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96
发展战略-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精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物主义历史观* 2、唯心主义历史观* 缺陷:忽视了人们活动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只从思想动机角度考察,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又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1、物质生活条件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内容*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 (2)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 (2)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自成系统、前后相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促进* 阻碍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从社会意识的高低层次划分: 低级的社会心理、高级的理论意识
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 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非意识形态。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社会存在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是指社会形态依次 更替的过程是不以主体的选择、意愿和意志为转 移的,具有因果必然性和规律性。它根源于社会 基本矛盾,因此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主体选择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选择余地。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其 中内在着主体的选择性。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和源泉
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 2、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3、阐释了社会历史主体人的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 质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 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如下图示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心史观
1、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 在, 把精神力量视作社会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和 终极原因,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 宿命论:
——把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精神力量当作决定历史发
2、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基本 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①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 和自然条件的总称,它包括地形、气候、土 壤、矿藏、动植物分布。
地理环境是 人类社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 永恒的、必要 的条件,但它 不能决定社会 的性质和社会 形态的更替。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 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存
意识
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
成是精神发展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
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 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
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①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 动因和经济根源。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 的社会生活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根 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 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 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 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 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 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5.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克思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的相互关系,包括: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 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 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 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 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原始社会 不知“私有”为何 物
生产资料私有 出现私有观念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 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 式和规律。
生产力 生产的物质基础 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 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 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 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手推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主体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内容 社会心理 层次 社会意识形式
与上层建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筑的关系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包括政治法 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哲 学等。具有鲜明 的阶级性。
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不为 特定经济基础服务,不具有 阶级性。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
首先 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
马克思主义-3章 第1节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 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 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 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 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96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 定力量96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 动首要前提。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 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 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 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 106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 定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关 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108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性质. 2、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反作用。109
1、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 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 位。
2、当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 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 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
是极为复杂的。×109
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 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 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2、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 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 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广义的生产关系:103
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 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 系体系。
马基本复习教辅——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它的根本特点是:人类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它的历史辉煌;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因此,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社发展原理,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基础。
如果将社会看成一座大厦,它由经济基础(他们当时用“市民社会”来表示经济基础的内容,在以后的著作中才改掉。
)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
如果将社会比作生命机体,生产方式是它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则是它的“血肉”系统。
这样,社会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便形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相互作用过程。
相应的,社会的这三个“结构”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便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规律。
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能力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一定社会形态存在、发展、变革的直接基础。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更替的客观规律,标志着人类社会不断走向进步,标志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跨越到新的阶段。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而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的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和基础。
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必然发生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前者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后者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实质是以“物”的形式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生活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规定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具体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基本方式,前者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手段和重要环节,后者是一定社会形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经常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本章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问题。
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物质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历史过程;了解社会内部基本的矛盾运动,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的具体表现。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中普遍的问题,对这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哲学家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立场,基本路线和根本方向;该问题贯串于社会历史观的其它一切问题之中,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该问题是两种社会历史观斗争的焦点,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在社会历史观上,凡是坚持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历史唯心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总的来说是唯心主义的(如英雄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历史唯心主义和客观历史唯心主义,尽管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是相互补充的。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不同于自然界,使人们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结果,无不打伤人类意志、思想的烙印。
社会历史现象与历史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是人们在考察社会历史是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历史舞台前面的杰出人物、领袖人物及其它个别重要任务的意志和动机,而忽视去探究这些意志、思想和动机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201410马概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1、社会存在是指()A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B 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C 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D 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2、地理环境是()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3、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C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4、生产方式是()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5、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6、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7、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8、在社会意识中,思想体系是()A.低级层次的社会意识B.高级层次的社会意识C.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D.无阶级性的社会意识9、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1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11、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哲学 B.物理学 C.数学 D.语言学1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14、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 C.劳动者的素质D.劳动产品的质量16、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自然科学属于( )A.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17、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18、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1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B.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21、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2、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2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24、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25、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A.意识形态划分法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C.文化形态划分法D.政治形态划分法26、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A.生产力的水平B.生产关系的性质 C.社会意识的内容 D.政治制度的状况27、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渔猎社会 B.封建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28、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的标准是()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29、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30、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A.历史决定论B.历史被动论C.历史宿命论D.历史意志论3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3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3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个体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群体意识是指各 种社会群体的意识。
社会思潮
• 伴随当代经济社会的转型深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 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相 比,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是各种社会思潮发展最 为活跃的时期。进入当代社会转型期,除马克思主 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登场 。不同的社会思潮代表着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不同利 益和价值取向,相互之间交锋激烈,竞相争夺话语 权、主导权和合法性,并试图影响现实。因此,它 们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形成挑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遭遇冲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重点) 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是 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 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 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掌握,常考,常以选择题出现。
——恩格斯
1835年4月18日,沙尘暴吹袭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斯特拉福德
2010年5月14日 青海格尔木 遭受沙尘暴袭击
人类文明历程
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征服自然
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原始文明
1650年代到1950年代
公元前8000年到1650年代
高能耗 低产出
高污染
20万年前到公元前8000年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 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 阻碍的作用。
马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组织的力量。
精品课件
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 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 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 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 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 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精品课件
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群众当家作 主.
从民主的具体形式方面看,资产阶级民主已有 几百年的发展经验,有许多弊端,也有可资借 鉴的因素;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建设的历史虽然 不长,但已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当然也面临 着长期发展的任务。
精品课件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
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 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 设施。
精品课件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 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 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 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 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精品课件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的关系是: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 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 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 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 思想理论观点。
精品课件
国家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 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它要依 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国 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 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才资源 是第一资源与人才强国战略。
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其构成要素上看,先进生产力中的 劳动者是掌握了当时先进科学技术和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劳
——马克思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 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 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这种或
那种社会生产上面,这种社会生产的关系,我们恰恰就称之
为经济关系。
——马克思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 它体现着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生 产关系各个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和支配的作 用,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 力。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它包括劳动资料、劳 动对象和劳动者,以及科学技术和管理等要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及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
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 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课时8课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㈠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1)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
(2)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
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合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㈡社会意识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原则。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的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等。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取得的,但是如果只有劳动而没有劳动对象,没有地理环境,也不能创造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所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点部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94P)2、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缺陷(94P)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一)根本上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二)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95-99P)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3、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
95P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98P)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在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平和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
(102-103P)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6.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104-108P)答: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修改: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资 本 家 所 有 集体和全民所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 相互关系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大机器 会 封建社会
B.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 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 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 生产关系的性质: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 产 资 料 地 主 所 有 原始公社制 奴隶主占有制 封建主占有制 资本家占有制 社会主义公 有制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 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意义
第一
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 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 “道德说教”作为评判 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 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 进步的最高标准”。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主 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 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 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 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 的决定意义。
2 .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三层意思:
国家产生的社会根源
国家的产生
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
柏拉图认为:奴隶主贵族是 “神”用“金子”做的,具 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 者是“神”用“铜”和“铁 ”做的,只能被人统治。
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
黑格尔认为:宇宙精神 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 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 精神”的受托人。
2.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1)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2)群众史观的含义
律及其意义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含义 1、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 ▪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
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 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 之间的矛盾,从而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八大的提法作 了凝练,指出,
——马克思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实质 (二)社会改革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改革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二)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强大杠杆 (三)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 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人的本质 (1)理解人的本质的前提 (2)人的本质的含义 2、人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创造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社 会 存 在 与 社 会 意 识 的 辩 证 关 系 (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 (2) 会意识 (3) 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 (4)社会意识 具有相对独立性
唯 物 史 观
唯 心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史 观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01)
世界人口密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01)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 能动的反作用
1、经济方面;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 2、政治方面: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 主权国家 及社会各阶层 的矛盾。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 思想的传播。 4、宗教方面:天主教会腐败,基督教徒要求振 兴基督教。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独立性(P99—100)
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 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马 尔 萨 斯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01)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物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
包括
生产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 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01)
•这种观点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孟 德 斯 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01)
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鲁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 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 弊在狡。” 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 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 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任何一种 社会条件 下都有三 种水平的 基本意识
超 前 意 识 同 步 意 识
落 后 意 识
先 进 的 社 会 意 识
落后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独立性(P99—100)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 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 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 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01)
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 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 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 自然原因造成的。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决定 唯心 史观 唯物 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P95)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什么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 解释社会历史的观点。 唯物史观——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解释社会历史的观点。 2.唯心史观的理论缺陷 (1)片面夸大人们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看到 隐藏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2)片面夸大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而没有 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英国
社会意识:
先进于
先进于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独立性(P99—100)
26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哲学
艺术
政治法 律思想
道德
宗教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独立性(P99—100)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并各自 具有历史继承性
原 沉淀 始 社 会 意 识 奴 沉淀 隶 社 会 意 识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9—100)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 两个
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
从一切社会关系中 划分出 社会关系
划分
将一切社会关系 两个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01)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 社会制度的更替。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 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 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01)
社会意识
促进 作用
阻碍 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独立性(P99—100)
词汇变化与社会发展
词汇是社会历史文化足迹的印记,从词汇的演变可以看到社会的演变和时代 的进步。通过词汇还可看到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变异 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 最流行的词汇是:走资派、当权派、 革命 造反派、红卫兵、 最高指示、 反动学术权威、 文攻武卫、 老三篇、抓革 命、促生产、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大串联、 …… 1979年至1999年二十年间中国最流行的词汇 :中国特色、改革、平 反、 万元户、 国债、股票、倒爷、奖金、打工、一国两制、赞助、 希望工 程、下海、第三产业、生猛海鲜、电脑、白领、大款、打假、商品房、市场 经济、招商引资、资产重组、软着陆、降息、年薪、知识经济、按揭、克隆、 上网…… 从这两个时代流行的词汇中非常明显地看出:前者流行政治词汇,后者流行经 济词汇;前者流行革命词汇,后者流行改革词汇;前者以阶级斗争为纲,后 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者流行封闭词汇,后者流行开放词汇;前者单从文 字可理解词汇,后者要从译音来了解外来词汇;前者单纯汉语词汇,后者中 英混合词汇。 老三件与新三件 :70年代结婚时,流行家里必备‚三转一响‛:‚三转‛指的 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也是很多父辈们公认的‚老三件‛;‚一响‛指 的是收音机。上世纪80年代的‚新三件‛是黑白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 九十年代中后期 电话,空调,计算机 ;二十一世纪房子\车子\票子流行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 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 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 力量。特性:客观现实 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 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 程度。 性和社会历史性。 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P95)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决定 社会存在 反作用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01)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地理 环境
社会 存在
人口 因素
物质生活资料的 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也称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 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 科学。
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各种自然科 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 、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01) 21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 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
1. 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 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 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8—99)
歌曲:《走进新时代》
思考:
歌中讴歌了哪三个不同时代?
各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社会意识)是什么?
状况:是生产力的水平和生产力的 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 性质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 料的性质。 发展要求:与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三方面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现实 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 本要求。
决定 反作用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P101—103)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P95)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A.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A. 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 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 史
B.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 B. 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 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神生活的过程 C. 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C.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 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 决定作用 决定作用
它们分别是根据什么样的国情(社会存在)制定的?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8—99)
(二)社会存在与社பைடு நூலகம்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 的不平衡性
2. 社会意识 又有其相对 独立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 间相互影响且具有其历史 的继承性
扬弃
封 沉淀 建 社 会 意 识
扬弃
资 沉淀 本 主 义 意 识
扬弃
社 会 沉淀 主 义 意 识
扬弃
原始 社会 意识
奴隶 社会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