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文学复仇主题比较 论文
中西方复仇文学类型考辩
revenge literature has mulfifaceted significance in philosophy,psychology,sociology and
aesthetics.In view of different hatred conceptions from China to the West,the revenge of
复仇文学作家看到了复仇行为中蕴含对人性深度挖掘的潜力,将自己的人性观念、 人文主义关怀融入到作品之中。这些人文主义关怀闪现的人性光辉,是复仇文学作品 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中西方复仇文学类型考辩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复仇文学;仇恨;人性;类型:差异
II
Abstract
Reven2e is a human act that is in retaliation for those who harm one’S self-interest or
the revenge literature,i.e.the circular revenge,family-obligation revenge,unequivocal
revenge and moral revenge.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works representing the circular revenge are Outlaws of the
on China and that of the Christianity on the West,as well as the various hatred conceptions from China(physical destruction)to the West(spiritual revenge).The circular revenge in China is embodied as the form of physical destruction which was popular but is gradually not recognized while considered as the interactive and undesirable feedback of human
浅谈中西文学中的“复仇”主题
加入一些弄臣或愚人的调笑成份 ,但总 的悲剧的基调是无法 改变的, 结局 给人 的感受仍 旧是悲愤或悲壮。这说 明, 西方 的 复仇 文学往往通过悲剧主人公 的遭遇 ,演示 出人生奋斗之崇
高 悲 壮 的哲 理 ;而 中国 的 复仇 文学 则 是 通 过 悲 剧 主 人 公 的遭
遇来达到惩恶扬善的 目的 , 它用形象来告诉 我们 , 悲剧主人公 之所以遭 受皮 肉之苦 , 那不过是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的先兆 。 中国哲学基本上是一种 向善的伦理哲学 ,同时 中国人 特
索的结果 , 他的复仇是在犹豫 中进行的 , 因为他最初在得知真 相 的过程中就有诸多的困惑和愁苦 ,所 以后来的行为也体现
复仇首先当然要有仇恨的产生。复仇 文学在线索安排都
有 产 生 仇 、 知 仇 的 部分 。 方 的复仇 文 学 十 分 重 视对 复 仇 对 得 西
种 忍 耐 和 节 制 。这 也 就 是 中 国不 会 有 俄 狄 浦斯 的结 局 和 哈
象 的确定 、 侵害者罪行 的认定和复仇行为决策过程 的展示。 而 中国复仇文学中 , 不是所有 的仇恨都来 自 A己的亲生经历 , 并
莎 士 比亚 悲 剧 中喜 剧 因 素 的作 用 不 同 。莎 剧 虽 然 也 在 悲剧 中
仇文学 , 尤其是血亲复仇故事 , 常安排了一个典 型的情节 :述 “ 家仇 ” 。这种 由亲人 、 一般为长者 , 向年青一代讲述 家史 的情 节, 在西方文学 中并不 突出( 但并不是 没有 , 罗密欧与朱丽 如
复 仇 是 人们 对 那 些 伤 害 过 自己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己 利 益 的人 实 行 报 复
复仇文学比较
复仇文学比较比较《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双城记》是英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具有复仇主题的小说。
在这部可以看作是“大团圆”结局的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德法日太太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小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更是复仇的化身。
而另一部作品《左传》中记载的女性形象虽不及男性多,对她们的描写也不怎么具体,甚至有些都没有名字,但《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却是古代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女性代表,她为夫报仇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代表了一代传统女性复仇的特征。
本文就从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两个人复仇的动机、特点、结局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其复仇的异同。
一、复仇动机《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都是因为自己的亲人被别人杀害而复仇,她们两人都背负着家破人亡的深仇大恨。
法国大革命是一桩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矛盾纠葛错综复杂,革命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城乡劳动人民,许多革命者都是为恨而起。
德法日太太同饱受压迫的广大下层群众一样,也是旧制度不公正的受害者,她的姐姐被艾弗勒蒙德侯爵强抢后精神失常而死,父亲和姐夫也先后遭到贵族的毒手,哥哥更在于贵族决斗中受伤身亡,仅因为特权阶级的一己私欲,使她家破人亡,孤苦无依。
而她从小只能躲在海边的一家渔民家里长大,从小失去亲情的呵护使得她将所有的仇恨都积累起来只为报仇。
她的仇恨是艾弗勒蒙德侯爵罪恶的结果,仇恨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复仇也成为她一生最重要的使命莒国妇人的丈夫被残忍无道的莒国君主杀害而成了寡妇,在那个推崇复仇的时代,沉积在民族心理深层中的“大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格外强烈,莒国妇人珍重夫妻之情乃至矢志为丈夫报仇,并且一直为复仇做着准备。
二、复仇特点德法日太太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封建专制国家,她生活的环境女性所受的来自外部的各种束缚要比莒国妇人承受的小很多。
中西复仇文学表现方式差异---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西复仇文学表现方式差异: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学院:文学院学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名称:学年论文学生姓名:林鸿竞Lim Hong Keng学号:2008054370指导教师:赵静蓉2011年08月22 日中西复仇文学表现方式差异: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摘要] 《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两部作品写的都是复仇,却传递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基督山伯爵》偏重于基督山本人的心理,他心理的倾斜,结局是选择宽恕来释放自己。
而《赵氏孤儿》偏重情节的推进,结局给予大仇得报的人极大的褒扬。
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来自于文化氛围之不同,中国的主导思想的儒家思想,重视家国观念,鼓励复仇。
西方的信仰是基督教,看重宽恕,自我解放。
[关键词]《基督山伯爵》《赵氏孤儿》复仇1.引言无论古今中外,复仇一直是一个话题,也是中西方文学的主题。
拉法格在他的《思想起源论》里提到:“复仇是人类精神中最古老的情欲之一,复仇的根扎在自己的本能里,扎在推动动物与人进行抵抗的需要中。
当他们遭受到打击时,就会不自觉的予以回击。
”[1]。
“人使自己激情……可以帮助他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保存自己的时候,对血无厌的渴求,被提升为神圣义务的复仇变为一切义务的第一位。
”[2]可见复仇在人的社会之重。
复仇,在理性以及放眼整个社会来讲,复仇带来的仇恨、流血以及报复必然带来的悲剧,为社会所不容许。
但是放在文学里来说就成立,复仇就能带出无限的话题。
从古希腊的《安提戈涅》,《赫库帕》,到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呼啸山庄》,西方文学里的复仇文学在文学史上一直辉映着闪耀的光芒。
相反中国古代,以复仇为主题的小说较少,其中以《赵氏孤儿》最为有名。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新剧《中国孤儿》;德国大文豪歌德也以《赵氏孤儿》后半部改编成《埃尔泊若》,皆在西方引起轰动。
中西方复仇文学的辩证思考
中西方复仇文学的辩证思考□杜思倩一、中西方复仇文学关于正义的辩证思考复仇,在人类文化中是一种共有的文化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与社会背景中,其原因和复仇的内容也会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在西方文学当中,所谓对正义的讴歌,往往都是通过非正义体现出来的。
例如对于骑士精神的信奉,融合了中世纪的色彩以及文学加工后的理想构筑。
英国民间的罗宾汉谣曲有34首,而18世纪的《艾凡赫》最终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罗宾汉形象。
该作品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朽,以此作为讴歌正面形象的素材。
高尔基曾说,罗宾汉的侠义行为真正地使其成为了人民的宠儿以及贫苦阶层的捍卫者。
对于正义精神的描述,在西方文学中早已经有明确的定义:为了将掠夺的本能抑制住,人类不仅走过抑制和消灭复仇的道路,还走过更多的道路。
这种本能自然而然地驱使了人们建立正义观念,这种正义观念是为复仇的抑制而做预备。
那么通过这种理论我们可以感受到,产出不义,从本质上就是一种正义的体现,而复仇则是向不义的一方挑战,这和正义是挂钩的。
在中国,自古有就家国一体的说法,中国传统的地方结构以及国家的功能理念之间相互渗透,尤其在公、私方面的理解,使得人们对正义的理解和西方有着明显的差距。
中国古代中体现正义就是国家的正义,它也会受到民间伦理的束缚,所谓体现正义,就是通过抵挡和毁灭非正义的一方而完成的。
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更加重视的是“私义”。
例如水浒英雄中的团体道德,未必就是我们社会大众所理解的公义。
如梁山好汉杀人,很多时候都是滥杀无辜,却因为自己的兄弟被杀而要求血债血偿,这种正义从根本上来看,也是不通情理的。
但是,中国古代讲究的是宗法制伦理文化,重视亲友关系,这样的做法普遍会得到社会的同情,甚至一些执法者也会因为这种理由为犯罪者减刑。
二、中西方复仇文学的文学使命在中国的复仇文学中,我们重视刻画人物的统一性,人物本身承载着性格和行动一致的特点,成为某个观念的符号。
论中西文学复仇主题的文化传承及嬗变
】4
维普资讯
相较于西方复仇文学动态的发展轨迹 ,中国复仇主题文学的延 承却呈现出稳定性与连续性 。在 中 国 ,复仇 可 以唤起 人们 的普 遍 理解 ,而不 是偶 然 的怜 悯 ,这种 现 象 甚 至一 直 延 续 到 本 世 纪 。 复仇 在 中 国 文学 中一 直是 一 个经 久不 衰 、引人 注 目的主 题 。
随着社会的发展 ,法权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复仇的原始 、野蛮的非理性暴力倾 向慢慢在人类 法制文明的进程中抑制和消解 ,复仇制度原先具有的广泛且重要的社会功能逐渐弱化 ,失去了与社会的 兼容性 ,正是这种社会 的结构性变迁导致 了现代西方复仇主题文学作品量的减少和质的降低 ,复仇主题 创作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呈现 出了日渐衰微的趋向。
古希腊罗马辉煌的文明之后 ,西方社会进入 了中世纪。在这样一个神学统治的时代 ,复仇文化出现 了贬值的现象。因为在当时基督教教 义的精神统治下 ,那种禁止使徒复仇的戒律具有极大影响力 :“朋 友们 ,不可以自己去复仇 ,宁可让上帝愤怒替你伸冤 ,因为《圣经》称 :‘主说 :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罗 马 书》l2:19)。这种 对复仇 的禁 止并 足 进入 文 明社 会 的标 志 ,而 是对 个体 尊严 及人格 价值 的扼 杀与 抑 制 ,目的是维护宗教的神权统治 。然而 ,随着世俗社会和城邦的兴起 和发展 ,古典文化的复兴 ,西方社会 终于迎来 了提倡理性和人性 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在动物世界中,倘若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被侵犯的一方立刻就会进行反击、报复,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同样的也是人类的本能,毕竟是人都会有三分气性。
因此,复仇行为在中国和西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血腥暴力的复仇后来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而消歇,但人类的骨子里报复的本能还是根深蒂固。
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文学都层出不穷。
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学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复仇的作品,主要选取《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几篇作品进行分析,这些都是复仇作品中的经典。
既然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那么三者之间肯定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首先,三部作品的复仇行为都是往后拖延的,并没有立即进行。
赵氏孤儿长大成人以后,才知道复仇对象;哈姆莱特经过探查之后才确定仇人;邓蒂斯进入孤岛,在老神父的帮助下才分析出仇人。
其次,他们在报仇之前,都经过长期的隐忍。
赵氏孤儿二十年时间内都是生活在屠岸贾府内,并且认其为义父;哈姆雷特确认他的叔叔是杀父仇人之后,也与其周旋一段时间,甚至装疯卖傻;邓蒂斯在孤岛上呆了整整十四年之后才逃出来,又筹备了八年,才伺机接近仇人。
最后,他们本身都是无辜之人,代表正义的一方。
赵氏孤儿在二十年前赵家灭门之际不过是一个婴儿;哈姆雷特的叔叔为了王位害死亲哥哥,哈姆雷特也只是为父报仇;邓蒂斯更是权利、地位和嫉妒心之下的牺牲品。
尽管,这三部作品都是复仇这同一主题,但是在历史、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一是三部作品的结局不同。
赵氏孤儿最终杀死了屠岸贾,自己也功成名就,重振赵家威风,颇有一种“大团圆”的味道;哈姆雷特却在大仇得报时,自己也悲惨的死去,这是一个完全的悲剧;邓蒂斯经过层层布置,将三个仇人一一报复,最终离开了巴黎。
二是叙事结构不同。
《赵氏孤儿》整个过程是比较简单,屠岸贾灭了赵家满门,然后是程婴救孤、抚养孤儿长大,最后报仇;《哈姆莱特》和《基督山伯爵》相对比较复杂,在复仇过程中,面临着亲情、爱情、友情等的艰难选择,一直犹豫不决;三是复仇作品的侧重点不同,《赵氏孤儿》的主题就是报仇,这就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只是以复仇为整个作品的大背景,还夹杂着其他的线索,重点是突出人性。
浅谈中西文学中的“复仇”主题
浅谈中西文学中的“复仇”主题作者:尉娜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2期摘要:“复仇”一直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深入人心,中西方复仇文学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也不尽相同,简单说,西方注重的是对人的尊严的维护,采取精神上的折磨的手段;中国则强调人伦理念及对社会教化影响,维护忠、孝、义,而且手段偏激。
关键词:中西方复仇主题;动机;目的;手段方式;中西方对比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14-01复仇是人们对那些伤害过自己或自己利益的人实行报复的一种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反映。
它本身是一种由生物本能和理智共同加工出来的文化产品。
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古典时代的希腊悲剧开始,复仇文学记载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悲壮凄美的个体奋斗和社会实践历程。
复仇主题在东西方文学范围内有着丰富而持久的表现,尽管复仇的历史根源不同,手段和形式也不尽相同,但这仍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的神秘契合。
纵观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虽然都是在叙述受害者对于施害者施加的迟到的惩罚,但是却有着巨大差异。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在情节设置、复仇动机、复仇手段和结局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复仇首先当然要有仇恨的产生。
复仇文学在线索安排都有产生仇、得知仇的部分。
西方的复仇文学十分重视对复仇对象的确定、侵害者罪行的认定和复仇行为决策过程的展示。
而中国复仇文学中,并不是所有的仇恨都来自自己的亲生经历,主人公认定仇人的过程与西方复仇故事非常不同。
中国的复仇文学,尤其是血亲复仇故事,常安排了一个典型的情节:“述家仇”。
这种由亲人、一般为长者,向年青一代讲述家史的情节,在西方文学中并不突出(但并不是没有,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家族间的世仇)。
比如,《赵氏孤儿》这出复仇悲剧的情节安排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复仇文学。
由信任的长者告知仇怨,听者百感交集,痛恨仇人,最终恶人终有恶报,善人痛快淋漓的复仇成功。
而西方文学则强调个人,主要是为了通过认定仇来反思复仇行为本身及人生的终极价值。
‘复仇’比较文学
仇与杀《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计划摘要:中国的文统和道统强调温良敦信,讲究平和中席。
但是人们对复仇和仇杀的态度却是个例外。
这样血腥的行为,在我们名族精神中受到高度的肯定。
中国古代任何一代的法律,都将复仇视为合法。
因为中国古代的法统,从来都是道德和伦理的延长。
,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和对现实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达,并不是简单的复仇故事。
在莎翁的笔下,这个中世纪英国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重要性。
本文将对这两部剧在复仇计划中,表现出来的在复仇形式和人物塑造这两个方面的浅析关键词:复仇中法统理性与非理性人文主义思想正文:首先从复仇方式上看《赵氏孤儿》和《哈姆莱特》在复仇上。
非理性的复仇(仇杀性,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仇杀,一种暴力与另一种暴力之间的较量)和理性复仇(个人与个人的仇升华到拯救整个民族的灵魂)。
《赵氏孤儿》是属于前者,这个剧本写的异常震撼人。
为了锄奸报仇,人们讲自己的生命,亲人的生命,朋友的生命,还有一辈子的光阴,都如此义无反顾的献出去。
但是仔细想想,剧中除主人公和孤儿可说是奸臣屠岸贾的仇人之外,其它所有最主要的任务和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等,其实都和屠岸贾病没有什么过节,屠岸贾要仇杀和追剿的对象本来病不是他们。
是他们为了一个诺言,一中信念,一枪义愤,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为中来的,一个个慷慨赴死,杀生取义,,或者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这戏真正使人为之动容之处是他们道德和人格的崇高境界,是人对于生命更为激情的一种理解。
另外一方面,这个戏从头到尾杀伐之声不绝于耳,到处血流成河,落笔处解释暴力和阴谋,仇杀者屠岸贾崇尚这些,复仇者程婴也崇尚这些。
而且觉得作者对生命视如草芥,上至主公,下至饿夫,也有几个月大的婴儿,也有七十老翁,说死就死。
其词章句节之外弥漫这一股惨厉决绝之气。
看这剧本,除却热血沸腾,页页心惊肉跳的一面、。
这多少时有点奇怪的事情。
中国的文统和道统强调温良敦信,将就平和中席。
中西方“弃妇复仇”文学形象比较研究--以美狄亚、杜十娘和窦氏为例
中西方“弃妇复仇”文学形象比较研究--以美狄亚、杜十娘和窦氏为例毛睿喆【摘要】“Revenge literature”has appeared in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presenting different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riters from various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values are often reflected in literary works and differing characters. In the process, geopolitical factors play a big role, determining a writer’s code of conduct.%“弃妇复仇”文学形象在中西方古代文学作品中均有出现,但其在中西方作者笔下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文学形象展现出的不同行为特点正是作家不同价值观念的直接体现,同时也体现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观念差异。
中西方作者通过观察理解各自所生活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将其反映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创作出行为特点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地缘因素发挥出很大的影响作用:地缘决定了作者生活的文化环境,而文化环境进而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8)004【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人物形象;美狄亚;窦氏;杜十娘;弃妇复仇【作者】毛睿喆【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被男性抛弃或不甘心沦为男性附庸的女性形象在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中都经常出现,她们在争取自身人格独立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反抗,甚至进行了大胆猛烈的复仇。
中西方文学中复仇动机差异研究
中西方文学中复仇动机差异研究—以《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为例摘要:本文以《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为例,试探讨作品中复仇动机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两部作品复仇动机差异主要表现在:西方为个体尊严复仇VS中国为亲人复仇、西方替上帝复仇VS中国替社会伦理复仇。
产生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是:关键词:中西方;复仇;动机;基督山伯爵;赵氏孤儿一序言复仇几乎是各个民族文学中都盛行过的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西方,复仇文学可以上溯至希腊的古希腊神话中,例如海神波塞冬和太阳神阿波罗,一个帮助特洛亚人放牧牛羊,一个帮助其修建城墙,但国王却不讲信用拒绝兑付报酬,威胁并驱逐他们,于是他们便与特洛亚城结仇;而赫拉与雅典娜,也因没有得到金苹果,未被判为最美丽的女神,发誓要报复帕里斯给予她们的不公平,甚至要向特洛亚城报复等等。
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复仇主题在我国文学中也占据了国以复仇为母体的文学作品中占据大多数。
上至战国时期,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父兄仇,中到《说岳全传》中陆文龙不念十三年抚养之情,立誓“杀了仇人,取了首级”为父报仇的故事,下至现当代文学中著名小说家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英雄好汉为其父亲报仇的故事等等。
的上古神话和传说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复仇的故事。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这样一则复仇的神话: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
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另外,《山海经·北山经》和《述异记》中也记载了精卫填海和刑天复仇的故事。
而复仇文学发展至今,有关复仇的文学表现,几乎涉及到了复仇的方方面面,如双方仇怨的起因,复仇主体产生复仇行为的动机,复仇主体又是如何形成了坚定的复仇意志,为此又有了哪些情绪表现与心灵搏斗等等。
这些在中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却因为各自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将以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为例,就中西方文学的复仇动机进行差异研究。
中西方革命文学中的复仇形象之比较
中西方革命文学中的复仇形象之比较作者:李雪晨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7期摘要:20世纪的革命文学中有许多关于复仇形象的主人公,《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与《铁流》中的郭如鹤都是佼佼者。
但由于时代与环境有所差异,因此少剑波与郭如鹤的复仇形象也存在许多异同。
本文将从复仇动机、复仇方式、复仇模式三个方面来探究两位主人公在复仇过程中的种种异同。
关键词:革命文学少剑波郭如鹤复仇形象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21-02中国与苏联是社会主义革命中进行得最成功的中西方国家,这一点也很好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在革命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仇”,如杀亲之仇、阶级之仇、民族之仇。
这些仇恨往往也会成为一些革命者的动力来源,他们会在革命的过程中完成复仇。
曲波的《林海雪原》、绥拉菲靡维奇的《铁流》是不同时期中西方革命文学的代表作,虽然故事情节、描写方法都不大相同,但主人公少剑波和郭如鹤都在革命进行的同时融合了自己的复仇。
世间万物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两人都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战场上完成了对敌人的复仇,并且在复仇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淬炼与重生。
其实他们的故事只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缩影,他们的复仇经历都折射了他们所在时代的社会及民族特征。
本文将会通过比较他们在复仇中的种种异同,来探究其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
一、复仇之动机比较就少剑波、郭如鹤两人而言,他们的复仇动机都不是单一的,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曲波的《林海雪原》中少剑波承受着姐姐遇难、村民被屠、战友被杀以及资产阶级走狗欺压工农兵的四层仇恨。
而姐姐、村民、战友惨遭杀戮最先加深了他对革命到底的信念,最后一个对资产阶级的仇恨,则是少剑波长期进行革命的不断动力。
在小说最开始就是姐姐的遇难,这种仇恨来自中国所独有的血亲文化。
姐姐的遇难对少剑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打击,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有着极好的大局观念,以党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所以让屠杀村民、杀害战友的土匪们受到正义的惩处也必然成为他坚持革命的不变信念,在一步步战斗的过程中,他铭记着自己的本心和责任:“在夹皮沟屯里,我是党的最高领导者,也是党的政策的体现者,眼看着群众这般情况,难道可以坐视不理吗?”少剑波从接到剿匪的命令开始到对土匪进行复仇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他自己一名共产党的身份,秉持着人民至上的理念,时时刻刻为老百姓做筹划。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一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从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差异的角度以我国元代著名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英国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两部作品为例试探讨复仇文学在中西方不同背景下复仇过程描写、复仇主体心理以及复仇结果的差异并从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文学传统以及中西方所属文明三个层面来深层次地探寻相同主题的文学在中西方存在的明显差异。
关复仇哈姆雷特赵氏孤儿中西差异复仇文学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永恒的主题。
而我国元代著名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英国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两部作品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虽然在民族、语言和时间上有所不同却都描述了主人公为父报仇的故事《赵氏孤儿》更被誉为中国的《哈姆雷特》。
然而在相似的背后两部作品又有着诸多不同。
本文试从中西不同的文化出发探讨复仇过程的描写、复仇主体心理及复仇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并阐释此间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复仇过程描写的比较在中国古代就出现了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父兄仇作品中对残忍、野蛮的复仇手段的描写直至《水浒传》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复仇小说”对于血腥甚至滥杀无辜的过当复仇的褒扬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中对复仇的描写侧重于复仇主体复仇的酣畅淋漓、大快人心的过程偏好于复仇者伦理目标的实现。
在这一系列复仇事件中往往存在着一个“叙述者”的角色由他来向复仇主体言明家族之仇以点燃其复仇的怒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从程式化的“述家仇”情景中可见一斑。
《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中徐继祖听闻郑氏言明徐能杀夫逼婚自己逃往尼姑庵产下儿子为徐能收养为子的故事明白养父其实是杀父仇人、是他害得父亲苏云家破人亡后对徐能处以绞刑并且“父子同临法场监斩诸盗”。
如出一辙地在《说岳全传》中王佐利用画卷描绘陆登夫妇惨死兀术之手、陆文龙作仇人之子的实情发出“不与父母报仇……岂不痛心”的感慨使得陆文龙当即咬牙切齿不念十三年抚养之情立誓“杀了仇人取了首级”。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悲剧美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悲剧美悲剧是戏剧的最重要形式。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西方古典悲剧的代表之一,是戏剧史上的瑰宝。
而中国古典悲剧以我国特有的戏曲文化风格,一直活跃在各种类型的舞台上,曾让无数中国人为之陶醉。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就是中西方典型的悲剧作品,各自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悲剧文学作品,复仇是作品的主要线索和中心。
中西方文学作品各有很多特点,西方的复仇悲剧往往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显示出人生奋斗的崇高和悲壮的哲理,而中国复仇悲剧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来达到惩恶扬善。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都是复仇作品,但因为所处时代国度环境不同,在人物形象、戏剧冲突、结局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1.同为复仇悲剧,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同《赵氏孤儿》主角个性鲜明单纯,作者主要从道德评判角度来展示主角性格的完美,具有类型化倾向,性格单一。
而哈姆雷特主要是通过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来展示主人公的性格。
2.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不同中国悲剧中的悲剧角色一般都是具有弱小善良的特征。
《赵氏孤儿》的悲剧主人公是以草泽医生程婴为代表的舍身救孤的忠臣义士。
善良、弱小者的不幸遭遇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所以中国悲剧的风格整体上说是纤小和细弱。
《哈姆雷特》的主人公是为父报仇的王子,他高贵的身份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在西方悲剧的定义中,悲剧的风格是崇高,讲究的是英雄气概。
3.《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虽同为历史复仇故事,但它们反映了各自社会的矛盾和斗争,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倾向《赵氏孤儿》写于元代,其思想上包孕着元代社会的时代特征,间接、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矛盾。
哈姆雷特的思想以及性格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他所进行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和封建邪恶势力的斗争。
这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本质,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是一出对文化和人性的批判的悲剧作品。
4.悲剧的冲突性质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氏孤儿》是一部以故事为中心的社会悲剧,而《哈姆雷特》则是一部以性格为中心的性格悲剧。
中西方革命文学中复仇形象之比较——以葛利高里和朱老忠为例
124中西方革命文学中复仇形象之比较——以葛利高里和朱老忠为例文/刘钰摘要: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与梁斌的《红旗谱》为二十世纪初革命文学的代表作,它们虽诞生在两块不同文化土壤,但都成功塑造出复仇形象——葛利高里和朱老忠。
试从葛利高里和朱老忠的复仇动机、复仇表现、复仇模式的异同,以探析他们复仇行为背后所受到的社会属性与民族文化之影响。
关键词:葛利高里;朱老忠;复仇形象“报仇是人类精神的最古老的情欲之一,它的根子是扎在自卫的本能里,扎在推动动物和人进行抵抗的需要中,当他们受到打击时就会不自觉地予以回击。
”[1]69复仇是人类的原始情欲,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复仇形象与复仇母题成为人类经久不衰的研究对象。
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与梁斌的《红旗谱》作为诞生在两块不同文化土壤的作品,虽然两部作品在故事情节与艺术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写作背景上却有着极端相似的社会文化环境,选择的题材与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大同小异,而且两部作品的中的主要人物——葛利高里与朱老忠,都是在二十世纪初中俄社会变革的断层中苦苦挣扎、不断经历选择与抗争的人物,他们的命运都与所在的民族变革紧紧相连,他们的故事经历中都有复仇的成分。
本文旨在通过对在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与中国革命文学复仇形象的异同,解析他们复仇行为背后社会属性与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复仇动因之异同从复仇直接动因上来看,两者皆是源于亲人被杀。
葛利高里复仇的直接动因来自于哥哥的死亡。
葛利高里原本对杀人这件事抱有十分矛盾的态度,作为一名战士,打败并歼灭敌人是他的职责所在,但是对于生命的消逝,他又抱有同情与不忍心理。
然而,哥哥彼得罗的死亡使他性格发生了变化,他带着一种仇恨心理,疯狂屠杀红军战士,开始变得残酷无情。
他这种性格的转变是在受到极大的刺激以后,他的复仇也是在这种极端情绪下产生的。
《红旗谱》中朱老忠的直接动因是父亲和姐姐被恶霸地主残害。
朱老忠父亲因为冯兰池的调虎离山之计无法保护古钟,气血上升,不久便长辞于世已经让他痛不欲生,然而姐姐也因此事被奸人迫害惨遭强奸,更让他感受到这种强大的落差感与弱小,无法保全自己的两个至亲的苦痛,让他将这仇恨铭记于心。
中西方革命文学中的复仇形象之比较——以少剑波和郭如鹤为例
中西方革命文学中的复仇形象之比较以少剑波和郭如鹤为例李雪晨(宿迁学院中文系江苏宿迁223800)㊀㊀摘要:20世纪的革命文学中有许多关于复仇形象的主人公ꎬ«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与«铁流»中的郭如鹤都是佼佼者ꎮ但由于时代与环境有所差异ꎬ因此少剑波与郭如鹤的复仇形象也存在许多异同ꎮ本文将从复仇动机㊁复仇方式㊁复仇模式三个方面来探究两位主人公在复仇过程中的种种异同ꎮ关键词:革命文学少剑波郭如鹤复仇形象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21-02㊀㊀中国与苏联是社会主义革命中进行得最成功的中西方国家ꎬ这一点也很好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ꎮ在革命中有着各种各样的 仇 ꎬ如杀亲之仇㊁阶级之仇㊁民族之仇ꎮ这些仇恨往往也会成为一些革命者的动力来源ꎬ他们会在革命的过程中完成复仇ꎮ曲波的«林海雪原»㊁绥拉菲靡维奇的«铁流»是不同时期中西方革命文学的代表作ꎬ虽然故事情节㊁描写方法都不大相同ꎬ但主人公少剑波和郭如鹤都在革命进行的同时融合了自己的复仇ꎮ世间万物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ꎬ他们两人都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战场上完成了对敌人的复仇ꎬ并且在复仇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淬炼与重生ꎮ其实他们的故事只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缩影ꎬ他们的复仇经历都折射了他们所在时代的社会及民族特征ꎮ本文将会通过比较他们在复仇中的种种异同ꎬ来探究其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ꎮ一㊁复仇之动机比较就少剑波㊁郭如鹤两人而言ꎬ他们的复仇动机都不是单一的ꎬ是多重因素的叠加ꎮ曲波的«林海雪原»中少剑波承受着姐姐遇难㊁村民被屠㊁战友被杀以及资产阶级走狗欺压工农兵的四层仇恨ꎮ而姐姐㊁村民㊁战友惨遭杀戮最先加深了他对革命到底的信念ꎬ最后一个对资产阶级的仇恨ꎬ则是少剑波长期进行革命的不断动力ꎮ在小说最开始就是姐姐的遇难ꎬ这种仇恨来自中国所独有的血亲文化ꎮ姐姐的遇难对少剑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打击ꎬ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ꎬ他有着极好的大局观念ꎬ以党的利益㊁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ꎬ所以让屠杀村民㊁杀害战友的土匪们受到正义的惩处也必然成为他坚持革命的不变信念ꎬ在一步步战斗的过程中ꎬ他铭记着自己的本心和责任: 在夹皮沟屯里ꎬ我是党的最高领导者ꎬ也是党的政策的体现者ꎬ眼看着群众这般情况ꎬ难道可以坐视不理吗? 少剑波从接到剿匪的命令开始到对土匪进行复仇的过程中ꎬ始终没有忘记他自己一名共产党的身份ꎬ秉持着人民至上的理念ꎬ时时刻刻为老百姓做筹划ꎮ与少剑波不同ꎬ在«铁流»中的郭如鹤没有明显㊁直接的 仇 的感情色彩ꎮ郭如鹤的经历比少剑波复杂ꎬ首先他出生于平民阶层ꎬ是所谓的 外乡人 ꎬ从小生活艰苦ꎬ后来加入沙皇军队又是 几上几下 受尽排挤与歧视ꎬ一身本事毫无用武之地ꎮ郭如鹤表面不动声色ꎬ暗地里却痛恨着他们ꎬ对他们充满着蔑视ꎬ因而他后来离开白军回乡参加革命ꎬ实际上是对富农等资产阶级以及沙皇军队等组成的白军进行的复仇ꎮ而在不断逃亡行军的过程中ꎬ他凭借着之前被人轻视的军事才能一步步完成突围㊁完成奇袭ꎬ实现了复仇ꎮ对于郭如鹤而言ꎬ幼时糟糕的境况ꎬ之后在沙皇军队中的不公㊁蔑视都在他心中埋下了憎恨的种子ꎮ当他回到家乡ꎬ看到 一切都摧毁了ꎬ整个旧制度㊁旧关系ꎬ全都崩溃了ꎬ可是新的却很模糊㊁很不清楚 ꎬ在这种情况下他仇恨的火焰找到了喷发的出口ꎬ他似乎看到了复仇的些许希望ꎬ进一步ꎬ他渐渐地带领着难民们在逃难的途中奋起反抗ꎬ甚至打败了敌人ꎬ杀出重围ꎮ综上ꎬ少剑波的战斗动机是 人命之仇ꎬ而郭如鹤的战斗动机则是 阶级仇恨ꎮ长远来看ꎬ少剑波的复仇过程中ꎬ由血亲之仇升华到阶级仇恨ꎻ而郭如鹤的复仇则是由私人仇恨上升到阶级仇恨ꎮ两者虽然有所不同ꎬ但从革命的长久性来看ꎬ阶级仇恨则会逐渐成为主体ꎮ无论起因是何者ꎬ但在革命盛行的时候ꎬ阶级矛盾都会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ꎮ二㊁复仇之方式比较少剑波与郭如鹤都是军人ꎬ亦是部队的领导者㊁指挥者ꎬ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ꎬ他们的复仇方式是大同小异的带领自己的部队同敌人进行战斗ꎬ并最终打败敌人ꎬ完成复仇ꎮ郭如鹤带领着他混合而成的 乌合之众 最终突出重围与红军汇合ꎬ沿途多次击退那些曾欺辱过他的沙皇军官们ꎬ带领着工农阶级完成了向压榨他们的资产阶级的复仇ꎬ同时也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向沙皇军官们进行复仇ꎮ虽然故事情节在此结束了ꎬ但可以想见的是ꎬ在加入苏维埃政府的部队之后ꎬ他仍将与资产阶级的军队继续战斗ꎬ继续去完成他的阶级复仇ꎮ而对于少剑波而言ꎬ他的复仇也是在与土匪㊁国民党走狗们的不断战斗中去完成的ꎬ奇袭奶头山㊁智取威虎山等ꎬ将土匪尽数歼灭ꎮ在复仇中他感同身受着人民所遭遇的失去血亲的悲痛ꎬ并仍在剿匪行动中平静伤痛㊁冷静作战ꎮ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ꎬ少剑波和郭如鹤的复仇方式虽12中西方革命文学中的复仇形象之比较㊀㊀基金项目:2017年宿迁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科研基金项目 20世纪中国和前苏联革命文学中的复仇形象之比较 (2017XSJ038)ꎮ㊀㊀作者简介:李雪晨ꎬ宿迁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ꎬ研究方向:比较文学ꎮ大同小异ꎬ但是仍有不少的差异ꎮ从部队的规模来说ꎬ郭如鹤的 乌合之众 是数万人的集团军ꎬ有团连级作战单位ꎬ他们的作战方式是以连级单位进行的战斗ꎬ战斗规模更加宏大ꎮ«铁流»中的战斗多是大规模部队的正面战斗ꎬ虽郭如鹤和他的部队在人数㊁装备上处于劣势ꎬ但是仍然很顽强ꎮ而少剑波所率领的部队则是小规模的精英分队ꎬ可以单独行动ꎬ例如杨子荣单身挺入威虎山ꎮ«林海雪原»中的战斗方式多以智取ꎬ在每一次行动前都会进行详细的谋划ꎬ在剿匪过程中多是以奇袭㊁埋伏为主ꎬ用事先充足的准备和少的伤亡来取得胜利ꎬ少剑波的复仇比起郭如鹤而言有更多的谋划ꎮ从环境来分析ꎬ少剑波与郭如鹤也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复仇ꎮ郭如鹤带领着他的队伍一路从草原奔走到山区ꎬ走在无遮无挡的公路上ꎬ前为军队后随难民ꎬ在难民之后还有紧追不舍的白党追兵ꎬ除了向前ꎬ他们别无选择ꎮ即使在缺少武器㊁缺少粮食衣物ꎬ所有人都身心俱疲时ꎬ郭如鹤也不得不继续行军ꎬ咬牙坚持着ꎬ所以郭如鹤在复仇的过程中只能选择这种正面战斗的方式来活下去ꎮ与郭如鹤的别无选择不同ꎬ少剑波虽所处地理环境要恶劣一些ꎬ深山老林㊁勇虎猛兽㊁狂风暴雪ꎬ但是后勤充足ꎬ无后顾之忧ꎬ在作战方式上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ꎮ他可以选择夜袭奶头山ꎬ里应外合拿下威虎山ꎬ埋伏追击侯匪ꎮ所以ꎬ少剑波可以与战友们选择合适的作战方法进行战斗ꎬ并且少剑波灵活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ꎬ用他自己的话便是 我们要使雪原ꎬ变成我们的汽车公路ꎬ变成我们的火车轨道ꎻ变成我们驱逐舰的海洋ꎬ变成我们飞机飞翔的天空 ꎮ在种种条件之下ꎬ少剑波的复仇方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ꎮ三㊁复仇之模式比较«林海雪原»是20世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学ꎬ在20世纪的革命早期ꎬ革命者常常有意识地将 革命 与 复仇 相联系ꎬ希望通过两者混合的方式来推进革命的进程ꎮ不难看出关于少剑波的复仇叙事描写也有这样的特点ꎬ通过他姐姐遇难这一情节ꎬ将他的私人仇恨巧妙嫁接到革命中来ꎬ将姐姐遇难的伤痛巧妙地转换成进行剿匪的动力之一ꎬ让读者的情绪快速地融入剿匪情节ꎮ同时值得称赞的是ꎬ少剑波并没有彻底地将 革命 与 复仇 等同ꎬ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清醒与理智ꎬ在剿匪时公私分明ꎬ坚决地贯彻着组织的命令和原则ꎮ再来看«铁流»ꎬ郭如鹤的复仇模式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ꎬ就便是 孤狼式复仇 ꎬ独自领导㊁独自决策ꎮ首先他人没有沙皇军队的经历ꎬ这种对于白军的仇恨ꎬ只属于他一人ꎮ其次ꎬ郭如鹤所领导的军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 乌合之众 ꎬ军纪散漫ꎬ那些被俘虏的海军们更是不服从命令ꎬ一支军纪不严的军队会面临着更多的危险和不确定性ꎬ如此一来ꎬ郭如鹤的军事才能也会受到掣肘ꎬ使得复仇变得愈加困难ꎮ再者ꎬ郭如鹤的复仇行动是发生在逃难行军之时ꎬ后有追兵ꎬ左为高山ꎬ右是大海ꎬ又无援军及补给ꎮ郭如鹤和他的部队在漫漫艰难的行军路上独自战斗着ꎬ有时明明无奈却仍然不得不咬着牙下达命令ꎬ 不管是指挥员ꎬ不管是战士ꎬ谁破坏纪律ꎬ就一律枪决 ꎮ同时ꎬ越用越少的物资ꎬ使他们变得更加艰难ꎮ还有ꎬ郭如鹤所带领的不仅有一群 乌合之众 ꎬ更有一群从哥萨克跟随他们而来的百姓们ꎬ他还要保障他们的安全ꎬ在战斗过程中ꎬ这些哥萨克百姓就是他的负担与累赘ꎮ如此看来ꎬ他的复仇不仅是 孤狼式复仇 ꎬ更是背负一个如山般的重担的复仇ꎮ少剑波的复仇并不是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去实施ꎬ而是在有志同道合的团队的合作下完成的ꎮ与郭如鹤相比ꎬ他的经历相对轻松ꎮ他有协助他的杨子荣等人ꎬ有为他提供支援的中国共产党ꎬ有为他提供帮助的老百姓们ꎮ他的复仇是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的主动出击ꎬ具有自主选择性ꎬ并且包括他在内的每一位小队成员都有积极主动性ꎬ整体行动效率偏高ꎬ他们都与少剑波一样渴望进行阶级复仇ꎬ让工农阶级翻身做主ꎮ所以也可称少剑波的复仇模式为 狮群式复仇 ꎬ他则是这狮群中的 狮王 ꎮ细细比较两人的复仇模式ꎬ不难发现也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ꎮ«铁流»所处的时代是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不久ꎬ革命处于萌芽初期ꎬ革命基础还很薄弱ꎬ俄国整体处于混乱㊁重塑的阶段ꎬ革命阻力很大ꎮ郭如鹤的复仇其实也是广大长期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的缩影ꎬ表现着工农阶级对革命的积极性和不断高涨的热情ꎮ而«林海雪原»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ꎬ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后期ꎬ此时革命力量已经很雄厚ꎬ局势比较明朗ꎬ革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ꎮ少剑波是在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ꎬ他代表着20世纪初成长起来的新兴的革命力量ꎬ他的复仇模式实际上是20世纪年轻的革命者投身革命的缩影ꎮ因此ꎬ他们二人的复仇模式则是当时社会革命的一个缩影ꎬ都极具时代代表性ꎮ四㊁结语综合以上的种种分析ꎬ少剑波与郭如鹤虽然都是革命文学中的典型人物ꎬ但是他们的复仇形象却存在诸多的差异ꎬ无论从复仇动机㊁复仇模式还是复仇方式ꎬ他们都因为社会属性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ꎮ因而ꎬ«铁流»中郭如鹤的复仇ꎬ代表着受压迫者们在俄国社会革命初期对资产阶级的被迫的反抗ꎬ其经历是惨烈而艰难的ꎻ«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的复仇ꎬ代表着20世纪初中国新生代的革命者将 复仇 与 革命 完美结合并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坚定进行革命的路程ꎬ他的复仇由于社会革命的深厚的基础ꎬ而使得复仇的过程显得游刃有余ꎮ参考文献:[1]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0.[2]绥拉菲靡维奇.铁流[M].曹靖华译.合肥:黄山书社ꎬ2014.责任编辑:关㊀磊22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论希腊悲剧的复仇主题
论希腊悲剧的复仇主题一、概述希腊悲剧,作为西方戏剧艺术的源头,自古以来便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的研究者。
在这些悲剧作品中,复仇主题无疑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复仇,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情感和行为,其在希腊悲剧中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多元的表达。
这些悲剧不仅揭示了复仇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复仇与正义、道德、命运等多重主题的交织关系。
本文旨在通过对希腊悲剧中复仇主题的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进一步理解希腊悲剧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1. 简要介绍希腊悲剧及其在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
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是欧洲戏剧的源头,也是欧洲戏剧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其题材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内容通常严肃,且充满了宿命论的色彩。
在古希腊世界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
希腊悲剧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为后世戏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深刻的主题探讨和人性揭示,对西方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希腊悲剧中,复仇主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探讨了命运、正义、道德等复杂问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研究希腊悲剧及其复仇主题,对于理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以及人性的探索和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2. 阐述复仇主题在希腊悲剧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在希腊悲剧中,复仇主题的重要性与普遍性无可否认。
它不仅是许多经典悲剧作品的核心情节,更是希腊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反映。
复仇被赋予了超越个人恩怨的深层次意义,成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彰显正义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手段。
希腊悲剧中的复仇,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复仇行为,而是与社会、家族、神祇等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交织在一起。
这种复仇行为往往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冲突和道德冲突。
例如,在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三部曲中,复仇成为了家族恩怨、权力斗争和神祇意志交织的复杂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文学复仇主题比较
材科gj1201鄢思琪
摘要:复仇是人类社会情感和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复仇的文学表现,往往涉及到复仇的方方面面, 如双方仇怨的起因、复仇主体( 复仇者) 行使复仇行为的动机、他( 她) 是如何形成了坚定的复仇意志, 为此有了哪些情绪表现与心灵搏斗。
这些在中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却因为各自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各有偏重。
本文从复仇的动机,形式两个方面在中西方文学中的不同作出比较,从而看出中西方文学对复仇主题的褒贬倾向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文学,复仇,动机,形式。
一.中西方文学复仇动机比较:
西方文学中,复仇的动机多为为个体尊严复仇。
西方文化缘自古希腊, 较为重视个体的价值, 讲求个体的人体美, 重视个体的权利、荣誉与尊严。
对人的尊严的重视, 经过古罗马的角斗精神, 中转为中世纪欧洲带有普遍性的“骑士精神”, 而中世纪中期的决斗之风, 起初就是为了解决法律的困惑, 替代肉体考验和当事人发誓取证。
像法国标志着中世纪骑士精神的作品《罗兰之歌》( Chanson De Roland) , 描写英雄罗兰面对着眼前强大的敌兵, 仍不愿呼求救援, 宁可孤军奋战于重围,全军覆没战死沙场, 也耻于在强敌面前显示软弱怯懦, 只是想保持骑士的尊严。
这与西方写复仇动机每每因个体自身名誉、尊严受损而起, 也是不无内在相通之处的。
中国文学中,为家族伦理、社会使命复仇动机占了大多数。
古代中国的复仇文学则大多描写复仇者为他人报仇。
中国古代的复仇者常常将报亲仇、雪友( 恩主) 恨同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联系起来, 在偏重于家族利益、伦理信条中突出了复仇的群体旨归, 似乎并非全为的是个体一己私愤, 复仇的过程也是在向社会展演, 是在正教化、敦人伦、美风俗。
诸多鬼灵显形、诉冤、冥报、轮回果报的传闻载录,也多在个别性中注重宣示着一种“惩恶扬善”的群体教化之旨。
二,中西方文学复仇形式对比:
西方精细对等的复仇:相比之下,“睚眦必报”一语往往更适用于西方,只不过其含义不是侧重于些徽小事也要报复,而是侧重在报复时的严格的对等性质。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Herman Metville,1819-1891)长篇小说《白鲸》中所描写的那位亚哈船长,指挥该船航行了几乎整个世界,不惜代价地向南太平洋上那条巨大的白鲸复仇.因为他自以为白鲸莫比·狄克不仅是咬掉了他的一条腿,直接地致残了他的身体,更严重的是造成了精神上难以愈合的创伤,以至使他成为一个痛恨邪恶的偏执狂。
这条巨大的白鲸,仿佛是一个诚心要与人类为敌的魔鬼的化身,而亚哈船长自己则是率领若众位船员在同它代表的恶势力奋战。
这里,亚哈船长显示的是一种不分等级贵戏的平等式的报复思想,因而尽管同伴非议他不该向一个不会说话的畜生开战,他也毫不改变既有的复仇的念头,毫不因为所要复仇的对象是那样一个极其可怕、特殊的角色,就降低自己个体人格算严的阶位,而稍有姑息和动摇.而是对仇敌不依不饶,穷追猛打。
然而在中国古代,复仇却往往呈现出在复仇者和复仇对象之间是不对等的,至少有着下列三重具体表现:
1.不愿向上司和有势位者复仇,如同小说名著《水浒传》写林冲那样,这位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可算不低,举脚功夫也不算不高,可是,他一看到调戏妻子的是高衍内,是自己的上司高像的儿子,举起来反抗的手先自软了。
2.复仇叙事在“好人向坏人复仇”一面倒的模式支配下,排斥那些坏人向好人复仇、好人遭遇复仇的文学描写。
就像《水浒传》写梁山好汉们无端杀了人或杀死了人家一家满门,如双枪将董平杀了正直的程太守一家,抢走了程太守的女儿为妻,小说就没有写她向董平报家仇。
3.中国古人的复仇对象,非常关注复仇如何在惩治国家朝廷大奸大恶上泄愤,力求复仇行为社
会化时符合大众的伦理期盼,使叙事者们在叙述奸臣恶棍遭到复仇时,被着意泣染惨烈的一面。
此外如上所述,中国古代行使正义复仇而却不讲究对等,更体现在中国文学总体讲墓木上写的都是一一善先受到恶的便害、好人向坏人的复仇,似乎所有的值得文学家笔下一提的复仇壮举,都成了其有正义属性的,而正义的复仇就应该无所不用其极。
三,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褒贬倾向比较
西方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其社会批判,往往是站在一种抛开所有片面之见的公正立场上,而力求揭示一种与西方悲剧观念相关的人性深蕴。
复仇主体既不过分地强调其性格完美,更不那么明确地作为教化伦理的体现者;复仇既每每牵动着震撼人心灵的重大悲剧主题,也就往往
涉及着人灵魂的拷问,而非驻足于伦理上的具体个别的是是非非、善恶美丑。
而中国古代的复仇文学主题,其社会批判,则基本上是站在儒家主流文化中对“礼”的实现、赞扬的立场上,缺少对于复仇的几乎任何非议,强调的只是复仇本身对社会中邪佞丑恶的抗争,以及百姓、官吏乃至朝廷天子对复仇的同情赞美。
毋庸讳言,这种看复仇为满目辉煌的道德化倾向,影响了中国文化中长期来对复仇本身及复仇主题的思考与批判。
结语: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虽然都是在叙述人们在受到侵害之后进行报复,试图以私下的“野生的裁判”来替代法律的判决,给予复仇对象以沉重打击,但是在中西方相关文学作品中所昭示的,却显示出不同的价值趋向,显示出中西方民族对于复仇目的的理解上的巨大的差异。
其一:西方叙事文学写复仇,往往较为注重复仇者本人个体性格成熟的过程、他的人格的变化与逐步完善;中国古代的复仇叙事则偏好于复仇者伦理目标实现及其产生的社会效果,以及复仇成功实现之后的急于显现社会伦理教化的功能,公众舆论褒贬的力量。
其二:西方复仇之作常引发人们对个体与命运抗争的悲壮感,让人因为叙事所触及到的人性深层隐秘而痛加反思深省;中国古代文学的复仇之作则更多地激发人们善必胜恶的信念,善惩罚恶所给人的愉悦感,让人们在惩恶扬善的文学世界与理想期盼的印证中,一再加深对善恶伦理实现必然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孟丽娟. 中西方文学复仇形式的比较[J].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02:141-142.
[2]孟丽娟. 中西方文学复仇动机的比较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7:96-98.
[3]王立. 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褒贬倾向比较[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0,01:76-79+130.
[4]魏艳玲. 浅谈中西方文学的差异[J]. 才智,2013,28:245-246.
[5]王立,晋桂清. 比较中西方复仇文学中的手段方式及目的[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