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消食导滞穴有哪些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穴位敷贴治疗是中医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贴敷适当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康复。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来说,由于缺乏运动和体位改变,易出现腹胀和便秘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穴位敷贴治疗技术来帮助病人缓解腹胀和便秘的症状。
1. 大肠俞穴(BL25):位于脊柱两侧的第3腰椎棘突下方,距椎板约1.5寸处。
这个穴位可以促进大肠蠕动,改善便秘问题。
2. 关元穴(CV4):位于脐中央,距脐2.5寸。
这个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缓解腹胀问题。
3. 大椎穴(GV14):位于颈部背侧,第7颈椎棘突上,当颈部伸直时,正处于颈脊柱中央凹陷处。
这个穴位可以改善肠道气血循环,减轻腹胀和便秘。
接下来是介绍穴位敷贴治疗的操作步骤:1. 准备好需要使用的敷贴材料,如透气性好的无纺布等。
2. 清洁病人相应的穴位,可以用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
3. 取出一片合适大小的无纺布,将其剪成圆形,大小大致能够盖住穴位即可。
4. 在无纺布上涂抹一层适量的中药熏蒸液或草药粉末。
可以选择具有理气、通便功效的中药,如生姜、罗布麻、槟榔等。
5. 将涂抹了中药的无纺布贴敷在对应的穴位上,用透明胶布固定好。
6. 病人一般每天更换一次敷贴,每次敷贴大约30分钟至1小时。
通过以上的穴位敷贴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改善腹胀和便秘的症状,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排便。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穴位敷贴治疗。
在使用穴位敷贴治疗之前,最好先进行专业的中医上门服务,由中医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病人在使用穴位敷贴治疗的也应注意饮食调理和适当的体位改变。
饮食方面,可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体位方面,可以适当进行翻身、久卧时进行臀部提起等运动,促进肠道蠕动。
穴位敷贴治疗是一种非常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来说,可以帮助缓解腹胀和便秘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在使用穴位敷贴治疗之前,最好还是请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评估和指导。
【经络大全】47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
【经络大全】47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穴位详细图解1、里内庭穴里内庭穴的位置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取穴方法】在足底,当足掌面第2与第3趾的夹缝之中,(即: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与足背胃经内庭穴相对处,俯卧或仰卧、跷足的姿势取之。
里内庭穴位的作用功效1、缓解治疗牙痛、齿龈炎、扁桃体炎、去除口臭等;2、抑制食欲、缓解治疗泻胃火、胃痉挛、急慢性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胃痛等;3、缓解治疗小儿惊风、抽搦、癫痫等;4、缓解治疗食物中毒、三叉神经痛、荨麻疹、五趾疼痛等。
【作用功效】镇惊安神,消食导滞。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按摩手法】里内庭穴在第二和第三脚趾趾缝的位置,躲在趾缝当中,最好拿一个小圆钝头的东西来按摩,这样刺激得比较到位一些。
【针灸疗法】直刺里内庭穴0.3~0.5寸,可灸。
2、印堂穴印堂穴的准确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就像印度妇女点吉祥痣的地方)【印堂穴位的作用功效】1、治疗头痛、头晕、前头痛、目眩、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眼部疾病等2、治疗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等3、治疗高血压、失眠、精神乏力等【作用功效】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印堂穴位配伍】印堂穴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治疗目痛;印堂穴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治鼻塞;印堂穴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治鼻渊;印堂穴配太阳穴、风池穴治头痛;印堂穴配攒竹穴治头重;印堂穴配丝竹空穴、头维穴治眩晕;印堂穴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合谷穴治中风不省人事;印堂穴配支沟穴、足三里穴治产后血晕。
角弓反张痧:印堂穴配百会穴、天庭穴、唇中央穴、中脘穴、天拜骨穴(《痧惊合璧》)。
两眉角痛不已:印堂穴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舌尖生疔:印堂穴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3、俞府穴【俞府穴的准确位置图】【俞府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穴位养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胃肠蠕动是消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它的健康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的穴位,并分享一些按摩和刺激这些穴位的方法。
一、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部外侧凹陷中央,是一个常用的胃肠蠕动穴位。
按摩曲池穴可以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胃部不适。
按压这个穴位时,可以使用拇指或食指,用适度的力量顺时针方向按摩约3-5分钟。
二、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三寸处。
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胃肠蠕动,改善胃肠积食问题。
可以使用拇指和食指轮流按压这个穴位,每次按压1-2分钟,每天可以按摩2-3次。
三、四白穴四白穴位于手背和手腕交界处,是另一个促进胃肠蠕动的穴位。
按摩四白穴可以缓解胃胀、便秘等问题。
用拇指在四白穴上来回按摩,每次按摩2-3分钟,每天多次按摩。
四、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中部位,也是一个常用的促进胃肠蠕动穴位。
按摩关元穴可以调理消化系统,缓解腹痛和胃胀。
使用手指在关元穴上方按压,每次按压1-2分钟,每天按摩2-3次。
除了按摩穴位,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刺激这些穴位来促进胃肠蠕动。
例如拍打穴位、热敷穴位、针灸等。
但应根据个人适应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或刺激穴位时应适度,避免用力过猛造成不适或伤害。
如果患有严重的胃肠疾病,如溃疡或炎症等,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
穴位养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健康养生方法,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但请记住,穴位养生只是辅助方法,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老中医教你按摩五个穴位助消化
张璐说胃肠按摩五穴位缓解肠胃不适秋季是肠胃疾病的高发季,很多人都会出现腹泻、腹痛的现象,还有人会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常见的肠胃病。
肠胃问题除了通过饮食来改善,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缓解不适。
足三里穴脾胃是后天之本,足三里就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用好它,几乎包治百病。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
中医里有句话叫“肚腹三里留”,大致意思就是胃肠消化方面的问题,用足三里就能治好。
四缝穴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
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
如果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下脘穴下脘在腹部,离脾胃很近。
中医里有个选穴原则,叫“临近选穴”,就是在病患部位的周围和附近选穴,这有点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思。
这种选穴方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下脘和内庭穴(位于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相配,可以清胃泻火,消食化积。
章门穴章门穴在人的侧腹部,取穴时可以把手贴在脸上,肘尖这时候对的位置就是章门穴的位置。
按摩的时候,可以用双手的手掌.去按揉这个部位一直到发热为止。
这种方法具有舒肝健脾的功效。
外关穴在手臂内外侧正中腕横纹上大约2寸的位置处是外关穴所在的位置,此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
对于一些胃部不好的患者在吃饭之前的半小时便可以对外关穴进行顺时针按摩,能有效地促进胃液中消化酶的分泌,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胃部食物的消化。
另外,在吃完饭之后,我们对其进行按摩还能更好地促进胃排空,大大减少胃部的负担。
在对手部外关穴进行按摩的时候,手部的力度需要稍微重一点,以穴位处有酸胀的感觉为宜,能很好地对穴位处产生良好的刺激,起到预期的养胃功效。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脾胃虚弱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胃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
调理脾胃虚弱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对于常见的穴位的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足三里穴——调和脾胃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以下,腿骨前外侧的肚肌中央的一条线上。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胃肠道症状。
二、中脘穴——健脾开胃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央,海底穴上方1.5寸的位置。
刺激中脘穴可以健脾开胃、增加食欲、改善营养吸收。
三、关元穴——补充气血关元穴位于下腹正中央,在肚脐下方三横指的位置。
刺激关元穴可以补充气血,增强胃肠道组织的修复能力,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四、太冲穴——益气养血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个拇趾骨底部的凹陷处,也是脾胃经的起始点。
刺激太冲穴可以益气养血,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等症状。
五、内关穴——平衡脾胃功能内关穴位于手腕的中央,当两手握拳时,内关穴就在两腕伸出的中央点上。
刺激内关穴可以平衡脾胃功能,缓解胃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综上所述,刺激以上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虚弱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刺激穴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损伤身体。
常见的刺激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
除了穴位刺激外,中医养生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调理脾胃虚弱,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开朗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自己的脾胃健康,加强保健意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体质。
总之,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针对其症状,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饮食等方法进行调理。
建议大家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消化压力、做好脾胃方面的保养,以保持身心健康。
消食导滞法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分析
察Ⅲ. 按 摩 与 康 复 医 学, 2 0 1 2 , 3( 1 ) : 1 1 — 1 2 .
பைடு நூலகம்
消食导滞法在d x ) L 推拿中的应用分析
黄 泽 隽‘ 摘要 : 目的 : 分析消食导滞推拿 法治疗 小儿伤食呕吐 症的临床疗 效。 方法 : 将我院收 治的伤食 呕吐 患儿 4 8 例 随机 平均分 为两组 , 分 剐子以 口 服健 胃消食 口 服 液和在 此基础上运 用 中医消食导滞推拿 疗法治疗 , 对 比两组 的疗效。结果: 观 察组的治疗 总有 效率明显 高于对 照组 , 差异具 有统计 学意义c P < 0 . 0 5 ) 。结论 : 中医消食 导滞推拿 疗法对于小儿伤食呕吐 具有显著疗效 , 患儿无痛苦和副作 用 , 依从性 好 , 值 得推广 。 关键 词 : 推拿; 消食 导滞 ; 小儿 ; 伤食呕 吐 . 中图分类 号 : R 2 4 4 . 1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O 1 — 0 0 7 4 — 0 1 以证 候 积 分 减 少 7 0 %一 9 4 %, 症 状 及 体 d , J L 因脾 气 未 充 、 脏腑 娇 嫩加 之 乳 食不 知 自节 , 极 易 引起 脾 或 基 本 消 失 为 临 床 痊愈 ; 胃受损。而脾胃受损可致升降失调 以及乳食停滞 ,食物积滞 不 征 均 明显 减 少 作 为 显效 ; 以证 候 积 分 减 少 3 0 %一 6 9 %, 症 状 及 体 消, 可 夹滞 而成 疾 。患 几 常 表现 为食 而 不 化 、 不思饮食 、 暖气 反 征 均 有 一 定 的改 善 为 有 效 ; 以证 候 积 分 减 少 < 3 O %, 症 状 及 体 征 酸、 脘 腹 胀 满 等I l 】 。本 研 究 在小 儿 推拿 法 中应 用 消食 导 滞 疗 法 治 均 未 得 到 改善 甚至 加 重作 为 无 效 。 疗伤食呕吐, 取 得 了显 著 疗效 , 现报 道 如下 : 1 . 5 统计 学 分 析 :采 用 S P S S 1 8 . 0软 件 进 行分 析 ,组 间 比较 采 用 1 资料 与 方法 x 检 验 , P < O . 0 5 为差 异 有统 计 学 意义 。 结 果 1 . 1一般 资 料 : 抽取 2 0 1 2 年8 月至 2 0 1 3 年8 月 期 间 我 院 门诊 收 2 治的伤食呕吐证 患儿 4 8 例 。其中男 3 5 例 ,女 1 3 例 ,年龄 1 - 6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 总有效 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 岁, 平均为( 2 . 6 ±0 . 8 ) 岁, 病程 1 ~ 3 d , 平均为( 1 . 6± 0 . 2 ) d 。随机 分 学 意 义 ( 尸 < 0 0 5 ) 见表 1 。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 比较f n ( %) ] 为两 组 , 两 组 年龄 、 性别、 病 程等 均 无 明显 差 异 ( 尸 > O . 0 5 ) 。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1 . 2 方法 4 1 3 . 8 2 1 9 5 . 8 1 . 2 . 1 对 照组 : 对照 组患儿 予以健 胃消食 口服液 ( 由江苏济 川制药 有 观察组 2 对照 组 2 4 7 9 2 6 7 5 . 0 限公司提供 , l O ml / 支, 国药准字 Z 2 0 0 3 0 0 9 4 ) V l J ]  ̄ . , 1 0 m l / 次, 2 次, d 。 讨 论 1 . 2 . 2观察 组 : 观 察 组 患 儿在 对 照 组 的基 础 上 以中 医消 食 导 滞 法 3 小儿 脏腑 柔 弱 、 体 禀少 阳 , 属 于 稚 阴稚 阳之 体 , 乳食不节、 喂 作 为 指 导 实施 小儿 推 拿疗 法 。主穴 取脾 经 、 胃经 、 大肠 、 合谷 、 肝 经、 天河 水 、 板 门、 分腹阴阳、 脊柱、 足 三里 以及运 内八 卦 诸穴 ; 配 养 不 当 、 过 食肥 甘 或 者 恣 食 生 冷 等 , 均可损伤脾 胃, 导 致 饮 食 积 近年 来 , 临床 逐渐 在 小 儿推 拿 法 中应 用 消食 导 滞 穴: 对 于腹 胀者 , 加取揉中脘; 对 于 泻下 酸臭 或者 大 便 秘结 者 , 加 滞 不 消 而 成疾 。 取天 枢、 脐; 对于 胃寒兼有伤食者 、 无明显 吐物 酸臭 、 舌 苔自腻 治疗 各类 小 儿 疾病 。 在消食导滞推拿法 中, 以手穴作 为主穴 , 并配合体穴进行推 者, 加 推 天 柱骨 及 推 三 关 ; 对 于偏 食 滞 蕴 从 而 化 热者 , 加 外 劳 宫 可 起 到 消食 导 滞 的作 用 。辨 明 虚实 寒 热 , 选 取 清 胃经 、 运 脾 以及六腑。 治则为消食导滞及和胃降逆。患儿常规取仰卧位 , 并 拿 , 清小肠 、 理大肠 、 揉板 门、 退六腑、 清天河水、 摩腹、 揉中脘、 分 伸 出左手 , 采用滑石粉作为介质 , 掐揉合谷 l m i n , 交 替应用清 、 经、 具有显著疗效协 。合谷可通降肠 胃以及镇静安 补脾 经 , 各3 0 0次 。揉 板 门 、 泻 大肠 、 清天 河 水 、 运 内八 卦 , 各3 0 0 阴阳以及捏脊等 , 补 大肠 可温 中止 泻 、 涩肠 固脱 ; 而 清大 肠 可 起 到除 湿 热 、 清 利 次。 分腹阴阳, 即 自患儿 的 中脘或 者 肋 弓角 边 缘 到脐 部 向两 侧 分 神 ; 推, 2 0 0 次 。揉 足三 里 5 0 — 1 0 0次 。然 后 进 行 提捏 脊柱 , 术 者 以食 肠 府 、 导 积 滞之 功 效 。 摩腹 以及分 腹 阴 阳具有 健脾 和 胃 以及 消 食 清补脾经可健脾和 胃。清胃经可 和降 胃逆、 清中焦 指、 中指 和 无 名指 指 面 由上 而下 沿 着 患儿 的 脊柱 直 线 推 至 龟尾 , 导滞的功效 。 重复 3 - 5 次, 以使肌肉放松。屈曲食指 , 以食指中节 的桡侧轻轻 之湿热、 除烦止渴 , 合用退六腑、 清大肠 以及揉天枢疗效更佳。 揉 顶住 患 儿脊 柱 两侧 的皮肤 , 以拇 指 前按 , 两指 同时 用力 对 皮 肤 进 板 门具有 健 脾 和 胃以及 消食 化 滞之 功 效 。清 天 河 水 可 治诸 热 惊 行提拿 , 力度适中, 以患 儿耐 受 为 度 。 以双 手交 替 向前 捻 动 , 勿 扭 风、 口渴咽干以及心经热盛等证 。运内八卦可理气化痰 、 宽胸利 转, 重复 3 — 5 遍。 以双手 拇 指 的 指腹 由上 向下 对脊 柱 两侧 膀 胱 经 膈 、 行 滞 消 食 诸 法配 合 , 可 起 到 消食 导 滞及 和 胃降逆 之 功效 。 各穴进行按压 , 以提高疗效。推拿疗法 1 次, d , 3 0 — 4 5 m i n / 次。 本研 究结 果 表 明 ,应 用 消食 导 滞 推按 疗 法 治 疗 小儿 伤 食 呕 1 . 3 观 察指 标 : 分 别 于 治 疗前 后 观 察 患 儿 的症 状 改 善情 况 , 主 要 吐疗 效 显 著 、 操作简便 、 无痛苦 , 并 可 避 免 因 服药 所 引 起 的副 作 包括主证( 呕吐次数、 呕吐物 ) 、 兼证 ( 食欲 、 大便 、 口气、 脉象 、 精 用 , 值得推广。 神状态、 食物残杂或乳块 ) 。并
中医人体穴位分类-功效分类法(超完整30页)
中医人体穴位分类功效分类法功效分类法,即根据腧穴功效而排列腧穴的方法。
该方法强调腧穴及辨证施治之间的联系。
将全部腧穴和常用经外奇穴分别归属于解表、清热、止咳平喘化痰、消食导滞、益气壮阳、补阴、温里、平肝息风、理气、理血、调经止带、利水通淋、安神、开窍苏厥、利窍、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等17项类别之下,便于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恰当腧穴。
◎解表穴(12穴)◎清热穴· 清心热穴( 9穴)· 清肺热穴(10穴)· 清肝胆热穴(20穴)· 清胃肠热穴(18穴)· 清三焦热穴( 7穴)· 清热解毒穴(21穴)◎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消食导滞穴(16穴)◎益气壮阳穴(28穴)◎补阴穴( 9穴)◎温里穴(13穴)◎平肝息风穴(15穴)◎理气穴(49穴)◎理血穴(10穴)◎调经止带穴(26穴)◎利水通淋穴(15穴)◎安神穴(19穴)◎开窍苏厥穴(28穴)◎利窍穴·利目穴(19穴)· 利鼻穴( 9穴)· 利耳穴( 5穴)· 利口舌咽喉穴(16穴)· 通利诸窍穴(14穴)◎袪风除湿穴(12穴)◎舒筋活络穴(54穴)腧穴及脏腑之间的关系从人的整体来说,脏腑居于躯干体腔之内,能藏精寓神、化生精微。
腧穴布散于体表,是气血汇聚、转输的部位,因而脏腑及腧穴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果内在脏腑出现某些病变可以在相应的腧穴上反映出来,同时在体表腧穴上施以或针或灸,则能治疗相关脏腑的某些疾病。
1.脏腑是化生气血之源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必须向自然界索取食物、水和空气。
其中摄入的水谷经过脏腑的腐熟、传导、运化等作用部分转化为精微,其糟粕则经过脏腑的气化、排泄等作用面排出体外。
水谷精微可进一步化生成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即气血津液和精,并在脏腑功能的作用下运送到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五脏六腑而滋润荣养周身。
总之,脏腑是化生气血之源,而气血又汇聚、转输于腧穴。
人体穴位分类简介
治颈项强痛——风府、风池,治肩 背痛穴——肩井、天宗、大椎,治 腰痛穴——腰痛点、委中、承山, 治胃痛穴——梁丘、内关、足三里, 治胆嚢炎穴——胆嚢穴,治阑尾炎 穴——阑尾穴,治痛经穴——中极, 三阴交。
八、急救穴
急救穴是指具有醒脑开窍、苏厥 急救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邪陷 心包、痰蒙清窍所致的神昏谵语、 中风口噤、昏迷晕厥、癫狂惊痫 等症证。常用的急救穴有:人中、 十宣〔此穴宜三棱针点刺放血〕、 劳宫、涌泉。
清三焦热穴——外关、支沟,清热解 毒穴——耳尖、八邪、八风〔此三 穴宜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清心热 穴用于治疗胸痛、咽痛、咳喘、痰 黄等,清肝胆热穴用于治疗耳鸣耳 聋、偏头痛、胁痛、目赤肿痛、口 苦咽干等,清胃肠热穴用于治疗胃 痛、呕吐、便秘、牙痛、口渴等,
清三焦热穴用于治疗头痛、耳鸣 耳聋、目赤肿痛、肩背痛、便秘 等,清热解毒穴用于治疗毒蛇咬 伤、肢端肿痛麻木、面赤颊肿、 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疮疖痈疽 等。
六、安神穴
安神穴是指具有安定神志、宁心 除烦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心神 不宁、烦躁担忧、心悸怔忡、失 眠多梦等。常用的安神穴有:神 门、内关、心俞、风池。
七、止痛穴
止痛穴是指具有通经活络、冷静止 痛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全身各部 苦痛病症。依据苦痛部位不同,止 痛穴又可分为:治头痛——印堂、 风池、太阳,治牙痛穴——下关、 颊车、合谷、内庭,治落枕穴—— 落枕穴,
十五、消食导滞穴
消食导滞穴是指具有消化食积、 导滞和胃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 消化不良、饮食停滞所致的脘腹 胀满苦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 纳差、泄泻或便秘等症证。常用 的消食导滞穴有:中脘、胃俞。
十六、通利关节穴
通利关节穴是指具有舒筋活络、通 利关节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因感 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于关节所致的 关节冷痛麻木、颈项强痛、腰痛膝 肿、四肢拘挛等病证。依据病变部 位不同,通利关节穴又分为:治颈 椎病穴——外关、风池、大椎、肩 井,
足三里、梁丘、天枢、地仓、漏谷12大穴位通脾经,调气血、治病痛
足三里、梁丘、天枢、地仓、漏谷12大穴位通脾经,调气血、治病痛1、足三里穴一一缓解胃病的有效穴位在胃经上,有一个著名的穴位叫足三里,经常按摩足三里,是养护我们胃气的一个好方法。
取穴方法当我们把腿屈曲时,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3寸,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开一横指处就是足三里穴。
具体方法可采用拇指点按、按揉或艾条灸足三里穴位的方法。
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因为小腿部皮肤较厚,力量可以适当大些,但用力时不可以憋气。
二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具体方法是:将艾条点燃,置于穴位上,距离大约2厘米,使温热感穿透肌肤,注意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让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保健功效艾灸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2、染丘穴一一缓解胃痉挛、腹泻的保健穴梁丘穴为胃经郄穴,是治疗胃肠脾病的常用穴。
中医认为,梁丘穴是治疗胃痛的要穴,按摩梁丘穴可缓解胃痛症状。
取穴方法梁丘穴在膝盖骨附近,屈膝,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两寸处取穴,或者脚用力伸直,膝盖骨的外侧(小脚趾方向)会出现细长肌肉的凹陷,朝着大腿用力压这个凹陷的上方看看,应该会有震动感,这就是梁丘穴。
具体方法指压法:以指压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压时,震动较强,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压,微弱的刺激无法止住突然发生的心窝疼痛,这种状况的要诀是:用会痛的力量用力加压,每次压20秒,休息5 秒再继续,如此重复几次,疼痛便会渐渐消退,这效果确实是不可思议。
按什么穴位可以通便
按什么穴位可以通便文章目录*一、按什么穴位可以通便*二、润肠通便偏方*三、润肠通便食物按什么穴位可以通便1、按什么穴位可以通便之天枢穴按摩天枢穴能够帮助改善肠腑功能,健胃消食,理气行滞,缓解便秘。
定位:位于腹部中间,肚脐中心旁边3横指的位置。
按摩方法:可以先以肚脐为中心,先用手掌顺时针,缓慢柔和按摩腹部周围约3分钟之后再用拇指的指腹按揉天枢穴。
2、按什么穴位可以通便之带脉穴按摩能够帮助加快排毒,改善便秘。
定位:位于人体腹部两侧,侧卧时大概在肚脐左右各5厘米的位置。
按摩方法:手握空拳轻捶带脉穴坐在的腰部两侧,力度以身体能承受为宜,坚持敲打300次。
3、按什么穴位可以通便之支沟穴具有很好的治疗大便秘结、习惯性便秘的效果。
定位:位于人体手臂的背侧,手腕横纹往手肘的方向大约4个横指的位置。
按摩方法:用拇指的指腹轻柔的按摩支沟穴,力度要渗透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每次按摩1分钟左右。
4、按什么穴位可以通便之大肠经位置:食指桡侧缘,从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清。
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操作:从虎口推向指尖300次。
5、按什么穴位可以通便之阳池位置:手背腕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中间凹陷处。
作用:可治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操作:一手握宝宝手腕,使掌背向上,用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揉300次。
6、按什么穴位可以通便之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寸。
作用: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
操作:拇指端按揉300次。
润肠通便偏方1、二仁通幽汤原料:桃仁9个,郁李仁6克,当归尾5克,小茴香1克,藏红花1.5克。
做法:五物合煮,去渣。
不拘时饮用。
润汤通便,行气消胀。
有效消除腹部涨满,小便不通等症状。
2、黄酒核桃泥汤原料:核桃仁9个,白糖50克,黄酒50克。
做法:核桃仁碾碎,加入白糖,放在锅内,加黄酒和一碗水,用微火煎煮15分钟即成。
对长期减肥造成的习惯性便秘有很好的疗效。
3、四仁通便饮原料:杏仁、松子仁、大麻子仁、柏子仁各9克。
三字经各穴功效
暴泻伤阴(水酸中毒)(二马)
久泻不止,下利清谷,消瘦肢冷者,治应温补脾肾(脾虚泻),二马,补脾,清补大肠
补肾滋阴(虚秘)
大补元气,补肾益精(气血二虚型疳积)
大补元气,装筋骨(佝偻病)
温补脾肾,扶助正气(慢性痢)
大便稀(佝偻病)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腹痛寒积痛)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腹痛虚寒痛)
温中理气安蛔止痛(虫积痛)
补中益气,健脾化滞(慢性痢)
外劳宫,补脾:补脾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固脱(气虚及湿热脱肛)
咳嗽(气血二虚型疳积)
疏风清热顺气化痰(惊证)
补肺:补益肺气,强表固卫(哮喘)
六腑:清热解毒,退高热,除热痰 (肺炎)(哮喘)
降腑气通便(哮喘案例)
清实火,除热痰,凉血止血(百口咳)
清热解毒透疹(麻疹)
清营凉血解毒,清实火退高热(麻疹)
健脾益气,化湿消肿(鞘膜积液)
扶正祛邪,补气养血生肌(小儿麻痹)
---- 补中益气,升提固脱,助运
---- 补血生肌
---- 除湿
二马:滋补阴液,壮水制火(阴虚发热)
久病体虚或多痰多味咸(慢性支气管炎)
发表是通过发汗解表,解表则不一定要发汗,只是解除表症的意思
发汗解表的重点在于祛表,用汗法来驱除表邪(可以是寒邪、热邪、风邪……)
祛风解表的重点在于祛风,强调的是驱散风邪
发表散寒的重点在于散寒,强调的是温散寒邪。
八卦:消宿食开饱胀,升清降浊(积食发热)(呕吐)(厌食)
宽胸顺气化痰,喘重改用逆运八卦 (急性支气管炎)
清热解表透疹(麻疹)
天河水,小天心:安神镇惊(惊泻)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足三里穴位是人体治疗和保健中常用的一个穴位,其定位在腓骨前肌腹外侧的凹陷处,具体位置为膝盖外侧突出的骨刺上,向下移动四横指。
足三里穴位也被称为肠俞穴、肥肠俞穴,属于胃经的穴位。
在中医理论中,足三里穴位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脾胃功能、益气健脾、补益中焦,对于胃肠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足三里穴位还具有活血化瘀、祛湿通经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足三里穴位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
在寻找足三里穴位时,首先需要确定膝盖外侧的骨刺,这是一个突出的骨头。
然后,从这个骨刺向下移动四横指的位置,在这里就是足三里穴位的准确位置。
一般来说,足三里距离膝盖外侧骨刺约为四横指的宽度。
应用:1. 调节脾胃功能:足三里穴位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调节脾胃功能,补益中焦。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认为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多种消化问题。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刺激脾胃经络,调节脾胃功能,增加消化能力,改善胃肠道问题。
2. 提高免疫力:足三里穴位的刺激可以增加机体免疫活性物质的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和慢性疾病非常重要。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3. 补益气血:足三里穴位的按摩刺激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这对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加能量、改善疲劳非常有益。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提高机体能量水平,增加体力和精力。
4. 缓解胃肠道问题:中医理论认为,足三里穴位可以通过刺激脾胃经络,缓解胃肠道问题,如消化不良、胃胀、腹泻等。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胃肠道功能,减少相关症状。
5. 改善气血循环:足三里穴位的按摩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问题。
通过刺激足三里穴位,可以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动速度,增加血液和氧气供应,改善器官和组织的营养供应。
中医针灸调理脾胃缓解胃痛消化不良
中医针灸调理脾胃缓解胃痛消化不良中医针灸调理脾胃缓解胃痛消化不良胃痛和消化不良是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
中医针灸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调理脾胃,帮助缓解这些不适。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如何帮助调理脾胃,以及一些常用的穴位和方法。
一、中医对脾胃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关键。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时,容易导致胃痛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中医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脾胃气血不足、运化失常等引起的。
因此,调理脾胃是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的关键。
二、针灸调理脾胃的方法1. 穴位选择中医针灸调理脾胃通常会选择一些特定的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和脾胃功能的平衡。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下4寸的位置。
按揉或针刺此穴可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痛和消化不良。
-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腓骨与胫骨之间,胫骨前缘下3寸的位置。
刺激此穴可促进脾胃气血的运行,增强脾胃功能。
- 大横穴:位于前臂上,掌横纹与尺骨之间的凹陷处。
按压或针刺此穴可缓解脾胃湿热引起的胃痛和消化不良。
2. 针灸方法针灸调理脾胃的方法主要包括针刺和按揉两种。
- 针刺法:针刺是将细针插入特定穴位,以刺激相关经络,平衡脾胃气血。
一般情况下,经过专业中医师的准确定位和操作,针刺是安全有效的。
- 按揉法:按揉是用手指按摩特定穴位,刺激穴位周围的经络,以达到调理脾胃的目的。
按揉可以在家中进行,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自我调理方法。
三、中医针灸调理脾胃的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针灸调理脾胃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确保针灸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2. 需要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穴位和方法,以及治疗的频率和时长。
3. 避免在饭前或饭后过于饱胀、过于空腹的情况下进行针灸操作。
4. 针灸过程中需要保持轻松的体位,并避免突然起立或过度运动。
5. 严密观察治疗效果,如有异常反应应及时咨询中医师并适当调整。
结语中医针灸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调理脾胃的方法,可以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中脘穴
中脘穴【中脘穴位位置图】【图解中脘穴位的位置】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
减肥的穴位:中脘穴(详细点击:穴位按摩减肥视频》》)中脘穴的准确位置:位于见突到肚脐的中点处(肚脐向上4寸)。
专家提醒:经常按揉中脘穴可以抑制人的食欲。
食欲降下来以后,就要促进胃肠蠕动,让体内多余的垃圾脂肪排泄出去。
中脘穴的位置:从心口窝到肚脐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窝到肚脐眼中央)。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与好处】1、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2、缓解治疗胃痛、腹痛、腹胀、呕逆、纳呆、反胃、食不化、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黄疸、胃扩张等;3、缓解治疗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治疗慢性肝炎等;4、缓解治疗喘息不止、恶心、痰多、咳喘、失眠、脏躁、癫痫、尸厥、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治疗烧心等。
【温馨提示】中脘穴的按摩方法:点击法:两手相对,如果另一只手不方便,用一只手也可以,但是一根手指头的力量很弱,不容易点揉到这个穴位,所以至少要用两个手指头,对于胀气,胃痛,可以点击它,点击它会出现酸痛,随后会出现打嗝,用力要大,坚持一般3-5分钟。
按摩法:按摩中脘穴益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按摩,以拇指螺纹面施力。
特别提醒:中脘穴孕妇禁止按摩。
人体的脏腑器官出现疾病,往往是通过穴位的异常表现出来的。
人体都有哪些穴位,又都主管哪些器官呢?怎样按摩穴位可以驱除疾病呢,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普通人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给自己治病吗有一个病例:以前有一个女孩子想让自己身体瘦一些,饮食不太注意,净节食,同时还喜欢吃凉的东西,她得了胃脘部的不适症状,开始觉得不消化,然后就胃疼的不行,难受,就去检查,先去西医院里边检查,做了一系列的诊断,检查的结果得了胃瘫痪(准确的来讲叫:胃动力不足)。
这种胃动力不足说明胃的蠕动功能已经下降了。
食物吃下来以后不能充分的融合、搅拌,也不能正常的分泌。
调理肠胃的穴位黄金组合--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调理肠胃的穴位黄金组合--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文章网络/整编:Niuniuyumami脾胃专家——足三里穴排泄专家——上巨虚穴+吸收专家——下巨虚穴我们腿上有这么三个穴位是专门治疗肠胃病的'专家’。
这三个穴位都属于胃经,并且都在小腿的外侧。
脾胃专家——足三里穴第一个就是您最熟悉的足三里穴了。
这个穴位是多面手,有通调百病的效果,尤其是肠胃方面的问题。
中医有句口诀叫“肚腹三里留”。
可见,凡是治疗肚腹、肠胃上的问题,这个穴位是首选。
临床医学发现,刺激足三里可以直接引起胃的变化,使痉挛的胃体舒张,或使处于放松状态的胃体收紧。
由此可见,足三里有两个特点:一是双向调节,二是应急。
胃痛的时候,您马上拿一根筷子持续点按此穴,可很快止痛。
这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很简单,您先找到膝关节上面那块圆形的籽骨,在它的正下面内外各有一个凹陷点,这便是内外膝眼。
您从外膝眼处垂直向下量四个横指,然后以拇指左右寻按,酸胀感最明显的点便是足三里了。
俗话讲:常拍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这个穴位是被历代医家看重的强壮要穴。
它又是减肥大穴,因为它可以提升肠胃功能,促进脂肪代谢。
排泄专家——上巨虚穴找到了足三里,接下来的这个穴位就好找了。
足三里垂直向下走四个手指的位置就是治大肠上的毛病的“专家”——上巨虚穴。
它是大肠经的下合穴,专门治疗腹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因大肠的毛病引起的问题。
吸收专家——下巨虚穴下巨虚穴同样好找,就在上巨虚穴再垂直向下走四个横指的位置。
它是小肠经的下合穴,主治吸收不良、肠炎、小腹疼痛等小肠方面的毛病。
【上巨虚穴名解】出处:《千金翼方》:“上廉,一名上巨虚。
”别名:巨虚上廉,上廉,巨虚,足上廉。
胫、腓骨之间有大的孔隙,因称“巨虚”,与下巨虚相对,故冠以“上”字。
【上巨虚穴功能特性】特异性:大肠之下合穴。
功用:调和肠胃,通经活络。
【上巨虚穴位位置图】上巨虚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上巨虚穴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摩上巨虚穴位的作用】缓解治疗腹痛胀满、肠鸣泄泻、痢疾、阑尾炎、胃肠炎、细菌性痢疾、便秘、膝胫酸痛、下肢痿痹、脚气等【按摩上巨虚穴的功效】调和肠胃,通经活络。
舒缓腹胀揉捏天枢穴
舒缓腹胀揉捏天枢穴舒缓腹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和疼痛,还可能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然而,我们可以利用中医的一些方法来缓解这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揉捏天枢穴。
本文将为您介绍舒缓腹胀揉捏天枢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天枢穴天枢穴是人体上的一个特殊穴位,位于腹部,准确地说是在肚脐与胸骨之间的凹陷处。
按中医理论,天枢穴是胃经和膈经的交会穴,具有舒缓腹胀、促进消化的作用。
二、舒缓腹胀揉捏天枢穴的方法1. 找准天枢穴的位置:首先,用手指找到肚脐与胸骨之间的凹陷处,这就是天枢穴的位置。
您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合并,然后轻轻触摸这个区域,感受一下凹陷的地方。
2. 揉捏天枢穴:将您的食指和中指放在天枢穴的位置上,以适度的力度来回揉捏。
可以选择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按摩,根据个人感受来决定。
揉捏的动作要均匀、稳定,不要太用力,以免造成不适。
3. 揉捏时间和频率:每次按摩时间大约为5分钟左右,每天可进行2-3次。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按摩的时间和次数,但不宜过多,也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按摩。
三、揉捏天枢穴的注意事项1. 注意力度:揉捏天枢穴时要用适度的力度,不要过于用力或强行按压,以免引起疼痛或伤害。
2. 饭后避免立即揉捏:饭后肚子可能会胀气,但是不建议立即进行按摩。
最好等待饭后一段时间再进行揉捏,或者选择在饭前进行。
3. 不适时停止按摩:如果在揉捏天枢穴的过程中出现不适感,如剧烈疼痛、恶心等,应立即停止按摩,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4. 结合其他方法:揉捏天枢穴是缓解腹胀的一种方法,但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或持续不退,建议结合其他中医方法或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总结:舒缓腹胀揉捏天枢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方法,可以帮助缓解胃胀气、促进消化。
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在进行揉捏天枢穴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另外,在揉捏时要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掌握,以及在不适时停止按摩。
希望本文能帮助您缓解腹胀问题,提升生活的舒适度。
《2024年基于俞募配穴探讨“相对穴”胃俞与中脘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范文
《基于俞募配穴探讨“相对穴”胃俞与中脘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中医理论中,俞募配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胃俞与中脘作为一对“相对穴”,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俞募配穴理论,胃俞与中脘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二、俞募配穴理论概述俞募配穴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选取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该理论认为,人体各部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胃俞与中脘的穴位特性胃俞位于背部,是中焦脾胃的俞穴,具有调和脾胃、化湿和中等作用。
中脘则位于腹部,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健胃消食、理气和中之效。
二者互为“相对穴”,一背一腹,相互呼应,共同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
四、胃俞与中脘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 胃炎:胃炎患者常表现为胃痛、胃胀、嗳气等症状。
针对此类症状,可选用胃俞与中脘进行针灸治疗。
胃俞可调和脾胃,化湿和中,中脘则能健胃消食,理气和中,二者配合使用,可有效缓解胃炎患者的症状。
2. 胃溃疡:胃溃疡患者常伴有胃痛、反酸、嗳气等症状。
针对此类症状,同样可选用胃俞与中脘进行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这两个穴位,可以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症状。
3. 便秘:便秘患者可选用中脘进行针灸治疗。
中脘具有健胃消食、通腑导滞的作用,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缓解便秘症状。
4.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亦可选用胃俞与中脘进行针灸治疗。
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结论胃俞与中脘作为一对“相对穴”,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通过针灸刺激这两个穴位,可以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缓解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选用俞募配穴理论中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缓解肠胃不适的三大穴位
缓解肠胃不适的三⼤⽳位
当你胃肠不适,有纳呆少⾷(消化不良、⾷欲不振)、便秘腹胀等症状还不想吃药时,可以按摩⾝上的⽳位进⾏缓解,快让你的家⼈朋友⼀起来看吧!
上脘(上管、胃管、胃脘、上纪)
为任脉、⾜阳明、⼿太阳之会。
取⽳:仰卧,⼈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胃中上逆,喉间频频发出急促之声),纳呆,泄利。
配伍:配丰隆⽳治纳呆;配天枢⽳、中脘⽳治嗳⽓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中脘(中管、上纪、太仓、胃脘)
为任脉、⼿太阳与少阳、⾜阳明之会,胃之募⽳,⼋会⽳之腑会。
取法:仰卧,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消化不良;肠鸣,泄泻,便秘,便⾎。
按摩:⽤指端或掌根在⽳上揉,约揉2~5分钟;或⽤掌⼼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下脘⽳(下管、幽门)
为⾜太阴任脉之会。
取⽳:仰卧,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
主治:腹胀,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可疏导⽔湿。
按摩:循经向下推按。
注:以上内容仅作科普和建议,症状严重需⽴即就医。
#健康热⼒计划##秋季健康不打烊##健康科普##中医#。
针灸穴位 建里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建里穴说明指导书总述建里,经穴名。
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任脉。
位于上腹部,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
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上、下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部为横结肠。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水肿。
直刺1-1.5寸。
1.名称建里穴2.别名暂无资料。
3.出处《针灸甲乙经》4.隶属任脉5.位置位于上腹部,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6.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不嗜食、身肿、胃扩张7.功能消食导滞,健脾和胃,化湿消积。
8.操作直刺1-1.5寸9.主要配伍配乳根穴、中脘穴、下脘穴、足三里穴治翻胃10.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上3寸。
11.解剖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上、下动、静脉的分支。
布有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深部为横结肠。
12.名词释义建含立之意,里指邻里。
穴在中脘下一寸,下脘上一寸处,犹喻邻立于胃中、下部之间,故名建里。
13.功能作用消食导滞,健脾和胃,化湿消积。
14.详细主治1、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脾胃病。
2、水肿。
15.详细操作仰卧,于(胸)歧骨至脐中连线的下3/8与上5/8的交点处取穴。
或于下脘穴直上1寸定取。
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16.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心绞痛、腹水、肠炎等。
17.配伍1、配乳根穴、中脘穴、下脘穴、足三里穴治翻胃。
2、配足三里穴、公孙穴等治胃脘痛。
3、配太溪穴、然谷穴等治心痛。
4、配内关穴、阳陵泉穴、承山穴治胸痞满。
18.附注暂无资料。
19.相关论述1、《针灸甲乙经》:“心痛上抢心,不欲食,支痛引鬲,建里主之。
”2、《铜人针灸经》:“建里、治心下痛不欲食。
呕逆上气,腹胀身肿,针入五分,可灸五壮止。
”。
肠胃不好艾灸的方法是什么穴位有哪些肠胃不好艾灸图
《肠胃不好艾灸的方法是什么穴位有哪些:肠胃不好艾灸图》摘要:肠胃不好、有宫寒的女性,可以经常艾灸腹部和尾骨部位,因为这两个部位有很多穴位,可以暖肠胃,肠胃暖了,附近的子宫也会好起来,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艾灸是不少人常用的保健方法,可以用艾条来灸大椎、定喘、足三里、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肠胃不好、有宫寒的女性,可以经常1、点按中脘穴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
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
如果3、推按两肋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4、艾灸中脘穴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5、艾灸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
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1、饮食调养基本原则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稀饭,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2、常见健脾养胃的食物粳米性平,有补脾益气之功。
脾胃虚弱可以多吃点黄颜色的东西,比如玉米、土豆、鲫鱼汤、薏米等,它们都是调脾胃非常好的选择,如果不想那么麻烦可以直接服用虫草薏米糊。
其实何为虚弱,就是功能不强,知道原因就简单了,还是从容易消化着手,每餐以豆浆牛奶,及没馅的馒头及易消化的粥最好是加些薏米、荞麦、燕麦、红枣等一类补脾胃的东西更好,生冷硬及刺激的东西尽量不吃,还有荤的也要吃些易消化的鱼类,其它肉类少吃为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消食导滞穴有哪些
文章目录*一、人体消食导滞穴有哪些*二、消食导滞食疗方*三、消食导滞药用配伍
人体消食导滞穴有哪些1、人体消食导滞穴有哪些消食导滞穴主要分布在腹部、背部和手部。
位于腹部的有任脉的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和上脘穴;足阳明胃经的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和太乙穴,足太阴脾经的腹哀穴和食窦穴;足少阴肾经的幽门穴以及经外奇穴的脐中四边穴和长谷穴等。
位于背部和手部的有经外奇穴接脊穴和四缝穴等。
2、消食导滞穴的功效
凡具有消化食积、导滞和胃作用,能够治疗消化不良、饮食停滞所致的脘腹胀满疼痛、暖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等病症的腧穴,称作消食导滞穴。
3、消食导滞穴取用宜忌
临床取用消食导滞穴时应有所忌宜,如上脘穴、建里穴、脐中四边穴等穴因居脐腹周围,故孕妇慎用;再如食窦穴、幽门穴和不容穴等穴均应浅刺,以免伤及内脏;至于四缝穴则一般不灸。
另外,还应根据不同证候,适当配伍具有健脾、理气和利湿作用的腧穴,以增强其消食导滞的功效。
4、消食导滞中成药有哪些
保和丸:本品由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陈皮、制半夏、
茯苓、连翘等组成。
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
主治饮食积滞,腹部胀满,嗳气吐酸,胃中嘈杂不舒,不思饮食等。
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
沉香化滞丸:本品由神曲、麦芽、沉香、木香、香附、砂仁、陈皮、藿香、莪术等组成。
具有消食开胃、行气消胀、和胃止呕的功能。
主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
每次服6~9克,日服2次。
开胸顺气丸:本品由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木香、青皮、乌药、枳实、厚朴、大黄、槟榔、甘草等组成。
具有消食、行气、泻下的功能。
主治饮食积滞,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不通等。
每次服6克,日服1~2次。
消食导滞食疗方金橘1~2枚,含口内嚼细服食,或用沸水冲
泡代茶饮,用于气滞胸脘痞闷、食滞纳呆。
鲜山楂3~5枚,洗净,饭后嚼食,用于食积停滞、消化不良。
山楂(去核)30克,水煮食之,用于食肉不消。
鲜橘皮10克(干者3克),大红枣10枚,同入锅炒焦,置保温杯内,用沸水浸泡10分钟,代茶饮,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菠萝肉250克,生吃,每日2次,用于食肉或油腻太过、消化不良。
香菜120克切段,以熟食油、酱油、食盐、醋拌匀佐餐,用于胃气不和、呕恶少食或食欲不佳者。
葱白40根捣烂,调入200克红糖,蒸熟后取15克,日服3次,连服数日,用于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
萝卜叶150克,切碎,加适量麻油、食盐、醋拌食,用于脾胃不和、宿食不消、噎膈打呃、呕吐酸水。
茼蒿250克,洗净入沸水焯,切细,加适量麻油、食盐等佐料拌匀服食,用于脾胃不和、食少纳呆、脘腹胀闷等症。
山药一根,一半切碎炒熟,一半生留研末,用米汤送服,用于脾胃虚弱、腹胀呕吐、不思饮食。
鲜苤蓝叶50克,水煎服,用于食积腹胀。
大头菜120克切片,芥菜100克切段,加水煎汤服,用于食积不化、脘闷腹胀、饮食减少。
消食导滞药用配伍配行气药
饮食过多,运化不及,以致食物停滞,积于胃腑,气机阻滞,出现肚腹胀满之证。
对于这类病证,若只导其积,则胀满滞气不行尽除,积滞亦不能全出;若只行其气,则胀满暂消,随后复胀。
惟消导和行气并用,则既可消导食积,又可行滞气,除胀满。
配除湿药
脾主运化水湿,若食物停滞中焦,影响脾运化水湿,所以治疗食滞中焦,不仅要选用消导药以消食积,行气药以除胀满,还要配燥湿化浊健脾之品,如苍术、茯苓、半夏之类。
湿去有利于食消和气机通畅则积滞胀满除矣。
配泻下药
食物积滞之症,轻则以消导取效,重则消导无力,须配伍如大黄、芒硝、牵牛攻下之品,以成推荡之功,逐食物积滞于胃肠道而速排于体外。
配破瘀消胀药
顽固性食积之证常规常法常药常方,往往难于取效,若能在
常用方的基础上,适当配伍消瘀破胀的刘寄奴、三棱、莪术之类
药物,以调畅胃肠血脉,破除胀满,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配清热药
食物停滞,日久生温蕴热,若出现嗳气臭秽,舌苔浊腻且黄,
说明内热已起,宜配伍清热药物,如连翘、金银花。
《丹溪心法》
中保和丸配连翘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