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从形式上看,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由马克思创立的理论学说,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由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以及后继者所创立的本质上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首创和后继者不断完善的正确揭示了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和社会功能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了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是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力量和基本途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们有共同的精髓,那就是“实事求是”,更精细地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强调“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强调如实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强调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这在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三个层次的客观规律,在本质上也是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产生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实践的作用,强调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是为改造世界服务的,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才使得它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真理性,真理就是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
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可能获得关于事物的各种信息,才有可能发现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使真理性认识得以积累并将错误认识淘洗出去。
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的实践活动确立起自己的科学性。
有了科学性,自然会有革命性。
所谓革命性就是指具有为革命的进步阶级服务的功能。
进步阶级就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阶级,要推动历史进步,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为进步的无产阶级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当然具有革命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特有的阶级结构使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暴露得更加明朗,自然科学的崛起使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成为必然,人类积累的大量文明成果提供了间接与直接的理论来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使锻造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的历史任务提上日程且刻不容缓。
当一个历史任务既有完成的必要性又有完成的可能性时,它的完成是必然的。
即使最初着手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先行者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而未能完成,也一定会有继任者接过这根接力棒。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是创立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善于继承和善于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身参加、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第一手资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如饥似渴地吸收前人积累的文明成果,其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第一次使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真正具有科学形态。
最伟大的创新成果有三个,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三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科学统一。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被列宁称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因此而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中心线索。
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得出那些具体结论,还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未能涉足的领域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所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同教育学所主张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是一致的。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和根本的看法,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功用主要在于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引正确的基本方向并提供正确的基本方法。
二、认清历史发展大势,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在严谨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已经初步证实了这一点。
尤其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已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与社会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奇迹,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蓬勃活力。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同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相一致的。
人民群众养育培养了我们每一个人,为人民造福是每一个善良的社会成员的真诚愿望。
要增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拉历史的倒车,不仅不要拉倒车,还要以自己卓有成效的创造活动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要推动历史的车轮,当然要明确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使自己的力量与之保持一致。
让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认清历史发展大势,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建功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创造条件。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和派生物;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唯意志论和“想当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两种常见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独立于人和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宿命论和有神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两种
常见形式。
第二节物质
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和科学规定
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且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物质定义的基本内容和伟大意义:第一,列宁指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列宁指出物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第三,列宁指出物质的根本特性和真正共性是客观实在性,正确处理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从而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明确区分开来;第四,列宁的物质定义涵盖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统一。
第三节运动
一、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运动作为哲学范畴,泛指从机械运动直到思维的一切变化。
物质本身具有内在的固有的能动性,因而它在本质上是运动的。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担当者和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绝对性原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静止是指事物在某一种运动形式或某几种运动形式上保持不变的状态,是事物总体运动过程中的局部的特定的状态。
运动与静止互相依存、互相渗透,表现在“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和静止还是绝对与相对的对立统一。
第四节时间和空间
一、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持续性。
时间的根本特性是一维性,即永远向前的不可逆性。
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空间的根本特性是三维性。
三维空间是唯一的现实空间。
物质是时空的载体,时空是物质的属性和存在方式。
二、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永恒的、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是暂时的、可变的、
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
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随物质分布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三、时空的无限性
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时空的这种无限性是物质及其运动无限性的表现。
它表征物质及其运动不生不灭并且无所不在,否定了宇宙创生、世界末日和超物质世界存在的可能性。
第五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统一的,又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既然一切统一于物质,那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物质的现实状态和运动规律出发,就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其哲学依据的。
规律的适用广度在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是基本对称的。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特征。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一、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联系普遍性原理
二、联系的客观性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真实联系,不是主观臆造的虚假联系。
臆造联系是诡辩论的重要手法。
三、联系的整体性
联系本身是一个网络式整体,同时它又把事物内部诸因素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整体功能是由局部属性相互增益、相互制约、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般不能由局部属性的机械
相加来说明,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以部分为基础又对部分有决定性制约,实现整体功能最优是人们实践活动的最高目的。
四、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是具体的,因而是多样的。
要真正把握事物,必须具体分析具体联系。
同一对象在不同的联系中可以具有不同性质。
具体对象和具体联系依赖于具体条件。
要创造某种具体对象和具体联系,先创造相应的具体条件;要消除某种具体对象和具体联系,先消除相应的具体条件。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要的条件是实力立身。
歌唱家刘斌年轻的时候,渴望成为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的弟子。
他千里迢迢从沈阳来到北京,用一整天的时间找到金老师的住处。
他自信满满地对金老师说:“我跟谁都能学出来,但我最崇拜的老师是您。
”接着他唱了一句京剧“望飞雪,漫天舞,巍巍丛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声音高亢明亮,未费周折,金老师欣然收徒。
无论分析何种联系,一般说来,应先从切近的直接联系入手,渐次推出较远的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的相关信息失真度较小,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坚实的立足点,从而有助于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精确定义是:无中介联系称为直接联系,有中介联系称为间接联系。
这个定义在实践中使用比较困难,因为有的时候是否有中介是难以断定的。
例如,在人们不知道引力场存在的时候,地球与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就被牛顿看作是无中介的“超距作用”。
比较实用的定义是具有一定模糊性和灵活性的下述定义:一般说来,在时间、空间、层次上相隔越近的联系越带有直接性,反之,越带有间接性。
分析间接联系的最大困难是“歧路亡羊”,对于复杂的联系网络,要借助于“鱼骨刺图”等系统分析方法以降低分析难度和提高分析的缜密度。
实体要素与结构形式(内部联系之总和)是交互作用的。
实体要素的性质决定着可能建立的联系的选择空间,而结构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体要素的性质和潜力发挥空间。
哪一方面的作用居于主导地位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同样的一场雨,在大旱之年望云霓的地区下就是福泽,在“蛤蟆撒尿也成涝”的地区下就是灾难。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
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要真正地把握事物,必须对各种联系作具体分析。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联系网络中可以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要改变事物,先要改变它所处的条件;要创造事物,先要创造它所需的条件。
五、联系的辩证性
联系的辩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联系以它的对立面——界限为前提,而界限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二是对立统一关系是最重要、最深刻、最本质的联系。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终极原因
二、运动形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不同的运动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仅在转化过程中具有量的守恒性和严格的当量关系,而且其相互转化的能力永远不会丧失。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质载体、内部矛盾和运动规律,因而具有质的差别。
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并以低级运动形式为基础,但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第四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由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所组成
的有机整体。
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即矛盾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和发展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二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贯通,即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从预定目的的对立面入手,通过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的同一性桥梁,由反面转化到正面,迂回地实现预定目的,这种思维方法称为反向思维法。
多管齐下法:根据矛盾的性质和它所处的外部条件选择若干种恰当的斗争形式及其协调的配合方式,利用由此产生的显著的整体效应,可以极大地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连为一体,使事物在相对稳定的统一体中得到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
对于有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双方,其互相利用表现为:1、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2、互相利用对方对己方的激励作用;
3、互相利用对方的内部矛盾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即互相否定、互相限制的属性和趋向。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推动事物的量变;2、推动事物的质变。
一般说来,在量变阶段,矛盾的斗争相对缓和,而在质变阶段,矛盾的斗争相对激烈。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依存。
无论是矛盾双方的
互相依存还是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都要靠矛
盾的斗争来维持和推动;同时斗争要讲究形式
和分寸,同一性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矛盾斗争
的性质、规模、形式和烈度。
2、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对与绝对的对立统一。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可变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它在任何条件下都要不可遏止地贯彻下去,因而是绝对的。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其二是指矛盾的共性,即同类事物中矛盾的共同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和不同的矛盾方面借以互相区别开来的各自特点。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不同事物的内部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过程或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三、同一事物内部同一发展过程和同一发展阶段上同时并存的不同矛盾和不同矛盾方面各有其特殊性;四、不同的矛盾其解决方式各有其特殊性。
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必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个矛盾称为主要矛盾。
在同一矛盾中,必有一个矛盾方面居于主导地位,这个方面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辩证法的一个精髓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所谓两点论,就是同时把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着重地把握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二、共性与个性相互贯通。
共性包含在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节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本身固有的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活动范围。
适度原则:当保持事物的稳定存在具有积极意义时,应当努力创造条件,把事物的量变约束在度的范围内。
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内部矛盾力量的此消彼涨,是事物数量和结构方面的变化,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变;质变是事物内部矛盾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突变。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一、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二、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分为两种情况:阶段性质变与局部性质变。
阶段性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但某些非根本性质发生了使事物呈现出明显阶段性的重大变化;局部性质变是指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但某些局部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级联法:将预定总目标划分为若干相互衔接的分目标,通过分别创造条件,逐个实现分目标,以求最终实现总目标的方法称为级联法。
植核法:集中力量在旧质范围内突破一点,植入新质的基核,从而为新质的迅速扩张提供起点和依托,这种方法称为植核法。
三、量变与质变的基本形式
量变有两种基本形式:数量的变化和结构的变化。
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新旧双方剧烈的外部冲突而迅速实现新旧交替的质变形式;非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新质要素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逐渐衰亡而和缓地实现新旧交替的质变形式。
同一性质的矛盾,由于所处的外部条件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飞跃形式。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否定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所谓肯定方面,就是肯定事物存在合理性的方面,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所谓否定方面,就是否定事物存在合理性的方面,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