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析记叙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
记叙文关键词语、语句
⑿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 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了这一切。 ⒀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且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 称呼你小卓玛吧。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 理解和明白你的心事。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 还是回家去吧,哪怕只是一顶简陋的帐篷。 ⒁我再三地劝她。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 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犟,她虽然明白了我的好意,但再一 次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纸板上的那两个字,指了指远方, 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 ⒂哦,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小卓玛,我的眼中酸热热的, 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面对她的痴情,面对她的坚定,深 鞠一躬,并模仿着她的语气,说了一声:“谢谢!” ⒃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 在我的心底燃烧着。 分析第十六段的作用?
三、答题格式:
结构上的作用 + 内容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 + (修辞/写作手法)
内容上的作用与结构上的作用。
第一个方面:结构上的作用 根据结构来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 作用: ①首句(段)——为下文作铺垫、点题、设置悬 念、埋下伏笔、总领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渲染 气氛、交代起因或缘故、推动情节发展。 ②过渡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 (总结)上文;引出(总领)下文。 ③尾句(段)——前后呼应、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上文、题目);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发人深 省、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2: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 斥。(丰子恺《白鹅》)请分析 “厉声呵斥”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厉声喝斥”是大声斥责,是鹅的 大声叫喊,这里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 象地表现出白鹅高傲的特点,把白鹅写 得富有灵性,表现了对白鹅的喜爱。
答题角度二:修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乐书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在阅读记叙文时,重点字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对于我们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意图至关重要。
本文将解析记叙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故事细节,领略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开篇之际:揭示主题与背景1. "黄昏"“黄昏”通常用于记叙文的开篇,曾经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内涵。
黄昏时刻的到来,暗示着白天即将结束,黑夜即将来临,映照出主人公内心的无奈、迷茫和孤独。
通过描绘黄昏的氛围,作者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温暖而沉静的背景,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
2. "徘徊"当主人公在故事中出现一次“徘徊”时,这个字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犹豫,暗示着他对某个事物或决定的迟疑不决。
通过用“徘徊”这个字词,作者加深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波动。
二、主人公塑造:描写性格特征与内心情感1. "坚毅"当作者在记叙文中多次使用“坚毅”一词来描述主人公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顽强和勇敢。
这个字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通过主人公的坚毅心态,传递出作者对于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讴歌。
2. "纠结"“纠结”一词常常被用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困惑。
通过这个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在决策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进而理解主人公的选择和行为。
作者巧妙地运用“纠结”这个词语,为主人公加深了情感内涵。
三、情节推进:矛盾冲突与情感升华1. "暴风雨"当故事情节中出现暴风雨的描写时,这个字词常常暗示着矛盾与冲突的到来。
暴风雨的气势磅礴、无情且凌厉的表象,预示着主人公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通过使用"暴风雨"这个字词,作者成功地制造了故事氛围的悬疑和紧张,让读者更加投入情节的发展。
2. "绝望"当故事中呈现主人公绝望的表情和心境时,这个字词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记叙文阅读赏析句子和字词有技巧
记叙文阅读:赏析句子和字词有技巧李华英记叙文阅读中国文学的语言很讲究炼字。
比如贾岛会因用“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王安石会对着“春风又到江南岸”反复斟酌,终于写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字的准确描述,一个句子的精彩表达,常常能让画面灵动,让语言增色。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记叙文中句子和字词的赏析。
句子赏析往往有修辞角度、描写角度两个维度,而字词赏析必须代入才能更精准。
句子赏析:不同维度着手从修辞角度赏析在记叙文中,最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反问、排比、设问、反复等。
例如,2022 年长沙市中考记叙文阅读《走出青春迷茫》第23 小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班主任的话语”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班主任的话语温暖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内心明亮,让我们走出了青春的迷茫,表达了我们对班主任引导教育的感激之情。
·答题思路·第一,指出修辞手法;第二,分析修辞,例如,比喻要指出本体和喻体,拟人要点明赋予谁以人的感情,对比要指出对比的双方;第三,概括句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怎样的情景画面;第四,点明句子包含的情感或表现的人物个性特征。
从描写角度赏析记叙文写人物最常用的主要是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五种细节描写手法。
例如,2022 年长沙市中考记叙文阅读《善的回音壁》第21 小题,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我们可以如此作答:这句话采用了神态和动作细节描写,通过“点”“抽”两个动作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大因为儿子上大学借钱而愁容满面的样子,“狠狠”这个神态更是写出了老大内心的无奈和悲痛之情。
·答题思路·第一,指出描写手法;第二,分析描写细节,比如,将句中动词和神态词罗列出来;第三,概括句子描写的情景场景;第四,点明句子包含的情感或表现的人物个性特征。
记叙文阅读之关键词句分析
记叙文阅读是每年的考试必考的题型,如何正确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解题效率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语文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记叙文阅读之关键词句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记叙文阅读之关键词句分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出题形式】1、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词语(1)指代性词语(短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
(2)题眼,揭示文章中心和主题的词语。
(3)在文中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
(反语讽刺、一语双关)句子(1)中心句(2)过渡句(3)语言优美,哲理深厚的句子2、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补充知识点〗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常考题型: (一)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如何理解记叙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 •
•
方法三:明确指代法
• 作者为了表达简明,在同一个词语反复出现时,往往就会在所指代的 事物之后,运用指代性词语,理解这类词语时,考生可联系上下文,寻 找他指代的对象和范围。一般在此词的前段或前句。有时指代的内容 比较隐蔽,需要我们综合概括。 • 例句:一位妈妈先讲了自己两岁半宝宝的故事。她说,自己的宝贝女儿非常
•
方法四:巧用修辞法
• 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既要联系上下文,又要结合作者运用的 修辞手法理解深层含义。是比喻找出本体,是双关,找出本义引申义, 是拟人说出造成拟人这种修辞的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
• 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 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 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 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 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 着寒冷四散突围。 《冬日里温暖的鱼》 分析:心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一家人因为吃鱼厨房变得非常重要, 成为召集一家人围拢在一起的中心。 答案;家的中心或吸引全家人的地方。
方法二:抓住主旨法
• • 如果试题要求考生去理解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词语或变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 语,或文章标题的作用,可用这种方法。前提是考生必须理解了文章的基本 内容和中心思想。 例子分析: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 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 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 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 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 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 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问题;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什么? 方法指导:联系上下文,歌唱并不是什么人在歌唱,而是煮鱼时发出的声响, 说是世间最美的音乐,说明了煮鱼另全家人很高兴,所以可见歌唱指的是煮 鱼是的声音和全家笑声。那么其中蕴含的感情是什么呢?结合这两个分析写 出答案。 答案;歌唱指煮鱼时的声音和家人的欢笑。写出了一家人在冬夜里煮鱼时的温 馨与快乐,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记叙文阅读:品析重要词语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品析重要词语知识梳理记叙文阅读常识----品析词语常见题型、答题模式及方法指导:品析重要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所考查的词语一般是文中体现准确性或生动性的词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对文章思路有提示性的关联词涉及修辞手法的词语等。
中考中常见的题型有:一、加点词在文中指代什么?答题模式:“XXX”指代。
(内容)方法指导:就近原则,找准部位----还原代入,进行检验。
二、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答题模式:“XXX”在文中的意思是-------,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模式:“XXX”在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动为静,用在这里突出了......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三题型)方法指导:1、理解词语的本意,在此基础上,进行借助引申、形容、比喻等手段推断语境意,理解词语的临时意。
2、整体上感知,词语的含义通常与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相一致。
因此,分析词语的临时义,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部离篇”。
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概括文章的思想倾向,从而推断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四、加点的词如果换成“XXX”,可以吗?答题模式:不可以,(一般都是不可以)。
加点词语是......的意思,用在文中表现出......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XXX”是......的意思,用“XXXX”表现不出......的特点,、表达不出......情感。
方法指导(解题步骤):先判断——分析理由——作出总述解题步骤:答题模板:一、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人/事/物)答题模板1:"XX”指....人/事/物)二、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如何理解记叙文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如何理解记叙文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记叙文考点及对应习题整理如何理解记叙文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1.关键句子主要包括:①开头句;②总结全文的句子(结尾句);③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⑥独立成段的句子;⑦连问句。
2. 关键语句的含义A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和言外之义。
【考点精析】“借助上下文”,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本考点的考查内容】(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解题思路与技巧】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相应练习题礼物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
记叙文重点词、句赏析(下)
记叙文重点词、句赏析(下)作者:朱晨晨来源:《作文周刊(初二·读写强化版)》2014年第38期在记叙文阅读中,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把握文意,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主题内容。
一、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子的含义,往往是通过句中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中的深层内涵、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感情色彩等,是最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二、抓句式修辞以及句式特点如排比句(增强语势)、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设问句(引发思考)等。
解题思路:句式+表达作用。
三、抓描写角度作者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人物描写的角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解题思路:描写角度+具体内容分析+表达的情感。
四、抓句子位置一般情况下,记叙文中文首的句子在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的句子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上文,引出下文。
文末的句子在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等。
总之,在记叙文的阅读中,遇到句子赏析题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事物特征,联系作者情感等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或通过(引用关键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句式特点、描写角度等),写出了(句子表层理解),表现了(句子深层理解),表达了(作者渗透其中的情感)。
兰根之力□何金海我喜欢兰花,不仅是因为兰花香气扑鼻、沁人心脾,更是因为兰叶似剑常绿,四季如春,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兰花耐旱,出差十天半月的,不用浇水也不会渴死。
从种养花草到观察体味花草,有近二十个年头了。
下班回家、双休日、特别是出差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阳台看我亲手栽种的那些花草盆景,无论是开花的,还是不开花的,都有属于自己最美的季节或者说是瞬间。
就说这兰花吧!立冬前后我就可以从基部发现它悄悄生出的花蕾;开春后,随着气温的上升,花蕾迅速长高;达到一定积温后,会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向主人倾吐它的芳香。
记叙文中重点句词的赏析
记叙文中重点句词的赏析作者:杨丽萍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01期把握记叙文中重点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重点词语,可以从以下方面赏析。
一、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词语的感情色彩来判断词语的含义判断倾注作者感情的词语,是表示赞美、肯定的褒义词,还是带有贬斥、否定的贬义词。
而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在运用时又常常出现感情色彩变化的情况,或贬义褒用,或褒义贬用。
如《藤野先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要理解文段中“标致”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
《伟人细胞》:“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
”“可歌可泣”本意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联系上下文,这里是大词小用,表现出了贾里认为自己平时很英雄很勇敢的事。
二、要明确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二是善于根据它所在的语境揣摩。
《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
”这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三、品析重点语句或段落重点语句或段落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等等。
重点语句或段落,有的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有的在文章的结尾,对其作用的品析,可以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方面分析。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记叙文重点词、句赏析(上)
记叙文重点词、句赏析(上)作者:朱晨晨来源:《作文周刊(初二·读写强化版)》2014年第37期■在记叙文的阅读考查中,重点词语、句子的赏析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
本节我们重点讲解如何赏析记叙文中的重点词语。
一、从修辞角度分析修辞手法是写好记叙文的第一大法宝,不仅可以增添文采,更可以使所述对象的各种特点一目了然,让人眼前一亮,收到过目不忘的效果。
如《紫藤萝瀑布》“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忍俊不禁”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刻画出它灵动活泼的神态。
二、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词语从感情色彩上来说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根据行文的需要,作者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情达意,有时为了特殊的表达效果,作者还会有意选用相反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这就出现了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情况。
如《我的老师》“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本指人不老实,在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孩子的机灵,聪明,有敏锐的观察力。
三、从词性角度分析记叙文中考查的重点词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通过这些富有动感的、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可以准确传神地突出人或物的精神品质等。
如《背影》中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里的动作描写细致逼真:“攀”“缩”“微倾”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的竭力、挣扎和不屈,于是父亲努力的样子就被清晰地刻入读者的脑海中,他那肥胖的、狼狈的、艰难的背影,也永远地定格在了儿子心中。
■种爱□丁立梅认识陈家老四,缘于我婆婆。
婆婆来我家小住,我下班回家,陈家老四正站在我家院门口,跟婆婆热络地说着话。
陈家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过世早,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另立门户。
只有他和寡母,守着祖上传下的三间平房度日。
记叙文品析关键词句
• 记叙文基本概念与特点 • 关键词句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 品析关键词句的方法与技巧 • 实例分析:经典记叙文中的关键词句品析 • 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 • 总结与拓展
目录
Part
01
记叙文基本概念与特点
定义及发展历程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描绘人物、事件、场景等具体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 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体裁。
关键词句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品析
这段描写通过动作细节展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过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和付出。其中,“攀”、“缩” 、“倾”等动词生动刻画了父亲的动作,让读者仿佛能看到父亲努力攀爬月台的背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美景片段
形象性
记叙文注重形象描绘,通过生动 的语言和具体的描绘使读者产生 身临其境的感受。
情感性
记叙文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 情,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叙述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常见类型及其风格
写人记叙文
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描绘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来展 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风格上注重人物塑造和细节描绘。
要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生动 形象的语言将读者带入故事 情境,增强阅读体验。
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关键词 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引 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叙文写作科网等, 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 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联系上下文
STEP 02
分析修辞手法
理解关键词句需要结合其 所在的上下文,包括前后 文、语境、背景等。
记叙文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考点:
总结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词不离句,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句不离篇。
01
04
02
03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具体如下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01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02
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03
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记叙文阅读
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扁平工作汇报通用模版
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祝愿中考夺冠!
演讲完毕,感谢观看
04
结构上(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05
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如何品析记叙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
如何品析记叙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综观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中。
品析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应该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
重点语句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等等。
1、对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例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二要注意词语的感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例如:理解《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首先必须明确“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
”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四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的背景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如《故乡》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弄清此句的深层含意必须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本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礼教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百姓还面临着饥荒、兵、匪的威胁,农村经济几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的希望在哪里,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
据此可知,地上的路实指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坚信只要去奋斗追求,希望最终定能实现。
记叙文如何做到词语的品析
记叙文如何做到词语的品析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
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
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例如: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在这里,“自然”就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这是他的多义词的义项。
又如: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这里的“热烈”,常用于形容人的情绪或环境气氛指“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在这个语境中则带上了“强烈、热情四溢”的意味。
具体地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来理解、品析词语的意义。
一、联系作者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作文范例记叙文怎么赏析词语
记叙文怎么赏析词语
1、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3、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
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
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6.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分析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分析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一、分析文段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在中考记叙文的阅读考点中明确规定: “语言品味,首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阐释说 明、理解感悟、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仔细体会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
”这就要求在阅读中要抓住关键词,结合具体语境赖分析他的特点及含义。
对关键性词语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结合特定语句,分析词语的含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讽刺义、双关义和 其它特殊含义)(2) 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定词语的特殊含义;(3) 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4)注意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畐恫的 运用;(5)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回忆鲁迅先生自《萧红散文》)1文章结尾两段加点的“站” “停”两词用的非常传神,请你简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妙处。
萧红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 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 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 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 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 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废了多少工夫, 工夫不是他的。
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 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停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 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儿声音没有了, 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 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看玻璃窗白萨萨的了, 想夜里那样高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 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品析记叙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综观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中。
品析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应该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
重点语句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等等。
1、对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例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二要注意词语的感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例如:理解《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首先必须明确“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
”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四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的背景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故乡》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弄清此句的深层含意必须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本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礼教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百姓还面临着饥荒、兵、匪的威胁,农村经济几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的希望在哪里,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
据此可知,地上的路实指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坚信只要去奋斗追求,希望最终定能实现。
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特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2、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总领全文、总结上文;设伏笔、作铺垫、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从内容上,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
3、几种照应句的表达作用。
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鲜明,能更好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
揭示或强调标题含义,突出文章中心。
③行文中的前后照应。
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加完整。
4、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①、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④、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⑤、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记叙文复习教案课题:一般记叙文的复习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的阅读方法课时:1课时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导入: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
对记叙文的考查,包括课内教读记叙文的语段和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下几点:考点:(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读一下。
考点: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针对中考考点,这节课重点复习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目标:(大屏幕显示),读一下。
目标:(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对于目标,显示完后,让一学生复述,以检测他们的听课效果。
如正确则欣赏其精力集中,否则提醒注意力,思维跟上。
指导与训练一、第一环节,教师讲解,要素、顺序和线索,要求学生适当做笔记。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考点精讲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
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屏幕显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2.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屏幕显示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3.常见的叙述顺序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
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
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教师讲解完毕,下面请同学们看例题1,一生读文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做1题和2题。
3分钟后,问做完的举手,让学生回答,如全对则给与表扬,掌握的很好,有错误则帮助分析。
检测题[例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C.主要人物D.事情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
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
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
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
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
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
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根据以上分析,第③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
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小结:基本理清了记叙的要素、线索和顺序,知识整体感知的一个步骤,要把握内容,还要正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要联系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人物形象、写作背景以及上下文去品味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和句子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包括词语句子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