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资料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3.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4.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5.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6.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这是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主要特点。
7.责任原理—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应的责任。
8.效益—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应把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9.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0.市场细分—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1.整体产品—指企业的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是核心利益和附加利益的追求和满足,而不是产品本身。
12.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13.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框架,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14.正式组织—其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标准,要求组织成员为了提高活动效率和降低成本而确保形式上的合作,并以正式的物质与精神奖励或惩罚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15.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一种因为工作上的联系而形成的有一定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组织,即非正式组织。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
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作者:————————————————————————————————日期: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
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外部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便成为影响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
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6.案例教学:经验学派所谓的经验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
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2)继电器装配试验;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组织行为学:主要性。
厂照明试验;学。
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5.管理理论的丛林: 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 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或宗旨而提出的。
管理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4.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5.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6.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7.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8.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9.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10.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1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管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管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经营管理:指企业或组织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实现既定目标并增加价值的活动。
2. 组织管理:指对企业或组织内部各项工作进行规划、协调、控制和领导的活动。
3. 制度管理:指依照特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
4. 人力资源管理:指对企业或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进行招聘、培训、激励和离职的活动。
5. 资产管理:指对企业或组织的资产进行规划、配置、评估和优化的活动。
6. 运营管理:指企业或组织对生产、供应链和服务等运营活动的规划、协调和控制。
7. 财务管理:指企业或组织对财务资源进行规划、决策和控制的活动。
8. 市场营销:指企业或组织通过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价格制定和推广销售等活动,满足客户需求并获取利润的过程。
9.战略管理:指企业或组织确定长期目标,规划资源配置和组织发展的活动。
10. 目标管理:指企业或组织根据自身使命和愿景确定具体目标,并设计相应的实施计划和评估方法。
11. 绩效管理:指对组织的绩效进行制定、优化和评估的活动。
12. 领导管理:指领导者对组织内部员工进行激励、指导和管理的活动。
13. 项目管理:指对特定项目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14. 创新管理:指企业或组织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5. 风险管理:指对企业或组织内部和外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应对的活动。
16. 变革管理:指对组织进行重大变革时的规划、执行和监控活动。
17. 品质管理:指对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进行保证和持续改进的活动。
18. 知识管理:指对企业或组织内部知识的获取、共享、存储和应用的活动。
19. 运筹学:指运用数学和逻辑方法对生产、运输、库存和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优化的学科。
20. 外包管理:指企业或组织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提供商进行管理。
21. 策略管理:指管理者对企业或组织的战略进行制定、执行和评估的活动。
22. 合规管理:指企业或组织遵守法规和道德规范,进行合法经营和社会责任的活动。
管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就是在特定旳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旳资源进行有效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旳组织目旳旳过程。
2、高层管理人员:是指对整个组织旳管理负有全面责任旳人,他们旳重要职责是制定组织旳总目旳、总战略,掌握组织旳大体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旳绩效。
3、中层管理人员:是指处在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旳一种或若干个中间层次旳管理人员,他们旳重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旳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旳工作。
4、基层管理人员:亦称第一线管理人员,也就是组织中处在最低层次旳管理者,他们所管辖旳仅仅是作业人员而不波及其他管理者。
他们旳重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旳有效完毕。
5、综合管理人员: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旳所有活动旳管理者,涉及总经理和每个产品或地辨别部旳经理。
6、专业管理人员:指仅仅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职能)旳管理者。
7、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旳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毕组织任务旳能力。
8、人际技能:指与解决人事关系有关旳技能,即理解、鼓励别人并与别人共事旳能力。
9、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旳能力,也就是洞察公司与环境互相影响之复杂性旳能力。
具体地说,概念技能涉及理解事物旳互相关联性从而找出核心影响因素旳能力,拟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旳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旳能力,等等。
10、管理人员:是从事所有或部分管理工作旳人旳总称。
11、等级链:组织机构由最高层到最基层所形成旳层次构造,这一构造事实上是一条权力线,它是自上而正和自下而上保证信息传递旳必经途径。
12、跳板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容许跨越权力线而直接进行旳横向沟通,可以克服由于统一指挥而产生旳信息传递延误。
13、马斯洛旳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旳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旳多种需要提成五种不同旳需要,并按其优先顺序,排成阶梯式旳需要层次:自我实现旳需要、自尊旳需要、社会旳需要、安全旳需要和生理旳需要。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
2、管理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3、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功能或程序,即管理者在实施管理中所体现出的具体作用及实施程序或过程,具体包括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执行这些职责的程序或过程。
4、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
计划职能一般包括:调查与预测,制定目标,设计与选择活动方式等一系列工作。
5、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组织结构并推进组织协调运行的工作过程。
组织职能一般包括:设计与建立组织结构;合理分配职权与职责;选拔与配置人员;推进组织的协调与变革等。
6、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
领导职能一般包括: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运用权威,实施指挥;激励下级,调动其积极性;进行有效沟通等。
7、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活动。
控制职能一般包括:制订标准、衡量工作、纠正出现的偏差等一系列工作过程。
8、管理者: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的人。
9、社会组织:所谓社会组织,是指为实现特定目的,完成特定任务而与社会规程结合在一起的人的群体。
一般指具有法人资格的群体。
10、管理环境: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效果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11、管理机制:所谓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12、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和协调管理要素的工作方式、途径或手段。
13、经济方法:是指依靠利益驱动,利用经济手段,通过诱导和满足被管理者物质需要而促进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
14、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权威,借助行政手段,直接指挥和协调管理对象以实现目标的方法。
15、法律方法:是指借助国家法规和组织制度,严格规制管理对象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一种方法。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汇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名次解释总汇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4.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5.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6.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7.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8.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9.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10.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1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管理学基础》名词
《管理学基础》名词1.管理: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过程。
2.管理者: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的人。
3.管理的创新职能:管理者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创新,他包括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创新以及环境创新。
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
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组织结构并推进组织协调运行的活动。
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
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活动。
4.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和协调管理要素的工作方式、途径或手段。
5.例行问题: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问题,如管理者日常遇到的产品质量、设备故障,现金短缺等。
例外问题: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管理问题:指管理实际与预期标准之间的差异。
6.发散型思维:指为解决某一问题而最大限度地放开思路,从多观点、多方向、多途径寻求解决方法的一种开放性思维方式。
7.确定型决策:即决策事件未来的自然状态明确,每种备选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结果的决策。
风险型决策:指决策事件未来的各种自然状态虽不能预先肯定,但可以测出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的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指决策事件未来的各种自然状态完全未知,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也无法估计,只能凭决策者主观经验做出的决策。
程序化决策:即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对不经常发生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没有决策规范所遵循的决策。
8.计划:指管理者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谋划和安排。
9.战略计划: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术计划: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管理学名词解释(必背!)
名词解释管理: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p11)自然属性: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
(p17)社会属性:实质是“为谁管理”的问题,是为国家当局、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p17)人际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p24)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p25)等级链: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机构。
(p62)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
(p69)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
(p69)程序性决策:即按即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
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指定一个例行程序,凡遇到这一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的决策。
(p81)非程序性决策:问题涉及面广、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程序可以遵循,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决策。
(p82)原理: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p107)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
(p107)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p111)效益:是与效果和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p127)效果:是指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p127)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关系。
(p127)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赋予相关情境的内涵而成为管理决策的依据知识。
(p132)信息化:是一种过程,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成对象或领域发生转变的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指对象或领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所达成的新状态或状态。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
.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
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
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
管理学名词解释管理
管理学名词解释管理一、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1. 计划(Planning)-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它包括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例如,企业制定年度销售目标,并且规划如何通过市场推广、产品改进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2. 组织(Organizing)- 组织职能涉及到安排和构建工作任务、分配资源、确定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等。
企业根据职能划分部门,设立销售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3. 领导(Leading)- 领导职能主要是激励下属、指挥他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等。
领导要为组织成员指引方向,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像一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通过自身的魅力和激励措施,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4. 控制(Controlling)- 控制职能是确保组织的实际运作与计划保持一致。
它包括设定绩效标准、衡量实际绩效、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并采取纠正措施。
例如,企业设定成本控制标准,如果实际成本超出标准,就需要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二、管理的特性1. 二重性- 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自然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
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通过合理组织生产力,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管理的共性。
例如,无论是资本主义企业还是社会主义企业,都需要对生产流程进行科学管理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 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
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管理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
在资本主义企业中,管理是为了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服务的;而在社会主义企业中,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 目标性- 管理的目标性非常明确,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组织目标展开的。
管理学必备名词解释47个
管理学常考名词解释47个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3、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4、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5、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6、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7、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8、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9、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10、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1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新编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存心识、有组织、不停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外面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便成为影响管理活动的外面环境.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
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议: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据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样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需的计算、剖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当前和此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睦,指公司的全部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合,以便于工作使公司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益于公司获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1)工厂照明试验; 2)继电器装置试验; 3)讲话研究; 4)察看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含近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察看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家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相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集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含领导理论和组织改革、组织发展理论。
4.公司再造:公司再造的实行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久需要为目标,经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5.管理理论的森林 :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互相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千头万绪、争相竞荣的场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森林 "。
6.事例教课:经验学派所谓的经验本质上是教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事例教课”。
7.公司文化:公司在长久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建的拥有本公司特点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依据对公司经营条件和外面环境的剖析,确定公司总的经营主旨和经营目标,而且拟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公司达到经营主旨和经营目标所采纳的一系列管理决议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拟定计划、履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管理学基础之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之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之二:名词解释
1.管理
2.精益思想
3.正式组织
4.非正式组织
5.管理原理
6.系统
7.人本原理
8.责任原理
9.效益
10.决策
11.计划
12.名词计划
13.计划工作.
14.战略性计划
15.战术性计划
16.战略
17.市场细分
18.整体产品
19.目标管理
20.滚动计划法
21.组织结构
23.参谋职权
24.职能职权
25.管理幅度
26.控制幅度.
27.组织部门化
28.职能部门化:
29.产品或服务部门化
30.地域部门化.
31.顾客部门化
32.矩阵型结构
33.动态网络型结构
34.授权
35.组织变革。
36.建设性冲突
37.破坏性冲突
38.组织文化
39.领导
40.激励
41.期望=
42.强化=
43.沟通=
44.个体间沟通:=
45.组织间沟通=.
46.团队沟通:=
47..控制=
48.适时控制=
49.适度控制 =
50.客观控制 =
51.弹性控制 =
52.前馈控制
53.同期控制
54.反馈控制
55.预算控制
56.领导权力:
57:组织设计:58.流程部门化:59.冲突:60.动机:
61:有效沟通:62:效价:63:压力:
64.核心能力:65.谈判:。
管理学必备名词解释47个
管理学常考名词解释47个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3、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4、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5、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6、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7、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8、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9、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10、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1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外部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便成为影响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
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6.案例教学:经验学派所谓的经验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或宗旨而提出的。
3.策略:拽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合理分配必需的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4.政策:拽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
5.程序: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的方法、步骤。
6.规则: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7.规划:是综合性的计划,是这实现既定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执行步骤、使用资源以及其他要素的复合体。
8.预算:作为一种计划,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
9.专项计划:又称专题计划,是指这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拟订的计划. 1.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 2.企业经营思想: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的理念。
3.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4.目标分解:是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分目标、个人目标,使企业所有员工都乐于接爱企业的目标,并且在完成这一目标中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1.预测:是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协助管理者掌握情况,选择对策。
2.宏观经济预测:是对社会总供求、经济增长速度、物价指数,就业善等有关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的分析和推断,它主要是为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民展规划、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等服务的。
3.微观经济预测:主要是指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所作的各种经济预测。
4.市场预测:是企业制定新产品开发计划、生产计划、生产准备计划、财务收支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5.定性预测:指依靠人的知识的经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作出定性的描述。
6.定量预测:指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
1.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战略决策:指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大政方针所作的决策。
3.战术决策: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带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
4.业务决策:指属于日常活动中有前提高效率和效益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的决策。
5.程序化决策:指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的标准进行的决策。
6.非程序化决策:指具有极大偶然性、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确定性的决策活动,其方法和步骤也是难以程序化、标准化,不能重复使用的。
7.确定型决策:是指各种可行方案的条件都是已知的,并能较准确地预测它们各自的后果,易于分析、比较和抉择的决策.8.风险型决策:指各种可行方案的条件大部分是已知的,但每个方案的执行都可能出现几种结果,各种结果的出现有一定的概率,决策的结果只有按概率来确定,存在着风险的决策。
9.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类似,每个方案的执行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后果,但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是未知的,完全凭决策者的经验、感觉和估计作出的决策。
10.决策目标:指在一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下,在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所预测达到的结果。
1.组织:一般含义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基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在管理学中,组织被看作是反映一些职位和一些个人之前的关系的网络式结构。
2.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3.正式组织:是指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前职责的组织体系。
4.非正式组织:在共同的工作中自发生的,具有共同情感的团体。
1.矩阵制组织结构:是把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一名管理人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
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一种分权式结构,即:事业部制是在总公司领导下按产品、地区或市场划分,统一进行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相对独立经营、单独核算的部门化分权结构。
3.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4.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
5.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集中。
6.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7.授权:指上级把自己的职级(主要是指决策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1.人员配备:根据组织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2.因事择人:就是员工的选聘应以职位的空缺情况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
3.职务分析:将各项工作的任务、责任、性质及对管理者的要求加以分析研究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4.模拟情景训练: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设计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然后将被测者安排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测试者处理庙宇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其处理的方法和效果来评价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
5.管理人员考评:指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管理者的素质、行为及绩效所作的考核和评价。
1.领导: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宝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2. 组织权:指领导者在其领导活动中,根据事业或工作的需要,对机构设置、权力分配、岗位分工和人员使用等作出安排的权力。
3. 指挥权:就是有关领导者,向其下属部门或个人下达命令或指示等,为实现决策,规划中规定的目标和任务而进行各项活动的权力4. 人事权:指指领导者在有前工作人员的挑选录用、培养、调配、任免等事宜的决定权。
5. 领导者素质: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诸内在要素的总和。
6. 领导班子:领导者通常是在一个最高领导统率下具有一定结构、一定层次的领导集体。
1.激励: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业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
2.动机:人们付出努力或滔天罪行去满足某一需求或达到某一目的的心理活动。
3.效价:指职工对某一目标(奖酬)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职工在主观上认为这奖酬的价值大小。
4.强化: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5.积极强化:在积极行为发生后,管理者立即用物质或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
6.消极强化:又称逃避性学习。
一个特定的能够避免产生个人所不希望的刺激的强化。
7.惩罚:在消极行为发生以后,管理者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以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
1.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
2.前馈控制:指通过观察情况、悼念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3.现场控制:指在某活动或者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给予必要的指导、监督,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管理活动。
4.反馈控制:管理人员分析以前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
5.集中控制:指在组织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对组织内外的各种信息进行统一的加工处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6.分层控制: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级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
7.分散控制:指组织管理系统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独立地实施内部直接控制。
控制系统:指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1.产品质量控制:企业为生产合格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和减少无效劳动而进行的控制工作。
2.工作质量控制: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
3.全面质量管理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