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大东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题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篇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有反思优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有反思优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有反思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体会作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

2.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含义,标注疑难词汇和句式。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六、板书设计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 结构:总分总3.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4. 主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阐述在得到他人帮助时,要珍惜并感恩,同时要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道德”的文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进一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章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苏教版

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 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 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 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 “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新 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古今异义词:
七里之郭 古:外城 今: 姓氏 委而去之 古 :离开今:往,到
亲戚畔之 古: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 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 古:护城河 今:水塘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用,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巩 固
Βιβλιοθήκη 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 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 “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 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 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 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 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 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 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 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布置预习提示:1、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张,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划标出疑难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播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视频,从历史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气势于四日内成功横渡长江,取得了解放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

这一震撼人心的壮举再次证明了人心向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正应了亚圣孟子所阐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出示课件)二、简介作者(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先由学生来回答,然后教师补充,出示课件)(幻灯片展示有关孟子生平的填空题)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

)(补充“五经”)过渡语: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既然是诵读欣赏,我们就从诵读入手吧。

四、整体感知,诵读训练1、(是我扶着你走,还是你自己走,掉到坑里我把你拉出来呢?)先由学生自己读一读,指出拿不准的字音和句子的节奏停顿。

2、解决学生提出的字音和节奏问题,并检测(课件上)。

3.找同学进行展示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读完后,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的好的,让他带着同学读。

)4.指导学生齐读。

师:下面教给大家朗读方法。

大家齐声读第一句话,要喊着读,使劲读。

生:(齐声读第一句)师:(读第二节)再慢一点背,声音的抑扬要体现出来。

生:(齐声放慢速度)师:(读第三节)再严肃地读,低沉地读,读到“委而去之”时,带着气愤的语气读。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课教学课件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课教学课件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译 逐字翻译 限制 不能 边境 界限 文 扩字成词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神 连词成句 器 字不离句 人民 凭借 的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紧扣文体理思路
提出问题
议 论 分析问题 文
善用排比强气势
找出文中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排比: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 天下”是治国的顺序,递进性深入地说理, 不能颠倒。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于 表现中心,从而得出文章结论,增强气势。
孟子的雄辩风采
仁政思想
仁政 关注民生、施恩于民。 人和
解决问题
紧扣文体明思路
作者开篇提出了什么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
紧扣文体理思路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论点的?
文章先……再……然后……最后…… 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紧扣文体明方法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运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 力的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
对比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 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力。
道理论证,运用道理论证,论证 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深入。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

2学情分析
1、本文是浅显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2、课堂设计主要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3重点难点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内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和
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2【活动】走进名人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

与《论语》、。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外阅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当今社会上这种“得道”的人实在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行走在各行各业,虽然他们不是君主。

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异彩纷呈,以后更会发扬光大。

“正义的事业比不正义的事业更有帮助”一、文章内容上天赐予的机会不如地球上的优势重要,而地球上的优势又不如人与人之间的团结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市不高,水池不深,军事革命不强,没有利润,小米也不多。

与其和谐,不如任命它。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知识归纳1.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3段)讨论了时间、地理和人这三个因素在决定战争结果中的不同作用。

第一层(1段):总论。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级(第2段):从进攻方的失败中,证明“天气不如地球好”。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谁将赢得第二场战争,谁将赢得第二场战争。

2.用什么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条件?孟子总结了各种有利于战斗的主客观条件,包括“时机”、“地理优势”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主要观点是“时间不如土地,地理优势不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4.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本文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并用一个非常普遍的战争例子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得出“得道者助多,失道者助少”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本质。

最后,总结了赢得“人和”的绅士,强调“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条件。

(示例演示、正面和负面案例演示、正面和负面推理演示、比较演示。

)5.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双否定平行句的使用起到了肯定和加强语言动量的作用,并强调了防御方的地理条件优势。

九年级语文上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苏教版“正义的事业比不正义的事业更有帮助”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认知阅读、翻译阅读、思维阅读和理解阅读四种方式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生动的语言,掌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汇并掌握其含义。

如郭、傅、魏、曲、虞、兵歌、亲属等。

结合笔记和参考书,你可以自己翻译和解释这部古典汉语。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1)强调“人与人和谐”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阐明推理思路,掌握推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阅读为核心,讨论拨号,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程安排:1学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第一板块(认读)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用心爱心专心评估教师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阐述的中心观点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层层垫高,逐步深入的严密的论证思路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尽管“和平”是全人类一致的愿望,但自古而今,战争始终存在。

根据你们对军事战争的认知,说一说现代战争和古代战争有什么不同?
(现代战争主要是军事技术的较量,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尖端的军事技术是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条件;而古代战争主要是人力的较量,作战人数、武器装备、自然环境等都是直接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你认为古代战争中,影响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可能出现争论,教师不必给予结论性评价)我们来看看孟子对此是怎样的观点。

二、疏通文义
1、学生质疑
请同学们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教师在引导点拨中,提示学生掌握“城、郭、环、池、委、去、域、之、至、有”等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非不……”的句式特点。

学生可能会提出文中“得道”该怎样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只做字面意思的解答,并以此设置悬念:“道”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孟子一生所坚持的思想主张都浓缩在这个字中,等一会儿我们将作专门讨论。


2、学生口译文章大意,教师点拨。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
1、教师设问:文中提及了几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失道”,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深入理解,找到答案。

2、学生自读课文,做好批注;之后自由讨论。

(这里“人和”与“得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点拨,可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章最后一段第一句话,由其言下之意思考“得道”的具体内涵,从而理清“人和”与“得道”的关系。

参考答案:1、天时——有利的自然条件,如风、雨、季节、气候等;地利——有利的物质条件,如城、池、兵革、米粟等;人和——众人拥有的士气、斗志,万众一心的精神状况,众志成城、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等;得道——得到仁义,施行仁政,施恩于民;失道——失掉仁义,倒行逆施,残暴统治。

2、孟子在文章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揭示了前三者的关系,然后以攻城为例,先从攻方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然后从守方说明没有人心团结、众志成城的精神,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守住城池,即“地利不如人和”,这样层层垫高,最终强调了“人和”是三个条件中最关键的因素。

揭示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孟子又对“怎样才能做到人和?”这个问题进行追根究底,最终归因为“得道”二字,从而总结了人心向背对战争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中心观点。

这样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论证严密,条理清晰。


四、拓展延伸
1、学习文章之后,请你就其中的一个观点,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此问意在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认知、生活积累等,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习惯,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
(参考: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

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