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2胸部影像基本功-线条影
影像检查技术-胸部摄影ppt课件
胸部前弓位
【体位】 (1)患者背靠摄影架,取前后位,人体 正中矢状面对暗盒中线。 (2)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手背放于 髋部,肘部弯曲并尽量向前。 (3)身体稍离开摄片架,上胸后仰,使 上背部紧贴摄影架面板,腹部向前挺出, 胸部冠状面与暗盒成15°~20°角。 (4)暗盒上缘超出肩部约7cm。 (5)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为 150~180cm。 (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中心线】 水平方向,对准胸骨中点, 垂直射入暗盒中。
(2)暗盒上缘超出胸骨剑突, 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下2.5cm。
(3)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 摄影距离为100cm。
(4)呼气后屏气曝光。
【中心线】 对准剑突与耻骨 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暗
膀胱区平片 (AP Bladder)
【体位】 (1)患者仰卧摄影台上,两 臂放于身旁,身体正中矢状 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 合。 (2)暗盒上缘与髂骨嵴相齐, 下缘超过耻骨联合下缘。 (3)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 摄影距离为100cm。 【中心线】 对准暗盒中心垂 直射入。
胶片上缘包括横膈
骨性胸廓:前部 是胸骨,上部是两块锁 骨,连接胸骨和两块肩 胛骨,12对肋骨包绕 着胸廓,后方是12块 胸椎。
呼吸系统和心脏摄影
胸部后前位 (PA Chest)
【体位】 (1)患者面向摄影架站立,前胸紧靠 暗盒,两足稍分开,使身体站稳。 (2)人体正中矢状面对暗盒中线,头 稍后仰,将下颌搁于胸片架上方。 (3)两手背放于髋部,双肘弯曲,尽 量向前。两肩放松放平内转,并紧贴 暗盒。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 离为150~180cm。(观察心脏时, 摄影距离为180~200cm) (5)深吸气后屏气曝光。(二次屏气) 【中心线】 水平方向,通过第6 ~ 7 胸椎,垂直射入暗盒。
胸部影像基本功线条影
胸部影像的成像原理
X线成像
X线通过穿透人体组织,在感光胶 片上形成密度不同的影像,密度 高的组织结构影像较深,反之较 浅。
CT成像
利用不同角度的X线束对胸部进行 扫描,通过计算机重建技术,将扫 描数据转化为三维影像。
MRI成像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产 生共振,通过测量共振信号的强度 和时间,重建出人体组织的影像。
胸部影像的解读基础
解剖学基础
熟悉胸部解剖结构,了解 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和 位置。
病理学基础
了解常见胸部疾病的病理 改变和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征象
掌握常见的影像学征象, 如肿块、浸润、钙化等, 以及它们的鉴别诊断。
03 线条影在胸部影像中的表 现
线条影的定义和分类
线条影定义
线条影是指在胸部影像上表现为 细线状、条状或带状密度增高或 减低影的病变。
02
线条影通常表现为肺部纹理、支 气管、血管等结构在影像学图像 中的异常表现,对于肺部疾病的 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掌握胸部影像基本功线条影的识别和分析方法,提高医生对肺部疾病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意义
胸部影像基本功线条影是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 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进步。
性病变进行鉴别。
肿瘤性线条影
肿瘤性线条影通常表现为形态不 规则、边缘不整齐的条状或带状 密度增高影,常见于肺癌、肺转 移瘤等肿瘤性疾病。需要与炎症
性病变进行鉴别。
线条影在胸部影像中的意义
辅助诊断
病情评估
线条影的出现有助于医生对病变性质 的初步判断,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胸部 线摄影技术
胸部X线摄影技术胸部X线摄影技术应用解剖胸部:分为胸廓(胸骨、肋骨、胸椎)、肺、纵隔(心、大血管、食管、气管)。
肺:分左右两部分,位于胸廓之内,纵隔两侧,上达胸廓上部,下达膈面,右侧大于左侧,上部为肺尖,下位肺底,外为肋面,内为纵隔面,肺尖高于锁骨,右侧膈肌高于左侧平均1~3cm,肺底向上凹陷,肺组织质软而轻,内含气体,肺比重低(0.35~0.75)。
心、大血管:心由两房和两室构成。
左心房在上,位置最高,稍偏后;右心房位于心的右上部。
右心室位于心的前下部,左心室位置最低,在心的左下缘偏后,构成心尖部分。
主动脉升部起于左心室,上升至第四胸椎水平走向左后,形成主动脉弓,并沿胸椎的左缘下行为主动脉弓的降部。
肺动脉起于右心室,向上后方至主动脉弓下分为左、右肺动脉。
体表定位标志1.胸骨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胸椎下缘高度。
2.胸骨角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微向前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
3.剑突末端为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
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
5.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心脏位置用A B C D四点表示:A点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中线3.5cm,B点在左侧第5肋间距中线8cm,C点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中线3cm,D点在第6胸肋关节。
主动脉弓在第2胸肋关节与第4胸椎平面,肺动脉位于心底上方。
摄影注意事项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正确选择摄影体位,胸部常规为站立位后前位,病情严重可采用半坐位或卧位。
2.胸部摄影采用远焦片距摄影成人肺像为150~180cm,心像为180~200cm,小儿为100cm。
3.肺像及膈上肋骨摄影为深吸气后屏气,心像为平静呼吸下屏气。
4.肺部摄影要求摄影时间尽量缩短,以免心脏.跳动产生模糊。
5.两肺密度差别较大时,可采用高千伏摄影。
6.常规胸片如观察肺像曝光条件要用较小的条件,心像则采用较大的曝光条件。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胸部摄影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胸部正位影像,肺尖、两侧 胸壁及双肋膈角包括在照片内,两侧胸锁关节对 称,肩胛骨不与肺组织重叠,心脏大血管边缘及 双膈顶锐利,肋骨纹理清晰。
2023/6/8
13
循环系统X-ray检查
2023/6/8
14
循环系统X-ray检查
2.心脏大血管左侧位(常规位)
1.胸部后前位(常规位)
【滤线器】+ 【焦-片距】150cm
胸部后前位显示图
【标准影像显示】双肺后前位影像。肺尖、两侧 胸壁及双肋膈角包括在照片内。两侧胸锁关节 对称,肩胛骨不与肺组织重叠,T1~4显示清 晰,心脏大血管边缘及双膈顶锐利,肋骨纹理 清晰。
【用途】胸部后前位平片是X线检查胸部的疾患 的初选位置。
【中心线】水平投射,经胸骨角与 剑突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胸部前弓位(前后 方向)体位
2023/6/8
7
胸部X-ray检查
3.胸部前弓位 (前后方向)
【滤线器】+
【焦-片距】180cm
【呼吸方式】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标准影像显示】此位置显示肺部前凸位影像,常用 来观察肺尖与锁骨上或肋骨重叠的病变。
2023/6/8
2
胸部X-ray检查2023/6/8源自3胸部X-ray检查
2.胸部侧位(常规位)
【体位】被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 两臂上举,交叉抱头,使两肩尽 量不与肺部重叠;暗盒或上缘平 第7颈椎,前胸壁及后背部与暗盒 边缘等距。
【中心线】水平投射,平第5胸椎高 度经侧胸壁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
【呼吸状态】深吸气后屏气 【滤线器】+
【用途】此位置主要显示下胸部轴位影像,对 叶间积液和右肺中叶不张等有诊断价值。
胸部影像基本功
胸部影像基本功教案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呼吸系统的放射学检查方法。
2. 掌握呼吸系统的正常放射学表现。
3. 掌握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放射学表现。
4. 掌握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和纵隔肿瘤等常见病的典型X线、CT及MRI表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正常X线表现:胸壁、胸膜、肺、血管、气管、支气管、肺段、肺门
2. 基本病变X线表现
3. 常见病的X线表现:掌握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和纵隔肿瘤等常见病的典型X线、CT及MRI表现。
三、【基本概念】
1. 肺野、肺纹理、肺门、肺小叶、纵隔分区
2. 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反“S”征
3. 原发综合征、中央型肺癌
四、【课时】3课时
1. 呼吸系统的放射学检查方法,呼吸系统的正常放射学表现。
(30分钟)
2. 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放射学表现。
(30课时)
3. 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肺炎、肺脓肿、肺结核等常见病的典型X 线、CT表现。
(1课时)
4. 支气管肺癌、胸膜肿瘤和纵隔肿瘤等常见病的典型X线、CT表现。
(1课时)
五、教学参考书
1. 白人驹主编《医学影像学》(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
2. 荣独山主编《X线诊断学》第一册胸部,第二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3. 许达生主编《临床CT诊断学》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
日常胸部摄影操作及阅片规范
日常胸部摄影操作及阅片规范一、胸部X 线摄影常用体位一)胸部后前位1.摄影目的: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同时了解心及大血管的形态和大小。
2•胶片及放法:12 X15英寸,瘦长者暗盒竖放,矮胖者暗盒横放。
3•摄影距离:150 cm (肺)或180~200 cm (心)的焦片距。
4.摄影体位:①患者立于摄影影架前,面向胶片,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前胸紧贴暗盒,身体正中矢状面对准胶片中线且垂直;②头稍向上仰,下颌置于暗盒上缘,双手向内翻转270。
,手背放在髂骨处,双侧肘部向前移,将肩胛骨拉向外侧;③肩部下垂使锁骨呈水平位,有发辫者将发结置于头上或暗盒背后;④胶片上缘超出锁骨2 cm〜6 cm,两侧腋部皮肤与胶片边缘等距,下缘包括第十胸椎。
5.中心线:①观察肺部中心线对准第五胸椎,水平投照,垂直暗盒射入胶片中心。
②观察心、大血管时,中心线对准第七胸椎(肩胛下角)垂直暗盒射入胶片中心。
6.屏气方式:①肺像深吸气后再屏气曝光。
②心像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7.标准片显示:(1)空气曝光区深黑,两侧膈肌以下透明;(2)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以外;(3)第1~4 胸椎显示清晰,其余胸椎隐约可见;(4)肺门到肺外带纹理清晰,心脏边缘清晰;(5)心脏边缘、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及两侧膈肌边缘锐利,肋骨骨小梁清晰可辨;(6)锁骨与第4 后肋重叠,胸锁关节左右对称,肺尖充分显示;(7)标记无误,排列整齐,照片内无伪影。
二)胸部侧位1.摄影目的:①观察病变侧肺组织和心影后方肺组织及前后肋膈角的病变。
②观察左心室、右心室、主动脉、肺动脉的情况及心脏与食管之间的关系。
2•胶片及放法:12 X15英寸,直放于摄影架上。
3•摄影距离:150 cm (肺)或180~200 cm (心)的焦片距。
4.摄影体位:①患者侧立于摄影架前,身体冠状面与胶片垂直;②肺部摄影将病变侧贴近胶片,心脏摄影时将左侧胸部贴近胶片;③双足轻度分开稳定身体,两臂上举屈肘前臂交叉抱头,肘关节向前,将肩胛骨拉向上后方,前胸壁及后背包入片内;④暗盒竖放于摄影架上,胶片上缘平第七颈椎,下缘达第十二胸椎的高度,摄取心大血管时,曝光时需口服硫酸钡使食管显影。
正常胸部影像学表现-精品医学课件
包括肺泡间隔、小叶间隔、支气管及血管的周围组 织,正常情况下不显影
三、纵隔
➢ 胸内两肺之间的结构,包括心脏、大血管、 气管、主支气管、食管、淋巴、神经、胸腺、 脂肪等 ➢ 其特点为密度差别小,平片难以辨认详细结构, 仅以轮廓区分正常与否 ➢ 纵隔分区:九分法、六分法 ➢ 纵隔病变各病种有其特发部位
位上它将左、右胸膜腔和肺分隔。纵隔的分区,有二分法、
三分法、四分法和九分法。
二分法:以气管和肺根前面的冠状面将纵隔分为前后两个区 域。
三分法:以心和升主动脉前缘、食管前缘为标志
四分法:是解剖学分区法,以胸骨角平面将纵隔分为上、下 二区,下区又分为前、中、后三区。
九分法:放射学分法,横线_以胸骨角与第四胸椎下缘的连线 和第四肋前部至肺根下缘与第八胸椎下缘的连线,纵线同三 分法。
1.前上纵隔:2.前中纵隔3.前下纵隔,4.中上 纵隔5.中中纵隔,6,中下纵隔,7.后上纵隔,8. 后中纵隔,9.后下纵隔
纵隔九分法
➢在侧位胸片上,自胸骨柄体交 界处至第四胸椎体下缘连线以 上为上纵隔 ➢自第8胸椎下缘水平线以下为 下纵隔 ➢中间为中纵隔
➢气管大血管及心脏前缘连线之 前为前纵隔 ➢食管前壁为中后纵隔的分界
二、肺
4、肺叶、肺段、肺小叶和肺腺泡 ➢肺叶由叶间胸膜分隔而成 ➢肺的分叶及分段 ➢单个肺小叶直径1-2cm,肺小叶是肺组织的最小单 位 ➢单个腺泡直径约4-7mm,单个腺泡的实变称腺泡结 节样病变,是肺部X线上能识别的最小肺实质单位
肺叶
B1 尖段支气管
右
上 叶 B2 后段支气管
侧
B3 前段支气管
2、肺门 ➢ 构成:肺动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 ➢ 位置:中野内带的第2-5前肋间 右肺门:分上下两部,夹角为肺门角 下部由右下肺动脉构成,其直径不超过15mm 左肺门:高于右肺门1-2cm ➢ 侧位:两肺门重叠,右侧偏前 “逗号”:前缘为上肺静脉干、后上缘为左 肺动脉弓,拖长的逗号尾巴为两下肺动脉干构成
胸片中线条的意义及在CT中的表现
胸片中线条的意义及在CT中的表现虽然CT 和高分辨CT被越来越多的作为对平片发现的肺实质及纵隔疾病的补充方法,但胸正侧位仍是常规检查方法。
然而,本文中X 线检查仍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单纯胸部X线检查即可提高大量有用的信息。
这些来自肺、纵隔、胸膜等解剖结构的形态和相互关系的信息,基本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们在CT线检查前就对确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由于无法识别胸片中这些线条的是否移位、是否异常,进而要求行进行CT检查,但对CT检查的价值却无法确定。
放射科医生必须熟悉这些纵隔的线条的解剖基础,且能够识别它们的正常及异常表现。
运用这些知识,放射科医生可以在CT线检查前就形成一个合理的鉴别诊断。
介绍读胸片要求放射医生认识到纵隔线条的重要性。
典型的线条宽度少于1mm,为空气形成,通常位于肺内与组织轮廓之间。
在胸部后前位上的线包括前联合线及后联合线。
条是厚一点的线,由稍厚的软组织在空气的衬托下形成。
在胸片上可以看到许多条,包括左气管右侧及气管后的条。
胸片上的边缘或界面也是组成线条的成份。
界面是由相邻的不同密度的结构形成的。
胸片上可以看到许多界面,包括双侧脊柱旁和奇静脉食管隐窝等,界面对评估纵隔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我们讨论并举例说明胸片中重点纵隔线条及界面的正常及异常表现和相互关系,及在CT线检查中的表现。
前联合线前联合线是由双肺前内侧面脏层、壁层胸膜对合并夹带少量纵隔脂肪形成。
表现为胸骨上2/3从右上到左下的斜线(图1,2)。
线内夹有少量的纵隔脂肪是正常的,但纵隔脂肪增多及青少年胸腺可引起前联合线增宽如条状。
前联合线是前接合部映像的中间部分。
上部V 型的凹槽是由在双肺间的多个弧形结构及胸骨柄后的脂肪构成。
倒“V”字型是由于心脏和纵隔脂肪的出现而使双肺分离形成的。
24.5%-57%的胸正位片可以看到前联合线。
如果胸膜反折线呈斜行而不与x线束方向一致,则前联合线不会显示,而心脏、大血管、胸骨甚至胸椎也会影响前联合线的显示。
胸部X线诊断
斜裂
纵隔
位于两肺之间、胸骨后、胸椎前,上为胸 腔入口,下为膈肌 包含有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主支 气管、淋巴组织、胸腺、神经和脂肪 正位胸片只能显示其轮廓 侧位上可人为地分为几个区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纵
隔分区
膈
为薄层腱膜肌组织,正位胸片上分为左右 两叶,呈圆顶状 在外侧及前后与胸壁相交形成肋膈角,内 侧与心脏形成心膈角 右膈稍高于左膈 膈面光滑锐利,有时可有半圆形向上隆起, 为正常变异
肺叶
被脏层胸膜分隔的解剖单位 肺叶与肺叶之间的胸膜裂隙为叶间裂 右肺由斜裂与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两叶 右肺斜裂上起第四胸椎水平,左侧斜裂起点较右 侧稍高 水平裂起自斜裂的中部,向前稍向下达前胸壁 在确定病变的部位时,应结合正侧位片,根据叶 间裂有位置来判断
局限性不张,即肺段性不张,为段支气管完全阻塞引 起,表现为基底朝外尖端指向肺门的三角形阴影 肺叶不张,各叶表现不同,但均有肺叶萎缩、体积变 小、密度增高,叶间裂向心性移位及纵隔向患侧移位, 其余肺有代偿气肿的表现 一侧性肺不张,患侧密度增高,纵隔向患侧移位,膈 升高,肋间隙变窄,健侧肺代偿性气肿
空洞与空腔
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坏死组织经支气管排出, 形成含气的残腔,称为空洞
虫蚀样空洞:又称无壁空洞,洞壁为坏死组织,X线 表现为实变区内多发产透明区,轮廓不规则,如虫蚀 样,多见于干酪性肺炎 薄壁空洞:洞壁厚3mm之内,X表现为境界清晰内壁 光滑的圆形透明区,多见于肺结核 厚壁空洞:壁厚超过3mm,多见于肺脓肿、肺结核和 肺癌。X线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透明影,周围有高密 度的实变区,内壁光滑整齐或凹凸不平。
浸润性病变
右上叶实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