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介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段分析可谓一语中的,把比干的内心世界剖析得细致入微,让我们切实地看到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名忠臣、直臣的执着、忠诚、痛苦、无奈。所以萧良有认为比干“表义概于九原,示芳规于百世”。
以民为本,民大于天
中国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可谓根深蒂固、悠远绵长,历代统治者皆奉之为圭臬,但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比干甘愿蹈白刃而殒亡,“谠言才发,轻其百龄之命;淫刑既逞,碎其七尺之躯”(唐太宗《赠殷太师比干诏》),其出发点是“百姓何辜”,这也是比干的精神支柱。“批鳞沥血救斯民,为国何曾知有身。”(阎兴邦《挽比干》)比干之所以能历千百年而“凛然如生,血食不绝”,“岂非忠义之气粹而为乔岳,融而为列星,穷天地,恒万古,作大闲,为民极故也!”(王恽《殷太师庙重建外门记》)
史料记载
明代著名作家比干许仲琳的代表作《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比干为不世出的贤人,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也就是一颗天生有七个洞的珍奇心脏,后忠臣比干因直谏纣王,而开罪于纣王、妲己。
比干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宫廷的摘星楼,斥责妲己祸乱天下,并要纣王改过自新,以振朝纲,再加上曾经因火烧狐狸洞遭妲己(九尾狐化身)记恨,他对纣王说:“不修先王的典法,而用妇言,大祸不远矣!”,后被纣王处以剜心之刑。
在比干所处的时代,君王即国家,宗族利益即国家利益,比干行为的核心应该是“爱国”。所以,李翰以为“有闻亲失而不争,睹亲危而不救,从容安地而称其得礼,甚不然矣”。他认为比干“死于其死,然后为义。忠无二体,烈有余气。正直聪明,至今犹视”。
挽狂澜于既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纣王逐步蜕变的过程中,比干的劝谏是不间断的。即使到了分崩离析之际,微子去,箕子囚,纣王丧心病狂之至,比干依然极言劝谏,永不言弃。作为一位政治家,他不可能不明了政局的积弊难返,但他永不言弃,哪怕有一点点希望也要执着为之。北魏孝文帝在《吊比干文》中的一连串发问勾画出了当时的局势和比干的执着,即:
比干因姜子牙的法术保护,服食神符后可以保护五脏六腑,剖出心脏后仍然不死;但剖心后若在路上遇见人卖空心菜,忠臣比干须问“人若是无心如何?”,若菜贩回答“无心还活”;则比干可保不死;若菜贩回答“无心即死”,就会立即毙命。
结果比干遁走途中,听得一女菜贩言“人无心即死”,登时一命鸣呼,并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相传比干妻小逃入林中并改姓一路南逃,至福建,乾隆年间至台湾。
谏,干职也,亦干意也。谏而死,非干所知也。及其怒也不测,祸成剖心,干以为吾得死所。然犹觊夫天未厌殷,纣或悔祸,幡然而悟,悟而改,盖衍增美,吾且含笑九泉,一死庸伤乎?即不然,昌言论列,慷慨就义,庶几哉有面目见六七君地下。故夫比干之心所以异于人者,非七窍之异,异乎偷生,异乎惜死,异乎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鬼侯已醢,子不见欤?鄂侯已脯,子不闻欤?微子去矣,子不知欤?箕子奴矣,子不觉欤?何其轻生,一致斯欤?何其爱义,勇若归欤?遗体既灰,不其惜欤?永矣无返,不其痛欤?
明朝御史吴达可《题比干墓》更是深入剖析了比干冒死直谏的精神境界:
彼见商室之危,旦暮汲汲,犹冀毒痡之君,万一诲心之萌。谏而行焉,身存国存,固所愿也;谏而不行,国亡身亡,死亦非所避也。即明知其谏必不行而去者有人,奴者有人,死谏不属之吾而谁属也?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史记•宋微子世家》)
这两段文字虽不乏文学色彩在其中,但一些基本史实是应该肯定的,如:比干出身贵族,是皇室宗亲,且身居高位,为朝中柱石;比干屡次劝谏纣王停止淫乱,结果激怒了纣王,遭受了非人的酷刑;比干之谏为“数谏”、“强谏”、“直言劝谏”,其出发点为“百姓何辜”;比干之谏是在朝中重臣或逃或藏或倒戈,政局已如危卵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曾封比干之墓。
比干出身贵族,是君王的亲叔叔,又掌握权柄,要是也像商纣一样沉迷享受不问政事绝对不会激怒纣王。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弃小我为大家,弃个人为宗族,执着前行,虽九死而不悔。唐朝名臣李翰《商少师碑》中论及:
王之叔父,亲莫至焉;国之元臣,位莫崇焉。崇高不可以观其危,亲昵不可以忘其祖。则我成汤之业将坠于泉,商王之命将绝于天。整扶其颠,遂谏而死,剖心非痛,商亡是痛,公之忠烈也,其若是乎!
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
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
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
世俗更而变化兮,伯夷饿於首阳。
独廉洁而不容兮,叔齐久而逾明。
浮云陈而蔽晦兮,使日月乎无光。
忠臣贞而欲谏兮,谗谀毁而在旁。
秋草荣其将实兮,微霜下而夜降。
商风肃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长。
众并谐以妒贤兮,孤圣特而易伤。
不开寤而难道兮,不别横之与纵。
听奸臣之浮说兮,绝国家之久长。
灭规矩而不用兮,背绳墨之正方。
离忧患而乃寤兮,若纵火於秋蓬。
业失之而不救兮,尚何论乎祸凶。
彼离畔而朋党兮,独行之士其何望?
日渐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变容。
众轻积而折轴兮,原咎杂而累重。
赴湘、沅之流澌兮,恐逐波而复东。
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蔽壅。
怀计谋而不见用兮,岩穴处而隐藏。
成功隳而不卒兮,子胥死而不葬。
世从俗而变化兮,随风靡而成行。
信直退而毁败兮,虚伪进而得当。
追悔过之无及兮,岂尽忠而有功。
废制度而不用兮,务行私而去公。
终不变而死节兮,惜年齿之未央。
将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发蒙。
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沉江。
原悉心之所闻兮,遭值君之不聪。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姓名:
比干
别名:
子姓
民族:

出生地:
沫邑人
出生日期:
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
逝世日期:
卒于公元前1063年
个人背景职业:
丞相
宗教信仰:

展开
1生平经历
2史料记载
3历史评价:谏臣极则
4相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词
生平经历
比干是商王文丁(太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后被纣王残杀。
河南卫辉是谏臣比干的长眠之地,比干庙二门之上匾额大书“谏臣极则”四字,集中体现了古往今来志士仁人对比干的崇敬之情,而至今遗留庙中的碑文题咏,更反映了历代先贤对比干精神的解读,至今读来仍不失其现实意义。什么是比干精神?笔者综合这些材料,为读者诸君试为解读。
面对财富权位、功名利禄不动心,爱国忘身,以身殉国
出于子姓,为帝喾高辛氏之后,太始祖为“忠臣比干”,当时纣王无道,残害忠良。他抱着救国救民之心,三日不出宫门,犯颜直谏。纣王恨之入骨,于是剖开比干之心,又派兵包围比干府,欲满门抄斩,比干的两个妃子都怀孕在身,黄氏被捕立即处死,并剖腹取出胎中婴儿,并将尸体以火焚烧。正妃盥妫氏,为了保住比干一脉,放弃殉葬,忍辱负重,被同情的士兵放走,并与四个婢女逃出朝歌,隐居长林石室(今河南淇县西南)中,生下遗腹子:“坚”,成为林姓始祖,其子孙因以为氏,称林氏。是为河南林氏。
历史评价:谏臣极则
比干,子姓,商王太丁之次子,帝乙之弟,帝辛(即纣王)之叔父。关于比干的为政理念、为政业绩,由于史料的缺乏,已经很难还原其原有形态。唯有对比干忠直劝谏、剖心不屈的记载,因正史《史记》及先秦诸子作品中记载甚详,故显得真实可信。
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史记•殷本纪》)
所以,吴达可发出了“知有君不知有身,不可无比干之谏;知有国不知有名,不可无比干之心”的感叹。
忠于职守,勤勤恳恳,执着坚定,不轻言放弃
比干谏君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事件,其中所彰显的道德光华也为后人所激赏。这其中就有对事业的忠诚和执着。明朝萧良有《重修殷太师比干庙记》就从这个角度认识问题,剖析比干的内心世界,他认为:
相关诗词
屈原楚辞七谏•沉江
惟往古之得失兮,览私微之所伤。
尧舜圣而慈仁兮,后世称而弗忘。
齐桓失于专任兮,夷吾忠而名彰。
晋献惑于孋姬兮,申生孝而被殃。
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
纣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吕望。
修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干之丘垄。
贤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
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
苦众人之妒予兮,箕子寤而佯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