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1-1
运动生理学第1章 肌肉活动 肌肉的微细结构
肌肉的微细结构一、肌纤维(muscle fiber/myofiber)肌组织(muscle tissue)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组成。
呈圆形或多角形,胞核位于纤维的边缘。
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肌肉的微细结构二、肌原纤维(myofibril)每个肌纤维含有大量直径1~2μm的纤维状结构,称为肌原纤维。
肌小节(sarcomere)两相邻z线之间肌原纤维为肌小节,它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原纤维myofibril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可以发现,每个肌细胞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状结构,将其称为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是横纹肌中长的、直径为1~2μm 的圆柱形的结构,是骨骼细胞的收缩单位。
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组装而成,粗肌丝的成分是肌球蛋白,细肌丝的主要成分是肌动蛋白,辅以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肌动蛋白肌球蛋白myomesin肌联蛋白肌纤维muscle fiber肌小节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横桥Crossbridge功能特征:1.包含与三磷酸腺苷ATP 结合的位点,且只在与细肌丝连结时被激活2.与细肌丝相应位点可逆性结合,倾斜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部滑行长杆部朝向M 线横向聚合,形成粗肌丝主干球状头部有规则突出在M 线两侧的粗肌丝主干表面,形成横桥细肌丝-由肌动蛋白组成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调节蛋白肌钙蛋白肌肉的微细结构三、肌管系统1.横管(transverse tubule):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2.纵管(longitudinaltubule):肌质网系统。
1.横管(T 管)--与肌原纤维垂直--横穿肌节之间,成环状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同一水平横管互相沟通,--内腔与细胞外液相通,可将肌细胞兴奋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出入细胞内。
(二)肌管系统2.纵管(L 管)--与肌原纤维平行--包绕肌小节中间部分,近横管时膨大成终池--纵管和终池是Ca2+的储存库在肌肉活动中实现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集。
运动生理学 第1章 能量
四、 ATP 的生成过程
(一)、 ATP供能的无氧代谢过程
1、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 → ADP+Pi+E
CP+ADP → C+ATP
特点:无氧代谢;供能速度极快; 能源:CP; ATP生成很少;
肌肉中贮量少,最大强度运动持续供能时间6-8秒;
2.糖的分解供能
• 供能特点:
1克葡萄糖在体内彻底氧化释放约4千卡热能。 人体供能的50-70% 有氧供能、无氧也可供能; 动员快、耗氧少、能效高 (1)糖的有氧分解 底物 氧气 1分子葡萄 糖生成 产能速率 葡萄糖或糖原 有 38分子ATP 较低 (2)糖的无氧分解 葡萄糖或糖原 无 2分子ATP 较高
能量守恒的基本规律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主要的能量转叶绿体存在在绿色植物细胞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于糖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中电镜下的叶绿体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是进行生物氧化的场所产生机体生命活动的唯一直接能源atp二atp与atp稳态由腺嘌呤核苷酸再加上三个磷酸根组成后面的两个磷酸之间的键称为高能磷酸键可以贮存或释放能量
• 具体措施为:
• 运动频度:每周运动3-5次。 • 运动时间:每次持续30-60分钟。 • 运动强度:刺激体脂消耗的“阈值”。 • 即50%-85%最大摄氧量或60%-70%最大心率。
(三) 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2)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3)氧化供能
2、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
ATP—三磷酸腺苷酸 ADP—二磷酸腺苷酸 CP—磷酸肌酸
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1)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运动生理学定义及任务。
答: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主要研究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细胞、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和它们的协同工作的能力和机理,进而观察其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同时,还要观察运动对人体的形态和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的任务是: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础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答: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3 什么叫内环境和稳态。
答: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生存要求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稳定。
然而,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交换、转变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被称为稳态。
4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有哪几种?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5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方式有哪几种?答: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1 论述骨骼肌肌纤维收缩的原理。
答:(1)兴奋—收缩耦联当运动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肌细胞膜产生兴奋。
之后,肌质网向肌浆中释放Ca2+,肌浆中的Ca2+浓度瞬时升高。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
(2)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行原肌球蛋白滑入F-肌动蛋白双螺旋沟的深部,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
一旦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粗肌丝上的横桥即与之结合。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后会产生两种作用:A.激活了横桥上的ATP酶,使ATP迅速分解产生能量,供横桥摆动之用;B.激发横桥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移动。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2章肌肉活动一、概念题1.兴奋答:兴奋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2.兴奋性答: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不同。
3.动作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4.肌小节答:肌小节是指在肌原纤维上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
5.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6.缩短收缩答: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7.拉长收缩答: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
8.等长收缩答: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9.肌电图答:肌电图是指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
运动生理学习题01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一)填空题1.实现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均来自的分解;而间接能源来自食物中的分解代谢。
2.ATP再生成的代谢方式,可分为和两种方式。
3.ATP再生成过程,通常包括和两种方式。
4.1moL的葡萄糖或由糖原分解的葡萄糖残基,经酵解途经,可净生成ATP的mol数,分别为和。
5.1moL的葡萄糖或由糖原分解的葡萄糖残基,经有氧氧化途经,可净生成ATP的mol 数,分别为和。
6.1moL的CP分解时,可净生成moL的ATP。
7.磷酸原系统通常是指由细胞内和等化合物组成。
8.无氧分解供能应包括和两种能量系统。
9.短跑以代谢供能为主,长跑则以代谢供能为主。
10.乳酸能系统的供能底物只能是和。
11.运动时,体内以何种方式供能,主要取决于与的相互关系。
12.糖的呼吸商是;脂肪的呼吸商接近。
13.食物中三种能源物质,其氧热价最高的是;而食物热价最高的是。
14.糖在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和两种。
15.把能量统一体的表示形式,可分为和两种。
16.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包括和两种方式。
17.线粒体传递氢与氧化合的呼吸链主要有和两条。
18.组织经氧化分解脱下来的氢,经NADH2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时,ATP生成量为经FADH2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时,ATP生成量为。
19.通常胃的机械性消化包括和两种。
20.通常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包括、和三种。
21.运动中影响肌肉能量代谢方式的因素,主要是和两个变量因素。
(二)判断题:1.生物体内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2.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可使肌肉内的ATP迅速下降,而后是CP迅速下降。
()3.人体内的能源物质,都能以有氧或无氧的分解方式来供能。
()4.ATP和CP分子都有高能磷酸键,其断裂释放出来的能量,都可被机体直接利用。
()5.在100m赛跑中,肌肉内CP含量在开始阶段迅速下降;而ATP含量变化不大。
()6.蛋白质在剧烈运动中的供能比例占有重要作用。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合成并可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 种自由存在 的化学能形式。 ATP的组成:一个大分子的腺苷和三 个磷酸根 在ATP分子结构中的三个磷酸根之间 的结合键中蕴藏着大量的化学能。 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直接 来源于ATP
(一)ATP的分解——放能
ATP酶
ATP
ADP+Pi+能
肌肉收缩就是利用肌细 胞内ATP分解释放出的 能量供肌肉收缩克服阻 力来做功,以实现化学 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提高脂肪酸的氧化能力:耐力训练是 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供能能力最 有效的措施。 改善血脂异常:耐力运动可促使血浆 甘油三酯降解,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 白(HDL)含量(HDL可防止动脉粥样 硬化) 减少体脂积累 :坚持长期运动可以提 高脂肪酶活性,促进脂肪水解,加速 自由脂肪酸氧化供能,而减少体脂积 累。
(2)糖和糖原
②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为80120mg%。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 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 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的标 志。 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降, 运动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劳的征象。 肝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 平衡。
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 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 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 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2、糖的分解供能
(1)食物中的糖(多糖或双糖) 血液 。 消化道(单糖) 单糖被吸收进人
一部分合成肝糖原; 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 进入消 一部分被组织氧化利用; 化道, 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 使双糖 和单糖 糖的浓度。 氧化分解 分解为 食 物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补充: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
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 运动与免疫机能补充: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体育硕士综合运动生理学-1_真题-无答案
体育硕士综合运动生理学-1(总分120,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客观题一、单项选择题1. 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的安排应以 A.体温升高为主要标志 B.血压升高为主要标志 C.兴奋性提高为主要标志 D.心率加快为主要标志2. 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导致 A.巨人症 B.糖尿病 C.肢端肥大症 D.肥胖症3. 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血浆胰高血糖素的基础浓度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与运动员水平有关4. 高原训练对下列供能能力有重要影响的是 A.ATP—CP B.无氧糖酵解 C.有氧代谢 D.蛋白质代谢供能5. 静脉输入0.9%NaCl溶液可使 A.血浆渗透压下降 B.红细胞体积变大 C.红细胞体积变小 D.红细胞体积不变6.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表现为 A.静息时较慢 B.小强度运动时较快 C.最大心率比同龄人高 D.阵发性心动过缓7. 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相同之处是 A.防止受伤 B.缩短进入工作状态 C.推迟疲劳 D.加速恢复8. 决定VO2max的中央机制是 A.肺通气量 B.心室泵血机能 C.肌红蛋白含量 D.动静脉氧差9.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是指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的调节过程,其调节特点是 A.潜伏期短、反应迅速、灵敏和准确 B.潜伏期长、反应迅速、灵敏和准确 C.潜伏期短、反应缓慢、灵敏和准确 D.潜伏期长、反应缓慢、灵敏和准确10. 力量素质训练的合理练习顺序原则是 A.先练小肌群,后练大肌群 B.先练大肌群,后练小肌群 C.先练上肢肌群,后练下肢肌群 D.先练下肢肌群,后练上肢肌群11.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浓度为 A.60mg%~120mg% B.80mg%~120mg% C.60mg%~100mg% D.80mg%~100mg%12. 下列技术动作需要采取胸式呼吸的是 A.手倒立 B.单杠直臂悬垂 C.仰卧起坐的坐起阶段 D.吊环十字悬垂13. 间歇训练法可以有效地发展有氧耐力,其含义是 A.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 B.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完全休息 C.在训练周期中安排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 D.在训练周期中安排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完全休息14. 与平原相比,在高原比赛时,与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竞技成绩会 A.明显提高 B.明显下降 C.略提高 D.略下降15. 衡量血液循环系统效率的重要指标是 A.心率 B.心输出量 C.血压 D.心电图16.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使基础代谢率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一定17. 以下不是生长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的是 A.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B.促进脂肪的合成 C.促进骨骼生长 D.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18. 游泳运动对呼吸功能影响较深刻,游泳运动员的下列指标较大的是 A.最大摄氧量 B.肺活量 C.肺通气量 D.功能余气量19. 通常易出现“极点”的运动项目是 A.短跑 B.中长跑 C.体操 D.投掷20. 快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A.兴奋阈低,收缩速度快 B.收缩速度快,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快,力量小 D.收缩力量大,能持久21. 乳酸阈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是下列哪项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A.由无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有氧代谢为主 B.由糖代谢为主过渡到有氧代谢为主 C.由无氧代谢为主过渡到糖代谢为主 D.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22. 正常情况下,心跳的节律来自 A.窦房结 B.房室结 C.希氏束 D.浦肯野氏纤维23. 下列不属于儿童少年肌肉特点的是 A.含水量较多 B.蛋白质、脂肪较少 C.耐力差,易疲劳 D.肌肉疲劳后恢复较慢24. 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 A.1 000m~1 500m B.1 500m~2 000m C.2 000m~2 500m D.2 500m以上25. 能够导致氧解离曲线右移的情况是 A.血液中PCO2增高 B.血液中PCO2降低 C.血液中pH值增高 D.血液中PN2张力增高26. 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的正常范围是 A.50次/分~70次/分 B.60次/分~80次/分 C.70次/分~100次/分 D.60次/分~100次/分27. 儿童少年肌肉的发育特点是 A.含水量较少,收缩力较弱 B.含蛋白质多,肌肉细嫩 C.含水量较多,耐力差 D.含脂肪及无机盐较少,不易疲劳28. “第二次呼吸”出现标志着 A.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B.准备活动的结束 C.假稳定状态的结束 D.疲劳的恢复29. 骨骼肌在无氧分解代谢时,葡萄糖或糖原最终分解为 A.丙酮酸 B.酮体 C.乳酸 D.H2O和CO230. 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要求运动强度大,最适宜的持续时间是 A.10秒以内 B.10秒~20秒 C.20秒 D.30秒~40秒二、判断题1. 血液可以看作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运动生理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绪论习题部分—、名词解释1.生理学16. 稳态2.人体生理学17. 神经调节3.运动生理学18. 反射4.新陈代谢19. 反射弧5.同化过程20. 非条件反射6.异化过程21. 条件反射7.可兴奋组织22. 体液调节8.兴奋性23. 自身调节9.兴奋24. 生物节律10.抑制25. 非自动控制系统11.刺激26. 反馈控制系统12.应激性27. 负反馈13.适应性28. 正反馈14.生殖29. 前馈15.内环境二、单项选择题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 ( )。
A.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B. 新陈代谢、兴奋性、变化性、适应性、生殖C.合成代谢、收缩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D. 合成代谢、收缩性、传导性、伸展性、生殖2.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
A. 合成代谢B. 同化过程C. 异化过程D. 能量代谢3.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同时进行的,是()。
A.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B. 两个不同的过程C. 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称谓D. 先后进行的两个过程4.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A. 下降B. 异常C. 停止D. 上升5 活组织应激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A. 可以是生物电活动,也可以是细胞的代谢活动。
B. 可以是生物电活动,也可以是收缩活动。
C.可以是细胞的代谢活动,也可以是收缩活动。
D. 可以是细胞的代谢活动,也可以是呼吸活动。
6. 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在调节机能活动过程中()。
A. 有时不需中枢神经的参与B. 条件反射是先天特有的C. 存在反馈且以负反馈多见D. 存在反馈且以正反馈多见7."反应”和“适应“用于描述运动中人体机能的变化时,两者主要区别在于A. 运动强度不同B. 效果不同C. 调节机制不同D. 是一次性练习还是长期训练的影响8.研究人体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呼吸系统的机能、内分泌机能、物质和能量代谢、肌肉组织利用氧能力等的变化,以及它们对运动的适应等都属于()的研究。
运动生理学1完整ppt课件
02
神经递质和受体的 适应性变化
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改变神经递质 和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提高神 经系统的传导效率。
03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 改变
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的结 构和功能,提高大脑的认知和决 策能力。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大脑皮层的可塑性变化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
大脑皮层的可塑性变化
随着运动技能的不断提高,大脑皮层会发生可塑性变 化,包括神经元连接的重塑和突触可塑性的改变等。
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及作用
供能较慢
有氧氧化系统通过氧化分解体内 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来提供能量,供能速度相对较慢。
供能时间长
有氧氧化系统的供能物质储量丰富, 可以持续提供能量,满足长时间运 动的能量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需要氧气参与
有氧氧化系统的供能过程需要充足 的氧气参与,因此适用于有氧运动。 同时,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和耐力水平。
03
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与调节
ATP-CP系统供能特点及作用
01
02
03
供能迅速
ATP和CP是肌肉中直接可 利用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可迅速分解提供能量。
供能时间短
ATP和CP在肌肉中的储量 较少,仅能维持短时间的 高强度运动。
无需氧气参与
ATP-CP系统供能过程不 需要氧气参与,因此适用 于无氧运动。
04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 响与适应
运动中心血管系统的反应与调节
急性运动反应
运动时,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 列急性反应,如心率加快、心输 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以及血液重
新分配等。
神经调节
心血管系统的急性运动反应主要 受神经调节控制,包括交感神经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笔记(1)
体育专业—我的笔记(1)运动生理学作者;体育人个人网站,一路小跑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五、生殖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运动与免疫机能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知识点内容: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运动生理学第1章肌肉活动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原理
请看动画演示
(二)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概念
肌肉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 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 ,而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那么,将肌细胞产 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 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2 .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动作电位传递到三联管后,引起横管膜去极化, 致使终池上Ca2+释放通道大量开放。
3 . 肌浆网对钙离子释放和再聚积
Ca2+释放通道开放后,终池中的Ca2+顺浓度梯 度迅速进入到肌浆中,使肌浆Ca2+浓度比静息时提 高了大约100倍, 为与细肌丝上肌钙蛋白结合提供 了物质基础,将启动肌肉收缩过程。
过程
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1.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2.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 肌浆网(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管系统)对钙离子释放和再聚积。
1 .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这一过程主要是横 管系统的作用。
横管膜实际上是肌膜 的延续部分,当肌细胞兴 奋时,动作电位可以沿着 凹入肌细胞内部的横管系 统传导,深入到三联管结 构和肌小节的近旁。
结构基础——三联管结构
横管系统:走向与肌原纤维相垂直,它由肌膜向细胞内凹入而 成。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纵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平行,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 ,在近横管时官腔膨大成终池。
三联管系统:由一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是Ca2+的贮存库。 是把肌膜的电变化与肌膜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运动生理学(1)修订版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不断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即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反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和外部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刺激各种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兴奋性。
兴奋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调节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是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可以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某些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反馈在机体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信息,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
阈强度阈强度又称阈值,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基强度基强度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低或最基本的阈强度。
时值时值是指以两倍基强度刺激组织,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作用时间。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前负荷肌肉收缩期加于肌肉的一定负荷。
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二分之一的明带。
运动单位募集指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骨骼肌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第一章 骨骼肌机 能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第四节 骨骼肌特性 第五节 骨骼肌收缩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七节 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一节 肌纤维的 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二、肌管系统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骨骼肌细胞
肌肉纤维模式 图
Na+
Na+
K+ K+ K+ K+ + Na+ K K+ K+ K+ K+ K+
刺激
细胞外
K+通道 关闭
K+
Na+通道 开放 看看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细胞内
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K+ Na+
细胞外带负电
一、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快速、短暂、精确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
感受器 传入N纤维 中 枢 传出N纤维 效应器
反射弧分析实验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 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调节方式:激素
二、肌丝的分 子组成
粗肌丝: 头部有一膨大 部——横桥:①能与细肌 丝上的结合位点发生可 逆性结合;②具有ATP酶 的作用。
细肌丝: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细肌丝与粗肌丝结构示意图
肌动蛋 白
肌钙蛋白 原肌球蛋白
横桥
粗肌丝:肌球蛋白(myosin)
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 蛋白
•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亚 单位I、亚单位T和亚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和Ca++。 • Ca++通过和肌钙蛋白结合,诱发横桥和肌动 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运动生理学总复习 (1)
运动生理学总复习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兴奋性:肌肉在刺激的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收缩性:肌肉兴奋后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1.一定刺激强度;2.一定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评定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最简易指标。
阈值或阈强度时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的常用指标训练水平越高时值越小肌肉收缩过程: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肌肉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拉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拉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拉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色觉:是感光细胞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刺激后,产生的视觉信息传入视觉中枢引起的主观感觉。
色弱:对某种颜色辨别能力较正常人差者。
视野:指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前庭功能稳定性: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依据主观意识参与程度躯体运动分类反射性运动:主要指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运动。
形式化运动:此种运动主观意识只控制运动的起始和终止,此类运动形式固定,具有节律性和连续性,如步行,跑步。
意向性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全过程全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比较复杂。
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牵扯的同一块肌肉收缩腱反射(动态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作用是对抗肌肉的拉长,特点是时程较短和产生较大的肌力。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肌紧张(静态牵张反射)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对维持躯体姿势非常重要)运动神经元池:一块肌肉往往受许多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支配某一肌肉的一群运动神经元称为~。
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liding of thin and thick filaments is caused by the cross-bridges that extend from the myosin filament, attach to actin, toward pull the thin filaments the center of the sarcomere and detach. This cyclic interaction is coupled with the hydrolysis of ATP.
肌浆网膜[Ca2+]↓
原肌凝蛋白复盖的 横桥结合位点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骨骼肌舒张
Sliding Filament Theory for Muscle Contraction
Coupling of chemical reactions with vectorial motion.
( mitochondrial) ATP (Crossbridge) ADP + Pi + Energy
小结: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1.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N末梢内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 ↓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空间排列示意图
粗 / 细肌丝的相互位置
Ca++通过和肌钙蛋白结合,诱发横桥和肌动 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图
横桥的活化过程
1、肌丝滑行学说
2.肌丝滑行学说机理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Muscle Contraction
3.兴奋-收缩耦联—— 三个主要步骤:
①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 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
4.骨骼肌舒张机制
兴奋-收缩耦联后
肌膜电位复极化 终池膜对Ca2+通透性↓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 ↓ ↓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 的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 ↓ ↓ ↓ ↓
↓
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 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 ↓ ↓ ↓
↓
EPP引起肌膜AP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课 堂 练 习
1.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是 ( C ) 。 A.肌腹 B.最小肌肉群 C. 肌纤维 D. 肌腱 2.肌原纤维中粗丝是由( B )组成。 A.肌纤蛋白 B.肌凝蛋白 C.原宁蛋白 D.原肌凝蛋白 3.肌原纤维中细肌丝主要由( A )组成 。 A.肌动蛋白 B.原肌球蛋白 C.肌钙蛋白 D.原宁蛋白 4.肌肉由兴奋过程转为收缩过程称为( C )。 D. 传导过程 A.兴奋过程 B.收缩过程 C.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5.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连接因子是 ( B ) 。 A. Ca++ B. Na+ C. K+ D. Fe2+ 6. 肌肉收缩时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 C )。 A. ADP B. AMP C. ATP D. GTP 思考题: 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008级体育系运动生理学课程
运动生理学
教师:李慧阁
黄淮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一章骨骼肌收缩的机制与能量供应
肌纤维的超微结构与化学组成
肌丝滑行理论
骨骼肌工作时的机械-化学偶联机制
一、肌纤维的超微结构与化学组成
骨骼肌是人体运动 过程中的动力。 肌细胞是肌肉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 百至数千条与肌纤 维长轴平行排列的 肌原纤维。直径约 1~2微米,纵贯肌 细胞全长。 肌小节:两条Z线 之间的结构。肌纤 维最基本的机构和 功能单位。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肌原纤维
肌细胞
肌束
骨骼肌
肌纤维的电镜观察
2013-10-8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二、肌丝滑行理论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
粗肌丝与细肌丝结构示意图
肌凝蛋白(myosin)
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①能 与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发生可 逆性结合;②具有ATP酶活性。
细肌丝: 肌动蛋(actin) 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 肌钙蛋白(tropo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