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十年发展路 从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革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系统之一。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1.1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孝道、仁爱和礼仪等传统价值观。

1.2 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3 科学技术教育的萌芽在古代,中国也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如数学、医学等领域逐渐形成。

二、近代教育2.1 西方教育的引进近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如学堂、学校等,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2 教育改革的探索近代中国也出现了一些教育改革的探索,如新学、新式学堂等,试图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2.3 教育思想的碰撞近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也经历了多次碰撞,如民族主义教育、现代教育等,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教育3.1 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现代中国建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

3.2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现代中国也在不断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教育公平性。

3.3 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教育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四、教育改革4.1 课程改革中国教育系统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2 教育评价改革中国也在进行教育评价改革,从传统的考试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3 教育体制改革中国也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如推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

五、未来发展5.1 人才培养的重点未来中国教育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5.2 教育公平的提升未来中国也将继续加大教育公平的力度,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指标架构、建设成就和优化路径——《教育规划纲要》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指标架构、建设成就和优化路径——《教育规划纲要》十年回顾与展望

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和基本载体,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不仅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实施。

《教育规划纲要》作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及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作出决策部署和统筹安排[1]。

自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教育战线全体同仁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不断达到新高度。

在《教育规划纲要》收官之际,从指标架构、建设成就和优化路径等角度对近十年来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行回顾、总结和思考,旨在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区域实际、遵循教育规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高质量建设路径,给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国答案”。

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指标架构(一)终身教育概念提出与发展演绎终身教育作为一个思想引领和发展方向,已经深深融入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之中,并成为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终身教育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史密斯(A. L.Smith)提出、由B.A.耶克斯利(Basil Alfred Yeaxlee)倡导使用,直至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才明确“终身教育”的概念作者简介王敬杰(1982- ),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学校管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学校课程开发和学校文化建设(北京,100088)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重点项目“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GYB2020009),主持人:孙诚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指标架构、建设成就和优化路径——《教育规划纲要》十年回顾与展望王敬杰摘 要 构建以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公共学习建设、终身教育立交桥、宽进严出学习制度、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化为基本指向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指标架构,在此框架内,近十年来,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体现在理念落地及体系建设深化、“立交桥”搭建融通多元、资源库建设开放综合便捷、服务供给更具主体性针对性、培训服务系统不断升级优化,但仍存在认知不够明确、支持机制匮乏、落地举措虚化、全域协同无力等问题。

2012至2022十年发展史

2012至2022十年发展史

2012至2022十年发展史2012年至2022年十年间,我国发生着多种多样的变化。

这十年里,不仅有经济发展,更有社会发展,改革开放阶段,让中国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2012年,中国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GDP增长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一年,中国发布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推出政策发展新能源,改善就业水平,并通过对外开放的策略拓宽经济结构,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同时,中国也实行党和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党的管治和社会管理。

201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较强势头,GDP增长7.7%。

中国在教育和科技领域下达政策,推动了教育改革并加大科技投资,实现了教育、科技、文化和体育的综合发展。

同时,中国支持西部大开发,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实现财税体系改革,改善和谐社会的基础。

2014年,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

实施政策,改革金融体系,实施赤字裁减,推进改革开放,实施科技改革,发展新能源,强调创新经济,取得了良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效果。

2015年,中国发展进入了转型期,GDP增长6.9%。

中国制定了脱贫攻坚计划,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实施了大力发展沿海地区的政策,改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社会服务,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作,改善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

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7%,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实施了互联网+改革,促进了政府和市场的联动,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了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

2017年到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稳中有升,GDP增长分别为6.9%和6.6%。

中国主攻智能制造、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领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保障数字经济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宏观调控、加强金融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9年,GDP增长6.1%,中国经济实现了“增量”和“质量”的趋同发展,实施了包括金融和社会保障改革、城乡完善改革等的政策,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阶段 特征 概况 措施:①建立人民教育事业;②毛泽东提出教 建国初 奠基 育方针:全面发展;③建立两种教育制度。 期 成效:①形成较完整教育体系;②培养大 十年建 批高素质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设时期
“文革” 挫折 时期
表现:①师生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 ②停课闹革命;③废高考,招工农兵学员。 影响:①使中国教育受极大破坏,②专门人 才奇缺,③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④与发 达国家差距拉大。

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的女儿宋彬彬。把一枚红卫 兵袖章给毛泽东戴在了左胳膊上。毛泽东问她叫什么名? 宋彬彬回答后,毛泽东说 :“是不是文质彬彬的彬?”她 说 :“ 是。”毛泽东说 :“要武嘛。”从此,她改名为宋要 武。此后,一些人纷纷效仿,把所谓带有“封、资、修” 色彩,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名字,例如什么“梅、兰、 竹、云”、“春、夏、秋、冬”的,或者带有孔孟之道 特征的“仁、义、理、智、信”等等,都改为“革命化” 的名字,哈尔滨市的五条街光仁、光义、光礼、光智、 光信改成了光明、光辉、光芒、光耀、光华。上海某工 厂有个人,早先是资本家,名字叫“养民”。说资本家 养活了人民,反动透顶。全厂日批夜斗他,并勒令他将 名字改成了“民养”。有位中学教师名“念修”,“想 念修正主义!”全校大会批斗后,学生把他押到派出所, 改成了“仰东”。本意是“敬仰毛泽东”,但其实念起 来是“养东”,“养活毛泽东”。幸亏无人追究,否则
修正主义 逼使它的敌人披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篡改、否
定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





伯恩施坦 在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施坦公然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 正”,亦称伯恩施坦主义。伯恩施坦之后,主要代表是考茨基。修正主义用资产 阶级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哲 学上背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鼓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在政治经济学 上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否认资本主义制 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政治上宣扬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 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诱 骗工人群众为谋取暂时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否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 为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的而奋斗的任务。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帝国主 义时代的到来,曾在欧洲各国泛滥一时,成为一种国际现象。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旗帜,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同 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修正主义集团背叛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主持召开了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 会。会上,赫鲁晓夫抛出“三和”(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平竞赛)路线,歪 曲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并在所谓“反对个人 迷信”的幌子下大反斯大林,竭力丑化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推行一整 套修正主义路线。1958年底,赫鲁晓夫又使用阴谋诡计夺取了苏联部长议会主席 的职位。1959年他通过苏共“二十一大”进一步推行修正主义,清洗老布尔什维 克,最终在一九六四年被迫下台。 另一位修正主义头子勃列日涅夫取代了其职位,因为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 限主权论”和“社会主义大家庭论”等有利于苏联扩张领土权力的理论,歪曲 “国际主义”精神,所以,又叫当时的苏联是“社会帝国主义”国家。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修正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位期间,用激烈语气攻击侮辱 斯大林,进而否定列宁,否定十月革命,否定无产阶级专政。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改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教育的起源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的兴起、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的起源与古代教育1.1 私塾教育的兴起在古代,教育主要由私塾负责。

私塾是由有学问的人创办的,他们教授儿童基础知识和礼仪道德。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个体素质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官学的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学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官学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墨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1.3 科举制度的实施宋代开始实施的科举制度,使得教育开始与官员选拔挂钩。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更加规范化,培养了一批才德兼备的人才,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近代教育的兴起2.1 西方教育的引进近代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为了强国富民,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

西方教育的引进使得中国教育开始与世界接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2.2 传统与现代教育的碰撞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传统的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新的学制和教育理念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探索。

2.3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多元化,涌现出了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方案,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育体制的改革3.1 新中国教育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新中国教育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的分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

3.2 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学扩招、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至今。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以适
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民的教育需求。

以下是对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
概述:
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普及(1949年-197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对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大
规模发展的努力。

在这个阶段,政府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他们增加了教育投资,建设了更多的学校,并且
制定了教育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第二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1978年-1999年)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因此对高等教育
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在这个阶段,中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体系,提高
大学的数量和质量。

政府投资增加,大学扩招,学科设置不断丰富,
国外高校合作交流也逐渐增加。

第三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
关注。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学校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并加强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支持。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
教育中的应用,并通过推动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提供更多灵活的学
习方式。

上述对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概述显示了中国教育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逐步提高了教育普及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尽管在教育资源
均衡、教育改革深化和教育质量提高等方面仍然面临挑战,但中国政
府一直致力于不断改进教育体制,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教育传统。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现今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全面展现中国教育的成长与变革。

二、古代教育:儒家思想与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孔子始,儒家思想在中国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

强调道德修养、人文教育和君子的培养,为古代中国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也为普及教育、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私塾与官学:除了官方设立的学堂外,民间私塾也十分普及,成为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补充。

古代的女子教育:儒家思想中对女子的教育有所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经典的传承:古代中国的教育非常重视经典的传承,如《四书五经》等,这些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近代教育:西方影响与变革西学东渐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教育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向现代化转型。

教会学校的兴起:基督教会在近代中国创办学校,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新式学堂的创办: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留学生与现代教育:大批留学生前往欧美、日本等国学习,他们回国后为中国现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冲突与融合:在西方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四、现代教育:国家主导与多元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主导的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

“文革”时期的教育停滞:“文革”期间,中国教育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复兴: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

民办教育的兴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办教育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十大事记

中国教育十大事记

中国教育十大事记1.引言1.1 概述中国教育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支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教育的十大重要事件,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建设。

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普及教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教育的机会,这项政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开始注重质量和创新,推行了开放政策,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

这一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育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教育的第三个重要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数字化教育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教育借助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数字化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教学工具。

同时,数字化教育还促进了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

教育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事件,每个事件都对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回顾中国教育的历史,了解这些事件对教育的贡献,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中国教育的十大重要事件。

下面将对每个事件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个事件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中国建国以来的伟大成就

中国建国以来的伟大成就

中国建国以来的伟大成就
1. 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成就源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和坚定的市场经济方向。

2. 教育进步:中国的教育水平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在,中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力投入,学校数量、师资力量和学生数量都比过去多了很多。

同时,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使得中国的青年人得到更加优秀的教育。

3. 科技创新:中国自主研究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产品,如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卫星导航等。

经过不断的创新,中国正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4. 社会治理: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治理政策。

这些措施包括扶贫、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有效地提高了中国的国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水平。

5. 环境保护: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从过去的忽视逐渐转变为重视。

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推行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政策,建立了一系列环保机制,有效地改善了环境质量。

优质均衡_中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向

优质均衡_中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向

优质均衡_中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向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特别是义务教育领域的发展得到了广泛关注。

一方面,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石,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提高整体人力资源素质、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义务教育在一些不发达地区仍然面临着落后的设施、缺乏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偏低等挑战。

为了推动中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

一、均衡发展是优质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前提条件。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在东部地区相对发达的城市有着较高的教育质量,而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则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等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先,加大教育投入。

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

此外,还加大对贫困地区家庭的资助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优化政策措施。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的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从教。

同时,还加强对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最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化各地的教育资源配置,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

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通过调整学区划分、增加学校规模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优化校际合作、增加农村学校的资源和设施等方式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二、优质教育是均衡发展的目标优质教育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

为了实现优质教育,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还需要注重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首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艺术等多方面的培养。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改革开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古代教育1.1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强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2 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培养了大量的文化精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3 私塾教育的兴盛:私塾教育成为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由私人或地方政府设立,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和官员。

二、近代教育2.1 西方教育的传入:近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包括传教士学校和学堂,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2.2 新式学堂的兴起:近代中国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洋务运动中的船政学堂和北洋大学堂,为培养现代化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2.3 洋务运动对教育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引入了西方科学知识和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工程师和技术人才。

三、现代教育3.1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

3.2 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建立: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实行全民教育,推动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发展。

3.3 科技教育的兴起:中国注重科技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四、改革开放4.1 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4.2 职业教育的兴起:改革开放后,中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

4.3 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使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促进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5.1 提高教育质量: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党的领导: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5.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6. 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7. 坚持教育国际化: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8. 坚持依法治教: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保障教育公平,维护教育秩序。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进教育国际化,依法治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中国教育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储朝晖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相对漫长的过程,史学界将1861年筹办京师同文馆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点。

其间经过创办船政和实业学堂、建设大学堂、废科举兴学堂、建立学部和学制,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备。

在锐意改革和不断进取中,中国教育思想和内容、方式、方法进入现代教育体系。

对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界定这十年,教育在现代化方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确认了中国教育仍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同时,依据新阶段的条件阐明了战略背景、总体思路、战略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界定的教育现代化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实施教育现代化取得新的业绩十年来,教育系统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 年夏, 高考制度被废止。 (3工农兵学员 ”,大学教育水 平下降。
3.影响 (1)“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 大大下降。 (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其 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重点)
2.探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得与失,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 深刻含义。(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过渡时期 (1)措施: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 人民教育 事业。 (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 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 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 方向前进 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
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欲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我国建立起( )
A.义务教育
B.半工半读教育
C.成人教育
D.业余教育
B [由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B 项符合题意。]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措施:在发展全日制 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 度。 (3)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 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 的建设人才。

高校教师师德教育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答案

高校教师师德教育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答案

高校教师师德教育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答案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是高校发展的核心,也是关键内容。

A.教育管理骨干队伍B.综合管理服务骨干队伍C.党务群团骨干队伍D.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参考答案:A2 .本讲提到,大学为社会提供的毕业生中()是本科生。

A.57%B.67%C.77%D.87%参考答案:D3 .本讲提到,()要建立“一个面向未来新世界的高等教育”,“构建21世纪公平、低成本、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A.英国B.美国C.德国D.印度参考答案:D4 .本讲提到,()是重要的民生,也是将来人才培养最大的红利。

A.医疗B.教育C.金融D.科技参考答案:B5 .根据本讲,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任务,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过10年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B.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C.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D.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参考答案:A6 .我国国际出口带宽以()为首。

A.中国移动B.中国联通C.中国电信D.中国铁通参考答案:C7 .本讲认为,美国属于四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的()。

A.通识专业B.通识教育C.专业通识D.专业教育参考答案:B8 .根据本讲,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更高目标是()。

A.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B.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C.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D.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参考答案:D9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系统性因素、偶发性因素,其中,偶发性因素的特点是()。

A.容易发现但不容易解决B.长期起作用C.不太容易发现D.经常影响教学质量参考答案:C10 .研究可以把以前的经验变为有效的东西,随着实践工作的进行,人们会积累很多经验。

其中,经验的优点是()。

A.经验可以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B.经验来源于实践C.经验是此时此地的产物D.经验是万能的11 .根据本讲,()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

.请简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

.请简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

.请简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教育事业中拥有绝对领导地位,确保教育体系服务社会主
义建设。

党的领导通过明确教育方针、政策,引导教育发展方向,并在教育机构中建立党组织,推动教育事业与社会主义事业相互促进。

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培养
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内容中具有重要地位,确保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基础。

3.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
素质。

推动教育从传统的注重知识传递转向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的方向发展。

4.促进教育现代化: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

建设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5.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针对市场需求,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培养适
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紧密结合。

6.推动教育公平:力求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实现教育公平,减少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教育
差距,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7.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分享教育资源,吸收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和经验,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提升。

8.这些基本途径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框架,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十年发展感悟

中国十年发展感悟

中国十年发展感悟每当我们谈起中国的十年发展历程时,总会有不同的感受。

回首走过的十年岁月,一路的风雨坎坷,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这个曲折而又光辉的过程,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崛起和奋进的艰辛历程!然而,中国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在逐步提升,而“创新”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每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创新,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实际行动。

它不仅关系着企业的前途,而且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所以创新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

几年来,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将自己的梦想与祖国的明天相连接。

让同学们在积极参加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并带领同学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勇攀高峰。

近年来,我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许多活动,如: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创新的舞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改变了老师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整个校园内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做第一的良好氛围;国旗下讲话活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学习,努力拼搏,为自己的梦想和中国的腾飞而努力。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创新带给他们的快乐,我校还组织开展了“爱心大舞台”义演活动,为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假期读书活动,通过一些学者、作家的经典著作,来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为他们插上创新的翅膀;班级设计团队活动,让同学们学会与人交往,增强集体凝聚力……在我们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基本满足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崇尚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并将其贯穿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可以说,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祖国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育的创新,我们要想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作为祖国的希望之星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轨迹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磨难和不断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但他们也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

本文将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轨迹。

一、经济建设从1949年起,中国进入了经济建设时期。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大力进行国有企业的建设,这些企业在当时的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了1970年代,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采取市场化改革措施,使国有企业逐渐转型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这样的改革和转型让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到了21世纪,中国经济逐渐从执行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过渡涌现出了众多现代化企业和新兴行业,如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高科技领域。

中国的GDP也在这个时期实现了井喷式增长,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亿万富豪,以及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这些造就了中国瞩目的经济成就。

二、科技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国内创新的投资。

通过对海外技术和专家的引进,大幅提高了国内的科技水平和能力。

中国的独立创新越来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2017年,中国领先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游戏和移动支付等领域的科技企业,在全球科技领域中排名居前。

随着互联网、电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中国在其他领域也有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如新能源、生物技术、高速铁路和航天技术等。

三、教育改革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1985年,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全面推行。

改革以江苏、广东、福建为首推动了校长、教师的绩效考核,开放了多种不同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教育行业,通过改革引进应试教育以外的教学方式和拓展生源,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国知名大学也先后采取了此大胆的改革方案。

近些年,海外名校研究项目入驻中国,中美交流中学也在中国开展,开启了中国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四、文化交流尽管有过先前的纷争,中国始终坚持并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读书心得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读书心得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读书心得1.引言1.1 概述中国教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其发展方向对于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面对如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全球竞争态势,中国教育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中国教育的概况可以说是充满了喜与忧。

一方面,中国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普及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得到相对均衡的配置,教育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一方面,中国在国际学术竞赛中屡屡取得高分成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成果,值得骄傲和肯定。

然而,中国教育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第一,教育公平性问题仍然存在。

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

第二,应试教育模式一直存在,学生的记忆和应付能力被过度强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存在不足。

第三,学科结构和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用技能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育资源的配置也需要更加均衡,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给予每个孩子,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个人的读书心得是,在如今社会变化如此快速的时代背景下,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份好工作,更是为了让自己可以适应社会变化,实现个人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终身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中国教育之路需要朝着更加全面、均衡、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而个人则应该重视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适应社会的变革。

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向良性发展,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初期的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再到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这一路走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基石。

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普及教育,优先发展基础教育。

在这个阶段,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加快了对农村地区的普及教育建设,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方针发生了较大变化。

面对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教育逐渐转向多元化发展。

在这个阶段,我国开始鼓励私人投资兴办教育机构,引入外资,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同时,也加快了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建设。

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全面深化改革。

在政府号召下,教育机构和企业开始探索创新性教育模式,推动教育转型升级。

此外,政府也开始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实践性教育的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是在国家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时代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

未来,教育方针还将持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十年发展路从"有学上"到"上
好学"(组图)
2012-11-08 09:56 来源:中国妇女报王慧莹
[打印本稿] [字号大中小]
义务教育免费让每个孩子公平成长
“两免一补”让更多儿童回归课堂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儿童受教育权得到充分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这是党和国家的郑重承诺。

曾经,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无奈止步课堂外,让人痛心;如今,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快乐坐在教室,让人欣喜。

十年间,中国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

再穷不能穷教育
2008年9月1日,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这意味着中国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

“免费”,让许多孩子,特别是贫困家庭儿童圆了上学梦。

1986年,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经过不懈努力,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目标。

但是,受各种条件限制,当时在西部一些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比较低,实现“两基”的任务依然艰巨。

越是艰难困苦,越不能退缩,在神州大地的蓝天下,中国教育迈着步伐毅然向前。

2004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在西部打响。

经过4年艰苦卓绝却卓有成效的努力,到2007年,如期完成西部“两基”攻坚,西部地区
“两基”人口覆盖率达98%;各省份初中毛入学率超过规划提出的90%。

西部“两基”工程的实施,充分保障了贫困地区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加快推进了“两基”的全面实现。

再穷不能穷教育,10年来,一项项举措,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越来越多儿童的受教育权得到保障。

2006年,国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为在西部农村率先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项政策惠及了5000多万名西部农村中小学学生,使近20万名因贫困辍学学生返回学校。

蒋波出生于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全家年收入不足2000元。

2006年,受益于“两免一补”政策,在初中阶段减免了学杂费、书费,每学期还领取60元的补助,最后顺利圆了读书梦。

2007年春,“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惠民政策,推广到中东部地区40万所农村中小学的近1.5亿名学生,照亮了亿万家庭。

据相关统计显示,中央、省级财政专项补助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21%提高到2007年上半年的近30%。

学生及家庭的负担得以减轻,保证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农村娃欢欢喜喜进学堂的情景随处可见。

2008年秋季学期起又一重大举措让人民感受到国家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惠及面覆盖全国2.59万所城市中小学的2821万学生。

这一年,中国教育完成了百年夙愿,全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从根本上保障了儿童受教育权。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10年来,“有学上”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在新的起点,“上好学”是儿童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一直以来,很多地区教育质量一直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资源配置的较大差距而影响。

同一片蓝天下,让儿童平等接受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

在呼声中,又一惠民政策为保障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增添了一抹亮色。

2006年针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教师素质不高、补充困难等问题,教育部等四部门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

“老师,我很喜欢你的课,谢谢你!”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先锋中学学生贺艳青,给学校新来的特岗教师董双雪写了这样一张字条。

“有时,学生会为我轻轻拍掉衣服上的粉笔灰,我感到很温暖。

”从云南大学毕业后,董双雪和130个特岗教师
一起通过考试来到寻甸山区学校任教。

参与特岗教师招聘的寻甸县教育局干部老郭非常激动,他说,获聘的大学毕业生素质都比较高,适应能力也很强,他们会给边远乡村的孩子带来很多新变化。

“我们的农村娃终于有了好老师!”
教师引进来了,如何留住?2009年起,国家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2010年、2011年,中央还安排资金20亿元,专门用于改善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条件。

各地也都开展了改革工作,农村教师收入得到保障。

6年来,国家特岗计划共招聘23.5万名特岗教师,赴22个省区、1023个县、2.8万所农村学校任教。

服务期满特岗教师连续3年留任比例均达87%以上。

宽敞的教室、丰富可口的午餐……这一幕幕,在学校,已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儿童正在享受着一项项惠民工程所带来的实惠。

2001年~200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累计投入约430亿元实施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惠及全国6万所中小学,基本消除了危房校舍的安全隐患。

2004年~2007年,100亿元被投入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覆盖了中西部950多个县,满足了200万名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197万名学生的寄宿需求……
这些举措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效地缩小了义务教育的区域、城乡以及校际之间的差异。

让更多女童回归课堂
“免了学杂费,省下了几百块钱,减轻了我们家长的负担,也可以让孩子少遭点罪了。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韦金磊的母亲这样说,小金磊从此再也不用像以往那样利用课余时间捡拾旧报刊和饮料瓶来换钱攒学费了。

他的课余时间开始充满欢歌笑语,他将与城里孩子一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浴义务教育普惠制的阳光……
小金磊只是众多随迁子女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2007年,中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约有1.5亿人,随迁子女大约600万人,还有约2200万人留在家乡,他们占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7%。

当这一庞大的流动人群在为儿女的教育问题担忧时,党和国家及时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近年来,党和国家根据“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使进城农民工子
女就学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地方政府又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取消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就学的借读费,把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纳入到城市整体教育发展规划中等。

10年来,党和国家对儿童教育支持的金额一年比一年大,支持的项目一年比一年多,儿童入学率也一年比一年高。

法律是保障儿童受教育权的最好措施。

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案里,从法律的层面保障了进城务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随后,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2012年9月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时透露,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9.4%是在公办学校就读。

应当说现在初步解决了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女童是弱势儿童群体中的弱势。

在农村,受家庭贫困和陈旧观念的影响,女童失学率、辍学率比例偏高。

“春蕾计划”为帮助女童应际而生。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兰天秀出生在一个农民之家。

因家境贫寒,就要上三年级的兰天秀只好辍学回家。

辍学后,每天看到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兰天秀的眼里无数次地涌出
泪水:“我想上学!”正当兰天秀处在失学的阴影时,“春蕾计划”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援助之手。

兰天秀是幸运的,但不是唯一的。

从1989年起,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春蕾计划”以来,截至2007年,这项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事业已经募集到6亿多人民币,帮助170多万女童回到课堂。

10年来,“教育免费”、持续加大义务教育资金投入以及向贫困地区倾斜的一系列惠民之举,不仅仅保障了儿童的受教育权,更为儿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坚信,中国儿童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