漱石》是一位伟大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我是猫》、《坊ちゃん》等。
在阅读了他的作品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人性、社会、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思考。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观察和揭示。
他通过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我是猫》中,主人公猫田先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人物和事物,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虚荣和自私。
而在《坊ちゃん》中,主人公坊っちゃん则展现了一种纯真、率真的人性,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憧憬,却又在现实的社会中遭遇各种挫折和磨难。
夏目漱石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让读者深刻地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除了对人性的观察,夏目漱石的作品还充满了对社会、文化的批判和思考。
他通过对日本社会的描写,揭示了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三四郎》中,他通过描绘主人公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中的家庭纷争、道德沦丧等问题。
在《草枯らす》中,他则通过描写一个小村庄的生活,反映了日本农村社会的困境和落后。
夏目漱石通过这些作品,让读者深刻地反思社会的现实和文化的传统。
最让我感动的是夏目漱石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恐惧。
在《明暗》中,主人公岩田久作在面对自己的绝症时,展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恐惧。
在《虞美人草》中,主人公虞美人则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夏目漱石通过这些作品,让读者深刻地反思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脆弱。
总的来说,夏目漱石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人性、社会、文化和生命的思考让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性、社会、文化和生命的道理,也更加珍惜和珍视自己的生活。
愿我们都能像夏目漱石一样,用文字和思考来探索生命的奥秘,用心灵和智慧来感悟人性的复杂,用笔墨和灵感来描绘社会的多彩。
愿我们都能像夏目漱石一样,成为一名专业读者,用心去感受书籍带给我们的力量和启示。
对夏目漱石的评价
对夏目漱石的评价
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心理洞察和精细的文学技巧而著称。
以下是对夏目漱石的评价:
1. 文学成就: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充满了创新,他的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影响。
2. 心理洞察:夏目漱石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对于人类的情感、欲望、焦虑和孤独等方面的描写十分细腻。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3. 批判精神: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尤其是对于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他通过作品表达出对这些制度的反感和不满。
4. 文化底蕴:夏目漱石的作品也反映了日本文化的精髓,他对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5. 个人魅力:夏目漱石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谦虚、正直、廉洁自律,他的言行举止都展现出了一个真正的文化人的风范。
总之,夏目漱石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的普遍经验和情感,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夏目漱石从此以后读后感
夏目漱石从此以后读后感摘要:一、介绍夏目漱石及其作品二、读后感的主要内容概述三、对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的解读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五、总结读后感正文:【一】夏目漱石(1867-1916),原名夏目金之助,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巨匠,被誉为“日本文学界的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人”。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小说——《从此以后》。
【二】《从此以后》是一部描绘了主人公幸四郎成长与挣扎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描述了主人公幸四郎在面临个人与社会的种种困境时,如何追求自我、探索人生的过程。
通过这部作品,夏目漱石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让读者感受到时代变迁的脉搏。
【三】在阅读《从此以后》的过程中,我对夏目漱石的思想和作品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品通过幸四郎的经历,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所面临的价值观的混乱和心灵的迷茫。
夏目漱石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主人公在传统与近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中的挣扎与成长,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复杂。
【四】《从此以后》的艺术价值在于,它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的众生相。
作品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沉浸在故事当中。
同时,夏目漱石的语言独具魅力,充满着哲理与诗意,使得这部作品成为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此外,作品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使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五】总之,《从此以后》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能了解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的风貌,还能感受到夏目漱石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探寻自己的人生道路。
夏目漱石的名词解释
夏目漱石的名词解释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公认为日本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他以其描写紧迫与人性、矛盾与悲剧的作品著称,对日本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夏目漱石的名词进行解释,从中了解他的思想和作品的内涵。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个名字似乎很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只聪明的猫,通过它的视角,夏目漱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虚伪和矛盾。
例如,猫在小说中观察到了人类的伪善和虚华,他们外表和善,内心却充满欺骗和野心。
作为一个“猫”,它代表了夏目漱石的文学态度和批判精神,无情地揭示了人类世界的黑暗面。
除了作品中的猫,夏目漱石经常使用自传体小说的形式,以借用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我是猫》中,他通过猫的视角来暗示自己在封建社会中的困惑和挣扎。
夏目漱石面对自己身份的论述,暴露了他对日本社会的弊端和人性弱点的深刻认识。
他通过小说向读者表达了他的观点和对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精神在日本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人物的内心独白,通过这种形式,他深入地触及了人类的内在世界和情感。
例如,在《坟场》一书中,夏目漱石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人们对死亡和厄运的恐惧与不安。
这部作品以一种真实而恶劣的方式描述了当时日本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暴露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助。
夏目漱石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是“孤独”。
夏目漱石经常以孤独作为他作品的主题之一。
他认为孤独是人类最深刻的痛苦之一,是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普遍面临的困境。
他写道:“人活在世上的时候,要么孤独,要么痛苦,要么两者兼有。
”夏目漱石通过他的作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孤独感。
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但也提出了一些缓解孤独的方法,例如寻找良师益友和书籍作为知识的源泉。
思考自我和自我完善也是夏目漱石作品的一大特点。
从后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孤独
从后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孤独从后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孤独【摘要】本文以夏目漱石的后期三部曲为中心,对其主人公的独孤形象进行浅析。
文学属于人类学,自然不能脱离作家本身。
笔者结合夏目漱石本人的生活经历与他微妙的情感,试图找寻出作家和作品之间不可割舍的情怀,从而窥视出独孤乃是夏目漱石创作的原动力。
【关键词】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独孤;原动力在文学造诣上,夏目漱石可堪称天才型作家。
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被大众所喜爱。
笔者初次与他的“接触”缘于他的名作《心》。
其中对厌世而独孤的主人公——先生印象颇深。
之后,拜读了漱石的许多作品,不自觉地被卷入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之中。
笔者认为,这种“孤独感”在漱石的很多作品当中都有体现,特别是以《春分过后》《行人》《心》为代表的后期三部曲尤为突出。
如果仅一部作品也就罢了,而这三部作品无一不散发出这种强烈的孤独感,也就让人感到这绝非偶然了。
于是,笔者试图找出这种孤独感与作家夏目漱石本人的内在联系。
一孤独的人物作品中散发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笔者认为这缘于作品中的主人公内在都有着孤独的一面。
以下将对这三部作品中的三位主人公的独孤进行探讨。
1 痛苦的须永《春分过后》的主人公须永与千代子青梅竹马,但却从未对千代子有过爱恋之情。
父亲临终前的话让他怀疑起自己的身世,并且这种怀疑与日俱增。
天生敏感的须永渐渐变得神经质。
对母亲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却把自己对母爱的需求转移到了千代子一边。
于是对母亲提出的娶千代子为妻的要求也从不答应。
千代子面对这样的拒绝自然伤心绝望,二人的关系无法继续维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情敌高木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局面,让须永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不安。
虽然从未想过娶千代子为妻,但在须永内心却一直将她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此刻的须永油然而生出一种即将失去千代子的痛苦感。
在母亲那儿得不到母爱,而母亲的代替者千代子也将远离自己,此刻的须永感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
也就在此时,须永得知所谓的“母亲”也并非是自己的亲身母亲时,一种被谎言所欺骗的苦楚让他陷入了绝望。
论夏日漱石《其后》中的爱与金钱
作者: 刘立善
作者机构: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6
出版物刊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7-59页
主题词: 爱;金钱观;个人主义;个性;自我;夏日漱石;《其后》;文学评论;小说
摘要:《其后》是夏目漱石的重要代表作,它揭示了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觉醒之后对最个人主义化的恋爱的争求。
主人公长井代助否定了传统的“爱是奉献”的伦理观,力求充实自我的内涵。
同时,漱石又强调了金钱对恋爱的重要性,即金钱买不来爱情,却能因金钱而被卖掉。
因此,作者要求主义公立足客观现实,保持好爱与金钱的平衡,惟此,爱才能永续不衰,知识分子才能称得上有精神健全的觉醒。
读夏目漱石《后来的事》有感
读夏目漱石《后来的事》有感不同于看夏目漱石的《门》那样拖沓,这本《后来的事》我只花了五天看完了。
小说讲的是家境殷实的整日“无所事事”的富家公子代助见到了三年未见的好朋友平冈和他的妻子三千代后激起了昔日对三千代的爱恋和对如今生活不尽人意的三千代的怜惜,随着对三千代感情的逐渐发展他终于决心解救三千代与她结合而被亲人和朋友所弃的故事。
我读罢全书,感触颇深,感觉还有必要写下我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的浅见。
男主人公代助不是一个人们刻板印象里的整日游手好闲的富二代,这是我对这个人物最根本的认知。
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暂且不说他的思想的正确性,不可否认的是他乐于思考,当然前提条件是他不愁吃穿,虽然没有工作但是每个月他的父亲都会给他生活费。
在不用像普通人一样辛勤劳动就能吃饱饭并且能过有情操的生活的前提下,他每天思考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事物他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则,最后也正因为他遵从了自己的不背弃“自然”的原则,而做出了不被社会所容忍的行为。
他对事物的看法中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有两个:第一个是他说“为吃饭活命而干的职业,很难有什么诚实可言”,以吃饭为目的,将劳动作为手段的劳动是“堕落的劳动”,人应该找自己感兴趣的事作为职业,而...显示全文不同于看夏目漱石的《门》那样拖沓,这本《后来的事》我只花了五天看完了。
小说讲的是家境殷实的整日“无所事事”的富家公子代助见到了三年未见的好朋友平冈和他的妻子三千代后激起了昔日对三千代的爱恋和对如今生活不尽人意的三千代的怜惜,随着对三千代感情的逐渐发展他终于决心解救三千代与她结合而被亲人和朋友所弃的故事。
我读罢全书,感触颇深,感觉还有必要写下我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的浅见。
男主人公代助不是一个人们刻板印象里的整日游手好闲的富二代,这是我对这个人物最根本的认知。
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暂且不说他的思想的正确性,不可否认的是他乐于思考,当然前提条件是他不愁吃穿,虽然没有工作但是每个月他的父亲都会给他生活费。
夏目漱石作品中的高等游民形象分析
夏目漱石作品中的高等游民形象分析摘要:高等游民作为日本明治至昭和时代典型知识分子形象,常出现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之中。
夏目漱石更是常在其小说创作中塑造高等游民的形象,借由他们的言行和思考,反映出社会现象和时代发展,在明治时代繁荣昌盛的表象下,揭露出生活于其中的人民的压力与艰难。
文章从时代背景和文学作品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高等游民出现的原因和具体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日本文学夏目漱石高等游民一、引言高等游民为日本明治时代至昭和初期大学毕业后没就业学生的称呼,他们以阅读为主要活动。
游民代表着国家经济宽裕,当国家富裕和文明进步时,就必然会有游民的存在。
高等游民作为日本文学作品中特有的人物形象,既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有相同之处,又有日本独特文化发展进程中所孕育出的不同思想特征。
“19世纪俄国的时代为‘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同样,20世纪日本的时代背景也为日本的‘多余人’形象出现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
”{1}夏目漱石在其作品中多次使用此类形象,他以知识分子为主体,通过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观察和批判,来揭露日本明治时代文明开化后社会的一系列虚伪、丑恶现象,发出一场自我认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因此夏目漱石也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文学的开拓者”{2}。
二、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世纪病”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进一步发展,由法国大革命催生出现,并给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潮。
浪漫主义作家往往从个性压抑、才能无法施展、抑郁不得志等角度,表现人物在矛盾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
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描写个人失望与忧郁的“世纪病”,并颂扬以个人与社会徒劳的对立为表现形式的反抗。
法国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
“世纪病”文学传播至亚洲,出现了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夏目漱石笔下的“高等游民”。
夏目漱石在英国求学期间深受尼采、伯格森等哲学家的影响,内心有着深重的孤独忧郁,对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文学创作上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弊端和人性的阴暗,写了一系列描写“世纪病”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 第8期WWW.W8818.COM
文商
化业
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夏目漱石《其后》作品中的人物解读
文/王树义 王云红
摘 要:《其后》是夏目漱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其爱情三部曲小说之一。
小说刻画了具有叛逆意识却又
优柔寡断的知识分子形象,谴责了违背自然感情的所谓侠义、道德,流露出反抗世俗伦理的进步意识。
关键词:夏目漱石;其后;人物;解读
中图分类号:I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8)8-0120-01
夏目漱石的《其后》于1909年6月27日至10月14日分110次连载于东京《朝日新闻》上,1910年1月由春阳堂出版。
在日本素有“国民大作家”之称的大文豪夏目漱石的这篇作品,发表后即引起强烈反响,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剧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和著名文学家有岛武郎等均对此做过评论。
1985年这部作品在日本被导演森田芳光搬上了银幕。
《其后》是漱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在实业家父亲的资助下过着优越生活的代助,与朋友之妻三千代旧爱复燃,要放弃现在的优越生活,与三千代生活到一起的过程。
“公子哥”代助不想违背“自然”要真实地生活,他回绝了家里基于利益考虑安排的门当户对的提亲,要追求“自然”的真实之爱,其结果是遭到了家庭的一致反对,被父兄断绝了关系,被朋友断交。
从未就业过的代助断绝了经济来源,陷入了不得不自己去找工作的境地。
这是代助与以父亲为代表的旧势力旧道德斗争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作品描写的内容是爱情,但却反映了日本近代社会仍受着强大的封建力量束缚这一深刻主题。
《其后》中的主要人物有长井代助,代助的父亲、兄嫂以及朋友平冈次郎和平冈的妻子,也是代助昔日爱的女子三千代。
主人公长井代助是个大学毕了业却一直不工作也不结婚、靠着父亲的经济资助整日游手好闲的 “高等游民”,对朋友平冈“为什么不去工作”的诘问,他回答“是因为世道不好”,他认为“和面包相关的经历或许是实际的,但却总是显得卑微。
没有脱离面包脱离水(面包和水喻指庸俗的现实)的奢侈经历,人生就没有意义。
”他对“自我生存”无比看重,打算要顺应“自然”真实地生活。
当年他出于一时的所谓“狭义”之心将自己所爱的女子三千代让给朋友平冈,却在平冈和三千代回到东京后与三千代旧爱复燃。
而在那个旧势力旧道德横行的时代,与朋友之妻发生恋情是要遭到整个社会唾弃的,代助也不例外。
代助的父亲长井得,是个曾经经历过戊辰战争,后来又进入实业界的资本家。
这个一面标榜封建道德,鼓吹“诚乃天之道也”、“为国家社会要鞠躬尽粹”,一面却在生活中纳小妾,并与日本制糖行贿案[1]有瓜葛的言行不一的伪善者。
在代助兄嫂眼中,父亲是创立家业的伟人,虽然也会对父亲的说教厌烦,但他们能很调和地生活在一起。
而自命清高的代助虽然在经济上不得不依赖父亲,在精神上却对父亲持批判态度,对他的说教与自吹自擂不屑一顾,对他敬而远之。
代助的哥哥是在父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资本家,很早就作为父亲的左膀右臂出入实业界。
只要不影响事业,哥哥从不对父亲的教条说三道四。
嫂子是家中唯一和代助谈得来的人,却终究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
平冈次郎是代助中学时的同学,是女主人公三千代的丈夫。
平冈大学毕业后即参加工作,一心想出人头地却最终因牵涉到
金钱问题不得不辞职回到东京,重新寻找工作。
出人头地的野心与现实生活中的不得志使回京后的平冈性格大变,正如“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中国古语所说的那样,拮据的生活、找工作的艰辛已使平冈对三千代的热情荡然无存。
而与中学时的好友代助,也终因家庭背景、经济地位的差异及人生追求的不同而渐渐产生了的隔膜。
这时他的妻子三千代就成了维持他和代助之间关系的一条纽带。
而三千代与代助的婚外情,最终使平冈和代助分道扬镳。
女主人公三千代是代助和平冈的同窗好友之妹,代助曾经真心地喜欢过她,却出于一时的侠义之心将她让给了平冈。
但当代助看到回到东京的平冈和三千代生活并不幸福时,在安慰、帮助三千代的过程中与她爱情复燃。
违背了旧道德的二个人要生活到一起,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代助失去了一直以来的优越生活,不得不顶着烈日出去找工作,三千代更是做好了为爱一死的心理准备。
《其后》与《三四郎》、《门》共同构成了夏目漱石带有自传色彩的的三部曲。
《三四郎》写的是一位乡下青年小川三四郎来到东京,受到现代文明和现代女性的冲击,不知所措的窘态。
《其后》则继续着《三四郎》爱情悲剧的主题。
作品塑造了代助
这个具有叛逆意识却又优柔寡断的知识分子形象,谴责了违背自然感情的所谓侠义、道德,流露出反抗世俗伦理的进步意识。
而《门》则是三部曲爱情悲剧的终结。
男主人公野中宗助和朋友的女友阿米相爱结合,因违背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而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
他们不得不选择逃避社会,忍受煎熬与折磨。
在这部作品中,知识分子想追求真爱又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羁绊的形象跃然纸上。
《其后》写于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资本主义急剧发展,战争产生的莫大外债和公债负担被无情地加到国民身上的时代背景下。
正如武者小路实笃所说:“《其后》是漱石作品中最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
要深入了解漱石,就一定要读《其后》。
”夏目漱石在作品中没有写到代助和三千代最终的结果,这反而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正如小说的名字《其后》那样,其后的事情尚未言尽,也许即使想言尽也言之不尽吧。
这些言之不尽的内容正是今后需要反复研读体会的。
参考文献:
[1]也称日糖事件.指日本明治时期发生在台湾的日本制糖公司董事为谋求延长法律保护期而合谋向多名众议院议员行贿钱物的行贿案.
[2]武者小路实笃.[それから]について[J].1910年4月《白樺》创刊号[3]刘立善.论夏目漱石《其后》的爱与“自然”[J].《日本研究》1999年第一期
[4]刘立善.论夏目漱石《其后》中的爱与金钱[J].《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30卷2期
作者单位:王树义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王云红 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