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f2b4e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63.png)
运动注意 事项:避 免剧烈运 动注意运 动安全定 期进行健 康检查
06 运动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脏、胰腺等器官 消化系统的功能:分解食物吸收营养排出废物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以促进消化提高消化系统的工作效率 消化系统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的健康水平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运动可以促进 胃肠蠕动增加
消化液分泌
运动可以改善 肠道菌群提高
消化功能
运动可以增强 食欲增加食物
摄入量
运动可以减轻 胃肠道负担预 防消化系统疾
病
合理营养与运动能力
营养素: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矿物质等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 影响:促进消化、 吸运 动表现、减少疲劳 、促进恢复等
04 运动与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概述
呼吸系统的组 成:包括呼吸
道和肺
呼吸道的功能: 气体交换、清 洁、湿润、温
暖
肺的功能:气 体交换、调节 呼吸频率和深
度
呼吸系统的调 节: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细
胞调节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运动时呼吸频率增加以满足身体对 氧气的需求
运动时呼吸肌力量增强以提高呼吸 效率
运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运动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提高免疫力
运动与免疫力的相互作用: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免疫力的提高也可以促进运动能力的提 高
09 运动与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的组 成:中枢神经 系统、周围神 经系统和自主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大脑、小脑、 交感神经和副
脑干、脊髓
定义:研究人体 在运动过程中生 理反应和适应规 律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5972000c22590103029d18.png)
而应激活动可以不产生电活动,也可以产生包括 细胞的电变化。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 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 性。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四、适应性 在环境的影响下,生物体逐渐形成的一种
与之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 适应性。 五、生殖
《运动生理学》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第一节 学科简介
一、生理学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 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 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 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 炼。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作业: 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小结: 1、概括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生命活动的本质。 2、总结不同机能调节方式的作用及意义;举例说明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调节的特
浓度等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含义: (1)细胞外液理化特性总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2)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故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第四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通常将调节方式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一、神经调节 (一)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它在整个调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5a655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d.png)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目录•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运动对生理机能的影响•不同项目的运动生理特点与训练原则•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运动处方及营养补充策略01运动生理学概述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任务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适应机制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训练、运动选材和运动医学等提供理论依据。
古代运动生理学的萌芽01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讨运动与身体机能的关系,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0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实验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运用实验手段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标志着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
现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03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手段日益先进,形成了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理论体系。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动物实验法通过人体实验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变化,探讨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人体实验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身体状况等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调查法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描述人体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的数学模型,揭示运动生理机制。
数学建模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02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01020304骨骼组成骨骼功能骨骼生长与发育骨骼疾病与损伤骨化过程、骨龄评估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等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保护内脏器官、支持身体姿势、参与运动纤维关节、软骨关节、滑膜关节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连接骨骼、提供运动范围、吸收冲击关节炎、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关节类型关节结构关节功能关节疾病与损伤肌肉结构肌肉收缩与舒张肌纤维、肌膜、肌束膜、肌外膜兴奋-收缩耦联机制、肌丝滑行理论肌肉类型肌肉功能肌肉疾病与损伤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产生运动、维持姿势、保护内脏器官肌肉萎缩、肌肉拉伤、肌炎等03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ATP-CP系统概述介绍ATP-CP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在运动中的供能作用。
2024版运动生理学(全集)PPT(精品PPT)
![2024版运动生理学(全集)PPT(精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b6a178c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1.png)
肺内感受器对肺泡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敏感,运动时通 过改变感受器的刺激来改变呼吸。
18
05
运动对骨骼肌系统的影响及其 机制
Chapter
2024/1/27
19
运动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和代谢特征的影响
运动可以改变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比例,使快肌纤维向慢 肌纤维转化,提高肌肉的氧化代谢能力。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精品PPT)
2024/1/27
1
目录
2024/1/27
• 运动生理学概述 • 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营养补充 •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 运动对骨骼肌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 运动中的疲劳、恢复与提高运动能力
2
01
运动生理学概述
神经调节机制
运动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腺 素能受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急性反 应。
体液调节机制
运动引起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激素的释放,通过体液循环作用于心 血管系统。
2024/1/27
代谢调节机制
运动导致肌肉组织代谢产物的积累, 如乳酸、氢离子等,通过代谢途径影 响心血管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
Chapter
2024/1/27
3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2024/1/27
定义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 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及其机制 的科学。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 功能、代谢特点、能量供应、运动 性疲劳与恢复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4
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 2
古代运动生理学 古代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主要基于经验和直观观察, 如《黄帝内经》中的“五劳七伤”理论。
《运动生理学讲座》课件
![《运动生理学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1fbe2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8.png)
运动生理学的学科地位
01
02
03
体育科学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为体育训 练和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
运动生理学与医学密切相 关,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 意义。
生物学
运动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 个分支,研究人体生理机 制和运动时的生物学反应 。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
心肺功能的正常运作对于人体健康至 关重要,它影响着我们日常的活动能 力、运动表现以及抵御疾病的能力。
心肺功能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肺部 的气体交换功能以及循环系统的运输 能力。
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和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
长期规律的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减少心脏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风 险。
功能表现。
人体生理机能包括循环系统、呼 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人体生理机能通过各种生理反应 和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运动对生理机能的影响
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 心肺耐力,促进血液循环和呼 吸系统的健康。
运动能够促进肌肉的发育和力 量提升,增强骨骼密度和关节 灵活性。
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运动可以刺激骨骼肌的生长和发展,增 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长期规律的运动可以改善骨骼肌的代谢 功能,提高肌肉的能量利用效率和抗疲
劳能力。
运动还可以促进骨骼肌的血液循环,改 善肌肉的营养供给,加速代谢废物的排
出。
骨骼肌的损伤与恢复
骨骼肌的损伤通常是由于过度使用或突然的强力牵拉引起的,表现为肌肉疼痛、肿胀、痉挛 等症状。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等,能够增强心肺耐力,提高身体的代谢 水平。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08388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9.png)
阐述如何通过肌电图评估肌肉疲劳、训练效果以及运动技术等方面 的问题。
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
探讨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相结合在运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和意义。
03
循环系统生理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心脏的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呈倒置圆锥形。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包 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 房和右心室。
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引发运动性疲劳,影响运 动表现。
提高运动能力的能量代谢策略
01
合理营养补充
根据运动项目、强度和持续时 间,合理安排膳食营养,保证 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
02
增加有氧训练
通过有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和 肌肉氧化能力,增加脂肪利用 ,节省糖原消耗。
03
间歇性训练法
采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 ),提高无氧耐力,促进运动 后过量氧耗(EPOC),增加 脂肪消耗。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人体实验法
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观察运动 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变化。
比较法
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水平 或不同人群的生理机能进行比较 研究,揭示运动生理学的普遍规 律和特殊现象。
01
动物实验法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 ,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 制。
02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 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和 健康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 系。
4 个体差异原则
不同个体对训练的适应能力和效果存在差异,需要制定 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训练效果的评估
运动生理学(全)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c4410fad51f01dc381f17c.png)
.
15
本章思考题:
(1)人体生理学的概念;
(2)运动生理学的概念;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人体生理功能有哪三种调节方式。
.
16
第一篇:肌肉的活动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第二章:骨骼肌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
17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本章系统阐述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含 兴奋的产生、传导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 的传递,认为这是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的 生理学基础;根据肌丝滑行理论着重对肌 细胞的收缩过程与机制,以及肌肉收缩的
4、代谢特征:
快肌纤维无氧代谢能力强。 慢肌纤维有氧代谢能力强。 5、生理特征: 收缩速度:快肌强与慢肌。 收缩力量:快肌强与慢肌。 抗疲劳性:慢肌优于快肌。
横桥移动的前提是肌动蛋白和肌球蛋 白的结合。
原肌球蛋白横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
42
原肌球蛋白的活动受肌钙蛋白的控制。
肌钙蛋白与钙离子间有强大的亲和力。
肌细胞兴奋后,肌钙蛋白在钙离子的作用 下,失去对原肌球蛋白的控制,导致原肌 球蛋白从横桥与肌动蛋白间脱离,二者结 合,细肌丝向肌节滑行(肌肉收缩了)。
再如长期坚持冬泳的人因而不惧严寒。
运动员经过长期的力量训练可使肌肉的力量和
体积增加;长期经过耐力训练可使肌肉耐力、
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等,这些都是人体对环境变
化产生适应的结果。 .
11
五、生殖
生物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生殖过 程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使生命过程得 到延续。
生殖主要是通过两性的交配实现的,是
20
第一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本节要点:
组织为什么会兴奋 组织是怎样兴奋的 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神经的兴奋是如何传导给肌肉的
运动生理学1完整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1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b8cb0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6.png)
02
神经递质和受体的 适应性变化
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改变神经递质 和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提高神 经系统的传导效率。
03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 改变
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的结 构和功能,提高大脑的认知和决 策能力。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大脑皮层的可塑性变化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
大脑皮层的可塑性变化
随着运动技能的不断提高,大脑皮层会发生可塑性变 化,包括神经元连接的重塑和突触可塑性的改变等。
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及作用
供能较慢
有氧氧化系统通过氧化分解体内 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来提供能量,供能速度相对较慢。
供能时间长
有氧氧化系统的供能物质储量丰富, 可以持续提供能量,满足长时间运 动的能量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需要氧气参与
有氧氧化系统的供能过程需要充足 的氧气参与,因此适用于有氧运动。 同时,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和耐力水平。
03
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与调节
ATP-CP系统供能特点及作用
01
02
03
供能迅速
ATP和CP是肌肉中直接可 利用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可迅速分解提供能量。
供能时间短
ATP和CP在肌肉中的储量 较少,仅能维持短时间的 高强度运动。
无需氧气参与
ATP-CP系统供能过程不 需要氧气参与,因此适用 于无氧运动。
04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 响与适应
运动中心血管系统的反应与调节
急性运动反应
运动时,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 列急性反应,如心率加快、心输 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以及血液重
新分配等。
神经调节
心血管系统的急性运动反应主要 受神经调节控制,包括交感神经
运动生理学课件
![运动生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4f4af6a76e58fafbb0039a.png)
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1 腱反射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 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
拉 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2.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质
小脑
脊髓小脑束
▪小脑将来自大脑皮质的运动指令与实际 执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误差,然后 通过小脑大脑皮质联系,传回至皮质以 校正运动,使运动逐步协调起来。
4.大脑皮质在运动调控中的作用
皮层脊髓束:大脑发出指令,经内囊、脑干下行,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 皮层脑干束:由皮层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各脑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
时间后,前庭器官对刺激引起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3.本体感觉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分布 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肌梭与腱梭)
机能:分别感受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以及肌 肉收缩和关节伸展的程度。
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 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或称 运动觉。
肌梭主要感受肌肉细微长度的变化, 腱梭主要感受大张力的大小。
▪ 例如,不同训练水平的篮球运动员运球快速进攻时,训练水平高的运 动员其控球能力强,失球次数少,而且运动速度快,表现出本体感受 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 肌肉活动时发生的本体感觉往往被视、听和其他感觉遮蔽, 故本体感觉也称为暗淡的感觉。运动员的本体感觉能力必须 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能在意识中比较明显而精确地反映出自 己的运动动作。
二、调节机能
(一)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
运动生理学课件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0385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d.png)
目录
• 运动生理学概述 • 运动与能量代谢 • 运动与循环系统 • 运动与呼吸系统 • 运动与肌肉系统 • 运动与神经系统
01
运动生理学概述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与任务
定义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 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及其 机制的科学。
任务
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 化规律,为运动训练、体育教学 和运动健身提供科学依据。
THANK YOU
肺通气量的提高
02
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肺通气量,使呼吸系统更加高效。
呼吸肌力量的增强
03
运动训练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有助于提高呼吸效率
。
运动性呼吸困难与防治
01
运动性呼吸困难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运动强度过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
的。
02
运动性呼吸困难的症状
包括呼吸急促、喘息、胸闷等。
磷酸原系统
指ATP和CP组成的供能系统,是极量 运动的主要能源,可维持最大强度运 动约6-8秒。
有氧氧化系统
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应充足时 ,通过有氧氧化途径产生能量的过程 ,是长时间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
乳酸能系统
指糖酵解供能系统,是短时间大强度 运动时的主要供能途径,运动持续时 间在2分钟左右。
运动员神经系统特点与训练
运动员神经系统特点
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兴奋性和灵活性,能够迅速对刺激作出反应;同 时具有较高的耐受力和恢复能力,能够应对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
运动员神经系统训练原则
针对运动员神经系统的特点,训练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全面性、循序渐 进、区别对待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通过科学的训练计划和方法,提高运动员 神经系统的功能水平,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运动生理学课件
![运动生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bb2c7151e79b89690226b0.png)
较长初长度 最适初长度 较短初长度
@ 收缩前牵拉肌肉使力量增加,除改变初长度外, 还与牵张反射和肌肉的弹性成分有关。
4.中枢激活数量及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
• 协调各肌群活动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对抗肌 放松能力,可显著地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 动作越熟练,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配合的越好,力量越大。
6.年龄与性别
• 20-30岁时达最大 • 青春发育期前:男肌力>女肌力(不显著) • 青春发育期后:男肌力>女肌力(显著) • 原因:①雄性激素 ②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
1.反射的复杂程度与中枢延搁
反应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 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 影响因素: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 ②中枢延搁 ③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良好→反应速度↑
运动员处于良好的赛前状态时,反应时缩短。反之则延长。
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反应速度↑
劳,将影响大肌肉练习动作的完成。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 概念: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 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
• 较小的力量训练第二天就可出现超量恢复; • 中等强度力量训练隔天进行; • 大强度力竭训练一周进行1-2次。
三、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 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发放高频冲动,动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 • 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
运动生理学课件
![运动生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1ca58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1.png)
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科学训练和评估,提高其竞技表现。
详细描述
运动员体能训练与评估是运动生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通过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科学训练,可以提高其力 量、速度、耐力和灵活性等各方面素质,从而提高竞技表现。同时,通过评估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效果,可 以及时调整训练计划,避免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
骨骼肌系统的组成
骨骼肌系统由骨骼肌纤维、神经、血管和结缔组 织等组成,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主体。
骨骼肌纤维类型
骨骼肌纤维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具有不同 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肌肉收缩机制
肌肉收缩是骨骼肌活动的本质,通过肌丝的相互 作用实现肌肉的缩短和伸长。
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肌肉适应
长期运动可以引起肌肉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改变,提高肌肉力量和 耐力。
有氧运动定义
有氧运动是指通过运动使身体的氧气供应能够满足肌肉活 动的需要,从而消耗脂肪、糖等能源物质,产生一定量的 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有氧运动的能量来源
有氧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的有氧氧化 过程。
有氧运动对身体的益处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 等。
无氧运动与能量供应
肌肉生长
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和肌肉纤维的数量 。
防止肌肉萎缩
运动可以预防因长时间不运动或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
肌肉力量与耐力训练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通过重量训练和抗阻运动来 提高肌肉力量,增强骨骼密度和骨质 量。
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通过有氧运动和重复性运动 来提高肌肉耐力,增强心肺功能和代 谢能力。
运动可以使心脏肌肉发达,提高 心脏的泵血能力,使心输出量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骨骼肌的特性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特性叫伸展
性。 2、弹性:当拉长肌肉的外力取消后,肌肉又能恢复原
状的特性叫弹性。 3、粘滞性:肌肉被拉长或撤消力后回弹的难易程度。
点及意义。 3、举例说明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第一章 骨骼肌
课程名称
运动生理学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
授课学时
2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内容 教学要求
第一章 骨骼肌
1、掌握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肌纤维的生理及代谢特征; 2、熟悉熟悉肌肉的收缩过程,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刺激条件,影响肌
肉收缩的主要因素以及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3、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肌肉收缩的形式
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相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进行收缩。
(二)拉长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
长的收缩形式,又称离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负功。
(三)等长收缩 1、概念:当肌肉收缩力等于或小于外力时,
肌肉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2、特点:作功为零。
二、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一)前负荷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一)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
(二)传递:在两个细胞之间的传播。
(三)形式:局部电流。
(四)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处由接头前膜、接头后膜和接头间隙三部分组成。
(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1、过程:轴突末稍去极化→Ca2+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 合、破裂、释放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 K+Na+通透性提→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突触后电位→引发细胞膜产生 动作电位。
程。 三、兴奋性 (一)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可传播的、伴有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
程。 (二)概念: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和特性。 (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如神经、肌肉、腺体等。
(四)应激性与兴奋性的异同:
1、相同点,即二者都包含者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2、不同点,
肌肉是一个粘弹性体。 二、肌肉的生理特性 (一)生理特性: 1、兴奋性:骨骼肌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的特性。 2、收缩性:肌肉兴奋后能够产生缩短反应的特性。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1、刺激强度 (1)阈强度(又叫阈值):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阈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强度的刺激。 (3)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2、刺激时间 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持续足够的时间。 3、刺激强度变化率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一)单收缩 1、概念:肌肉接受单一刺激产生一次收缩。 2、单收缩曲线:肌肉收缩分为三个时期,即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二)强直收缩 1、概念:给予肌肉一系列彼此间隔很短刺激而发生持续性的缩短状态。 2、类型:(1)不完全强直收缩;(2)完全强直收缩。
经调节的效应器,故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的过程;
(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四、生理机能的整体调控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指单一的反射过程。它的特 点是,调控信息只能通过反射弧从感受器传到效应 器,而效应器的信息不能反作用于中枢。
(二)反馈式控制系统:由效应器上的感受装置返回 的信息作用于中枢,使中枢调整其发出指令的现象 就是反馈。
五、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 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
一、外环境 1、自然环境变化将对人体产生刺激,引起人体产生应激性或适应性
变化。 2、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它通过神经系统特别
是大脑皮层,通过心理过程起反应。 二、内环境和稳态 (一)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的总称。 (二)稳态 1、概念: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如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各种离子
1、概念:肌肉收缩前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处于一定的拉长状 态。
2、前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越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 越长,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
3、最适初长度: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的初长度。
(二)后负荷
1、概念:肌肉开始收缩时所拉动的负荷或克服的阻力。
2、后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后负荷越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 张力越大,但肌肉开始收缩的速度减小。
作业: 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小结: 1、概括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生命活动的本质。 2、总结不同机能调节方式的作用及意义;举例说明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调节的特
过程。 (二)波形:1、膜内电位由-90mV 上升到 0mV 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即膜电位的消
失过程 2、膜内电位由 0mV 上升到+30mV 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3、膜内电位由+30mV 又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三)特点:(1)“全或无”现象;(2)不衰减性传导;(3)脉冲式;(4)
内正外负。 (四)产生机理: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故又称为 Na +的平衡电位。 (五)意义:兴奋的指标。
(1)组织的范畴不同。应激性组织包括所有组织; 而兴奋性组织仅指可兴奋组织。
(2)反应的形式不同。兴奋活动必然要产生电活动; 而应激活动可以不产生电活动,也可以产生包括 细胞的电变化。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 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 性。
四、适应性
在环境的影响下,生物体逐渐形成的一种 与之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 适应性。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一)概念: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二)特点: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三)产生的机理 1、“离子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2、产生的机理:K+外移,故又称为 K+ 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一)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浓度等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含义: (1)细胞外液理化特性总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2)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故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第四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通常将调节方式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一、神经调节 (一)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它在整个调
及其特点 4、掌握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理;
1、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
教学重点 2、肌纤维的生理、代谢特征以及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3、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仪
第一节 骨骼肌收缩的机理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复习) (一)肌原纤维 每条肌原纤维全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横纹,因此骨骼肌也
二、肌肉的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由 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 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 Z 线互 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缩 短。
(二)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1、概念: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与引起肌丝滑行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
2、步骤:(1)动作电位通过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2)三联管处的信息传 递。终池把大量的 Ca2+释放到细胞质中,Ca2+与细丝中的肌钙蛋白结合,最 终导致肌丝滑行。(3)肌质网对 Ca2+再回收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当肌浆中 Ca2+ 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 Ca2+逆浓度差回收到肌浆网中。肌浆中 Ca2+ 浓度降低,Ca2+ 与肌钙蛋白分离,粗细丝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称为横纹肌。 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而 成。两 Z 线之间构成肌小节,是肌肉收缩与舒张的基本功能单 位。 (二)肌管系统 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管状结构,它由横管 系统和纵管系统组成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 2、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人体机能调节方式
人体机能调控
多媒体、投影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节 学科简介
一、生理学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 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 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 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 炼。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水平
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 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 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膜、 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三)肌肉收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