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与望乡:新世纪城市化诗歌的城乡变奏

合集下载

2023年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第二届中小学生教师解题大赛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第二届中小学生教师解题大赛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吉首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解题大赛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因为干渴,我们才认识了水,因为海洋,我们才了解了陆地。

”离开“旅行”与“异乡”的概念,家园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城市的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轮船或电梯,空间狭小幽闭,给人压抑窒息之感;在公共场合或开阔地停留又有难以逃离的窘迫、尴尬与焦虑。

这是一种失去家园感的城市病症,在某种程度上,广场恐惧症也是因幽闭恐惧症才具有意义的。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诗人对乡村之爱的描述。

处在不同时代,人们却有相似情感:明白城市生活的喧嚷与诱惑,渴望在乡村里寻找一份安宁。

一旦人类社会变得复杂与精致起来,人们就开始关注和欣赏相对质朴的大自然了。

尽管城里有着复杂精致,便利的基础设施也令人愉悦,但始终无法为人提供全部的满足,这是家园感丧失、恐惧症与幽闭症衍生的源头。

故而对乡野的情感只有在大城市出现时才会充盈,政治的压力与官僚化的生活方式,会让乡村的宁静变得很有吸引力,不断向被城市病症压抑的人们召唤一种摆脱喧嚷与诱惑的“家园感”。

这样的情感是富有浪漫色彩的,它并不等同于对大自然真正的理解,而且它还夹杂着伤感。

当人们隐退到乡间,开始舒适的独处生活后,他们的心里还会反过来惦记繁华的城市世界,所以他们始终得不到满足。

美国第三任总统希望将国家财富与权力置于乡村农业理念之下,该观点获得了美国公众的赞同。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城乡价值迷思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城乡价值迷思

-“-.qtl大学学报(社会科掌版)第38卷第3-期/2010年5月Jour 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01.38 N o.3/M ay,2010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城乡"价值迷思梁波(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内容摘要:新世纪乡土小说根据书写场域的变换可以分为“在乡”、“进城”和“返乡”三种典型的叙事模式。

“在乡”叙事对乡村的封建意识和权力政治进行批判,表现出对城市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进城”叙事关注农民离乡进城的生存状态,城市又成为罪恶的渊薮,透露出对乡村的浪漫怀想与回归传统的强烈意识;而再次由城到乡的“返乡”叙事则揭示了市场观念冲击下乡村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没落,在城市中殷殷展望的可爱家园又温情不再。

当文学对象在“乡村一城市一乡村”之间发生转换后,三类叙事对城乡的想象所出现的悖论性书写,以及作家对城乡的情感向度所发生的钟摆式摇晃,反映出社会和文化心理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

关键词:城镇化;乡土小说;城乡冲突;现代化;在乡;进城;返乡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04(2010)03-0071.07新世纪以来,以“城镇化”为表征的现代化再显得‘纯粹’的准乡土文学,这类作品一般聚焦于进程不断加剧。

据统计,我国城市数量1991年城乡结合部或者城市边缘地带,描写了乡下人进城为479个,2007年达到655个,增长36.7r%,2007年过程中的灵魂漂浮状态,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全国城镇人口为5937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农民必然经历的精神变迁。

”【2】),如《泥鳅》(尤凤比重达到44.9%Il】。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推伟)、《发廊》(吴玄)、《民工》(孙惠芬)、《二的》(项进“城镇化”作为当前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工小米)、《北京候鸟》(荆永鸣)、《一个谜面的几个谜作。

在可见的将来,乡土的中国就会转变为一个城底》(胡学文)、《高兴》(贾平凹)等。

2025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2025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2025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这个村庄刘亮程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

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黄沙梁埋着太多的往事,我不想过早地触动它。

一旦我挨近那些房子和地,一旦我的脚踩上那条土路,我一生的回想将从此开始。

我会越来越深地陷入以往的年月里,再没有机会扭头看一眼我未来的日子。

我给自己留住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到我的身体,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榆树,连根都没有了。

根刨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

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

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惆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

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

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

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

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黄沙梁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威。

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

一开始他便误认为我在沙湾县城长大,我已不太像一个农民。

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获奖名单

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获奖名单
《微观社会空间 二等奖
内的群际博弈策
略--基于人大东门
地铁口妇女贩证 现象的经验研究》
北京联合大学
解决城市老旧小
区停车难问题的
对策研究——以
北京市垡头老旧
小区为例
北京外国语大学 《微博全息透视
及其在社会管理
方面的正能量分
析--基于新浪微博
百万样本的实证
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北 《光伏下乡可行
京)
性与应用前景的
南昌航空大学 济南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大学生就业 能力与社会需求 匹配状况调查报 告》 《监狱服刑人 员心理状况与心 理矫治工作的调 查研究--以山东省 Z 监狱为例》 《让世界文明种 子在中国生根开 花--在中国普及推 广和发展“时间 银行”的调查与 思考》
河南科技大学
《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在中原经济 区的实践探索\— \基于郑州、洛阳、 新乡三市 32 个新 型社区的典型调
安徽大学
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中 高年龄段失独家 庭再适应问题的 调查--基于安徽省 四地的实证研究》
安庆师范学院
《金融生态视角 下小微企业民间 融资调查报告》
厦门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中国民营企业 技术进步与转型 升级新征程—— 基于二次创业时 期“泉州模式” 的调查研究》 《鄱阳湖流域无 序采砂引致的生 态与社会问题调 查研究 --以乐安 河及吴城镇为例》
浙江工商大学
《“二元融资结 构”下区域性民 间金融风险的传 染机制——基于 浙江民营企业的 案例分析》
《三方博弈视角
下摊贩管理长效
机制的探索——
以杭州市为例》
浙江海洋学院
《寻求民间纠纷
解决机制的新突
破 ——基于杭州

新时代乡土诗歌写作散论

新时代乡土诗歌写作散论

范剑鸣原名范建民,江西瑞金人,中国作协会员,从事过教师、记者、编辑等职业,现就职于某宣传部门。

有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见于全国各种期刊,出版诗集《向万物致敬》《大地庄严》,散文集《风吹蒿莱》,长篇小说《水车简史》《野庙碑》《天马歌》。

曾获方志敏文学奖、井冈山文学奖、谷雨文学奖、江西省年度优秀小说奖。

新时代乡土诗歌写作散论一2009年前后,一位六十多岁的女诗人去乡村居住。

她在《村居生活》一诗开头写道,“死亡与无定等着我,/也等着所有的人,阴影揣度着我,/因为它并不急于摧毁一个人,/悬疑/是需要保留的元素”。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她的故乡,但诗句交代了晚年的心境。

她在这首六十余行的《村居生活》里记录了一天的生活:帮邻居遛狗,遇见路边的薄荷、小灰鼠,中午听到教堂的声音,观看雾依然盖着的草坪、远处的山,给自己做汤、倒酒,太阳落山后陪伴屋内的炉火与乐器奏响的音乐,想想月亮就像是灵魂,穿过黑暗、迎来破晓后带着生菜去集市。

她用诗歌来塑造自己眼前的村居生活,写了四十一首,大部分是三四十行的诗。

时光是平静的、安宁的,但她不是为诗歌而生活,而是为生活而诗歌。

在这些诗里,诗人关注着人们的命运。

我们可以看到她生活的乡村是现代的,有的人在磨坊里整天地做工,感叹生活让你坐不下来;有的人趁着活力充沛,进城找机会而逃离乡村,然后回来怀念城市,不明白女诗人为何喜欢这里的田野、河流;有的人一辈子都梦想住在海边,可命运并没有带他们去那儿。

诗人知道那些园主有时会撒谎,有些谎话宽厚、温情,就像砖墙上的阳光,因为在这儿事事不易,有些真话能毁掉一生。

诗人喜欢村子里的人和村子里的热闹,跟村民友善相处。

当然,诗人在这里看到了丰饶的收获,藤子结出豆荚,新生菜苗很娇嫩、脆弱;除了西红柿,谷物没人想要;南瓜,很多很多;一串串干辣椒,一挂挂大蒜;手巧的人用五彩纱线捆住干薰衣草,将干花编成花环。

人们购买这些东西,相信农民们会努力让一切回归正常。

诗人也注意到在收获的季节,葫芦在地上腐烂却不值得费力去捡,糖蓝葡萄已经下季,但地太硬,还有一些根残留在地里;农民站在集市的一把薄伞下,淋雨、吹风,却等不到客人光顾。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保密★启用前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准考证号:姓名:_____________(在此卷上答题无效)(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化是一种社会符号,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介融合使得文化符号横跨多媒体平台的传播流动不可避免,形成一种跨媒介叙事。

跨媒介叙事的概念由英国著名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首次提出并作出详细阐释:“一个跨媒介故事横跨多种媒介平台展现出来,其中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

”跨媒介叙事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联合完成对事件的叙述,进而生成不同的艺术变种;另一方面指再媒介转译后的衍生产品形成媒介增生的集群效应,在跨媒介叙事中,内容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进行再现,从而形成一种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状结构,进而形成跨媒介文化IP。

IP一词本意是知识产权,泛指文化产业领域的内容版权。

文化资源自身并不能自然地成为文化产品或文化商品,只有经过再创造,成为商品符号,才能进入产业循环链而成为文化商品,并在反复使用和符号生产中实现增值。

2016年初,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过程,成为跨媒介叙事的典范。

纪录片以影像叙事的方式将故宫文化资源转化为视觉符号呈现在大众眼前,从普通文物工作者的平常生活视角来呈现出人文气息,这种平民化、具有可塑性和延展性的叙事模式,为大众留出大量进行文本再创作的裂隙与创作空间。

“第一次近距离地展现了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节奏轻快、视角新颖,让这一大片红墙金瓦的建筑群里,透出不同寻常的意味”,用“日常”撑起宏大和厚重。

高考主题阅读:城市与乡村

高考主题阅读:城市与乡村

高考主题阅读:城市与乡村主题阅读城市与乡村牧马城市黄仁烁 - 牧马城市时空链接去年春节期间,一则“上海女孩因一顿饭逃离江西”的假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虽然这则新闻最后被证实为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网络谣言,但网民的目光也随之聚焦到了江西农村乃至全国的农村。

面对农村农业文明的消失,我们不禁思索:农村应该是一副生态优美的画卷。

天蓝、地绿、水清,人好,山清水秀。

但在闪烁的霓虹灯下,我们不由得驻足。

快捷的城市文明,巨大的城乡差距我们又该如何缩小?“世外桃源”有没有?主题文本1土。

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大地的语言阿来在远离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波,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我在车窗上用哈气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在我脑海中,它们不仅仅是它们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铸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土。

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

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

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有了生动形象的人。

从井中汲水的人。

操耒犁地的人。

以臼舂谷的人。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

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

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雌性花上。

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

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

2023届福建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含答案)

2023届福建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含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Ⅱ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下学期4月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色军营,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浓缩进11个故事中,以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① 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

在“我们这十年”作品主旨的统御下,多维聚焦,全线出击,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大时代折射小人物,对新时代中国重大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巡礼。

在创作格局、题材视野和叙事角度上,该剧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全方位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为作品赋予了② 的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创作格调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我们这十年》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了中国气魄。

作品为现实题材影视创作赋予了新时代的审美风范和文化气象,必将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③ 的一笔。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

(3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

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各地都有自己引以为荣的地方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艳,香飘人间。

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酙一饮中,① 。

2024届浙江省柯桥中学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2024届浙江省柯桥中学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2024届浙江省柯桥中学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与文学的“联姻”已经为当今文坛生产了堪称的文学作品,并以广泛的影响力打造出中国网络文学现象。

当我们深情虚拟网络中那个神奇的文学世界会发现,数以千万的写手,数以亿计的读者群体,为我们打造的这个文学世界,(),共同构建一个伟大民族心灵愉悦、情感寄托的精神家园。

这不仅成为网络时代文学新变最为重要的表征,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创新。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网络文学具有固本培元、强筋壮骨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被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就能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传承民族精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汗牛充栋注视培育延绵不绝B.浩如烟海注视孕育生生不息C.还如烟海凝视培育生生不息D.汗牛充栋凝视孕育延绵不绝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实一种文化的力量也在汇聚B.一种文化的力量其实是在汇聚C.其实是在汇聚一种文化的力量D.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在汇聚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被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B.只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被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就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2024届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两首诗都写到了友人的居处环境,并借此赞美了主人的不俗。王维诗写自己虽然访友人不遇,却不敢嘲笑友人,而是直接进入友人幽雅的园林,“擅自”欣赏“青山”“流水”等自然美景。韦应物诗写自己访友人不遇,但是看到友人“门对寒流雪满山”,由此想到友人的诗歌清雅入骨,是有原因的,表达对友人诗歌造诣不俗的赞美。
② 韦诗短短四句,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开始是满怀希望“访友”,“不遇又空还”写出了感情的失落,看到友人居处环境的清冷绝俗,又有一种获得启示的收获和满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错,“九日驰驱一日闲”,是指九天忙碌之后,难得一日休闲,而不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16. 有人评价这首词纯由景见情,无一赘语。请结合诗句分析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15. C 16. ①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稻谷飘香,山果青黄,词人眼中一派丰收的景象。②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词的上片充分调动视觉和嗅觉,色彩层次感强,景物错落有致。③对质朴田园生活的向往。词人奔走驱驰间能沉下心欣赏江村丰收景象,“不须”一句写出对战事的厌恶。④表达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词人作为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看到防区内一派美丽丰饶的景象,自然增添了守家护国的责任感。
欧阳修
汉家财利析秋毫②,暂屈清才岂足劳。
邑屋连云盈万井,触鲈衔尾列千艘。
春寒欲尽黄梅雨,海浪高翻白鹭涛。
平昔壮心今在否,江山犹得助诗豪。
【注】①王学士:指王益柔,为人刚直尚气节。嘉祐八年,由京官出任两浙转运使。②利析秋毫:语出《史记·平准书》,形容理财极细心、精明。

守城与望乡:新世纪城市化诗歌的城乡变奏

守城与望乡:新世纪城市化诗歌的城乡变奏

10守城与望乡:新世纪城市化诗歌的城乡变奏郑欣宜 辽宁大学摘要:进入21世纪,城市与乡村并不再是单一实体空间的疏离,城乡二元对立的模式逐步瓦解。

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里,生活在城市中的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通过不同方式和媒介开始创作书写城市化经验的诗歌。

生活在城市文明中的诗人挖掘出了城市体验中暗生的自然规律,从而与快节奏的城市化也形成了都市本土人的“乡愁”以及所有在城市求生的人所共有的“城愁”。

新世纪诗歌的“城愁”是随着“乡愁”接踵而至的,如今形成了“城愁”与“乡愁”二重共奏的新状态。

本文从“守城”与“望乡”两个角度切入探析新世纪城市化诗歌“乡愁”与“城愁”共生、互置的特点,并探寻“守城”与“望乡”背后话语内涵。

关键词:新世纪诗歌;城市化诗歌;城乡变奏新世纪诗人的创作反映出城市文明与乡土精神的结合,复杂的、多元的诗人群体在诗歌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对都市文明的鞭笞从而追寻乡土慰藉,而是在乡愁中兼含对都市文明的反思与欣悦。

一方面,底层文学中的“打工诗歌”在呈现出“望故乡”的姿态同时也内在生成了“城愁”;另一方面,在都市本土市民也于快节奏变化的都市生活中挖掘出都市的自然与美的同时,一批拥有新思维与新的价值观的都市诗人形成了对城市生活焦虑和对乡土期待。

可以说,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精神在空间向度上体现为“守城”与“望乡”两种倾向的共生。

一、守城:都市生活与都市体验的呈现(一)市民阶层城市诗中的乡村想象城市一直被认作是“自然”的对立面,然而一部分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市民诗人却在“反自然”的都市中发现了属于自然的规律和变音,以此实现与城市和解,在城市的喧嚣中挖掘他们所遥望的未曾抵达的乡村之景。

例如张翼在《又见城市(诗组)》中显露出的苦中作乐的宁静之心,在《城市扣上了塑料大棚》中将城市喻为塑料大棚。

他把城市中的实体存在幻化为乡村意象,在固守着自己的城市生活的时候遥望所不熟悉的乡村景色。

(二)都市生活新生而出的“城愁”都市文学中的“城愁”概念最早是由王光明从香港诗歌提取出来的,他认为由于香港人都市空间发生变革,1980年代以来的香港诗歌作别乡土之思,诗人群体性选择以其安身立命的城市背景以表达各种思绪。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突破练十九戏剧阅读部编版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突破练十九戏剧阅读部编版

任务突破练十九戏剧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长津湖(节选)[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

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

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

伍妈:(祭奠)老大,吃吧。

(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

(抹泪)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千里:一百五十多号人。

伍爸:那是大官啊!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

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的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

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

伍妈:(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千里:(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

万里:(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千里:(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

[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

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

万里:哥——哥——千里:(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

父母:好。

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

(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万里:(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

千里:(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

(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

回头见。

[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

去往朝鲜火车上。

千里:(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

雷睢生:(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

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

……您教教他。

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

(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

万里:(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余从戎:(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

专题06:学习之道(链接高考+同文异题)-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

专题06:学习之道(链接高考+同文异题)-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

第六单元学习之道链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乡村主题的变奏与城市形象的改写

乡村主题的变奏与城市形象的改写

乡村主题的变奏与城市形象的改写自《那山那人那狗》与《暖》之后,霍建起电影的乡村(故乡)主题书写发生了明显的变奏,而进入到乡村与城市的二元书写的框架。

由《那山那人那狗》和《暖》所建构的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世界被打破,乡村已不能维持一种自足的空间存在。

到了《1980年代的爱情》,隐藏在乡村背后的城市正式登场,恬静的乡村书写与被压缩、被省略的城市时间书写形成强烈的反差。

因而城市的形象遭到改写,由彼时的憧憬、眺望与想象变为和乡土田园相对的一个掠夺式的符号或象征,而霍建起的田园理想也在变奏中呈现出某种悲凉的意味,犹如一首挽歌。

标签:霍建起;乡村与城市的二元书写;自足性;城市形象;田园理想2015年上映的《1980年代的爱情》,或许可以看做是对《那山那人那狗》、《暖》的回顾与总结。

在这部影片中,霍建起继续沿着《那山那人那狗》和《暖》所建构的乡村田园美学的思路进行深入开拓,而正式进入到乡村与城市的二元书写的范畴。

乡村主题的延续及进入城市的变奏,包括对城市形象的改写,反映出霍建起对乡村与城市关系进一步思考的同时,也不无悲情地吟唱出的一首乡土田园理想在城市的挤压下的破败挽歌。

一、乡村(故乡)主题的变奏——乡村与城市的二元书写①从1996年的浪漫爱情剧《赢家》开始,到2016年的人物传记片《大唐玄奘》,霍建起共执导了14部影片。

从主题的延续、深入以及开拓上看,只有《那山那人那狗》(1998)、《暖》(2003)以及《1980年代的爱情》(2015)三部涉及“乡村主题的变奏与城市形象的改写”这一话题。

从影片拍摄的时间顺序上看,这三部影片构成了研究这一话题紧密相连的互文本。

1998年的《那山那人那狗》根据上世纪80年代初湖南西部偏远山区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老乡邮员因腿病提前退了休,儿子接过父亲的班,安守故乡,做了一名乡邮员的故事。

80年代初的湖南西部偏远山区,乡土社會还未受到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

乡村与城市还处于两个天然空间,城市或者逐渐开始的商业化的喧嚣气息对乡土社会的影响还相当有限,而乡土社会的自足性保证了家庭或者个人的自足状态,对人生出路的困惑或者焦虑还没有成为一个问题。

名校必备半月谈2010年第1期

名校必备半月谈2010年第1期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评论】:拒绝“城市二元化”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

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

可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资产泡沫就能举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里?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

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

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新地标活动”。

政府一味追求“现代城市形象”:更高的楼房,更豪华的商务区,更宏大的花园广场,更具动感的都是韵律……令人目眩的种种商业地标、产业地标、文化地标,往往变成造价惊人的工程,变成财富和技术的炫耀。

可是,在城市化泡沫化的幻象中,普通人的地位和尊严如何提升?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城市化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新的发展,人的创造力量的解放和财富源泉的涌流;是一种新的生活,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一种新的文明,人的道德精神的进步和人文价值的升华。

2021届江门市新会区大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届江门市新会区大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届江门市新会区大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叶圣陶我家屋后有一亩多空地,泥土里时常翻出墙砖的小块来。

我想空地废弃未免可惜,向熟识的农人说:“我要雇一个人在那里种菜,兼做些杂事,看有相当的人可以荐来试试。

”劳动是人生的真义,从此可以得到精神上真实的愉快,我热烈而深切地期望着。

农人福堂因此被荐到我家来了。

他紫赤的皮肤,粗糙而有坚皮的手,直视而不灵动的眼睛,嘴周围短而黄的胡子,都和别的农人没甚分别;但他还有一种悒郁的神情,将农人固有的浑朴无虑的特征笼罩住。

“我从小就种田,米麦菜豆都种过,都会。

”他的语音很诚恳,欲将自己的经历称述得详细而动听,但是他仅能说这么一句。

“那很好,我屋后那片空地将由你去种。

”他去察看了他新的工作地:“那里可以划作二十畦,二十天之后,每畦可出一担菜哩。

”我也想:土地真足赞颂呀,生生不息,取之无尽。

福堂带来一柄四齿耙,五斤多重,他举起高出头顶一尺光景,用力往下垦,四齿齐没入泥里。

他那执柄端的左手向上一捉,再举起耙来,泥土便松了一方,砖瓦的小块一显露。

他工作了两个多钟点,把空地的六分之一翻松了,坐在阶上吸黄烟休息。

我希望、艳羡的心情,在他下第一耙的时候已欲进溢而出,人生真实的愉快的滋味,这回我可要尝一尝了。

他一停手,我急急地执着耙的柄,学着他那姿势和动作工作起来。

但是那柄耙似乎不服从我的样子:我举它起来时,它在空中只是前后左右地摇晃;着地时它的四齿入土仅一寸光景;我再用力将它举起,平而结实的泥土上只有四个掘松的痕迹。

我绝不灰心,再下第二耙,第三……不到二十耙,我再也不能举起了。

呼吸急促了,外面的空气钻入我的鼻管,几乎容受不得。

福堂在石阶上敲去烟管里面的烟灰,说道:“这个不是先生做得来的,你还是捡砖瓦罢。

待我先耙成几畦,你就可以下菜秧了。

”我服从他的指挥,况且捡砖瓦一样是一种劳动。

那句“就可以下菜秧”又何等地可喜,何等地足以勖勉我。

2021年佛山杏联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1年佛山杏联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1年佛山杏联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1)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

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2)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3)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4)“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将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5)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6)“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第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

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

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

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远方文学练习题

远方文学练习题

远方文学练习题一、填空题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4. 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山药蛋派”又称“”和“火花派”。

7. 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会议”。

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9.《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11.《》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1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等。

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15.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2024年福建省福州二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4年福建省福州二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4年福建省福州二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

在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

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系。

事实上,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程。

有研究者称,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

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

二《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

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梦生情的爱情线索。

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城与望乡:新世纪城市化诗歌的城乡变奏作者:郑欣宜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2期摘要:进入21世纪,城市与乡村并不再是单一实体空间的疏离,城乡二元对立的模式逐步瓦解。

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里,生活在城市中的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通过不同方式和媒介开始创作书写城市化经验的诗歌。

生活在城市文明中的诗人挖掘出了城市体验中暗生的自然规律,从而与快节奏的城市化也形成了都市本土人的“乡愁”以及所有在城市求生的人所共有的“城愁”。

新世纪诗歌的“城愁”是随着“乡愁”接踵而至的,如今形成了“城愁”与“乡愁”二重共奏的新状态。

本文从“守城”与“望乡”两个角度切入探析新世纪城市化诗歌“乡愁”与“城愁”共生、互置的特点,并探寻“守城”与“望乡”背后话语内涵。

关键词:新世纪诗歌;城市化诗歌;城乡变奏新世纪诗人的创作反映出城市文明与乡土精神的结合,复杂的、多元的诗人群体在诗歌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对都市文明的鞭笞从而追寻乡土慰藉,而是在乡愁中兼含对都市文明的反思与欣悦。

一方面,底层文学中的“打工诗歌”在呈现出“望故乡”的姿态同时也内在生成了“城愁”;另一方面,在都市本土市民也于快节奏变化的都市生活中挖掘出都市的自然与美的同时,一批拥有新思维与新的价值观的都市诗人形成了对城市生活焦虑和对乡土期待。

可以说,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精神在空间向度上体现为“守城”与“望乡”两种倾向的共生。

一、守城:都市生活与都市体验的呈现(一)市民阶层城市诗中的乡村想象城市一直被认作是“自然”的对立面,然而一部分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市民诗人却在“反自然”的都市中发现了属于自然的规律和变音,以此实现与城市和解,在城市的喧嚣中挖掘他们所遥望的未曾抵达的乡村之景。

例如张翼在《又见城市(诗组)》中显露出的苦中作乐的宁静之心,在《城市扣上了塑料大棚》中将城市喻为塑料大棚。

他把城市中的实体存在幻化为乡村意象,在固守着自己的城市生活的时候遥望所不熟悉的乡村景色。

(二)都市生活新生而出的“城愁”都市文学中的“城愁”概念最早是由王光明从香港诗歌提取出来的,他认为由于香港人都市空间发生变革,1980年代以来的香港诗歌作别乡土之思,诗人群体性选择以其安身立命的城市背景以表达各种思绪。

虽然大陆新世纪文学并未脱离“乡土”的底色,但又因城市化的进展,大多数创作者在城市中生活感受着都市生活。

大陆新世纪的城市化诗歌中也运生出“城愁”之情。

无论是城市本土诗人还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城一代”都被城市重重的诱惑与压力裹挟着,形成新的焦虑与钝痛。

对于80、90后这群主要在城市求生存的两代人来说,城市中的工作机遇越发难寻,房价飞驰、生活成本高升,物质困境带来婚恋障碍,独生子女身份的弊端引发的多种压迫都施加在这一群体的臂膀上。

于城市出生的一代诗人注定无法逃离城市的束缚,他们一方面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娱乐设备习以为常,另一方面又被自己所在的钢筋水泥铸成的“监狱”折磨。

80后诗人群体中的一大部分是自幼生活在城市中,他们的成长经历就是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不同于前辈多数经历过农村生活,他们的世界里的“自然”是城市中的一切意象。

钢筋水泥就是茂密树林,一砖一瓦都是一枝一叶,蕴含着他们固有的不同于以往诗人的诗性体验与哲学思考。

尽管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然而卻遭遇更大程度的精神压力。

对于另一部分从农村走进城市的80后作家来说,故乡已在商业化、工业化的进程中面目全非,他们回到乡村,发觉故乡已不是以前山清水秀的面貌。

郑小琼、李成恩、阿斐、唐不遇、熊焱、肖水、杨庆祥等人的城市诗中塑造了一群新世纪“异乡人”,不属于城市又失掉了农村身份,永远漂泊永远无依。

80后城市诗人丁成在《流放》中表达了生存压力引发的残酷与迷茫,这种压力与迷失中涌现的正是当代城市青年诗人说不尽的“城愁”。

而“城一代”们呕心沥血试图在城市立住脚跟,就像“打工文学”诗人柳冬妩在《盲流》一诗中写到的一般:在命运面前无论怎样拼搏,他们永远是外来者,要经受更多的楚痛才能换得未来的一丝可能。

二、望乡:乡村景象与乡土情结的抒写观察新世纪前十年的诗歌创作可知,田园乡愁是诗歌创作的主流。

在本世纪初,雷平阳、江非、卢伟平、郑小琼、杨键、田禾、谷禾等诗人都将目光放逐于乡土大地之上。

诗人江非在诗歌《平墩湖》中真挚地对其所构建的美丽乡村吟咏歌唱。

诗人雷平阳认为中国诗歌与诗人的根就在乡村。

对于卢伟平来说,乡土是他诗源,“土地”是他的旧梦,是他精神的所在。

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告别乡土来到都市打工,他们在陌生的异乡体味辛酸,在灯红酒绿的都市欲望下的底层寻求生存的可能与意义。

他们引起了一些非底层诗人的关注。

这些诗作通过对城市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控诉都市社会的冷漠,同时也委婉的抒写他内心深处对乡土的眷恋。

田禾的《一个农民工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了》用“农民工”这样一个具有时代特殊性的群体揭示底层人群城市生活;雷平阳描绘着城市中底层人士的“战栗”,底层女性为了领取并不丰厚的薪水频频哭泣,在心理的“战栗”中身体也出现了生理紊乱。

在《杀狗的过程》里他冷静地描绘着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残酷,而那些城市中路过的人,和鲁迅笔下冷酷愚昧的看客毫无分别,麻木不仁、失掉人性。

这样残酷的城市的背后,是诗人对现代都市弊端的剥离,是诗人对离散一九的遥远乡土的迷恋。

三、“守城”与“望乡”背后的话语内涵新世纪城市化诗歌中“乡愁”与“城愁”共生、交织甚至互置的状态反映出的是新世纪诗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甚至是城市化进程中大部分中国人内心潜在的精神困境,太多的异乡者无法实现身份认同,在城市与乡村文明的精神地带感受着孤独漂泊与被异化的无助感。

(一)身份焦虑与精神困境对于新世纪诗人来说,他们经受着“乡愁”与“城愁”共同折磨。

对所在的城市缺乏归属感,可是也无法在乡土中寻求共鸣,尽管他们对自己的故乡依稀有怀恋,仍然在面对乡村的落后时奔赴城市寻求更多的生存可能。

这些诗人守着一座不属于自己的城试图回望乡村,却发现乡村的真实早已被商业化与工业化侵蚀,成为虚构品,即使离开城市也回不去儿时的乡村。

所谓故乡,已与异乡无异。

耿国彪在诗歌《北京》中写自己已“变形”为一块城市的砖头,然而本质归根结底还是农村人。

对于在城市拼搏的外来人来说,尽管通过辛勤工作获得了“户口”,尽管在一座城市过活诸年,可还是并未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仍未是彻彻底底的城市,依旧无法自然而然地说一句“这里是我的家”。

他们彻底失掉了农村人的身份,却也无法自我认同“城市人”的身份。

这种对城市人身份的“求而不得”来源于梦想与现实的落差。

在落差之下,他们逐渐习惯了机械化的劳动生产模式,失去了自由劳动者的身份,被牢牢的钉在一片并没有孕育自己的土地上疲惫不堪的生活着;也失去了作为人最基本的自信与价值,永远被动、不断失落。

不管是仍然对乡村抱有热爱还是已无法回头望乡,那些在城市中落地生根的诗人们对过去的乡村歌颂同时,也表达着对当代农村的失望与不满。

江菲的诗作《妈妈》,通过对妈妈视野狭窄、见识短浅的潜在表述中显现出对偏远乡村闭塞穷寒的复杂情感。

雷平阳《小学校》和郑小琼的《六月》都表达了对乡村教育落后状况的失落。

他们的“乡恋”与“乡愁”在复杂的思绪里和远远的回望姿态下彻底成为当代诗人精神乌托邦世界的文本外显。

他们描写的乡村世界清丽美丽、实质也不过是一种诗性的抒发策略与精神寄托。

在身份焦虑中显现出的是在异化力量下的孤独与无助。

郑小琼用一种近乎冷酷的方式诉说着打工者的生存状态:通过将工卡、白炽灯、合同、流水线等诸多象征现代都市工业文明的意象进行组合来表达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便成了机器生产的一部分,人不再需要情感,被彻底异化和物化,成为冰冷残酷社会下集体主义中的一环。

(二)自我价值确认与人性关怀新世纪城市化的城乡二重奏的写作中,徐非的《给打工者塑像》以昂扬的精神对打工者的价值给予肯定的同时,也书写了自身的精神与主体价值。

柳冬妩的诗歌代表了一大批底层打工者与命运抗争的信念,从而实现自我辨认。

当代城市青年的写作中不乏爱情书写和“下半身”写作,盡管这种充斥消费性的写作并不具有实质的诗性,然而这种个人化不仅仅是负面的,其业内在的蕴含着当代青年诗人对自我存在的主观肯定和对人性存在的确认。

谢文娟的诗歌《鲫鱼汤》以烹饪和食材写饮食男女之欲,虽格局似小,但其中蕴含的正是当代青年在辛苦的生存环境中对人性中“爱情”的思考。

四、结语虽然新世纪尚仅不足二十载,城市文学的研究不足以成熟,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进入新世纪,文学整体走向乡土性,然而都市却逐步成为新世纪中国人生存的主要空间。

新世纪诗歌值得观照的不仅仅是乡土诗歌,城市诗中值得探寻的也不仅仅是“乡愁”与“乡恋”,其已在揭示当代都市的生存困境时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了“城愁”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因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望乡”不再会是单一的主流话语,“守城”的困境会愈发显现,“城愁”也将成为新世纪未来城市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存在。

参考文献:[1]郑小琼.郑小琼诗选[M].花城出版社,2008,6.[2]辛酉主编.中国80后诗集[M].辋川诗社,2008,6.[3]雷平阳.雷平阳诗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12.[4]江菲.一只蚂蚁上路了[M].作家出版社,2004,8.[5]翟月琴.失语与发声:构建城市诗歌的理论框架——1986-2010城市诗歌研究述评[J].文艺评论,2011(09).[6]谢冕.世纪反思——新世纪诗歌随想[J].河南社会科学,2004(03).[7]罗振亚.21世纪诗歌的“下沉”与“上升”[J].中国文艺评论,2017(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