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有高风险山地灾害点34000余处

合集下载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随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我国地震灾害防治取得了显著成就。

地震是地质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对于灾区的人们来说,地震可能导致生命和财产的双重损失。

我国在地震监测、预警、减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建立遍布全国的地震监测网和加强地震预警系统,我国已经实现了对地震的预警和减灾工作。

在2019年的四川省“地震之夜”活动中,我国通过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成功预警并及时疏散了数百万人,避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是我国地震灾害防治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我国在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滑坡和泥石流是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于我国的山区来说,这些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我国在防治滑坡和泥石流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了大量的防治基础设施,包括植被恢复、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我国在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开展的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有效避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成果。

我国还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诸多其他方面的成就。

在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治理方面,国家大力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对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进行了有效治理,减少了这些地质灾害可能引发的危害。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也不断加大力度,不断改进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技术,不断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减灾能力。

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得益于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更得益于我国科研院校和技术单位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我们也要看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减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重点知识问答及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重点知识问答及课后思考题答案
过程和特征;地球表层的构造,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4)第四章:掌握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主要理论、代表人物、代表观点;理解地理科
学不同思想流派的主张,特别是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掌握地理科学 研究方法,特别是现代地理学与 3S 结合的新方法的使用;了解地理科学在社会经济、 科学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现代地理学特征、面临的挑战及任务。 2)《中国地理教程》 上篇:总论 (1)中国地理区位:掌握第二节中国的地理特征,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地理景观格局:掌握我国大地构造格局、地势即其地理意义、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及地理景观的影响、我国水热条件特点、自然带的分异、LUCC。 (3)人口与城镇化:掌握我国人口结构、人口密度分布、城市化进程阶段;重点掌握“胡 线”及其地理意义。如欲了解更多可以通过 qq2593665687 或电话 18012981114 进行咨询。 (4)国土开发: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了解其他资源与其开发;熟知我国工业 化进程,掌握区域开发战略。 (5)区域划分:掌握自然区划的理论、行政区划的原则和经济区划的原则,掌握三大经济 地带和七大经济区特征。 中篇:专论 ……………… 下篇分论 ………………
2
华中师范大学城环院
《中国地理》重点知识问答
(王静爱版,145 道)
GIS 遥感地理学,考研我们做的更专业
适合科目: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 资料有效期至 2015 年 1 月份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自然小组倾力打造之精品资料
目录
一、上篇总论............................................................................................................................. 1 1、与美国相比,为什么我国的荒漠区偏北?.............................................................. 1 2、荒漠化气候的特点?...................................................................................................1 3、简述中国地理特征。...................................................................................................1 4、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真题★★★).................................... 1 5、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 2 6、概述我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2 7、简述我国线性构造带的主要特点...............................................................................2 8、简述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12 年真题★★★★)。...2 9、简述我国水热条件的特点...........................................................................................3 10、简述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征(2011 年真题★★★★)。............................. 3 11、简述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真题★★★)。.......................... 3 12、简述台风的定义、成因、在我国的登陆地域、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3 13、评价我国的气候。.....................................................................................................4 14、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4 15、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地质地貌的影响.................................................................... 5 16、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水文的影响.............................................................................5 17、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植物的影响.............................................................................6 18、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地表环境分异的作用与影响................................................ 6 19、什么是土地资源,它具有哪些属性?.................................................................... 6 20、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真题★★★)。.................................................. 7 21、试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真题★★★)。.......................................... 7 22、什么是土地利用,我国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7 23、什么是土地覆盖,我国土地覆盖状况?................................................................ 8 24、LUCC 及其变化......................................................................................................... 8 25、叙述我国大地构造的特点,思考其对地貌的影响。(城环院,基地班,2014 真 题)................................................................................................................................... 10 26、青藏高原隆起对地理景观格局的形成有何影响?(城环院,基地班 2013 论述 题)................................................................................................................................... 10 27、中国城市景观........................................................................................................... 10 28、论述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真题★★ ★★★)........................................................................................................................... 11 29、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 11 30、“胡线的地理意义”................................................................................................... 11 31、为什么“胡线”所框定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城环院,基地班 2013 真题)12 32、简述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原因(真题★★★)...................................... 13 33、简述中国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扩散的走向、结果及其成因.......................... 13 34、论述中国各主要区域文化及特征...........................................................................13 35、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并概述其精华和糟粕(真题★★★★).. 14 36、简述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14 37、简述我国村镇建设近年发展变化及今后建设的主要目标(真题★★★★).. 14 38、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简述土地的持续利用.................................................. 15

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公布日期】2024.01.23•【文号】自然资发〔2024〕19号•【施行日期】2024.01.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通知自然资发〔2024〕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地质安全事故发生,有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城市地质安全风险。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高度重视城市工程建设及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地质安全风险,坚持安全第一、标本兼治、系统管控、统筹施策的原则,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全力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和幸福安康的宜居环境。

二、加强城市地质基础调查工作。

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主,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城市地质基础调查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充分利用遥感、地球物理、物联感知、地面数字化调查等技术方法,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资源和环境地质问题,聚焦城市建设和深部资源开发需求,系统整理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行政、应急管理等部门已有地质资料,进行标准化、数字化处理,建立城市地质大数据共享平台。

以岩溶塌陷、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地质安全问题为重点,开展工作精度不低于1:10000的专题调查,查明城市工程建设影响深度范围内的相关地质条件和隐患分布情况。

3.我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布

3.我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布
3.我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布
灾害带 海洋 灾害区 范围 东部和南部 海域 连云港以 南的东南 沿海地区 地势第三 级阶梯 主要灾害种类 台风、风暴潮、 赤潮等 台风、风暴潮、 洪涝、海水入侵 等 洪涝、旱灾、病 虫害、霜冻、地 震 危害 影响海洋渔业、海洋钻 井平台、海洋运输、港 口
东南 沿海灾害区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 殖和种植业等造成严重 危害 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危害 严重
东部 灾害区
灾害带 中部 灾害区
范围 地势第二级 阶梯
主要灾害种类
危害 对农业、工业及 交通设施与建筑 物等造成严重危 害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 坡、泥石流为主,且水 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 地退化问题严重
西北 灾害区
西北内陆的 对城市建筑、畜 地震、沙尘暴、霜冻、 新、甘、宁、 牧业和农业生产 内蒙古西部 干旱、病虫害等 等造成危害 地区
青藏 西藏、青海害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以下是中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1.地震灾害:中国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

地震主要
分布在五个主要地震带,包括青藏高原地震带、欧亚大陆
边缘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东北地震带和台湾地震
带。

2.洪水灾害:洪水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在
东部和南部地区较为严重。

主要受影响的地区包括长江流
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3.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
建、台湾、浙江、广东和海南等省份。

高风险的地区包括
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和台湾东部沿海。

4.干旱灾害:中国干旱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内
蒙古、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

这些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
匀,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干旱问题日益突出。

5.泥石流灾害: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山
地地区,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陕西、甘肃和广西等地。

陡峭的山地和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6.山火灾害:山火主要发生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森林和山地。

内蒙古、东北地区、云贵高原、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森
林和草原是山火的高发地区。

7.沙尘暴灾害:中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特别是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和辽宁等地。

这些地区的干旱和风力较大,导致了沙尘暴的形成和扩散。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常见自然灾害的大致分布范围,具体的灾害发生还会受到地区的地貌、气候、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施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措施时需考虑具体的地方条件和特点。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自然灾害频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经常发生在夏秋季节。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且气象条件复杂多变,降雨量大、集中等因素,洪涝灾害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危害,中国采取了以下措施:1.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国在防治洪涝灾害方面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资,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堤坝和排水系统,以有效调控水流,保护周边地区免受洪水侵袭。

2. 拓宽河道和整治河网:为了增加河流的承载能力,中国拓宽了一些狭窄的河道,整治了河网,消除了河道淤积等问题,以保证洪水的安全疏导。

3.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加强了对气象信息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建立了现代化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洪涝灾害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地震灾害地震是中国的另一大自然灾害,尤其在西南地区,地震频繁。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震级和震源位置,及时预警和发布信息,提醒人们采取避震措施。

2.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中国加强了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建设,规范了建筑行业的相关标准,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了地震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3. 提升公众防震意识:中国通过广泛开展防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避震行动,减少人员伤亡。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给沿海城市和渔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减轻台风灾害的破坏程度,中国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测能力不断加强,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提醒沿海地区的居民和渔民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指的是由地壳活动或地质背景下的地质条件造成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高发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逐渐完善。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能够提前识别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发出预警,有助于减少灾害的危害。

我国建立了全国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全国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全国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等一系列监测预警系统,并不断完善。

这些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科技创新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核心推动力。

我国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防治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培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家和科技人才。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地震预测、地质环境遥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我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健全。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能够减缓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等。

这些体系能够实时响应地质灾害,快速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

地质灾害是全球性问题,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与国际社会共同研究地质灾害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分享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不断提升,也为全球地质灾害防治作出了贡献。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这些成就既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辉煌历程,也为全球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有益经验。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如今,中国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为了探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本文将介绍中国的自然灾害及采取的防灾措施。

一、地震地震是中国最为常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且分布广泛。

为了应对地震的威胁,中国建立了广泛的地震监测网络,并不断提升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迅速展开救援行动,启动灾后重建工作,加强地震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

二、洪水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多山多河,洪水成为中国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为了应对洪水的威胁,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的防洪工程,包括修建堤坝、加固河道、设置水库等。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洪水预警系统,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时监测降雨情况,及时向沿岸地区发布预警信息,让民众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三、台风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台风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害风险。

为了应对台风的威胁,中国加强了对台风的监测预警,并在沿海地区建设了抗台风基础设施,如防风林、防浪墙等。

此外,中国还注重提高人们的防台风意识,加强防台风知识的普及教育,让人们了解如何避险和自救。

四、干旱干旱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应对干旱,中国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水资源意识。

同时,中国还加大了在干旱地区的水源工程建设,如引黄灌区等,确保当地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的供应。

综上所述,中国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但通过不断加强科技支持和防灾能力提升,中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为复杂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仍然需要不断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应对能力,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西北部分地区由于大面积地(),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A、开发B、破坏C、灌溉D、种植2、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称作水域()。

A、减弱化B、减少化C、贫瘠化D、荒漠化3、我国的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地因高山地貌且降雨量比较大,水土流失现象特别严重,被称作()。

A、水蚀区B、流失区C、弱化区D、外流区4、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三条控制线。

A、乡村开发边界B、城镇开发边界C、经济开发边界D、生产边界5、传统的生态农业的精华,放到今天,反倒成了一种新兴的农业高科技产业。

因此一定要扶持好、传承好我国的农业生态()。

A、环境B、条件C、文化D、水平6、()是全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业既提供食品保障,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A、城乡结合部B、农村C、城市D、东部农村7、我国因为历史悠久,种植强度大,土地的()下降。

A、养分B、地力C、价值D、活力必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A、协调B、配合C、同步D、结合零次产业是指依托()和生态环境发展的产业。

A、工业基础B、生态发展C、人工改造D、自然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的基础之上。

A、经济迅速发展B、绿色低碳发展C、循环经济发展D、社会和谐发展要把()作为“水文革命”的重点与切入点。

A、污水集流B、雨水收集C、淡水处理D、雨污分流实现(),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A、碳减少、碳达峰B、碳转化、碳中和C、碳增固、碳减少D、碳达峰、碳中和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我国的人均耕地与()相似。

A、美国B、英国C、德国D、意大利E、巴西2、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的变化。

A、历史性B、长远性C、转折性D、根本性E、全局性3、我国的污染近30年有()的特点。

A、区域性B、开放性C、加速性D、复杂性E、复合性4、强调,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

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构筑安全防线

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构筑安全防线
目前,在地灾监测预警方面,自然资源部强 调要综合运用合成孔径雷达测量、高分卫星遥 感、‘无人机航测、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等多种新 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全国地质灾害预防水 平。这也是著名地质灾害专家、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常务副主任许强教授提出的空天地一体化的 “三查”体系。
监测资料和信息上报自然资源部相关部门, 当地政府随即展开了应对措施。
据李家春介绍,当前全国范围内在群测 群防基础上,通过逐步建立起来的“全方 位、全天候、全要素、全尺度”的监测体系 获取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因为监测对象和监 测手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进行现场监 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根据监测数据建立 模型对灾害的发生时间作出及时准确的预警 预报,是目前地灾防治研究人员面临的最大 挑战。
关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cus
雨昌
表面裂缝 位移
深g尉立移
地下水位
土厍力计
函形眄奄◆萝≯
_●●
孔隙水压 力
视目自监西|{J
土墙台水
其他 其他监测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图片)
2018年2月19日,G108周至段发生崩 塌,3万余方土石崩塌而下,造成该段公路 瞬间被摧毁,交通被阻断,所幸李家春指导 的团队提前5天发出红色预警,避免了重大 交通损失和人员伤亡。此次成功监测预警是 陕西省首例,也是公路交通部门通过预警和 应急响应成功减灾防灾的典型案例。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 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3次会 议,明确指出:“要建立高效科 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
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要针 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建 设若干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实 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 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实施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 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2018年,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和 应急管理部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 议,讨论了地质灾害防治问题。 自然资源部陆昊部长提出地质灾 害防治的“四步”工作方案一一 研究原理、发现隐患、监测隐 患、发布预警。同时强调,当前 防范地质灾害的核心需求是要搞 清楚“隐患点在哪里”“什么时 候可能发生”。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影响广、破坏力大,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
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地质灾害,我国积极开展灾害防治工作,在科技研发、
技术装备、人才队伍等多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一、科技研发成果丰硕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国成立了一批研究机构,
集中研发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其中,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设备的广泛运用、GPS技术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
警和应急响应中的应用、新型传感器和无人机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的研发,取得了市场认
可和广泛应用。

二、技术装备日趋完善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日趋完善。

目前,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激光扫描雷达、地
质灾害搜救专用设备、灾害风险评估软件系统、桥梁端头,都成为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
重要装备。

特别是灾害风险评估软件系统的建设,使得相关领域的决策和管理更加精准和
科学化。

三、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和推动。

我国通过开展各种开发培训和科
研机构人才支持工作,有效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支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过硬、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背景的人才队伍,为地质灾害防治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继
续引导科技人才积极探索和推动创新,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效果,促进我国地质灾害防治
事业的勃兴和发展。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表、地下或地球物质迁移过程中,由于自然力量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因素所造成的、对人类安全和财产造成危害的现象。

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卓越成就,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水平,保障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取得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区,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我们加大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力度。

通过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不仅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还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提醒人们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智能化,使得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大大提高。

这些举措为我国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加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

针对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我们加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工作。

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进行综合评估,科学确定了灾害易发区域和易发特征,为相关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地质灾害的风险,制定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升了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在农村地区,我们加大了对易发地区的监测和规划力度,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这些举措为我国地质灾害的控制奠定了基础。

推进了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工程。

我国通过多种途径,推进了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工程,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

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隐患地区的治理工作,通过梳理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等手段,减少了地质灾害的隐患。

我们还进行了地质灾害的修复工程,通过人工植被、生态修复等手段,恢复了地质灾害带来的环境破坏,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这些工程为我国地质灾害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我部组织编制了《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年2月2日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住房城乡建设部2018年2月前言为加强城市建设风险管理,提高对大型工程技术风险的管理水平,推动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国内建筑行业专家编制了《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

主编单位: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按章节排序):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审查管理事务中心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主要起草人:黄忠辉、金磊铭、周红波、曹丽莉、高惕非、夏群、高承勇、朱晓泉、李冬梅、李浩、崔晓强、尤雪春、朱雁飞、陆荣欣、朱骏、唐亮、陈华、田惠文、梁昊庆、刘爽、周翔宇、张渝、李伟东、邵斐豪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4)3.1 风险管理范围 (4)3.2 风险管理目标 (4)3.3 风险管理阶段 (4)3.4 风险等级 (4)3.4.1 概率等级 (4)3.4.2 损失等级 (5)3.4.3 风险等级确定 (6)3.4.4 风险接受准则 (6)3.5 风险控制职责 (7)3.5.1 建设单位职责 (7)3.5.2 勘察单位职责 (8)3.5.3 设计单位职责 (9)3.5.4 施工单位职责 (9)3.5.5 监理单位职责 (9)4 风险控制方法 (10)4.1 风险识别与分析 (10)4.1.1 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内容 (10)4.1.2 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流程 (11)4.1.3 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方法 (12)4.2 风险评估与预控 (12)4.2.1 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内容 (12)4.2.2 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流程 (13)4.2.3 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方法 (14)4.2.4 风险评估报告格式 (14)4.3 风险跟踪与监测 (15)4.3.1 风险跟踪与监测工作内容 (15)4.3.2 风险跟踪与监测工作流程 (16)4.3.3 风险跟踪与监测工作方法 (16)4.4 风险预警与应急 (16)4.4.1 风险预警与应急工作内容 (17)4.4.2 风险预警与应急工作流程 (18)4.4.3 风险预警与应急工作方法 (18)5 勘察阶段的风险控制要点 (19)5.1 建设场址 (19)5.1.1 地质灾害风险 (19)5.1.2 地震安全性风险 (20)5.2 地基基础 (21)5.2.1 地基强度不足和变形超限风险 (21)5.2.2 基坑失稳坍塌和流砂突涌风险 (22)5.2.3 地下结构上浮风险 (23)5.3 地铁隧道 (24)5.3.1 盾构隧道掘进涌水、流砂和坍塌风险 (24)5.3.2 盾构隧道掘进遭遇障碍物风险 (24)5.3.3 盾构隧道掘进遭遇地下浅层气害风险 (25)5.3.4 矿山法施工隧道涌水塌方风险 (25)6 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要点 (27)6.1 地基基础 (27)6.1.1 基坑坍塌风险 (27)6.1.2 坑底突涌风险 (28)6.1.3 坑底隆起风险 (29)6.1.4 基桩断裂风险 (29)6.1.5 地下结构上浮和受浮力破坏风险 (30)6.1.6 高切坡工程风险 (31)6.1.7 高填方工程风险 (33)6.2 大跨度结构 (35)6.2.1 大跨钢结构屋盖坍塌风险 (35)6.2.2 雨棚坍塌风险 (36)6.3 超高层结构 (36)6.3.1 超长、超大截面混凝土结构裂缝风险 (36)6.3.2 结构大面积漏水风险 (37)6.4 地铁隧道 (38)6.4.1 盾构始发/到达时发生涌水涌砂、隧道破坏、地面沉降风险 (38)6.4.2 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地面沉降、塌方风险 (38)6.4.3 区间隧道联络通道集水井涌水并引发塌陷风险 (39)6.4.4 联络通道开挖过程中发生塌方引起地面坍塌风险 (39)6.4.5 矿山法塌方事故风险 (39)7 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要点 (41)7.1 地基基础 (41)7.1.1 桩基断裂风险 (41)7.1.2 高填方土基滑塌风险 (41)7.1.3 高切坡失稳风险 (42)7.1.4 深基坑边坡坍塌风险 (43)7.1.5 坑底突涌风险 (44)7.1.6 地下结构上浮风险 (45)7.2 大跨度结构 (46)7.2.1 结构整体倾覆风险 (46)7.2.2 超长、超大截面混凝土结构裂缝风险 (47)7.2.3 超长预应力张拉断裂风险 (47)7.2.4 大跨钢结构屋盖坍塌风险 (48)7.2.5 大跨钢结构屋面板被大风破坏风险 (49)7.2.6 钢结构支撑架垮塌风险 (49)7.2.7 大跨度钢结构滑移(顶升)安装坍塌风险 (50)7.3 超高层结构 (51)7.3.1 核心筒模架系统垮塌与坠落风险 (51)7.3.2 核心筒外挂内爬塔吊机体失稳倾翻、坠落风险 (57)7.3.3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桁架垮塌、坠落风险 (60)7.3.4 施工期间火灾风险 (63)7.4 盾构法隧道 (65)7.4.1 盾构始发/到达风险 (65)7.4.2 盾构机刀盘刀具出现故障风险 (66)7.4.3 盾构开仓风险 (67)7.4.4 盾构机吊装风险 (68)7.4.5 盾构空推风险 (68)7.4.6 盾构施工过程中穿越风险地质或复杂环境风险 (69)7.4.7 泥水排送系统故障风险 (69)7.4.8 在上软下硬地层中掘进中土体流失风险 (70)7.4.9 盾尾注浆时发生错台、涌水、涌砂风险 (70)7.4.10 管片安装机构出现故障风险 (71)7.4.11 敞开式盾构在硬岩掘进中发生岩爆风险 (71)7.5 暗挖法隧道 (72)7.5.1 马头门开挖风险 (72)7.5.2 多导洞施工扣拱开挖风险 (73)7.5.3 大断面临时支护拆除风险 (73)7.5.4 扩大段施工风险 (74)7.5.5 仰挖施工风险 (74)7.5.6 钻爆法开挖风险 (74)7.5.7 穿越风险地质或复杂环境风险 (75)7.5.8 塌方事故风险 (75)7.5.9 涌水、涌砂事故风险 (77)7.5.10 地下管线破坏事故风险 (77)8 附录A 风险评估报告格式 (78)9 附录B 动态风险跟踪表 (79)10 附录C 风险管理工作月报 (81)11 附录D 风险管理总结报告格式 (82)12 附录E 风险分析方法 (83)13 附录F 风险评估方法 (84)1总则1.0.1 为了指导我国大型工程建设技术风险的控制,有效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降低工程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影响,保障工程建设和城市运行安全,特制定本控制要点。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地质灾害是指地壳发生活动或变化所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防治地质灾害,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力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一、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1年,我国颁布了《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规划纲要》,明确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总体要求、任务和措施。

此后,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政策、规划和标准陆续出台,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我国还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以提前发现和及时应对地质灾害。

我国还加强了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技术手段的应用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是遥感技术。

我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利用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灾害的识别和监测,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地质灾害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手段是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技术。

综合治理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方式改变地质灾害发育的环境条件,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

我国在防治滑坡、崩塌、斜坡等地质灾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和技术。

通过采用土方整治、抗滑桩、改道排水等措施,有效防止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扩大。

我国还积极推广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通过监测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运用地震、雷达、激光等技术手段,及时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为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成果由于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均有所下降,灾情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大大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

咨询工程师(投资)继续教育考试--地质灾害防治与灾后国土资源管理

咨询工程师(投资)继续教育考试--地质灾害防治与灾后国土资源管理

一、判断题(每题10 分,共4 题,总分40 分)1、根据本讲,气象预警预报体系指到省、市意义更大。

A、对B、错正确B2、根据本讲,中央级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是示范性的、指示性的。

A、对B、错正确A3、本讲提到,调查评价地质灾害,通俗地讲,就是要发现地质灾害的隐患在哪个地方,确定哪些地方有地质灾害。

A、对B、错正确A4、本讲提到,在西南山区可以斜坡坡建房和斜坡修公路。

A、对B、错正确B二、单选题(每题10 分,共4 题,总分40 分)5、根据本讲,联防联控控制的是()。

A、地下水的污染B、地下水的过度开采C、地下水的水质D、地下水的用途正确B6、根据本讲,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后的事情我们如何应对指的是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

A、调查评价体系B、监测预警体系C、治理体系D、应急体系正确D7、本讲提到,我国有()个县已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

A、31B、323C、1880D、2220正确C8、本讲提到,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更为关键的是提高()的防灾能力、防灾意识。

A、中央领导及各级政府官员B、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人员C、受威胁人D、自然人正确C三、多选题(每题10 分,共2 题,总分20 分)9、根据本讲,地面沉降监测已建立()联防联控体系。

A、长江三角洲B、华北平原C、汾渭盆地区域D、珠江三角洲E、沿海正确ABC10、根据本讲,()地质灾害隐患按照特大型的、大型的进行工程治理。

A、比较严重的B、规模比较大C、体量比较大D、时间比较长E、威胁的人口比较多正确答案ABCE。

2021年中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伤亡人员及避免情况分析

2021年中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伤亡人员及避免情况分析

2021年中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伤亡人员及避免情况分析一、类型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地质灾害我国从地形、地貌来看,也是较为复杂,很多地区具有地质灾害高发的特质,很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

2021年中国地质灾害数量为4772起,同比下降39.13%。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频繁、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分布广、时段集中、损失严重等特点。

2021年中国涉及可能伤亡人员2.6万人,同比增长39.96%。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

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

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

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2021年中国地质灾害死亡人数为80人;失踪人数为11人。

其中2021年中国地质灾害中,山体滑坡数量为2335起;崩塌灾害1746起;泥石流灾情数量为374起;地面塌陷灾情数量为285起;地裂缝灾情数量21起;地面沉降灾情数量11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

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还有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及观察发生地质灾害前兆,减少地质灾害发生,2021年中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数量905起,同比增长69.48%。

随着中国发生地质灾害数量的预报增加,避免受损也随之增加,其中2021年中国成功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同比增长32.35%。

中 国大西北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如何

中 国大西北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如何

中国大西北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如何中国大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且复杂。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至关重要,它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从自然条件来看,大西北地区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干旱是长期困扰该地区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常常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沙尘暴也时有发生,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还可能影响交通和人们的健康。

地震在部分地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一些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带。

在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了高度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加大了对防灾减灾项目的资金支持,用于建设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救援设施等。

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建立气象站、地震局等专业监测机构,以及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能够更及时、准确地获取灾害信息,为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

例如,在气象灾害监测方面,能够提前发布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的预警信息,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应对准备。

应急救援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各地组建了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武警、医疗等力量,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了应对灾害的能力。

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了食品、帐篷、药品等必要的物资,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调配和使用。

然而,大西北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部分地区交通不便,通信设施落后,在灾害发生时,救援力量和物资难以迅速到达受灾地区,影响了救援工作的效率。

其次,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还有待提高。

一些居民对灾害的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在面对灾害时,容易出现恐慌和不知所措的情况。

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五同步学案 2.1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五同步学案 2.1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A.沿海灾害带基本没有地震灾害
B.沿江灾害带以寒潮灾害最多
C.山前灾害带多冰雹灾害
D.滑坡、泥石流只分布在沿江灾害带
3.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B.干旱
C.低温冻害D.滑坡、泥石流
考查点3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4.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不正确的是()
2.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
自然灾害带
主要自然灾害
⑪______灾害带
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
沿江灾害带
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_____灾害带
地震、泥石流、滑坡、冰雹
2.可以向林业、消防、安监等部门报告。(P34)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洪涝 ②高于 ③干旱 ④干旱 ⑤地震 ⑥冰雪 ⑦风暴潮 ⑧生态系统 ⑨周期 ⑩自然灾害带⑪沿海⑫暴雨、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⑬山前
基础达标练
1.B[除现代火山灾害以外,全球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受我国自然条件复杂的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分异明显。我国划分为三大灾害带,即沿海灾害带、沿江灾害带和山前灾害带。]
发生频
率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②____________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
分布范
围广
西北、华北地区春秋多③__________;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和洪涝灾害;东北和西南地区,冬春多④__________,森林火灾也时有发生;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多⑤____________;青藏高原多低温冻害和⑥______________灾害;东南沿海多台风和⑦__________等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地质灾害问题。

这些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和地面塌陷等。

但近年来,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取得的成果。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
地震是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中国科学家和政府机构在过去几十年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投资。

最终,在2014年,我国成功开发出第一个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前几秒到几十秒之间向公众发出警报,从而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躲避掉落的物品或者及时撤离。

山地治理和防治
中国的高山地区往往遭受到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这些灾害在大雨或者山体活动时特别容易发生。

在这方面,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侵略性措施,比如在山区建造抵御泥石流的隔离堤、梯田、控制河流等等。

这些措施帮助减轻了灾害带来的影响,同时也改善了土地利用。

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
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对于在城市中居住和工作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这些建筑物的安全性,其中包括在地下施工时使用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如地震断层探测仪和激光扫描仪;还投资于建立了一些灾害预警监测系统,如监测地铁隧道和人群密集区域的维护监测系统。

总结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我们仍要不断进步。

政府部门、科学家和公众应继续合作,共同努力通过投资和研究来改善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救援。

我相信这些努力将为我们创造更加安全、幸福、健康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目前有高风险山地灾害点34000余处2013年4月23日,成都山地所崔鹏研究员在地震灾区向四川省省长魏宏介绍次生山地灾害情况汶川地震发生后,成都山地所科技救灾专家组徒步向灾区挺进■本报记者彭丽王珊据统计,我国目前有高风险的山地灾害点(滑坡、泥石流等)34000余处,以西南、西北山区最为严重。

在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中,山地灾害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40%。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逾越不了多山的基本国情,抵御和防治山地灾害是山区发展的一大艰巨任务。

谁来为山区发展把脉,撑起防治山地灾害的科学之穹?山地灾害研究大幕拉开新中国成立后,大西南开发和大三线建设迅速展开,而以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山地灾害对其建设影响非常严重,研究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从那时起,从组建第一支科学考察队,对西藏冰川爆发泥石流灾害进行考察,到1963年,第一个泥石流研究报告得到国家的重视,中国山地灾害研究完成了破冰之旅,从此走上了为中国山地把脉的艰难历程。

1966年,以这支科研团队为基础,成立了成都地理研究所,该所作为“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前身,在我国山地灾害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方面发挥了奠基性作用。

1966~1977年,为了摸清我国山区建设的两大危害——泥石流和滑坡的灾害规律,找出对策,该研究团队克服了困难,在铁路、公路、城镇、矿山、农田和地震区,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开辟了我国大型泥石流和滑坡的综合治理道路,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首次提出泥石流体的4种结构、4类流态和自由孔隙比,奠定了泥石流理论基础;首次提出泥石流综合治理的原则、方案和措施,初步形成了泥石流综合治理体系;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首次采用混凝土充填泥石流规程物筑坝,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泥石流治理工程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

1967年4月,中科院组建了东川蒋家沟、西昌黑沙河和会东白沙沟三支泥石流考察队,成都地理所作为主研单位进入了研究主战场,并主持黑沙河泥石流的研究和治理工作,进一步拉开了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研究的大幕。

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考察,摸清了泥石流的危害特征、活动性质、区域规律,提出了适合各区域实际情况的防治对策,为山区防治泥石流灾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经过多年科技攻关,科研人员在完成上百条重大灾害性泥石流沟的防治规划、设计与综合治理方案的基础上,总结并建立了一整套泥石流防灾减灾的理论体系和治理模式,实现了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的产出。

据统计,这些科研成果累计产出直接经济效益超过40亿元。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成都山地所承担起滑坡难题的攻关重任。

从1966年到1971年,科研人员在大量考察基础上,结合“三线建设”的实际以及广大山区农村安全的需要,开展了滑坡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的示范项目研究,完成了多个项目攻关和抢险救灾任务,锁住了一个又一个滑坡,开创了滑坡灾害防治研究的一片天地。

经过这些山地灾害研究的成就所开辟的学科道路,彰显着中国山地灾害研究最初所经历的艰辛,仿佛看到中国第一代山地灾害研究者为保障中国山区建设在减灾防灾领域所作出的重要努力和奉献。

山区安全发展的卫士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掀起了科学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热潮。

山地研究进入了向山地灾害全面宣战的攻关年代。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泥石流、滑坡研究开始向纵深发展,从区域规律研究逐渐拓展到其形成、发生机理、动态监测、预测预报和防治新技术各个层次,基本实现了“立足西南,面向全国,逐步走向世界”的发展目标。

自1980年以来,山地灾害研究,从科学调查转入观测基地建设,成都山地研究所率先建立了特殊环境与灾害观测研究站、山地生态观测研究站,开创了山区防灾减灾实时监测的先河,走在了世界山地灾害研究的前沿。

他们以蒋家沟泥石流实际观测为基础建立了泥石流预报模型,90年代又在四川攀西地区建立了暴雨泥石流区域预报模型。

1990~1995年,中国泥石流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提高时期。

1991年,在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 一幅1∶600万《中国泥石流分布及其灾害危险区划图》在成都山地所编制完成,建立了中国泥石流滑坡数据库,为中国泥石流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

研究出版了《中国泥石流》、《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等近30部专著,涵盖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研究的多个方面,基本形成了泥石流学、滑坡学,即山地灾害学的学科框架。

在泥石流起动机理、运动力学以及滑坡区域预测和临滑预报的研究上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山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安全保障的防灾减灾、以及山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育需求日益增大,进一步促进了山地灾害和山地生态的研究工作,成都山地所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日益显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定位更加明确,在山区防灾减灾方面凸显引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以崔鹏为首席科学家带领的团队,经过近10年的研究,在重大线性工程防灾减灾理论与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西部山区国道、省道、输油输气工程的建设等提高了高水平的科技支撑,成果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钟祥浩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带领的团队,常年坚持西藏生态与环境研究,所完成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通过了国家批准,为西藏生态屏障建设争取到155亿的投资,其成果也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续又开展了生态屏障建设监测工作。

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等次生山地灾害防治中,在崔鹏的带领下,依托承担的两项国家“973”项目,对地震次生的大规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防治的理论和技术研发开展了富有实效的创新研究,即在“重大泥石流减灾关键技术与示范”的突破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为地震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防治提供了极其有力地科技支撑;在灾后重建规划中,受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委托,成都山地所牵头组织完成了灾区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致力于山地灾害研究的群体,山区安全发展才有了基本保障,其关键是我们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山地灾害防治技术体系,才有了中国科学家主导的1999~2000年委内瑞拉特大泥石流防治方案的实施;才有了2012~2013年多次冒险指导中巴公路建设中山地灾害防治与减灾。

走向山地科学研究高地在山地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向纵深创新发展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服务国家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山地研究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除了技术支撑外,山地综合研究还发挥了智库的重要作用。

仅成都山地所上报国家并被采纳的咨询建议就有58份,这些报告应对国家在山区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国土安全方面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一批诸如西南重大水电工程建设、三峡水库滑坡工程防治、长江上游水库群优化调度等的咨询报告,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中一项重大成果是《中国山区发展报告》,这一报告围绕中国山区自然条件、山区发展滞后的原因、地区发展差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预测、山区“三农”问题、山区聚落与生态移民、山区环境面临的挑战、山区发展战略思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第一次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的角度,对中国山区战略定位、产业出路、区域特点和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中国山区发展对策和协调推进战略。

该报告的提出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成为我国国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的决策依据。

2008年3月18日,“中国山地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多位科学家在这次会议上一致呼吁,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考虑我国山地对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支撑与保障的重要性,倡议尽早制定山地科学研究计划,以促进深入解决山区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2008年9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山区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专家再次呼吁从未来国家战略层面要高度关注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11月17日至18日,带着汶川大地震的惨痛记忆,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了以“山地科学体系与资源环境安全”为主题的第336次会议,科学家们对于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防治、山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山区生态保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提出了山地科学研究面向山地资源环境安全的重要议题。

2009年4月,成都山地所专家撰写的《中国山区战略地位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由中科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呈送给国务院办公厅。

这份报告阐述了中国山区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提出了制定和实施“中国山区发展振兴规划”和“中国山地科学重大长期研究计划”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总理的亲自批复,在国家层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几年,中科院通过部署和深入实施“一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定位发展。

2014年又提出了“率先行动”计划,力求在分类改革中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山地科学在支撑山区发展中日益显现其特色和不可忽视性。

成都山地所为此做好了比较系统的准备,在重大科技任务布局上及早作了谋划。

2015年一项瞄准国家山地重大科技需求的“973”项目正在启动,项目将围绕“山地不同时空尺度水土要素耦合过程与资源效应、变化环境下山地水土作用失衡的发生机理与灾害风险、山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功能优化关联”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启为期五年的山地专项科学研究。

这项研究对于山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为我国山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阐释路径和模式、为山区国土功能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进一步丰富山地科学研究。

2015年2月8日,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川藏铁路山地灾害分布规律、风险分析与防治试验示范”项目启动暨工作实施方案研讨会在成都举行,这是瞄准国家西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防范山地灾害关键技术问题,而布局的一项重大科技任务。

川西山地地质条件复杂,一些深切峡谷的两岸分布一组组滑坡群和沟道泥石流发育,给铁路选线和车站布设带来甚多困难,这是一道难度极大、富有挑战性的考题,也是战略性抢占满足国家这类重大需求的科技制高点的机遇。

成都山地所和中铁二院的科技骨干携手攻关,3月30日两个单位20多位科技骨干开始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答案的破解将在这群常年与山地共舞者的脑中给出,这样的科技攻关将会书写山地科学研究长卷中闪烁夺目的一章。

在深化科技改革中行进的中国科学院,分类改革将会凝聚同一领域更多的科技力量,形成集团化科技攻关团队,形成多学科协调创新体系,为解决山区安全、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复杂的、关键的、重大的科技问题,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真正按照“四个率先”要求,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山地科学”,最终实现“认识山地科学规律,服务国家持续发展”的改革、创新、发展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