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桥式运动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步态

合集下载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和中风患者。

患者常常失去对身体的控制,导致身体的重心不稳,行走和站立时容易失衡,甚至摔倒。

因此,重心转移训练是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1. 单腿站立
偏瘫患者可以尝试单腿站立训练,这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选择一只脚抬起,用另一只脚支撑身体,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2. 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是重心转移训练的基本训练内容,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走路能力和平衡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选择一条通道,沿着通道走,每次练习5-10分钟,逐渐增加步行时间。

3. 坐姿平衡训练
坐姿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偏瘫患者恢复坐姿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抬高腿部,维持平衡状态,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4. 双腿平衡训练
双腿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偏瘫患者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双腿并拢,尽可能地保持平衡状态,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总之,重心转移训练对于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耐心和毅力,逐渐提高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才能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

腰背肌功能锻炼2-桥式运动(五点支撑)

腰背肌功能锻炼2-桥式运动(五点支撑)

腰背肌功能锻炼2
桥式运动(五点支撑或三点支撑)
适应症:1.慢性下腰痛。

2.偏瘫患者。

方法要领:桥式运动为选择性髋关节、脊柱关节伸展运动。

分为双桥和单桥运动形式。

患者仰卧,双腿屈曲,双足底平踏在床面上,用力伸髋、抬臀,使臀部抬离床面并保持,则为桥式双桥运动形式;若患者病腿屈曲,伸直健腿,然后伸髋、抬臀,并保持,则为单桥运动形式。

抬离床面的时间由5秒钟逐渐延长至1分钟以上,然后放松,臀部回位、仰卧于床上5秒钟为一周期。

训练时两腿之间可夹持枕头或其他物体。

桥式运动的目的是训练腰背肌群和臀部肌群,增强腰背部肌群(多裂肌、竖脊肌、髂肋肌)的肌力与肌耐力,该运动还可以抑制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并有利于提高骨盆对下肢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目标:每日3组,每组15个周期,共约30分钟以上。

长期坚持,以达到缓解腰背痛及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症状。

注意事项:
1.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开始锻炼时密切观察,他
人保护,避免诱发内科疾病症状加重,慢性病患者锻炼时间不宜过长,幅度不宜过大。

以自己不感觉疲惫为标准。

2.外伤患者急性期禁止锻炼。

3.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伸会减少椎管内容积,临床中辩证应用。

偏瘫患者桥式运动的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桥式运动的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桥式运动的训练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偏瘫患者的桥式运动训练方法。

你想想啊,偏瘫患者多不容易呀,身体一边不太听使唤了,但咱可不能就这么放弃呀,得想法子让他们慢慢好起来不是?那桥式运动就是个很不错的办法哟!就像搭一座小桥一样。

患者先平躺在床上,膝盖弯曲,脚平放在床上。

这时候呀,就得让屁股使劲儿往上抬,把腰和屁股都抬离床面,形成一个桥的形状。

这可不简单呢,就好像要让身体这座“桥”稳稳地架起来。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啦,这么简单的动作能有啥用呀?嘿,用处可大啦!这能锻炼患者的腰背肌力量呀,让他们的腰部更有劲儿,能更好地支撑身体。

而且呀,这对提高下肢的控制能力也很有帮助呢。

那怎么开始训练呢?一开始,患者可能抬不起来那么高,别着急呀,咱可以一点一点来。

可以先让患者尝试着把屁股稍微抬离一点床面,感受一下那种用力的感觉。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总得先迈出一小步嘛。

等患者慢慢适应了,能抬起来一点了,就可以增加难度啦。

可以让他们多坚持一会儿,或者试着抬得更高一些。

这就好像爬山,一步一步往上爬,越来越高,越来越厉害。

训练的时候,旁边可得有人陪着哟,给患者鼓鼓劲儿,要是有个啥情况也能马上照应着。

就像战场上的战友一样,互相支持,一起努力。

而且呀,这训练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得坚持下去。

每天都练一会儿,就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养成习惯。

想想看,要是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那时间长了,会有多大的变化呀!咱也别小瞧了这小小的桥式运动,它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

也许一开始效果不明显,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看到希望。

就像那春天的小草,一点点地生长,最后能铺满整个大地。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每一次的努力都值得骄傲,每一次的进步都让人欣喜。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鼓励他们勇敢地迈出每一步,通过这桥式运动,重新找回身体的掌控权,走向健康的未来。

他们一定可以的,相信他们,也相信这神奇的桥式运动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倾斜综合征的治疗方向及预后

偏瘫患者倾斜综合征的治疗方向及预后

偏瘫患者倾斜综合征的治疗方向及预后【摘要】目的:对偏瘫患者倾斜综合征的治疗方向以及预后进行汇总。

方法:从对倾斜综合征治疗文献中进行选取汇总和整理。

结果:对于倾斜综合征治疗方向分为好几种,预后效果也都不错。

结论: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倾斜综合征治疗病人方面帮助病人减轻病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具有某些推广价值。

【关键词】运动;针灸;倾斜综合征一、偏瘫的定义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而偏瘫倾斜综合征是指某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一种特殊行为模式,即患者在所有体位都强力的向偏瘫侧倾斜,并抵抗身体向中线或者越过中线向非偏瘫方向的矫正。

二、治疗方向1、了解了倾斜综合征的病理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治疗方向对患者进行康复调理。

Pusher综合征就是脑卒中后较严重的体位控制障碍,所以其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而典型表现分为六种:第一种,头转向健侧,同时向健侧移。

第二种,躺在床上,患者用健手把住床边担心掉下来。

第三种,坐位时,患侧臀部负重,健侧躯干明显缩短。

第四种,站立时,患者整个重心偏向患侧,姿势歪斜。

第五种,站立时,患侧下肢屈肌占优势,患者难以维持站立。

第六种,行走时,重心不易向健侧转移,患侧下肢屈肌优势,伸肌不充分,健腿迈步困难。

针对这六种情况,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主要是在矫正体位缓慢恢复,我们可以配合针灸和按摩对患者进行一个缓慢的康复过程。

在治疗中随时提醒患者注意左侧肢体,保持颈部全范围的被动活动,保持身体正中位,改善躯体平衡水平,利用姿势反射给予适当刺激,以促进患侧下肢伸肌的活动,并保证治疗中正确的感觉输入。

我们以左侧偏瘫为例:1.1卧位时,可以刺激头颈部活动,并促使其按治疗师的诱导最大范围的活动头部。

在活动其肢体时,令其注意肢体的活动,利用不对称性颈紧张反射来提高左下肢伸肌张力,叩击刺激患侧躯干肌,进行桥式运动以改善其张力;不活动时护士必须密切观察患者严格摆放其肢体于抗痉挛位。

脑瘫儿童训练内容记录

脑瘫儿童训练内容记录

脑瘫儿童训练内容记录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对患者的身体活动和姿势控制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其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脑瘫儿童训练内容。

1. 基础训练: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协调性训练。

通过进行简单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患儿的肌肉力量,改善活动能力。

平衡训练可以提高患儿的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

协调性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各个肢体的协调性,提高日常生活技能。

2. 步态训练:针对脑瘫儿童的步态障碍,需要进行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如借助辅助器具进行步行训练、进行平衡训练和踏步训练等。

通过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步行姿势和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 手部功能训练:脑瘫儿童常常存在手部功能障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手部功能训练可以通过进行手指灵活性训练、手指精细动作训练和手部力量训练等方式进行。

通过手部功能训练,可以改善患儿的手部功能,提高握笔、书写、抓取等日常生活技能。

4. 语言训练:脑瘫儿童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语言训练可以通过进行各种语言游戏、语音训练和交流训练等方式进行。

通过语言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5. 感觉训练:脑瘫儿童的感觉系统常常存在异常,影响他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反应。

感觉训练可以通过进行触觉刺激、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等方式进行。

通过感觉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感觉系统的功能,增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

6. 认知训练:脑瘫儿童在认知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认知训练可以通过进行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和思维训练等方式进行。

通过认知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

7. 瑜伽训练:瑜伽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对脑瘫儿童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瑜伽训练可以通过进行各种体位法、呼吸法和冥想等方式进行。

通过瑜伽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身体姿势和平衡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桥式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桥式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桥式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讨桥式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给予桥式运动训练。

比较两组患者康复锻炼前及8周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的FMA、Kendall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康复锻炼后的FMA、Kendall及BBS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锻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锻炼后的FMA、Kendall 及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桥式运动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肌力和平衡能力,促进下肢步行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标签:桥式运动;脑卒中;康复锻炼;下肢步行功能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致血液无法供应脑组织从而引起损伤的一类疾病。

脑卒中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是目前世界第二大死因,其致殘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2]。

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锻炼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卒中患者管理的重要部分[3]。

部分脑卒中偏瘫患者经早期康复锻炼,其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有较明显的改善,但常规的康复锻炼很难兼顾步行的负重、迈步、平衡等要素,导致患者步态异常,康复效果不满意[4]。

桥式运动是一种选择性髋伸展运动,可在早期康复中锻炼患者床上体位变换的能力,广泛应用于偏瘫患者的康复锻炼。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桥式运动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偏瘫训练之---桥式运动

偏瘫训练之---桥式运动

偏瘫训练之---桥式运动偏瘫训练之---桥式运动偏瘫训练之---桥式运动“桥式运动”就是选择性髋伸展运动,是早期床上体位变换训练的重要内容之⼀,因姿势像“桥”⽽得名。

临床患者⽣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就应该尽早开始床上的桥式运动训练,即使患者偏瘫侧躯⼲和肢体⽆⼒,也可通过健侧带动患侧完成并起到诱发、促进作⽤。

训练⽅法:1.辅助双桥运动: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双⾜底平踏在床⾯上,⽤⼒使臀部抬离床⾯;辅助者⽤⼀只⼿掌放于患侧膝关节的稍上⽅,在向下按压膝部的同时向⾜前⽅牵拉⼤腿;另⼀只⼿帮助臀部抬起。

必要时可铺⼀中单或浴⼱由两⼈提拉辅助完成此动作;随着患者的进步,助者可在逐渐减少帮助的同时,要求患者学会⾃⼰控制活动,不向侧⽅倾倒。

2.双桥运动,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使⼩腿与⽔平⾯呈 90°, ⾜平放在床上,慢慢将臀部抬起,保持5~10s钟后慢慢放下,指导患者稳定患肢及重⼼的均衡,训练时两腿之间可夹持枕头或其他物体。

3.单桥运动:当患者完成双桥运动后,可让患者健腿伸展悬空或搭于患肢股⾻远端,患侧下肢⽀撑将臀部抬离床⾯。

4.床边桥式运动:患者仰卧移⾄患侧床边,患⾜平踩于床边低凳上,患侧下肢⽀撑将臀部抬离床⾯。

5.动态桥式运动:在做双桥运动时,双髋做内收内旋和外展外旋运动。

6.桥式运动下侧⽅移动:仰卧位,先做桥式运动,然后再向左或右侧移动臀部,待臀部放⾄床⾯后,分别移动肩部、头部,最后调整全⾝姿势。

7.抗阻桥式运动:患者做双桥或单桥运动时,助者将⼀⼿置于患侧髋关节前⾯,增加阻⼒与之对抗,阻⼒以患者恰好能抬臀为宜。

⼀但患者能熟练完成桥式运动,就可随意地抬起臀部⽽使其处于舒适的位置,进⽽减少褥疮的发⽣,此动作也⽅便放置便盆和更换⾐服,提⾼患者的ADL。

桥式运动可增强腰背部肌群、臀⼤肌和股四头肌的肌⼒与肌耐⼒,该运动还可以抑制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并有利于提⾼⾻盆对下肢的控制和协调能⼒,是成功的站⽴和步⾏训练的基础。

偏瘫患者平衡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平衡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平衡训练方法
咱偏瘫患者可得重视平衡训练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儿。

你想想,平衡就像是走钢丝,得稳稳当当的。

那怎么训练呢?咱先说个简单的,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先试着站好。

找个能扶着的地方,一点点感受自己的重心,别着急,慢慢来,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功夫。

然后呢,可以试着单脚站站呀,这就像在风浪中保持平衡的小船,虽然有点晃悠,但多练练就能稳住啦。

一开始可能只能站几秒钟,没关系呀,多试几次,每次进步一点点,那也是很大的收获呀!
再来说说走直线,这就好比走在独木桥上,得把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沿着一条直线慢慢走,别跑偏啦。

刚开始可能会像个小鸭子似的摇摇摆摆,但别灰心,坚持下去准能走好。

还有啊,咱可以在家里摆一些障碍物,像过小河似的跨过去,这多有意思呀!既能锻炼平衡,又像在玩游戏,何乐而不为呢?
咱也可以去公园里,找个小坡,试着走走,这就像是爬山,得掌握好节奏和平衡。

这平衡训练呀,就像盖房子,得一砖一瓦慢慢来。

可别小瞧了这些小练习,日积月累那效果可不得了。

你说咱要是平衡能力好了,那生活得多自在呀!想去哪就去哪,不用再担心摔倒啦。

咱偏瘫患者可不能被这小小的困难打倒呀!就得像个勇士一样,勇敢地面对,积极地训练。

难道咱还比不上那些健康人吗?我可不相信!只要咱坚持训练,肯定能让自己的平衡能力越来越好。

就像那句话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咱也能把这平衡的功夫给练到家,让自己重新找回稳稳当当的感觉。

别犹豫啦,赶紧行动起来吧!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桥式运动方法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桥式运动方法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撤 在 屈 曲 的 模式 下 出 现 患 肢 屈 曲 , 部 外 展 外 旋 的 划 圈 步 态 ; 髋 在 伸展 的模 式 下 则 以足 内 翻 , 足 着 地 擦 地 而 过 , 躯 干 向 支 尖 而 撑侧 倾 斜 , 地 时 患 侧 膝关 节 不 能 自如屈 伸 。 着 2 3 能 量代 谢 由于下 肢 肌 力 差 和 伸 肌 痉 挛 共 同 运 动 模 式 造 .
图 证实 。
要 因素 之 一 。完 成 坐 下 、 起 等 动 作 时 都 需 要 髋 关 节 承 受 体 重 站
以确 保 身 体 姿 势 的稳 定 。 32 踝 关 节 主要 限 于 后 前 方 向 的 屈 伸 运 动 , 人 体 步行 姿 . 是 势及 稳 定 性 的 微 调 枢 纽 , 关 节 背 屈 能 否 出 现 , 接 影 响 下 肢 踝 直 运动 功 能 及 患 肢 的 平 衡 能 力 与 步 态 。肌 力 弱 甚 至 瘫 痪 或 因 腓 肠 肌 张 力 过 高 而致 踝 关 节 呈跖 屈 位 , 路 是 足 尖 蹭地 。 走
1 偏瘫 患儿主要 运动特点
偏 瘫 患 儿 早期 多 出 现 肌 张 力 增 高 , 衡 反 射 落 后 , 见 患 平 常 侧跌 倒 , 因此 为 保 持 平 衡 多 利 用 健 侧 , 侧 为 代 偿 患 侧 立 直 反 健 应 与平 衡 反 应 的 缺 失 而 表 现 过 度 的 活 动 异 常 模 式 。① 坐 位 及 平衡 能 力 : 要 表 现 在身 体 重 心 向 健 侧 偏 移 。患 侧 肢 体 的 负 重 主 能 力稳 定 性 不 同程 度 减 退 ; 干 能 进 行 屈 曲 、 展 、 曲 和 旋 转 躯 伸 侧 等 运动 ; 坐位 时 体 重 大 部 分 负 荷 于 健 侧 臀 部 , 能 用 患 侧 上 肢 不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郑大五附院康复科
步行是患者最希望也是最基本想要达到的目
偏身感觉障碍及肌张力异常;异常的运动模式;
四肢关节的全范围被动活动(脊髓损伤患者早
患者在此阶段无明显肌肉张力,无明显随意
患者在此阶段肌张力明显增高,躯干痉挛
开始时病人多易向患侧倾倒,可以先在
膝关节稳定性控制:膝关节不稳定表现为站立和
,患者因为无力控制而通
上、下楼梯训练:由于下肢有一定的伸肌异常运
提骨盆的腰方肌,
通过初步的步行预测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预测步行方式的判断(N正常G好F可P差T微缩)
5 肌力增强训练:针对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者,重点发展上肢肌力;期望完成独立行。

偏瘫步态的常用矫正方法

偏瘫步态的常用矫正方法

偏瘫步态的常用矫正方法
偏瘫步态的常用矫正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站起训练:患者坐位,双足平放在地上,双手叉握并伸向面前的小桌上(双上肢尽量伸直);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扶持患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嘱患者上身前挺,抬臂站起。

2. 患侧下肢负重训练:训练者双手扶住患者髋部,让患者尽量站直,并用患腿负重;健腿向前跨出半步或踏在前方的矮凳上。

3. 训练患腿向前迈步:患者站立,并尽量站直,用健手扶栏杆;训练者在患侧后方,一手扶稳患者髋部,另一手帮助患脚先向后退一小步,再向前迈一小步。

4. 在侧方帮助患者行走: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侧腋下;帮助患者缓慢行走,并纠正异常姿势。

5. 在后方帮助患者行走:训练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扶住患者髋部,并让其站直;在抬起健侧下肢时,协助患者用侧下肢站稳,并将身体重心缓慢前移;在抬起患侧下肢时,协助患者将患侧髋部向前、向下转动。

6. 运动疗法: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肌肉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协调性训练等,促进身体恢复。

7. 心理治疗:针对因偏瘫步态而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8. 物理治疗:如按摩、针灸等,刺激肌肉以促进身体恢复。

9.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建议,服用相关药物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偏瘫步态。

10. 食疗: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白菜、柑橘、豆腐、鱼
肉等,以改善体质、促进病情好转。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

如果偏瘫步态比较严重,应及时就医接受检查与治疗。

偏瘫康复

偏瘫康复

痉挛期的康复护理

一般在软瘫期 2~3 周开始,肢体开始出现 痉挛并逐渐加重。这是疾病发展的规律, 一般持续 3 个月左右。

抗痉挛训练:大部分患者患侧上肢以屈肌 痉挛占优势,下肢以伸肌痉挛占优势。表 现为肩胛骨后缩,肩带下垂,肩内收、内 旋,肘屈曲,前臂旋前,腕屈曲伴一定的 尺侧偏,手指屈曲内收;骨盆旋后并上提, 髋伸、内收、内旋,膝伸,足趾屈内翻。

坐位左右平衡训练: 让患者取坐位,护士 坐于其患侧,一手放 在患者腋下,一手放 在其健侧腰部,嘱其 头部保持正直,将重 心移向患侧,再逐渐 将重心移向健侧,反 复进行 (图10)

坐位前后平衡训练:患者在护士的协助下 身体向前或后倾斜,然后慢慢恢复中立位, 反复训练。静态平衡(一级平衡)完成后, 进行自动动态平衡(二级平衡)训练,即 要求患者的躯干能做前后、左右、上下各 方向不同摆幅的摆动运动。最后进行他动 动态平衡(三级平衡)训练,即在他人一 定的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平衡。
改善手功能训练


患手反复进行放开、抓物和取 物品训练。纠正错误运动模式。 作业性手功能训练:通过 编织、绘画、陶瓷工艺、橡皮 泥塑等训练两手协同操作能力。 手的精细动作训练:通过 打字、搭积木、拧螺丝、拾小 钢珠等以及进行与日常生活动 作有关的训练,加强和提高患 者手的综合能力。 (图15)
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

尽早让患者坐起,能防止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 成、压疮等并发症,开阔视野,减少不良情绪。 坐位耐力训练:对部分长期卧床患者为避免其突 然坐起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首先应进行坐位耐力 训练。先从半坐位(约 30 °)开始,如患者能 坚持 30 分钟并且无明显体位性低血压,则可逐 渐增大角度(45 °、60 °、90 °)、延长时间 和增加次数。如患者能在 90 °坐位坐 30 分钟, 则可进行从床边坐起训练。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摘要:一、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概述二、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具体表现1.拖步2.步长缩短3.步态不稳4.足下垂5.髋关节屈曲6.膝关节过伸7.足内翻三、针对偏瘫患者步态的治疗方法四、结论正文: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行走功能受限,表现出一系列典型步态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拖步、步长缩短、步态不稳、足下垂、髋关节屈曲、膝关节过伸和足内翻等。

1.拖步: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下肢往往不能正常摆动,表现为拖地行走。

2.步长缩短:由于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受限,使得步长明显缩短。

3.步态不稳:偏瘫患者行走时,身体重心不稳定,容易摇晃,导致步态不稳。

4.足下垂:患侧足部不能正常抬起,表现为足下垂。

5.髋关节屈曲: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髋关节屈曲,使腿部不能正常伸直。

6.膝关节过伸:膝关节在行走时不能正常弯曲,表现为过伸。

7.足内翻:患侧足部在内翻状态下行走,导致步态异常。

针对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言语治疗等。

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改善患者行走功能,缓解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

3.辅助器具:根据患者需求,选用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以提高行走稳定性。

4.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手术、矫形手术等。

总之,了解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康复师和患者本人更好地认识疾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实习报告

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中风偏瘫患者数量逐年上升。

偏瘫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步态异常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为了帮助偏瘫患者改善步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偏瘫患者步态训练实习。

二、实习内容1. 了解偏瘫患者的基本情况:在实习过程中,我接触了多位偏瘫患者,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年龄、性别、病史、病情以及目前的步态状况。

2. 步态分析:通过对患者行走时的观察,分析其步态特点,如足内翻、足下垂、膝僵直等,并记录下来。

3. 制定训练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康复师一起制定个性化的步态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频率、强度等。

4. 步态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步态训练,包括桥式运动、垫上训练、站立平衡训练等。

同时,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足内翻矫正、足下垂矫正等。

5. 康复评估:实习期间,定期对患者的步态进行评估,观察训练效果,调整训练计划。

三、实习心得1.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早期干预对于偏瘫患者步态改善的重要性。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行走模式,预防关节损害,降低跌倒风险。

2. 个性化训练:每位偏瘫患者的病情和步态特点都不相同,因此,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至关重要。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方法。

3. 患者配合与鼓励:偏瘫患者在进行步态训练时,往往需要克服疼痛和恐惧。

作为康复师,我们要耐心指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训练,增强他们的信心。

4. 跨学科合作:偏瘫患者的康复涉及到多个学科,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康复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激发了继续学习和提高的热情。

五种偏瘫患者常出现的步态该怎么治疗?其实有一台欣奇迹偏瘫助行仪就够了!

五种偏瘫患者常出现的步态该怎么治疗?其实有一台欣奇迹偏瘫助行仪就够了!

五种偏瘫患者常出现的步态该怎么治疗?其实有一台欣奇迹偏
瘫助行仪就够了!
我们所说的偏瘫通常是由于脑血管意外诱发的运动中枢受损,从而造成的对侧瘫痪肢体运动障碍。

而且许多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缺陷和畸形,偏瘫患者通常会出现步态异常、行走缓慢、稳定性差的现象。

那偏瘫患者具体的步态表现都有哪些呢?
触地期
患者缺乏足跟着地,通常是用前足、整个足底或足底外侧缘着地。

这是因为足背屈不足,伸膝不完全或足内翻、足下垂造成的。

承重反应期
踝关节会出现过度跖屈,呈现马蹄足。

有可能是跟腱挛缩,持久而过度的小腿三头肌活动,造成前足首先着地。

中间站立期
由于挛缩、过度屈肌活动以及强力的伸展模式。

正常踝关节从15°跖屈位至大约10°背屈位的转移动作丧失,患者无法将体重从足跟转移到前足,从而出现两种代偿方式:膝过伸、躯干前倾。

终末站立期
由于挛缩、痉挛屈曲足趾的疼痛,体重会转移至前足从而引起支撑不稳,会出现整个站立期没有足跟离地。

终末摆动期
偏瘫患者通常以踝跖屈、膝半屈的姿势着地。

因为这样不仅能缩短步长,还可以使开始承重时患足肌肉处于高度活动的姿势下,增加能量的消耗。

但这种步态长此以往更不利于康复、
欣奇迹偏瘫康复智能助行仪
美国哈佛技术中国引进
康复治疗偏瘫的首选
佩戴欣奇迹,随身携带不耽误工作
康复师一对一制定康复方案
偏瘫患者回归正常从此不再是梦想!。

扶持偏瘫患者行走的正确方法

扶持偏瘫患者行走的正确方法

扶持偏瘫患者行走的正确方法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行走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正确的扶持方法对于帮助偏瘫患者恢复行走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扶持偏瘫患者行走的正确方法,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和独立。

一、选择合适的扶手在扶持偏瘫患者行走时,选择合适的扶手非常重要。

常见的扶手有手杖、助行器和步行架等。

选择扶手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匹配,确保扶手的高度适合患者的身高,并且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

二、正确的姿势偏瘫患者在行走时,应保持正确的姿势。

首先,患者应挺胸抬头,保持身体的平衡。

其次,双腿要自然分开,与肩同宽。

患者的双脚应有规律地迈出,避免步态不稳。

同时,患者还应尽量减少侧身或向前倾的动作,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三、逐步增加负荷在扶持偏瘫患者行走时,应逐步增加负荷。

刚开始时可以选择平坦的地面,之后再逐渐增加行走的难度。

这样可以帮助患者逐渐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四、注意安全在扶持偏瘫患者行走时,安全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首先,要确保行走的环境安全,避免有障碍物或不平整的地面。

其次,扶持者应站在患者身后,用手臂扶持患者的上臂,保持稳定。

同时,扶持者还应随时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五、进行康复训练除了扶持行走外,偏瘫患者还应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康复训练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和功能训练等。

通过持续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行走能力。

六、心理支持行走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失望。

因此,给予偏瘫患者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扶持者可以鼓励患者,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恢复行走能力。

同时,扶持者还可以和患者一起制定适合他们的行走计划,以激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七、定期评估在扶持偏瘫患者行走的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非常重要。

评估可以帮助判断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康复进展,以及是否需要调整康复计划或扶持方法。

定期评估还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效果。

偏瘫患者坐位平衡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坐位平衡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坐位平衡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训练平衡的方法可分为仰卧位、坐位、站立位训练。

1.仰卧位训练:可使用重心转移的方式,患者可向左右、上下移动身体,或者左右转动身体。

也可采用拱桥式训练,即以头、双肘、双足为支点,向上抬起骨盆并保持的方式来进行锻炼,以增强偏瘫患者的平衡感。

2.坐位训练:患者取端坐位,由照料者对患者进行外力干扰,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令患者尽量控制稳定。

适应后进行主动向各个方向活动、侧屈或旋转躯干的运动。

还可进行抛接球训练等来提高患者平衡能力。

3.站立位训练:开始可由他人辅助或自行使用扶木、助行架等器械辅助站立。

适应后可进行动态平衡训练,如站立位下由照料者对患者进行外力干扰以保持平衡的训练。

还可改变支撑环境,如缩小两足间支撑面积,站立于软垫上训练等。

另外还可进行重心转移训练、左右下肢交替负重训练、抛接球训练等,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平衡能力。

患者需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避免因自行盲目训练操作不当而影响康复效果。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行动不便的情况。

在康复治疗中,重心转移训练是帮助偏瘫患者恢复行动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介绍几种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1. 双脚平行站立
患者先双脚平行站立,然后将身体重心向左移动,直到左脚离开地面,保持5秒钟,再将身体重心向右移动,直到右脚离开地面,同样保持5秒钟。

每次进行10组,每组重复3次。

2. 向前倾斜
患者双脚站立,然后向前倾斜身体,抬起脚跟,使身体重心完全落在前脚掌上,保持5秒钟,然后慢慢回到原来的站立姿势。

每次进行10组,每组重复3次。

3. 单脚站立
患者将左脚抬高,然后将身体重心移动到右脚上,保持5秒钟,慢慢回到原来的站立姿势。

然后再将右脚抬高,身体重心移动到左脚上,同样保持5秒钟,慢慢回到原来的站立姿势。

每次进行10组,
每组重复3次。

4. 动态平衡练习
患者先双脚站立,然后向前迈出一步,将身体重心移到前脚上,再向后退回原来的站立姿势,重复进行。

每次进行10组,每组重复
3次。

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帮助偏瘫患者训练重心转移的能力,提高行
动能力和平衡感。

但在进行训练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和次数,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同时,带领患者进行训练的康复医师也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确保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躯干训练方法

躯干训练方法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躯干屈伸功能严重障碍,经过康复治疗后,躯干的屈伸功能可显着提高。

因此,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应重视躯干与骨盆控制能力的训练,以提高行走能力。

但目前的康复训练主要集中在肢体功能,而忽视了具有稳定肢体功能作用的躯干与骨盆训练。

为此特介绍以下训练方法。

躯干能进行屈曲、伸展、侧屈和旋转运动。

主要负责躯干运动或控制的两组肌肉和腹壁肌。

从人类发育顺序可以推断,躯干的伸展控制先于屈曲控制。

例如在婴儿中,背伸肌发育最早,而且强而有力,腹肌发育的延迟婴幼儿不能从仰卧位直接坐起,而只能先翻身,然后从俯卧位坐起,坐位时通常呈背屈姿势,站立时腰椎前凸、膝关节过伸,步行时步基宽、肩外展、肘屈曲。

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的减弱类似于以上正常婴幼儿在运动发育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情况。

以往的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注重肢体的主动活动,而忽视了躯干功能训练。

其原因可能在于:①解剖书上有关躯干肌肉的描述太简单,对治疗的帮助不大。

②躯干与肢体之间的活动较少,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躯干肌肉的活动比较隐蔽,容易被忽视。

③许多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穿、脱衣服训练时,经常穿着宽松的衣服,不能观察到躯干肌肉的活动。

除给患者正常肢体训练外强化躯干与骨盆的训练对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和步态异常有显着疗效。

其原因在于:①依据大脑的可塑性原理,反复的躯干与骨盆的训练可使病灶周围的神经细胞通过轴突再生、树突发芽和突触阈值改变而实现功能重组,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

②通过躯干控制和相互协调的特殊训练与学习,可使患者的躯干肌再次结合到正常活动模式之中。

③肢体的随意运动以近侧稳定性为基础,躯干作为身体的中心,是肢体活动的基础,加强躯干训练可促使躯干功能恢复,为肢体提供良好的稳定基础,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反之,若躯干不能为肢体提供良好的基础,患者的上下肢则只能以痉挛的协同作用方式来运动;另外,当患者移动肢体时,为了代偿躯干稳定功能的丧失,会进一步加重肢体远端的痉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式运动方法训练偏瘫患儿改善中的应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慕德英关键词:痉挛型脑性瘫痪;桥式运动;综述脑性瘫痪是指以在妊娠期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它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综合症,也是儿童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脑瘫患儿发病率约为1.8‰-4‰.按临床神经学表现可分为、痉挛型、强直型、手足徐动型、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无法分类型。

根据瘫痪部位分为四肢瘫、双瘫、截瘫、偏瘫、重复偏瘫。

三肢瘫、单瘫。

偏瘫患儿在脑性瘫痪中临床约占有总病例的30%,且预后较好,但目前对其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却较少见。

本文旨在探讨各种桥式运动训练方法在偏瘫型脑瘫患儿步态改善发面的应用。

1 偏瘫患儿粗大运动特点偏瘫患儿早期多出现肌张力增高,平衡反射落后,身体常见患侧跌倒,因此患儿为保持平衡多利用健侧,健侧为了代偿患侧立直反应与平衡反应的缺失而表现过度的活动异常模式。

1.1坐位及平衡能力偏瘫患儿主要表现在身体重心向健侧偏移。

患侧肢体的负重能力稳定性不同程度减退。

躯干能进行屈曲、伸展、侧曲和旋转等运动。

坐位时体重大部分负荷与健侧臀部,不能用患侧上肢支撑身体,坐位时常易向患侧倾斜,说明躯干肌力低下,髋关节无控制能力,从而不能达到坐位平衡,大大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1.2站立与步行站立与步行时,由于一侧肢体肌张力异常、肌力不协调和肌力控制能力差常出现患侧髋关节后伸、内旋、膝关节过伸肌及踝、足趾跖屈;在步行周期摆动相时,患侧膝关节不能自主屈曲,使患侧下肢长度相对变长,以髋外展、骨盆上提代偿而出现异常步态;支撑相,足不能用力磴地,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困难。

其病理性步态的外在表现,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活动失去控制,导致肌张力增加,肌协调收缩功能障碍,可由动态肌电图证实。

2偏瘫患儿步态特点2.1不行周期:主要特点是一侧肢体支撑相缩短,双侧肢体支撑相延长,形成一种不对称步态。

(1)患侧单肢体支撑相缩短,对侧肢体摆动加快,但因患足无法及时从跖屈位变为背屈位,导致支撑不稳,患者通过膝关节过伸或过屈来代偿。

(2)患侧预承重期表现为肌力缺乏造成周期延长以缓冲身体重量的时间,患足跖屈内翻造成着地不稳。

(3)患侧摆动前期由于预承重期着地不稳,又直接造成患肢摆动准备不足,结果步长缩短;(4)摆动相又由于屈膝和踝背屈不充分,造成患儿以髋关节外展外旋来代偿的划圈步态和足擦地拖曳. 2.2动力学:患肢支撑相和躯干向患侧侧屈;骨盆过度后倾后旋;髋关节支撑能力差;膝关节过度伸展或屈曲;距小腿关节内翻、跖屈;足外侧或全脚掌着的地造成患儿着的不稳且前行能力不够。

患肢迈步期主要表现为患侧下肢上提是出现患侧。

骨盆的上提后撤,在屈曲的模式下出现患肢屈曲,髋部外展外旋的划圈步态;在伸展的模式下则以足内翻,尖足着地擦地而过,而躯干向支撑侧倾斜,着的时患侧膝关节不能自如屈伸。

2.3能量代谢:由于下肢肌力差和伸肌痉挛共同运动模式造成了患儿需要用力时,如在患侧摆动前期,却能量补充不足。

而不需要用力时,如患肢摆动期,患肢的高紧张状态造成了多余的能量消耗。

3髋·踝关节对步态的影响3.1髋关节:偏瘫患儿最常见的下肢功能障碍时异常运动模式,如划圈步态和拖拉步态。

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与髋关节的屈髋肌和外展肌的自主支配程度、启动的先后以及肌力的强弱有关。

划圈步态往往是因为瘫痪侧髋肌不能自主收缩或力量不够迫使髋关节不能屈曲或不能足够屈曲,加之患儿可能同时伴有足下垂、内翻,导致患腿不能抬起向前迈步,要完成迈步动作,需靠躯干向健侧倾斜、带动患侧向外向前的异常步态。

在单侧下肢负重期,躯干姿势的维持依赖髋外展肌的收缩,防止同侧骨盆异常下坠或向对侧倾斜。

由于瘫痪侧髋外展肌无力而使躯干向患侧摇摆,并使患侧承重时间短,是形成步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完成坐下、站起等动作时,都需要髋关节承受体重以确保身体姿势的稳定。

3.2踝关节:主要限于后前方向的屈伸运动,是人体步行姿势及稳定性的微调枢纽,踝关节背屈能否出现,对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肢处于共同运动阶段偏瘫患儿只要能主动控制髋关节,就可能行走但患肢向前摆动时,如果足尖不能离地并伴足内翻,会使身体重心不能充分转移至患侧,影响患肢的平衡能力与步态。

肌力弱甚至瘫痪,或因腓肠肌张力过高而致踝关节呈跖屈位,走路是足尖蹭地。

4桥式运动偏瘫患儿完成行走需4个前提条件:①静态和动态的直立平衡;②能够交替地将体重转移至支撑侧下肢;③必要的下肢稳定性,至少能分承重;④能够连续使每侧下肢向前移动。

物理治疗的重点是针对提高控制的质量和运动的质量,采用促进正常姿势和正常运动模式技术,增加对躯干、骨盆和受累下肢运动的感知,并将此融入训练中,促进早期控制患者的近端,而不是远端。

Brummstrom疗法率先提出的桥式运动。

包含着伸髋、屈膝、足踝背伸等动作,可使偏瘫患儿摆动下肢的协同,有利于训练躯干和下肢的功能。

桥式运动包括(1)双侧桥式运动:治疗师对坐在仰卧位患儿足侧,患儿最大限度抬举两上肢,足底着地膝关节屈曲位。

治疗师以腋窝向下压迫膝关节保持足关节背屈位。

双手保持骨盆稳定,令患儿抬臀做桥式上拱动作。

训练时应要求患儿自己努力做,必要时可以使臀部或腹部使用拍击手法,刺激患儿学习自己控制。

(2)单侧桥式运动:在患儿完成双侧桥动作后,可让患儿伸展健侧下肢,患侧下肢完成伸髋屈膝抬臀动作。

(3)动态桥式运动:为获得对患侧下肢内收、外展的控制能力,让患儿仰卧屈膝,双足踏住床面,双膝平行并拢,健侧下肢保持不动,患侧下肢进行交替的幅度较小的内收、外展动作,并学会控制动作幅度和速度,然后让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健侧下肢进行内收、外展练习,同时可与双桥运动结合起来训练。

5桥式运动的作用5.1促进髋关节伸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中,髋关节屈曲比较常见,引起的危害也比较大。

其临床特点主要为:(1)当患儿站立时,如果膝伸展,躯干也伸展,则产生过度的腰椎前凸。

(2)当膝伸展,但躯干屈曲时,则出现躯干前倾。

(3)当膝微屈时,躯干前倾或腰前凸,都不明显。

屈曲得不到矫正,而患儿就必须使髋关节上方的腰椎和下方的膝关节、如踝关节采取不同姿势来代偿。

桥式运动是一种躯干的原始运动,含有多种抗痉挛模式,臀部抬起使骨盆前倾对抗骨盆后旋——骨盆抗痉模式。

患儿站立时,常以腰椎前突来代偿而使骨盆前倾,长时间抬臀,则会促进臀肌群和腹肌群同时收缩。

同时,臀及下部躯干上抬时加大了在肩、臀部的压力,增加肩的外旋,使肩进入抗痉挛模式等。

5.2提高肌力:包括患侧负重,直接提高患侧肌力(髂腰肌、臀肌、背伸肌、腰腹肌、腘绳肌、肌四头肌);健侧负重,通过联合反应提高患侧肌力。

双桥运动的主缩肌是腘绳肌,但需要肌四头肌参与共同维持膝关节的稳定。

通过对下肢主要肌群进行IEMG测试,可以看出:正常人双桥运动肌四头肌和腘绳肌同时收缩,且双侧对称。

偏瘫患儿患侧屈伸肌肌力明显低于健侧,除健侧肌直肌外,其余健侧屈伸肌肌力也都低于正常人。

偏瘫程度越轻,双侧肌力越高,完成桥式动作的质量也越高,说明此动作是有锻炼肌力,控制膝关节,预防肌无力的作用。

屈伸肌的IEMG结果证实,这种屈膝、足踝背屈下伸髋动作不会诱发下肢协同模式出现。

在这一动作下小腿肌肌力变化不明显,说明小腿肌没有明显的肌肉收缩,仅起到支撑作用。

因此不会出现小腿腓肠肌痉挛。

5.3稳定踝、膝关节:提高踝、膝关节周围肌力。

对踝关节起稳定作用的为跟腱、胫前肌腱、伸拇、伸趾长肌腱、第三腓骨肌腱、胫后与屈趾肌腱、腓骨长短肌腱,这些肌腱的协调活动可以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

建立患侧屈膝,足背屈的空间位置觉。

5.4促通平衡:脑瘫患儿由于脑功能损害,加上各种反射的异常,肢体间协调控制能力的异常及可能出现的本体感觉障碍、视野缺损使平衡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

脑瘫患儿坐位时常易向患侧倾斜,说明躯干肌力低下、髋关节无控制能力,从而不能达到坐位平衡。

采用不同方式的桥式运动,通过对健侧肢体的主动和抗阻运动,促进产生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来调动患侧肌肉的收缩反应,同时提高患儿对患侧肢体的注意,加强感觉信息的传入。

这样可以促进患儿下肢、躯干肌肌力的恢复,提高髋关节、膝关节的稳定性,为患者下一步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6桥式运动训练中仍存在的问题6.1对于成人偏瘫患者,桥式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可根据病人情况,将三种桥式训练方法分别组合进行,2次/d,每次完成10组,每组10次。

但脑瘫患儿较成人患者年龄小,耐力差,自控能力、配合程度及情况稳定程度差别较大,不能照搬成人模式。

最佳训练程度、频度、关节动度、动作组合的制定完全依靠治疗师经验,难以用客观标准衡量,发挥最佳效果。

6.2桥式运动的适用人群仍未见详细报道,其治疗方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考证。

脑性瘫痪虽然其脑部损伤是非进行性的,但运动障碍表现却可随年龄而变化。

而且脑瘫儿童除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外,32%-75.58%合并智力低下,44%-73.55%语言障碍,18%-31.6%听力障碍,16%-20%视觉障碍,15.6%癫痫等。

这些并发障碍都可能阻碍桥式运动这种主动运动的完成。

患儿可借助肌肉控制能力训练来达到目的,桥式运动训练主观能动性较强,对加强膝关节控制能力、骨盆控制能力、肌力、协调性和运动控制能力有效满意的康复效果,可较好地提高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站立与步行功能。

但肌肉控制能力训练对运动功能基础、语言、智力有一定的要求,适用于年龄较大、有一定运动功能基础和语言智力较好的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

6.3健侧的代偿问题偏瘫患儿开始康复训练时,一般都先做“双桥运动”,大部分患儿都能做双桥运动,因为健侧下的代偿作用占了很大部分。

但是这样势必延缓患侧下肢功能的恢复速度。

通过对各种桥式运动静止时双下肢对地面的最大支持力的定量分析可见患侧用力明显显小于健侧,表明做双桥运动时,健侧代偿作用很大。

而做单桥时,患侧用力明显增加,为增加患侧髋关节运动控制,在做双桥运动时应该在抬起臀部时,让患者把健侧足从治疗床面上抬起来,这样所有的重量都落在患侧上。

能做单桥时,应多做单桥运动,这样将加快患侧下肢功能的恢复。

可通过生物反馈技术,如肌电反馈、力反馈等方法在进行桥式运动时把双下肢用力情况通过视听方式及时反馈给患儿,有利于患儿偏瘫侧髋关节运动控制的恢复。

6.4疗效评价桥式运动涉及抗痉挛,增加肌力,改善多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促进脑血流量,促通平衡,改善步态等多方面作用,因此对其效果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也是多方面的。

粗大运动方面包括粗大运动功能评价表(gross motor functional measure,GMFM)坐位项、站立项、走等项目,Bery平衡量表(Bery balance scal,BB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