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诊断儿童交替性偏瘫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
儿童交替性偏瘫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cmpe esv i n si pooo E ] Thrx 1 9 ,5 ( ) o rh n ieda ot rtcl J . g c oa , 9 8 3 9 :
福建医药杂志 20 0 8年 1 O月第 3 O卷 第 5期
F j nMe , tb r20 , l 0 No 5 ui dJOco e 0 8 Vo 3 , . a
23
时 监 测 中均 无 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反 应 ,饮 食 睡 眠 正 常 。根 据 检 测 结 果 ,对 有 胃食 管 酸 反 流 的 患儿 , 嘱 夜 间 抬 高 枕 头 ,入 睡 前 2小 时 不
进 流 质 食 物 ,治 疗 方 案 按 “ 儿 胃食 管 反 流 病 诊 断 治 疗 方 小
发 现 同 时存 在 G R,根 据 这 一 检 测 结 果 进 行 相 应 治 疗 ,3 E 例
患 儿 咳 嗽症 状 均 缓解 ,获 得 满 意 的 疗 效 ,说 明 慢 性 咳 嗽 患 儿 的病 因是 多 因 素 的 ,而 G R是 使 之加 剧及 疗 效 不 佳 的 原 因 , E 2 4小 时 食 管 p 值 监 测 方 法 对 小 儿 慢 性 咳 嗽 的 病 因 诊 断 有 H
GE 是 指 胃 内容 物 频 繁 地 反 流 入 食 管 内 ,从 而 引 起 一 R 系 列 症 状 的临 床 综 合 征 ,食 管 下 端 2 动 态 p 监 测 是 目 4h H 前 诊 断 GE 最 客 观 的方 法 。综 合 文 献 报 道 ,G R 被 认 为 R ] E 是 慢 性 咳 嗽 原 因 的 主 要 理 由 是 , 咳 嗽 时 间 长 ,常 规 治 疗 无 效 ,酸 反 流 指 标 综 合 评 分较 高 ,单 纯 抗 反 流 治 疗 后 咳 嗽 完 全 消 失 , 同时 各 项 反 流 指 标 显 著 好 转 。其 可 能 的 发 病 机 制 是 : () 通 过 食 管 ~ 气 管 反 射 导 致 气 道 神 经 源 性 炎 症 ,进 而 刺 1 支 激 咳嗽 感 受 器 产 生 咳 嗽 ; ( ) 迷 走 神 经 在 食 管 支 气 管 反 射 2 中的 调 节 作 用 ; ( ) 食 管 运 动 功 能 失 调 或 酸 清 除 障 碍 ; ( ) 3 4 肺 部 微 量 误 吸 [ 。 目前 认 为 2 8 ] 4小 时 食 管 下 端 动 态 p 值 监 H 测 比其 他 单 一 临床 试 验 有 更 高 的 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本 文 使 ] 用 的 HY 型 上 消 化道 p 值 动 态 测 试 仪 实 现 了 2 w H 4小 时 连
儿童交替性偏瘫一例
i mp a i r me n t a n d a u t o n o mi c d i s o r d e r s ,c a n ls a o b e s e e n .D u e t o i t s p r o g r e s s i v e c o u se r a n d b a d p r o no g s i s ,i t t u ns r o u t t o b e i mp o r t a n t f o r t h e g e n e r a l i s t p h y s i c i a n t o b e a wa r e o f t h i s e n t i t y ,t h u s f a c i l i t a t i n g a n e a r l y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a v o i d i n g e mp i r i c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i n e f e c t i v e t r e a t me n t s . Co n c l u s i o n We p r e s e n t t h e c se a o f a e l e v e n y e r— a o l d g i r l w i t h
1 70
脑 与 神经 疾 病 杂 志 2 0 1 3年 第 2 l卷 第 3期
・
论 著 ・
儿 童 交替 性 偏 瘫 一 例
郭 倩 王玉平 戚 小红
介绍 我院收治 的 1
【 摘要 】 目的 了解儿 童交替性偏瘫 ( A HC ) 的诊 断及治疗方 法的合理选 择。方法
例难治的儿童交替性偏瘫患儿的临床特点 , 检索 国内外 1 0年 内的相关 文献 。结果 本病 的临床特点 为反复 发作性的偏瘫 , 睡眠后缓解 , 可有其他发作性症状 , 如发作性 肌张力 障碍 、 眼球运 动异常和认知 障碍等 。氟桂 利嗪是最常用 的药物 , 托吡酯片、 阿立哌唑也可用于治疗本病 。结论
儿童交替性偏瘫的研究现状
皆有 突变 。Te n n e y等 研 究认 为 , S C NI A 可 能 与
AHC 的发 病 有 关 。B a s s i 等 研 究 认 为 , AHC 的 发生 可能 与 ATP 1 A2的突变 有关 , 但P a n a g i o t a k a k i
3 AH C 的发 病 机 制 、 病 因及 实 验 室 检 查
AHC的 发 病 机 制 尚 不 完 全 清 楚 , 类 似 于 一 种
多病 因的症 候群 。由于 AHC与家 族 性偏 瘫 性偏 头 痛( f a mi l i a l h e mi p l e g i c mi g r a i n e , F HM) 的发作 有 一 定 的相 似性 , 既 往与 F HM 相 关 联 的 S C N1 A、 C AC — NA1 A 和 AT P 1 A2基 因在 AHC中也 先 后 被报 道 ,
瘫、 四肢瘫 、 舞蹈 手足徐动 、 眼球运动异 常、 共 济 失 调、 自主神经 症状 、 肌 张力 不 全 、 构 音 障 碍 及癫 痫 发 作 等 。S we n e y等L 5 ] 研 究显示 , 出现 认 知 障碍 者 为
1 0 0 , 出现 共济 失调 者为 9 6 , 出现癫 痫 发 作者 为
9 9
儿童 交替 性 偏 瘫 的研 究 现 状
查 剑( 综述 ) , 钟 建 民( 审校 )
( 江 西省 儿 童 医 院神 经 内科 , 南昌 3 3 0 0 0 6 ) 关 键 词 :交替性偏瘫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 儿童
中 图分类 号 :R 7 4 8 ; R 7 2
本 文 就儿 童 AHC的研 究现 状作 一综 述 。
1 AH C 的流 行 病 学
班替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班替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班替综合征(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BRR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也称肿瘤性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综合征,多见于婴儿至儿童期,至今尚无特效治疗。
本文报道了一例BRRS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
一、病史本病例患儿男性,现年6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家三口。
患儿生于2013年,在出生时发现头部与面部畸形,结合患儿的性别、家族史和身体特征,认为可能患有BRRS。
二、临床表现患儿出生后,发现头部与面部畸形,伴有大耳、肿瘤性皮疣、黄疸、染色体异常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体格检查时发现,头围增大,眼眶有轻度膨隆,耳朵大、头先出,眉毛稀疏;上颌骨发育不良,口腔黏膜及牙齿未见明显异常;体重及身高偏低,发育迟缓;脐带周围褶皱;皮肤下出现多发性肿瘤性皮疣,大小不一;腹部增大,腹壁肌肉偏薄;足跟缩短。
无家族遗传史,患儿母亲经常产抑郁症。
三、诊断根据上述特征,本病例诊断为BRRS,患儿经过基因检测结果证实,携带PTEN基因突变,诊断结果符合BRRS的诊断标准。
四、治疗本病例患儿,采用理疗加营养补充治疗,遵医嘱给予复方熊果素、复方小儿多维元素、复方小儿益生菌等营养支持,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五、结论BRR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具有不可逆转的潜在危险性。
本病例经基因检测后证实患儿携带PTEN基因突变,诊断结果符合BRRS的诊断标准,治疗上采取理疗加营养补充治疗,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本病例服用熊果素、小儿多维元素、小儿益生菌等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良好,病情有所缓解,表明上述治疗方法对治疗BRRS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为临床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因BRRS病理机制较为复杂,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生物学研究也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也需要积极的家庭教育及心理支持,积极采取拉线管理,加强定期复查,防治病情发展,以全面促进患儿的正常发育与成长。
小儿急性偏瘫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小儿急性偏瘫研究论文小儿急性偏瘫是一侧肢体突然完全或部分出现活动障碍的综合征。
由于婴儿和儿童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甚为重要。
现将我院1996年到现在收治的15例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9例,女6例。
年龄:3个月2例,~3岁2例,~6岁3例,~12岁8例。
发病情况:暴发起病2例,急性起病10例,轻型起病3例。
数天或数周前有上感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
1.2临床表现右侧偏瘫9例,左侧偏瘫6例,中枢性面瘫4例。
发热4例,惊厥7例,意识障碍5例,性情改变3例,头痛呕吐9例,吞咽困难2例。
1.3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13例,MRI 检查5例,腰穿查脑脊液6例,血常规检查15例,凝血酶原时间测定3例,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测定2例。
1.4治疗控制颅内感染、控制惊厥、营养神经细胞、改善脑血管循环,应用抗凝剂,转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以及康复治疗(运动疗法、针灸、按摩等)。
2结果各项检查结果证实:脑梗塞8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脑肿瘤2例,颅内出血2例(血友病所致1例,晚发性VitK缺乏所致1例)。
疗程1个月内治愈5例,好转6例,转科或退院4例。
3讨论小儿急性偏瘫包括特发性及症状性(继发性)。
随着CT和MRI等神经影像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目前急性偏瘫很少是最后诊断,绝大多数病人都能明确病因。
其常见病因有各种感染、免疫性疾病、颅脑损伤、颅内占位、全身性疾病等[1]。
以往报道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1 / 3本组资料显示:该病可见于各年龄组小儿。
各种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可使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闭塞,引起局部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
1例儿童交替性偏瘫的报道及文献复习
L I N Chu a n g- x i n g, CHEN Pni — z he n. Z H O U Xi a o— hu a. LI N Gu an g - yu
( De p a r t m e n t o f P e d i a t r i c s , t h e S e c o n d A il f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S h a n t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Me Sc a l C o l l e g e , S h a n  ̄u 5 1 5 0 4 1 , C h i n a )
【 A b s t r a c t l 0b j e c t i V e D i s c u s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e a t m e n t o f a l t e r n a t i n g h e mi p l e g i a o f c h i l d h o o d , i n o r d e r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 关键 词】 儿童 ;偏瘫 ;儿童 交替 性偏瘫
中图分类号:R 7 4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4 )1 4 - 0 0 1 1 - 0 2
Al t e r na t i ng He mi pl e g i a o f Chi ldhood:R e por t a Ca s e a nd Re v i e w o f Li t e r a t ur e
2 0 1 4年 5月第 1 2卷 第 1 4期
儿童交替性偏瘫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ATP1A3基因突变研究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收集的AHC病例为2005年8 月至2015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门诊 就诊及病房住院的患儿。AHC病例入选标准¨J:(1)起
病年龄在出生18个月内;(2)反复的偏瘫发作,累及身
体任何一侧;(3)双侧偏瘫或四肢瘫发作,表现从一侧偏 瘫发作交替至对侧偏瘫发作,或发作开始即为双侧偏 瘫;(4)其他发作性表现,如肌张力不全姿势、眼球震颤、 斜视、呼吸困难和其他自主神经症状,可伴随偏瘫发作 出现或单独出现;(5)睡眠时所有发作性症状消失,睡醒
包新华姜玉武吴希如
通信作者:张月华,Email:zhangyhdr@126.com
DOI: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6.20.010
【摘要】 目的研究儿童交替性偏瘫(AHC)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其与ATPlA3基因突变类型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05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AHC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
Clinical features and ATPlA3 gene mutations in 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 patients with epilepsy Shupin,Zhang Li
Yuehua,№ng
Xiaoling,Liu
A批,y0几g
1.2方法
为不典型失神发作,患儿表现反应迟缓,动作减少,持续 min,同期EEG为广泛的2.0—2.5 Hz棘慢波发放, 符合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图1)。l例死于癫痫持续 状态患儿未获得EEG检查结果。14例患儿行头颅MRI 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14例并癫痫的患儿中,10例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其 中完全控制者仅1例,发作减少者2例,无效者6例,失访
儿童交替性偏瘫1例临床护理
儿 童 交 替 性 偏 瘫 1例 临床 护理
李云峰 , 丁桂 丽 , 杨华 杰
( 山东省千佛 山医 院 山 东 济 南 2 0 1 ) 504
儿童交替性偏瘫是一类临床少 见的综合 征 , 特点是 交替 性偏瘫频繁发作 , 常伴短暂 的跟肌 麻痹 、 眼球 震颤 , 完 全瘫 不 痪 的肢体有舞蹈动作及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患 病儿童 出现进 行性智能障碍也是本病的突 出特征 。2 0 09年 1 , 0月 我们 收治 了1 例有家族史的交替性偏瘫患儿 , 过精心治疗 和护理 , 经 患 儿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余入院。患儿病情 发作时表 现 为右上 肢不能 握物 , 右下 肢不
能站立 , 发作初始伴头偏 向右侧 , 双眼右侧斜视 , 无肢体 抖动 、
强直 , 无大小便失禁 , 复发 作数 次 , 作持 续时 间不等 。不 反 发 伴吞咽 、 呼吸困难 , 无语 言障碍 。患 儿首次发作时 即到医院神 经内科就诊 , 但未 给予 特殊 检查 及药 物治 疗。患儿 持续 约 1
肝炎及结核 接触 史 , 疫苗按时接种。患儿系第 1胎第 1 , 产 足
月经阴分娩 , 生后无窒息 , 出生 体重 3 1 g 生后母 乳 喂养 , . k , 1
的护理方法 , 而使 患儿 及家属在心理 、 从 生理 及精神方 面都 有
一
个 良好的状态 , 积极 配合治疗 及护理。另外 , 要及时地 给患
理 : 视 患 儿 和 家 属 的 思 想 工 作 。 要鼓 励 家 属 乐 观 豁 达 , 地 重 因 制 宜 地 给 患 者 和 家 属 做 大 量 细 致 的说 服 工 作 和 指 导 正 确 有 效
研究发现儿童交替性偏瘫的突变基因
文章来源:深圳港龙医院/gjjb/研究发现儿童交替性偏瘫的突变基因儿童交替性偏瘫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该病患者两侧肢体的瘫痪以不定的时间间隔呈突发性地、交替性地发作。
该病最常见的症状是抽搐、学习能力丧失和行走困难。
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被诊断为儿童交替性偏瘫的患者的基因上都存在突变,这一发现为治疗该病带来了希望。
这项研究于7月29在线刊登在《Nature Genetics》上。
Erin Heinzen博士是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同时也是杜克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部门的助教。
他提到,“AHC通常是散发性疾病,这意味着该病通常是以单个病例的形式存在于一个家族中。
”“在明确了导致该病的基因突变并不存在于正常儿童的基因后,我们通过仔细对比7位AHC患者的基因组,发现这7位患者在同一个基因上都存在突变,从而找到了这种疾病的病因”。
这个所有患者都存在突变的基因能编码ATP1A3,它是转运体的一个关键分子。
转运体通过转运通道在神经元之间对钠离子和钾离子进行转移,从而调节大脑活性。
在一个广泛的国际合作的努力下,来自13个不同国家的作者和3个联盟国家(美国、意大利和法国)进行了合作,通过研究95例新的病例,研究人员发现超过75%的患者在编码ATP1A3 的基因上存在突变。
“这项研究是对罕见疾病如AHC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基因研究可以取得完全不一样结果的很好的范例。
”Arn van den Maagdenberg博士如是说。
他也是此项研究的作者,同时也是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遗传学家。
(他还感慨道:)“这真是许多研究团队共同的努力下才有的惊人的发现啊。
”“这一发现真是有力证明了基因工程和新一代测序可以产生的可能性(有多么令人惊奇)”David Goldstein 博士如是说。
他是杜克人类基因变异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是此研究的资深作者。
(他还提到:)“在新一代测序技术应用以前,(研究人员)很难发现这种没有大量家庭作为研究对象的疾病的致病基因”“对于这样的研究,最理想的结果是得到明确的指示突变是如何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因而知晓怎样去探寻药物以恢复正常的功能或者弥补丧失的功能。
儿童交替性偏瘫1例
发声 , 痰 , 有 发作缓解 后一侧肢 体 不能活 动 , 与 右 左侧 侧交替 出现 , 重 时 四肢不 能 活 动 , 眠 时瘫 痪 肢 体 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睡 可 见一 定 程 度 的恢 复 , 醒后 半 小 时 肢体 瘫 痪 再 次 出 现 。发 作呈丛集 性 , 症状 持续 2— 3d自行缓解 , 月 每
讨论 :H A C是 一种 散发 为 主 的病 因不 明 的神 经 发育 异常 征 , 于 世 界各 地 , 见 发病 率 为百 万 分 之 一 , 临床 表现 为频 繁发 作 的交 替性 偏瘫 、 四肢瘫 、 体外 锥 系症 状和精 神 发育迟 滞 。A C发 病 率极 低 , H 临床 症
高、 体质 量 、 围体 格 发 育 评 价 正 常 , 理 反 射 均正 头 生 常, 病理反 射 均 未 引 出。 出生后 1 月 (08年 1 8个 20 2
月2 0日) 头 颅 MR 、 A未 见 明显 异 常 ; , IMR 视频 脑 电 图 ( E G) 示 : 睡 各期 未 见 特 异 性 波 形 , 睡各 VE 显 醒 醒
后 6个 月出现偏瘫症状 。13 0 例患儿 中癫痫发作 4% , 1
共济失 调 9 % , 头痛 家族 史 5 % , 知 障碍 10 。 6 有 6 认 0%
A C患儿的生化 、 H 代谢 、 神经影像及血 液学检查结果 正 常。通过这些 检查 , 除外 与其 有相 同临床 表现 的疾 可 病 。本例患儿 的发作过程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 检查及神 经影像 学检查结果均符合 A C的将 。 H
无 明显 原 因出现双 眼及 头颈 向一侧 偏斜 , 闹 , 乳 , 哭 拒 无 四肢 抽 搐 , 口吐 白沫 , 无 发作 持 续 半 小 时 后缓 解 。 在 当地 医 院查头 颅 C T未 见异 常 。给予 补 钙治 疗 , 每
Mulchandani-Bhoj-Conlin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9JOURNAL OF RARE AND UNCOMMON DISEASES, SEPT. 2023,Vol.30, No.9, Total No.170【第一作者】李 园,女,住院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矮小症、糖尿病、肾上腺疾病等的诊治。
E-mail:****************【通讯作者】卫海燕,女,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儿生长发育及内分泌遗传代谢疾病。
E-mail:*********************·短篇·Mulchandani-Bhoj-Conlin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李 园1 陈 琼1 曹冰燕2 陈永兴1 卫海燕1,*1.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河南 郑州 450053)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北京 100045)【摘要】本文报道了在我院确诊的 1 例Mulchandani-Bhoj-Conlin 综合征患儿,结合特殊面容及基因检测,诊断为Mulchandani-Bhoj-Conlin 综合征,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病例报道。
本文根据患儿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Mulchandani-Bhoj-Conlin 综合征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
【关键词】宫内发育迟缓;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 Mulchandani- Bhoj-Conlin 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725.8【文献标识码】D 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3.09.004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of Mulchandani-Bhoj-Conlin SyndromeLi Yuan 1, CHEn Qiong 1, CaO Bing-yan 2, CHEn Yong-xing 1, WEi Hai-yan 1,*. 1.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genetics and Metabolism,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Zhengzhou Children's Hospital, Zhengzhou 450053, Henan Province, China 2.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genetics and Metabolism, national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5,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reported a case of Mulchandani-Bhoj-Conlin syndrome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Combined with her special facial features and genetic testing, it was diagnosed as Mulchandani-Bhoj-Conlin syndrome. Based o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we aim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Mulchandani-Bhoj-Conlin syndrome and reduce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Keywords: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Difficulty in Feeding; Growth Retardation; Mulchandani-Bhoj-Conlin Syndrome Mulchandani-Bhoj-Conlin综合征(Mulchandani-Bhoj-Conlin syndrome,MBCs;OMIM 617352)是20号染色体印迹区域内一种新型的印迹障碍性疾病,印记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0q13.22,表型特征为宫内发育迟缓、出生后喂养困难、发育缓慢、严重身材矮小,第五小指弯曲、肌张力减退和大运动发育延迟,患儿母亲多为高龄产妇等[1]。
儿童偏瘫案例和康复方法范文分析
Children with hemiplegia, also known as one-sided superpower cerebral palsy, are like superheroes facing some unique challenges in their d本人ly adventures. This condition gives them the superpower of strength and paralysis on one side of their body, which can definitely shake things up in their ability to move, coordinate, and rock their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In this epic case study, we'll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action-packed challenges of a young hero with hemiplegia and explore various top-secret methods for rehabilitation to help level up their physical function and independence. So, grab your cape and join us on this superpowered journey!患有hemiplegia的儿童,也被称为片面超能力大脑麻痹症,就像超级英雄在日常冒险中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
这个条件赋予了它们力量的超能力和身体的一面的瘫痪,这绝对可以动摇它们移动,协调,和动摇它们整体生活质量的能力。
在这个史诗性的案例研究中,我们将更仔细地研究一位年轻英雄用Hemiplegia(英语:Hemiplegia)的动作包式挑战,并探索各种绝密的康复方法,以帮助提升他们的身体功能和独立性。
儿童交替性偏瘫误诊一例
讨论 AHC 患者的诊断和 治疗在目 前仍 然 是 一个挑战。尽管随着近年来对 该疾病 的认 识,诊 断 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仍存 在较 严重的 诊断延 误 问 题。在 AHC 致病基因 未 明 确 前,本 病 的 诊 断 仅 仅 依靠临 床 诊 断,比 较 公 认 的 标 准 是 1987 年 Aicar ditz提 出 的 诊 断 标 准[4]:① 起 病 年 龄 <18 个 月;② 反复 发 作、程 度 不 等 的 偏 瘫,可 累 及 身 体 的 任 一 侧 或双侧;③偏瘫发作间期或 发作 时常伴其 他发 作 性 症状,如瘫痪侧肢体强直,肌 张力障碍 性姿 势 异 常, 舞蹈 徐 动 样 运 动,眼 球 震 颤,眼 球 活 动 异 常 及 植 物 神经功能 紊 乱;④ 进 行 性 智 能 障 碍 和 神 经 机 能 缺 陷。但该病在不同个体或疾病 的不同 阶段,临 床 表
· 医 药 杂 志 2018 年 8 月 第 47 卷 第 16 期 ShanxiMedJ,August2018,Vol.47,No.16
儿童交替性偏瘫误诊一例
石凯丽 杜丽君 张临霞 王燕梅 杜东海
患儿 女,4 岁。因 发 热 伴 咳 嗽 2d,抽 搐 1 次 入 院,于2016年10月入我院。患 儿 2d前 出 现发热, 咳嗽有痰少许,无 呕 吐,入 院 前 数 小 时 抽 搐 1 次,主 要 表 现 为 意 识 未 完 全 丧 失 ,双 眼 右 侧 凝 视 、右 侧 肢 体 僵直约数十秒 后 右侧 肢 体活动减少、无力。曾 于 生 后4个月时开始出现类似 症 状,曾就诊于 我院行 头 部 CT 和 脑 电 图 未 见 异 常,临 床 考 虑 癫 痫,Todd′s 麻痹,家长拒 绝 长 期 加 用 抗 癫 痫 药 物 出 院,但 患 儿 出院后仍有 间 断 双 眼 斜 视,眼 球 震 颤,并 出 现 左 右 侧肢体无力交替出现及四 肢 无力 1 次,患 儿 仍有 肢 体僵直有时 伴 抖 动,有 时 为 单 个 肢 体 有 时 为 四 肢, 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行脑部 正电子发射 计 算机断 层 显像 及 脑 电 图 正 常,仍 诊 断 癫 痫 (部 分 性 发 作 ), Todd′s 麻 痹,给 予 奥 卡 西 平 治 疗 数 月,效 果 不 明 显。后间断于我院专家门诊就诊逐步减停奥卡西 平改为开普兰口服,疗效仍欠佳。肢 体无 力常 在 入 睡后消失,清 醒 后 数 分 钟 可 再 次 出 现,每 次 发 作 持 续最长3d,最 短 数 十 分 钟,均 可 自 行 缓 解,患 儿 偏 瘫发作受 情 绪 影 响 明 显,哭 闹 或 饥 饿 时 易 诱 发 发 作。患儿语言、大 运 动 均 较 同 龄 儿 落 后,至 今 独 走 不稳,只能发复音。患儿为 足月顺产,生后 无 窒 息, 父母及其哥哥体健。
伴先天共济失调的儿童偏瘫型偏头痛一例并文献复习
状窦10例;冠状动脉高位起源8例(左冠高位起源4例,右冠高位起源3例,左右冠均高位起源1例);左冠状动脉起自无冠状窦4例;左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窦后方3例;回旋支缺如2例;回旋支独立开口于左冠状窦2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窦1例;单支冠状动脉1例。
猿讨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相对少见,由于受检人群、检查方式、所用仪器和方法的不同,目前冠状动脉变异发生率没有准确的循证医学数据,甚至差异较大。
本组冠状动脉CTA 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检出率为0.98%(31/3152)。
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RT )、最大密度投影(MIP )、曲面重建(CPR )等,多种成像技术结合,可以很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的开口、走行、分布以及病变异常的详细情况,立体、直观,并且可以测量距离等数值。
本组所有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病例均获得满意的VRT 、MIP 和CPR 等重组图像,对于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的起始位置、行径等能清晰显示,完全满足了临床诊断的需要[4]。
本组筛选出的31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性别比、检出率等与查阅的文献[2]数据基本相似。
检查的患者分为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常规体检或者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胸痛、心悸、心绞痛等症状前来就诊,也有某些患者,尤其是年轻成人因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晕厥、急性心肌梗死等前来就诊。
检出结果以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最为常见,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走行于主、肺动脉间,受主动脉及肺动脉搏动压迫影响,可引起血管狭窄、闭塞改变,致使心肌局部供血不足,尤其在剧烈运动后心脏负荷加重,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猝死等严重问题[2]。
本组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10例,比例最大,行走于主、肺动脉间,均有开口处管腔的变扁、狭窄,临床上均有胸闷、胸痛的症状。
1例起源于右冠状窦的回旋支走行于无名窦与左心房之间,走行迂曲,受心脏、大血管搏动的挤压较明显,使冠状动脉受血流剪切力的影响,内膜容易受损,易导致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
ATP1A3基因突变致儿童交替性偏瘫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ATP1A3基因突变致儿童交替性偏瘫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张婷;马建南;肖农【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7(035)002【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genet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lternating hemiplegia. Methods Two patients were clinically diagnosed as alternating hemiplegia.ATP1A3 gene sequencing was performed on these two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Literatures on childhood alternating hemiplegia were reviewed.Results Both patients were female. The flrst symptom of the flrst girl was alternating hemiplegia occurring at 4-month-old. For the second girl, the flrst symptom was seizure occurred at 6-month-old, and the typical symptoms including alternating hemiplegia occurred at the second year of course. Heterozygous missense mutations of c.2401G>A (p.D801N) and c.2731G>C (p.A911P) were found in ATP1A3 gene of these two girls, the latter hasn't been reported in the 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 (HGMD) Professional.Conclusions ATP1A3 gene sequencing should be conducted for children clinically diagnosed as alternating hemiplegia,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lcance for diagnosis and genetic counseling.%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表现、基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交替性偏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性,分别于4月龄、6月龄起病,1例的首发症状为交替性偏瘫,另1例的首发症状为惊厥,并于病程第2年出现交替性偏瘫.ATP1A3基因测序显示,2例患儿分别存在c.2401G>A(p.D801N)和c.2731G>C(p.A911P)杂合错义突变,后者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专业版中尚未见报道.结论对临床诊断交替性偏瘫的患儿,建议行ATP1A3基因筛查,有助于确诊及遗传咨询.【总页数】4页(P129-132)【作者】张婷;马建南;肖农【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儿童交替性偏瘫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刘君鹏;迟兆富;雷惠新;汪银洲2.1例儿童交替性偏瘫的报道及文献复习 [J], 林创兴;陈派镇;周晓华;林广裕3.ATP1A3基因突变致儿童交替性偏瘫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刘开宇;黄栋;姜军;刘洪栋;杨再兰;陈云;李晓缓;邱钟燕4.ATP1A3基因突变致儿童交替性偏瘫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刘开宇;黄栋;姜军;刘洪栋;杨再兰;陈云;李晓缓;邱钟燕5.ATP1A3基因突变致儿童快发病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J], 康庆云;廖彩时;廖红梅;陈波;杨理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交替性偏瘫为表现的小儿烟雾病1例
以交替性偏瘫为表现的小儿烟雾病1例张阵; 王文辉; 陈信【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9(032)021【总页数】2页(P3514-3515)【关键词】交替性偏瘫; 烟雾病【作者】张阵; 王文辉; 陈信【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安徽省蚌埠市 233004; 蚌埠医学院研究生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4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又被称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它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血管的狭窄—闭塞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底血管的狭窄、闭塞和周围小血管代偿性异常增生。
它在自然中是罕见的,由于在行脑血管造影时其周围异常增生的小血管影表现类似烟雾,故其名称由此而来。
烟雾病在临床上易被误诊及误治,现报道以交替性偏瘫为主要表现的烟雾病1例。
1 病例资料患儿男,4岁,因左侧肢体无力1d入我院就诊。
患儿1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不能行走,无发热、抽搐及头疼呕吐等伴随症状,当地医院头颅CT示:右侧额叶片状低密度影,左侧颞叶片状软化灶,见图1。
家人为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遂紧急转入我院接受治疗。
病程中精神一般,饮食欠佳,大小便无异常。
追问病史,患儿1个月前有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行走的类似病史,经脱水降颅压、抗凝、扩血管药及康复理疗等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可行走)。
入院查体:体温37℃,呼吸 24次/min,脉搏115次/min,体质量16.5kg,血压98/64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呼吸平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两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向右侧,皱眉及闭眼动作无障碍,颈部无抵抗,心肺腹体检无异常,左侧上下肢肌力Ⅱ级,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左侧膝反射(-),右侧膝反射(+),病理征阴性。
入院后给予抗凝治疗,同时急诊行头颅MRI平扫及血管成像检查示:发现两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并可见多数迂曲纤细的侧支循环;同时于两侧的大脑后动脉可见代偿性增厚及侧支循环增多;两侧大脑前动脉显示欠佳,见图2。
儿童交替性偏瘫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儿童交替性偏瘫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刘君鹏;迟兆富;雷惠新;汪银洲【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年(卷),期】2008(30)5【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其与偏头痛的关系.方法分析5例AHC患儿尤其伴有偏头痛或有偏头痛家族史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5例患儿均为出生后15个月内起病,表现为交替性偏瘫,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小时,睡眠后症状缓解或消失.伴有眼球震颤、肌张力障碍、舞蹈徐动样动作、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智能减退等.其中2例伴有偏头痛发作,2例的直系亲属患有偏头痛.应用氟桂嗪治疗后,1例患儿发作完全停止;3例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1例无明显改善,改用托吡酯后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结论 AHC的主要特征为18个月内起病的发作性交替性偏瘫,伴锥体外系症状及智力障碍,与偏头痛特别是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关系密切.氟桂嗪和托吡酯对AHC 的治疗有效.【总页数】4页(P23-26)【作者】刘君鹏;迟兆富;雷惠新;汪银洲【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35000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350001;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7.2【相关文献】1.ATP1A3基因突变致儿童交替性偏瘫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张婷;马建南;肖农2.小儿交替性偏瘫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罗蓉;苏旭3.1例儿童交替性偏瘫的报道及文献复习 [J], 林创兴;陈派镇;周晓华;林广裕4.ATP1A3基因突变致儿童交替性偏瘫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刘开宇;黄栋;姜军;刘洪栋;杨再兰;陈云;李晓缓;邱钟燕5.ATP1A3基因突变致儿童交替性偏瘫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刘开宇;黄栋;姜军;刘洪栋;杨再兰;陈云;李晓缓;邱钟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临床高颅压症状明显,同时侧脑室扩大,则可采用内镜下第3脑室造瘘(e n d o s c o p i c t h i r d v e n t r i e u l o s t o m y ,E T V ),有80%不再需要分流管重置[15]㊂若拔除引流管后颅内压显著升高,脑室并无相应扩大,系由于脑脊液不能吸收入矢状窦导致C S A S 扩大,这种类型脑积水的治疗采用枕大池或腰-腹腔分流,可取得较好效果[4]㊂结合本例病例,由于患儿脑组织顺应性尚可,可考虑更换引流泵为高压抗虹吸引流装置,若无效,可在监测颅内压的基础上拔除引流管,根据颅内压是否增高及脑室是否扩大进一步选择是否采用枕大池或腰-腹腔分流㊁E T V ㊂总之,S V S 是脑积水患儿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后的并发症之一㊂对于引流术后出现头痛㊁呕吐等症状时,应积极查找原因,并考虑到S V S 的可能及其鉴别诊断㊂参 考 文 献[1]We s t e r K .A r a c h n o i dc y s t s i na d u l t s :e x p e r i e n c e w i t hi n t e r n a l s h u n t st o t h e c o m p a r t m e n t [J ].S u r g N e u r o l ,1996,45(1):15-25.[2]Ma j o r O ,F e d o r c a k L ,S i p o s L ,e t a l .S l i t -v e n t r i c l e s y n d r o m e i n s h u n to p e r a t e d c h i l d r e n [J ].A c t a N e u r o c h i u r g i c a (Wi e n ),1994,127(1-2):69-72.[3]R y o o H G ,K i m S K ,C h e o n J E ,e t a l .S l i t v e n t r i c l e s y n d r o m e a n d e a r -l y -o n s e t s e c o n d a r y c r a n i o s y n o s t o s i s i n a n i n f a n t [J ].A mJ C a s e R e p ,2014,15:246-253.D O I :10.12659/A J C R .890590.e C o l l e c t i o n 2014.[4]K a r l P ,Wa l k e r M ,D r a k eJ M ,e t a l .P e d i c t i n gs l i t l i k ev e n t r i c l e si nc h i ld re n o n t h eb a s i s of b a s e l i n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t t h e t i m eo f s h u n t i n s e r t i o n [J ].J N e u r o s u rg ,2007,106(5S u p p l ):347-349.[5]R e k a t e H L .Sh u n t -r e l a t e d h e a d a c h e s :t h e s li t v e n t r i c l e s y n d r o m e [J ].C h i l d s N e r v S y s t ,2008,24(4):423-430.D O I :10.1007/s 00381-008-0579-7.[6]K i m H ,H a m o t o K ,Wa t a n a b e M ,e t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v e n t r i c u l o p e r i -f o n e a l s h u n t a s a t r e a t m e n t f o r h y d r o c e p h a l u s i na d o gw i t h s y r i n g o -m y e l i a a n d C h i a r i I m a i f o r m a t i o n [J ].J V e t S c i ,2006,7(2):203-206.[7]D e l B i g i o MR .N e u r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i n d i n g s i n a c h i l d w i t h s l i t v e n t r i -c l e s y n d r o m e [J ].P e d i a t r N e u r o s u r g ,2002,37(3):148-151.[8]R e k a t a H L ,N a d k a r n i T ,Wa l l a c e D .S e v e r e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h y p e r t e n s i o ni n s l i t v e n t r i c l e s y n d r o m e m a n a g e du s i n ga c i s t e r n am a g n a -v e n t r i c l e p e r i t o n e u ms h u n t [J ].J N e u r o s u r g ,2006,104(4):240-244.[9]J a n gM ,Y o o nS H .H y p o t h e s i sf o r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h y p e r t e n s i o ni ns l i tv e n t r i c l e s y n d r o m e :N e w c o n c e p t o f c a p i l l a r ya b s o r p t i o nl a z i n e s s i n t h e h y d r o c e p h a l i c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l o n g -t e r ms h u n t s [J ].M e d i c a l H y p o t -h e s e s ,2013,81(2):199-201.D O I :10.1016/j .m e h y .2013.05.003.[10]O b a n a WG ,R a s k i n N H ,C o g e n P H ,e t a l .A n t i m i g r a i n e T r e a t m e n t f o rs l i t v e n t r i c l e s y n d r o m e [J ].N e u r o s u r g e r y ,1990,27(5):760-763.[11]F a t t a l -V a l e v s k i A ,B e n i -A d a n i L ,C o n s t a n t i n i S .S h o r t -t e r m d e x a m -e t h a s o n et r e a t m e n tf o rs y m p t o m a t i cs l i t v e n t r i c l es y n d r o m e [J ].C h i l d s N e r v S y s t ,2005,2l (11):98l -984.[12]Q i S ,M a t s u m o t o S .I n f a n t i l e h y d r o c e p h a l u s a n d t h e s l i t v e n t r i c l e s y n -d r o m e i n t h e e a r l y i n f a n c y [J ].C h i l d N e r v S y s t ,l 987,3(3):145-150[13]P a r k S W ,Y o o n S H ,C h o K H ,e t a l .V a l v e p r e s s u r e u p g r a d e m a y p r o -d u c e p r o g r e s s i v e 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 o f v i s i o n i n c h i l d r e n w i t h s l i t v e n t r i c l es y n d r o m e [J ].P e d i a t r N e u r o s u r g ,2007,43(5):428-432.[14]We i n z i e r l MR ,R o h d c e V ,G i l s b a c h J M ,e t a l .Ma n a g e m e n t o f h y d r o -c e p h a l u s i n i n f a n t s b y u s i n gw i t ha d j u s t a b l e v a l v e s [J ].J N e u r o s u r gP e d i a t r ,2008,2(1):14-18.D O I :10.3171/P E D /2008/2/7/014.[15]R e k a t a H L .T h e s l i t v e n t r i c l e s y n d r o m e :a d v a n c e s b a s e d o n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J ].P e d i a t r i c N e u r o s u r g ,2004,40(6):259-263.(收稿日期:2014-12-07)(本文编辑:苏晗)基因诊断儿童交替性偏瘫一例并文献复习任守臣 田亚萍 冯卫星 高宝勤基金项目: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01118) D O I :10.3760/c m a .j .i s s n .1673-4408.2016.03.025作者单位: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儿科通信作者:任守臣,E m a i l :b o u y r e n @126.c o m1 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儿,女,2岁,因反复交替出现双侧肢体运动不灵活20个月,于2014年7月26日入住北京天坛医院儿科㊂患儿在20个月前(生后4个月)无诱因出现左侧上下肢主动运动减少㊁软弱无力,伴头部及眼球向一侧偏斜㊁面色苍白㊁精神状态差和哭声减弱,症状持续3 4d 后自行缓解,间歇期未见明显异常表现,1周后右侧上下肢出现相同表现,到当地医院查头部C T 和脑电图未见异常,按 癫疒间 给予奥卡西平口服液4m l /d ,治疗4个月,效果不明显,仍反复交替出现肢体无力㊁面色苍白㊁精神差及头部和眼球偏转症状,有时伴双眼球震颤,亦可是单侧眼球震颤,有时为单个肢体无力,以上肢多见,曾有2次出现四肢无力发作,发作时患儿仅能转动头部㊁眨眼和吞咽,持续数小时自行恢复㊂上述表现在入睡后消失,清醒后数分钟再次出现,每次发作持续最长9d ,最短数十分钟,有时1d 中有数次发作,均可自行缓解,多数是在睡眠清醒后恢复正常,最长发作间期为20余天㊂此后曾间断服用 中药 治疗,效果不佳㊂患儿在发病以后语言㊁大运动均较同龄儿落后,2岁仍独立行走不稳,只能叫 爸爸㊁妈妈 等简单叠词㊂患儿为G 1P 1,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家族史无异常㊂1.2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平稳,体重10.5k g ,身长84c m ,能听懂简单指令,可复述 爸爸㊁妈妈 等单词,呈左侧偏瘫体位,未见眼球震颤,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角无偏斜,颈部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啰音,•952•国际儿科学杂志2016年3月第43卷第3期 I n t J P e d i a t r ,M a r 2016,V o l .43,N o .3心音有力,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肝脾不大,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稍高,右侧上㊁下肢肌力Ⅴ-/6级,左上肢肌力Ⅱ/6级,左下肢肌力Ⅲ/6级,双侧膝腱㊁跟腱反射活跃,双踝阵挛阳性,双侧巴氏征阳性㊂1.3诊治经过入院后查头部核磁共振平扫(MR I)提示左侧海马较对侧略小,皮层㊁皮层下㊁脑干及基底节区未见异常信号,磁共振脑动脉血管造影(MR A)未见异常,发作期脑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 E T-C T)双侧对称,未见异常代谢病灶㊂肌电图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未发现异常,超声心动图㊁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发作期脑脊液葡萄糖2.97m m o l/L,同期血糖5.59m m o l/L,血乳酸㊁血氨㊁血钾在正常参考范围㊂入院后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左侧偏瘫症状在入院2日后缓解,间歇期患儿可独自站立,扶物行走数米,精神状态好转,并可按指令完成指鼻㊁眼㊁嘴等动作,双手动作灵活,无震颤表现㊂间隔2日后右侧上下肢出现短暂的轻偏瘫发作,伴有头向左侧偏转和双眼球水平震颤,持续数小时后自行缓解,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㊂患儿偏瘫发作受情绪影响明显,医疗操作㊁哭闹或饥饿均易诱发发作㊂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A T P1A3基因检查:采集患儿静脉血,分离白细胞,提取全基因组D N A,P C R扩增后行S a n g e r测序,结果提示17号外显子c.G2410G/A错义突变,导致p.A s p801A s n的氨基酸改变,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与儿童交替性偏瘫(a l t e r n a t i n g h e m i p l e g i a o fc h i l d h o o d, A H C)相关[1-2]㊂另外尚在A T P1A3基因的7号外显子发现c.T666G的核苷酸变异,为无义突变,不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㊂对该患儿的A T P1A2㊁C A C N A1A和S L C2A1基因测序检查未发现异常㊂该例患儿在确诊后给予氟桂利嗪2.5m g每晚1次和托吡酯12.5m g,每天2次,联合治疗,追踪观察4个月,肢体瘫痪㊁肌张力障碍的发作频率和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均明显好转,间歇期独立行走能力及语言功能改善㊂2讨论A H C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估计患病率在1/1000000,绝大部分为散发病例[3],自1971年V e r r e t 和S t e e l e首先系统的描述本病以来,一直以临床表现作为诊断的标准,A H C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偏瘫㊁肌张力障碍㊁眼球运动异常或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且多伴有智力㊁语言和运动的发育落后[4]㊂在不同个体或疾病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有很大异质性㊂起病早期常表现为眼球异常运动㊁肌张力障碍㊁头旋转㊁肢体末端僵直㊁不自主运动及阵发性的肌阵挛等[5]㊂以发作性眼球异常运动最早出现,甚至发生在新生儿期,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水平或垂直性运动障碍,也可以是眼球旋转㊁震颤或双眼球会聚㊁分离性运动障碍(一只眼球向上另一只向下)等,以偏瘫同侧的单眼球震颤最常见和特异[5-6]㊂肌张力异常也是A H C早期的主要表现之一,常累及四肢㊁躯干或颈部,也可累及咽喉肌和舌肌而导致呼吸和吞咽困难,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从数秒到数小时不等,常发生在偏瘫发作之初或发作间期,可以单独发生或与偏瘫同时发作[6]㊂两侧肢体交替出现的偏瘫发作为本病的核心症状,常在一定的诱发条件下出现,诱发因素包括心理应激㊁情绪刺激㊁强光㊁噪音㊁冷热刺激㊁洗澡㊁饥饿㊁疲劳㊁不规律的睡眠㊁特殊的食物或气味等[5]㊂2010年P a n a g i o-t a k a k i等[6]通过对157例患儿的研究发现,A H C平均发病年龄在3.5个月(生后1d 4岁),所有患儿均有发作性偏瘫,但仅30%为首发症状,偏瘫的首次发作平均年龄为7个月(1个月 8岁),通常表现为同侧上㊁下肢瘫痪,每次发作累及不同侧的肢体,也可以是一侧单个肢体或双侧多个肢体同时受累,有时在一次瘫痪发作的过程中患侧和健侧可相互转换㊂瘫痪多为弛缓性,少数可为痉挛性而出现锥体束征㊂偏瘫以上肢重,下肢次之,面部最轻㊂面瘫时表现为口角轻微偏斜和言语不清,当双侧瘫痪累及面部时可以出现吞咽困难㊁流涎,严重时因分泌物误吸而危及生命㊂每次偏瘫发作持续时间在数分钟至数天不等,随着病程延长偏瘫发作频率与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均呈下降趋势㊂偏瘫发作的持续期间, 83% 100%的患儿存在 睡眠抑制现象 ,即入睡后瘫痪症状缓解或消失,醒后10 20m i n症状再次出现[5-6]㊂在偏瘫发作之前有41%的患儿可以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先兆头痛,其次为情绪不稳和呕吐,还可以是精神异常,包括尖叫㊁不安和行为改变[6]㊂部分患儿在偏瘫发作时伴有皮肤颜色改变,面色苍白或潮红,有时还可以出现紫绀㊁瞳孔改变㊁呕吐㊁腹泻㊁多汗或体温升高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有时这些症状也会单独出现[6]㊂除以上发作性症状以外,多数患儿还有发育迟滞㊁智力损害㊁共济失调㊁构音障碍和手足徐动等表现,某些患儿还可以出现锥体束征,这些非发作性症状呈现进行性的病程[6],代表了持久的神经系统损害㊂在病程的不同阶段,患儿的表现可以有不同,2000年M i k a t i等[7]对A H C的病程提出了三个分期,目前仍在沿用:第1期称为临床前期,自生后数月开始,持续1年左右,主要表现是轻度发育迟缓,伴眼球异常运动,此期偏瘫发作较少出现,肌张力障碍常见;第2期称瘫痪发作期,持续约1 5年,以偏瘫发作为主要表现,或偏瘫发作较前更加频繁,每次偏瘫或四肢瘫发作可持续数天到数周不等,每月发作数次,双侧交替出现,甚至有双侧的偏瘫发作相互重叠,同时伴有频发的不自主运动㊁共济失调以及持久的肌张力异常,发作性的眼球异常运动可以减轻或消失;第3期称为后遗症期,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发育迟滞和智力受损症状,偏瘫发作逐渐减少,可遗留不可逆的肢体功能丧失,极少数患儿可以有神经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㊂1993年B o u r g e o i s等[8]在总结了22例A H C的临床表现后,制定了典型A H C的临床诊断标准(表1),目前仍在应用,但该标准未能包括早期尚未出现典型偏瘫发作的病例㊂表1典型A H C的诊断标准发病在18个月龄前双侧肢体交替出现的反复的偏瘫发作四肢瘫可以为一次独立的发作或为偏瘫发作过程的一部分其他发作性症状还包括:肌张力障碍㊁眼球运动异常,伴发或独立发作的自主神经症状入睡后症状立即消失,清醒后可以再次出现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和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舞蹈手足徐动症,肌张力障碍或共济失调•62•国际儿科学杂志2016年3月第43卷第3期I n t J P e d i a t r,Ma r2016,V o l.43,N o.3本例患儿在4月龄时首次出现偏瘫发作,此后双侧肢体交替发作,每次持续时间在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亦曾有四肢瘫表现,伴有眼球异常运动㊁肌张力障碍和自主神经症状,上述发作性表现在睡眠后消失,清醒后数分钟再现,除以上发作性表现外,尚有智力㊁运动㊁语言发育落后,锥体束征阳性等持久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临床表现较为典型㊂根据本例患儿的病程及临床表现判断,病情处于第二期,即瘫痪发作期㊂由于A H C的发病具有不可预测性㊁阵发性和发作性的临床特征,1997年在美国华盛顿伍丁维尔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推测本病最可能为累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离子通道病[9],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㊁葡萄糖载体蛋白1缺陷病等离子通道相关疾病的责任基因(如:A T P1A2㊁C A C N A1A和S L C2A1),也在个别A H C病例中发现存在突变[10-12],但均未得到进一步广泛验证㊂近年来对A H C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首先是2012年R o s e w i c h等[1]和H e i n z e n等[13]几乎同时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发现A T P l A3为A H C的责任基因,随后Y a n g等[14]和I s h i i等[15]又分别对本国的A H C患儿进行了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均证实A T P l A3的新发突变是A H C发病的主要原因㊂A T P l A3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包含22个外显子,编码N a+-K+-A T P酶蛋白的α3亚单位,主要在神经元和视网膜感光细胞内表达[16],参与N a+-K+-A T P酶促进的跨膜离子转运,保持离子跨膜浓度梯度,在维持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性㊁完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和突触部位的神经递质传递方面均有重要作用㊂在上述研究中亦发现并非所有A H C患儿均存在A T P l A3基因突变,说明A H C的发病尚有其他因素的参与㊂对A H C患儿进行的家系研究亦发现,A H C患儿父母双方相应的基因位点均未发现异常,所有A H C患儿的A T P1A3基因均为新发突变,这是A H C患儿多呈散发的原因㊂对本例患儿行A T P1A3基因测序发现存在17号外显子c.G2410G/A的错义突变,导致A s p801A s n的氨基酸改变,为已报道的最常见的突变类型[1-2],因此A H C诊断明确㊂本例患儿在偏瘫发作期行头部P E T-C T检查,未发现脑部的异常代谢病灶,脑脊液葡萄糖与同期血糖检测值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不支持为葡萄糖代谢异常或葡萄糖载体蛋白1缺陷综合征㊂在偏瘫发作期行脑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不支持癫疒间的诊断㊂A H C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多采用综合方法进行治疗,避免诱发因素,减少各种不良刺激,包括适宜的环境㊁规律的作息㊁合理的膳食㊁减少冷热刺激和心理应激等,镇静剂诱导睡眠可缩短瘫痪发作的持续时间,钙通道阻断剂氟桂利嗪和抗癫疒间药物托吡酯对于减少发作频率和和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17-20]㊂本例患儿采用氟桂利嗪2.5m g,每晚1次,托吡酯12.5m g,每天2次,联合治疗,服药后患儿的偏瘫发作频率和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均有改善㊂观察4个月,语言和运动功能亦有好转,推测可能是在发作性症状改善以后,疾病状态对患儿精神运动发育的影响减轻所致㊂综上所述,A T P1A3基因突变是本例A H C患儿发病的分子基础,临床表现符合典型A H C的诊断标准,脑电图检查㊁脑脊液葡萄糖检查和P E T-C T检查对本病无诊断价值,可作为鉴别诊断的检查方法,来排除癫疒间㊁脑葡萄糖代谢异常或葡萄糖载体蛋白1缺陷综合征㊂氟桂利嗪㊁托吡酯对减少疾病发作次数和发作严重程度有一定效果㊂A T P1A3基因检查能协助早期明确诊断,从而得到合理的治疗㊂参考文献[1]R o s e w i c hH,T h i e l eH,O h l e n b u s c hA,e t a l.H e t e r o z y g o u s d e-n o v om u t a t i o n s i n A T P1A3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l t e r n a t i n g h e m i p l e g i a o f c h i l d-h o o d:a w h o l e-e x o m e s e q u e n c i n gg e n e-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s t u d y[J].L a n-c e t N e u r o l,2012,11(9):764-773.D O I:10.1016/S1474-4422(12)70182-5.[2]V i l a-p u e y o M,P o n s R,R a s p a l l-c h a u r e M,e t a l.C l i n i c a l a n dg e n e t i ca n a l y s i s i n a l t e r n a t i n g h e m i p l e g i a o f c h i l d h o o d:t e n n e wp a t i e n t s f r o mS o u t h e r n E u r o p e[J].J N e u r o l S c i,2014,344(1-2):37-42.D O I:10.1016/j.j n s.2014.06.014.[3]N e v i l l e B G,N i n a nM.T h e t r e a t m e n t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o f 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 g i a o f c h i l d h o o d[J].D e v M e d C h i l d N e u r o l,2007,49(10):777-780.[4]V e r r e t S,S t e e l e J C.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 g i a i nc h i l d h o o d:a r e p o r t o fe i g h t 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o m p l i c a t e dm i g r a i n eb e g i n n i n gi ni nf a n c y[J].P e d i a t r i c s,1971,47(4):675-680.[5]S w e n e y M T,S i l v e r K,G e r a r d-b l a n l u e t M,e t a l.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g i a o f c h i l d h o o d:e a r l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 a n e u r o d e v e l-o p m e n t a l s y n d r o m e[J].P e d i a t r i c s,2009,123(3):e534-541.D O I:10.1542/p e d s.2008-2027.[6]P a n a g i o t a k a k i E,G o b b i G,N e v i l l e B,e t a l.E v i d e n c eo f an o n-p r o-g r e s s i v e c o u r s eo f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 g i ao f c h i l d h o o d:s t u d yo fal a r g e c o h o r t o f c h i l d r e na n da d u l t s[J].B r a i n,2010,133(P t12):3598-3610.D O I:10.1093/b r a i n/a w q295.[7]Mi k a t i MA,K r a m e r U,Z u p a n c M L,e t a l.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 g i a o fc h i ld h o o d:c l i n i c a l m a n i fe s t a t i o n s a n d l o n g-t e r m o u t c o m e[J].P e d i a t rN e u r o l,2000,23(2):134-141.[8]B o u r g e o i s M,A i c a r d i J,G o u t i e r e s F.A l t e r n a t i n g h e m i p l e g i a o f c h i l d-h o o d[J].J P e d i a t r,1993,122(5P t1):673-679.[9]R h oJ M,C h u g a n i H T.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 g i ao f c h i l d h o o d:i n s i g h t si n t o i t s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J].J C h i l d N e u r o l,1998,13(1):39-45.[10]S w o b o d a K J,K a n a v a k i s E,X a i d a r a A,e t a l.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 g i ao f c h i l d h o o d o r f a m i l i a l h e m i p l e g i c m i g r a i n e?An o v e l A T P1A2m u-t a t i o n[J].A n n N e u r o l,2004,55(6):884-887.[11]d e V r i e s B,S t a m A H,B e k e r F,e t a l.C A C N A1A m u t a t i o nl i n k i n gh e m i p l e g i c m i g r a i n ea n d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 g i ao f c h i l d h o o d[J].C e p h a l a l g i a,2008,28(8):887-891.D O I:10.1111/j.1468-2982.2008.01596.x.[12]R o t s t e i n M,D o r a n J,Y a n gH,e t a l.G l u t1d e f i c i e n c ya n d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 g i a o f c h i l d h o o d[J].N e u r o l o g y,2009,73(23):2042-2044.D O I:10.1212/WN L.0b013e3181c55e b f.[13]H e i n z e nE L,S w o b o d aK J,H i t o m i Y,e t a l.D en o v om u t a t i o n si nA T P1A3c a u s e 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 g i a o f c h i l d h o o d[J].N a t G e n e t,2012,44(9):1030-1034.D O I:10.1038/n g.2358.[14]Y a n g X,G a oH,Z h a n gJ,e t a l.A T P1A3m u t a t i o n s a n dg e n o t y p e-p h e n o t y p e c o r r e l a t i o no f 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 g i a o f c h i l d h o o d i n C h i-n e s e p a t i e n t s[J].P L o SO n e,2014,9(5):e97274.D O I:10.1371/ j o u r n a l.p o n e.0097274.[15]I s h i i A,S a i t o Y,M i t s u i J,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A T P1A3m u t a t i o n sb y e x o m e s e q u e nc i n g a s t h e c a u s e o f a l t e r n a t i n g h e m i p l e g i a o f c h i l d-h o o d i n J a p a n e s e p a t i e n t s[J].P L o SO n e,2013,8(2):e56120.D O I:10.1371/j o u r n a l.p o n e.0056120.[16]Mc G r a i l K M,P h i l l i p s J M,S w e a d n e r K J.I m m u n o f l u o r e s c e n t l o c a l i z a-t i o n o f t h r e e N a,K-A T P a s e i s o z y m e s i nt h e r a t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 s y s-t e m:b o t h n e u r o n s a n d g l i a c a n e x p r e s s m o r e t h a n o n e N a,K-A T P a s e [J].J N e u r o s c i,1991,11(2):381-391.[17]S i l v e r K,A n d e r m a n n F.A l t e r n a t i n g h e m i p l e g i a o f c h i l d h o o d:a s t u d yo f10p a t i e n t s a n dr e s u l t s o f f l u n a r i z i n et r e a t m e n t[J].N e u r o l o g y, 1993,43(1):36-41.[18]S a s a k i M,S a k u r a g a w a N,O s a w a M.L o n g-t e r m e f f e c t o f f l u n a r i z i n eo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 g i ao f c h i l d h o o di nJ a p a n[J].B r a i n D e v,2001,23(5):303-5.[19]J i a n gW,C h i Z,M aL,e t a l.T o p i r a m a t e:an e w a g e n t f o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 a l t e r n a t i n g h e m i p l e g i a o f c h i l d h o o d[J].N e u r o p e d i a t r i c s,2006, 37(4):229-33.[20]C h i L Y,Z h a oX H,L i uX W,e t a l.A l t e r n a t i n gh e m i p l e g i a o f c h i l d-h o o di nc h i n e s ef o l l o w i n gl o n g-t e r m t r e a t m e n t w i t hf l u n a r i z i n eo rt o p i r a m a t e[J].I n t JN e u r o s c i,2012,122(9):506-10.D O I:10.3109/00207454.2012.683216.(收稿日期:2015-01-05)(本文编辑:苏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