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行为
20 0 9年 第 2期
桂林航 天工 业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O U LN C L E EO E O P C E HN L G O R A FG II O L G FA R S A ET C O O Y 学 术 苑
( 第 5 总 4期 )
浅 析 张 爱 玲 小 说 中 的母 亲行 为
张盛春
( 川 艺术 职 业 学 院 四 基础部 , 川 成都 四 60 0 ) 1 16
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作者:马慧萍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形象一般是值得尊崇与仰慕的,因为母亲终其一生以无比的慈爱与坚忍的毅力来抚育子女,她的牺牲奉献成就了她的功德。
但是到了20世纪,张爱玲却以“罪恶母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苦难伟大的刻板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母亲形象《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丈夫离了婚住在娘家。
当娘家人得知她的丈夫去世以后,便怂恿白流苏再回去戴孝主丧,挑个侄子过继过来,去夫家做寡妇。
白流苏气到了极点,她走到母亲的床跟前,跟母亲诉苦,希望母亲能为自己做主。
可是白老太太为了钱,可以让女儿受尽委屈。
她两次劝女儿出嫁,一次是为前夫守节,一次是去香港做别人的情妇。
白老太太的言行让自己的女儿失望透顶,白流苏宁可用自己的前途来下赌注也不愿意再呆在这个令她绝望的家里。
《半生缘》中的顾太太,平时看起来恭谨平和,但是在关键时分,即在钱的面前,她也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女儿的幸福遭到断送。
她是功利的母亲,被金钱腐蚀掉了母爱,她视养儿育女为一种投资手段,只想从女儿身上谋取最大利益,绝不为女儿的幸福着想。
顾太太对大女儿曼璐去做舞女持默许的态度。
曼璐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学业、青春替母亲支撑起了这个贫困的家庭。
但是她和母亲却是难以沟通的。
她的苦衷无处抒发,她也不愿意向母亲诉苦,因为每当她向母亲哭诉的时候,母亲的劝慰的话语从来都不能够搔着痒处,有时候还是啼笑皆非的。
当曼璐要和流氓无赖祝鸿才结婚时,顾太太对祝鸿才的评价是:他钱是没什么钱,像我们这一份人家的开销总还负担得起。
她对女儿的终身大事还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而不是为女儿是否能够幸福着想。
张爱玲所塑造的“罪恶母亲”形象除了上述的因为金钱这个外在因素导致的,还有本身性格的扭曲这一个内在因素。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由于长期的性压抑有急切的金钱欲使她的心里畸形扭曲,在爱欲、情欲、物欲中不断下堕,因此具有了强烈的占有欲和报复欲。
关于童年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关于童年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王佳慧论文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童年体验论文摘要:母爱本是人世间最无私、宽厚、圣洁的情感,但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却纷纷转化为庸俗、冷漠自私、变态的化身。
通过对张爱玲生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童年体验对她塑造母亲形象有很大的影响。
一、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童年体验的关系在现代文学中,张爱玲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之一。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二三十年代的其他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描写的女性或庸俗、或浅薄、或放荡、或变态,就连一向被视为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刻画的千疮百孔,这些母亲形象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异化,并且充满了调侃、亵渎和批判。
母亲形象的核心便是母爱。
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使人们把母亲神圣化,并把母爱当作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情感。
冰心散文《南归展示出母亲呵护子女的博大胸襟;丁玲长篇小说《母亲》里的于曼桢,以年轻寡妇的身份求学、求职自立,表现出新女性的风采,然而在张爱玲犀利的笔锋下,我们看到,母亲的形象无力招架沉重的传统,她们感情扭曲、心灵异化,失去了母爱神圣的光环。
张爱玲颠覆了传统的母亲形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应该归结于她的童年体验。
童年是人类生命的最初阶段,尽管短暂,却总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尤其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来说,童年体验往往是难以磨灭的印痕。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其童年生活的重创和严重的母爱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一)庸俗的母亲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母亲担负着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等职责。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母亲的敬重也正源于此。
但是,也正式这种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的对母亲的价值评判,铸就了一批又一批遵从“孝、道、礼、义”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这样一类母亲是张爱玲小说中塑造最多的,她们都是“良家妇女”,是传统型的母亲。
比如心经中的许太太,面对女儿暗恋丈夫,而丈夫又与女儿的同学同居这样一个乱伦的事实,也只是忍气吞声,淡淡地说了一句:“一家有一家的难处。
童年体验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近现代文学研究66NG NG 6童年体验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杨美芬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名字连同她的传奇人生犹如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0具有意味深长的启示。
张爱玲作品中苍凉的悲剧氛围,笔下被剥离、异化的人性,缺少温情的观照,甚至作品处处打上了死亡的烙印和痕迹,这些都与其童年时期的缺失体验分不开,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分析张爱玲早期的创作所受到的心理影响。
从一个/古怪的女孩0到名噪一时的传奇作家;从贵族的后裔到/自食其力的小市民0;曾经以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自卑自傲,获得了世俗的成功后反而向凡俗人生靠拢,,这种种不协调和矛盾皆汇聚张爱玲一人之身,使作家本人带上了一层浓重的传奇色彩。
作家体验在作品文本中总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呈现。
普通读者在浏览过作品之后,能引起他们持久兴趣的便是作者了,而张则有意无意地迎合了这一需要。
一般读者对于张的种种传说和揣测,不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我们所关注的,是尽可能真实地理解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作家,包括其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去理解作家的个体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表现。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0这一令人震惊的生命体验来自她少女时代荒凉无奈的经验世界。
海明威曾经这样说:/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就是不愉快的童年。
0所谓缺失经验,即童年生活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
在作家那里,正是她童年期的坎坷遭遇,从而决定了张爱玲的个性和气质,让她时时感受到世界/莽莽的威胁0,也让她后来的作品充满了苍凉的悲剧氛围。
一、亲情的冷漠书写背后的缺失体验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所有家庭都是支离破碎的。
人世间最无私的亲情也被肢解,经不起推敲。
白流苏离婚的钱花完了,亲哥哥、嫂子就来排挤、计算,让离婚几年的流苏回去做已亡丈夫的寡妇,母亲也背过身子认为娘家不是久留之地,使她在自己家里孤苦无靠,才拿残余的青春做赌注;5花凋6中的美丽少女郑川嫦病了的时候,父亲不愿花无谓的钱,因为终究是别人家的人;母亲也生怕因此被丈夫发现藏匿的私房钱,终于放弃了川嫦。
苍凉人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苍凉人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作者简介:谢真真(1993.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57-01引言:张爱玲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她出生于没落的世家大族,她经历了十里洋场的上海岁月,她描绘了清冷华丽的香港故事,也经历了让她“低到尘埃里的爱情”,最终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直至人生迟暮。
她的小说是众多平凡人的小说,她的笔下全是一些小人物。
正如她自己所说:“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
” 通过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通过她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生活的艰难、无爱的婚姻、人性的麻木。
一、童年经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一)父母婚姻概述张爱玲的父亲张庭重和母亲黄素琼结婚时,人人都称羡他们是金童玉女。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确实如此,两个家族都是世家大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衰败了,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张庭重和黄素琼婚姻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彼此思想或者是精神上的不合导致的。
他们婚姻的破裂给张爱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伤害。
这影响了她的一生,也影响了她作品的创作。
在张爱玲的笔下婚姻是无爱的婚姻,人性是扭曲的。
张爱玲曾说:“生命是一袭华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二)父亲对张爱玲的人生及小说创作的影响在生活中,张爱玲与她父亲的关系:刚开始父亲也是很宠溺张爱玲的,张爱玲在文学上很有天赋。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集《天才梦》中写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目标。
”但是父亲的一些所作所为,对于接受了新思想张爱玲,或者说在对比父亲与母亲的生活之后,张爱玲她曾说:“父亲的房间是没有下午,没有希望的下午,越来越接近黑暗的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这是张爱玲对他父亲生活的真实的感想。
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底 的 断送 了女 儿 长 安 的幸 福 , 可 是
她却丝 毫无愧疚 之感 。在七巧 看 来, 她 这样 做 是有 必 要 的 。 七 巧 的这 种 变 态 行 为 , 使 她 成
为“ 罪 恶母 亲 ” 的典 型代 表 。在 七 巧 身 上 我们 看 不 到 任 何 母 爱 的温 暖 , 她 自己婚 姻 不 幸 福 , 可 还 要破 坏儿 女 的婚 姻 ,对 儿 女 却 还 有 嫉 妒 心 理, 对于儿女来说 , 她是一个 “ 侩 子 手” 形 象 。她 这种 近 乎疯 狂 的 行径 , 使我 们 感 受到 了她 的阴鸷 毒 辣 。 总 之 ,在 张 爱 玲 的 诸 多 小 说 中, 她 所 塑 造 的 母 亲 形象 多 是 与传 统 文 学 中 的母 亲 形 象 大 相 径 庭 的 。 这 些 母 亲 们 不 能 给 子 女 们 带 来 幸 福的生活, 甚 至 她们 还 蓄 意破 坏 儿 女们 的幸福 。她 们不 能 给予 子 女们 母爱 的温 暖 , 母 亲 与 子女 们 的关 系 是冷 漠 疏远 的 。这些 “ 罪 恶母 亲 ” 形 象 也 就 成 为 了我 国 文 学 史 中 独 特 的收 获 。
她 的丈 夫 去世 以后 , 便 怂 恿 白流 苏 再 回去 戴孝 主丧 , 挑 个 侄 子 过 继 过 来, 去夫 家 做 寡 妇 。 白流 苏气 到 了 极点 , 她走 到母亲 的床跟前 , 跟母 亲 诉 苦 ,希 望 母 亲 能 为 自 己做 主 。 可 是 白老太 太 为 了钱 , 可 以让 女儿 受 尽 委屈 。她 两 次 劝 女 儿 出 嫁 , 一 次 是 为前 夫 守 节 , 一 次是 去香 港 做 别人 的情 妇 。白老太 太 的 言行 让 自 己的女 儿 失 望 透 顶 , 白 流 苏 宁 可用 自己的 。 《 半生缘》 中的顾太太 , 平 时看 起 来恭 谨 平 和 ,但 是 在 关 键 时分 , 即在 钱 的面 前 , 她 也 是 眼 睁睁 地 看 着 自己女儿 的幸福 遭 到断 送 。她 是 功 利 的母 亲 ,被 金 钱 腐 蚀 掉 了 母 爱 ,她 视 养 儿 育 女 为 一 种 投 资 手 段 ,只 想 从 女 儿 身 上 谋 取 最 大 利 益, 绝 不 为 女儿 的 幸福 着想 。 顾 太 太 对 大 女 儿 曼 璐 去 做 舞
论张爱玲塑造母亲形象的形成原因
论张爱玲塑造母亲形象的形成原因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的母亲大多是有悖于伦理的形象,这种母亲形象表现出张爱玲对传统母性观的批判。
这种倾向的形成,究其原因,与张爱玲对其母亲的情绪记忆,及作家独特的个人气质,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表现也暗含着她对女性及人性层面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期待。
关键词:张爱玲情绪记忆社会背景个人气质在我国传统文学的作品中,母亲的形象一直是以“慈母”的类型居多。
在古典文学中,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最具代表性,这首诗凭借对母亲真挚的感情和“慈母”的形象为后人所称道,而这首诗中的“母亲”也成为中国传统母亲光辉形象的一个缩影。
此外,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写成了感人肺腑的《无家别》。
在现代文学中,又多次出现了表现对“慈母”的眷恋,赞扬伟大的母爱的文学作品。
其中,冰心在1932年写的散文《南归》,就是为了纪念其1929年逝世的母亲,所以她给这篇散文起了一个副标题,叫做《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
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更是表现出“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即使是以“现实主义”作品著称的老舍,在《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也不免发出“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1]的感叹。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学对于母亲的定位,长期以来都直指代表“爱”与“温暖”的方面。
但这种书写状态,直到张爱玲的作品出现才得以打破。
《传奇》是张爱玲解放前的唯一的一个小说集,同时也代表了她创作的最高成就。
《传奇》所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并且作家选择以两性、婚姻和亲情关系的角度来揭示这种生活。
与五四时期大多数女作家所书写的婚姻、爱情、母爱的主题相反,张爱玲所表现的是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几乎找不到一个真正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母亲。
她笔下的母亲大都是自私,软弱,狠毒,愚昧的形象,并呈现出扭曲和病态的一面。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作者:代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3期摘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细致的情感与敏感的内心撑起了全部的写作核心,而起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中她对于母亲形象的描写和刻画。
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总是爱财、冷漠,甚至是仇视子女的。
究其原因,这与张爱玲从小的家庭生活和经济条件息息相关。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冷漠;钱财作者简介:代然(1989-),女,汉族,北京人,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方向。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021、张爱玲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几点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绝大部分的作品都设置了母亲形象,若对这些形象进行通读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的几点显著特征。
1.1 不幸的婚姻生活在张爱玲较为重要的几部作品中,她设计的母亲形象都有着不幸的婚姻。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金锁记》的曹七巧,这个在穷苦环境长大的“麻油西施”,被许配给了传统大家族中患有骨痨的姜家二爷,终日与“废人”度日,在姜公馆中自然是受尽白眼和非议。
因此她紧紧抓住她所能把握的唯一资源——钱,“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①也许是因为她们各自有着不幸福的婚姻,这些母亲的私生活往往是混乱或者说淫乱的:曹七巧(《金锁记》)与三叔姜季泽有染、梁太太(《第一炉香》)与乔其乔、卢兆麟和司徒协的混乱关系,蕊秋(《小团圆》)的各国男朋友更是多得让九莉数不清。
但是,他们虽然有着极强的情欲,但是心里却都是“死灰”般的生活。
这样的设计不仅与张爱玲的创作观有关,也不得不说与张爱玲自己母亲的不幸婚姻密切相关。
1.2 金钱至上张爱玲小说母亲形象的第二点特征,是他们都将金钱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为了钱,母亲可以舍弃一切,甚至是女儿。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半生缘》,顾曼祯的姐姐以其做诱饵,致使祝鸿才逼奸成功。
探析张爱玲小说中母亲形象的重构
探析张爱玲小说中母亲形象的重构作者:徐颖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1期摘要: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大多是灰色的色彩,基调也是苍凉的曲调。
张爱玲通过她自身所经历的世界和自己对于人性的另一种解剖,塑造了许多虚无缥缈的,被扭曲,丑化、颠覆的母亲形象。
本文通过对于她文章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母亲形象来剖析这些重构的母亲形象形成的原因以及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重构母爱被定义为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感情。
从古至今,对于母爱的赞美以及歌颂的文章不胜枚举,都将母亲塑造为“圣母”的形象。
张爱玲成为第一个颠覆母亲形象,质疑以及质问母亲传统形象的人。
这究其原因都是与她自小所生活的环境,所接触过的母亲密切相关。
在张爱玲看来,母亲是病态的,是自私的,是软弱的,母爱亦是如此[1]。
一、软弱的母亲在中国的封建思想当中,母亲即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其职责就是相夫教子,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在思想上,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所做的就是对丈夫之命惟命是从,在他们的世界里丈夫便是天;在经济方面,她们没有经济方面的主导权,只是一味的接受给予。
她们只是这个以父系氏族为主体的社会的一个附属品,她们为了家庭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于是,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赞美母爱的文人墨客比比皆是。
但是,在张爱玲的文章中,却是反其道而为之,认为母亲即是与家畜没有什么两样,是兽性的,是无比丑恶的,于是在他的文章中都是把母亲的负面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2]。
在《心经》这一作品中,许太太的形象就是一名软弱母亲形象的典型代表。
在她的女儿和她的丈夫这一段乱伦之恋中,她采取的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选择不相信,在将信将疑中欺骗自己,不为自己的权利去争取,只是一味的忍受。
作为一位母亲,她没有能力去阻止这场错误和畸形的感情,也没有把她的女儿引向正确的感情轨迹,她作为一位母亲是自私的,是失败的,即使在最后,他的丈夫和女儿的同学婚外恋,她都没有任何的反抗,她选择了对这一段不正确的恋情成全。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作者:李欣莲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第08期摘要:张爱玲出生于名门官宦世家,但是她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童年的缺失经验成为她强大的创作动力和丰富的创作资源。
童年经验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浓厚的悲剧意识;二、鲜明的女性自省意识;三、突出的绘画艺术效果。
关键词:悲剧意识;自省意识;绘画艺术张爱玲出生于名门官宦世家,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清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张志沂曾任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母亲黄素琼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
张爱玲虽然出身于显赫家族,但她的童年生活却是不幸的,父母感情不合,经常争吵,父母离婚之后,又要承受继母的虐待。
儿时的张爱玲几乎没有感受过父母的宠爱和关心,她的童年是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的。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爱,他就会“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在遭受抛弃、遭受拒绝、举目无亲、浪迹人间的痛苦。
”[1]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但是,童年的缺失经验却成为她强大的创作动力和丰富的创作资源。
童年经验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出身豪门,家世显赫。
但1920年出身的张爱玲却生不逢时,她更多感受到的是家族的没落和面对家族衰败时的惊恐、无奈、悲伤的情绪。
小时候,在民初式样的老洋房里“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 [2]童年记忆中的感伤成为她挥之不去的梦魇,也为她的创作奠定了情感基调。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中擅长于表现败落的旧式家族和残缺的人性。
“苍凉”是张爱玲作品中出现得较多的词汇,也是她作品中呈现得最突出的氛围。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故事结局看似完美,当他们新的生活刚刚拉开序幕,凄凉的胡琴声响了起来“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3]《金锁记》中长安无奈地离开自己喜欢的学校“来了半年,又无缘无故悄悄地走了。
从罪恶的母亲谈起_浅析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走下神坛的母亲_论张爱玲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
收稿日期:2004-09-03作者简介:曾琪(1970-),女,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学院中文系讲师。
走下神坛的母亲———论张爱玲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曾 琪(东华理工学院中文系,江西抚州 344000)摘要:对于母亲的书写大多是从审美的角度,歌颂她的伟大、无私和圣洁,使得母亲成为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单面形象。
张爱玲以她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体验,对传统的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消解了母亲创造生命的伟大性,并对母亲作为儿女的精神家园的期待给予无情摧毁;最后母亲神圣、纯洁的象征意义也被彻底解构,从而还原了母亲作为人和女人的本来面目,多角度地折射出母亲自私、卑怯、扭曲的另一种真相。
关键词:母亲;张爱玲;颠覆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79(2004)0620058204Mothers G oing Dow n From the Altar———T alk About Zhang Ailing ’s Subversion of the T raditional M others ’ImageZE NG Qi(Chinese Department ,China East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Fuzhou 344000,China )Abstract :Writing about m others is m ostly from the aesthetic angle ,who are great ,unselfish and holy and pure ,which makes m others become the single image generalized and m odelized.Zhang Ailing subverts the tra 2ditional m others ’image by her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life ,she clears up the greatness that m others create the life ,and destroys mercilessly the expectation which children regard their m others as their spiritual homes ;Finally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m others who are holy and pure is com pletely subverted ,the authour restores the original state of m others as human beings and w omen ,who are selfish ,mean and cowardly.K ey w ords :m other ;Zhang Ailing ;subversion 母亲,自古以来就背负着神圣、伟大的象征意义,在父权意识体系中走过千年的历史,以至于母亲角色扮演者的女人与人的面目却被其神圣的荣光所遮蔽,变得模糊而隐秘。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
引言
母亲历来是被讴歌的对象,长久以来,母爱一直被赋予理想和神圣的光环,无数的文学作品歌颂了母亲的神圣、伟大和无私,赞扬母亲用自己无比的慈爱与坚韧养育子女,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下一代的幸福,作家们在小说中塑造出一个个含辛茹苦、宽厚仁慈的母亲形象。说起母亲我们就会想起温柔、善良和慈祥等使人温暖的字眼,让我们沉浸在母爱的海洋里。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母亲是人们历来歌颂的对象,在人们的传统意识当中母亲是神圣的、伟大的和无私的,她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下一代的幸福,这种观念使得母亲形象变得单一化、模式化。直到张爱玲的出现,她用自己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自身强烈的审母意识,她不愿再重复母爱神圣、母亲伟大的笔调,张爱玲在作品中对传统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笔下母亲形象一反传统的伟大崇高而变得自私冷漠残忍,为我们塑造了一群自私、愚蠢和狠毒的母亲形象,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人性化、立体化、生活化。这让我们切身地体会到母亲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
一、七巧的疯狂和变态
三、其他母亲的自私和残忍....................................................5
结语........................................................................9
参考文献...................................................................10
尤其是在20世纪初,一批女性作家在五四精神感召下,她们批判旧的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爱情和个性的解放。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作家们开出了一道改造社会的药方,那就是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核心的“爱的哲学”去解救受苦的女性,为此她们寻觅到的“真理就是一个字:‘爱’。”[1]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冰心,她生长于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母亲是对冰心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冰心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她聪慧端庄,勤俭持家,待人宽厚,爱护子女,尤其有一颗充满着爱的心。冰心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对她来说,母爱是至高无上的,母爱能够弥补世界破碎的心灵并给予人类关怀和希望。冰心有很多讴歌母亲的作品,其他作家也有很多歌颂母爱的作品,在当时形成了一股讴歌母亲的风潮。直到四十年代张爱玲的出现,她对母爱作了新的阐释。她认为母爱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根本不值得赞美。记得她曾说过:“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我们似乎不能引以自傲。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2]有了这些认识之后,她不愿再重复母爱神圣、母亲伟大的笔调,因为她很清楚地认识到:“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而女人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那是她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浑身是母亲了!”[3]所以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不再是温柔、慈爱、具有无比宽大胸怀的女人,而更多地显示出了女性冷漠、自私和功利的一面,一反传统的母亲观,她毫不留情地打破了母亲头上笼罩的神圣的光环。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母亲形象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母亲形象【摘要】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向以其爱情故事的传奇性引人注目,本文拟就文中的母亲形象做出分析。
不同于主流评论家对张爱玲作品母亲形象的贬抑,本文重点分析父权文化道德压抑下母性生存的无奈,以及男权背景下母亲这一文化符号对女性的规定和塑造。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母亲形象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倾城之恋》讲述了“一个自私的男人”和“一个自私的女人”在乱世中的故事。
①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爱情,一直以来吸引着读者和评论家的目光,却很少有人关注到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人们说起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首先会想起《金锁记》里的曹七巧――邪恶、变态的母亲形象。
甚至有评论家由此认为张爱玲塑造的母亲形象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巫母群像”。
她们完全丧失了“母亲”一词所应蕴涵的生命、慈爱、理解等等意义,彻底暴露出“母亲”一词所投下的阴影②――用荣格在《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中的话说,就是“那个隐藏着的、受压抑的部分”,“那最大部分的卑劣与负罪人格”。
③ 事实上,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广的含义。
本文拟就《倾城之恋》一文,分析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1.白流苏之母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母亲兼有多重身份,一是离异之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苏的生母,二是七小姐宝络的继母,同时她又是白家两位男性成员三爷四爷的母亲。
作为一个旧式老太太,扮演好这么一个角色让她苦不堪言。
作为流苏的生母,嫁给一个“有名的赌徒”已经是她人生一大悲哀,而丈夫公然纳妾更是曾经带给她许多烦恼,她深深知道遇人不淑的苦楚。
所以流苏离异,她并没有给予女儿任何责骂或侮辱,而是收留了她。
在当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白家这样的大公馆,女儿出嫁后离婚再回到府内是怎样羞辱门风的一件事。
如果说流苏的三哥四哥同意她离婚是贪图她的财产,流苏的母亲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呢。
她也许只是联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身世,想尽自己所能给予女儿最后一点庇护。
她对流苏应该是有信心的。
论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读·闻·观38论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车文利摘要:无论古今,提到母亲,皆是圣洁、无私的化身,张爱玲作品的出现让人们逐渐发现了伟大母爱的另一面,如同恶魔一般的母性被写在了张爱玲的文字中。
这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另类,这是开始重新审视母亲形象的重大一笔,母亲的形象一反传统的圣洁与美好,冷漠、自私的形象隐藏在传统母亲形象的面纱之下。
关键词:张爱玲;母爱;颠覆作家张爱玲从不追随主流,她开启了母亲形象的另类书写,将母亲与“神圣”“无私”“含辛茹苦”的形象剥离开来,用“冷漠”“自私”“物质”等特质所取代。
一、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一)被金钱扭曲灵魂而泯灭亲情的母亲不论是《花凋》中的郑夫人、《琉璃瓦》中的姚太太、还是《十八春》中顾曼桢之母,她们都是自私、贪婪的化身,在亲情和金钱之间她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金钱。
儿女对他们而言,只是用来炫耀和追名逐利的工具,为了利益,她们可以牺牲儿女的婚姻、幸福甚至生命。
这些母亲的形象无疑是自私庸俗、让人厌恶的,她们泯灭了一个母亲应有的爱和责任。
(二)冷漠、自私的母亲形象《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蜜秋儿和《倾城之恋》白流苏之母看似是爱孩子的,但其实她们的爱是冷漠的、自私的。
蜜秋儿婚姻生活的不幸使她产生了畸形的心理,只想把女儿永远地留在身边,不想让女儿拥有美满的婚姻;而白夫人为了逢迎儿子,对白流苏的哭诉“一味地避重就轻”,排斥女儿,两位母亲的自私和冷漠都直接造成了女儿的悲剧。
(三)庸俗的母亲形象在张爱玲的作品里,除了冷漠自私、被金钱控制的母亲外,还有一些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平凡、普通,愚昧无知。
如《心经》中的许太太,丈夫屡屡出轨,甚至与女儿越过了父女之情的界限。
但许太太选择了忍气吞声,甚至还在为家人寻找退路。
许太太在传统世俗的面前,不仅对伤害已无动于衷,甚至可以将自己的自尊踩在脚下。
(四)变态疯狂的母亲《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
曹七巧本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被贪财的哥哥嫂子嫁给了姜家从小就瘫痪在床的二少爷。
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摘要: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张爱玲童年阶段对家庭内部父母之爱、和睦之乐的缺失性体验是其小说创作的宿因。
童年期间华美而不幸的家庭生活体验直接影响了张爱玲在小说关于中家庭伦理主题的表达,通常呈现亲情异化、畸形腐朽的家庭图式。
同时,童年伤痛性的家庭经验致使张爱玲在小说中将世俗化的物欲观体现得极其透彻。
而在张爱玲小说孤独悲凉的风格背后对人的同情也与其童年时期对家庭关系的体察息息相关。
本文将就以上三方面内容探讨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字:童年时期家庭经验张爱玲小说创作童年时期家道中落背景下家庭分崩离析的破碎化状态对张爱玲的性格和气质的影响尤其巨大,张爱玲易感多思的性格偏向更使其对童年阶段的家庭生活体验得深刻透彻。
海明威曾直言不愉快的童年是对作家最好的写作训练,而张爱玲无疑诠释了这一观点,她能够将自己有限的、独特的童年时期的家庭阅历在日后的人生经验中转化为深度的生存体验,由此构筑成一个虽然狭小却相当深邃、完整的经验世界,童年家庭经验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
(1)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也成就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一、家庭伦理与亲情关系的异化张爱玲出身于典型的败落式贵族家庭,其父亲是执缉遗少,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而且性情暴躁、乖张,其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女子(2),旧习气与西洋化格格不入的矛盾在一个只是仰赖着先人余荫的家庭中暴露并强化。
而后父母的离异也只是家庭悲剧的开始,被迫留在父亲家中的张爱玲忍受着继母的泼辣跋扈、父亲的毫无温情和举家的冷眼漠视,而张爱玲在强烈的冲突和怨愤中转而投入向母亲的家中,然而母亲的生疏高冷并未真正得使幼年时期的张爱玲摆脱那种窒息的心灵囚禁处境,其举动反而加深了“父亲的家”和自身之间冲突对立,在这种家庭处境的张爱玲所产生的癫狂的心理感受将一颗尚未成熟的心灵被摧残。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1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摘要]:“母亲”这个形象在世人心目中向来联想到的便是爱心、圣洁,是为儿女遮风挡雨的港湾。
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我们却能看到另一类有悖常理的母亲形象。
母亲走下了神坛,完全被世俗化、异化了。
让人噩梦连连的母爱充斥在她的小说当中,成为女性扭曲人性的进一步表现,丧失美好的最后底线。
本文通过剖析张爱玲作品中母亲们的形象,深刻揭示了40年代的中国女性在男权主义的压迫下所形成的封建愚昧、金钱至上、人格变态的生存状态。
并且对这些母亲形象的根源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异化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文坛走红的奇女子。
她的小说,多是写“在急遽变动的以男权为中心的中国社会里,中国女性的地位与自位之道。
”[1] 但她笔下的形象“所给人的感觉仍旧是对生命对人性的苍凉。
”[2] 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
在张爱玲笔下的苍凉世界中,母亲的形象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异化,母爱所表现出来的只有虚无、飘渺。
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写了一系列的母亲形象。
在她的作品中,那些本该有着温柔善良的传统母性们在生活的丑恶中,变成了一个个无情的贪婪者。
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作者犀利的笔端无情的撕裂。
不谈爱情的女性成为人母之后,一反母亲形象圣洁、美好的传统,受到调侃和亵渎。
她们虽不乏对儿女得疼爱,但绝非神圣、纯洁,而是或糊涂、或自私、或卑琐、或病态,或兼而有之,后者往往淹没了前者。
母亲和儿女的关系不再是温情脉脉的小夜曲,母亲在儿女心目中拥有的不在是单纯的尊敬和爱戴,更多的充斥着无可名状的隔膜,甚至仇恨。
“任何艺术创作,都不是简单艺术技巧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人生的揭示与表现”,[3]作者正是从人生和社会的最阴暗的一面对这些母性形象深刻揭露,透视出人类的本原状态,才使得人类对真爱的渴望、对幸福的执着得以遮蔽的显现;才使得作者的内在蕴藉在情感冲突中找到了释放和外泄的渠道;才使的作者自身的生命悲剧意识得以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童年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来源:考试吧()2010-11-13【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模拟考场
中国最大论文发表平台
拥百家省级,国家级,核心级别期刊代理权, 国内顶尖论文发表指导机构!
想赚钱的进来了解下百莲凯
百莲凯美容院加盟店让我有了自己的事业现在生意很火爆,加盟果真要选对品牌!
百度推广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童年体验
论文摘要:母爱本是人世间最无私、宽厚、圣洁的情感,但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却纷纷转化为庸俗、冷漠自私、变态的化身。
通过对张爱玲生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童年体验对她塑造母亲形象有很大的影响。
一、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童年体验的关系
在现代文学中,张爱玲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之一。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二三十年代的其他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描写的女性或庸俗、或浅薄、或放荡、或变态,就连一向被视为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刻画的千疮百孔,这些母亲形象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异化,并且充满了调侃、亵渎和批判。
母亲形象的核心便是母爱。
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使人们把母亲神圣化,并把母爱当作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情感。
冰心散文《南归展示出母亲呵护子女的博大胸襟;丁玲长篇小说《母亲》里的于曼桢,以年轻寡妇的身份求学、求职自立,表现出新女性的风采,然而在张爱玲犀利的笔锋下,我们看到,母亲的形象无力招架沉重的传统,她们感情扭曲、心灵异化,失去了母爱神圣的光环。
张爱玲颠覆了传统的母亲形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应该归结于她的童年体验。
童年是人类生命的最初阶段,尽管短暂,却总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尤其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来说,童年体验往往是难以磨灭的印痕。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其童年生活的重创和严重的母爱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
(一)庸俗的母亲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母亲担负着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等职责。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母亲的敬重也正源于此。
但是,也正式这种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的对母亲的价值评判,铸就了一批又一批遵从“孝、道、礼、义”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这样一类母亲是张爱玲小说中塑造最多的,她们都是“良家妇女”,是传统型的母亲。
比如心经中的许太太,面对女儿暗恋丈夫,而丈夫又与女儿的同学同居这样一个****的事实,也只是忍气吞声,淡淡地说了一句:“一家有一家的难处。
”这个母亲在自己受尽伤害后,还在为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寻找退路,虽然令人唏嘘,但也不得不说这个母亲的确是生活在家庭的最底层,她不去想该用什么方法来阻止这种状况的发展,而是牺牲自己的尊严来扞卫这个名存实亡的家庭的尊严。
说到底,这也是一种愚昧。
《年轻的时候中的潘太太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在旧礼教压迫下牺牲了一生幸福的可怜人,充满了爱子之心,可是不能够了解他,只懂得为他弄点吃的,逼着他吃下去,然后泫然送他出门。
”除此之外,潘太太只喜欢拔头上冒出的白发,或者是听绍兴戏,叉麻将,“有了不遂心的事,并不见她哭,只见她寻孩子的不是,把他们怄哭了。
”一个浅薄、无聊的庸俗母亲跃然纸上。
在童年张爱玲的眼中,生母黄逸梵受过高等教育,但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也作不了主,嫁给张廷重后对于丈夫纳妾、狎妓之事也只装作视而不见。
在她留洋期间,姨太太堂而皇之地住进张家,她也是不闻不问。
母亲的学识和爱好都是高雅的,但思想却又如此庸俗,这些童年经验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作家的创作之中,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冷漠自私的母亲
与庸俗的母亲相比,这一类母亲则是在感情与经济的冲突中,毫无例外地选择地选择了后者。
《倾城之恋》中,离了婚的自流苏受到哥嫂的排挤而向母亲寻求安慰时,白老太太只是“一味地避重就轻”,让自流苏回婆家做寡妇,过继个儿子,为死去的丈夫守节。
当流苏趴在床上痛哭着,想抓住母亲作最后的哀求时,却发现母亲不知何时离开了。
对于这种“恶意的缺席”,流苏心里终于明白:“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
她似乎是魔住了,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
”
在《花凋》中,冷漠自私的母亲形象更是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郑川嫦生了病,“郑夫人忖度着,若是自己拿钱给买,那是证实了自己有私房钱存着”,所以她照顾郑川嫦只是出于女性的本能或者是心中那一丝愧疚,全然没有了爱的成分。
郑太太对川嫦的情分显然不外乎“兽性的善”,不然她不会因为“丈夫是哄钱用的一等高手”,害怕丈夫知道自己有私房钱存着,而眼睁睁地看者女儿“一寸一寸地死去”却无动于衷。
说到底,这是出于人性的自私。
百度推广
那么,张爱玲在创作这一系列母亲形象时是否投射了她的母亲的影子呢?答案是肯定的。
由于后母的挑唆,张爱玲被父亲毒打后软禁起来,在此期间,张爱玲身患严重痢疾却无人问津,要不是仆人偷偷给她吃了一些药,她早就命丧黄泉了,而这一切都是冷漠残忍的后母一手造成的。
后来,张爱玲逃出父亲家与生母住在一起。
当年夏天,张爱玲的弟弟也跟着来了,“带了一双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是不回去了。
母亲告诉弟弟说她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个人,因此无法收留他。
弟弟哭了,爱玲在旁边也哭了。
后来弟弟只得回去,带着那双篮球鞋。
”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正是由于张爱玲童年时母爱的缺失才使她的笔下出现如此可怕的母亲形象。
(三)变态的母亲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由于在婆家长期受到排挤嘲弄,在丈夫和婆婆死后,紧紧抓住金钱,她的心理已经完全扭曲了。
她将自己的一切不如意变本加厉地发泄在儿女身上。
七巧看到女儿恋爱后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内心便极端不平衡起来。
因为女儿幸福的表情刺痛了她内心的伤疤。
恼羞成怒的她把多年来积压在心头的怨恨全部疯狂地泼向女儿长安:“这些年来,多少怠慢了姑娘,不怪姑娘难得开个笑脸。
这下子跳出姜家门了,称了心愿了,再快活些,可也别摆在脸上呀一一真叫人寒心!七巧还用许多恶毒的话侮辱女儿的人格,打击女儿在婚姻方面的自信心。
这不是一个母亲对女儿说的话,而是一个疯狂的失去理智的女人对自己仇视的同性的报复。
张爱玲用她冷冰冰的笔写出了一个魔鬼似的母亲的变态心理与行为,解构了传统文学中以“爱”为核心的慈母形象,将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写得如此恐怖,令人毛骨
悚然!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张爱玲对这一类母亲十分憎恶,就像憎恶她的后母一样。
张爱玲私自去生母家中住了两个礼拜才回来,那天进了家门后母就找茬打了她一巴掌。
因为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张爱玲对她毫无感情可言,所以本能地便要还手,被仆人拉住了。
但后母的举动却像发疯了一般,她一路锐叫着奔上楼去:“她打我!她打我!”从此以后,在张爱玲的字典里,后母便成为疯狂和变态的代名词。
这段痛苦的回忆伴随了张爱玲一生,也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
张爱玲的作品向人们证明着孤独与自私,也包含着对人生的讽刺。
这正是她从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中体验出来的独特感受,是她熟悉的旧上海家庭生活的折射。
从心理学讲,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个体的童年体验常常为她的整个人生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她曾短暂地从生母那里获得母爱,但只是昙花一现。
生母长期出国,父母离异,后母狠毒,使张爱玲感到了母爱的缺失,这种阴影反映到作品中便有了对母亲形象的否定和瓦解。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所写的一系列母亲形象,真切地传达了张爱玲对人生的感悟、思索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她揭穿“母亲神话”即是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也是对人性的思考,对时代的思考,这种精神对后来人也是极具有启示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