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节 提问的设计

合集下载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4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4

第四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授选修4第四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本节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揭示金属腐蚀的严重危害;二、金属腐蚀的原因;三、金属防护。

鉴于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更为普遍也更为严重,本课以最常见的钢铁锈蚀为例,剖析了金属的两种电化学腐蚀过程——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且重点介绍了金属的两种电化学腐蚀方法——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本课内容较为简单,联系原电池以及电解池部分内容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上,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了解金属发生腐蚀的原因及现代防腐措施,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防止金属腐蚀,任重道远!二.学情分析本课时重点在于三个探究性实验,学生在知识上存在的问题不大,主要是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极度缺乏,会给这节课带来一些难点。

大部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中某些关键点的导出困难。

三.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教学大纲: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知道"是什么"。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别有关材料考试大纲: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金属腐蚀的两种类型能够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具体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视频材料以及教材中获取关键信息学会通过实验从微观上来研究宏观现象通过探究学习,训练学生的定性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定量实验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金属腐蚀的严重危害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会合作学习与交流通过实验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难点:金属发生吸氧腐蚀的电化学原理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方法:1、本节教学在整体设计上应以色彩鲜明的图像和现象明显的实验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以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

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

第四节燃烧与缓慢氧化[知识目标]1.了解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了解燃烧和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等现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品质,同时有意渗透防火意识的培养。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第二部分着重描述燃烧和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等现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和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等现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实验学习法、问题解决法、讲述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缓慢氧化等方面的知识。

【板书】第四节燃烧与缓慢氧化【提问】试完成氧气性质实验中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说明各反应的条件和反应现象。

【讨论】由上述各反应,概括出物质燃烧的共同特征和反应实质。

待征——发光、发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板书】一.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讲述】燃烧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古人的照明、取暖到现在的生产、生活等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可燃物在燃烧中发出的光和热。

【提问】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你能根据这些现象列举一些使物质燃烧的方法吗?【回答】用火柴、打火机、烟火、炉火等火源将纸、煤、酒精灯等引燃,用电子打火点烟、钻木取火等。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过一会儿后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不燃烧。

【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板书】二.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1.燃烧的条件⑴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4章《4.4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4章《4.4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案

第四章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应用(2)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版的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四章第四节,课题为《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本节课为第2课时。

其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意义、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基础之上,通过开展经历体验探究活动,进行应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在整个函数知识体系中,对于图象的感受、解读、分析特别是应用函数的图象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而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是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所接触的第一个相关内容,对于后续其它函数图象应用的学习将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和经历,因此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亲身的经历与实践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解决的办法。

(2)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情感。

(2)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难点:体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认识了一次函数的性质。

在现实生活中也见识过大量的函数图象,所以具备了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认识事物还不够全面、系统,所以还需通过具体实例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活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9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二、新课教学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

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

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

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1.你要探究的问题2.你的猜想或假设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四节》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材料。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之后,进一步了解气候的知识,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气候概念,提高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天气的基本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世界各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气候知识。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地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实例等丰富的教学课件。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气候类型的实例和资料。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各种气候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气候类型的名称和特点。

幼儿园数字4的教案

幼儿园数字4的教案

幼儿园数字4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幼儿园教材《快乐数学》中的第二章“认识数字”第四节“数字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将掌握数字4的写法和意义,学会用数字4进行简单的计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孩子们能够正确地写出数字4,理解数字4所代表的意义。

2. 技能目标:培养孩子们运用数字4进行简单计数的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字4的写法,理解数字4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会用数字4进行简单计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计数玩具、磁性黑板。

学具:画有数字4的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关于数字4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关注数字4,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数字4的卡片,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数字4的特点。

(2)讲解数字4的写法,边讲解边示范。

(3)通过磁性黑板,展示数字4的计数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孩子们在练习本上练习写数字4。

(2)发放计数玩具,让孩子们用数字4进行简单计数。

4. 小组活动(5分钟)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用数字4进行一次比赛,看哪组计数最快。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1. 数字4的写法:用大字体在黑板上写出数字4,旁边标注每个笔画的顺序。

2. 数字4的计数:用磁性黑板展示数字4的计数过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在练习本上写出数字4,并用数字4进行简单计数。

答案:1. 数字4的写法:4的写法分为三个笔画,先写一个向下的斜线,再写一个向右上方的弯钩,写一个向下的弯钩。

2. 数字4的计数:如:有4个苹果,分别是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和蓝色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他们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字4,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内蒙古县级优课)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内蒙古县级优课)

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2﹞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3﹞知道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对影响河流水文特征地理要素的研究,初步建立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地理环境整体性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2.教学难点: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三、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看,初一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表扬,因此要多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法、演示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不断开拓的创新意识,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直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结合课标展示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水系、流域和分水岭2.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并记住其名称及位置3.掌握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分布特征4.知道京杭运河的概况5.知道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问题驱动互学互助(一)课件展示:首先我们来了解有关河流的基本概念一:水系和流域1.水系2.流域3.分水岭自学课本88页,独立完成下列问题:一、水系和流域水系:干支流共同组成了一条河流的水系。

流域:河流的集水区域。

分水岭:相邻水系或流域之间的高地。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过渡]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密集的国家之一,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下面让我们一起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问题驱动互学互助(二)二、中国主要的河流活动一 1.找出下列序号所代表的河流的名称观察我国东部地区河流的主要流向是什么?为什么?讲解:我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

第四章第四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四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世界的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课时:共三课时课程标准: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1、教材使用大量小比例尺分布图,有利于学生记忆每一种气候类型的相对位置。

2、教材使用了大量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多于课程标准。

3、教材配有相对的景观图,有利于学生把形象认识和概念的理解结合起来。

4、教材缺少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例子,不利于对气候类型相对位置的记忆。

学与教的步骤安排:第一课时:安排学生自学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完成课程标准一)。

指导学生使用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中的地图,与现代技术进行整合。

第二课时:应用第三节所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地理原理,对世界气候分布的某些进行分析和判断(完成课程标准二)。

主要是举例进行学习和讨论(联机讨论),注重过程和方法。

并引进例子,与其他学科(生物)的知识进行整和。

第三课时:举上节课讨论的题目(我国绿色植物的分布)例子,讲解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根据气候类型的相对景观图,联想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完成课程标准三)。

复习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引导学生比较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课本p79)。

注意:要注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发挥教材的优点,补充教材的不足的地方。

根据课程标准安排学与教的步骤,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容安排较多的时间学习,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教材没有内容,由于课程标准有因此也安排了学习内容。

由于教材安排了影响气候因素在气温和降水进行学习,而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学生学习障碍已扫除。

因此也较容易学习。

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指导学生使用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中的地图,联机讨论,与现代技术进行整合。

中图版地理七下第4章第四节 《交通运输》 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下第4章第四节 《交通运输》 教案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四节交通运输教学目标1.掌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2.了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分布、成就和作用3.能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4.阅读地图、联系实际,说明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并能简要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初步培养从地图上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重点和难点重点:1.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2.在实际生活中能熟练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3.运用地图说明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4.学会查看分析交通线路分布图和列车时刻表难点:1.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2.我国铁路干线的空间分布格局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同学们,寒假期间你外出旅游了吗?你外出选择的是什么交通运输方式?学生讨论回答:讲解:十一国庆小长假期间,外出旅游成为时下新时尚,右图就是十一期间八达岭长城景点旅游出现井喷现象,人山人海,车辆拥堵非常严重。

我们本解课就来学习与我们日常出行的相关知识。

板书: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四节交通运输一、交通运输的地位1.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利用暑假去北京游玩,我们可以乘火车、坐飞机、还可乘高铁。

(2)日常出行我们离不开各种交通运输工具。

2.交通运输的地位: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3.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交通运输发展经历了由原来的手提肩扛到牲畜驮运,到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等三个阶段。

二、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定义:提问:什么是现代交通运输?学生回答:讲解:现代交通运输是指使用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个地方。

提问:读课本P23页第一段找出:我国目前主要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学生看书回答:讲解:我国目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等。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1)铁路运输:提问:读课本P23页第二段,找出铁路运输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讲解:铁路运输的优点是:①运输量大、运价低;②受天气影响小、连续性好、速度较快。

北京版体育四年级《第四节 支撑、悬垂、滚翻》教学设计1

北京版体育四年级《第四节 支撑、悬垂、滚翻》教学设计1

北京版体育四年级《第四节支撑、悬垂、滚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京版体育四年级《第四节支撑、悬垂、滚翻》。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支撑、悬垂和滚翻三个动作。

支撑是指用手或身体某一部分支承身体的重量;悬垂是指身体某一部分悬挂在空中,支点不在身体上;滚翻是指身体连续滚动,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完成动作。

这些动作是体育教学中基础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对支撑、悬垂、滚翻等动作有一定的了解和尝试。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动作的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提高。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支撑、悬垂、滚翻的动作要领,提高动作质量。

2.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支撑、悬垂、滚翻的动作要领。

2.教学难点: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进行动作示范,引导学生模仿。

2.练习法: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动作要领。

3.游戏法:设计相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作质量。

4.反馈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纠正动作偏差。

六. 教学准备1.器材准备:体操垫、墙壁、树木等,用于练习支撑、悬垂、滚翻。

2.场地准备:宽敞的操场或体育馆,确保学生练习时有足够的空间。

3.安全教育:提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动作?谁能示范一下?”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支撑、悬垂、滚翻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

例如:“支撑时要用手掌充分支撑地面,保持身体平衡;悬垂时要放松身体,利用 gravity 完成动作;滚翻时要保持身体协调,尽量做到动作连贯。

4第四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4第四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四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一、加速度的概念[问题设计]下列三种车辆起步后,经不同的时间达到了不同的速度.12、用什么物理量可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写出定义、定义式和单位.[延伸思考]1.“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和“速度变化快”的意义相同吗?物体的速度很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吗?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吗?知识梳理1.加速度定义:速度的改变量Δv 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Δt 的比值.用a 表示.2.公式:a =Δv Δt.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为米每二次方秒,符号是m/s 2或m·s -2.4.方向:加速度是矢量,它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加速度的方向跟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5.物理意义:表示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即速度的变化率.2.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的比较(判断一下正误)1.速度大,加速度可能为零.( )2.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一定大.( )3.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无关.( )4.物体A的加速度为2 m/s2,B的加速度为-3 m/s2,则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 思考一下1.“我国的新型战斗机歼20飞得很快.”“小轿车比公交车起步快.”以上两句话中的“快”的含义各是什么?2.速度的变化量Δv等于末速度v与初速度v0的大小之差,这种说法对吗?例题分析:例题1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变化得越多,加速度就越大 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例题2.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它的速度也一定为零C.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越小,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小D.加速度的大小是表示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率的大小E.物体某时刻的速度为0,则加速度也一定为0F.某一段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为0,则加速度一定为0例题3.爆炸性的加速度往往是跑车的卖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第四节鱼(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第四节鱼(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四节鱼一、教学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建构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概念。

考虑到学生刘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实物,丰富课堂资源。

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鱼的骨骼标本;制作课件、视频(用BTB溶液验证流经鱼鳃后水的成分的变化)。

学生小组的实验材料:水槽1个、活鲫鱼2条,每人一把放大镜、一支毛笔。

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鲫鱼、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或紫甘蓝汁等)、小烧杯、吸管。

2.学生准备分组收集我国鱼类资源及本地区常见鱼类资源的资料,我国渔业资源现状的资料。

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四节鱼反思:2019-2020学年八上生物期末复习试卷一、选择题1.对以下几种无脊椎动物的归类,正确的是()A.缢蛏——线形动物 B.七星瓢虫——节肢动物C.蜈蚣——环节动物 D.蛔虫——软体动物2.下列有关节肢动物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B.所有个体都有两对翅C.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D.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3.下列叙述中,与鸟类适于飞行生活无关的是()A.有坚硬的角质喙 B.胸肌发达,有可用于飞翔的翼C.有发达的气囊辅助呼吸 D.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4.楚汉时期,刘邦派谋士在项羽必经之地“召集”蚂蚁写出“项王必死于此地”几个字,谋士利用了蚂蚁的什么行为A.社群行为 B.生殖行为 C.觅食行为 D.防御行为5.人们一直向往着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其实在天空飞行的动物中,还有与人类很相似的哺乳动物,例如下列中的()A.蝙蝠B.麻雀C.猫头鹰D.鸵鸟6.下列动物中,属于胎生动物的是A.鲫鱼 B.麻雀 C.鲸鱼 D.青蛙7.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中,与寄生生活无关的是()A.身体呈圆柱形B.体表有角质层C.生殖器官发达D.消化管结构简单8.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四大家鱼的是 ( )A.青鱼 B.鲢鱼 C.鳙鱼 D.鲫鱼9.鲫鱼的鳃布满了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A.捕捉更多的食物 B.从水中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C.保持体温 D.感知水流方向10.潍坊月季品种繁多,栽培历史悠久,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繁多的月季品种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作为绿化苗木,品种繁多的月季所具有的间接使用价值远高于其观赏价值C.繁多的月季品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月季花属于两性花,自花传粉,主要靠风力传粉11.造成鸟类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B.传染病的流行C.人类大量捕杀和栖息地环境的破坏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1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只有鸟类才能飞翔B.陆地生活的动物都具有专门的呼吸器官C.陆地生活的动物一定比水中生活的动物高等D.蝗虫体内没有脊柱13.下列不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A.桫椤B.水杉C.龙棕D.珙桐1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最常见的方法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C.引入其他的物种 D.法制管理15.下列动物中,哪一种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A.大熊猫 B.黑颈鹤 C.大猩猩 D.扬子鳄1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 )。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及原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课文原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捕捉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味修辞的妙用,感受诗歌的韵律,领略诗歌和悦流畅的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多重意象的捕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抒发的独特感情。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2.诵读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3.讲授法:对诗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领学生分析诗歌。

4.点拨法: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拓宽思路。

学法:1.朗读法: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钥匙,通过朗读,感受这首诗中喜悦的跳动和浓浓的爱意,感受这首诗的音美形美意美。

2.合作探究法:借助合作探究,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对这首词意境的全面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林徽因的资料介绍幻灯片视频图片及文字材料等。

学生:搜集有关林徽因的生平资料,了解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林徽因及新月派诗歌的相关资料。

2.感受诗歌的韵律,理解诗歌的含义,捕捉诗歌的意象。

3.体会作者倾注于诗中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情境导入。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中国的民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中国的民族》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一些民族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政策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掌握我国的民族政策,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民族的多样性。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民族为例,详细介绍其风俗习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所需资料、笔记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高中化学 人教版选修4 第二章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设计、教案 、学案

高中化学 人教版选修4 第二章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设计、教案 、学案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了解放热反应的自发性和某些吸热反应的自发性。

2.通过“有序”和“无序”的对比,理解熵的概念。

3.初步了解焓变和熵变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自发过程与自发反应1.自发过程(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不用借助于外力就可以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①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者释放热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自发转变为无序的倾向。

2.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发进行的反应。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阐释错因或列举反例。

语句描述正误阐释错因或列举反例(1)自发过程不需任何条件就能发生(2)水由高处向低处流属于自发过程(3)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属于非自发过程(4)从高能转变为低能的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5)日常生活中,气温升高时冰雪自动融化属于自发过程(2)√(3)×该过程属于自发过程(4)×不一定,如4NO2+O2===2N2O5反应放热,其不是自发过程(5)√2.自发反应一定能发生反应,而非自发反应一定不能发生反应吗?说明理由。

答案:不一定。

自发反应和非自发反应是指该反应过程是否有自发进行的倾向,而这个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则不能确定。

例如,碳的燃烧是一个自发反应,但需要借助外界条件“点燃”反应才能发生。

1.下列过程是非自发的是()A.水由高处向低处流B.室温下水结成冰C.气体从高密度处向低密度处扩散D.煤气的燃烧解析:选B。

自然界中水由高处向低处流、煤气的燃烧、气体从高密度处向低密度处扩散、室温下冰的融化都是自发过程,其逆向都是非自发的。

2.下列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的是()A.NaOH与HCl反应B.CO与O2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C.消石灰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D.SO3与H2O反应解析:选C。

题中四个反应都可自发进行,但A、B、D三项中的反应都为放热反应,只有C项是吸热反应。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微生物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对生态学研究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环境中存在微生物作用的生活场景,如家庭厨余垃圾的处理、公园土壤的肥力情况等,进行连续一周的观察,记录微生物活动的变化和其对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撰写一份观察报告,并在报告中尝试分析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作业要求: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内容充实。
-观察报告和小论文需注重实证,避免空泛论述。
-创意作业要注重传播效果,设计新颖,富有创意。
-家庭实验要确保安全,家长需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监督。
4.家庭实验:指导学生在家中尝试一个小型的微生物实验,如“发酵实验”、“细菌生长观察实验”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思考题:提供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如“你认为微生物在未来的环境保护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利用微生物来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等,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潜在价值。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与其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关系。
-掌握细菌和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现象及其意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学生将学会:
-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研究作业: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微生物作用主题,如“细菌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真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或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并撰写一份研究小论文。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生物苏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四节的教学内容。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重要生理活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植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呼吸作用。

不仅植物细胞能进行呼吸作用,动物细胞和细菌等微生物的活细胞也能进行呼吸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感性认识优于理性认识,但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基于学生对人体的呼吸现象的熟悉,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却不是很了解,正是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构成了学习动机第一要素---强烈的探知欲。

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

另外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实践经验的支持,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并通过分析对比实验,让学生找出实验现象差异的原因,从而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对于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将对比实验中的条件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实验现象差异的原因。

这样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让感性认识归纳转变为理论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2)描述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3)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

北京版体育四年级《第四节 支撑、悬垂、滚翻》教学设计3

北京版体育四年级《第四节 支撑、悬垂、滚翻》教学设计3

北京版体育四年级《第四节支撑、悬垂、滚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支撑、悬垂、滚翻,这是北京版体育四年级《第四节》的内容。

支撑、悬垂、滚翻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基本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支撑、悬垂、滚翻的动作要领,并在实际运动中运用这些技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力量和柔韧性,对于简单的体育动作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支撑、悬垂、滚翻这些较为复杂的动作,还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练习来逐渐掌握。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动作的掌握程度和运动能力也有所不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支撑、悬垂、滚翻的动作要领,并在实际运动中正确运用这些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练习,学生能够逐渐掌握支撑、悬垂、滚翻的动作,提高运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支撑、悬垂、滚翻的动作要领。

2.教学难点:支撑、悬垂、滚翻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亲自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支撑、悬垂、滚翻的动作要领。

2.纠正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及时指出并纠正动作中的错误。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练习,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4.比赛法:设置比赛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运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器材准备:体操垫、墙壁、吊环等。

2.场地准备:宽敞的体操场地。

3.教学课件:制作支撑、悬垂、滚翻的动作要领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进入体育课堂。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支撑、悬垂、滚翻。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支撑、悬垂、滚翻的动作要领,并详细讲解每个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支撑、悬垂、滚翻的单个动作练习。

《第四节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节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欣赏和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

2. 学生能够欣赏和掌握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3.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歌特点,以及它们的文化背景。

2. 难点:学习不同民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收集相关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资料和音乐素材。

2. 准备音乐设备,如音响、麦克风等。

3. 设计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4. 制作教学PPT,以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首少数民族歌曲,引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2. 简要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价值。

(二)新课教学1. 介绍少数民族民歌的种类和特点,如藏族民歌、蒙古族民歌等。

2. 播放一些少数民族民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其音乐特点。

3. 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少数民族进行研究和讨论,了解该民族的音乐文化背景和音乐特点。

4. 邀请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家或音乐教师进行现场表演和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表演和讲解本组选择的少数民族音乐,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

6.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三)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回答少数民族音乐的种类和特点,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 讨论:鼓励学生讨论少数民族音乐与当地音乐文化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和鉴别能力。

3. 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少数民族音乐学习中的心得和收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布置作业1. 要求学生收集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2.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深入学习和表演,参加学校的文艺比赛或演出活动。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少数民族民歌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粤教版 高中通用技术 必修一 技术与设计1 4.4 第四节设计的交流与评价(练习题)

粤教版 高中通用技术 必修一 技术与设计1   4.4 第四节设计的交流与评价(练习题)

第四章实现方案和评价设计第四节设计的交流与评价练习题一、选择题1.甲公司2010年获得一项发明专利。

乙公司未经甲公司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制造该专利产品。

丙公司未经甲公司许可进行下列行为,哪一项构成侵犯该专利的行为()A.使用甲公司制造的该专利产品B.有意销售乙公司制造的该专利产品C.销售乙公司制造的该专利产品D.使用乙公司制造的该专利产品2.下列关于产品说明书的写法不正确的是()A.在产品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中必须标明其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安全隐患B.撰写产品设计说明时为了显示产品性能,可以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增加产品的功能C.说明书中不能有含混其词、模棱两可的词语,更不能有误导性的语言D.产品说明书尽可能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规范的字体,必要时加以图解3.张先生发明了灌木收割机,他已经向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

现专利局要审查该专利是否具备新颖性、实用性以及专利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该阶段属于专利申请程序中的()A.受理阶段 B.初审阶段C.实质审查阶段 D.授权阶段4.小明到电器商场去购买电冰箱,导购员介绍某款冰箱时说:“这款电冰箱采用了无氟制冷技术,外壳和部件是采用可回收的新型工程塑料制成的。

”导购员的介绍主要是针对产品的()进行评价的A.环保性能 B.牢固可靠C.操作方便 D.性能价格比5.下列不属于某自动饮水机使用说明书内容的是()A.型号:DK-808B.容量:22LC.使用前应先检查电源是否与额定值相符D.如果长时间不使用本产品,请定期充电6.知识产权,是指智力的创造性劳动取得成果后,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所享有的一种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下列不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是()A.著作权(版权) B.商标使用权C.发明权 D.房屋所有权7.下列对该烘手器的评价不属于功能评价的是()A.手靠近出风口,自动送出暖风 B.手离开出风口,自动停止工作C.不正常工作时具有超温保护 D.体积小,安装方便8.如图所示为广济桥,其东、西段是梁桥,中间是浮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提问的设计怎样的“问”才算是“善问”呢?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

”当前,绝大部分教师已摒弃了“我讲你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问作为富有启发性的“常规武器”已被广大教师普遍运用。

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一部分老师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

笔者听过一位老师上《荔枝蜜》,从字词含义到写作特点一路问下去,共提了32个问题。

学生被问得如坠雾中,兴趣索然。

真正高明的教师是很注重在教学中设疑问难的。

“引导之术,贵在善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恰当的提问最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而使之形成兴奋中心,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教育学原理又告诉我们,成功的提问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开发智力,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的“问”才算是“善问”呢?一、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呈阶梯状“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

”这就是说,教师的课堂提问,难易要适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经过思考能够答得出来。

钱梦龙教师说:课堂上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就好似登山,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

相反,如果开头的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一位教师在教《变色龙》一文时设计了下列问题: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善变);②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大部分学生能答:变得快,变得蠢。

);③他百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半数学生能答: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

);④什么因素左右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少数基础好的学生答出:左右他一变再变的因素是将军的权势)。

教师再适当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讽刺了锋芒不是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是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式的反动统治。

又如讲《故乡》,针对开头的写景部分提出以下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用这些词词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讲到少年闺土的肖像描写后,为回答“通过肖像描写,可以看出闺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的问题,有位教师设计了三个台阶式的问题:①“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②“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浙江农村孩子)③为什么“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到此,一个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要解答的问题水到渠成。

教师通过这样步步引导,层层深入设问,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和升级,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同样一个问题,由于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新颖的问题,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就如食物的色和香引诱人们去品尝它的味,也象商品美丽的装潢招来顾客去买。

相反,如果教者总是平板的,只从惯用的写作术语,语法术语出发去分析,去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思考和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选用了哪些典型事例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问得就过于平直,启发性不强。

然而有一位老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作者在本文中举了三个例子,他认为‘用不着举例’了,有人却认为多举些例子更好。

你认为哪一种意见对?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即都是为了了解事例对表现志愿军战士精神品质的典型意义。

但由于后者问法角度新颖,多拐了个弯,又设置了一点矛盾,因此引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能激发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知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

”而目前分析课文的许多提问,存在过易过浅的缺点,不少问题的答案得来全不费功夫,只消念上几句课文,说出几个概念化的结论。

这样的提问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曾听过一堂课,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执教者接二连三地提问,“老女人怎么样了?”“车夫又怎样?”由于问题都比较简单、不费思考,故学生照书宣读,毫无兴趣,所以问题的设计要尽量避免有现成答案,要防止学生泛泛而谈。

那么,问题提到什么样的高度才能做到既不太深太难,又不过浅过易,落入了问答式的俗套呢?有人以“设计果子的高度”作比,果子悬得过低,人人垂手可得,没有意思;悬得过高,使人可望而不可及,也就激不起摘果子的兴趣和欲望。

因此,这果子要悬得不低不高,恰到好处,使每个学生都有“踮起脚跳一跳”去摘果子的欲望。

四、于无疑处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有些课文,学生读时一带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教者如果这时用问题来堵一堵,塞一塞,学生思维就活跃起来,兴趣就被激发起来。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了“我”的三问和战士的三笑三答,这三笑三答,实在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学生阅读一般是不会在这儿产生出什么疑问的,但特级教师徐振维在探讨“可爱的人”的思想境界时,却抓住了三问、三笑提问:战士在答问前的三次不同的笑,表现了怎样不同心理,突出了怎样的精神?在讨论中,徐老师要求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即“我”的问和战士的答与笑的内在联系,作深一层的思考,终于弄清了“三笑”的内涵,使学生在看似寻常之处品出不寻常来。

五、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提问要新颖、生动,并能引起强烈需要,就能够生发兴趣。

《死海不死》一文的结尾写道:“到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于是老师在此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这样的神奇的死海如果真的死了,那实在是我们人类的一大憾事,那么,大家能否想点办法,来共同拯救死海呢?”问题一出,学生顿时活跃起来。

有的说,通过人工降雨,来增加死海的水量;有的说在死海的周围植树造林,减少蒸发量;有的设想,开挖渠道,将地中海的水引入死海……这个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富有趣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设置矛盾,引起认知冲突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门扉的一把钥匙,因此用矛盾来进行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解决矛盾的兴趣,并使他们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和力量。

请看钱梦龙老师教学《中国石拱桥》的一个精彩片断。

教学伊始,钱老师首先出示赵州桥的挂图,要求说出大拱和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

学生一边发言,钱老师一边根据学生的说明分别画示意图。

但几幅示意图的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无一和挂图相符。

对这一教学设计的意图,钱老师说:有意地设置障碍,目的是让学生都说得不对,让他们心理憋得发慌。

“心有所思,口不能言”,从而产生一种急于求知的迫切心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进入“心愤口悱”的精神状态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这时再布置阅读,学生对新知识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们的求知的主动性和吸收知识的能力,都会极大的提高。

22条有效提问[美]Ronale L.Partin 著徐富明杨阿丽张爱宁译大量的研究证实,提问仍然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提问是有一定的艺术和技巧的,并不是所有的的问题都有一样的效果。

有一些是十分有效的,另一些可能是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

以下是22条建议,这些建议是从一些出色的教师相关的研究中搜集到的。

1.作为课堂计划的一部分,列举出精心设计的问题。

有效的问题可以使一堂优秀的课变得更精彩。

使你的问题具有逻辑顺序,并且力求清晰明了。

2.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之中。

当你提出一个问题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指定学生回答。

随机选取学生回答。

即使是对最害羞的学生也给予参与班级讨论的机会。

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可以减轻学生的焦虑感,并且使该课程变成成功的学习经验。

最好多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局限于加快事实的问题,这样做会有很好的效果。

3.给学生一个合理的思考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你的问题并非要求学生回忆一个事实时。

提出问题后至少等待五秒钟,在这五秒钟内不说任何其他的事情。

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时间不足两秒钟。

如果老师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的质量和长度都会增加。

4.为了评估学生们对事实细节的掌握情况,封闭式问题是最有效的。

倒如,当你寻求信息、事实或者一个许诺的时候,可以使用封闭式的问题。

当然一般在课堂上要避免提出答案为“是”或“不是”的问题。

5.开放性问题(以“如何”“为什么”或“什么”开头)一般应请学生在更大的广度上作出各种可能的回答,这些问题可能有很多答案。

开放性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至关重要。

6.当学生对问题作出回答之后,老师的反应对小组讨论的进程有重要影响。

那些受到奚落或者胁迫的学生将会越来越不愿意参加讨论。

那些没有举手的学生,无论老师和学生是否鼓动他们,都不会给出建设性的答案。

所有人,包括学生,都有犯错误的权利和从这些错误当中学习的义务。

当学生感到被接纳,并且有充分的意愿去冒险的时候,才能形成积极的班级氛围。

7.即使学生对答案并不完全确定,也要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作出回答。

可以换一种说法重新表述你的问题或者提供一些线索,但是不能接受“我不知道”这样的答案。

8.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进一步澄清问题并获得更深入的回答。

“为什么”是一种很有效的引导性问题,它可以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9.避免过多的问题。

给学生提一系列的问题只会使学生变得迷惑,也使得课堂目标不明确。

一次提一个清晰而简洁的问题,得到清晰简洁答案的机会更大。

10.好的老师提问在自愿者和非自愿者的几率保持一种平衡。

尤其是在那些不愿意举手的学生知道答案的时候,提问他们会更好一些。

11.可以让所有学生简要地在纸上写下问题的答案,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12.寻求各种可能的答案,让所有的学生成对或者分成小组讨论。

指派一些小组在全班汇报他们的最佳答案。

13.对于学生能力普遍比较高的班级,有难度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有效一些。

高难度和低难度混合的问题对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最有效。

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在教授基本技能的时候最有效。

高效的老师提问那些高认知水平和低认知水平相结合的问题。

14.努力提问那种可能有较高的正确回答率的问题。

研究显示,这种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0%。

一些证据显示,最成功的策略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提问较低水平的问题,随着课程的进行提问一些较高水平的问题。

15.试着让学生多说。

一般情况下,老师的讲解不要超过课堂时间的70%。

16.对正确的答案予以表扬和鼓励,但是表扬要明确。

学生的答案中哪些是恰当的,哪些是有创造性的?避免对每一个回答都笼统地说“很好”,要把由衷的赞赏留给确实出色的回答。

17.有时候要求学生在回答之前重复一遍问题。

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听到并理解你的问题。

18.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研究显示,中部靠后和前排的学生更经常被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