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探究电路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案
最新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5章第4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案
最新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5章第4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间的关系。
能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进行综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应用欧姆定律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过程中,体会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间的关系难点: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进行综合计算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欧姆定律的内容? 2、欧姆定律的表示公式?3、欧姆定律公式中对单位的要求?4、将一个100Ω电阻连到0.2kV 的电路中,则此电阻中通过的电流是多少? 【自主预习案】1、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______,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_,用公式表示为 ___________,其中 ______ 表示电压,单位是 ______;______ 表示电流,单位是______;______表示电阻,单位是 ______。
2、串联电路总电阻比每个电阻都_____,这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______。
且:R= ,串联电路电压的分配跟电阻成_________。
3、并联电路总电阻比每个电阻都_______。
导体并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案】1、推导串联电路总电阻计算公式串联电阻的阻值为R 1、R 2,串联后的总电阻为R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U=IR,U 1=I 1R 1,U 2=I 2R 2 由于U=U 1+U 2,因此IR= I 1R 1+ I 2R 2,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I=I 1=I 2 所以R=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 ,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支路电阻分别是R 1、R 2;R 1、R 2并联的总电阻是R 根据欧姆定律:I 1=U 1/R 1,I 2=U 2/R 2,I=U/R, 由于:I= I 1+I 2,因此:U/R= U 1/R 1+U 2/R 2思考:利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来解释上面的结论。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5.4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5.4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作为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一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物理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阻器、电源、导线、开关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实验器材,包括电阻器、导线、开关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通过两个电阻器时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思考。
2. 讲解:简要讲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让学生明白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是如何发生的。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讨论并联电阻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规律。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回家后,尝试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观察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并将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分享。
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活动过程的设计:1. 引入环节:我选择了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来引入课程。
这个实验涉及到电流通过两个电阻器时的变化,旨在激发学生对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思考。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探究电路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案(新版)沪科版
◇授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经过实验和推导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2.会利用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规律, 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3.经过实验研究 , 经历从猜想与假设到实验考据的过程 , 在实验中认识总电阻与分电阻之间的“等效取代”关系。
【过程与方法】1.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概括”的授课过程, 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2.在此基础上 , 借助于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规律 , 推导两种电路中的总电阻与分电阻之间的关系 , 培养学生着手实验、合作交流、推理概括的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对串、并联电路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的研究和推导, 培养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综合利用已有知识推导出新知, 从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授课重难点◇【授课重点】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计算公式。
【授课难点】依照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 结合欧姆定律对简单的电路问题可以进行计算、解析。
◇授课过程◇一、新课导入小强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电子元件, 有一次他急需一只10 k Ω的电阻 , 但手边只有kΩ、 5 k Ω、 15 k Ω、 20 k Ω的电阻各若干只, 用这些电阻怎样才能获得10 k Ω的电阻呢2 ?二、授课步骤研究点 1电阻的串通[ 阅读课本 ]P107 “电阻的串通”。
[ 思虑 ](1)电阻串通起来, 其总电阻是增大还是减小?(2) 电阻串通起来 , 怎样用实验来判断总电阻的变化?[ 提示 ](1)串通电路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2)①将一个定值电阻 R接在以下列图电路的 A、 B 之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②将两个同样的定值电阻R串通起来,接在图中的A、B 之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③在 A、B 之间换上三个串通着的同样阻值的电阻数会怎样变化 , 再闭合开关 , 看看自己的展望可否正确。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优秀教案:第十五章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用欧姆定律和电路特点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过程.2.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会用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3.理解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会用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并联电路问题.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现象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2.通过推导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过程学习用理论推导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3.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应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特点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体验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2.通过推导过程使学生树立用已知规律发现新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学难点】利用欧姆定律推导出串、并联电阻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5Ω、10Ω的电阻、电流表、开关、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各1个,导线若干.【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利用欧姆定律测电阻的实验,知道了求电阻的基本方法:R=UI.知道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的规律.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不能找到电阻串、并联后的总电阻与分电阻大小之间的关系呢?要想知道答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预习指导】阅读课本P107-110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实验结论等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电阻的串联师提出问题:两个(或几个)电阻串联之后的总电阻比参与串联的各个电阻(分电阻)大些还是小些?生:猜想与假设:几个电阻串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总电阻应当比各个分电阻都大.教师点评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写出实验步骤,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点评订正.学生分组实验,两人一组,教师巡视指导,导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师生互动归纳总结】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推导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定量关系(用多媒体展示).因为R1、R2是串联的,所以有电压规律:U=U1+U2;电流规律:I=I1=I2欧姆定律:I=U/R欧姆定律适用于单个的用电器和由几个用电器组成的一段电路,所以对于R1,则有I1=U1/R1;对于R2,则有I2=U2/R2;对于串联电路,则有I=U/R.将I1、I2、I变形后得U1=I1R1,U2=I2R2,U=IR,代入电压规律得:I R=I1R1+I2R2.由于I=I1=I2,所以R=R1+R2.【师生互动归纳总结】两个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即R=R1+R2.提醒学生注意:当有3个电阻R1、R2、R3串联时,可以将串联的R1、R2看成一个电阻为R′(R′=R1+R2),而后将R′和R3串联的总电阻为R=R′+R3=R1+R2+R3,同理可证,当有n个电阻R1、R2、R3、……、R n串联时,总电阻R=R1+R2+R3+…+R n.【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电阻的并联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解答下列问题,教师点评订正.师你希望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生:两个(或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参与并联的各个电阻(分电阻)大些还是小些?师你的猜想与假设是什么?生:两段导体并联在一起,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变大了,其总电阻可能会变小.师请画出你设计的实验探究电路图.教师点评后,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两人一组,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师生互动归纳总结】电阻并联后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欧姆定律推导出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定量关系(用多媒体展示).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I=I1+I2;电压规律:U1=U2=U对于R1,则有I1=U1/R1;对于R2,则有I2=U2/R2;对于并联电路,则有I=U/R.则U/R=U1/R1+U2/R2,由于电压相等,故1/R=1/R1+1/R2.【师生互动归纳总结】两个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两个分电阻的倒数之和即1/R=1/R1+1/R2或R=R1R2/(R1+R2)(积除和).提醒学生注意:当并联电阻达到3个或3个以上时,仍可得出此类似的结论:1/R=1/R1+1/R2+1/R3+…1/R n.为减轻学生负担,应指出该公式的计算应用在初中阶段很少涉及,只有当并联的电阻相同的特殊情况下,可能用到,如4个阻值为R的电阻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为R0/4.电路元件被短路了,总电阻变小,电流会很大,引起火灾.【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1.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不可将推导过程全盘包揽,在引导后要交给学生完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电路图并将各个量在图中标清楚,然后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根据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自己尝试找出等效电阻和串、并联电阻的关系.2.为了便于学生对“等效代替”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合力概念的引入正是基于合力作用的效果与分力作用的效果相同,类似地引入总电阻的概念,可画出等效的电路图,说明用等效的电阻接入电路,电路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相同,故可用等效电阻来代替原来的串联电阻.。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探究电路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案沪科版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一、教学目标知识要点:1.串联电路电阻;2.并联电路电阻。
课标要求知道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会利用串联电阻的特点分析有关问题。
知道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会利用并联电阻的特点分析有关问题。
二、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李明爷爷的收音机不响了,检查后发现有一个200欧姆的电阻烧坏了,需要更换,但身边只有100欧姆的电阻和几个50欧姆的电阻,能否利用其中某些电阻组合起来?使组合的电阻相当于一个200欧姆的电阻?这节课我们就为大家来分析这些问题。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串联电路的电阻活动1: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何设计出实验验证出两个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与各个电阻的关系?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总结:设计思路:我们先根据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出每一个电阻的阻值,再测量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电路图如下:活动2:学生进行实验:实验1:分别先后将2欧姆、3欧姆串联接入AB之间,测算出其阻值。
实验2:撤去这两个电阻,将5欧姆的接入AB电路中,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测算其电阻的阻值。
实验3:再将2欧姆、3欧姆、5欧姆的全部接入电路中,测算出电阻的阻值。
实验4:再将10欧姆的定值电阻接入AB电路中,观察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测算其电阻的阻值。
归纳总结: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表达式为:R=R1+R2知识拓宽:让学生交流讨论,在串联电路中为什么总电阻要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在串联电路中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分配有什么关系?归纳总结:(1)几个电阻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故总电阻会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
(2)在串联电路中,具有分压作用,即R1:R2=U1:U2探究点二并联电路的电阻活动1:让学生在探究串联电路电阻特点的基础上猜想,并联电路中总电阻和各个支路电阻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说出猜想的依据。
总结: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因为将电阻并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横截面积越大,其电阻越小。
活动2:根据猜想,每一个小组之间设计出电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一、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1.串联电路电阻;2.并联电路电阻。
课标要求知道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会利用串联电阻的特点分析有关问题。
知道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会利用并联电阻的特点分析有关问题。
二、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李明爷爷的收音机不响了,检查后发现有一个200欧姆的电阻烧坏了,需要更换,但身边只有100欧姆的电阻和几个50欧姆的电阻,能否利用其中某些电阻组合起来?使组合的电阻相当于一个200欧姆的电阻?这节课我们就为大家来分析这些问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串联电路的电阻
活动1: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何设计出实验验证出两个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与各个电阻的关系?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总结:设计思路:我们先根据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出每一个电阻的阻值,再测量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电路图如下:
活动2: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1:分别先后将2欧姆、3欧姆串联接入AB之间,测算出其阻值。
实验2:撤去这两个电阻,将5欧姆的接入AB电路中,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测算其电阻的阻值。
实验3:再将2欧姆、3欧姆、5欧姆的全部接入电路中,测算出电阻的阻值。
实验4:再将10欧姆的定值电阻接入AB电路中,观察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测算其电阻的阻值。
归纳总结: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表达式为:R=R1+R2
知识拓宽:让学生交流讨论,在串联电路中为什么总电阻要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在串联电路中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分配有什么关系?
归纳总结:(1)几个电阻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故总电阻会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
(2)在串联电路中,具有分压作用,即R1:R2=U1:U2
探究点二并联电路的电阻
活动1:让学生在探究串联电路电阻特点的基础上猜想,并联电路中总电阻和各个支路电阻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说出猜想的依据。
总结: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因为将电阻并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横截面积越大,其电阻越小。
活动2:根据猜想,每一个小组之间设计出电路图。
活动3:根据设计的电路图,学生连接实物图,进行实验验证。
(1)先闭合开关S、S1,把电阻R1接入电路中,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2)再闭合开关S、S2,把R2接入电路中,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3)最后把三个开关都闭合,两个电阻并联接入电路中,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4)移动滑片,再重复上述实验。
活动4:根据实验,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并联电阻的特点。
归纳总结:(1)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因为并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2)并联电路具有分流作用,即R1:R2=I2:I1。
典例剖析
在探究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时,小明同学分别按如图(a)连接电路时,电键应该是_____的.图(b)中电阻R是替代图(a)中并联电阻R1和R2的电阻,则接入电阻R时电路应满足:在_________保持不变时,电流表A3的示数与电流表A1的示数______.
【点拨】连接电路时,开关始终应该断开;根据等效替代法可知图(a)的两个电阻并联后接入电路的效果与图(b)一个电阻接入电路的效果相同,即保持并联电路的两端之间电压和电流都保持相同,据此解答.【答案】断开;电源电压;相等
三、板书
四、课后反思
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特点的探究是对伏安法测电阻的一个巩固和延伸,对于实验的探究过程,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就是对实验的设计上不能够很好的把握,故探究串联电阻的特点时,我采用换多个定值电阻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总结规律,在并联电路中,由于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大纲上没有做要求,故采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滑动来获取多组实验数据,使得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更具有说服力。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强,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提高和展示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最终实现高效优质的学习,这是我在教学中,想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在备课时还想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最大的发挥和锻炼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