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9月高三试题 历史
2014学年第一学期9月高三历史测试一、选择题(共75分)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2.观察右图,若从历史角度研究,两者都能体现当时人的①价值观念②政治制度③建筑技术④社会经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在会场门口有监察员审查参会者身份,能顺利入会的是A.城郊的男性农民B.来自埃及的富商C.首席将军的夫人D.雅典城内的妇女4.安东尼王朝(96年—192年)被誉为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主要得益于A.颁布十二铜表法,成为罗马法渊源B.定基督教为国教,帝国价值观统一C.版图囊括地中海,帝国国力臻于极盛D.万民法代替公民法,罗马法实现一统5.中世纪西欧某些地区曾先后出现过大规模农奴化和农奴重获自由的现象,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西罗马帝国灭亡和城市复兴B.查理·马特改革和城市复兴C.君士坦丁堡陷落和伊斯兰教扩张D.封建君主专制形成和大学的兴起6.“这个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古典文化。
其后它所形成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一带。
”这个帝国是A.西罗马帝国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D.奥斯曼帝国7.有学者认为:有制度性保证和民间习惯认可的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这种现象始于A.新石器时代B.夏商时期C.西周时期D.东周时期8.“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此说若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A.秦国后期B.西汉前期C.西汉后期D.宋朝前期9.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2015.1 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宣称明确支持王权,保护私有财产,严格社会等级的是A.《十二铜表法》B.《汉穆拉比法典》C.法国《民法典》D.美国《宅地法》2.从词看,印度种姓中含有“力量”、“权力”的是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3.“它超越了城邦制狭隘的政治框架,创立了一个将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国家合为一体的世界国家。
”文中的“它”是指A.雅典城邦B.希腊城邦C.罗马共和国D.罗马帝国4.右图所示为某一宗教的发地和传播路线,这一宗教是A.犹太教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5.“宁静却死气沉沉的田园生活延续了很长时间,大约在四五百年之后,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然又像蘑菇般地冒了出。
”这一沉寂时期大约是A.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1世纪B.公元1世纪-公元5世纪末C.公元6世纪-公元11世纪D.公元11世纪-公元16世纪6.某种社团因传播神学而产生,以关注世俗生活而发展,既为中世纪欧洲市民厚爱,又为后世人们所推崇。
这种社团是A.庄园B.教会C.大学D.议会7.欧洲学者认为,在古典时代和现代间存在一个被称为“The Dark Ages”的“The Middle Times”。
这一时期大约是A.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B.公元5—15世纪C.公元15—16世纪D.公元17—18世纪8.下列发现最可能出自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是A.粟粒B.稻籽C.铜铲D.宫殿9.孔子作《春秋》,不载空言,通过具体事实呈现微言大义,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惧;司马迁承《春秋》传统,作《史记》是为中国史学之起。
据此推测中国传统史学的功能有A.考据、求真B.鉴戒、教化C.教育、考据D.记事、传承10.秦朝疆域空前辽阔,新占领地区的贵族却纷纷举兵,直接原因是A.始皇暴政激化矛盾B.赵高乱政诛杀贵族C.农民起义社会动荡D.统一短暂缺乏认同11.汉朝中期以后,诸侯王“食邑最多不过十余城”,有的甚至生活拮据。
长宁区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长宁区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全部写在(或涂在)答题纸上。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等信息。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以下属于古代两河流域的一部重要史诗是A.《汉穆拉比法典》B.《摩诃婆罗多》C.《吉尔伽美什》D.《罗摩衍那》2.雅典民主制度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公民大会B.元老院C.民众法庭 D.五百人议事会3.为统治庞大的国家,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法学家们纷纷前来献策。
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A.甲倡导所有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B.乙建议保护一切自由民的私有财产C.丙主张废除一切对奴隶不公的条款D.丁提出增加处理商品经济纠纷条款4.“我保证将忠于威廉伯爵,始终不渝以及毫不虚假地向他一个人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效忠。
”。
上述材料情景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封建等级制B.等级君主制C.君主专制D.君主立宪制5.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6.右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文物内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
这一文物A.是研究我国甲骨文的直接证据B.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度已经形成C.是研究西周冶金技艺的原始资料D.说明周王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理7.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西汉时对地方进行监察的机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刺史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9.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2015年高考真题——历史(上海卷)版含答案
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经弱女, 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 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
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 …..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问题:
(1)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
4 分)
(2) 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8 分)
38、霸权的兴衰( 12 分)
C 公元前 3 世纪初
D 公元前 3 世纪末
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描述的是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
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
C、汉武帝时代的情况
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7、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 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 《三国英杰传》 、二十四史中的 《三国志》、 小说《三国演义》 、电视就《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12.一位清朝皇帝曾赋诗言志: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
耕凿从今九壤同。 ”诗中壮志因何事而发?
A.抗击沙俄入侵
B.设置伊犁将军
C.平定准噶尔叛乱
D.收复台湾
1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 《全球通史》 中,将公元 1500 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3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
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33、《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 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上海市长宁区高三历史期末检测试题(一模)华东师大版
长宁区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全部写在(或涂在)答题纸上。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等信息。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文学作品中在古代两河流域得以流传的是A.《吉尔伽美什》 B.《摩诃婆罗多》C.《罗摩衍那》 D.《荷马史诗》2.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这里的“她”是指A.斯巴达 B.雅典 C.罗马帝国 D.英国3.下列选项中属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形成背景的是A. 罗马统治下不同民族之间矛盾突出B. 罗马垄断了地中海区域的商业贸易C. 罗马境内奴隶进行激烈的反抗斗争D. 罗马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日益尖锐4.英国的等级君主制度基本形成于A.11世纪 B.12世纪 C.13世纪 D.14世纪5.“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A.禅让制的结束 B.商朝的发展C.西周的强盛 D.夏朝的建立6.周王东迁后,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周王都要依赖强大的诸侯国,社会的政治秩序被彻底打破。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器犁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7.春秋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
它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 B.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C.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D.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8.汉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各项治国措施,其中动机与效果发生了明显矛盾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的郡县制C.对匈奴的政策 D.分封同姓子弟为王9.孔子作《春秋》,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懼。
2015届高三历史一诊试题(带答案)
2015届高三历史一诊试题(带答案)保密★ 启用前【考试时间:2014年11月1日上午9∶00~11∶30】绵阳市高中2012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文科综合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300分。
政治、历史、地理各100分。
历史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第Ⅰ卷5至7页,第Ⅱ卷7至8页,共4页。
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第Ⅰ卷共12题,每题4分。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 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 B.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 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③雅典民主的重要条件④罗马法公正至上观念A.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 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
这一措施①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②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③促进蜀地开发,推动民族融合④强化皇权专制,实现社会流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对该作品的正确解读是 A. 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流行 B. 牛耕逐渐普及到了大江南北 C. 推动中国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D. 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发展 5. 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
2015上海市五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5上海市五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以下2015上海市五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由高考频道为您精心提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注意:文章底部有word版下载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五校联合教学质量调研试卷一、选择题:(共75分)选择题一: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荀子2、下图为世界历史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图中 A所示地区人民的文化成就B.图中B所示地区的人民在早期国家诞生的时期,实行种姓制度C.图中C所示地区的人民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建筑——帕特农神庙D.目前的考古推知,就进入早期国家状态的先后顺序而言,图中D所示地区要比A、B所示地区略晚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抓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抓捕并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法治代替人治 B.变法深入人心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4、在埃及大金字塔西侧发现了一座墓室,墓主凯伊是建造大金字塔的胡夫法老时期的一位祭司。
墓室入口处的墓志铭上,刻着保障建造者粮食的契约。
墓志上记载,凯伊付给建造者面包和酒,让他们高高兴兴地离开,这些开心的人们以神之名表示非常满意。
——《新考古发现史海漫游》。
就以上材料来看,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判断是:A.金字塔的建造者很可能不是奴隶B.酿酒技术出现于法老胡夫时期C.法老是神的化身D.古埃及的社会关系可能主要是契约关系5、后世评论,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
从公元前490 年到公元前322 年,雅典约有一半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
这反映了:A.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缺陷B.苏格拉底之死引发了人们的深思C.雅典政治家们大多存在黑暗的一面D.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6、在古罗马的一个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
长宁区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一模答案及评分参考
长宁区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一、选择题(共75分)每题2分,共60分。
1.C 2.A 3.C 4.A 5.B 6.C 7.D 8.C 9.C 10.A 11.C 12.D 13.D 14.D 15.D 16.C 17.B 18.D 19.C 20.B 21.B 22.D 23.C 24.D 25.B 26.B 27.B 28.A 29.B 30.D每题3;1;1;0分,共15分。
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1)最高统治者;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男性公民)。
(4分)(2)人民主权。
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
(6分)37.(1)硬件: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软件:汉武帝建立内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8分)(2)说明: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6分)38.(1)君主立宪制政体(2分);一方面,基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资产阶级又重新掌握了政权;另一方面,基于英国的历史传统,人们在心理上形成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但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回摆,国王的权利被极大地限制,议会掌握了实权。
(4分)(2)顺从情势发展和民心所向,以和平方式完成权力转移。
(2分)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改朝换代的轮回。
(4分)39.(1)影响: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
(2分)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4分)(2)原因:不用忠臣,用奸臣。
(2分) 后果:延误改革,加强旧体制。
(2分)(3)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分) 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不利于民族统一。
(2分)40.(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上升;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
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高三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10页) 高三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10页)2014—2015学年高三年上学期末联考历史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 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治国初期的中央王国有资格但无手段控制或管理自身直辖领土之外的任何一片较大地区,于是与各地方首领签署封建契约式协定,以求至少在名义上扩大中央王国的权威。
”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 .西周B .秦朝C .西汉D .唐朝2、按照历史事件的时序探寻内在逻辑联系是历史学重要的研究方法。
下表所列是公元646年发生的一些事,由下表内容可推断太宗重修《晋书》的主要目的可能是A .恢复权威,扩大天朝的影响B .弘扬学术,尊崇儒学的地位C .倡导教化,完善科举取士制D .尊扬皇室,证明先世之渊源 3、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符合诗中描绘的是A .江南手工作坊生产B .筒车用于山地灌溉C .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D .江南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4、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
明朝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
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A .工部B .礼部C .户部D .兵部5、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A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 .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6、“这场战争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中国为此付出的成本却十分昂贵,其不仅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而且也暴露了……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
上海市长宁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② ①③ ④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全部写在(或涂在)答题纸上。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等信息。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有学者认为:世界文明曙光的破晓在古代东方大河流域。
下列古文明中不属于此范畴是A .古代埃及B .古代希腊C .古代印度D .古代中国2.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缔结有效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
这说明罗马法A .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B .将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C .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D .把诚信作为立法的重要原则之一3.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的诞生地,位于右图的A .①B .②C .③D .④4.历史学家将商代的历史视为“信史”的依据是A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 .青铜工艺日臻完善C .互证的文献与文物D .国家特征已经形成5.“治国之大体有四: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四本者具,则帝之功立矣。
” 《袁子正书•礼政》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A .尊儒抑法B .尊法抑儒C .儒法并用D .儒法对立6.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董仲舒《深察名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7.观察右列《古代佛教传播示意图》。
其中,疏漏了最为重要的一个示意是A.从印度到西亚B.从中亚到北亚C.从中国到南洋D.从朝鲜到日本8.“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这句引自儒家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可用于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9.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上海市长宁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长宁区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阅读(80分)(―)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说“木叶”林庚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④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2015.1 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宣称明确支持王权,保护私有财产,严格社会等级的是A.《十二铜表法》B.《汉穆拉比法典》C.法国《民法典》D.美国《宅地法》2.从词看,印度种姓中含有“力量”、“权力”的是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3.“它超越了城邦制狭隘的政治框架,创立了一个将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国家合为一体的世界国家。
”文中的“它”是指A.雅典城邦B.希腊城邦C.罗马共和国D.罗马帝国4.右图所示为某一宗教的发地和传播路线,这一宗教是A.犹太教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5.“宁静却死气沉沉的田园生活延续了很长时间,大约在四五百年之后,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然又像蘑菇般地冒了出。
”这一沉寂时期大约是A.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1世纪B.公元1世纪-公元5世纪末C.公元6世纪-公元11世纪D.公元11世纪-公元16世纪6.某种社团因传播神学而产生,以关注世俗生活而发展,既为中世纪欧洲市民厚爱,又为后世人们所推崇。
这种社团是A.庄园B.教会C.大学D.议会7.欧洲学者认为,在古典时代和现代间存在一个被称为“The Dark Ages”的“The Middle Times”。
这一时期大约是A.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B.公元5—15世纪C.公元15—16世纪D.公元17—18世纪8.下列发现最可能出自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是A.粟粒B.稻籽C.铜铲D.宫殿9.孔子作《春秋》,不载空言,通过具体事实呈现微言大义,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惧;司马迁承《春秋》传统,作《史记》是为中国史学之起。
据此推测中国传统史学的功能有A.考据、求真B.鉴戒、教化C.教育、考据D.记事、传承10.秦朝疆域空前辽阔,新占领地区的贵族却纷纷举兵,直接原因是A.始皇暴政激化矛盾B.赵高乱政诛杀贵族C.农民起义社会动荡D.统一短暂缺乏认同11.汉朝中期以后,诸侯王“食邑最多不过十余城”,有的甚至生活拮据。
上海市十二校联考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历史考试试卷
上海市十二校联考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历史试卷2014年11月一、选择题(共75分:第1~30题每题2分,第31~35题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夫五千年以前,人户稀微,制作未备,何以能成此大工?”这是针对古代哪一建筑物而发出的疑问()A.中国秦长城B.古希腊帕特农神庙C.汉穆拉比法典石柱D.古埃及的金字塔2、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这就是由“控诉式诉讼”派生出来的“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
这说明古罗马()A.减少诉讼案件B.注重法律程序C.维护贵族利益D.强调证据作用3、对“雅典城邦”(Athens Polis)一词中“城邦”的解释,更接近本质特征的是()A.城市国家B.公民国家C.独立国家D.联邦制国家4、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这表明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东正教5、一位学者评论某一政权,认为:这个政权中,君主不能直接控制地方,犹如全身瘫痪,中枢神经不能直接控制四肢,身体各部位只能有限的互相牵动。
这个政权最可能是指()A.二世纪初的罗马帝国B.九世纪中叶的法兰克王国C.十五世纪下半叶的英国D.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德国6、17世纪以前,英国议会拥有的权力是()A.任命政府的首相B.决定是否向民众征收新税C.决定王位的继承D.否决国王增加常备军提议7、“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
”这形容的是()A.封邦建国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8、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9、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静无为B.唯法为治C.仁政治国D.非攻兼爱10、“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上海市杨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杨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015年1月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从体裁角度,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文献、实物、口传三种。
下列史料兼具文献和口传两种属性的是A.《汉穆拉比法典》B.《荷马史诗》C.帕特农神庙D.炎黄传说2.英文单词“paper”是从“papyrus”(纸草)演变而。
纸草曾被历史上某早期文明地区的居民制作成为书写材料,该地区位于右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3.在下列文献中反映夏王朝存在的史料是A.《国语》记载的“防风后尘,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中记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C.《左传》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传》记载“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4.“赢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三字经》中对应历史时段在A.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B.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C.公元前3——公元1世纪D.公元3——公元1世纪5.梭伦曾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双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
”梭伦所保护的“双方”是A.公民与贵族B.平民与公民C.贵族与平民D.公民与外邦人6.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7.清赵翼对某时期政制之变时云:“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
上海市六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六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2014学年高三第一次六校联考(2014。
12)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通过泥版文书保存下来的著名史诗是:A。
《罗摩衍那》B。
《荷马史诗》C。
《吉尔伽美什》D。
《摩诃婆罗多》2.“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和大弟子及追随者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玛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一切赞颂,全归真主……”。
与以上三段文字先后顺序相对应经典分别是:A。
《大藏经》、《圣经》、《古兰经》B。
《大藏经》、《古兰经》、《圣经》C。
《古兰经》、《大藏经》、《圣经》D。
《圣经》、《大藏经》、《古兰经》3.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
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
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
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③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被称为公民法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4。
中世纪西欧某些地区曾先后出现过大规模农奴化和农奴重获自由的现象,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西罗马帝国灭亡和城市复兴B.查理·马特改革和城市复兴C.君士坦丁堡陷落和伊斯兰教扩张D.封建君主专制形成和大学的兴起5. 欧洲中世纪后期在教会神学的笼罩下产生了大学的世俗教育。
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教会势力的减弱B.城市经济的复兴C.传统教育的崛起D.更好地传播神学6.学者钱乘旦说:“古典时期结束时,世界上形成了四个文化圈,即‘东亚文化圈’、‘印度文化圈'‘西亚-北非文化圈’、‘欧洲文化圈。
'”其中‘西亚—北非文化圈’占主导地位的统一价值体系是:A。
希腊理性哲学B。
印度教信仰C。
2015届高三历史试卷(附答案)
2015届高三历史试卷(附答案)秘密★启用前四川省高中201 届“名校联盟”测试科综合•历史科综合共300 分,考试用时10 分钟。
1历史试题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 至2 页,第Ⅱ卷3 至4 页,共10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 卷(选择题共48 分)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 题,每题4 分,共48 分。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关心两大实际问题: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
该学派是()A.儒家B.道家.墨家D.法家2.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县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
铁的冶炼和铁器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
这反映出汉朝()A.限制富商大贾.禁止民营商业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D.限制官员与民争利3.宋朝时,某学派倡导:不读书,专做打坐功夫。
假托圣人之言,迁就解释意。
该学派代表人物是()A.朱熹B.陆九渊.王阳明D.李贽4.下表为清朝军机处一天办事程序。
据此不能得出(A.军机大臣奉旨笔录与传达.军机大臣负责日常政务B.办事程序较为严密D.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1840 年,澳门的葡萄牙人、美国领事等告诉林则徐,英国即将对广东发动战争;林则徐认为这是“谣言”、“虚张”。
上述史实反映了()A.英国国力不及中国而采取的恫吓策略B.葡萄牙排斥英国而力图垄断东方贸易.美国为取得在华优势地位而抵制英国D.林则徐以天朝上国观念判断中英关系6.1882—1894 年,上海12 家丝厂工人9600 人中女工占90%以上。
上海市长宁区2015年高三一模生命科学试卷含答案
2014年高三生命科学教学质量检测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第1-5页)和第II卷(第6-12页)两部分。
全卷共12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I卷(共60分)考生注意: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圆珠笔清楚填写学校、姓名。
2.第I卷(1-30题),由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纸上。
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小方格用2B 铅笔涂黑。
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编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答案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1. 下列感受器中属于化学感受器的是A. 鱼类侧线B. 飞蛾触角C. 蝮蛇颊窝D. 人类耳蜗2.下列结构的成分与艾滋病病原体的化学成分相似的是A. 核糖体B.中心体C. 溶酶体D.染色体3.下列对“细胞学说”理解合理的是①揭示了动植物体结构的统一性②阐述了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③观察了细胞内部的各个细微结构④提出了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A.①②B. ②③C. ③④D.①④4. 下列微生物中不能..产生孢子的是A.大肠杆菌B. 青霉菌C. 蘑菇D. 酵母菌5. 下列有关化合物分类关系的集合图中正确的是6. 右图表示物质S在酶E的催化下水解成P的反应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酶E可为该反应提供能量B.酶E水解的产物是H2O、CO2等物质C.若S是麦芽糖,可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P的生成D.若S代表二肽,则E、P可分别代表肽酶、氨基酸7. 下列各组物质或结构中,基本组成单位相同的是A.细菌质粒和基因B.抗体和抗原C.胰岛素和性激素D.维生素和纤维素8. 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捕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志后放回自然界,明年又捕获了30只鸟,其中有标志的黄鹂2只,没有标志的黄鹂6只,则此地区黄鹂的种群个体数大约为A. 20B. 15C. 75D. 459.用不同实验材料分别对燕麦的胚芽鞘进行以下研究实验,若图中箭头所指表示实验进行一段时间C10. G2期细胞内完成的主要活动是A.DNA的精确复制B.合成一定数量的RNAC.合成DNA复制需要的酶D.合成组装纺锤体的蛋白质11.下面关于酶的分离提纯和固定化技术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分离中先酶蛋白沉淀再过滤滤液B.提纯方法是使酶和承载物交联在一起C.固定后的酶仍具有酶的活性D.固定化酶只能利用一次,不能重复利用12. 当人体失血过多,动脉血压突然降低,在这种应急状态下人体出现的反应是A.副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B.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C.交感神经抑制,心排血量增加,血管收缩D.副交感神经兴奋,血管舒张,血流加快13. 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D.细菌的DNA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14. 下图显示了人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途径,大写字母代表物质,其中物质Z直接参与了过程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X是葡萄糖B.Y是丙酮酸C.Q是甘油D.Z可以是氨基酸脱去氨基的碳链15. 若母亲的血清中不含凝集素抗A和抗B,而父亲的血清中含凝集素抗A,则后代红细胞膜上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有凝集原A B.有凝集原B C.有凝集原A和B D.无凝集原A和B16. 1861年巴斯德发现,利用酵母菌酿酒的时候,如果发酵容器存在氧气,酒精的产生会停止,这就是所谓的巴斯德效应。
上海市长宁区201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长宁区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终历史质量抽测试卷(一模)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为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3.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该文化成就产生的地区在下图中2.考古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故称之为“新石器革命”。
学者认为这是一场革命的主要根据是A.交通改善,促进文化与商业交流B.使用铜器来制作工具,从事生产C.开始使用文字,社会组织复杂化D.从事农业活动,以耕作取代采集3.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其最有力的证据是A.在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牛耕劳作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4.“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5.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这样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
”这段话反映了A .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B .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C .小国寡民状态方便了公民参加民主政治D .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6.右图生动地再现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某部法律公布时的情景,该法律应属于①习惯法 ②成文法 ③公民法 ④万民法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7.《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①③ ④上海市长宁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全部写在(或涂在)答题纸上。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等信息。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有学者认为:世界文明曙光的破晓在古代东方大河流域。
下列古文明中不属于此范畴是 A .古代埃及 B .古代希腊 C .古代印度 D .古代中国2.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缔结有效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
这说明罗马法A .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B .将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C .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D .把诚信作为立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3.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的诞生地,位于右图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4.历史学家将商代的历史视为“信史”的依据是A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 .青铜工艺日臻完善C .互证的文献与文物D .国家特征已经形成5.“治国之大体有四: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四本者具,则帝之功立矣。
” 《袁子正书•礼政》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A .尊儒抑法 B .尊法抑儒 C .儒法并用 D .儒法对立6.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董仲舒《深察名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7.观察右列《古代佛教传播示意图》。
其中,疏漏了最为重要的一个示意是A.从印度到西亚B.从中亚到北亚C.从中国到南洋D.从朝鲜到日本8.“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这句引自儒家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可用于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戊戌变法9.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他所说的“外忧”主要来自A.突厥B.匈奴C.契丹D.女真10.从宋朝开始,妈祖从渔民的守护女神变成了水手、海商甚至漕运行业的守护神,信奉的善男信女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源于A.商品经济的活跃B.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C.政府权力的分散D.辽宋西夏的对峙11.有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汉朝的内外朝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明朝的内阁制D.清朝的军机处12.某一时期,欧洲各地开始出现一种团体,成员需学习古代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与人文学知识。
后来,法学与医学逐渐成为重要学习科目。
这些成员学成后多担任教师或进入政府及为教会服务,据此判断该团体是A.行会B.大学C.修道院D.皇家学会1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
她统治时期鼓励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这一时期的统治也逐渐演变为A.等级君主制B.君主立宪制C.封建等级制D.君主专制14.史家评论某地的历史发展,指出:这个地方因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当地人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率先从中世纪转变到近代,创造出新的时尚。
“某地”是指A.西班牙B.意大利C.英国D.法兰西15.从15世纪到18世纪,排巫运动席卷了欧洲大陆。
排巫,就是镇压所谓巫婆巫汉的行动。
1580年到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为狂热的时期,许多人被迫害至死,这说明A.需要提倡人文主义来破除神学控制B.宗教改革并没成功C.人的思想需要用理性来进一步解放D.社会习俗世世相传16.一位演说家称许:我们的政治体制最完美,政府由国王、贵族、平民三者组成,互相制衡,法律保障人人平等,以确保社会秩序,人民享有自由。
这位演说家所说的体制最可能发生在A.十一世纪的英国B.十七世纪的法国C.十八世纪的俄国D.十八世纪的英国17.启蒙运动泰斗伏尔泰曾这样评论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根本用意是在于A.称赞中国道家无为思想,抨击欧洲封建教会B.推崇中国儒家仁政思想,抨击欧洲功利主义C.倡导中国墨家非攻思想,痛斥欧洲殖民扩张D.主张中国法家集权思想,反对欧洲君主专制18.“法治”取代“人治”是走进近代文明重要的一步,确立了近代社会法律规范蓝本的是A.《十二铜表法》B.《汉穆拉比法典》C.《论法的精神》D.《拿破仑法典》19.现代工厂制度最早出现在A.毛纺织业B.棉纺织业C.交通运输业D.金属冶炼业20.美国内战前和俄国1861年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障碍是A.缺乏创新精神B.资金不足C.企业设备陈旧D.缺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21.某场战争结束后,战胜阵营主张:各邦人民不仅是邦的公民,也是联邦公民;邦政府未经法律程序,不得剥夺该邦人民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法律程序”须由联邦政府制订。
这场战争是指A.英国光荣革命B.法国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D.美国南北战争22.“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该诗描述的历史现象是A.太平天国起义B.《南京条约》的签订C.鸦片战争的爆发D.清朝官员无能23.有西方学者在分析某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这里战争应该是指A.中英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24.五四运动的斗士罗家伦曾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
”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5.张海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下面依据这一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A.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在工业化方面: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D.在均富化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2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里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陈独秀所要求的变主要是针对A.军事技术B.社会价值C.经济组织D.学校制度27.有一个时期,中国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氛,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文化、平民教育、新妇女等。
这些期刊集中出现的时期应是A.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28.某地的居民原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然而从某一时期开始,他们对于时间观念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精确起来。
这一变化源于A.工厂与学校普及B.引进度量衡制度C.机械力取代畜力D.钟表行普遍出现29.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新式学堂及学会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它们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其创办人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30.观察下列旧画报上的一幅图片新闻。
这类新闻的绝迹距今至少已有A.六十多年B.八十多年C.一百多年D.二百多年中举了,公差送来喜报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古代雅典的法律原则规定,“奴隶应当处罚肉体,而对自由人却处财产刑”,并且“妇女与没有公民资格的男子的证词仅适用于严重的刑事案件,奴隶仅在酷刑下的供词才能被采用。
”这在实质上说明A.雅典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B.城邦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公民”资格C.民主仅仅为拥有公民权的少数奴隶主所享有D.不在雅典“公民”之列便无权享受民主权利32.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汉武帝设刺史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地方豪族势力膨胀C.中央加强地方管理并抑制豪强兼并土地D.地方豪强大户的存在已经威胁中央统治33.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这意味着A.英国工业革命很快传播到法国地区,创造了新的工业方式B.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法国跟随其后建立民主政权C.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开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范例D.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都推翻了本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34.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接受奴化教育B.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向西方学习C. 甲午战争的失败,知识分子受时势刺激D.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已经成为亚洲强国35.梁启超说:“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从不肯为历史而治历史,而必侈悬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经世’等。
一切史迹则以供吾目的之刍狗(轻贱的工具),其结果必至强史以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坠地。
”对这一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抨击讲求褒贬笔法的传统史学B.赞同道德作为历史判断的依据C.作史者应裁抑主观而忠于客观D.传统史学有严重的缺点应改革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元老院的演变罗马元老院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王政时代。
在古代罗马历史上,这个由资深贵族和退任执政官组成的政治群体,曾经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发挥着它的特殊作用。
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在不断被弱化和虚化过程中,它失去了原有的中心地位。
而元老院地位的演变过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13分)(1)举例说明罗马元老院在历史上发挥的“特殊”作用。
(3分)(2)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元老院的中心地位“不断被弱化和虚化”?(8分)(3)如何理解“元老院地位的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