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2.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等。
2.实验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室常用的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如试管、烧杯、蒸馏器等,并演示其正确使用方法。
3.实验操作步骤:讲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如加热、冷却、搅拌等,并演示其正确操作方法。
4.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准确记录,包括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等。
5.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演示实验仪器的使用:现场演示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讲解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讲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并进行示范操作。
5.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准确记录,强调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6.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7.总结与反思:总结实验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反思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评估其掌握程度。
2.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记录的规范性: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评估其准确性和规范性。
3.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的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方面的表现,包括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的深度等。
新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新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年级:高中
时间:3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
3. 熟练进行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教学内容:
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介绍
2. 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
3. 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介绍
1. 介绍有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讲解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3. 分类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及其代表性分子结构。
第二课时: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
1. 讲解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和系统。
2. 演示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及其应用。
3. 练习有机物的命名,帮助学生掌握命名规则。
第三课时: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1. 演示有机分子结构推导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学有机分子的常见化学反应及其预测规律。
3. 利用案例分析和实例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案例进行知识传授。
2. 示范演练,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有机化学知识。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互动,促进学习效果。
教学评估:
1. 完成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命名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预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互动和提问,了解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质量。
高中必修化学有机部分教案
高中必修化学有机部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3. 了解有机反应的基本机理和常见反应类型;4. 能够预测和解释有机反应的产物。
教学内容:第一课: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 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区别;2. 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3. 有机分子的功能团及其化学性质。
第二课: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 碳原子的数目和排列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影响;2. 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和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影响;3.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常用命名法和IUPAC命名法。
第三课: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 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 醇、醛、酮、酸、酯等有机官能团的分类和特点。
第四课:有机反应机理1.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置换反应等;2. 有机反应的机理:亲核反应、电子亲合反应等;3. 有机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
第五课:有机反应的应用1. 酸碱催化剂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2. 有机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有机反应在药物合成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析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规则;2. 实验操作:观察有机反应的产物;3. 学生实践答题:预测有机反应的产物;4. 课堂讲解:介绍有机反应的应用。
评价方式:1. 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的表现;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
教学参考资料:1.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2. 《有机化学导论》教辅书籍;3. 有机化学相关实验教材和资料。
2024年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案一、课程概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和应用的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有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术诚信意识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有机反应、有机合成、有机分析等。
2.有机化合物结构:碳原子的成键特征、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等。
3.有机化合物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等。
4.有机反应机理: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5.有机合成方法:碳-碳键形成反应、碳-氢键形成反应、碳-卤键形成反应、碳-氧键形成反应等。
6.有机化合物应用:药物、农药、食品添加剂、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讲解重点、难点和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课堂讨论:针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安排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外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外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程评价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给予平时成绩。
2.期中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安排一次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整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4.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给予实验成绩。
高中有机化学教案
高中有机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1.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有机化学的教学资料和实验仪器材料;2.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有机化学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5分钟)1.介绍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和氢以及其它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复杂性。
三、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20分钟)1.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规则;2.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官能团的作用。
四、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0分钟)1.介绍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反应类型,如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2.讲解有机化合物反应的机理,如自由基机理、亲核机理等。
五、进行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六、总结与检查(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掌握情况,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有机化学是化学中的重要分支,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反应和结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熟悉有机物的命名和结构。
3. 掌握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
教学重点:
1. 有机物的命名和结构。
2.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
教学难点:
1. 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2. 有机反应的机理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案PPT。
2. 有机物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20分钟)
1.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常用的命名方法。
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确定其命名。
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20分钟)
1. 分类介绍有机反应的三种基本类型: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和互换反应。
2. 通过实例演示不同类型的有机反应过程。
四、有机反应的机理(20分钟)
1. 介绍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 分析几种常见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其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有机化学基础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做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正确命名有机物并了解一些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和机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在作业
布置中加入拓展性的题目,为学生巩固和提高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CL0103课程中文名称:有机化学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分数:2学分课程学时数:32学时授课对象:粉体工程、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一、课程简介有机化学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21世纪是科技更加迅猛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时代,在科学迅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中,有机化学仍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因为它将越来越升入材料、环保、卫生、生物、农业等领域,孕育着新的生机。
有机化学是我校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化学、环境工程、粉体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大纲范围内有机化学的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方面的应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了解各类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其在有机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一般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1.绪论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价键理论;轨道的杂化理论(sp3、sp2、sp杂化);诱导效应;有机反应的类型;有机反应中间体的概念。
反应的类型。
课程教学重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其属性;杂化轨道理论及其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诱导效应。
难点:轨道的杂化;诱导效应。
课程教学要求:(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法;(2)熟悉:有机反应中间体的概念;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简化路易斯结构式。
(3)掌握:轨道的杂化(sp3、sp2、sp杂化);共价键的属性;诱导效应;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2.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大学有机化学的教案
1. 知识目标:(1)了解醇和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方法;(2)掌握醇和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熟悉醇和酚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醇和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方法;2. 醇和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醇和酚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三、教学重点1. 醇和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醇和酚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四、教学难点1. 醇和酚的化学性质的差异;2. 醇和酚的实验操作技巧。
1. 讲授法:讲解醇和酚的基本概念、分类、命名方法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掌握醇和酚的性质;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醇和酚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知识(1)醇和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方法;(2)醇和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实验操作(1)醇和酚的溶解度实验;(2)醇和酚与金属钠的反应;(3)醇和酚与酚酞指示剂反应;(4)醇和酚的氧化反应。
4. 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5. 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醇和酚的性质。
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参与度等;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4.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有机化学教案第⼀章绪论⼀.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物。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合物的结构特征.合成⽅法和理化性质等的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碳原⼦的价电⼦层1S22S22P2因此,有机物分⼦是共价键结合。
1.可燃性:绝⼤多数有机物都是可燃的。
2.耐热性、熔点、沸点低:3.⽔溶性:⼩,原理依据,相似相溶原理、与⽔形成氢键的能⼒。
4.导电性能:差。
5.反应速度:慢。
6.反应产物:常有副产物,副反应。
7.普遍在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式相同结构式不同,理化性质不同的化分物。
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1858年凯库勒和古柏尔提出有机化合物分⼦中碳原⼦是四价及碳原⼦之间相互连接成碳链的概念,成为有机化合物分⼦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础的理论。
1861年布特列洛夫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提出了较完整的的概念,提出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
1874年范荷夫和勒贝尔建⽴分⼦的⽴体概念,说明了对映异构和顺反异构现象。
*碳原⼦总是四价的,碳原⼦⾃相结合成键,构造和构造式分⼦中原⼦的连接顺序和⽅式称为分⼦的构造.表⽰分⼦中各原⼦的连接顺序和⽅式的化学式叫构造式(结构式).⽤两⼩点表⽰⼀对共⽤电⼦对的构造式叫电⼦式,⽤短横线(-)表⽰共价键的构造式叫价键式.有时可⽤只表达官能团结构特点的化学式,既结构简式.四.共价键的性质1.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核间距离。
2. 键⾓: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
3. 键能:指断单个特定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也称为该键的离解能。
共价键的键能是断裂分⼦中全部同类共价键所需离解能的平均值。
4. 键的极性:键的极性与键合原⼦的电负性有关,⼀些元素电负性数值⼤的原⼦具有强的吸电⼦能⼒。
常见元素电负性为:H C N O F Si P S Cl Br I2.1 2.53.0 3.54.0 1.8 2.1 2.5 3.0 2.5 2.0对于两个相同原⼦形成的共价键来说,可以认为成键电⼦云是均匀的分布在两核之间,这样的共价键没有极性,为⾮极性共价键。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醇和酚的化学性质,掌握其结构和官能团。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有机化学反应。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醇和酚的结构与性质2. 醇和酚的化学反应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1. 醇和酚的结构与性质2. 醇和酚的化学反应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四、教学难点1. 醇和酚的结构与性质的差异2. 醇和酚的化学反应条件及产物3.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引出醇和酚的概念。
2. 介绍醇和酚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1. 醇和酚的结构与性质a. 醇的结构特点:碳链上有一个或多个羟基(-OH)。
b. 醇的性质:与金属钠反应、与无机含氧酸成酯、脱水成烯、醇的氧化等。
c. 酚的结构特点:苯环上有一个或多个羟基(-OH)。
d. 酚的性质:酸性、氧化、亲电取代等。
2. 醇和酚的化学反应a. 醇的化学反应:与金属钠反应、与无机含氧酸成酯、脱水成烯、醇的氧化等。
b. 酚的化学反应:酸性、氧化、亲电取代等。
(三)实验操作1. 实验仪器与药品:甲醇、乙醇、丁醇、辛醇、钠、酚酞、仲丁醇、叔丁醇、无水ZnCl2、浓盐酸、1% KMnO4、异丙醇、NaOH、CuSO4、乙二醇、甘油、苯酚、pH试纸、饱和溴水、1%KI、苯、H2SO4、浓HNO3、恒温水浴锅等。
2. 实验步骤:a. 醇的性质1. 比较醇的同系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2. 醇钠的生成及水解。
3. 醇与Lucas试剂的作用。
4. 醇的氧化。
5. 多元醇与Cu(OH)2作用。
b. 酚的性质1. 酚的酸性。
2. 酚的氧化。
3. 酚的亲电取代。
(四)实验总结1. 总结醇和酚的结构与性质差异。
2. 总结醇和酚的化学反应条件及产物。
3. 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醇和酚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1. 掌握有机化学的定义。
2. 掌握有机化合物区别于无机化合物的特点。
3. 掌握共价键理论的要点、共价键的均裂、异裂、共价键的属性及重要参数。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从中弄清与无机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掌握主要官能团的表达式。
4.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原则样和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5.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6.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了解有机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了解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二. 本章节重点、难点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以及共价键的键参数的概念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1.1 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以及应用,它的研究对象是有机化合物。
按物质的来源分类,早期化学家把从生物体(植物或动物)中获得的物质定义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则被认为是从非生物或矿物中得到的。
当然,我们知道现在绝大多数有机物已不是从天然的有机体内取得,但是由于历史和习惯的关系,仍保留着“有机”这个名词。
现在将有机化合物定义为含碳化合物,所以有机化学就是研究碳化合物的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另一个定义是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体现有有机化合物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所以有机化学也可以称作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 •(1)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数目庞大(已知有七百多万种、且还在不断增加),组成有(C,H,O, N ,P,S,X等)。
因为1)C原子自身相互结合能力强;2) 结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单键、双键、三键、链状、环状)3) 存在同分异构现象(构造异构、构型异构、构象异构)。
(2)物理性质方面特点是1) 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2) 水溶性差(大多不容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3)化学性质方面的特点是1) 易燃烧;2) 热稳定性差,易受热分解(许多化合物在200~300度就分解);3) 反应速度慢;4) 反应复杂,副反应多1.3共价键有机化合物中的原子都是以共价键结合起来的,从本质上讲,有机化学是研究共价键化合物的化学,因此,要研究有机化学应先了解有机化学中普遍存在的共价键。
高中化学笔记有机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笔记有机化学教案
主题: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有机物的结构、命名和分类方法;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键式的表示和推导。
二、教学内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特点;
2. 有机物的结构;
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分类;
4. 有机物的表示方法和推导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简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2. 讲解有机物的结构
通过实例,教师讲解有机物的结构,包括碳的四面体构型、键的性质等。
3.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分类
教师介绍有机物的命名原则和分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4. 实例分析
教师给出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名称,让学生进行相互辨认和推导。
5.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四、课后作业
完成有机物的结构式练习;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有机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简单明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例题分析,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使用教材:杨红主编《有机化学》主讲教师:陈俊明第一章绪论学习要求1.了解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的涵义,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2.了解共价键理论。
掌握原子轨道、分子轨道的概念,掌握共价键属性。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以及有机化学的酸碱理论。
4.了解有机化合物按碳架和官能团分类的方法,熟悉常见的常官能团。
讲授时数:4学时本章节重点、难点:1.共价键理论2.杂化轨道理论3.共价键的键参数教学方法:采用板书课堂讲授方法§1—1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一、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人类使用有机物质虽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对纯物质的认识和取得是比较近代的事情。
* 直到十八世纪末期,才开始由动植物取得一系列较纯的有机物质。
如:1773年首次由尿内取得纯的尿素.1805年由鸦片内取得第一个生物碱--吗啡.*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wohler,F)首次人工用氰酸铵合成了尿素。
* 从19世纪初至中期有机化学成为一门学科,建立了经典的有机结构理论。
1857年凯库勒提出了碳是四价的学说。
1858年,库帕(Couper,A·S)提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都是四价的,而且互相结合成碳链。
”构成了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基础。
1861年,布特列洛夫提出了化学结构的观点,指出分子中各原子以一定化学力按照一定次序结合,这称为分子结构;一个有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其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而该化合物结构又是从其性质推导出来的;分子中各原子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
1865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构造式。
1874年,范特霍夫(V ant Hoff.J.H)和勒贝尔(Le Bel,J.A)分别提出碳四面体构型学说,建立了分子的立体概念,说明了旋光异构现象。
1885年,拜尔(V on Baeyer.A)提出张力学说。
至此,经典的有机结构理论基本建立起来。
* 20世纪建立了现代有机结构理论。
1916年,路易斯(Lewis,G.N)提出了共价键电子理论。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性质、反应及其应用;(3)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反应、无机反应、有机合成、有机分析等。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根据碳骨架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可分为链状化合物和环状化合物;根据官能团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可分为醇、酚、醚、醛、酮、羧酸、酯等。
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酯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
4.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等。
5.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酯等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聚合反应等。
7.有机合成:逆合成法、格林尼亚反应、霍夫曼降解、威廉姆森合成等。
8.有机分析: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演示法: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模型、实验操作等。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培养实验技能。
4.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发现有机化学知识。
5.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
2.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篇1学问目标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推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辨别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熟悉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力量目标1、同学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创造的过程和方法:发觉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育同学的试验力量和思维力量。
2、提高同学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
情感目标1、通过古代对自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进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创造和悠久历史,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关于甲烷的教学材料分析:化学科学的进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熟悉,促进了社会的进展。
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进展,因而关心同学正确熟悉化学与社会进展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
有机物学问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洁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同学却未必留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
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同学简单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学材料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
前一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
教学材料在列举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碳化合物后,又列举了蔗糖、淀粉、蛋白质等另一类含碳化合物,使同学对这两类含碳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023有机化学教案10篇
2023有机化学教案10篇有机化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有机合成,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官能团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合成路线的选择或设计。
会组合多个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精选例题,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合成人们需要的物质,使知识为人类服务,达到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与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题关键,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会抓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重点、难点学会寻找有机合成题的突破口。
学会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有机反应的类型,与有机物合成有关的重要反应规律有哪几点呢?【追问】每一规律的反应机理是什么?(对学生们的回答评价后,提出问题)【投影】①双键断裂一个的原因是什么?②哪种类型的醇不能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醛或酮?③哪种类型的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烯烃?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什么?⑤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发生成环反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补充。
学生活动思考、回忆后,回答:共5点。
①双键的加成和加聚;②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③醇的氧化反应;④酯的生成和水解及肽键的生成和水解;⑤有机物成环反应。
讨论后,回答。
积极思考,认真讨论,踊跃发言。
答:①双键的键能不是单键键能的两倍,而是比两倍略少。
因此,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使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
②跟-OH相连的碳原子与3个碳原子相连的醇一般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③所在羟基碳原子若没有相邻的碳原子(如CH3OH)或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如(CH3)3CCH2OH]的醇(或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不饱和烃;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大学有机化学1.2 章节名称:第一章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1.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特点学会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2.2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学会使用有机化学实验技能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鉴定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有机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有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3.2 教学难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和应用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现代合成方法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有机化合物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4.2 知识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4.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概念的理解4.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进行实例练习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五、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理解程度5.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5.4 学习兴趣和态度:观察学生对有机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对学习材料的认真程度六、教学内容6.1 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反应条件理解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置换反应等合成反应的原理和应用6.2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包括手性碳原子、立体异构体等概念6.3 第八章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6.4 第九章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溶液的配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鉴定等学会使用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如显微镜、光谱仪等6.5 第十章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药物、食品、塑料等探讨有机化学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七、教学方法7.1 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质、光谱分析等内容,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南开大学出版有机化学教案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授课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3. 熟悉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机理和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2. 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机理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2. 有机反应机理的推导。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教材3. 实验器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2. 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的关系。
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1.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如按官能团、碳链结构等分类。
2.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如烷烃、烯烃、炔烃等。
3. 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如碳碳键、官能团等。
三、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机理和影响因素1. 介绍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
2. 讲解有机反应机理的基本概念,如共价键的形成与断裂、电子的转移等。
3. 分析影响有机反应的因素,如反应物结构、反应条件等。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命名、结构、反应类型、机理和影响因素。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回顾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2. 回顾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机理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操作1. 介绍实验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有机实验操作,如制备有机化合物、观察有机反应等。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三、实验报告撰写1. 讲解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和内容。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
2. 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实验技能。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有机化学教案3
第1课时 醇记一记 醇的知识体系⎭⎪⎬⎪⎫定义与结构特点组成与分类 物理性质醇⎩⎪⎪⎨⎪⎪⎧分子式通式:R—OH ;C n H 2n +1-OH(饱和一元醇,n ≥1)官能团:醇羟基主要性质⎩⎪⎨⎪⎧与Na 反应产生H 2与HX (X 表示卤素原子)反应能被氧化可消去易酯化探一探一、乙烯的实验室制法1.实验室制取乙烯的温度应为多少度?为什么要迅速升温到该温度? [提示] 170 ℃,如温度低会有乙醚等副产物生成。
2.在反应液中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防止溶液暴沸。
3.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在什么位置?解释原因。
[提示] 插入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液中;目的是使混合液在170 ℃反应。
4.反应现象如何?烧瓶中还发生了什么反应?[提示] 溶液变黑。
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二、醇的催化氧化规律 1.醇都能发生氧化反应吗? [提示] 能,如燃烧。
2.醇都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吗?[提示] 不一定,如2甲基2丙醇不能催化氧化。
3.什么样的醇能发生催化氧化呢?产物又是什么呢? [提示]判一判判断正误(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1)75%的乙醇溶液常作消毒剂。
(√)(2)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一定生成醛。
(×)解析:醇催化氧化可生成酮。
(3)用浓硫酸、乙醇在加热条件下制备乙烯,应迅速升温至140 ℃。
(×)解析:迅速升到170 ℃。
(4)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反应和酯化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
(√)(5)向工业酒精中加入新制的生石灰,然后加热蒸馏,可制备无水乙醇。
(√)练一练1.下列关于醇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B.含有羟基官能团的有机物一定是醇C.羟基与烃基碳相连的化合物就是醇D.醇的通式是C n H2n+1OH解析:B项,含有羟基官能团也可能是酚类物质;C项,羟基与苯基相连的化合物是苯酚不是醇;D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是C n H2n+1O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教案使用教材: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四版 主讲教师:杨志旺第一章 绪 论学习要求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2.了解共价键理论,掌握共价键的键参数。
3.了解有机化合物按碳架和官能团分类的方法。
第一节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一.有机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s)与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的涵义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ORGANIC CHEMISTRY is the study of carbon compounds and their derives. 二、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1828年以前:有机物和无机物严格区分; 1828年:德国化学家魏勒(F. Wöhler)制得尿素:氰酸异氰酸(NH 4)2SO 4 + 2KOCN2NH 4OCN + K 2SO 43 + HO CN重排NH 3 + O C“I must tell you that I can prepare Urea without requiring a kidney or an animal, either man or dog.” 1845年,柯尔伯(H. Kolber) 制得醋酸;1854年,柏赛罗(M. Berthelot)合成油脂类化合物;1857年,凯库勒(F. A. Kekulé)和库帕(A. S. Couper)分别提出提出四价的碳原子; 1861年,布特列洛夫提出了化学结构观点; 1865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结构式;1874年,范特霍夫(J. H. van ’t Hoff)和勒贝尔(J. A. Le Bel)分别提出碳四面体学说; 费歇尔(E. Fischer)开创了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新时代;……我国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合成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965年9月,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化学通报,1965.5 P257-285);1979年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半合成;1981年完成了全合成(化学通报,1982.12 P28)。
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组成和结构之特点●种类繁多、数目庞大(已知有七百多万种、且还在不断增加)原因:1)C原子自身相互结合能力强2) 结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单键、双键、三键、链状、环状)3) 同分异构现象(构造异构、构型异构、构象异构)●组成元素少(C,H,O,N,P,S,X等)2.性质上的特点物理性质方面的特点:◆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水溶性差(“相似相溶”)◆密度低,硬度小化学性质方面的特点:◆易燃烧◆热稳定性差,易受热分解◆反应速度慢◆反应复杂,副反应多四、有机化学研究的三个内容——分离、结构、反应和合成[分离] 从自然界或反应产物通过蒸馏、结晶、吸附、萃取、升华等操作孤立出单一纯净的有机物。
[结构] 对分离出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和物理行为的了解,阐明其结构和特性。
[反应和合成] 从某一有机化合物(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化成一已知的或新的有机化合物(产物)。
五、有机化学的任务发现新现象(新的有机物,有机物的新的来源、新的合成方法、合成技巧,新的有机反应等)研究新的规律(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反应机理等)提供新材料(提供新的高科技材料,推动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生命的奥秘(生命与有机化学的结合)。
第二节 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机化学是研究共价键化合物的化学。
一、共价键理论 1. 共价键理论 1) 共价键的形成价键的形成是原子轨道的重叠或电子配对的结果,如果两个原子都有未成键电子,并且自旋方向相反,就能配对形成共价键。
例如:碳原子可与四个氢原子形成四个C —H 键而生成甲烷。
·· + 4H ··×H C·×·H×·H ·H××CHHH HC由一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叫做单键,用一条短直线表示,如果两个原子各用两个或三个未成键电子构成的共价键,则构成的共价键为双键或三键双键三键2)共价键形成的基本要点(1) 成键电子自旋方向必需相反 (2)共价键的饱和性P 4OHHOHHHC HH HHCH HHHH(3)共价键的方向性——成键时,两个电子的原子的轨道发生重叠,而P 电子的原子轨道具有一定的空间取向,只有当它从某一方向互相接近时才能使原子轨道得到最大的重叠,生成的分子的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才能形成稳定的反之。
+H(1s)Cl(2p)(3)C CCCS 和P 电子原子轨道的三种重叠情况σ 键,“头碰头”重叠π键,“肩靠肩”重叠2. 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是1932年提出了来的,它是从分子的整体出发去研究分子中每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认为形成键电子是在整个分子中运动的。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观点:当任何数目的原子轨道重叠时,就可形成同样数目的分子轨道。
例如:两个原子轨道可以线性的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其中一个比原来的原子轨道的能量低,叫成键轨道(由符号相同的两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相加而成),另一个是由符号不同的两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相减而成,其能量比两个原子轨道的能量高,这中种分子轨道叫做反键轨道。
AB轨道)ψ2=ψA ψBψ+ψ1=A ψBψ-(原子轨道)能量分子轨道能级图和原子轨道一样,每一个分子轨道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电子总是优先进入能量低的分子轨道,在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
由原子轨道组成分子轨道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对称匹配原则——既组成分子轨道的原子轨道的符号(位相)必须相同。
++成键轨道(Π)反键轨道(Π)*能量π轨道示意图2)最大重叠原则原子轨道重叠部分最大时,形成的键才最稳定。
3)能量相近原则原子轨道的能量要相近,才能有效的组成分子轨道。
二、共价键的键参数1.键长使成键原子间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时的两原子之间的距离。
几种重要共价键的键长:C-H(0.109nm);C-C (0.154nm);C=C(0.134nm);C≡C(0.120nm)注意:在不同的有机物中,由于结构的不同,同类共价键的键长不相同。
2.键角两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它反映了分子的空间结构。
28′键角反映了分子的空间结构。
3.键能当A与B两个原子(气态)结合生成A—B(气态)时放出的能量。
相反解离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解离能。
A (g)+B (g)A B+ Q(g)A (g)+B (g)A B- Q双原子分子,键的解离能就是键能,而多原子分之中共价键的键能是指同一类的共价键的解离能的平均值。
如甲烷的四个C—H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4.键矩——键的极性键矩是用来衡量键极性的物理量。
定义:正、负电荷中心的电荷e与正、负电荷中心的距离d的乘积:μ=ed键矩有方向性,通常规定其方向由正到负:HClδ-δ+δ-δ+COδ-δ+当两个不同原子结合成共价键时,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使得形成的共价键的一端带电荷多些,而另一端带电荷少些,这种由于电子云不完全对称而呈极性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双原子分子:分子的极性=键的极性多原子分子:分子的极性=分子中每个键极性的向量和三、 共价键的断裂有机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时,总是伴随着某些化学键的断裂和新的共价键的形成,共价键的断裂有两种断裂方式。
1. 均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原子或原子团,生成两个自由基。
A:B A • + B •按均裂进行的反应叫做自由基反应。
2. 异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在断裂时分给某一原子和原子团,生成正负离子。
C : XC - + X +(碳负离子,R -)+ + X -(碳正离子,R +)在有机反应中, 按异裂进行的反应叫做离子型反应。
离子反应亲电反应——由亲电体(带正电荷)进攻碳负离子部分而发生的反应亲核反应——由亲核体(带负电荷)进攻碳正离子部分而发生的反应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接受电子的试剂称为亲电试剂。
亲核试剂——在反应过程中能提供电子而进攻反应物中带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的试剂。
第三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1.分离提纯:结晶/升华/蒸馏/色谱…. 2.纯度的检定:熔点/沸点/密度/折射率…. 3. 元素分析:4.实验式和分子式的确定:燃烧试验/计算….5.结构式的确定: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
分子的结构包括分子的构造、构型和构象。
构造(construction):原子之间互相连接的顺序。
构型(configuration):分子中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
构象(conformation):通过单键的旋转而产生的原子或基团之间不同的空间排布方式。
5.构造式的书写:路易斯(Lewis)点电子式:路易斯(Lewis)价键式:HC H H楔形式:HH透视式(桥架式):HH HHHHH HCH3CH3费歇尔投影式:H HHH一般用价键式。
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合物碳干结构开链化合物碳环化合物杂环化合物脂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官能团烷烃烯烃炔烃醇酚醚醛酮酯羧酸卤代烃胺第五节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布朗斯特(J.N.Brønsted)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 凡是能给出质子的是酸,凡能与质子结合的是碱。
1.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是有机化学中常用的酸碱概念。
2.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中酸碱是以“共轭”的形式存在的。
酸失去质子,剩余基团就是它的共轭碱(conjugate base)。
碱得到质子生成的物质就是它的共轭酸(conjugate acid)给出质子能力强的就是强酸(strong acid),接受质子能力强的就是强碱(strong base)。
强酸的共轭碱是弱碱(weak base) ,强碱的共轭酸必是弱酸(weak acid)。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中 ,强碱的概念是相对的。
某一分子或离子在一个反应中是酸而在另一个反应中却可能是碱。
酸或碱的强度用K a (pK a )或K b (pK b )来表示。
水溶液中,共轭酸碱间有pK a + pK b =14的关系。
路易斯(Lewis)酸碱理论——酸碱电子对理论(广义酸碱理论)路易斯酸是电子对接受体(electron pair acceptor),路易斯碱是电子对给予体(electron pair donor)。
酸核碱的加合物叫酸碱配位化合物(acid-base complex)。
如HCl 中,H+是酸,Cl-是碱,NaOH 中,Na+是酸,OH-是碱。
附:本课程参考书《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邢其毅主编,高教版;《有机化学》(第二版),徐寿昌主编,高教版;《有机化学—结构与性能》(中文版,原著第四版),(美)K. Peter C. V ollhardt & Neil E. Schore 合著,戴立信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Fundamentals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基础,英文版,原书第五版), John McMurry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李景宁主编,高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