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逢和比干的相同点有哪些
古代 忠 的故事
忠篇(24忠)【第一个故事】龙逢①极谏龙逢谏君,深谋远虑,冀②其少悛③,立而不去。
夏朝末代国君叫癸④,因为他暴虐无道,所以把他称之为“夏桀”。
他凭着自己的权利作威作福,为非作歹,丧尽了天良,对上天不敬,说出种种的妄言妄语来诬蔑;对老百姓特别狠毒,对忠臣劝谏不听,倘若有人劝阻,必定处死,真是为所欲为,专横跋扈。
有一天,臣龙逢就直接给夏桀讲以前的帝王是怎样治理天下的。
龙逢劝谏说,古时的君主,非常懂得爱民,懂得节俭,对国家的财产绝对不敢随便浪费,因此能保国家之长久,而且帝王的寿命也是很长的。
例如:尧帝活到一百一十六岁,在位九十八年,他的仁德可比上天,他的智慧可比神灵,接近他就能感到像太阳般的温暖,仰望他就好像是高洁的白云。
他富有而不骄奢,尊贵而不放纵。
有一天,尧帝下乡去巡视,刚好看到两个人犯罪正被押送。
尧帝马上就跑过去问:“你们两个犯了什么错?为什么犯错?”这两个人就说:“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已经没有东西吃了,家里的父母也都没东西吃,所以我们只好去偷人家的东西。
”尧帝一听完,马上就跟士兵说:“你们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关起来。
”士兵一听都愣住了,怎么可以把君王关起来呢?尧帝就说:“我犯了两大过失,他们并没有罪。
一是我没有把子民教好,所以他们会偷人家的东西;二是我没有德行,所以上天久旱不雨,这两件事都是我的过失。
”尧帝内心发出至诚的反省,马上感动天地,当场雨就下起来了。
尧帝将帝位传给了舜王,舜王也非常长寿,六十一岁接替尧,登上帝位三十九年,也活到一百多岁。
帝王的寿命长,就会国泰民安。
尧帝过世时,天下百姓三年守丧,四方音乐不举,百姓没有饮酒作乐的。
龙逢接着又说,你今天用财太浪费,杀人不眨眼,人心已经散乱,这样下去,国家很容易灭亡,希望你能好好地改一改。
但是夏桀不肯听,还非常生气,龙逢劝谏后仍然站在朝堂上不动,夏桀大怒:“为什么要听你的话呢?”龙逢劝谏无效,反被暴君夏桀斩首。
夏桀把天下所有的男人抓来当劳力,凿山穿道,花费很多时间和人力,他筑了九巢,大的可以放船,无度奢侈,无论谁劝谏他都被他杀害,龙逢是最后一个劝谏希望他能回头的人,但事与愿违,没有挽救夏桀,结果第二年夏桀被商军活捉,流放到南巢亭山后,忧愤而死。
中国历史上十大忠臣
中国历史上十大忠臣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英雄辈出,人才济济,有功盖千秋的贤帝,也有出将入相的能臣;有残暴昏庸的暴君,也有遗臭万年的奸人。
他们大多都记载史册,任凭后人评论他们的是非功过。
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忠君卫国,敢谏直言,心系社稷,忧国忧民,但他们最后都不能善终,每每回想他们的故事,都会为他们高尚的气节敬仰折服的同时,也为他们不公的命运哀婉叹息。
1.关龙逢夏王朝从公元前21世纪建国,到了公元前16世纪,最后一个君王夏桀。
夏桀生活奢侈,荒淫无道。
他竭尽民力,修筑王宫,又常常强迫人民打仗。
据史书记载,当时有施族部落败,有施氏向桀王献一美女,名叫妹喜(又叫未喜或妹嬉)。
夏桀很是宠爱,昼夜与其饮乐,对妹喜言听计从,常常为此不理朝政。
夏桀的暴虐无道,百姓十分怨眼。
夏桀却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
百姓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为“你这个太阳还不快点完蛋!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逢实在看不下去。
据档案馆文献史料记载:关龙逢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
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
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逢决定以献黄图进谏。
关龙逢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
关龙逢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
夏桀看到关龙逢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逢怒目而视。
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逢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逢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
夏桀杀了关龙逢,更加肆无忌惮。
而商民族日益兴盛起来,一举灭了夏朝,夏桀和妹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于亭山。
他应该是这类人的鼻祖吧。
2.比干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
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
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
”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
《新唐书 魏征传》苏洵《谏论上》(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
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此其异也。
”帝曰:“善。
”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
七年,为侍中。
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
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
多病,辞职,帝不肯。
征恳请,数却愈牢。
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十七年,疾甚。
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
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材料二: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
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
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节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左右有毁A征阿B党C亲戚者D帝使温彦博E按讯F非是G然H俾彦博行I让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与《陈情表》中“拜臣郎中”的“拜”意思相同。
B.陛下,即“殿下”,是古时对帝王的尊称。
如: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疾,此处是疾病的意思。
与“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
D.莫,此处是“没有谁”的意思。
与“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莫”意思不同。
西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狱中上梁王书西汉-邹阳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昭王疑之。
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
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
愿大王孰察之。
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
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
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
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
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
何则?诚有以相知也。
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
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
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
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宁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
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
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
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
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
真正的财神爷是哪位
真正的财神爷是哪位?在中国来说财神爷分好几种,下面就给大家捋一捋有哪几位。
第一位文财神比干(商纣王的叔父),正一福禄财神真君,民间第一位财神!1、幼年聪慧,辅佐两帝。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
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民间年画中,比干的神像为文官打扮。
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登元宝。
文财神打扮与天官相似,二者区别就是:天官神志慈祥,笑容满面。
文财神,比干比干能成为财神,就是因为他被挖出了七窍玲珑心,民间尊比干为财神,因为他没有心,无心的人,不分是非,不辨忠奸,不管善恶,所以百姓供奉他,不管什么人去求,求啥,他都给。
无心无向,办事公道,被后人奉为财神,是民间崇拜的第一文财神,广为世人所传颂和敬奉!第二位武财神关公关二爷,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类财神关公即关羽,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
据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的一种传说:关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龙”,汉恒帝时,河东连年大旱,老龙怜众心切,是夜遂兴云雾,汲黄河水施降。
玉帝见老龙有违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
解县僧普静,在溪边发现龙首,即提到庐中置合缸内,为诵经咒九日,闻缸中有声,启视空无一物,而溪东解梁平村宝池里关毅家已有婴儿落地,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后自名羽,字云长。
据《三国演义》载,关羽因原籍恶豪倚势凌人,遂杀恶豪后奔走江湖。
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共生死,同起义兵,争雄天下。
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败刘备。
中国历史上十大忠臣
ﻫ 他应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
ﻫ 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逢实在看不下去。据档案馆文献史料记载:关龙逢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逢决定以献黄图进谏。关龙逢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关龙逢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关龙逢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逢怒目而视。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逢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逢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ﻫ ﻫ 夏桀杀了关龙逢,更加肆无忌惮。而商民族日益兴盛起来,一举灭了夏朝,夏桀和妹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于亭山。
忠臣比干以死谏言的典故
忠臣比干以死谏言的典故比干,子姓,沬邑(今河南淇县)人,商朝帝王(文)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师(丞相)神灵。
本文是忠臣比干以死谏言的典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忠臣比干以死谏言的典故当时有施氏向夏桀进献一为美人,名叫妹喜。
夏桀得到妹喜之后更是沉迷于寻欢作乐之中。
夏桀朝代,民不聊生,百姓怨恨,都希望夏桀快点完蛋。
龙逢看不下去,决定冒死进谏。
关于龙逢被杀有三种说法。
一说龙逢借献黄图来向夏桀劝谏。
但是夏桀根本不在乎什么黄图,把图给烧了,还把龙逢关了起来,之后又杀了龙逢。
第二种说龙逢没有献图,只是劝谏夏桀不愿意离去,夏桀根本不听直接把龙逢关起来杀了,以后其他臣子看到夏桀都躲得远远的。
第三种说法是夏桀召见龙逢,让他陪看各种酷刑,还问龙逢怕不怕,龙逢直接劝说夏桀,夏桀听不进去还直接对龙逢用上各种酷刑,龙逢被残忍的杀害了。
因为龙逢所在的朝代比比干早,所以龙逢被誉为历史上第一个敢于以死来谏言的忠臣。
比干是夏朝后的商末期纣王的臣子。
比干年老,是商代王族,身为纣王的叔父,他担任了商朝丞相一职。
商纣王和夏桀一样残暴,荒淫,纣王宠爱的是妲己,同样的淫乱不堪,民怨载道。
于是比干义不容辞上前劝谏,纣王被劝得不耐烦,直接挖开比干的心脏。
纣王如此残忍引来百姓和群臣的愤怒,最后终于走向灭亡后人把龙逢和比干一同纪念,修建了双忠祠,代表着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为民请命,舍生大义的感人精神。
比干之心的意义比干是商朝的宗亲,是史上著名暴君商纣王的叔叔,在纣王时期任少师,也就是丞相。
比干小时候就聪明好学,一生忠君爱国,20岁开始就做太师辅佐年少的纣王,当政四十多年来,采取的各项发展政策,富国强兵,在他的治理下,商纣初期一片繁荣昌盛。
传说比干有一颗有七个洞的奇异的心,这也是著名灵异巨著《封神演义》中的“七窍玲珑心”。
纣王有一个美丽而恶毒的妃子妲己,是九尾狐变身的。
纣王和妲己一起更加残暴了。
有好多忠义的大臣有的逃走了,有的起来反抗纣王的暴政,但比干没有走,他一直想劝纣王改邪归正,比干接连着三天三夜在摘星楼劝告纣王,但纣王不听劝告。
冒死进谏文言文翻译朱云
冒死进谏文言文翻译朱云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小题1:B小题1:C小题1:D小题1:(1)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
(得分点:“匡、亡、尸位素餐”各一分,大意2分)(2)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
假如他说得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得不对,也应该宽容。
(得分点:“使、是、容”各一分,大意2分)小题1:(将:拉,拽。
)小题1:(①表现朱云勇猛;⑤表现朱云率直、倔强;⑥表现朱云不拘礼法。
)小题1:(应是他所探访的人都恭敬地对待他,“但是”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也错误。
)小题1:略参考译文: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
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
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
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
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
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
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学各家辩论。
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变,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
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
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
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
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
”由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
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
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
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
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
”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
”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
八德故事(忠篇)(信篇)
八德故事(忠篇)(信篇)忠篇:(一)龙逢①极谏诗曰:龙逢谏君,深谋远虑,冀②其少悛③,立而不去。
夏朝末代国君叫癸④,因为他暴虐无道,所以把他称之为“夏桀”。
他凭着自己的权利作威作福,为非作歹,丧尽了天良,对上天不敬,说出种种的妄言妄语来诬蔑;对老百姓特别狠毒,对忠臣劝谏不听,倘若有人劝阻,必定处死,真是为所欲为,专横跋扈。
有一天,臣龙逢就直接给夏桀讲以前的帝王是怎样治理天下的。
龙逢劝谏说,古时的君主,非常懂得爱民,懂得节俭,对国家的财产绝对不敢随便浪费,因此能保国家之长久,而且帝王的寿命也是很长的。
例如:尧帝活到一百一十六岁,在位九十八年,他的仁德可比上天,他的智慧可比神灵,接近他就能感到像太阳般的温暖,仰望他就好像是高洁的白云。
他富有而不骄奢,尊贵而不放纵。
有一天,尧帝下乡去巡视,刚好看到两个人犯罪正被押送。
尧帝马上就跑过去问:“你们两个犯了什么错?为什么犯错?”这两个人就说:“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已经没有东西吃了,家里的父母也都没东西吃,所以我们只好去偷人家的东西。
”尧帝一听完,马上就跟士兵说:“你们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关起来。
”士兵一听都愣住了,怎么可以把君王关起来呢?尧帝就说:“我犯了两大过失,他们并没有罪。
一是我没有把子民教好,所以他们会偷人家的东西;二是我没有德行,所以上天久旱不雨,这两件事都是我的过失。
”尧帝内心发出至诚的反省,马上感动天地,当场雨就下起来了。
尧帝将帝位传给了舜王,舜王也非常长寿,六十一岁接替尧,登上帝位三十九年,也活到一百多岁。
帝王的寿命长,就会国泰民安。
尧帝过世时,天下百姓三年守丧,四方音乐不举,百姓没有饮酒作乐的。
龙逢接着又说,你今天用财太浪费,杀人不眨眼,人心已经散乱,这样下去,国家很容易灭亡,希望你能好好地改一改。
但是夏桀不肯听,还非常生气,龙逢劝谏后仍然站在朝堂上不动,夏桀大怒:“为什么要听你的话呢?”龙逢劝谏无效,反被暴君夏桀斩首。
夏桀把天下所有的男人抓来当劳力,凿山穿道,花费很多时间和人力,他筑了九巢,大的可以放船,无度奢侈,无论谁劝谏他都被他杀害,龙逢是最后一个劝谏希望他能回头的人,但事与愿违,没有挽救夏桀,结果第二年夏桀被商军活捉,流放到南巢亭山后,忧愤而死。
《朱云见汉成帝》阅读答案附翻译
朱云见汉成帝》阅读答案附翻译
朱云见汉成帝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③其馀。
”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⑤!”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④云下,云攀殿槛⑥,槛折。
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⑦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臣敢以死争。
”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⑧之,以旌⑨直臣。
”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释】①匡:辅助。
②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③厉:激励,此处有“警戒“之意。
④张禹:汉成帝的老师。
⑤将:拿。
⑥槛ji m:栏杆。
⑦龙逢、比干: 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
⑧辑:连缀、修补。
⑨旌:表彰。
9.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遂将云去然后得已勿易
10. 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下亡以益民皆以美于徐公
B. 以厉其馀其如土石何
C. 因而辑之公将鼓之
D. 素著狂直于世谤讥于市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
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12. 朱云劝谏汉成帝的方式与邹忌劝谏齐威王有何不同?。
夏朝宰相关龙逄
夏朝宰相关龙逄人物简介:关龙逄(前1713年-前1620年),生于廑19年,卒于桀3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享年93岁,做了发,桀两代夏王的相。
故里在今恼里镇龙相村。
古时此地称龙城,原有一座大墓,墓前有祠,那就是夏朝末年中国第一位以死谏君的忠臣关龙逄的陵墓。
此地松柏遮阴,庄严肃穆。
可惜后来连年战乱,加上黄河水淤积,到清末竞荡然无存。
时代背景夏王朝从公元前21世纪建国,直至公元前16世纪,到了最后一个君王夏桀。
夏桀很是喜爱,妺喜得宠,说话皆言听计从。
他竭力民财,修琼宫饰瑶台。
将肉砌于糟堤,将脯悬于林间。
酒池可以行船,糟堤可望十里。
将宫女千人,尽去其衣,一会击鼓,头倒池上饮酒,一会又击鼓,就林中一足踏树上食脯,如此往来,纷纷忙乱。
桀与妺喜边喝酒边观看,大笑取乐,有谏者皆杀之。
又张灯夜饮,使男女裸体杂处,观之交接之势,夏桀与妺喜大以为乐,从此更加不理朝政。
夏桀的所作所为,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夏桀却很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
老百姓看到他如此厚颜无耻,就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还不快点完蛋!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
古代有善养龙者,故有豢龙氏,关龙逄为古豢龙氏的后代,也称豢龙。
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逄实在看不下去,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和国家说:“作为人君,你要谦恭待人,对人臣要互相敬信,要爱护人才。
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安定,社稷宗庙才会稳固。
像你这样,赶走自己的宗族,辱没自己的旧臣,轻其贤良,丢弃礼义,用财无度,杀人无数,老百姓都想让你早点灭亡。
人心已去,老天也不会保佑你,这样很快就会亡国的”。
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
经过长期思考后,关龙逄决定以献黄图,进行死谏。
黄图,是一种关于地舆、陵庙、宫观、明堂等事的图画,借此说明当前有亡国的可能,形式甚是危急。
他到夏桀居住的王宫,夏桀正不知廉耻地和妺喜寻欢作乐,准备作长夜之饮。
关龙逄献了黄图,说明来意,故意立而不去。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人(优秀范文五篇)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人(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人十大圣人:文圣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属相狗,星座天秤座。
兵圣孙子: 公元前551年生,属相狗,星座约为狮子座。
智圣诸葛亮:公元181年7月23日生,属相鸡,星座狮子座。
史圣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农历二月初九生,属相猴,星座白羊座。
武圣关羽:公元160年8月13日生,属相鼠,星座狮子座。
诗圣杜甫:712年2月12日生,属相鼠,星座宝瓶座。
书圣王羲之:公元303年生,属相猪,星座约为天秤座。
画圣吴道子:约680年生,属相约为龙,星座约为天秤座。
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年生,属相约为虎,星座约为白羊座。
酒圣杜康:约公元前1963年正月二十一日生,属相约为虎,星座约为摩羯座。
十大皇帝:中国第一皇帝秦始皇:公元前259年生,属相虎,星座约为天蝎座。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生,属相蛇,星座双鱼座。
隋文帝杨坚:581年6月13日生,属相鸡,双子座。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生,属相马,星座宝瓶座唯一女皇武则天:公元624年2月17日生,属相猴,星座宝瓶座。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生,属相猪,星座白羊座。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年5月31日生,属相马,星座双子座。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生,属相龙,星座天秤座。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生,属相羊,星座宝瓶座。
千古一帝康熙:公元1654年5月4日生,属相马,星座金牛座。
十大名相:西周名相周公:约公元前1080年生,属相约为鸡,星座约为处女座。
齐国名相管仲: 约公元前723年农历三月初三生,属相约为马。
秦朝名相李斯: 公元前280年生,属相蛇,星座约为双子座。
西汉名相萧何: 公元前257年6月15日生,属相龙,星座双子座。
三国名相曹操: 公元155年7月18日生,属相羊,星座巨蟹座。
大唐名相房玄龄: 公元578年生,属相狗,星座约为狮子座。
庄子·胠箧原文翻译
庄子·胠箧原文翻译原文:《胠箧》庄子〔先秦〕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龙逢和比干的相同点有哪些
龙逢和比干的相同点有哪些龙逢姓关,是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部下,那么龙逢和比干的相同点有哪些呢?下面是有龙逢的故事,欢迎参阅。
龙逢的故事当时有施氏向夏桀进献一为美人,名叫妹喜。
夏桀得到妹喜之后更是沉迷于寻欢作乐之中。
夏桀朝代,民不聊生,百姓怨恨,都希望夏桀快点完蛋。
龙逢看不下去,决定冒死进谏。
关于龙逢被杀有三种说法。
一说龙逢借献黄图来向夏桀劝谏。
但是夏桀根本不在乎什么黄图,把图给烧了,还把龙逢关了起来,之后又杀了龙逢。
第二种说龙逢没有献图,只是劝谏夏桀不愿意离去,夏桀根本不听直接把龙逢关起来杀了,以后其他臣子看到夏桀都躲得远远的。
第三种说法是夏桀召见龙逢,让他陪看各种酷刑,还问龙逢怕不怕,龙逢直接劝说夏桀,夏桀听不进去还直接对龙逢用上各种酷刑,龙逢被残忍的杀害了。
因为龙逢所在的朝代比比干早,所以龙逢被誉为历史上第一个敢于以死来谏言的忠臣。
比干是夏朝后的商末期纣王的臣子。
比干年老,是商代王族,身为纣王的叔父,他担任了商朝丞相一职。
商纣王和夏桀一样残暴,荒淫,纣王宠爱的是妲己,同样的淫乱不堪,民怨载道。
于是比干义不容辞上前劝谏,纣王被劝得不耐烦,直接挖开比干的心脏。
纣王如此残忍引来百姓和群臣的愤怒,最后终于走向灭亡。
后人把龙逢和比干一同纪念,修建了双忠祠,代表着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为民请命,舍生大义的感人精神。
比干个人资料这人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封神榜》里,还是港剧。
那时候的比干在剧中绝对是正面人物,那视死如归,勇敢进谏的身影还挺帅的。
在剧中,比干是一个有着七巧玲珑心的人儿。
但是自古君王最不喜欢听的就是大臣在自己耳边瞎叨叨,并且说的还都是些不好听的话。
就算比干受先帝托孤辅佐纣王,但是当时的纣王暴虐残忍,当然容不得比干这样的人存在。
纣王借机挖了比干的心脏,理由是想看看这七巧玲珑心到底长得是什么样的。
在封神榜里比干还有一个机会活命,他出门去问别人:人若没有心脏还能不能活?只要有一个人回答可以,比干就可以不死。
外物不可必(1),故龙逢(2)诛,比干(3)戮...外物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外物不可必(1),故龙逢(2)诛,比干(3)戮,箕子(4)狂,恶来(5)死,桀纣(6)亡。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7),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8)。
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9)忧而曾参(10)悲。
木与木相摩则然(11),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12),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13),乃焚大槐(14)。
有甚忧两陷(15)而无所逃,螴蜳(16)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暋沉屯(17),利害相摩,生火甚多(18),众人焚和,月固不胜火(19),于是乎有僓然(20)而道尽(21)。
【出处】本段属《庄子》·外物【注释】(1)外物不可必:外在的事物不可能有客观确定性的标准。
(2)龙逢:姓关,夏代贤臣。
(3)比干;殷纣王叔父,因忠谏而被挖心。
(4)箕子:殷纣王的庶叔,劝谏纣王不从,箕子因而佯狂避祸。
(5)恶来:殷纣王的媚臣。
(6)桀纣:桀,夏代的最后一个君主,名履癸,为商汤所灭。
纣,殷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被周武王打败而自焚身亡。
(7)苌弘死于蜀:苌弘是周景王、周敬王时刘文公的大夫。
刘氏与晋国的范氏世代通婚,晋卿内讧时苌弘协助范氏惨遭失败,晋卿赵鞅因此而讨伐周王室。
周敬王二十八年,周人不得不杀了苌弘。
蜀是东周地名,并非现在的四川。
(8)血三年而化碧:因苌弘纯属屈死,所以有化碧之说。
证明苌弘精诚,感动了天地,因而出现了奇迹。
(9)孝己:殷高宗的儿子,受后母虐待,忧苦而死。
(10)曾参:字子舆,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小,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11)相摩则然:摩即摩擦。
然通燃,燃烧。
(12)絯〔hài〕:通“骇”,惊动。
(13)水中有火:指雨中有雷电。
(14)焚大槐:雷电焚烧了大槐树。
(15)两陷:指人心陷于阴阳之间的矛盾而焦虑不安。
(16)螴〔chén〕蜳〔chún〕:螴,不安。
蜳,亦作“茕”,忧虑。
占着茅坑不拉屎 更文雅的说法
占着茅坑不拉屎更文雅的说法占着茅坑不拉屎更文雅的说法: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文雅说法是“尸位素餐”。
尸位素餐:原义是空占着职位,什么事也不做,白吃闲饭;后亦用作谦词,表示未尽职守。
尸位素餐故事典故:西汉元帝时期,槐里县令朱云多次上疏,说丞相韦玄成安身保位,庇护奸臣,不能管治百官。
群臣朝见时,汉元帝向丞相韦玄成询问朱云治理政务情况,韦玄成对皇帝说:“朱云这个人暴虐没善政。
”结果皇帝下令让丞相韦玄成清查朱云,朱云听到风声偷偷逃入长安想为自己辩护,却最终还是被关进监狱,并判了刑,直到汉元帝驾崩。
汉成帝时,张禹做了丞相。
张禹曾经是成帝的老师,地位十分尊贵,可是并没有真才实学,百官不服他。
朱云又上书求见皇帝,当着大臣们的面,向皇帝说:“如今丞相张禹等对上不能匡正皇帝的过失,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真可谓是尸位素餐。
臣请陛下赐我尚方斩马剑,我斩这个佞臣,以警其余。
”皇帝大怒:“你胆敢诽谤丞相,侮辱我师傅,罪死不赦。
”朱云则正颜厉色回答:“我要像夏朝的关龙逢,商朝的比干一样死于暴政,我死了没什么要紧,倒要看看你杀了忠臣捞到什么好名誉。
”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慌忙跪伏在地,脱下冠带,解下印绶,给皇帝叩头说:“朱云一向狂直,为世人所知。
他说得对,就不该诛杀;他说得不对,也应容忍他。
臣愿以死替他求情。
”皇帝这才免了朱云的死罪。
朱云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敢于批评当朝丞相,要像千古忠臣关龙逢和比干一样去死,希望皇帝赐予他尚方宝剑,斩下奸臣人头,而且认为朝廷中许多人尸位素餐,勇气可嘉,可以说是一个有骨气的人。
后来明朝的东林党,就是由于有这种精神而敢于和阉党作斗争,以天下为己任。
“三仁”:比干、箕子、微子_林间
“三仁”:比干、箕子、微子_林间“三仁”:比干、箕子、微子《论语》中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商十五代二十八王太丁(文丁),生子帝乙、比干、箕子。
帝乙即位后生微子启、帝辛。
据《竹书纪年》记载,纣王“五十一年冬戊子,周师渡盟津而还。
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
”面对纣王的荒淫无道,比干、箕子、微子对殷商的前途担忧,多次向纣王进谏。
比干直言劝谏,被纣王剖心。
箕子佯装疯狂,离开国都朝歌,到箕山一带隐居。
纣王的同母庶兄微子启被逼出走。
明朝正德年间,卫辉建立“三仁祠”,祭祀比干、箕子、微子。
国神:比干比干:子姓之后,黄帝33代孙,文丁之子,名干。
据清程大中《四书逸笺》引《孟子杂记》云:“王子干,封于比,叫比干。
”比在今山东孜博一带,古人以封邑为氏,故称比干。
在后世称殷比干,或商比干,也称子比干、林比干。
因契曾给舜做过司徒官,比干又被称为虞比干。
商朝沫邑(今河南省卫辉市北)人,即“沫之乡矣”(《诗经·桑中》)。
汲县,商朝时称“牧”,西周时称“庸?”,距朝歌50里。
明万历版《淇县志》载比干是汲县人。
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比干生于庚丁十三年(公元前1124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帝辛戊寅十七年(公元前1062年)冬十月二十六日。
公元前1109年,帝乙继王位。
第二年,比干17岁为少师(亚相)。
比干辅佐王兄帝乙,在帝乙病重时,代理朝政。
公元前1079年,纣辛继王位,比干作为王叔,成为托孤重臣,辅佐侄儿治理朝政。
比干46岁任丞相。
比干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朝政糜烂。
纣王大。
庄子:“顺其自然”,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庄子:“顺其自然”,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庄子:“顺其自然”,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什么才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庄子说,外物不可必,对于外在的环境,外在的一切,我们都不可以执着,都不可以强求。
龙逢诛,比干戮,桀纣王,这些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强求外在的环境服从自己的意志,服从自己的愿望,结果都是以本身的失败而告终。
读到这里,我们可能认为,庄子是在教我们要服从外在的环境,不要与外在环境抗争。
这种理解对不对?庄子接下来又举了两个人的例子,从反面来告诉我们真正的顺其自然,并不是逆来顺受。
他说,孝己忧,曾参悲,孝己是殷高宗的儿子,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而且是个大孝子,但是仍然不断的遭受到后母的虐待,最后郁闷而死。
曾子对父母那可是伺候的无微不至,然而他仍然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基本尊重和认可,直到他父母去世了很多年,他想起来这个事情,仍然是泪眼婆娑,始终放不下这件事情。
庄子通过龙逢诛,比干戮,桀纣王,告诉我们,一方面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与外界;另一方面,这种顺其自然,绝不是逆来顺受,道法自然也好,顺其自然也罢。
这个“自然”的本身含义是什么,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大自然,不是指的这些山川河流,动植物。
自然的含义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是这个意思,只有理解了“自然”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够理解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的真正含义。
对于外在的环境,应该是内合于心,外应于物,一切都要回到那个本心上去。
回到那个本心上去,才能够感应外物,才能够影响外物。
这就存在一个顺应万物,还是境由心转的问题,到底是我们顺应外物还是境由心转。
比如说动物自然的迁徙,这种行为,它就是顺其自然,顺应季节的变化,顺应季节的流动,这种顺应外在的环境,它的原则是根据自己身体的感知,根据自己身体的感应来做出的这种判断。
庄子在《在宥》篇说,故君子以不得已莅临天下,莫若无为。
当我们顺应自己内心的感觉,顺应自己身体的这种本有的觉知,本有的感应的时候,这就是无为。
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也,这样就是尊重自己的内心,在尊重自己的生命,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蒙求(116):龙逢板出??张华台坼。董奉活燮??扁鹊起虢。
蒙求(116):龙逢板出张华台坼。
董奉活燮扁鹊起虢。
116【原文】龙逢板出张华台坼【释义】龙逢即关龙逢,亦作关龙逄【音庞】(前1713—前1620),夏朝贤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相。
板出指夏朝君王桀荒淫无度,关龙逢立朝苦谏,夏桀便将他囚于狱中杀死。
后地庭中有金板书出现,上有谶言“臣族虐,王禽。
”意思是贤臣关龙逢将被虐杀。
张华(232—300),字茂先。
范阳郡方城县(今河北固安)人。
西晋重臣,文学家。
西汉留侯张良十六世孙。
台坼即“中台星坼”,意思是天上中台星裂开,是不祥之兆。
小儿子张韪劝其退隐,张华不听,后果然被害。
这里“金板书出”,“中台星坼”都是兆示。
也就是提前有预示,是必然的结果。
【典源1】梁任昉《为百辟劝进梁王笺》:“是以玉马骏犇,表微子之去;金版出地,告龙逢之怨。
”李善注引《论语阴嬉谶》曰:“庚子之旦,金版克书出地庭中,曰'臣族虐,王禽。
’宋均曰:'谓杀关龙之后,庚子旦,庭中地有此版异也。
龙同姓,称族,王虐杀我,必见禽也。
’”【典源2】《韩诗外传》卷四第二章:“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关龙逢进谏曰:'古之人君,身行礼义,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
今君用才若无穷,杀人若恐弗胜。
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诛必至矣。
君其革之。
’立而不去朝。
桀囚而杀之。
”【典源】《晋书·张华传》:“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
父平,魏渔阳郡守。
华少孤贫,自牧羊,同郡卢钦见而器之。
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
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
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
勇于赴义,笃于周急。
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
······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晋史及仪礼宪章并属于华,多所损益。
当时诏诰皆所草定,声誉益盛,有台辅之望焉。
······初,华所封壮武郡有桑化为柏,识者以为不详。
《庄子内七篇之人间世》『四』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
《庄子内七篇之人间世》『四』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
是好名者也。
在庄子看来,像是关龙蓬,比干这两个人,都还是好名者。
为什么这样说呢?国君和民众关系紧张的时候,如果贤臣总是违逆君主示好民众,博得好的名声,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都犯了国君的大忌。
这样会造成国有二主,在国君看来就是謀逆。
“为善无近名”,才是真正的为国为民,天下为公,否则那只是为了自己的贤名。
这一点特别地难以理解,这是庄子对儒家绝大的贡献。
反过来再看儒家的“安贫乐道”就能理解了,就是不把事功落到自己身上。
人去弘道,广大仁道,而非博得自己的仁名。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论语·子罕》)我们再看达巷党人对孔子的评价,似乎能明白一些,得其实而弱其名,这是孔子高明的地方,这就是“为善无近名”,也是老子说的“名者,实之宾也。
”庄子是什么理解老子的,也是孔子的知心人啊。
庄子多方位对儒家的思想进行批判,儒家经受住了,吸收了,那就真正地能立住了。
否则,所谓儒家,会被打蛀虫掏空的。
反过来,那么君王、臣、民之间,有没有好的出路?天下有没有好的出路?人有没有好的出路?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是诸子百家,乃是世界各大宗教的起源。
庄子分出了庙堂和江湖,这是从儒家突围而出。
儒家致力于改变庙堂格局,德化君王。
老子提出无为无不为的理念,回到天下之人各安其所安,和任其自然,并行而不悖。
法家沿袭老子思想,从任自然转为任系统而严密的法度。
宗教分出了人间和天堂,苦海与彼岸,俗世与净土等等。
这种多样的出路,也构成了当今多元的时候文化,同样又是诸多冲突的根源所在,大概人类忘了本来是为生命谋出路,最后演变为生命为某种道某种法献身了。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
国为虚厉,身为刑戮。
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逢和比干的相同点有哪些
龙逢姓关,是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部下,那么龙逢和比干的相同点有哪些呢?下面是有龙逢的故事,欢迎参阅。
龙逢的故事
当时有施氏向夏桀进献一为美人,名叫妹喜。
夏桀得到妹喜之后更是沉迷于寻欢作乐之中。
夏桀朝代,民不聊生,百姓怨恨,都希望夏桀快点完蛋。
龙逢看不下去,决定冒死进谏。
关于龙逢被杀有三种说法。
一说龙逢借献黄图来向夏桀劝谏。
但是夏桀根本不在乎什么黄图,把图给烧了,还把龙逢关了起来,之后又杀了龙逢。
第二种说龙逢没有献图,只是劝谏夏桀不愿意离去,夏桀根本不听直接把龙逢关起来杀了,以后其他臣子看到夏桀都躲得远远的。
第三种说法是夏桀召见龙逢,让他陪看各种酷刑,还问龙逢怕不怕,龙逢直接劝说夏桀,夏桀听不进去还直接对龙逢用上各种酷刑,龙逢被残忍的杀害了。
因为龙逢所在的朝代比比干早,所以龙逢被誉为历史上第一个敢于以死来谏言的忠臣。
比干是夏朝后的商末期纣王的臣子。
比干年老,是商代王族,身为纣王的叔父,他担任了商朝丞相一职。
商纣王和夏桀一样残暴,荒淫,纣王宠爱的是妲己,同样的淫乱不堪,民怨载道。
于是比干义不容辞上前劝谏,纣王被劝得不耐烦,直接挖开比干的心脏。
纣王如此残忍引来百姓和群臣的愤怒,最后终于走向灭亡。
后人把龙逢和比干一同纪念,修建了双忠祠,代表着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为民请命,舍生大义的感人精神。
比干个人资料
这人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封神榜》里,还是港剧。
那时候的比干在剧中绝对是正面人物,那视死如归,勇敢进谏的身影还挺帅的。
在剧中,比干是一个有着七巧玲珑心的人儿。
但是自古君王最不喜欢听的就是大臣在自己耳边瞎叨叨,并且说的还都是些不好听的话。
就算比干受先帝托孤辅佐纣王,但是当时的纣王暴虐残忍,当然容不得比干这样的人存在。
纣王借机挖了比干的心脏,理由是想看看这七巧玲珑心到底长得是什么样的。
在封神榜里比干还有一个机会活命,他出门去问别人:人若没有心脏还能不能活?只要有一个人回答可以,比干就可
以不死。
但是按照普通人的思维来说,没有心脏当然会死,所以比干是必死无疑的。
当然,历史上比干的死亡没有这么曲折离奇。
但他确实是被纣王挖了心死的。
当时在比干执政期间政策清明,百姓生活安静和乐,不可否认比干的确是个很好的臣子。
但可悲的是他辅佐的君王是纣王这样子残暴反复无常的人,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好在他老婆机灵,看到形势不对,带着怀孕的身体躲了起来,为比干留下了一丝血脉。
后来周武王伐纣成功,就派人去寻找比干的后代。
最后在长林这个地方找到他们,便将此地封赏给他们,并赏赐姓氏为林。
比干这人在历史上没有什么黑点,能拥有七窍玲珑心的人,必然是有大仁大才的。
虽然结局悲惨,但是后代过得还是不错的。
关于比干读音
这是两个非常普通的两个字,读作“bi gan”。
分别是第三声和第一声。
不管对与错,我就是觉得这样读起来很好
听,多读几遍就可以听成“饼干”,突然间就少了好多严肃感。
但是根据百度字典的释义,这个词的正确读音是“bi gan”第二个字是读第四声。
别问我为什么,这是人名。
人名
的读音向来没有道理,只有规定。
如果硬要扯点儿什么的话,我们可以从“干”这个字下手,这个名字的读音争议也是在这个字上。
在读第一声的时候,表示的意思很多,多是偏中性的“相关联”的意象。
也可以用来做姓氏,或者是消极的表示浪费,白白地耗尽的意思。
还可以表示数目。
贬义的意思里就是伤害,触犯,打扰别人。
这样看来,这些意思不管哪一个用在名字里,名字的含义都不好。
毕竟中国人在帮孩子们取名字的时候,总是想取一个好的寓意,或者是寄托点儿希望。
在读第四声的时候,意思会更好一点,多表示事物的主体部分或者是重要部分,还有一个更加贴切的意思就是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
从父母给孩子取名字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意思更符合他们的心里,所以读第四声会更加好。
但是换一句话,不过是个名字,只要我们读起来上口开心就好,当然如果你硬要向古人表示尊重可以去抠字眼。
还有最重要的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