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区别词义、词类的方式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马氏文通》是今天所熟知的最古老的汉语词典,于近代著名学者马政炜整理而成,是一部古代汉语学习和研究的杰作。
它对于汉语词类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如下:
一、首先,《马氏文通》系统的分配了汉语的词类,它把汉语的词类分为了四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并且,该类别下的词条还细分出更多的小词类别。
二、其次,《马氏文通》总结出汉语中多音字的不同意义,它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清晰地区分开了多义字、多义词和歧义词,促进了汉语词类研究的深入。
三、此外,《马氏文通》扩展了汉语中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它详细地解释了这些术语的实际意义,以使读者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为汉语句法规则研究指明方向。
总而言之,《马氏文通》为当今汉语词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它使学者有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加深了对汉语句法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汉语词汇的分类,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试论《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区别词义、词类的方式
试论《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区别词义、词类的方式本文主要讨论了马建忠《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从马氏所举的101个例子中,归纳出古人通过辨音来区别词义和词类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变声、变韵、变调和复杂音变。
马氏通过动字辨音,引导读者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可通过辨音构词,并深入地讨论了动字和非动字的辨音别义。
标签:动字名字静字状字变声变韵变调一、前言马建忠在“动字辨音”部分所涉及的“异韵”“音异”都是讲音变的别义方式。
古人通过变声、变韵、变调三种方式来区别同形异音字的词义和词性。
动字辨音所讨论的主要是以音异来说明动字既类的性质,同形音异的动字,如何区分外动、内动、受动,也就是区分及物或不及物动词。
马氏认为音异不仅可以区分动词小类的性质,还可以用来辨别词类,即音异而词类不同,如动字和静字的不同可以通过音异区分。
孙玉文(2000)指出,古汉语的变调构词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简单的变调构词,即构词只牵涉变声、变韵或变调的其中一项;第二类是复杂的变音构词,音变构词涉及声、韵、调中两个以上的音素变化。
综合马氏在“动字辨音”所举的例字,我们发现他的音变构词同时涉及这两类的音变方式。
以下将依据马氏所举的例字进行解释何谓动字辨音,及如何通过音变来区分词义、词性。
二、变声变声构词指的是改变声母的读音以区别词义和词性。
“背”字有两读,“背”一读:“《唐韵》补妹切,帮母,队韵,去声。
”马氏指是“名字”,如“背,补音促,脊也。
”《玉篇》:“堂北曰背。
”《诗·卫风·伯兮》:“言树之背。
”古“北”“背”通用。
在“动字假借”一节中,马氏把《襄十九》:“遂东太子光”的“东”字看作假静字即动字,然而在此例“背”字为北面中,却认为“背”是名字,故表方位的词属静字还是名字,此处不好判断。
“背”二读:“《广韵》蒲妹切,并母,队韵,去声。
”马氏认为并母的“背”字为外动字,意即“违也,弃也”,如《书·太甲》:“既往背师保之训。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词的分类体系是什么?分类标准有哪些?分类体系是什么?谈谈你自己的认识《马氏文通》的分类体系1分类标准《马氏文通》后续中层写到“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形成者也,惟字之在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论夫句读焉。
”由此可见,马氏划分词类的目的是为讲清句法,或者说是为了更好地分析语句结构也就是马氏之“句读”。
根据其划分此类的目的可以断定《马氏文通》的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其分类标准自然也应该是语法标准。
由于在《马氏文通》中多次提到“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等等,也在许多地方以意义为标准给词类下界说。
所以,由很多语法学家认为马氏是按意义划分此类的。
但是若全面分析《马氏文通》,会发现其分类标准确切地说应该是用以意义为基础,以语法为主导的原则给词分类的。
通过统计,我们看到马氏的意义标准只在为实字或部分实字小类下界说时才使用,而马氏用语法标准对汉语的词汇进行了系统地分类,2分类体系《马氏文通》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分类法,把字分为虚实两大类。
实字五类:名字:普通名字(集合名字和抽象名字)和专有名字代字:指名代字、接读代字、询问代字、指示代字静字:象静和滋静动字:外动字、受动字、内动字、同动字、助动字和无属动字状字:连绵形式重言重言加“尔”实词后加“然”“尔”“如”“乎”如、若+名、静、读+然“犹”“惟“若”“如”名、动、静假借作状语者盖,甚虚字四类:介字:之、于、以、与、为、由、用、微、自连字:提起连词、承接连词、转连词、推拓连词助字:传信助词、传疑助词叹字3我的认识我认为《马氏文通》的字类体系基本符合汉语实际,虽然其总体架构是模仿西洋语法的,但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语词类体系与《马氏文通》的字类体系基本相同。
《马氏文通》划分词类虽然主要依据词义,但也充分认识到了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但是《马氏文通》划分词类,一方面从意义出发,另一方面又拘泥于词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便使作者经常陷于矛盾之中而不能自圆其说。
《马氏文通》的修辞意识
马氏文通》的修辞意识《马氏文通》一直被视作中国现代语法学乃至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然而,我们还认为,《马氏文通》也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萌芽之作,因为它通篇不仅“常常要涉及修辞”,而且往往以修辞为旨归:“抉前人作文之奥,开后人琢句之门”。
也就是说,《马氏文通》有着自觉的修辞意识,不仅揭示汉语的结构规律,而且还揭示其动态的修辞功能。
一、句法修辞《马氏文通》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字无定类”。
《文通》说:“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文之文义何如耳”,“夫字无定类,是惟作文者有以驱遣耳”。
对此,后来不少学者给以批评。
如何容在《中国文法论》中说:“它既然有其‘本为'之类,还不说是有定类吗?既说是字无定类,又按有定类来讲,这就是自相矛盾了。
” 吕叔湘等也认为“马氏的字类假借说与字无定类说是矛盾的。
它在讲字类假借时,常常说某字本何类”。
等等。
然而我们认为,如果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却并无不妥。
首先,马氏明确指出字有类:“字类凡九,举凡一切或有解,或无解,与夫有形可形、有声可声之字胥赅矣。
”这是从语法的角度说的,而“字无定类”的前提是“上下文文义”和“作文者驱遣”,这明显是从修辞的角度说的,不在同一平面,何矛盾之有?至于“字无定类”和“字类假借”不也是字类在语法与修辞中的不同体现么?如果从修辞的角度来谈,《文通》的好多认识都谈的是修辞问题。
《文通》谈字无定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字数类”,二是“字类假借”。
第一种多属兼类和同音现象,第二种则大都是修辞上的“转类” 现象。
如在“动字假借五之一”中列举了名字、代字、静字、状字假借为动字的大量例证,既有语法说明,也有修辞评价。
如引用《谷梁传?僖公八年》之“言夫人必以其氏姓,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辞也,非正也。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作者评曰:“‘夫人'‘卒葬'四字,用如外动,奇创。
浅谈_马氏文通_与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之比照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W7M;5:K 7J B<5[< \76:@<75:K L7KK?G?
O71 % WM5? %&&’
浅谈《 马氏文通》 与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之比照
陈燕玲
) 龙岩一中,福建 龙岩 .!/&&& ,
摘要: 纵观汉语语法发展史, 将《 马氏文通》 确立的词类划分标准与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相 比照, 结果发现马建忠提出的词类划分标准, 即以意义和句法功能为标准, 至今仍是现代汉语划分词 《 类的主要标准。 由此可见《 马氏文通》 确立的汉语词类体系及词类划分标准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马氏 》 文通 在汉语语法史上的重要影响亦可见一斑。 关键词: 马氏文通; 现代汉语; 词类划分标准; 实词; 虚词 文献标识码: 2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0(/!1 % (&&" + /3*3 ) %&&’ , &% + &&!" + &. 45 6789:;<=75 >?@A??5 B: CD< E?5 F75G :5H H<I<H<5G 6;<@?;<75 7J A7;H 6K:== <5 87H?;5 LD<5?=? K:5GM:G? L0NO P:5 + K<5 ) O71 ( B<HHK? C6D77K 7J Q75GR:5S Q75GR:5S TMU<:5S .!/&&&S LD<5: , !"#$%&’$( Q77V<5G >:6V M975 @D? G;:88:@<6:K H?I?K798?5@ D<=@7;R 7J LD<5?=? K:5GM:G?S @D? :M@D7; B: CD< E?5 F75G” A<@D @D:@ 7J D:= 6789:;?H @D? H<I<H<5G 6;<@?;<75 7J A7;H 6K:== ?=@:>K<=D?H >R“ 87H?;5 LD<5?=? K:5GM:G? :5H J7M5H @D? H<I<H<5G 6;<@?;<75 7J A7;H 6K:== 9M@ J7;A:;H >R B:W<:5 + XD75GS @D:@ <= S @:V<5G =?5=? :5H G;:88:@<6:K JM56@<75 := @D? 6;<@?;<75 =@<KK ;?8:<5= @D? 8:<5 75? <5 87H?;5 LD<5?=? K:5GM:G? AD?5 H<I<H<5G @D? A7;H 6K:==1 FDM= 6756KM=<75 D:= >??5 8:H? @D:@ @D? A7;H B: CD< E?5 F75G”:;? YM<@? =6<?5@<J<6S :5H <@ D:= 6K:== =R=@?8 :5H H<I<H<5G 6;<@?;<75 ?=@:>K<=D?H >R “ : G;?:@ <5JKM?56? 75 G;:88:@<6:K D<=@7;R 7J LD<5?=? K:5GM:G?1 )*+ ,-%.#( B: =D< E?5 F75GZ 87H?;5 LD<5?=? K:5G5:G?Z H<I<H<5G 6;<@?;<75 7J A7;H 6K:==Z 57@<75:K A7;HZ JM56@<75:K A7;H 世界上的语言, 据统计有五千多种, 而各有其自 身的语法结构特点。语言学界一般把这些语言分为 孤立语、 粘着语、 屈折语、 复综语四种。 汉语属于孤立 语。 所谓孤立语, 即缺乏词形变化, 但词的次序很严, 不能随便更动, 虚词的作用很重要。也就是说, 词序 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这也是汉语与 印欧语截然不同之处。然而, 我国第一部语法书 《 马 氏文通》 却又是模仿西方语法而诞生的。 马氏认为汉 “ 语与西方 “ 皆有一定不易之律” , 其大纲盖无不同” , 于是在比拟西文八类词的基础上,加上汉语独具的 助词, 把汉语的实词、 虚词两大类分为名字、 动字、 静 字、 代字、 状字、 介字、 叹字、 连字、 助字等九类。 那么, 马氏是如何把汉语的词归入到这九类之中的呢 - 也 就是说,马氏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划分词类的呢 #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 陈燕玲 ) (*!’ + !" ,, 女, 福建龙岩人,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马氏文通》所运用的比较法和变换法
《马氏文通》所运用的比较法和变换法
《马氏文通》是一部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词典,是汉语言文字方面着名的古董。
它从明清末被编撰之后,历久弥新,受到海内外汉学家的肯定。
据史籍记载,《马氏文通》实行了比较法和变换法,它的意义重大。
比较法是指通过对比字典中和异文字、异义字的不同之处而实现学习或记忆,
可以很快掌握异文字、异义字的读音、本义以及略读形式,更有助于把握汉字文字的发展历史。
变换法是人们在书写异文字、异义字时,可以帮助记忆、快速书写的方法,可以快速书写异常繁复的文字,也有利于书写的上的规范。
无论是比较法,还是变换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做到快速熟悉
和记忆文字,并且能够更好的了解文字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文字文化的传承。
今天,我们可以感谢《马氏文通》给我们带来的比较法和变换法,它对文字文化的发展可谓有着重要作用。
《马氏文通》与现代汉语实词词类对比
“ 不知 鞍 马之勤 ,道 途之远 ”中的 “ 勤 ”“ 远 ”作 者视 为静 们今 天看 来 ,这 类结 构应 是状 中结 构的偏 正短 语 ,而非双
为 中心 语 的偏 正 结构 ,就 像 是说 “ 老 师 的严 厉 ‘ 孩 子 的
语 词类 分为 9 类 ,实词 5 类 ,虚 词 4 类 而我 们现 代汉 语 词类 ,有 的词并 不一 定属于 该类 ,有的 词类就 其成 员而 言 中,则将 词划 分为 1 4 类 ,实词 l 0 类 ,虚 词 4类 。在数 量 甚至 并不是 严格 意义上 的词类 。 上 明显不 一致 的划分 ,在 内容 上是否 是一致 的呢 ? 类 ,《 文通 》 中也分 了介字 、连 字 、助 字、 叹字 四类 。 字 ,例 如 “ 之” ,归入 了介字之 中 。而 《 文通 》 中的叹 字 , 我们 今天 认 为其 可 以充 当句 子成 分 ,甚至 可 以单 独成 句 , 《 文 通》 中 的状 字 ,虽然 多数 人 比附 为现 代汉 语 中 的
、
而且 ,在 具 体 贯彻 时 ,《 文通 》 却并 没有 严 格遵 守 意 麟 然 ” 已经 足 句 ,加 “ 若 ”字修 饰 谓语 “ 麟然” 。而 我们
义标 准 。在 很 多时候 ,掺杂 着不 完全 的句法 功能标 准 ,许 知道 修饰 谓语 的状语 很多情 况下 是可 以省略 的,省 略之后
一
作者 书 中语 “ 字分 九类 ,足类 一切之 字 。无字 无可 归 词 ”这 一套 ,又有 “ 主 次、 宾次 、偏 次 、正 次、 同次 ”这 之 类 ,亦类 外 无 不归 之字 矣 。 ”如 此 看来 ,类 外 也是 有 不 套 。而 且 两 套 术 语并 没 有 完 全 的对 应 关 系 。起 词 居 主 归之 字 的。 次 ,止词 居 宾次 ,那么语 词该 居何 次 ?偏 次 、同次 上应 该 四 、词 的 形 式
《马氏文通》
不足
1. 概念混乱。一方面袭用旧名, 一方面又赋予新 的含义, 却未作严格定义,导致新旧概念混为一谈,使读 者无所适从。 2.“削足适履”。马建忠自己说这本书是模仿葛朗 玛而作,不免以拉丁语法来描绘汉语语法, 所以常常拿汉 语来比附拉丁语。不免有照搬照抄之嫌。 3. 缺乏对句子结构成分的层次认识。《马氏文通》 对汉语中词组的重要性的认识极为不足, 并不适当地扩大 了“读”的范围, 把“读”和“句”放在一个平面上分析, 因而不能准确地认识句子内部的结构层次关系, 如许多复 句也被塞进了“句读”相连的结构。
《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
一、字类
(一)字分两大类 《文通》把“字”先划分为“实字”和“虚字”两类。 (二)实字分五类 “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 (三)虚字分四类 “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二、句子成分
(一)起词和语词 (二)止词和表词 (三)司词和加词 (四)转词 (五)前词和后词 (六)断词和状词
1
三、位次 (一)“次”有两个要点:( 1 )是名字、代 字的位次;(2)是它们在句读中的位次。 (二)主次与宾次 (三)正次和偏次 四、句读 所谓句就是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所谓读大致 是主谓结构的词组和主谓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 语法著作。尝试运用更加规范的术语来解释 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首次建立了一个比较 全面系统的语法体系。 优点: 1. 行文内容的安排符合逻辑。比如先 讲实字,次讲虚字,再讲句读,合乎科学知 识的逻辑程序。 2. 运用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如先 提出界说,再举例说明,这是演绎法的运用; 在列举大量例证之后,再加以概括,这是归 3 纳法的应用。
4
X 《马氏文通》动词分类述评
字’。”例 : [ 礼 ·大 学 ]“物 有 本 末 , 事 有 终 始 。 ——— ‘物’与‘事’‘, 有’之起词 ‘, 本末’‘终始’,皆其止词 也 。”[ 左 传 ·哀 公 八 年 ]“鲁 虽 无 与 立 , 必 有 与 毙 。 ———犹云‘鲁虽无人与立 ,必有人与毙’也其意 显然矣 。”[1]
表达事物的不动之境 (静势) 的动字为同字 。同 动字对起止词没有一定要求 ,可起止词同现 ,也可起 止词隐而不现 。因同动字不是表达一种动态 ,因而无 施受可言 。这里的起词 、止词不与施事 、受事对应 。
6.“‘可’‘足’‘能’‘得’等字 ,助动字也 。不直言 动字之行 ,而惟言将动之势 ,故其后必有动词以续之 者 ,即所以言其所助之行也 。”[1]
若施事受 事 具 备 ( 有 时 施 事 或 受 事 隐 而 不 说 出) ,但受事居主次 ,则外动字转为受动字 。
4.“凡行之留于施者之内者 ,曰内动字 。”例 : [ 论 语·子 罕 ]“吾 自 卫 反 鲁 , 然 后 乐 正 , 雅 颂 各 得 其 所 。 ———‘反’者 ,记去来之行 ,内动字也 ; 其从反之 处 ‘, 卫’也 ,介以‘自’字而先于‘反’字 。”[ 孟子·滕文 公上 “] 滕文公为世子 ,将之楚 ,过宋而见孟子 。 …… 凡‘经’‘过’‘涉’‘历’诸字 ,皆内动字也 , ……以经过 之行 ,仍 止 乎 发 者 之 内 , 如‘过 宋’乃 过 者 自 过 , 与 ‘宋’无涉也 。”[1]
123
应地发生语态的变化 。也即主动句中的外动字在被 动句中必须改变形态 ,两者应有区别 。这语态的变 化 ,大概成了马氏把受动字从外动字中独立出来 ,另 外立类的理由 。可对比下列中英文句式 :
主动式 we can do it. ↓ ↓ ↓↓ 我们能 做 它 。
《马氏文通》字类说
其意 已 明 众
”
。
即现 在 所说 的 不 及 物动 词
。
“
吾从 众
,
单说
吾从
,
意 义结
。
表达才能 顺 利 进行
,
因而
,
从
”
为外 动 词
即 及 物动 词
,
需带 宾语
。 。
静字 包含象 静 和 滋静
象静 与形容 词 相 当
,
滋静 则 已 从 静 字中 独 立 出来
,
即数 词
由于
,
古 今 汉语 在语法 功能 上 的 差 异 体
,
《 马 氏文 通 》 当 时将 数 词 并 入 静字 中是有 一 定道理 的
古 汉语
二
的 数 词 不 象 现 在 需 加 量 词 以后 才 能 修饰名 词
而 是 直 接置 于 名 词 之 前
如
“
声 亦如 味一气
,
三类
,
,
四物
,
,
五声
,
六律
,
七音
,
八风
,
九歌
。
,
以 相成 也
。
”
从这 一 点 看
。
,
,
实 际 归 类 时 也显
但 有 一 条 非常 可取
。
,
即动词本 身 除 了 表 示 一 定 的 概 念 意 义 以 外
,
往 往 还能体 现 某种
关 系意义
吕叔 湘 先 生 对此有精 辟 的 分析
“
研 究句子 里 的动 词
不 能 不 同 时研 究 在 它 的 前 前
第 后后
4
期
寿永 明
《马氏文通》起词节浅析
《马氏文通》起词节浅析《马氏文通》起词节从起词的本质、构成、隐现、借代等方面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主语的句子成分,为后来主语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中也有不足之处。
“起词”论是《马氏文通》句成分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理论之一,对后来的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马氏文通》起词主语《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备的语法学著作,开拓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领域。
自1898年出版以来,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文通》虽然在个别问题上是模仿西洋语法的,如“次”的范畴、个别词类中小类的设立等,但在整个体系上却有其创新之处。
“起词”论是《文通》句成分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理论之一。
一般认为,“起词”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语相当,但起词和主语还是有差异的,因此有必要对“起词”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一、《马氏文通》的起词论(一)起词的本质一般认为,文通的起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主语。
和主语一样,起词具有两重性。
《文通》关于主语的定义散落在全书中,在第十章对起词作了一个总结。
我们认为,书中关于起词本质的看法主要有:1.“起词”是相对于“语词”而言的,类似话题。
如卷一《正名》界说十二:“凡以言所为语之事物者,曰起词。
”卷十《论句读》:“起词者,即所志之事物者。
”2.“起词”是相对于“止词”而言的,类似施事。
如卷四:“言其行之所自发者,曰起词。
”3.“起词”是相对于语词中的动字和作表词的静字来定义的,类似施事。
如卷十《论句读》:“动静之情,不能不有所从发。
其所从发者,起词也。
”又,“起词者……即发动静之情之事物也。
”《文通》定义的“起词”具有两重性,既像施事,又像话题,既相对于止词来定义,又相对于语词及语词中的动字和作表词的静字来定义。
尽管书中没有提出确定主语的标准,但我们可以认为这些定义区分了语义和语用平面,是从不同的语法层面来定义的主语。
这些定义为我们后来对主语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起词的构成《文通》认为:“凡句读各有起词。
《马氏文通》“动字相承”评析
《马氏文通》“动字相承”评析《马氏文通》“动字相承”的语法观念及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句法形式的突显、特殊句式的观照以及词性及其语法功能的探讨等诸多方面。
马建忠充分借鉴西洋语法,不仅注重汉语的句法形式,同时也不忽略语义,这对后来的学者在某些实词、虚词、句式以及篇章的研究上具有启发意义。
标签:《马氏文通》动字坐动散动一、前言清人马建忠所著的《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学专著,它的问世开创了汉语语法学的新纪元。
马建忠学贯中西,借鉴泰西语法创建了系统完备的古汉语语法体系。
一百多年来,《文通》所体现出的语言观、语法观以及研究方法无不指引着后世学者的汉语研究道路。
《文通》中随处可见马建忠超群的智慧以及他深邃的治学眼光,诸多论述在今天看来也颇具学术前瞻性,其精辟的论断及独到的见解令世人折服。
在“动字相承”一节中,马氏仿照西洋语法,主要从语法功能上把动字(动词)分为“坐动”与“散动”。
“一句一读之内有二三动字连书者,其首先者乃记起词之行,名之曰坐动;其后动字所以承坐动之行者,谓之散动。
散动云者,以其行非直承自起词也。
”(1)吾能尊显之。
(《汉书·高帝纪·求贤诏》)①(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论语·季氏》)(3)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梁惠王下》)(4)季氏将伐顓臾。
(《论语·季氏》)以上例句中,句子若有多个动词,则位置居先者为坐动,后为散动,如例(1)的助动词“能”为坐动,“尊”“显”为散动;例(2)的“谋”为坐动,“动”为散动;例(3)的“恐”为坐动,“王之不好勇”一般被认为是小句作谓语动词“恐”的宾语,其中的“好”是全句的散动;居如者果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那么其为坐动,如例(4)的“伐”。
结合《文通》的论述,学者们一般认为“坐动”主要指的是句子的核心谓语动词。
“散动”主要是指非核心谓语动词,类似于英语语法中的动词不定式、分词、动名词以及英文语法中从句的动词。
《马氏文通·助动字》研究
Investigation of zhudongzi(助动字) in
Mashiwentong
作者: 张俊阁
作者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24页
主题词: 《马氏文通》 意义 助动字
摘要:《马氏文通》助动字是根据动字的意义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一个次类,主要包
括“可”、“能”、“足”、“得”四个助动字。
根据其后所助动字的不同,马氏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可(足)+动字;能+动字;得+动字。
同时,马氏还深入探讨了助动字的句法功能:与“以’’字连用;助动字连用;助动字单用;助动字前加否定词修饰;助动字与所助动字之间间以“而”字等。
《马氏文通》的“四声别类”说
《马氏文通》的“四声别类”说
刘静丹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2()1
【摘要】马建忠在继承传统小说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语法理论,发展出了“四声别类”的观点,揭出了字音有别,字义有别,字类亦有别这一规律。
文章结合他在“名字辨音”与“动字辨音”两节下所举的例证及其“字无定类”说,试图阐述这一理论内涵。
【总页数】3页(P00062-00064)
【作者】刘静丹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浅析《马氏文通》之“字类假借”说--兼谈词的跨类现象
2.论《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关系的认识--兼谈《文通》的"字无定类"和"字类假借"说
3.《马氏文通》名字卷“四声别类”补证
4.《马氏文通》字类说
5.关于《马氏文通》
“字无定类”说之管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区别词义、词类的方式作者:黄灵燕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4期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马建忠《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从马氏所举的101个例子中,归纳出古人通过辨音来区别词义和词类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变声、变韵、变调和复杂音变。
马氏通过动字辨音,引导读者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可通过辨音构词,并深入地讨论了动字和非动字的辨音别义。
关键词:动字名字静字状字变声变韵变调一、前言马建忠在“动字辨音”部分所涉及的“异韵”“音异”都是讲音变的别义方式。
古人通过变声、变韵、变调三种方式来区别同形异音字的词义和词性。
动字辨音所讨论的主要是以音异来说明动字既类的性质,同形音异的动字,如何区分外动、内动、受动,也就是区分及物或不及物动词。
马氏认为音异不仅可以区分动词小类的性质,还可以用来辨别词类,即音异而词类不同,如动字和静字的不同可以通过音异区分。
孙玉文(2000)指出,古汉语的变调构词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简单的变调构词,即构词只牵涉变声、变韵或变调的其中一项;第二类是复杂的变音构词,音变构词涉及声、韵、调中两个以上的音素变化。
综合马氏在“动字辨音”所举的例字,我们发现他的音变构词同时涉及这两类的音变方式。
以下将依据马氏所举的例字进行解释何谓动字辨音,及如何通过音变来区分词义、词性。
二、变声变声构词指的是改变声母的读音以区别词义和词性。
“背”字有两读,“背”一读:“《唐韵》补妹切,帮母,队韵,去声。
”马氏指是“名字”,如“背,补音促,脊也。
”《玉篇》:“堂北曰背。
”《诗·卫风·伯兮》:“言树之背。
”古“北”“背”通用。
在“动字假借”一节中,马氏把《襄十九》:“遂东太子光”的“东”字看作假静字即动字,然而在此例“背”字为北面中,却认为“背”是名字,故表方位的词属静字还是名字,此处不好判断。
“背”二读:“《广韵》蒲妹切,并母,队韵,去声。
”马氏认为并母的“背”字为外动字,意即“违也,弃也”,如《书·太甲》:“既往背师保之训。
”“背师保之训”即“违背师保的教训”,“背”为及物动词。
马氏此例是“以声之舒促而用异者”,声之舒指的是清声母“帮母”;而声之促指的是浊声母“并母”,通过变声可以区分名词和动词。
“畜”字有晓母和彻母之别。
“畜”一读:“《广韵》许六切,晓母,屋韵,入声。
”马氏认为属“晓母”的“畜”为名字,如《左传·桓公六年》:“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
”《礼记·曲礼》:“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两句中的“畜”皆指牲畜,名字。
“畜”二读:“《唐韵》丑六切,彻母,屋韵,入声”。
马氏认为属“彻母”的“畜”字意为积也,外动字。
《礼记·月令》:“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畜菜。
”礼记注:“(畜菜)始为御冬之备。
”畜菜为述宾结构,及物动词。
“别”有帮母和并母之别。
“别”一读:“《唐韵》方别切,帮母,薛韵,入声。
”马氏认为属“帮母”的“别”字为名字,券书也。
《周礼·天官·小宰》:“听称责以傅别。
”“傅别”是一种借贷凭证,其制,在一扎的中间写字,从字的中间剖开,双方各执其半,郑注谓“为大手书于以扎,中字别之”。
“别”字二读:“《唐韵》皮列切,并母,薛韵,入声。
《玉篇》:离也。
《增韵》:解也,诀也。
”马氏认为“别”音便,离别也。
外动字。
吕叔湘、王海棻(2000)指出离别之别不音便,是马氏盖用《康熙字典》“便”入声之文而脱去“入声”二字。
三、变韵变韵指的是改变韵母的方式以区别词义和词性。
“居”字有之韵和鱼韵两读。
“居”一读:“居之切,之韵,见母,平声。
”《礼记·檀弓》:“何居。
”居:语助词,助字。
“居”二读:“斤於切,鱼韵,见母,平声。
” 居,即“处,住”之意,内动字。
《尚书·盘庚》:“莫厥攸居。
”居:居住,内动。
《礼记·乐记》:“居,吾语女。
”居:坐下,内动。
《尚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
”化居:居货为贾,外动。
“居”一读和“居”二读是变韵构词。
“行”字有唐韵和庚韵两读。
“行”一读:“寒冈切,唐韵,匣母,平声,列也,名字。
二十五人为行。
”又“中行”(复姓)、“太行”(山名),皆本名。
“行”二读:“何庚切,庚韵,匣母,平声,行走,内动。
人之步趋也”。
“行”字又有宕韵和映韵两读。
“行”三读“户浪切,宕韵,匣母,去声,行辈也,名字。
”“行”四读:“下孟切,映韵,匣母,去声。
”此“行” 字有两义,一是刚健貌,状字。
《韵会》:“行行,刚健貌。
《论语》子路行行如是。
”行行:刚强自负的样子。
二是德行、言行的“行”义,名字。
《玉篇》:“行,迹也。
”《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
”注:德行内外,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行本:行为的根本,名字。
“行”三读和“行”四读是变韵构词。
“越”字有月韵和末韵两读。
“越”一读:“王伐切,月韵,匣母,入声,度也,逾也。
外动字” ,如《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越竟:走出国境,内动字。
马氏说外动,非也。
韩非子《二柄》:“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
”越:逾越,超出某种规定或范围,越其职:述宾结构,外动。
“越”二读:“户括切,末韵,匣母,入声,结蒲为席。
”《礼记·礼运》:“越席疏布。
”越席:结草为席,述宾结构,外动字。
马氏说是内动,非也。
“越”一读和二读是变韵构词。
四、变调变调指的是用变调的方式来区别词义和词性。
“种”字有上、去两读。
“种”读上声:“《广韵》之陇切,照三母,肿韵,上声。
”名字,如《诗经·大雅·生民》:“诞降嘉种。
”“种”指谷种。
“种”读去声:“《广韵》之用切,照三母,用韵,去声。
”外动字,如《尚书·大禹谟》:“皋陶迈种德。
”“种”,种之也,布也。
“种德”即广施德行,及物动词。
“肿、用”二韵为四声相承。
“任”字有平、去两读。
“任”读平声:“《唐韵》如林切,日母,侵韵,平声。
”外动字,如《左传·僖公十五年》:“重怒难任。
”“任”,当也,承受、担当之意,难任重怒,及物动词;《诗经·小雅·黍苗》:“我任我辇。
”高诱注:“任,载也。
”王先谦《集疏》:“《乡师》注:辇人挽行,所以载任器。
”《周礼·大司徒》:“孝友陆婣任恤。
”郑注曰:“任,信于友道。
”及物动词。
“任”读去声:“《集韵》如鸩切,日母,沁韵,去声。
”名字,如《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
”“任”为所负也。
“劳”字有平、去两读。
“劳”读平声:“《唐韵》鲁刀切,来母,豪韵,平声。
”名字,如《易经·兑》:“民忘其劳。
”劳,即勤苦。
《礼记·儒行》:“先劳而后禄。
”“劳”为事功。
“劳”读去声:“《唐韵》郎到切,来母,号韵,去声。
”外动字,如《礼记·曲礼》:“君劳之则拜。
”“劳之”为述宾结构,慰问回国的大夫,及物动词。
五、复杂音变复杂的音变指的是涉及声、韵或调两种以上的音变方式,才能区别词义和词性。
“调”字有三读。
“调”一读:“《广韵》徒了切,定母,萧韵,平声。
”外动字,如《礼记·月令》:“调竽笙竾簧。
”《说文》:“调,和也。
”调竽笙竾簧,述宾结构,及物动词。
“调”二读:“张流切,知母,尤韵,平声。
”静字,如《诗经·周南·汝坟》:“惄如调饥。
”马氏认为“调”,即朝。
《毛传》云:“调,朝也,又作輈。
”陈奂《传疏》:“《释文》调又作輈。
……其义训朝,谓即朝之假借。
”唐莫尧认为“调饥”为早上饥饿。
“调”三读:“《广韵》徒弔切,定母,啸韵,去声。
”外动字,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下调郡县转菽栗刍藁。
”“下调”即下命令征税,调意为征调,及物动词,宾语是菽栗刍藁。
“调”一读和二读,声、韵异,是外动字和静字的区别。
“调”二读和“调”三读不同,在于韵和调的差异,以别静字和外动字。
“调”一读和“调”三读的差别,在于声调的差异,“萧、啸”二韵四声相承,同是外动字,“调”一读为原始词,“调”三读是词义扩大,《古辞辨》指财物的调剂,所谓“征调”“调度”。
“咥”有两读。
“咥”一读:“《广韵》许既切,晓母,未韵,去声。
”《诗经·卫风·氓》:“兄弟不和,咥其笑矣。
”马氏认为“咥”字大笑也,内动字,非。
毛传:“咥咥然笑也。
”《王力古汉语字典》:“咥,大笑的样子。
” 咥应是状字。
“咥”二读:“《广韵》徒结切,定母,屑韵,入声。
”外动字,如《易经·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咥”犹言咬,咥人为述宾结构,及物动词。
“咥”一读和“咥”二读的音变涉及声、韵、调的三种音素。
“剽”有两读。
“剽”一读:“《唐韵》符消切,并母,宵韵,平声。
”名字,如《尔雅·释乐》:“大钟谓之镛,其中谓之剽。
”疏云:“其不大不小者名剽”。
“剽”二读:“《唐韵》匹妙切,滂母,笑韵,去声。
”剽有两义,一为外动字,二为静字。
《史记·酷吏列传》:“尝与张次公俱攻剽为群盗。
”剽,即抢劫,及物动词。
《汉书·地理志》:“自全晋时已患其剽悍。
”剽悍,轻捷骁勇,静字。
“剽”的动字和静字同形同音,也就是说词类的不同,并不一定涉及音变。
“剽”一读和二读的音变涉及声母和声调。
“还”有两读。
“还”一读:“《广韵》胡关切,匣母,删韵,平声。
”内动字,如《诗经·小雅·何人斯》:“尔还而人,我心易也。
”还,回来,有形动字,为不及物动词。
“还”二读:“《广韵》似宣切,见母,仙韵,平声。
”内动字,马氏说同“旋”。
《礼记·礼运》:“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
”注:“迭相终而还相始,如环无端也。
”还,意为周而复始。
“还”一读和二读,声、韵不同,皆为内动字,词义不同。
“庆”字有“阳韵”和“映韵”两读。
“庆”一读:“《广韵》丘敬切,溪母,映韵,去声。
”马氏认为属去声“映韵”的“庆”字为动字,意为庆贺。
《周礼·春官·宗伯》:“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疏:“谓侯国有喜可贺,王使大夫以物贺庆之。
”“贺庆之”述宾结构,“庆”为及物动词。
“庆”二读:“《集韵》墟羊切,溪母,阳韵,平声。
”《易·文言》:“必有馀庆。
”“庆”训“福”,马氏认为是名字。
“庆”一读和二读是变韵、变调区别词义。
“数”字有“遇韵”和“觉韵”之别。
“数”一读:“《广韵》色句切,审二母,遇韵,去声。
数,礼数。
”名字,如《易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正义》曰:“数度,谓尊卑礼命之多少;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
君子像“节”,以制其礼数等差,皆使有度;议人之德行任用,皆使得宜。
”“数”二读:“《广韵》色角切,审二母,觉韵,入声。
”《礼记·祭义》:“祭不欲数,数则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