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及其腧穴

合集下载

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

第九节、手厥阴心包络经
心包经共九穴,原穴为大陵穴,络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外关穴。

厥阴是阴气消尽的意思,适应虚症里症,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1.经中穴道
起自胸乳处(第四肋)外侧一寸之天池穴,经腋平线下行二寸之天泉穴,下行肘内廉大筋内侧横纹头下陷之曲泽穴(合穴),从曲泽下行掌后去腕五寸门穴(疗穴),下行掌后三寸两肋间陷中之间使穴(经穴),下行掌后二寸两肋间之内关穴,下行腕关节横纹上两肋间之大陵穴(原穴),再下行掌中第二、三掌骨间之劳宫穴(疗穴),沿手掌食指外侧,止至中指末端指甲旁之中冲穴(井穴)。

2.循行路径
(1)手厥阴心包络经部分:起自于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属心包络之经,内行下膈,历络三焦者,散布于腹之上、中、下三焦。

(2)手厥阴心包经部分: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

从天池循臑内至天泉。

从天泉穴循行手肘经手太阴肺经及手少阴心经两脉之间,入肘内曲泽穴。

下臂行两筋之间,门、间使、内关、大陵四穴,再入掌中劳宫穴。

从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即中冲穴。

(3)手少阳三焦经部分:手厥阴心包络经行至中指出,至中冲穴即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3.疾病症候
患手厥阴心包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胸、心、胃、神志病为主,有下列病候:心悸、失眠、手心发热、肘臂拘攀、腋下肿、胸胁部支撑胀满、心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心烦。

手厥阴心包络经经筋图
手厥阴心包络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循行路线:
1.起于胸中
2.属心包络
3.下膈
4.历三焦
5.出腋
6.入肘
7.抵掌中
8.循中指之端。

九、手厥阴心包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vin,PC.(一)经脉循行①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②向下通过横膈,③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④胸部支脉:沿着胸中,⑤出于胁部,至腋下3寸处(天池),⑥上行到腋窝中,⑦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⑧进入肘窝中,⑨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⑩进入掌中,11 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12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腧穴(共9穴,左右18穴)1.天池(PC1)[定位] 在第4肋间隙,乳头外侧1寸处(或前正中线旁开5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穴区内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壁浅静脉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肌支、,胸外侧动脉分支和第4肋间神经、第4肋间动脉分布。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心烦,胁肋疼痛,瘰疬,乳痈。

[配穴举例] 配内关治心绞痛;配委阳、极泉治腋窝淋巴腺炎(《腧穴学》)。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本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2.天泉(PC2)[定位] 在腋前缝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喙肱肌;穴区内有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肌皮神经肌支和肱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心痛,咳嗽,胸胁胀痛,臂痛。

[*作] 直刺0.5—0.8寸;可灸。

3.曲泽(PC3) 合穴[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旋前圆肌、肱肌;穴区内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深层有正中神经和肱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挛痛。

[配穴举例] 配大陵治心悸;配内关、中脘治胃痛、呕吐;配曲池、委中治中暑(《腧穴学》);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针灸大成》)。

手厥阴心包经与腧穴

手厥阴心包经与腧穴

下络大肠,返 循胃口,上膈 属肺 胸前壁外上方
前缘 拇指桡侧端
出属心包络, 出属心系,下 下 膈 , 历 络 三 络小肠 焦 腋窝 胸前壁外侧
正中 中指端 后缘 小指桡侧端
(二)主要病候 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 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证。
(三)主治概要


心胸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胸痛。
【功效】清热开窍,宁心安神。
【主治】1.(急救)中风,昏迷,中暑,心绞痛。 2.口疮,口臭,鼻衄。 3.癫,狂,痫。 【配伍】心痛配心俞;口疮、
口臭配内庭;癫狂配少商、
曲池、颊车。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中冲 PC9 (井穴) 【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功效】清热开窍,宁心安神。 【主治】1.(急救)中风昏迷,中暑,昏厥,小儿惊风。 2.胸痛,心烦,舌强肿痛。 3.热病,掌中热。 【配伍】舌强肿痛配玉液、廉泉;中暑、中风昏迷配 内关、水沟。 【操作】浅刺0.1寸;或用 三棱针点刺出血。
【配伍】治疗癫痫配伍大椎、后溪;疟疾
配伍大椎、陶道。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内关 PC6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 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 【主治】1.心悸,心胸胁痛。 2.休克,无脉症,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 3.胃痛呕吐,呃逆。 4. 失眠,癫狂,痫证,郁证,偏头痛。 5. 中风偏瘫,肘臂挛痛。 6. 热病,疟疾。 【配伍】心痛、心悸配郄门;失眠配神门; 胸闷、胃痛、呕吐配公孙;上肢痿痹配极泉、 尺泽、合谷。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手厥阴心包经小结
1、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胸中,属心包,络三焦。 体表:从胸部抵腋下,沿上肢内侧正中 下行,止于中指端。支脉从掌中至无名指尺 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本经腧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共9穴。 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心包、三焦。

第09章 手厥阴心包经

第09章 手厥阴心包经

第09章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1)。

其支者:循胸出胁(2),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3)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4)出其端。

[本经穴]天池、天泉、曲泽(合)、郄门(郄)、间使(经)、内关(络)、大陵(输、原)、劳宫(荥)、中冲(井)。

【注释】(1)历络三焦——此指自胸至腹挨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2)胁——乳下旁肋部。

(3)两筋——指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

(4)小指次指——小指侧的次指,即无名指,亦即第四指,下同。

【语译】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1),心中澹澹(2)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注释】(1)支满——支撑胀满的感觉(2)澹澹--音淡。

形容心悸状。

(3)主脉——诸脉皆属于心,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代心受邪,故主脉所生??【语译】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心中热,前臂和肘弯掣强拘急,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心跳不宁,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下止。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脉”(心主血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手厥阴络脉【循行】《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

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1),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手厥阴心包经按摩穴位图

手厥阴心包经按摩穴位图

手厥阴心包经按摩穴位图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左右各9穴。

本经循行路线: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过膈肌,经胸部、上腹、下腹络于三焦。

由胸部分出支脉1沿上臂前侧的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间下行入肘横纹,向下走小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肌腱与掌长肌肌腱)间入掌中,沿手中指桡侧出指末端。

由掌中分出支脉2沿手无名指出指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胸胁胀满,腋肿,肘、臂部拘挛不能屈伸,手心热。

内脏——心烦,心悸,心痛,喜笑不休,面赤。

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诸痛痒疮、胃病等。

天池(手厥阴心包经穴)位置:胸部,第4肋间隙,乳头外展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主治: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疠,疟疾,乳痈。

天泉(手厥阴心包经穴)位置:臂内侧,腋前纹头下展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

主治: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心悸。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穴;合穴)位置: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尺侧缘。

主治:心痛,善惊,心悸,胃痛,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咳嗽,泄泻。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穴;郄穴)位置:小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5寸。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胸痛,咯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胃痛,热病,肘、臂痛。

间使(手厥阴心包经穴;经穴)位置:小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3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症,腋肿,肘挛,肘、臂痛,咯血,呕血。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位置:小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症,郁症,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腕、臂痛。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穴;俞穴;原穴)位置:腕掌横纹中点,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手厥阴心包经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手厥阴心包经

【功用】清暑泄热,和胃降逆,清热解毒。
【主治病症】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风性心脏病,心肌炎;
2. 其它:急性胃肠炎,支气管炎,中暑等。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中指放散。

2.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2. 其它:上臂内侧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 至肩部。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19/7/8
11
天泉 Tianquan(PC 2)
【配穴】
1、配内关、通里治心痛、心悸; 2、配侠白、曲池、外关治上肢痿、痹、瘫、痛;
2019/7/8
纹上5寸。
【取法】仰掌,微屈腕,在腕横纹上5寸,当曲泽 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 之间取穴。
【穴名释义】本穴为手厥阴之“郄”,穴在前膊两筋 间,掌后去腕五寸处,两筋夹隙中。其穴深大、故 称“郄门”。
【特异性】手厥阴经之郄穴。
2019/7/8
16
郄门 Ximen(PC 4)
30
中冲 Zhongchong(PC 9)
【定位】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取法】仰掌,在手中指尖端之中央 取穴。
【穴名释义】本经之气,中道而行, 直达手中指之端。故名“中冲”。
【特异性】

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木。
【功用】

苏厥开窍,清心泄热。
2019/7/8
31
中冲 Zhongchong(PC 9)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昏迷,休克,脑出血,中暑, 癔病,癫痫,小儿惊风;

第九节手厥阴心包经

第九节手厥阴心包经

腧穴配伍:
中风:极泉; 正中神经损伤:合谷、后溪; 呕吐、呃逆:公孙 ;
高血压:行间; 高脂血症:足三里; 癔病性失语:上廉泉; 脏燥:神门、太冲; 原发性痛经:血海; 眩晕:中脘、丰隆。
大陵(PC7)输穴;原穴
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央,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主治:
清热宁神—心痛、悸,癫狂痫,身热、 中暑、喉痹;
Hale Waihona Puke (五)特定穴五输穴:中冲、劳宫、大陵 、间使 、曲泽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原穴:大陵 ; 络穴:内关 ; 八脉交会穴:内关 (八脉交会通阴维脉) 郄穴:郄门
天池(PC1)
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5寸。
功效主治:
止咳平喘—咳嗽,气喘,胸闷、痰 多,胸痛;
通乳散结—乳痈,乳少,瘰疬。
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肌腱之间。
功效主治:
宁心安神——心痛、悸、心烦胸痛,癫痫;
凉血止血——咳血、呕血、咯血、衄血、 痔血、疔疮。
操作:直刺0.5~1寸。
腧穴配伍:
呕血:阴郄; 咳血、咯血:膈俞、肺俞、尺泽; 冠心病、心绞痛:内关、膈俞; 心悸:神门、心俞; 失眠:神门; 神经性呕吐:梁丘、足三里、太冲。
间使(PC5)经穴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主治:
宁心安神—心痛、悸、烦,癫狂、 癫痫,热病,疟疾;
宽胸和胃—胃痛、呕吐、胸闷气短、 中风痰涎上涌;
通络止痛—肘臂痛,腋痛,头痛等。
操作:直刺0.5~1寸。 腧穴配伍:
心痛:巨阙、灵道; 心悸:心俞; 失眠:神门; 经期乳房胀痛:三阴交; 乳腺炎:膻中、太冲; 胃痛、呕吐、呃逆:大椎、内关; 反胃:尺泽; 癫痫:后溪、丰隆。

9手厥阴心包经

9手厥阴心包经
指浅屈肌 尺侧腕屈肌
精选完整ppt课件
18
5.间使★ Jiānshǐ (PC 5) 经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
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
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
侧腕屈肌腱之间。
12寸
桡侧腕屈肌腱
间使
掌长肌 腱
精选完整ppt课件
19
【层次解剖 】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 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 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前臂骨间膜。浅层分布有前 臂内、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前 臂正中静脉。深层分布有正 中神经。
精选完整ppt课件 手厥阴经脉、络脉循行示意3图
(2)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特点
体表路线 乳旁→上肢内侧面中间→掌心→中指。 体内联系 属心包络,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与心、胸、胃 联
系密切。
精选完整ppt课件
4
2.手厥阴心包经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 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 笑不休。
17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 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 间→指浅屈肌→指深屈 肌→前臂骨间膜。浅层 分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 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和 前臂正中静脉。深层有 正中神经。
【主治】
1.心痛,心悸,痫证,疔 疮。
2.呕血,咳血,衄血 【刺法】直刺0.5~1.0寸。
肱桡肌
郄门
旋前圆肌
桡侧腕屈肌 掌长肌
3.胃痛,呕吐,泄泻;热 病,中暑。
【刺法】
直刺1.0~1.5寸;或者用
股二头肌腱
三棱针点刺出血。
尺泽
精选完整ppt课件
16
4 .郄门 Xìmén (PC 4) 郄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 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腕横纹上5寸。掌长 肌腱与桡侧腕屈肌 腱之间。

第九节手厥阴心包经穴

第九节手厥阴心包经穴

[配伍] 1.配心俞,有益心气,宁神志的作用,主治
心悸。 2.配大杼,有使穴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大 如对冠心病的治疗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 率,改善心电图,使左心室舒张期终末压降低。 另有实验证明,电针间使和内关,可使冠脉流 量和心肌血氧供应量增加,使冠脉阻力,心肌 氧提取率降低,最大冠状动脉血氧含量差值减 少,心肌氧耗量降低,从而改善、调整心肌对 氧的供求失衡,有利于濒危区缺血心肌损伤程 度的减轻,使心肌坏死区减少。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穴 Points of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 JUeyin ,PC.
[目的要求]见大纲或教案。 本经输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个
穴位。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
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一、定位 1.天池 PC1 [定位] 正坐或仰卧位。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
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2.天泉 PC2 [定位] 正坐或仰卧。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
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3.曲泽 PC3 合穴 [定位] 正坐或仰卧。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
腱的尺侧缘。 4.郄门 PC4 郄穴 [定位] 正坐或仰卧,仰掌。在前臂掌侧,当曲
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 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心烦,心痛;
③舌强肿痛。……
[配伍] 1.配劳宫、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
掌中热。
2.配人中、廉泉,有清心开窍的作用,主治 舌强肿痛。
3.配少商、合谷,有开窍苏厥,清心泄热的 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文献摘要] 1.《千金方》:主舌本痛。 2.《铜人》:治热病烦闷汗不出,掌中热,身如火痛,烦满舌
7.大陵 *

2.9.3第二章第九节手厥阴心包经

2.9.3第二章第九节手厥阴心包经
2.和胃降逆止呕 3.通络止痛 4.清热除烦
8
9
10
特点:曲泽:合穴。1.治疗心的疾患效果好 2.治疗风疹
郄门:郄穴。1.治疗本经急性病证。 2.清营凉血
间使、内关:1.对心的疾患有较好的疗效。 2.内关,络穴。长于治疗表里两
经病证。“心胸内关取”
11
3.劳宫 Laogong(PC8)荥穴 中冲 Zhongchong(PC9)井穴
〔定位〕 〔主治〕
共性:1.宁心安神 2.开窍苏厥
12
13
14
15
3.通络止痛 4.清心泻热 特点:中冲:长于急救和泻热。
16
手厥阴心包经小结:
➢循行:从胸走手,行上肢内侧。 ➢主治: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
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腧穴:常用腧穴7个。
17
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
1
2
3
4
(二)主要病候
1.经络病候: 面赤,目黄,胸胁胀满,腋肿,肘臂
挛急,痉挛,手心发热。 2.脏腑病候:
昏厥,心痛,心烦,心悸,癫狂,舌 不能言,谵语。
《灵枢 经脉》:“是主脉所生天池 Tianchi(PC1)
天泉 Tianquan(PC2) 〔定位〕
〔主治〕 共性:1.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2.通络止痛
6
特点: 天池:活血散结
7
2. 曲泽 Quze(PC3)合穴 郄门 Ximen(PC4)郄穴
间使 Jianshi(PC5)经穴 内关 Neiguan(PC6)络穴;八脉交会 穴 大陵 Daling(PC7)输穴;原穴 〔定位〕 〔主治〕 共性:1.宁心安神,镇静熄风

针灸学:手厥阴心包经

针灸学:手厥阴心包经

针灸学:手厥阴心包经九: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沿着胸内出于胁部,当腋下3寸处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

掌中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与少阳三焦经相接。

见图3-17。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要点见图3-18.表3-17 手厥阴心包经经脉要点联系脏腑①属心包;②络三焦经过官器主要病候内脏病候心痛,心悸,心烦,癫狂(本脏病)外经病候胸闷,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症主治概要1.心、胸、胃、神志病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本经腧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个穴位,见表3-18。

表3-18手厥阴心包经腧穴腧穴特定穴定位主治病证刺灸方法共症特症体位操作1.天池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胸胁胀痛,心悸,咳嗽①乳痈,腋下肿痛②瘰疬正坐或仰卧位斜刺成平刺0.3~0.5寸;可灸2.天在臂内俩,当腋前纹头下2寸,舷二臂痛直刺0.5~0.8寸;可泉头肌的长、短头之间灸3.曲泽合穴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①胃痛,呕吐,泄泻②热病,中暑③肘臂痛直刺0.8~l寸,或点刺出血;可灸4.郄门郄穴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心痛,心悸,胸痛①胃病,呕血,咳血②肘臂痛,疔疮③癫狂,痫证正坐或仰卧,仰掌直刺0.5—1寸;可灸5.间使经穴腕横纹上3寸。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①胃痛,呕吐②热病,疟疾③囊狂,痫证④肘臂痛6.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①胃痛,呕吐,呃逆②失眠,头痛,癫狂,痫证,癔症③热病④肘臂挛痛7.大陵输穴;原穴在腕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①胃痛,呕吐②癫狂,癔证③手腕臂痛,腕下垂直刺0.3~0.5寸;可灸8.劳官荥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①中风昏迷,癫狂,中暑②口疮,口臭③鹅掌风9.中冲井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舌强肿痛,中风昏迷,中暑,热病,掌中热浅刺0.1寸,成点刺出血【心包经腧穴歌诀】心包穴起天池间,乳后旁一腋下三,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泽肘内横纹端,郄门去腕方五寸,间使腕后三寸安,内关去腕只二寸,大陵掌后两筋间,劳宫屈中指尖取,中冲中指之末端-。

老年健康服务《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老年健康服务《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第二页,共五页。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阴维脉 【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 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悸,心痛,胸闷。②胃痛,呕 吐,呃逆。③癫狂痫。④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 1寸。
第三页,共五页。
谢谢观看!
第四页,共五页。
内容总结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本经单穴9个,起于天池,止于中冲,重点穴8个。【主治】①心痛,心悸,善惊。【操 作】直刺1 ~1 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阴维脉。【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①心悸,心痛,胸闷。谢谢观看
第五页,共五页。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本经单穴9个,起于天池,止于中冲,重点穴8个。
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 关、大陵、劳宫、中冲
第一页,共五页。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曲泽 合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凹陷中。
【主治】①心痛,心悸,善惊。②热病,口干。 ③胃痛,吐血,呕吐。④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1 ~1 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

手厥阴心包经经络与腧穴

手厥阴心包经经络与腧穴

第三十七页,共51页。
【功效】清热开窍,宁心安神。 【主治】1.(急救)中风,昏迷,中暑,心
绞痛。 2.口疮,口臭,鼻衄。 3.癫,狂,痫。
第三十八页,共51页。
【应用】①配人中、大陵可清心泻火主治口 疮、口臭。 ②配涌泉可治疗癫狂。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第三十九页,共51页。
中冲 Zhongchong PC9 (井穴)
第十六页,共51页。
胸部1穴
天池 第4肋间隙, 乳头外 l寸,前正中 线旁开5寸。
第十七页,共51页。
上臂1穴
天泉 腋前纹头下2寸, 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第十八页,共51页。
前臂5穴
在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曲泽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 腱的尺侧缘。
郄门 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 横纹上5寸。
起于
中焦
胸中
心中
联系脏腑 体表支从 经肢内侧
下 络 大 肠 , 还 出属心包络,下 出属心系,下 循 胃 口 , 上 膈 膈,历络三焦 络小肠
属肺
胸 前 壁
拇指桡侧端 中指端
小指桡侧端
第十页,共51页。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 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dan)大动, 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操作】直刺0.5~1寸。
第二十四页,共51页。
内关 Neiguan PC6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定位】在前臂掌 侧,当曲泽与大陵 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寸,掌长肌腱与 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第二十五页,共51页。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 【主治】 1、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痛、心悸。

高清穴位图 手厥阴心包经

高清穴位图 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路径
本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

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出胁部当腋下3 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少冲穴。

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天池: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 寸,前正中线旁开5 寸。

天泉: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 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曲泽: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

郄门: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 寸。

间使: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
间。

大陵: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劳宫:在手掌心,当第2、3 掌骨之间偏于第3 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中冲: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图及9个穴位位置图??经络图解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图及9个穴位位置图??经络图解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图及9个穴位位置图经络图解手厥阴心包经活跃时间:戌时(19点~21点)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

心包经在19点到21点最旺,此时可通过轻柔的活动如看书、听音乐、做SPA等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使心脏处于舒适状态。

经络循行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到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肋部,至腋下3寸处(天池穴),上行抵腋窝中,沿着上臂内侧,行走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穴);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心包,络三焦。

☆手厥阴心包经是从心包处出发,流向手臂内侧正中,到中指指端的经络。

这条经脉的行程相较其他的经脉而言较短,位置也比较居中,循行图看上去像个钩子,又因为其主要治疗“心”病,与我们人体的健康关系匪浅,所以我们说它是抓住健康的双钩。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歌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郄门认,间使内关输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手厥阴心包经所属穴计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9穴。

本经脉主治症候心包的作用在于保护心脏。

外邪侵体时,心包能保护心脏不受伤害。

常按摩心包经可以加强心脏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对预防现代人由饮食不平衡、运动不足造成的高胆固醇和高脂血症有很好的作用。

本经上的穴位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本经脉关键穴位郄门、内关、间使、大陵、劳宫治痰火扰心、痰蒙心包所造成的神志病,如癫狂、症。

其中郄门是防治心绞痛的奇穴,劳宫补养心脏,治手心出汗、心跳过速、失眠等;内关、大陵、曲泽用来治疗心血淤阻、心阳不足所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心痛、心悸等;内关、曲泽、天池也可治情志不和、气机不畅导致的肺、胃部疾病。

【经络图解】手厥阴心包经9个高清穴位图1天池穴精确取穴:在胸部,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护心安神,养生第九条经脉:手厥阴心包经

护心安神,养生第九条经脉:手厥阴心包经

护心安神,养生第九条经脉:手厥阴心包经原创2021-06-12 10:13·杏林老杜手厥阴心包经图1今天我来讲讲养生第九条经脉:手厥阴心包经,这是一条可以护心安神的经脉。

我们都知道,对于我们的生命活动来讲,心脏功能正常与否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那么,这么重要的心脏,总得保护啊,我们的心包这个脏就是主要负责心脏安保的这个工作。

心包,在祖国医学中也称为心包络,是位于心脏外的一层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功能。

养心可以从心包开始,心包是养心的第一道防线。

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有点复杂,它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

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出胁部当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沿中指桡侧至末端中冲穴。

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经常按摩心包经,具有护心,醒神开窍之效,对于预防晕车、头晕、中暑等很有意义。

特别是,从每天的时辰运行来看,手厥阴心包经在每天的戌时(即19点~21点),其经气是最旺盛的时候,这是个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时机。

下面是我编写的手厥阴心包经养生歌,供大家参考。

手厥阴心包经养生歌养心宁神心包始,尤善醒神能开窍。

心包养生有三穴,心慌胃痛找曲泽①。

晕车中暑用内关②,养心安神揉劳宫③。

手厥阴心包经图2(注:①曲泽, 肘横纹中,筋内侧凹陷处。

②内关,掌横纹上2寸,两筋中间。

③劳宫,握拳屈指,中指尖处可取。

)附:养生实录,如何防中暑,减少“空调病”?小白菜问:我今年38岁,在一家单位做会计工作,大多数时间坐在办公室做帐办公。

每年过夏天,我是最难受了,经常中暑,只要到太阳底下走一会儿,就感觉浑身不舒服,头痛头晕,恶心想吐,回到单位或空调房子就好多了。

而且天越热,这种现象就越多见。

因此,整个夏天,只要是晴天,我就很少外出,不是在单位,就是“猫”在家里,空调房子里。

这样都有好几年了,我又不愿吃药,不知中医养生能有什么好办法?老中医:一年四季,寒热变换是自然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及其腧穴一、经脉循行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浅出属心包络,向下经过横膈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其支脉,从胸部向外侧循行,至腋下3寸处,再向上抵达腋部,沿上臂内侧下行于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中,再向下到前臂,沿两筋之间,进入掌中,循行至中指的末端。

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图9‐0)。

图9‐0《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二、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症。

三、主治概要1. 心胸、神志病 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痫等。

2. 胃腑病证 胃痛,呕吐等。

3.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上臂内侧痛,肘、臂、腕挛痛,掌中热等。

四、本经腧穴(9穴)1. 天池(Tiānchí)【出处】《灵枢·本输》【别名】天会【穴名释义】天,指高位,上部;池,水聚之处,或储水之处,穴当胸廓乳房,居高位,乳房为乳汁储存之所,泌乳之处,喻之为池,故名天池。

【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图9‐1)。

图9‐1【解剖】浅部为乳腺组织(男性乳腺组织不明显),其下为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部为第4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4肋间神经。

【功效】宽胸理气,散瘀止痛。

【主治】①咳嗽、痰多、胸闷、气喘、胸痛等心肺病证;②腋肿,乳痈,乳少;③瘰疬。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

【常用配伍】①配乳根、膻中,治乳痈。

②配内关、心俞、厥阴俞,治心烦,心痛,胸痛。

③配委阳,治腋肿。

2. 天泉(Tiānquán)【出处】《针灸甲乙经》。

【别名】天温、天湿、天泾。

【穴名释义】天,指上部;泉,指水之出处。

本穴上接天池,位于臂部上端,脉气似泉水由此下行,故名天泉。

【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图9‐2)。

图9‐2【解剖】在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有肱动、静脉肌支;布有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功效】宽胸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①心痛、咳嗽、胸胁胀满等心肺病证;②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操作】直刺1~1.5寸。

【常用配伍】①配内关,治心悸,心痛。

②配曲池、腕骨,治肩臂痛,肘臂挛痛。

③配期门,治胸胁胀满。

3. 曲泽(Qūzé)合穴【出处】《灵枢·本输》【穴名释义】曲,屈曲之意;泽,水之归聚处,较“池”浅而广。

本穴属手厥阴之合穴,为水之归聚处,位于微屈肘时,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微凹如泽处,故名曲泽。

【定位】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图9‐3)。

图9‐3【解剖】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当肱动、静脉处;布有正中神经的主干。

【功效】宁心清热,和中降逆。

【主治】①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②胃痛、呕血、呕吐等胃热病证;③暑热病;④肘臂挛痛,上肢颤动。

【操作】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常用配伍】①配大陵,治心悸,心胸痛。

②配内关、中脘,治呕吐,胃痛。

③配委中(点刺出血)、曲池,治中暑。

④配鱼际、神门,治呕血。

4. 郄门(Xìmén)郄穴【出处】《针灸甲乙经》【别名】掌后。

【穴名释义】郄,通隙;门,指门户。

本穴位于掌后5寸,两筋相夹,分肉之间,即桡骨与尺骨之间隙处,状如门户,故名郄门。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9‐4)。

图9‐4【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浅部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功效】清心理气,宽胸止咳,凉血止血。

【主治】①急性心痛、心悸、心烦、胸痛等心胸病证;②咯血、呕血、衄血等热性出血证;③疔疮;④癫痫。

【操作】直刺0.5~1寸。

【常用配伍】①配大陵、曲泽、内关,治心胸痛。

②配尺泽、肺俞,治咳血。

③配心俞、神门,治心悸,心绞痛。

④配膈俞,治胸痛,膈肌痉挛。

⑤配大陵,治呕血,咳血。

5. 间使(Jiānshǐ)经穴【出处】《灵枢·本输》【别名】鬼营、鬼路。

【穴名释义】间,指当中、间隙之意;使,指使臣,有传递的含义。

心包为臣使之官,由心主宰。

本穴为手阴心包经穴,且穴居两筋之间,为本经之行所,其经气由此传递,故名间使。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9‐5)。

图9‐5【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功效】宽胸解郁,宁心,和胃祛痰。

【主治】①心痛、心悸等心系病证;②胃痛、呕吐等胃热病证;③热病,疟疾;④癫狂痫;⑤腋肿,肘、臂、腕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常用配伍】①配心俞、内关,治心悸,心胸痛。

②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经闭。

③配大椎、后溪,治疟疾。

④配人中,治癲证。

⑤配三间,治咽中如梗6. 内关(Nèiguān)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出处】《灵枢·经脉》【别名】阴维【穴名释义】内,指胸膈之内,前臂内侧;关,指联络、关要。

本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位于前臂内侧,为心主别络,通达联络表里二经,故名内关;一说内,指内脏;关,指关隘,本穴为八脉交会阴维,阴维为病在脏,本穴擅治内脏疾患,故名。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9‐6)。

图9‐6【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浅部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功效】宁心安神,疏肝和胃,止痛。

【主治】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系病证;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偏瘫,眩晕,偏头痛;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肘、臂、腕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常用配伍】①配足三里、中院,治胃脘痛。

②配太冲、期门,治胁痛腹胀。

③配三阴交、合谷,治心气不足所致心脉痹阻之心纹痛。

④配公孙,治呃逆、呕吐。

⑤配太渊,治无脉症。

7. 大陵(Dàlíng) 输穴;原穴【出处】《灵枢·本输》【别名】心主、鬼心。

【穴名释义】大,有高大、崇高之意;陵,指高起、丘陵。

本穴在掌后两筋凹陷中,当腕骨隆起较高处后方,其隆起有如丘陵之状,故名大陵。

【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9‐7)。

图9‐7【解剖】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功效】宁心安神,宽胸和胃。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操作】直刺0.3~0.5寸。

【常用配伍】①配太冲、丰隆,治气郁痰结之狂。

②配心俞、膈俞、照中,治心血察阻之心悸。

③配神门、丰隆,治痰火所致之心悸不安。

8. 劳宫 (Láogōng) 荥穴【出处】《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窟、鬼路。

【穴名释义】劳,指劳动、操作;宫,指中央、中室。

本穴位于掌心,当手屈指时,中指尖所点处即为本穴,又因手掌为操劳的要所,故名劳宫。

【定位】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图9‐6)。

图9‐8【解剖】在第2、3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2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点,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的第2指掌侧总神经。

【功效】清心泻热,醒神开窍,消肿止痒。

【主治】①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②心痛、烦闷、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③口疮,口臭;④鹅掌风。

【操作】直刺0.3~0.5寸。

【常用配伍】①配太冲、内庭、少泽,治口疮,口臭。

②配人中、涌泉、神门,治中暑,中风,昏迷。

③配内关,治急性吐泻。

9. 中冲(Zhōngchōng) 井穴【出处】《灵枢·本输》【穴名释义】中,指中央;冲,指冲动、搏动。

本穴位于中指尖端,心脉从中指直冲而出,且按中指尖端,指下有搏动感,故名中冲。

【定位】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图9‐9)。

图 9 ‐9【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

【功效】开窍清心泻热。

【主治】①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②热病,舌下肿痛;③小儿夜啼。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常用配伍】①配人中、内关、百会,治昏厥。

②配人中、廉泉,治舌强肿痛。

③配劳宫、大陵,治掌中热。

④配人中、合谷、太冲,治小儿惊风。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歌心包手厥阴,起于天池中冲尽,心胸肺胃效皆好,神志血病亦可寻。

天池乳外旁一寸,天泉腋下二寸循,曲泽腱内横纹上,郄门去腕五寸寻,间使腕后方三寸,内关掌后二寸停,掌后纹中大陵在,两条肌腱标准明,劳宫屈指掌心取,中指末端是中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