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大班社会活动1:“番薯之父“陈振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主题活动:“番薯之父“陈振龙

活动背景:2010年3月我园在县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开展“家乡的特产”系列活动,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园本课题研究,我们以主题活动为家乡的特产系列活动实施的主要模式,一级主题为《家乡的特产》,二级主题分三部分完成,分别是《赤湖的番薯》、《赤湖的大葱》、《我是赤湖小主人》,目的在于把家乡的特产作为幼儿理解家乡的切入口,让幼儿初步感受家乡的魅力,认识赤湖的特产大葱、“新中花”地瓜,培养和激发幼儿爱家乡情感。《番薯之父陈振龙》是第一个二级主题《赤湖番薯》开展中期的一个活动。

设计思路:

幼儿经过课题初期,对番薯的生长规律、特征、作用已有初步的了解,对番薯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这个活动我是在这基础上设计的。首先,番薯的来历及陈振龙的历史功绩值得幼儿了解且应该知道的,具有好的教育价值的内容,而且,在幼儿已经无法体会到饥饿的今天,让幼儿知道爱惜节约粮食和产生感恩心理进而培养其慈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结合这两点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番薯的由来和“番薯之父“陈振龙,知道陈振龙爷爷是我们福建

人。

2、知道番薯曾经救了我们的祖先,对番薯和陈振龙爷爷产生感恩心理及

产生珍惜粮食的意识。

3、培养初步的慈善意识。

一、活动准备:

1、“饥饿的儿童”图片及公益片《点亮爱》。

2、在早谈时让幼儿了解旱灾、农作物等概念。

旱灾图片旱灾图片旱灾图片

农作物:高粱农作物:玉米农作物:水稻

四、活动过程:

1、观看视频前半段,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视频中的小朋友有

的很快乐,有的却那么愁苦呢?

教师:对了,在非洲有许多地方由于干旱,种东西长不出来,又或者长出来枯死了,那里的人们生活很穷困,他们没有东西吃,有许多的小朋友还没长大成人就去世了,他们非常可怜,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他们。

2、讲述故事《中国“番薯之父”陈振龙》

教师:其实呀,在很久以前我们福建人也经常吃不饱,因为那时候我们福建也常常闹旱灾,农作物长不出来,人们没有东西吃,是一个叫陈振龙的爷爷从外国带回了一个宝物,这才救了乡亲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宝物这么厉害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吧!

教师提问:

(1)、陈振龙爷爷是哪里人呀?他带回来的宝物是什么呢?

(2)、陈振龙爷爷第几次才成功的把“朱薯”带回国的?用了什么办法

呢?

(3)、为什么说“朱薯”是宝物?

3、教师介绍“番薯”多种名称的由来(重点提出我们赤湖主要的两种叫法:番薯和地瓜)。

教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故事里“番薯”的叫法跟我们的叫法不一样,谁听清故事里“番薯”叫什么?(幼回:朱薯)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介绍一下“番薯”的多种叫法及我们为什么这么叫它。

朱薯:因为番薯外皮有红色的,而“朱”有红色的意思,所以叫“朱薯”。

白薯:有些番薯外皮是白色的,就叫白薯。

番薯:因为以前的人称外国为“番邦”,而番薯是从“番邦”带回来的,所以又叫番薯。

金薯:当时番邦下令推广番薯的人是一个叫金学曾的爷爷,所以有些闽南人又叫番薯为金薯。

地瓜:因为番薯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所以又有人叫它地瓜。

教师:除了这些名称,其实番薯还叫山芋、红苕、枕薯等等,老师就不具体介绍了,我们赤湖人一般叫“番薯”和“地瓜”这两个名称。

1、组织幼儿讨论:故事里你想到什么办法帮助非洲的饥饿儿童?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给非洲的小朋友带去在他们那里种得活的农作物,可以捐款给他们,也可以送吃的给他们,帮他们度过难关,平时呢小朋友不应该浪费粮食和其他的东西,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5、观看视频后半段,了解人们是怎样通过慈善活动帮助贫困儿童的。

6、出示图片“先薯亭”,告诉幼儿要感谢陈爷爷和金爷爷。感谢番薯,因为他们救了许多人。

先薯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清冷台,是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郭沫若曾颂扬陈振龙“此功勋当得比神农”。

园课题组点评:

1、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但它出色的地方在于它用了一种幼儿能够理解并被打动的形式组织。首先,在孩子们从小没被饿过的今天要让幼儿了解当年闽南人因为没东西吃而被饿死这件事是很困难的。教师巧妙的借助公益片“点亮爱”来让幼儿通过当今非洲饥饿儿童的影像、图片直观地了解即饥饿时一种多么可怕的事。然后,教师通过《中国番薯之父陈振龙》这个故事来让幼儿了解番薯的来历,陈振龙爷爷三次偷薯藤的惊险过程,把幼儿带到那个人们衣不蔽体,饭不裹肚的明朝时期,只有这样,幼儿才能自然的产生对番薯和陈振龙爷爷的感恩心理及珍惜粮食的意识。最后教师利用讨论、公益片进一步把这种感情上升到慈善意识的高度,幼儿通过讨论、视频学习怎样帮助有困难的人,很好的爱的教育植入幼儿心中。整个活动设计巧妙、科学、有效、非常值得称赞。

2、教师在活动中还介绍了“番薯”多种名称的由来,让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也长了见识,终于明白一个东西又叫“地瓜”又叫“番薯”或其他的什么名称了。

3、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特别需要家长的关注与支持,希望教师与家长紧密结合,家园合力,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

活动反思:

情感教育一定要打动幼儿的心,不然就会流于表面。我在刚开始设计这个活动时并没有使用视频和图片,结果第一次试教后感觉非常不对劲,感觉幼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而是为了应付老师才表现出的态度,我反思后觉得是因为我

没有从幼儿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幼儿的生活经验无法了解饥饿很可怕,甚至会死人这种事情,自然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后来我再次设计活动了视频和图片,幼儿把当时的闽南人的经历与今天的非洲儿童联系起来,一下子就有了共鸣,并在后面的讨论环节想出了许多幼稚但真诚想帮助别人的想法,可以说这次的情感教育不做作、不勉强、水到渠成,很完美。

附故事:《中国“番薯之父”陈振龙》

陈振龙爷爷是我么福建长乐人,当时的人们生活非常困苦,人们在干旱的时候常常因为没有东西吃而饿死,那时候陈振龙爷爷一直在想:要是有一种农作物,在干旱的时候也能生长收成,让我们在旱灾时也有东西吃,那该有多好啊!

陈振龙爷爷经常到各个地方做生意,可是却一直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那种耐旱的农作物,心里可着急了。一直到陈振龙爷爷48岁时下西洋来到一个叫吕宋的地方。才发现了一种叫“朱薯”的农作物,它耐干旱,易养活,产量高,生吃熟吃都可以,而且呀很少的一些“朱薯”就能让人吃饱。陈振龙爷爷心里想呀想:太好了,这就是我一直要找的宝物呀!于是陈爷爷用心的跟当地人学习栽种“朱薯”的技术,希望能快一点把它带回家乡。

可是呀,“朱薯”是吕宋的国宝,吕宋人不让陈振龙爷爷带回家,怎么办呢?陈振龙爷爷想呀想,第一次,陈振龙爷爷把偷到的藤条藏在藤箱底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