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学习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学习重难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温故互查:2人小组互查1、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2、呼吸道的作用?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本P45-46内容,思考下列问题(一)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置?一分钟呼吸的次数?2、做一次深呼吸,体会一下与哪种肌肉的收缩、舒张有关系?3、观察P46的图,分析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舒张与胸廓的变化关系?4、演示自制模型,分析膈肌的收缩、舒张与胸廓的变化关系?5、总结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吸气、呼气)(讨论)设问导读:阅读课本P47-48内容,思考下列问题(二)1、呼出的气体中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有何变化?2、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是如何交换的?4、血液中的气体又怎样进入细胞的?5、肺活量?三、小组讨论交流(成果展示)(针对探究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展示交流,四、课堂小结(知识回顾)1、2、气体交换的原理: 扩散作用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 五、自主测试(知识巩固) 呼吸时气体膈肌、胸廓、肺内气压是如何变化的? 例:左图表示人在吸气、呼气时胸廓上下径、膈、肺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1]代表 ,[2] 代表 ,[3] 代表 ,[4] 代表 。

(2)A 图表示 动作,B 图表示 动作。

(3)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胸腔容积 ,肺随着 ,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 ,气体便被吸入。

(4)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使胸腔容积 ,肺随着 ,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 ,气体便被排出。

(3)A 、B 过程合起来表示肺与 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4)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的身材,但是会直接影响 (填“图A ”或“图B ”)所示生理过程的进行,经常这样会引起体质下降。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实验,增强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增强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增强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新课展开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出示胸廓结构示意图)胸廓包括哪些结构?(肋骨、胸骨、肋间肌、膈肌和肺)(2)构成胸廓的肌肉在呼吸中有何作用?在呼吸时,胸廓容积是否变化呢?(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的吸气呼气,体会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

)(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感觉到的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间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教师演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随着膈的上下运动,胸腔体积怎样变化?气体流向是怎样的?)(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气流内流,即吸气;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上下径缩小,气流外流,即呼气。

)(4)(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

)归纳总结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演示,成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肺泡的结构特点和气体交换过程。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物学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其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是一节重点讲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的课程。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内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提问:“你们知道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吗?”、“呼吸道和肺的功能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肺等器官的功能和特点。
2.重点讲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包括肺泡的结构特点、气体交换的过程等。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小组合作: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反思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使学生在反思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教师的评价也能够给予学生及时、准确的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3.2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三篇(附同步练习)

《3.2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三篇(附同步练习)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概述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通过探究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模拟隔肌运动的模型。

【教学设计】一、引言: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思考问题。

并阅读P45资料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

提出问题: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肺的位置和结构2、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3、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3、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三、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1、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2、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1、观看呼吸系统示意图,找出肺的位置,明白肺的结构和功能2、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吸气时,手向什么方向移动?呼气时,手向什么方向移动?呼吸时,胸廓容积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学生提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学生观察动画,阅读书本相关内容,讨论、交流:1、呼吸运动时,主要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探究结果作出假设: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讨论问题,得出结论: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吸气和呼气。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升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教学重点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方案一: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方案二:联系自身的身体结构,对照模型或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方案三: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

播放录像,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明确提出的问题。

复习旧知识,明确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2.1测量胸围差方案一:阅读关于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

课后每位同学测量自身的胸围差。

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组织交流,并做出评价。

方案二:上讲台演示的同学故意进行错误的操作,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并纠正。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强调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纠错。

方案三:学生课前测量自身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果进行交流讨论。

(课前布置,上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讨论分析提纲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2在测量结束后,尝试明确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测重出示讨论提纲,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讨论提纲如下: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关于?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转变吗? 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呼吸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转变活动:将手置于肋骨处,感受呼吸时胸廓的转变,交流讨论,归纳出由于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增大和缩小的结沦。

(完整版)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教案

(完整版)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教案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授课设计2021-2021第一学期黄丽婷一、授课目的1.知识目标:经过学习,归纳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能力目标:(1). 经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着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2). 经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解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授课重难点1.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授课准备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塑料袋。

四、授课过程授课内容情景导入肺的地址、结构教师活动你知道婴儿的第一声呜咽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吗?你们还记得呼吸系统的组成吗?那么人体是怎样在肺内完成气体交换的呢?让我们今天来揭穿其中的神奇。

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观察图片确定肺的地址、知道胸廓的组成。

2、“左二右三〞表示什么意思?3、宁静状态下,你的呼吸频率为多少?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加思考提出看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依照图片说出肺的地址,经过教师培养学生的的解说认识胸廓的观察能力及组成,知道宁静状态表达能力下的呼吸频率。

过渡:呼吸时,胸廓有什么变化呢?活动一:体验胸廓的变化亲身体验: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感觉肋骨、胸廓的变化。

教师小结:吸气时,胸廓变大;呼气时,胸廓变小。

肺与外界过渡:胸廓是怎样实现扩大和减小的气呢?体交自我体验屈肘和伸肘时,感觉肌肉换的缩短和舒张状态教师解说:胸廓的扩大和减小,是肋骨间的肌肉即肋间肌缩短和舒张的结果。

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胸廓的扩大,可是这种感觉经常会有误差,我们可经过测量胸围差来考据。

过渡: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不过是由肋间肌的缩短和舒张引起的吗?播放呼吸运动动画师生小结:胸廓容积的变化是肋间肌与膈肌共同缩短、舒张的结果。

学生体验呼吸运动并描述胸廓的变化学生体验屈肘和伸肘运动,并描述肱二头肌的状态。

三个同学为一组测量胸围差,并计算平均值。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课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了解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2.掌握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机制;3.了解肺部的结构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教学重点:1.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机制;2.肺部的结构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教学难点:肺部的结构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肺部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通过放映一段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在呼吸过程中,氧气是如何被身体吸入血液的?- 二氧化碳又是如何从血液中排出体外的?Step 2:呈现肺部的结构 (10分钟)向学生展示幻灯片,介绍肺部的结构及其功能。

- 给学生介绍肺部的位置和形状;- 通过图示或图片,呈现肺部的主要结构,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等。

Step 3:气体交换过程 (15分钟)详细介绍气体交换过程,重点讲解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机制。

- 通过幻灯片或图示,向学生展示肺泡与毛细血管的结构,说明气体交换发生的位置;- 解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原理,让学生了解气体是如何在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交换的。

Step 4:实验演示 (15分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气体交换的过程。

- 使用肺部模型,模拟气体交换过程;- 向模型中注入氧气和水蒸汽,让学生观察气体的扩散。

Step 5:巩固与评价 (10分钟)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程度。

- 出示几道选择题或简答题,要求学生回答有关气体交换的问题;-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并解答疑问。

Step 6:拓展 (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探讨其他生物系统中的气体交换过程。

- 提出问题,如植物叶片中的气体交换、鱼类的鳃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Step 7:总结 (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引导学生回顾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总结肺部的结构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

2.掌握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

3.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

4.意识到保护呼吸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

教学准备:1.网络连接和电子设备。

2.示意图、图表和实验示意器材。

3.实验材料:烧杯、水、吸管。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5分钟)1.呈现一张呼吸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

3.引入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提问:你们知道气体交换是如何发生在肺内的吗?第二步:讲解(45分钟)1.通过幻灯片或视频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

重点强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2.介绍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并讲解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

3.着重解释肺泡中氧气向血液中的交换过程,以及二氧化碳从血液向肺泡的交换过程。

第三步:实验演示(30分钟)1.制作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使用烧杯装满水,用吸管连接到烧杯上,并将吸管的另一端放入水中。

2.吹气进入烧杯中,观察烧杯中气泡的变化,并解释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被吸入吸管,代表肺泡中的氧气被血液吸收。

3.停止吹气后,观察烧杯中气泡的变化,并解释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被推出吸管,代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肺泡中。

第四步:概括总结(20分钟)1.教师总结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并强调气体交换对身体的重要性。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你们认为如何保护呼吸系统?3.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并介绍一些保护呼吸系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五步:巩固练习(30分钟)1.学生完成一份课后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于气体交换在肺内过程的理解程度。

2.教师给予反馈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3.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帮助彼此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肺功能障碍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
德阳二中:王善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通过对肺内气体交换的学习,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人体自身而言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肺内气体如何排出体外。

难点:通过演示实验,动画演示,使得学生有直观的理解,能够自己总结出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肺内气体如何排出体外。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
准备演示模型,无针头注射器,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动画,课件,导学案,砸鸡蛋游戏。

(二)学生
分组,4人一组,并选出组长,明确分工,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机制。

四、教学过程。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背景知识人类的呼吸系统由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和呼吸肌组成。

呼吸的目的是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以供身体各个部位使用,并将二氧化碳从身体中排出。

肺是人类呼吸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是气体交换的地方。

气体交换的过程当您呼吸时,氧气进入您的身体并通过肺部吸入到血液中,而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释放并呼出。

下面是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的简单描述:1.您在呼吸时,肺会膨胀并将空气吸入。

2.空气从气管进入您的肺部,并通过气管分支进入支气管和气管管。

3.沿着气管的分支和支气管,空气最终到达肺的末梢细胞组织,其中包括肺泡。

4.肺泡内的氧气通过肺泡膜进入肺毛细血管。

5.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将含氧气的血液带回心脏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6.一旦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氧气会释放出来,用于细胞的代谢。

7.细胞代谢会产生二氧化碳,它通过血液回到肺泡。

8.二氧化碳穿过肺泡膜进入肺泡,并被从肺部呼出。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不同的分子进行运输。

氧气主要通过血红蛋白运输,这是一种在红血球中的蛋白质。

氧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红血球中,并与血红蛋白分子结合,在全身输送氧气。

当氧气输送到身体组织时,它会被释放出来,用于细胞代谢。

二氧化碳主要通过载体蛋白质运输,其中包括红细胞和血浆中的碳酸氢根离子。

二氧化碳通过肺泡膜进入肺泡后,会从肺部呼出。

结论肺是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氧气进入肺部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用于细胞代谢。

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则从那里排出。

了解肺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对我们理解呼吸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生命的基本功能非常重要。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刘玉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概述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通过测量胸围差,阐述膈肌的运动,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有变化。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通过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变化,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
通过探究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重点和难点
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隔肌运动的模型
四、课时安排:1课时
师生总结归纳呼吸的全过程:。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该节在本章中是重点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体只靠营养是不能生活的,人的生活还需要呼吸,因此在人体营养的基础上设置了本章。

呼吸系统是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之一,人体通过呼吸作用,为人体的运动和其他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是呼吸的重要过程。

教材中设计了实验、图片、模拟演示的教具等来帮助学生探索这一生理过程。

编写意图:因为学生处于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自身的一些生理现象充满好奇,本文通过呼吸这一生理活动的学习,进一步揭示人体的秘密。

依据大纲、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确定目标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测定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并理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测量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三)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由于七年级学生没学物理学中的气体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二、教学方法1、教法及依据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设置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创新意识。

依据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一特点,运用演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抽象的过程转化为直观的动画。

2、学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观察、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分析、推理完成对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能力目标:1.认识呼吸运动的过程及原理。

2.掌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意义。

3.通过实验和资料分析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4.提高合作、沟通等能力。

情感目标:1.关注呼吸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关注环境中空气质量的自觉性。

3.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让学生回顾呼吸道如何对空气进行处理。

2、为什么呼吸道要对空气进行处理?对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不一致,教师借此导入本节主题。

二、新课学习:收集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个个地学习。

1、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让学生两手置于肋骨处,深深地吸气,细心地体会一下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在此基础上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这时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验证我们的感受是否真实呢?学生回答:可以通过测量胸围差来验证。

接下来就建议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互测胸围差并将数值记录在表格中,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学生讨论并交流。

讨论提纲如下:①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有关?②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③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第一小题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为了让学生理解第二小题,老师展示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动画影片,学生得出答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_模板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_模板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_模板《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

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

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

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2.三维目标2.1知识与能力(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2.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教学重难点3.1教学重点(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2教学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二、学情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法学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班级姓名组别等级【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呼吸运动过程实现的原理。

2.展示“模拟呼吸运动”演示实验,归纳分析呼吸肌、肋骨和胸骨、胸廓变化之间的关系。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在肺里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回顾预习短片内容。

播放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短片。

提前预习(二)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1.掌握呼吸运动过程实现的原理。

2.通过模拟呼吸运动演示实验,归纳分析呼吸肌、肋骨和胸骨、胸廓变化之间的关系。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过渡语:请同学们明确目标后,根据自学指导要求进行自学,时间8分钟。

要求学生注意勾画知识点,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呼吸频率有多少次?2.描述吸气时呼吸肌、骨骼、胸腔容积的变化?3.描述呼气时呼吸肌、骨骼、胸腔容积的变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学课本相关内容,勾画并记忆重点的知识点,提醒学生自学过程中不能为了找后面检测题的答案而提前做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下面让我们一起进行自学检测。

检测学生的自学结果。

要求学生合上课本,独立完成自学检测题。

学法指导:组内两两交换,互相评阅。

鼓励学生展示,互相指正。

让部分学生班内展示答案,以便于学生核对答案。

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1-2分钟。

(三)质疑问难过渡语:关于自学检测的问题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呢?请写一写。

学法指导:给学生机会提出自学过程中的疑惑,鼓励学生勇于展示问题,勇于面对为题,实事求是,在学习上做真实的自己。

三、后教环节(15分钟)(一)展示小组自学情况以及得分,处理自学检测中问题(我的疑惑),约5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

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

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

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2.三维目标
2.1知识与能力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3.1教学重点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2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法学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
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矛盾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组织教学,运用探究学习小组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四、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1、“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运用视频让学生感知气体进出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生殖过程。

3、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每4人分成一组,形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评价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

本课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在亲历获取信息、发现规律等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较好的达到:
1、因学生知识容量限制,在设计教学案是增加“气体流动的原因、胸廓结构、气体扩散作用”等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铺路搭桥等。

2、因“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难度大,我预设学生体验、演示实验、列举孙悟空进入体胸腔帮助人增大胸腔体积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1、在编写教学案时,问题预设不精细,学生在设施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环节时,存在较大困难,在今后教学中应多从学情入手,在印教学案前,应按教学案设计进行课前模拟授课,找出问题,及时调整。

2、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生物学科采取课上预习、讨论、展示。

但因本课教学内容多,学生若在课堂中完成预习、讨论,则学生的课堂展示环节很有限,有很多学生的想法不能得到展示;故教学内容多的课,应将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预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展示时间就比较充分。

3、因教学时间限制,本课教学中留给学生展示质疑机会有限,在今后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