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课时强化训练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的需要。(
)
7 .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冷战格局导致国际关系趋于恶 化。( )
8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体制上、政策上的弊端和错
误的积累。( )
9 .东欧剧变最主要的教训是社会主义道路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
)
10.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
) 11.新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捍卫新
5.主要成就
(1)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 .二战后美苏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 大妨碍了美国称霸。( )
(4)不结盟运动兴起 ①原因: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 维护民族独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国家主张团结合作。 ②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 德举行。 ③意义: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高考专题复习 · 历史
晨 记 知 识 主 干 午 清 知 识 误 区 晚 练 预 测 押 题
关键在态度
菜
单
隐 藏
考前第5天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
中国的外交关系
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 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2) 过程:雅尔塔体系确立 —— 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 —— 初步形 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华约两大组织 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 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朝鲜);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越南 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教案
课时强化训练10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宁夏银川市高三模拟)1917年革命之前,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
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骚动,奴隶制残余依然存在,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活动不断。
这意味着( )A.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B.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解救俄国C.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D.一战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由“1917年革命之前,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活动不断”可知,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故选C;A、B、D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2018·广东省高三模拟考试)《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
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B.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D.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答案: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广大人民要求停止战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导致其与群众的矛盾尖锐,故“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故B正确;“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并不是当时俄国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不符合当时俄国史实,故C错误;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矛盾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3.(2018·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讲义通史整合(十二)第三板块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含解析
通史整合(十二) 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政治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科技文化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政治[诗史巧记]动荡的国际时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制度的创新——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竞争[小题验知]1.《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与启示》中指出:“苏俄一改与西欧相比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形象和心态: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说明十月革命() 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促进了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解析:选D据“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知,材料信息旨在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材料信息并未否定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属于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2.在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说:“1917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认为“十月革命的的确确震撼世界”。
也有西方学者认为“俄国革命沦落为一个令人沮丧的教训”。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三者观点都很客观B.革命难以塑造理性世界C.俄国革命影响巨大D.俄国历史地位争议较大解析:选C由“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十月革命的的确确震撼世界”“俄国革命沦落为一个令人沮丧的教训”可看出,三者都承认俄国革命影响巨大,故C 项正确。
高中历史选修三 两次世界大战复习提纲
两次世界大战的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1)20世纪初,全球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获得了又一次的迅猛发展,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电报电话的发明,各地之间的信息联系更为便捷迅速;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飞机、汽车、内燃机车和新的轮船,使各地之间的物质、人员流动大大加快和更为频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半殖民地、殖民地纷纷纳入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和影响的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在这个体系中,各国各地区联系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利益的彼此联系使战争一旦发生,波及的就是众多国家。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为争夺殖民地和重新瓜分世界,后起新秀和老牌列强矛盾尖锐。
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由于主要欧美国家各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国内人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强弱不同,导致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了列强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
三大主要矛盾: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法德矛盾(矛盾的缘起: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
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为防范法国,极力扩充军备;法国则为复仇做准备);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3)列强一面积极扩军备战,一面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为了霸权和殖民地,纷纷扩军备战。
列强之间,既有矛盾的尖锐,又有矛盾的调和,为了主要矛盾,调和次要矛盾,从而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为世界规模的战争出现奠定基础。
三国同盟原因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过程1879 德奥结盟——明显的反俄性质1882 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德国成为其核心三国协约原因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均势,寻求盟友过程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1904《英法协约》1907《英俄协约》——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同盟国(德语Mittelmächte,意为中央国);协约国(法语Entente Powers,Entente意为谅解)(4)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
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
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 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 重威胁。 ②苏德战争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推动。 (2)过程 ①1939年美国修改《中立法》,1941年通过《租借法》
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表现
(1)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 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政治上,建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 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 (3)高潮:出现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最终分裂。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点1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具体原因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
发的诱因。 ②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③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是二战的罪魁祸首。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二)美苏争霸
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 (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 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战争未发生。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世界史》知识点归纳
★世界近代史通史概览基本概念: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一。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19世纪初)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人类社会走向融合统一。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再兴与发展政治上: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采用两种手段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与若干原则国际关系:早期殖民争霸(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英国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注意过程)。
法国援美抗英,英俄等国组织“反法同盟”和拿破仑对外战争,都体现了欧洲争霸的特点。
科学进步:近代科学产生,伽利略的实验科学与牛顿经典力学,形成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大综合。
二.资本主义的蒸汽机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经济上:由于英国颁布《取消限制机器出口禁令》,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扩大到欧美,产生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但也出现了经济危机。
思想上: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想;随着劳资矛盾加剧,产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上:资产阶级统治在更大的范围内确立,如俄国、德国、日本;资产阶级代议制得以进一步发展,如法国、德国。
伴随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包括制度、市场、殖民地三块内容)。
阶级关系:劳资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不断发展,如三大工人运动、第一国际,巴黎公社则把这一阶段的工人运动推向顶点。
早期工人运动具有政治斗争为主、暴力斗争为辅,具有分散性、自发性的特点,其作用被马克思称之为“反对自己敌人的敌人”。
国际关系:为获取市场与原料,资本主义到处侵略,出现民族解放运动(如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文学艺术: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描绘的社会感到失望,产生浪漫主义文学、音乐;进而产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绘画。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3.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背景(1)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3)重要原因:①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②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③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大战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经过3.性质(1)帝国主义战争: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
②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③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非正义战争: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③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与掠夺。
(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
①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②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等国受到重创。
③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④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①“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
2019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第10讲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
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中外关联横向扫描第10讲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考点一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条件(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普遍义务劳动制。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专题复习(要点提炼+史论结合+真题对点+线性题组)专题十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
专题十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 【考点导图】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条件:①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②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①“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④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性,使苏俄经济得到恢复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3. “斯大林模式”(1)形成的原因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4)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5)评价①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③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激化。
(2)主要表现:商品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工人剧增;银行纷纷破产。
(3)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4)影响①加深了各国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1929年经济大危机。
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①金融:《紧急银行法》——使人们恢复对银行的信心。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四 选考内容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
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法1 从外交政策角度考查一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典例1] (2017·全国Ⅱ,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联系教材所学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9年”,从欧洲政治思维、经济诉求及当时欧洲形势来分析说明。
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考法2 从和平与发展角度考查一战后国际格局的特点[典例2] (2016·全国Ⅱ,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通史串讲十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解析:由题干中“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可知,1917 年 4 月处于二月革命后七月流血事件之前,此时俄国两个政权并 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而且国内环境处 于相对的和平时期, 因此列宁在 《四月提纲》 中提出和平过渡, 答案为 A 项。
答案:A
返回
(三)着眼于文化层面 9.(2014· 全国卷Ⅱ)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 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 邓波 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解析: 如果美国重现经济繁荣, 那么人们会因忙于工作而减少去
返回
)
时间 类别 烟煤业 金属矿业 制造业
1929~1930年
-12.3 -6.6 -7.2
1930~1931年
-19.1 -18.3 -11.3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解析
返回
2.(2016· 全国卷Ⅱ)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 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 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是什么·为”增分
差什么·补什么——练得扎扎实实
04
通史综合检测
返回
01
高考“两大视角”解读
考什么·怎么考——析得清清楚楚
2019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9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高考考查本模块主要集中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上,尤其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等。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反思战争、追求和平是3、高考命题与时政热点联系密切,如中东问题、朝鲜半岛问题、联合国的作用、伊拉克局势等。
【专题讲解】定。
①国联成立初期,在维护世界和平,历史时期基本方针外交政策外交成就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政策 A.新中国初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B.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C.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D.1955年,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①1971年第26届联大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发以来的外交活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①国际交流与合作;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③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④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和维和行动。
7.20世纪以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演变(2)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联合起来,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取得的成功,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
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获胜,使北非战场形势发生了转折。
开罗和德黑兰会议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15.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世界课件
3.积极影响 (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 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 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__不__结__盟__运动,逐步发展壮大, 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四)选修: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 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国家。南北政府之间不断发生矛 盾和冲突。 (2)经过 ①爆发:1950年6月。 ②扩展:美国操纵“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战争。 ③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④结束: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图解历史】
美苏冷战
【辨析比较】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两伊战争的不同
前者主要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全球战略的 产物。后者主要是在领土归属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存 在着矛盾。
【微点提醒】 冷战不等于没有战争
冷战是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 没有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推行“热 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20 世纪 80 年代美苏关系 (1)特征:战略优势转向美国,美苏关系再次“缓和”。 (2)表现:美苏签署了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双方签 订了一系列双边协议。
(三)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 (1)德国分裂:1949 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和__德__意__志__民__主__共__和__国__。 (2)朝鲜分裂:__1_9_4_8_____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 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讲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中外关联横向扫描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政治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文艺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科学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考点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条件(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普遍义务劳动制。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的原因(1)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新政权内容(1)优行发展重工业。
(2)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4.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经济价格规律,单一公有平均分配,高度中央集权。
5.评价(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3)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③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十月革命的四大特点(1)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历程: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武装暴力夺权。
点拨: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十月革命的特点是由俄国的国情决定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特点。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点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苏联逐渐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此后,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基本上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后期弊端严重,存在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缺陷。
【典例1】(2017·江苏单科)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917年,俄国二看关键信息:《四月提纲》指出革命由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列宁指出资产阶级国家不可能“自行消亡”三看答题方向:论断说明了什么[选项排查]选项判断理由设障方法查错补短A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革命的方式是和平夺权,不提出与材料信息不符的结论因信息提取不全而误选。
1917年4月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是武装起义B(×)《四月提纲》体现的是伟人列宁的思想张冠李戴因材料理解不准而误选。
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及时指导体现的是列宁的智慧C(√)《四月提纲》论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任务,7月列宁论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式D(×)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无中生有因基础不牢而误选。
七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和平共处阶段结束,暴力革命提上日程提示: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影响到全国;发生在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到来,等等。
(言之成理即可)练习 1 (2016·浙江文综)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C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图片显示,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个体农户大量减少,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大量增加,这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确立后的社会结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
个体农户的大量减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A、B两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前资产阶级和地主就已消失,D项错误。
练习 2 (2016·江苏单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C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材料表明,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并未带来农业的明显增产,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表明生产者即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抵消了生产工具进步带来的优势,故C项符合题意。
农村缺乏机械操作员会造成机械闲置,不会带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相对于个体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不是导致农业增产不明显的因素,B项错误;集体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D项错误。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
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设置】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
观点史实“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的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苏联公民受到严重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对象“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面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苏联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考点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确立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2)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
4.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1)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
(2)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维护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并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以鼓励企业投资。
(3)大幅度提高关税。
(4)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
(5)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6)胡佛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