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7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习试卷(43份) 人教课标版42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31
第三节世界主要国家一、选择题(2016·湖南长沙二模)读“某国樱花开放日期等值线图”,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该国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A.东部B.西部C.北部D.南部2.影响该国樱花开放日期早晚的主要因素有()①降水②地形③太阳辐射④土壤⑤洋流A.②③B.③⑤C.②③⑤D.①②④⑤解析第1题,图中西部等温线分布均匀,表明地形变化较小,则可能是平原地形。
第2题,图中樱花开放日期由南向北延迟,说明受太阳辐射影响;同一纬度的西岸比东岸开放日期晚,说明西岸气温较低,主要是受洋流影响;图中中部等值线总体向南凸出,说明开放日期较晚,应该是受到山地影响。
答案 1.B 2.C读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甲、乙两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都属于现代型B.两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C.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D.两国工业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4.两国阴影区气候分布面积差异大的原因是()①夏季风受地形的影响:甲国比乙国显著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国比甲国小③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乙国比甲国大④国土面积:甲国比乙国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由图中轮廓可知:甲国为澳大利亚,乙国为美国。
第3题,两国同为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都属于现代型。
两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
美国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南部、西部,澳大利亚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第4题,澳大利亚东部的大分水岭阻挡了来自海洋上的东南风,而美国东南部地形平坦,所以澳大利亚(甲国)阴影区的夏季风受地形的影响比美国(乙国)显著;乙国阴影区沿岸经过的洋流为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所以乙国(美国)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比甲国(澳大利亚)阴影区受洋流的影响大。
答案 3.D 4.D(2012·上海地理,18~20)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5.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①气温较为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C.交通条件改善D.市场广阔解析第5题,俄罗斯是传统的欧洲国家,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故D项正确。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14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选择题(2014·江苏地理,7~8)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2.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解析第1题,由题目可知该地为向斜山,岩层向下弯曲,由图示可知M地左侧为山,因此左侧向下,故B项正确。
A项岩层没有弯曲,错误。
C、D 均是右侧向下弯曲,错误。
第2题,本题难度较大,需要依靠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三维模型,如下图所示:该地岩层弯曲方向如图所示,XY一线同一岩层海拔相同,岩层是水平的。
答案 1.B 2.A(2012·江苏地理,9~10)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读图完成3~4题。
3.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解析第3题,由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可绘出同一沉积岩层剖面线,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用地形剖面线上各点的海拔减去其地下垂直对应的已知沉积岩埋藏深度,即为该沉积岩顶部的实际海拔高度,得到该岩层在剖面图上的实际位置及形态(见下图)。
由此可判断①④两处所对应的沉积岩层向上凸出明显,为背斜构造。
由地形剖面线图可知,①②③④均为谷地,故①④为背斜谷。
第4题,⑤处沉积岩层发生错位,且相对左侧岩层下降,应是断裂下降。
答案 3.D 4.C(2013·北京文综,8~9)读图,回答5~6题。
5.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①苏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内蒙古A.①②B.③④C.③⑤D.⑤⑥6.图中()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答案 5.C 6.C7.(2011·江苏地理,11)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
【高中地理】2017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模拟题组训练试卷(63份) 人教课标版43
下图为45°N,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下图,完成第32~33题。
32.(2015辽宁大连四十八中一模,32,气候)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33.(2015辽宁大连四十八中一模,33,整体性)该区域位于()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答案:32.B33.C解析:第32题,由题干可知该区域位于45°N,并且距海(180 km)较近,读图可知西侧有山脉且有植被覆盖,东侧为高原荒漠。
由纬度位置可知该区应当受西风带影响,西侧为西风迎风坡,降水量大,植被覆盖好,东侧为西风背风坡雨影地区,降水少,形成高原荒漠,所以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而不是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洋流。
第33题,常绿阔叶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植被,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而该地区为45°N,不可能有这两种植被,故A、B两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图示地区为45°N,且为山区,故为针阔叶混交林,C项正确;草原一般为降水量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而图示地区西侧受西风带和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较多,故不可能是草原,D项错误。
由世界银行委托撰写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人类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4摄氏度,并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变化。
据此完成第34~35题。
34.(2015辽宁大连四十八中一模,34,整体性)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消融,珠峰的冰川大量消融最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A.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B.河流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C.南亚各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D.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5.(2015辽宁大连四十八中一模,35,整体性)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①石油、煤炭等燃烧时大量释放温室气体②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索取③人类在使用冰箱、空调等电器时排放出氟氯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答案:34.D35.A解析:第34题,全球变暖导致珠峰冰川大量融化,最可能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28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选择题(2012·浙江文综,8)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1题。
1.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
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酒泉气候干旱,人口稀少,未利用土地多。
答案 A(2012·江苏地理,15~16)下图是199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变化图。
读图回答2~3题。
2.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特点是()A.单位GDP能源消费2002年最低B.能源消费量2007年开始下降C.能源消费与GDP的年均增速相同D.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3.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是()A.能源消费增长会减缓GDP增长B.GDP增长速度取决于地区能源储量大小C.GDP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D.我国能源丰富,可以满足GDP高速增长的需要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单位GDP能源消费2010年最低;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2002年后增长较快;GDP的增速较能源消费更快,说明单位GDP 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
第3题,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但人口多,消费资源的量更大,不能满足GDP高速增长的需要,需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
GDP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费不断增长。
答案 2.D 3.C读我国某种矿产品运输线路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矿产品输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叙述正确的是() A.石油工业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及铝系列制品方向发展C.建材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D.化学工业向轻、薄型方向发展5.该矿产品的运输能够()A.改善输入地区的环境质量B.缓解输入地区能源不足的压力C.改善输出地区的环境质量D.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解析第4题,从图中矿产品分布和运输路线可以推断出该矿产品为煤炭。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35
专题六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水资源短缺②水土流失③植被退化④沙漠化、盐碱化⑤旱涝灾害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2.该河下游弱水流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A.雪线上升,冰雪融化减少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解析第1题,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出现盐碱化和沙漠化现象。
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势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选项B正确。
第2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全球变暖,空气干燥,蒸发增强等),也有人为原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选项D正确。
答案 1.B 2.D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4.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速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解析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
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
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在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导致湿地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
【高中地理】2017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试卷(42份) 人教课标版
A.课时跟踪训练(一)一、选择题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如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
读图,甲国位于()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解析]从图中可知,甲国西部的经线度数是70°,东部的经线度数是60°,经度由东向西增大,为西经;北部的纬线度数是10°,南部的纬线度数是0°,纬度由南向北增大,为北纬。
60°W~70°W、0°~10°N属于南美洲的范围。
[答案] D(2016·安徽濉溪二中月考)某日某时,家住安徽省淮北市的王女士驾车途经淮北市内某东西向道路和南北向道路的交叉口处。
在等待直行绿灯时,王女士发现路口中间雕像的日影正好投向右转道路的中央位置(如右图所示)。
据此回答2~3题。
2.此时王女士的车头应朝向()A.东B.南C.西D.北[解析]读图可知,此时雕像影长与雕像高度相当,所以不可能是早晨或黄昏,只能是正午。
淮北正午日影朝北,该方向是此时王女士车头的右转方向。
所以王女士的车头应朝向西,C对。
[答案] C3.若两小时后王女士按原路返回,再次经过该十字路口,可能会发现() A.雕像的影子变短了B.雕像的影子向西转过了大约30°C.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D.所驾汽车的影子朝向自己的左前方[解析]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两小时后王女士按原路返回,再次经过该十字路口,太阳高度已经减小,雕像的影子变长,A错。
此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天空,雕像的影子朝向东北,即影子向东转,B错。
淮北正午过后两小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天空,离地平线较远,C错。
原路返回时,车头朝向东,汽车影子朝向东北方向,即朝向王女士的左前方,D对。
[答案] D下面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各点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是()A.③④B.①②C.⑤⑥D.③⑦[解析]根据自转方向可知,左图为北半球,右图为南半球,由此可排除⑤⑥⑦⑧四点,根据①~④点的经度可知,①②位于西半球,故选B项。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7
专题一光照图的判读与晨昏线应用一、选择题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A.①B.②C.③D.④2.②地日落时刻是()A.16时B.18时C.20时D.22时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北极圈出现极昼,为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第2题,把全球经度平分为12份,相邻两条经线间隔为30°。
先找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此刻为6时,它与②点相隔30°,由此推断出②点的日出时间为4时,进而推断出②点的日落时刻为20时。
答案 1.B 2.C下图为“局部日照图”,图中O为南极点,阴影部分表示黑夜,OP为本初子午线,∠POQ=60°,∠POM=30°。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可能是()A.20.5°S,60°WB.23°26′S,60°WC.20.5°N,60°ED.23°26′N,120°E4.图示时刻,M点物体的日影朝向为()A.正东B.正西C.东北D.西南解析本题图可转化为如图。
第3题,该图为南半球俯视图,因此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M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OP为本初子午线,∠POM=30°,则30°E的地方时为18时,则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60°W;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昏线与极圈没有相切,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能为20.5°S。
第4题,由图可知,南极地区发生极昼,则南半球为夏半年,全球除极昼极夜区以外,均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因此M地日落西南,物体的日影朝向为东北。
答案 3.A 4.C(2016·合肥高三一检)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经线MO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成5~6题。
5.此时,下列四个城市白昼时间最长的是()A.海口B.拉萨C.合肥D.北京6.此时,北京时间最接近()A.3时20分B.15时20分C.2时D.14时解析第5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示半球为北半球,从晨昏线分布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即为夏至日。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17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知识整合]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深度解读]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命题角度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2012·广东文综,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生物泵”,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因此A项符合题意。
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因此B项错误。
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C项错误。
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D项错误。
答案 A命题角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2.(2016·太原一模)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体现的地理要素问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①循环功能②转化功能③生产功能④平衡功能A.③B.④C.③④D.①②③④(2)图中地理要素产生的新功能,一起参与作用的圈层是()①生物圈②水圈③岩石圈④大气圈A.①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该图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30
第一节世界地理概况一、选择题(2012·四川文综,8~9)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四大陆西岸纬度0°~40°范围内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1~2题。
1.表示北美大陆西岸降水状况的是()A.①曲线B.②曲线C.③曲线D.④曲线2.M对应的地点年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蒸发旺盛B.盛行东北信风,水汽含量少C.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D.沿岸有势力很强的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四个区域的降水特征,主要根据四个区域陆地西海岸的范围及各自的降水量来确定。
北美最低纬度应在9°N附近,故③曲线为北美;澳大利亚西海岸范围在10°S~40°S之间,故④曲线为澳大利亚;南美和非洲最低纬度都到赤道附近,但南美洲西岸靠近赤道附近的降水比非洲少,因此①曲线是南美洲,②曲线是非洲。
第2题,根据①曲线是南美洲,其西岸热带沙漠气候向低纬延伸范围大,降水少,主要是因其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答案 1.C 2.D(2011·山东文综,6)下图为某区域海上航线示意图。
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
读图回答第3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该船逆水航行B.②处风平浪静C.③地河流正值丰水期D.④地森林密布解析轮船向西驶往大西洋,在①处有向南流的马达加斯加暖流,故为顺水航行;②处盛行西风,风大浪急;③处为地中海气候,此季节为南半球冬季,降水多,故③处河流正值丰水期;④地为热带沙漠。
答案 C下图是我国编制的竖版世界地图。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甲所在大洋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5.乙大陆的环境特征与纬度位置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A.暴雪B.烈风C.酷寒D.冰原6.一艘海轮航行到丙地时,晚霞照映船舷。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41
1.(2015·浙江自选,12,10分)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右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
完成(1)~(3)题。
(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单选,3分)()①改变地貌类型②影响降水量③破坏自然植被④松动地表土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单选,3分)()①地形坡度大②植被稀疏③降水量大④全年风大⑤土质疏松⑥冻融作用强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3)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4分)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陡坡开垦,坡地地形不会改变,对降水影响不大;但是会破坏自然植被,土体缺少植被保护,地表土体松动。
③和④正确,选择D项。
第(2)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该地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是主要自然原因。
全年风力的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冻融作用不明显,故A项正确。
第(3)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列举即可,主要有退耕还草(林)、植树种草、修筑梯田等。
答案(1) D(2)A(3)退耕还草(林);种草植树;修筑梯田。
2.(2015·福建文综,40C,15分)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9分)(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解析本题以我国东北湿地的保护为背景,考查读图分析、判断、表达能力。
第(1)题,仅需要描述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不需要指出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原因分析要从人口数量、耕地需求、城镇化等方面分析。
第(2)题,湿地保护措施要从改变产业结构、政策措施、教育措施、城镇规划建设等方面考虑。
答案(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13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选择题读图甲和图乙,完成1~2题。
1.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2.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第1题,图乙中显示,R河的源头地带海拔接近5 000米,说明源头附近有冰川活动,源头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从图甲中的河谷形态看,该处河谷狭窄,呈“V”型,应是河流的上游河谷,且该“V”型河谷出现在一个大“U”型谷的底部,说明先经冰川侵蚀,后经流水侵蚀形成。
第2题,图乙中E示意的河谷形态是河流在山谷中的形态,应该位于河流的中上游;图乙中F示意的河谷呈现出展宽的特征,应是位于河流的下游。
答案 1.C 2.D(2014·海南地理,18~20)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
读下图,完成3~5题。
3.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4.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5.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断:甲位于河流上游,丙和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
因此A正确。
第4题,通过图示分析,乙位于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最适宜建大坝,因此选B项。
第5题,若山脉先形成,河流应平行于山脉延伸,即纵列分布,不会将山脉切开,更不会穿行山脉,因此A和B错;只有河流先于褶皱形成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河流穿行山脉,C正确。
答案 3.A 4.B 5.C(2014·重庆文综,8~10)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高中地理】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试卷(105份) 人教课标版44
(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6·福建四地六校联考)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1~3题。
1.M、N两点间的实际距离约是()A.4 444千米B.3 333千米C.2 222千米D.1 823千米2.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A.一直向东B.先向东北再向东南C.一直向西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3.与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60°N,80°E) B.(60°S,100°E)C.(30°S,100°E) D.(60°S,80°W)解析:第1题,计算任意两点间纬线长度的公式是L=111千米×n×cosα(n是两地的经度差,α是该纬线的度数),那么M、N两点间的实际距离是L=111千米×(80°-40°)×cos60°≈2 222 千米。
第2题,地球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此两点的大圆(由这两点和地心确定的平面与球面相交的圆)的劣弧长,在M、N之间大圆劣弧向北凸出,从M点到N点的飞行方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第3题,据图可知M点的坐标为(60°N,80°W),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其坐标纬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经度数互补,东西经相反。
答案:1.C 2.B 3.B(2016·福建漳州质检)下图是我国某地等高线图及拍摄照片,图中等高距为10米。
读图回答4~5题。
4.能拍到图示照片的摄像机位是()A.甲B.乙C.丙D.丁5.关于该区域地形与河流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乙处能看到甲和丙B.在戊处陡崖可进行跳伞C.己处可形成冲积扇D.河流流向大体自北向南解析:第4题,照片显示远处有山地、近处为河流,且河流在照片中由右上方流向左下方;结合图中摄像机位置,可判断最可能是在甲位置拍摄的。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20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考点一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与影响[知识整合]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分析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具体分析如下: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
分析如下: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对此类问题的考查一直是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考查点。
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1.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③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流动性。
(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开源”和“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安全系数高。
(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对接高考]命题角度一美国西海岸“北水南调”背景分析1.(2012·安徽文综,28~29)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
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
完成(1)~(2)题。
(1)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审题突破】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1)B(2)D命题角度二能源生产、消费重心移动轨迹分析2.(2011·安徽文综,31~32)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
【高中地理】2017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试卷(42份) 人教课标版10
A.课时跟踪训练(十九)一、选择题(2015·陕西二模)读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1992~2012年间()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解析]读图可知,该图只是表示人口比例的变化,并没有说明人口数量的多少,虽然老城区人口比例略有减少,但该城市人口总数在逐渐增大,所以老城区人口数量不一定减少;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所以其郊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
D项正确。
[答案] D2.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上升较快,而远郊区、县区人口比重下降较快,应该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
[答案] B(2015·湖北六校调考)半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
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下图表示2010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
读图,完成3~4题。
3.与半城镇化率高低关联度最高的因素是()A.人口密度B.第二产业比重C.户籍政策D.城乡差异[解析]从材料可知,导致半城镇化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差异。
[答案] D4.甲地是我国半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
该地半城镇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①生活成本低②基础设施完善③环境优美④收入水平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该地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因而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从而导致半城镇化率较高。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试卷4(有解析人教版)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试卷4(有解析人教版)阶段性测试题四 (必修二第三~四章)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5•安徽合肥一模)读“某四种水果2015年产量居前五位的省份列表”,完成1~2题。
导学号 20240422 水果 2015年产量居前五位的省份甲陕、鲁、陇、冀、豫乙蜀、湘、赣、粤、鄂丙 S、冀、鲁、陕、豫丁粤、桂、滇、闽、黔 1.甲、乙、丙、丁对应的水果依次为( ) A.苹果、柑橘、香蕉、葡萄 B.柑橘、苹果、葡萄、香蕉 C.苹果、香蕉、葡萄、柑橘 D.苹果、柑橘、葡萄、香蕉答案:D 解析:结合各省区的位置可知,甲水果主要产在北方,为苹果,乙水果产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柑橘,丁水果产地纬度更低,为香蕉,故选项D正确。
2.丙水果产量最高的省区S种植该水果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纬度较低,热量弃足 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C.盆地多雾,水汽充足 D.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答案:D 解析: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是S省区种植葡萄的主要优势条件。
(2015•日照一中月考)2009年x疆番茄酱总产达到101.83万吨,成为继美国、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番茄酱产区,第一大出口国。
读“世界主要番茄酱生产国原料品质情况和2010年价格比较表”,回答3~4题。
导学号 20240423 国家意大利土耳其葡萄牙美国中国x疆茄红素质量 (毫克/100克) 40 40 40 40 62 原料番茄价格(美元/吨) 67.50 59.44 60.00 56.00 52.00 3.番茄酱生产国中,番茄生产最主要的共同优势条件是( ) A.劳动力丰富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D.土壤肥沃答案:B 解析:通过对表格中的茄红素质量的比较不难发现,中国x疆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主要得益于x疆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深居大陆内部,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而且大陆性明显,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茄红素的形成和积累。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6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选择题(2014·福建文综,9~10)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A.气温分布B.降水分布C.地势起伏D.洋流分布解析首先看清图中的各项信息,图中横坐标为纬度,纵坐标为海拔,横坐标以0°为界,左侧为7月的风速和风向分布情况,右侧为1月的风速和风向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读取某纬度某海拔某点的风向(实线或虚线)及风速。
第1题,就本题而言,所谓季节变化可以对比1月和7月的风向和风速,图中风向只有东风和西风两种,风速可以直接读出,任何一点,只有1月和7月风向相同就可以排除。
根据上述分析,①(约60°N,海拔约7 km)和④(约49°N,海拔约7 km)两点的1月、7月均为西风,排除;③点(约4°N,海拔约7 km)1月无风,7月东风,但风速很低,变化不大,排除;②点(约17°N,海拔约8 km)7月为东风,风速5,1月为西风,风速10,变化最大,故选B。
第2题,盛行风是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与盛行风密切相关,其分布也与风速、风向分布规律相类似。
答案 1.B 2.D(创新题)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反之称为迎岸风。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离岸风和迎岸风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
读图回答3~4题。
3.①②④⑤中,形成原因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的是()A.①B.②C.④D.⑤4.下列关于风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②关系密切B.乙附近地区受③影响,降水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丰富C.丙地在④盛行的季节,草木茂盛D.丁地全年受⑤的控制,光热充足解析第3题,图中的②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④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⑤是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它们都是三圈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①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季风。
【高中地理】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试卷(105份) 人教课标版46
(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6·上海市嘉定区一模)2013年6月13日,中国“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在距地面约370千米的轨道成功对接后高速运行,下图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
据此完成1~2题。
1.“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是一种“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太阳系中能产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A.金星、木星B.水星、金星C.火星、木星D.金星、火星2.照片中的其他黑点属于某种太阳活动,它一般()A.温度相对较低B.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长波通信C.出现在太阳内部D.以18年为一个活动周期解析:第1题,“凌日”现象是指类地行星圆面经过日面的现象。
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近,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就可以看到一个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
第2题,照片中的其他黑点是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旋涡,但比太阳光球层的表面温度要低1 000~2 000 ℃,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往往会对地球的气候、通信(无线电短波通信)、生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答案:1.B 2.A(2015·高考山东卷)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
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
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
据此完成3~4题。
3.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A.云量B.海拔C.下垫面D.正午太阳高度4.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
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A.53% B.62%C.70% D.78%解析:第3题,某一地点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状况有关。
该地7~8月受锋面雨带影响阴雨天较多,云量多,因此日照时数少,故A项正确。
海拔、下垫面均不会有季节变化,故B、C项错误;正午太阳高度能够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大小,但不会影响日照时数,故D项错误。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27
一、选择题(2015·北京文综2)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
据此,回答第1题。
1.如果过度猎狼,将会()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公平性”的含义。
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过度猎狼可能降低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②错;不良消费观念与过度猎狼无关,③错;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④正确。
综上所析,选D项。
答案 D(2015·天津文综,8~9)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2~3题。
2.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3.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解析第2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蒸发总量减少。
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水的含盐量增加,大量鱼类可能死亡,鱼类密度会减小,故选项A、B、D错误。
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选项C正确。
第3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艾比湖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耕地、灌渠增加,大量截留入湖河流水量造成的。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15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2013·安徽文综,32~33)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解析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曲线Ⅰ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Ⅱ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
第2题,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因此,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微弱,空气潮湿;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由图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由图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
答案 1.B 2.C(2016·淮南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4.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⑧B.⑦C.⑥D.⑤解析第3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规范练9自然界的水循环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选择题(2015广东广州二模)城市建设深刻地改变了大自然的水循环过程。
读北京土地覆盖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水循环环节是()A.降水B.蒸发C.下渗D.径流2.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最容易诱发()A.地质灾害B.洪涝灾害C.风沙侵袭D.焚风效应3.(2015广东深圳调研)位于天山南麓的博斯腾湖是新疆面积最大的湖泊,近年来湖水水位下降明显。
下图是博斯腾湖等深线(单位:m)图。
关于博斯腾湖的叙述,正确的是()A.湖水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B.该湖西部比东部的湖底坡度大C.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D.湖泊水位降低时西侧湖底露出面积较大(2015辽宁师大附中模拟)读图1和图2,完成第4~5题。
图1叶尼塞河水系图图2某月叶尼塞河水温的变化曲线4.读图2,分析此时段最有可能出现凌汛的河段是()A.甲附近河段B.乙附近河段C.丙附近河段D.丁附近河段5.下列有关叶尼塞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2中的某月最有可能是9月B.雨水补给是该河暖(夏)季的主要来源C.图2所示月份后,穿过叶尼塞河流域的0 ℃等温线一定北移D.影响叶尼塞河水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植被和地壳运动(2015河北唐山二模)内流河是指不能注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提供径流的区域称为内流区。
无流区是指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的地区,这类区域多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地区。
读某国家中部某一内流区位置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所示的时令河流程最短时期,有可能出现在()A.2月B.4月C.7月D.10月7.图示区域应分布在()A.沙特阿拉伯B.澳大利亚C.埃塞俄比亚D.纳米比亚(2015四川高考)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
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
据材料完成第8~9题。
8.贝加尔湖()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9.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导学号25360167〛(2015安徽黄山质检)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
“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
“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量。
“消耗”是指某流域中现有的地下、地表水体因为蒸发、汇入其他流域或大海,或者用于产品生产而损失的水量。
“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负荷所需要的淡水水量。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第10~12题。
10.“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水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
下列省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A.江苏B.山西C.北京D.海南11.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有()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有()①跨流域调水②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④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图为我国某市2004—2013年用水量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该市用水量减少幅度最大的是()A.生活用水B.农业用水C.工业用水D.生态用水14.关于该市工业用水量减少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工业技术进步,水资源利用率提高B.工业用水价格提高,节约用水C.该市较多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出到周边省份D.气候变暖导致工业用水总量减少二、综合题15.(2016广东五校协作体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博斯腾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其流域内自古以来灌溉农业较发达,如今一些现代化城镇正在形成。
原来环湖芦苇湿地面积广大,是全国四大芦苇区之一,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
近十多年水域面积已减少460平方千米,已演变成微咸水湖。
材料二:芦苇是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植物之一,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浅水地区,湖边也比较多。
由于芦苇的叶、叶鞘、茎、根状茎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气组织,所以它在净化污水中起到重要作用。
材料三:博斯腾湖附近水系图。
(1)甲河径流季节变化比乙河大,试分析原因。
(2)试分析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的原因。
(3)简要说明博斯腾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微咸水湖的原因。
〚导学号25360168〛16.(2015四川成都二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图1为洞庭湖位置图。
图1材料二:图2为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图2(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
(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
(3)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考点规范练9自然界的水循环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2.1.C 2.B解析:第1题,北京土地覆盖的不透水层部分面积增长最快,2010年其所占比例最高,可推知城市化过程中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水循环环节为下渗。
第2题,城市地面的地表水下渗量过低,在暴雨时期会造成地面积水,导致城市内涝。
3.D解析:新疆的博斯腾湖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湖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山的高山冰雪与冰川融水;等深线西部比东部稀疏,说明西部比东部的湖底坡度小,进而导致湖泊水位降低时,西侧湖底露出面积较大。
4~5.4.C 5.B解析:第4题,丙河段下游水温低于0 ℃,已经结冰,而丙河段还没有结冰,从上游来的浮冰在丙河段阻塞河道,产生凌汛。
第5题,凌汛出现在初冬和初春季节,9月还没有凌汛;叶尼塞河夏季主要靠雨水补给;图2所示月份后,穿过叶尼塞河流域的0 ℃等温线可能北移(冬末春初),也可能南移(秋末冬初);影响叶尼塞河水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
6~7.6.C7.B解析:第6题,河流流程最短的时候应为降水最少的时候,该地主要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所以降水最少的时候应为该半球的冬季时。
第7题,据经纬度可以判断为澳大利亚。
8~9.8.D9.C解析:第8题,考查地理环境对温度的影响。
贝加尔湖纬度较高,冬季太阳辐射弱,昼长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是其冬季结冰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湖面中心水体比边缘深,储存的热量更多,因此湖面中心结冰要晚于边缘,故B项错误。
贝加尔湖位于山谷中,气温较高,会导致冰层较薄,故C项错误。
贝加尔湖南北跨度较大,北部比南部纬度高,冬季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气温低,因此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故D项正确。
第9题,考查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水体结冰时会释放热量,则气温不会降低,故A项错误。
融冰时要从周边环境中吸收大量热量,则气温不会升高,故B项错误。
水体的比热容比陆地大,吸热和放热过程更加缓和,因此减小了气温年较差,故C项正确。
冰层的覆盖使大量的湖水蒸发被极少的冰层升华所替代,不会增加空气湿度,故D项错误。
10~12.10.C11.A12.C解析:第10题,“灰水足迹”比重越大,说明污染越重。
从图中可见,北京“灰水足迹”比重大,污染重。
第11题,图中显示“绿水足迹”海南远大于新疆,说明海南农业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远大于新疆,主要是因为海南年降水量大、气温高;海南面积远小于新疆,耕地海南也比新疆少;新疆主要发展绿洲农业,不可能发展耗水量大的品种。
第12题,跨流域调水和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不能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而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可以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
13~14.13.B14.D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量增加,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减少,其中农业用水量减少幅度最大。
第14题,该市工业用水总量下降,与工业技术进步、节约用水和工业企业外迁有关,而与全球变暖没有关系。
15.答案:(1)甲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补给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乙河主要靠博斯腾湖水补给,稳定少变(博斯腾湖的调蓄作用)。
(2)湖西部有甲河淡水注入,且带来泥沙,因此湖的西部地势较平坦(坡度较小,浅滩面积广),(淡)水资源丰富,且土壤肥沃;西侧有甲河补给淡水,从而使西部湖水盐度较低。
(3)该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甲河水量减少,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出湖水量(乙河水量)减少,盐分在湖泊中积累;湖滨地区生产、生活废水排放,使湖泊中盐分增多。
16.答案:(1)海陆间循环。
东海海面蒸发的水汽,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东海。
(2)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
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
(3)①湖面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减小,调节气候能力下降。
解析:第(1)题,洞庭湖与长江相连,长江最终汇入东海,故该湖为外流湖,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其过程为东海海面蒸发的水汽,随夏季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东海。
第(2)题,从图中降水量距平曲线变化及时间可知,洞庭湖湖面白天降水少,夜晚降水多。
热力环流主要体现的是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上升和下沉运动。
陆地和水体的比热不同,吸热和放热速度不同,故产生气温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湖面升温慢,湖面气温低,气流下沉,水汽蒸发,降水少;夜晚湖面降温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降水多。
第(3)题,湖泊具有调节径流、调节局地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湖泊面积缩小,这些功能都减弱,易出现调节径流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多发;自净能力减弱,水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能力下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