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要点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一、主要知识点2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4、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相互转化、相互联系,二者是相互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章一、主要知识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和划分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划分标准是如何回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4、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现代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6、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资的运动8、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主体能动性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10、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2、矛盾特殊性的意义1)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4、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16、规律的含义和特点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二、简答题:2、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三、论述题: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现实意义:坚持马克思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陆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大学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1版教材期末复习重点、考点、知识点
注意:(1)知识点包含标题和标题下的具体内容。
加粗线的为重点原理,重点原理容易作为材料分析题的考点。
(2)本知识点仅作为要点提示,具体内容要根据本知识点看教材。
导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运动存在形式。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意识与人工智能。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的实质。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P30-33)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 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 无物质的运动) 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 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⑵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⑶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 物的内部矛盾; ⑷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⑸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 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 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 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
为目的、主题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 的决定作用表现在:(P64)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 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3)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P4)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 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 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 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产 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 要,这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 实践基础。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 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决定力量。 ②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 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P2-3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P.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P.3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P2-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2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P28-29前者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后者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P29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P.40联系具有哪些特征?P40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运动与发展的定义,P32、P41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P3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P.324、关于矛盾: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什么?P43 同一性和斗争性(p.43)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同一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型及复习要点(学生版)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成分;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和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及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围绕基本问题的回答有两个方面,各是划分什么的标准。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和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方面的回答,对第一方面的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别,对于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物质与意识(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物质的特性;意识的本质、作用)。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哲学意义:物质的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在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关系原理的应用(对和谐的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关系原理的应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二、主要复习内容(一)概述题:概述教材某章节的部分内容,并选取其中一个要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1、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①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②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①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与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其相互关系: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与其相互转化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与其相互转化2、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从认识到实践: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3、第二章第二节“真理和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①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
②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与其发现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
2.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键。
3.人的社会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自由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原理强调人类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4.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矛盾,在矛盾的对立面中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使人们从片面和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理论,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重复性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解放思想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第一专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第二专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其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复习要点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成果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又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⑵从其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⑶从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答案要点】⑴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成果;⑵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成果;⑶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理论成果。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案要点】见教材P15-18。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共4 点)二、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己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以下是该概论的主要内容: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的斗争推动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而不是主观意识和主观臆断。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6.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援,同
时积极推动国际无产阶级团结和国际劳动者的联合斗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辩证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素
-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存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素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矛盾
- 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来揭示社会规律
-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追求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实践目标
-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革命来实现社会变革和人类解放
5.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
- 共产主义社会:消除剥削和阶级差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
- 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 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的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的核心理念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通过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来改变社会。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复习要点
唯物论:两大原理及其方法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你也可把这两大原理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化为四个原理,试一试!)6个主要概念: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哲学基本问题14个几个易错点:(自己先复习,然后作判断吧,对或错)1、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受人的主观意志决定。
(英雄人物决定历史的发展)3、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4、鬼神观念、梦境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5、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6、价值取向的不同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7、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9、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哲学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
(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1、哲学上两个基本的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2、规律是客观的,就是指规律是永远不变的。
13、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1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你能全部做对吗错了,想一想为什么想不通,就不耻下问吧!辩证法:三大观点,12个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就是认为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充满着矛盾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想想我说的3+4+5共12个原理)20个主要概念:联系、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运动、变化、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规律、实事求是、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矛盾双方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客观性、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内因和外因、量变和质变、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两者的分歧和根本分歧)32个易错点(自己先复习,然后自己判断吧!)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理论来源、理论品质及世界观方法论。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根本属性:运动。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意识的本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本质: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整理后MAR简略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要点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19)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2、怎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P2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内容: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是什么?(P30-31)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现代意义: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怎样?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静止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一切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马思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和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的特征、最本质的特点?4、列宁的物质定义、意义及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时空的关系。
5、意识的本质、起源及意识的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6、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含义及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怎么做?(2)发展的含义、实质,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这一辩证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意义何在?矛盾分析法11、什么是度,如何把握度?掌握度的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13、什么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别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什么?14、规律的含义及规律的特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5、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含义及关系。
16、实践的含义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及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理论到实践的条件。
17、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特点。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8、价值、价值的特性及价值评价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1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什么是生产方式?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20、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1、世界统一于存在(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问题,即世界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承认世界的统一性是一元论哲学。
(2)“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折中主义观点,其目的在于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存在,但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的存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存在视为精神的存在,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因此这种观点实际上混淆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
(3)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由哲学和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的。
2、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我国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它是一切事物辨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
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的交流与合作,需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同时,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资本主义又是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只看到合作而看不到斗争或只斗争不合作都是错误的。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4、和谐就是无矛盾。
错误。
和谐是矛盾运动所处的一种特殊状态。
和谐意味着矛盾双方相互协调统一于一体,矛盾的双方都处于一个利益的平衡点,矛盾的双方没有斗争。
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而只是矛盾没有主次,双方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
这种状态正是我们社会矛盾的理想状态。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
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 意识是能动的,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3.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 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
7、要纪律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
这一论断违背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原理。
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二者性质不同,不能互相代替。
二者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自由是纪律的基础,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没有自由,人们思想就会僵化,失去创造力;没有纪律,做事情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我们既要纪律,又要自由,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8、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我国应如何正确处理与日本的国家间关系。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面指斗争性,矛盾的统一面指同一性。
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与日本的统一性,世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二者有着很多的共同利益,所以我们应该要精诚合作。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与日本的对立,中日在意识形态方面,国家性质方面等有着很多的分歧。
特别是在主权问题上,日本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我国,日本方面应该反思。
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不得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认识和谐稳定与改革发展关系的指导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
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
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
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
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1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三条:第一,辩证的否定是指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这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否定都是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己的运动,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第三,辩证的否定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
所谓“扬弃”包含着抛弃、保留、发扬的意思,也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在克服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保留某些有利于新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
这样,新旧事物之间固然有质的区别,但新事物是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出来的,因而同旧事物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错误。
思维与存在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对思维和存在的不同回答区分出的两个哲学派别1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2分)(2)统一表现在: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
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8分)(3)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
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社会结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
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
(2分)(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
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
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
(3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分)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他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
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