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版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垃圾污染
据《200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告: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 产总量为8.2亿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7 亿吨,乡镇工业的产生量为 1.5亿吨。 危险废物产生量为 830 万吨。 中国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 1.4亿吨,城市人均年产生 活垃圾440公斤(已高于一些欧洲国家的人均垃圾产生量), 但能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垃圾围城现象较为普 遍。
2.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 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根据新的形势和任 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 新的成就。 十六大以来,党带领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 要战略机遇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 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七大报告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 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 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中国的发展和发展中的问题
1)中国的发展
我国人均GDP从建国初期的不足100美元、改革开放 初期的不足200美元,增长到现在超过1000美元。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人类发展报告和世 界发展指标说,中国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 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 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 “十五”前4年,中国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 50万人。国际舆论认为:“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了如此多人口的贫困问题, 本身就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610万人。

占全国经济总量: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0年 50% 30% 20% 2003年 59% 24.5% 16.5% 人均GDP:东部地区高出平均水平,1980年为 34%,2003年为53%;中西部地区相当于全国平 均水平,1980年为85%和70%,2003年为70%和 59%。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 的差距: 1980年为1.5和1.91 2002年为2.1和2.61 人均GDP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不包括直辖市)的 差距 1980年为3.52 2002年为5.43
问题——过于悲观并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以“增长—资源— 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 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 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支撑和促进作用。
2)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80年代,多学 科介入发展观研究,提出了“综合发展观”
“ 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 == 发展 ”
2)发展中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之间:
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之间:
第一块:北京、上海、深圳,占全国总人口的 2.2%,相当于高收入世界国家; 第二块: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地, 占全国总人口21.8%,属中等收入世界国家档次; 第三块:山东等地,占全国总人口的22.3%, 相当于中低收入世界国家; 第四块:中西部低收入地区,占全国总人口的 53.7%,相当于低收入世界的国家。
“GDP对我们工厂的正常运转和街道的安 全不起作用,它不包括诗歌的优美、婚姻的 美满、公开辩论的智慧或公务员的公正性。 GDP既衡量不出我们的才智,也衡量不出我 们的勇气;既不能衡量我们对国家的同情, 也不能衡量我们对国家的奉献。总之,它衡 量的恰恰是生命真正价值以外的一切东西。”
(2)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回答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是发展? 为什么发展? 怎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
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
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 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由于基本建设等对 耕地的占用,目前全国的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数十万公顷的速 度递减。
中国水资源紧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按1998年 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2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 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 中国是草地资源大国,拥有草地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 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仅0.33公顷,为世界人均草地面积0.64公 顷的一半。
中国的环境及经济增长中的环境破坏
大气污染 2000 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1995 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 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 放量为 1165 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 1092 万吨。大气污染 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在受到监测的338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 准的城市不到3%,空气污染指数高于三级的城市占到了 63.5%, 其中有112个城市的平均污染指数达到了四级,属重度污染。
缺陷:只注重社会内部诸因素的发展,没有考 虑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没有考虑代 际问题:即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关系。
3)可持续发展
A背景: 经济的增长带来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 展观的提出源于人类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 世界人口 公元初年,约为2.5亿 1750年,7.28亿;1900年,16亿 ;1950年,25亿; 1980年,44亿;1999年,60亿;2040年,100亿。
资源环境压力增加
中国人口占世界 21 %,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 1.8% , 天然气占 0.7%,铁矿石不足 9 %,铜矿不足 5 %,铝土矿 不足 2%。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导致中国 从国外进口大量资源,使中国成为一个资源的净进口国。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 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 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 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分别是日本的 11.5倍,意大利 的 8.6 倍,法国和德国的 7.7 倍,英国的 5.3 倍,美国的 4.3 倍, 加拿大的3.3倍。在水的利用效率方面,中国农业灌溉用水利 用系数只有 0.43 ,而许多国家已经达到 0.7 - 0.8 ;中国工业 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 222 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 5 - 10 倍, 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为 40 %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 75%-85%。
中国的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中国人 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19位。中国森林总蓄积量为97.8亿立方米,占世 界森林总蓄积量的2.5%。世界人均拥有的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 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
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 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 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 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分别是日本的 11.5倍,意大利的8.6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 国的5.3倍,美国的4.3倍,加拿大的3.3倍。在水 的利用效率方面,中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只有 0.43,而许多国家已经达到0.7-0.8;中国工业万 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222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 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为40%左右,而 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
全球气候变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6 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 360ppm。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 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 至4摄氏度。
资源:
从探明的储量分析, 现在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总储量分别为: 石油 1万亿桶 天然气 120万亿立方米 煤炭 1万亿吨 按照目前全世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计算,这些 能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大约还有: 石油 45-50年 天然气 50-60年 煤炭 200-220年
地球拥有的总水量约为136亿亿吨,其中,含盐的海水 约为132.2亿亿吨。由于盐份问题,海水不能被陆地上的生命 作为水源来利用。地球上水量的分布大致是:海洋占97.2%, 极地冰山占2.15%,地下水占0.632%,湖泊与河流占 0.017%,云中水蒸气占0.001%。
水污染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 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 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 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 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2000年,中国全国污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COD排 放量1445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COD排放量 70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COD排放量740 万吨)。
土地荒漠化
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 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 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 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 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 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理论缺陷: 一是忽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二是只把GNP作为评判发展 的首要标准。而GNP对经济发展的反映是不全面的,更不能反 映社会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是: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 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因此, 也被称为“有增长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位参议员罗伯 特· 肯尼迪就指出:
3. 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 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 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 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 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观念革新:从发展到科学发展
(1)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20世纪40年代,由政治学家提出发展经济学(法兰 克福学派),形成的“工业文明观”(经济增长 论)。把发展基本等同于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除了增 长外,还伴随 着经济结构、 社会和政治体 制变革。
1)1969-1973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 出的“增长极限论”,批判“经济中心主义”, 提出资源、生态的极限论点。
“ 经济增长 + 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 发展 ”
成果——警示人们: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 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要从人与自然和 谐的角度看待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 源、破坏环境,人类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 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1.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 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 成和发展的
突出问题有:第一,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第 二,收入差距扩大,分配不公加剧;第三,经济增长超前, 社会发展滞后;第四,城乡差距扩大,地区发展失衡,等等。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 世势、新矛盾和新问题。解决好这些突出矛盾 和问题,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是对我们 的重大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