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动与静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前言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而物理教育作为中学的必修科目,也应该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何要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其他科目,物理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和身体上的疲劳,比如长时间站立、反复重复的实验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物理学科知识较为抽象,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进行大量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这也对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挫折、迷茫、无聊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应对身心问题,积极面对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提高自信和学习效率。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才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对于小学生,教师可以把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比如介绍日常电器的原理、机械玩具的制作等,让孩子们感受到物理学科的神奇和实用性。
对于初中生,教师可以讲解更具体和实用的物理知识,同时采用一些互动和合作方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物理教学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如果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状态不好,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疲劳等问题,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调整教室环境,确保教室通风、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学习任务,避免学生长时间坐着或站着,以及反复重复实验等情况的发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学生交流思考,分享心得,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互帮互助。
多元化评价方式传统的物理教学评价方式往往注重“分数第一”、“考试成绩最好”等,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和敌视心理。
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动与静
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动与静物理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一、教材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对运动的认识往往不够科学,需要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运动的概念。
教学中应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机械运动的实质性内容。
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帮助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应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常见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活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协作意识。
三、心理健康目标:1.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研究的一种极大的推动力。
2.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
四、教学重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五、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有效整合,观察、阅读、交流与讨论。
六、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播放接力赛视频,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和欲望。
2.新课教学: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让学生对运动中的交接棒跟稳一时无法解释,教师暂时不做解释,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尊重学生,让他们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氛围,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组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
物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物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引言物理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本身就有许多启迪人类智慧的经验和知识。
而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将物理学科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利用物理知识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去探索和推广的一个新思路。
本教案旨在通过物理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支持。
一、教学内容1. 物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物理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物理学科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以及物理学科如何将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融入教学中。
激发学生对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
2. 物理学科对心理健康的启示通过学习物理科学中的数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到通过精确量化描述,可以发现事物规律的本质。
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心理状态,找到问题所在,并制定解决方案。
3. 物理学科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以物理学科中经常涉及的概念和实例,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利用物理学科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建议。
二、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来实现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例如,在分析物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时,可以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再引导他们探讨,最后达成共识。
2. 案例式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对心理健康的帮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探讨物理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可以选取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 互动式教学法以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团队意识。
例如,在分析物理学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时,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三、教学过程1. 物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a. 讲解物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b. 分组探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c. 引导学生总结性地理解物理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2. 物理学科对心理健康的启示a. 通过学习物理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b. 通过案例实践让学生深入感受物理学科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c. 引导学生将物理学科方法应用到自身心理状态的分析中,并制定解决方案3. 物理学科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a. 介绍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b.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物理学科知识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c. 整合各小组的建议,让学生在团队中探讨更完整的解决方案四、课堂评估1. 班级讨论:让全班探讨物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看看学生是否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各种方式中更为可行和常用的一条途径。
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坚韧的意志、良好的性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物理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自我发展一、教师应注意角色的调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应正确认识自己角色的改变。
教师工作进入个性化时代、合作时代,对学生要学会尊重、善于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了解新一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要关心他们的问题和烦恼,要给予他们的热情和信任。
我工作以来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因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这也是让学生来学好我教的这门功课的好开端。
1.要尊重天性,客观地评价我对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给以充分地肯定,肯定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之所以学习效果存在着差异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还没有很好利用非智力因素,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希望自己取得成功,希望经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大家都能取得进步!我只希望人人进步,不求人人高分!我经常用一些鼓励的话跟学生交流,客观的认识每一位学生,因为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尊重!只有得到这一科任课老师的尊重,学生才会更用心来学习这一科。
教师要正面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特别是对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更应该这样做。
如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时,即使没有答对,我也鼓励地说:”你能积极发言,有勇气,很不错,我非常佩服!”或者说:”你的答案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我相信下次你一定能答对!”教师只有不断地肯定自己所教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2.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予鼓励与激励,让心与心沟通。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动与静的概念;2、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动与静的特征;3、能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条件;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运动的人、物体、静止的人、物体,引导学生区分动与静的特征,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动与静的含义,告诉学生动是指物体的位置在改变,静是指物体的位置不变。
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三、通过实验观察动的条件(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小球、绳子、木棍等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学生可以分小组,用手推动小球、用绳子摇木棍等,观察物体的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条件,例如:需要有外力作用、特定的场地、物体与其他物体的接触等。
四、通过实验观察静的条件(20分钟)同样,教师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例如,用手握住小球保持不动、将木棍放置在桌子上等,观察物体的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例如:没有外力作用、平衡力等。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哪些物体属于静止的状态?2、在日常生活中,你能观察到哪些物体处于运动状态?3、你能总结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条件吗?六、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动与静的概念和区别,以及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条件。
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和特征。
同时,通过问题的提问和回答,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和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讲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判断方法。
5.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物体运动和静止判断方法的掌握情况。
2. 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决实际问题?2. 介绍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物体的平衡等。
3. 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将运动和静止的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2.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3. 课件:PPT、动画等4. 网络资源:相关教学视频、文章等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办好教育的当务之急。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慢慢滋润他们的心田,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途径。
物理学科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课前精心备课,突出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精心备课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时。
首先要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体系,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还应涵盖心理目标,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在备课时不但要备知识、备教学环节,更应备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应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
如与本知识点相关物理学家的生平、科学探索过程,以及该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趣味题等。
在讲《动量定理》时,介绍1962年美国“子爵号”飞机在飞行中与天鹅相撞而坠毁的悲剧,教师给出数据要求学生计算两者相撞产生的作用力,通过计算发现作用力达21.6万牛顿。
使学生明白物理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只要留心观察、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
就能解开生活中的很多谜。
由此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探究的水平。
二、建立教学效益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评价一堂课的效益如何,不但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更要从多元化角度、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角度来评价。
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的传授与被掌握的量外。
还应包括师生在课堂上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沟通的状态如何,即课堂心理气氛如何,学生由此获得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和水平等各方面是否都有所表达。
良好课堂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提供充足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发现、不惟师、不惟书,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挖掘学科知识的隐含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基于此,本文就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初中物理知识难度较大,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加上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不仅让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受到了影响,还让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难度变大,教学任务以及目标不能有效的完成,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出现问题。
为了改变现状,教师就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深化物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物理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持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
1、利用物理学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因为有人们对世界开展的各种探索活动,才促进了科学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在运用物理进行探索时,物理学家在探索中也有很多的小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讲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学史,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可以了解到物理学家在探索世界中的物理品质、精神以及思想,认识他们的感人事迹,看到物理学家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他们的人生追求,让他们设置正确的人生目标。
比如,在学习“重力”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阐述牛顿发现重力的小故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对他们的探究心理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的思考,找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通过这种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心理教育的影响,为他们的心理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2.1动与静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深明白,孩子们的认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幼儿园课程,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化教学法,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与静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体验、互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难点: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小车、玩具等。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动与静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和描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观察与体验(10分钟)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个小车和一些玩具,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3. 互动游戏(10分钟)通过卡片游戏,让孩子们进一步巩固动与静的概念。
4. 创作与表达(10分钟)让孩子们用画笔和画纸,创作一幅动与静的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教师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难点: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和游戏化教学法,让孩子们生动有趣地了解了动与静的概念,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同时,孩子们在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在课后,我让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与家长分享,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增强家校互动。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
物理教师应当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研究能力、创新思想及科学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健康的心理。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机会,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良好的品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学习、刻苦钻研、迎难而上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一、在物理概念和物理实验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由于中国特殊的教育现实,初中生面临中考的压力,无形中承受来自家长、教师、学校及自身的压力,过重的心理压力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压力和物理课中的“压力”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那么在讲解“压力”这个概念时候,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压力和这个“压力”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这样对学生解释: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一般来讲是一个物体压在了另一个物体上就会产生压力,那么就会产生变形的情况。
由此及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如果承受过多的压力就会让心理产生变形,所以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找到变心理压力为学习动力的方法。
在课堂上也要想办法让学生轻松下来,轻松听课,快乐学习。
例如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讲述物理概念,例如在解释参照物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身高和小孩子的身高及要姚明的身高进行比较,和三岁小孩比老师比较高,和姚明比老师又比较矮,所以判断老师的身高是高还是低要看跟谁比,这样参照物的概念就一清二楚。
这样学生会感觉物理课有意思,自然无压力。
物理课堂上经常要做实验,在做实验中也可以渗透心理教育。
例如在做“长短蜡烛哪个会先熄灭”的实验中,用一只很大的玻璃瓶罩在短蜡烛上,一只很小的玻璃瓶罩在长蜡烛上,最后得出了与学生心里的答案相反的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要妄下判断,不要固执己见,而要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
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实验和概念渗透着心理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机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掌握参照物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3. 通过动与静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2. 参照物的选择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4. 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5. 动与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物理规律。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动与静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2. 新课导入:介绍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和静止现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动与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动与静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理解,对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判断方法的掌握。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实例分析、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3. 评价标准:能正确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熟练选择参照物,准确判断运动和静止,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七、教学拓展1. 动与静的其他方面,如加速、减速、匀速等。
初二物理教案动与静
初二物理教课设计动与静【篇一:《动与静》教课设计】动与静课时: 1 课时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理解参照物的观点;(3)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察看自然、生活现象领会到世界是运动的;(2)经过察看和判断来感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视频等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崇尚科学以及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求知欲。
教课要点:运动的观点、参照物的选用和运动静止的判断教课难点: 1.参照物的正确选用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课前准备: ppt 课件教课过程:新课导入:让学生举出一些认为运动的例子。
(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甚至地壳运动等等)师:除了上边举的例子,还有什么东西在运动呢?(展现图片宇宙星系并解说: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亿个星系,科学家经过观察发现,很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
)(展现 flash :八大行星绕着太阳转,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师:同学们知道地震时如何产生的吗?生:大陆板块的互相挤压。
(展现图片:大陆板块互相挤压)师: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因为大陆板块的互相挤压所产生的,说明我们脚下的土地也是在运动着的。
(展现图片:兔子、马在跳动)师:动物也在运动中间,那么呢?(展现图片:跑步、游泳)8 枚金师: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谁创建的呢?获取过北京奥运会牌的游泳健将又是谁呢?生:博尔特、菲尔普斯!师:下边请赏析一下视频。
推动新课:运动的世界: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现《运动的世界》,自然界的人,动物甚至植物等等都在运动,让学生领会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时时刻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运动的描述:师:世界处在运动之中,而人们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着的世界的呢?(1)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和境界描述运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登鹳鹊楼》王之涣白天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城楼 .诗人经过诗句表达了对于山川河流的运动的赞叹。
心理健康教育在物理学科的教案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在物理学科的教案实施教案名称:心理健康教育在物理学科的融合教学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探讨如何在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科效果。
通过分析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措施,实现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学对象:高中物理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面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 物理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分析。
2. 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措施设计。
3. 教学实践与反馈改进。
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在讲解物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心理健康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案例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心理辅导活动: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设计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如放松训练、压力释放等,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6. 总结与反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教学评价:1. 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
3.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资源:1. 物理学科知识教材。
2.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或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避免生搬硬套。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
4.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在设计这节《动与静》的物理教案时,我的意图在于通过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并认识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需要参照物来确定。
【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方面: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需要参照物。
【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活动过程】活动一:实例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行驶的汽车、跳跃的篮球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活动二:概念讲解我利用PPT展示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然后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活动三:参照物的选择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选择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每组给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活动四:实践活动我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需要参照物。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还想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给予肯定。
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分享,展现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我会继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拓展延伸方面,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巩固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周围的环境,尝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这节《动与静》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策略
物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心理健康”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指的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身心特点、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情商'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而深入理解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渗透的基本条件,注重渗透方式,是有效实施渗透的重要保证。
我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谈谈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内涵、基本条件、实施方式以及自己的体会。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麦灵格说:“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变故,而要三者都具备。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在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在教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在我们大谈特谈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打造活力课堂,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即:教学备课阶段;实际教学阶段;课后答疑阶段。
教学备课阶段:在物理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精心备课。
教师都有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备课阶段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进程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
目前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教师要用一个新的思路和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中学教材。
物理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设计教学切入点时可以联系与此次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事件或我们经常亲身经历的事件,其次还可以做一些实物模型把抽象的理论用实物演示出来。
比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可以由一个场景引入即坐公交车时每次司机刹车我们的身体都会向前倒,再次启动时我们又会向后倒。
这是每个人都体会过的事情,由此引入,学生就不会再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一个特别难以理解的定律了。
总之,备课时要抓住学生的兴趣,以简单的实例为切入点,防止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让学生明白所谓的物理并不可怕,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要留心观察实际生活就能发现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
由此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备课阶段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课堂教育的可实施性,更可能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并在无声无息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实际教学阶段: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
在新课改的新氛围中,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思考,自己寻找解决办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的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中学时期,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大部分同学在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躲避老师的目光。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同学是真的什么都不懂,但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他们选择不回答老师问题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比如怕自己回答错误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人,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因而不敢答,再者也可能是老师提的问题对于一些同学来说过于简单他们不屑于回答等等一系列原因。
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物理学科优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每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但不明显,所以,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方式中最为可行和常用的一条途径.物理学是一门研究事物客观规律的科学学科,同时又是和生活和高科技紧密联系的学科,既可阳春白雪,又可下里巴人,教师应充分发挥物理学科丰富的物理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一.找准心理知识渗透点,让学生尽快适应物理从教几年来,学生尤其是女生,通常找她谈话时,都会说一句话:别人说了,物理难学,女孩子很难学好物理的。
所以在第一节课上,必做的功课就是介绍优秀的女物理学家以及自己不是女性的遗憾,同学们能理解我的用心,接着做几个小实验,火烧金鱼,吹不灭的灯等,这些实验通常和学生们想象的不一样,把学生们吸引到课堂解密上来,利用学科本身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据调查,学生心理失衡大多起源于学习后不久,因此第一次单元测试的卷子,大多数安排较简单,基本上都是课堂上所讲所见,容易培养学生的自信。
二.结合物理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生活观的教育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所以很多物理经典理论的得出,经历了科学家上万次的失败,才获得了成功,所以优秀的物理学家肯定有强大的内心,正如孟子说过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而现在的学生都是手中的瓷娃娃,受不得半点挫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遇到小的挫折不至于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
一如在讲电学时,向学生介绍电灯的起源:爱迪生从1878年开始,前后测试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在三年多时间里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九进行了6000多次,实验笔记多达200多本,共计4万余页,每天工作达十八九小时,直到1880年上半年,白炽灯实验还没有结果,直到1908年,终于制造了钨丝电灯。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动与静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动与静的定义动与静的相对性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动与静的定义和相对性。
利用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引入动与静的概念,讲解其定义。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与静的相对性。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描述和分析运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位置的改变速度和加速度图像表示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
利用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描述。
2.4 教学步骤引入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讲解位置的改变、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通过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运动的描述方法。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练习运用物理知识描述和分析运动。
第三章:力的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物体运动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4 教学步骤引入力的概念,讲解力的作用效果。
进行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第四章:摩擦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减小和增大方法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4.4 教学步骤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进行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摩擦力的作用。
讲解摩擦力的减小和增大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相对性原理。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二、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3. 教师提出问题:“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即相对性原理。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相对性原理解决问题?”2.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如判断公交车是运动还是静止、判断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等。
3. 教师总结并解释相对性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观察滑轮组的运动状态、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2.1动与静
合肥市第三十九中学李忠文
一、教材学情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运动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运动的概念,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运动的概念。
2.教学中应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机械运动的实质性的内容。
3.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用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及文字材料,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4.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
三、心理健康目标
1、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极大的推动力。
在物理教学中,我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运动中交接棒跟稳一时无法解释,教师又暂时不做解释,这就引起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
四、教学重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五、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有效整合,观察、阅读、交流与讨论。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视频:接力赛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运动中交接棒跟稳一时无法解释,教师又暂时不做解释,这就引起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运动的世界
(1)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
文字:1950年前后,伽莫夫建立了热大爆炸的观念: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
大约180亿年前,最初的宇宙是由超高温、高密度的“一点”爆炸而成,以后各星系会无限膨胀。
46亿年前太阳系行星形成。
1965年, 有观测证据有力地支持大爆炸模型。
视频:宇宙运动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2)地壳的运动。
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沟壑和平原;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
(3)生命在于运动
视频:刘翔破世界记录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让我们为祖国争光,还可以帮助我们强身健体,(图片展示大课间活动)像我们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参加到大课间活动中去,让运动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多姿多彩!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
想一想:我们平时又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
2、人文视野中运动的描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带着同学一块体会运动)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学生举例)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投影:《万马奔腾图》和《星夜》图片
(学生说感受)“感觉马在飞奔”“感觉有风卷着云在动”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音频:古琴《流水》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3、科学视野中运动的描述
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
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方法来描述和研究运动。
动画1:某同学走过宣传栏;
动画2:汽车行驶在公路上
某同学对宣传栏位置改变
汽车对树位置改变
总结:物体对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了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参照物:把事先选定作为参照标准的物体。
动画3:某人坐在行驶的车里。
乘客对车厢位置不变
总结:物体对物体位置不变不动
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没有发生改变。
(假定静止)
“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啊?
答:院墙或树。
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
小实验: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
(1)、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会学生如何判断。
(注意对于参照物,一旦选定我们就要假定它是静止的,再拿研究的物体与之比较位置是否变化,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动画2,动画3: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相对与一个参照物是运动的,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又是静止的。
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生活物理社会
视频1:电影中是如何运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实现运动的。
视频2:空中加油机又是如何运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实现空中加油的。
视频3:正确的交接棒
让学生学会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知识巩固:
(1)、在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述的现象中,我们以为竹排在“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我们说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
(2)、成语故事中的“运动和静止,你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___________的物理知识所导致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1、2题和基础训练 2.1节内容;
2、利用体育课,体验接力赛中如何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决交接棒时容易掉棒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2.1动与静
一、运动的世界
二、人文视野中运动的描述
三、科学视野中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当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参照物:事先选定作为参照标准的物体。
3、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四、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八、教学反思:
1、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要尊重天性,客观地评价。
我对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给以充分地肯定,肯定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之所以学习效果存在着差异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还没有很好利用非智力因素,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希望自己取得成功,希望经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大家都能取得进步!我只希望人人进步,不求人人高分!我经常用一些鼓励的话跟学生交流,客观的认识每一位学生,因为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尊重!只有得到这一科任课老师的尊重,学生才会更用心来学习这一个科。
下面是学生给我的纸条:“老师,您好!我跟你一起交流的第一节课,您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
通过您的这一课,您的精神,您对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关怀,还有您以一颗伟大的心来鼓舞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努力学习,都给我很深的印象。
老师,我们一起交流的这一节课,使我明白了很多事理,懂得了做人、做事都应有自信心!老师,谢谢您,您给我带来十足的信心,今后我会努力学习。
”“老师,您这一节课讲的话,使我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心。
我本来对物理这一科不感兴趣,听了您的话,使我知道以后怎样学好物理这一科。
”
2、未来社会的要求,不是只懂枯燥的知识,而更要求掌握一些技巧,并懂得应用和探究规律,懂得创新,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表述的,不是很具科学的说法和他们得出的结论,一般不要过分的纠正他们,不让他们对物理产生畏惧感,是很重要的,是要长期做好的工作;在目前教改日新月异的大前提下,创新已经是无可非议的事了。
所以课堂形势应该多样化,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研究。
但因为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很多行为习惯及科学探究的方法还没有养成,从这样的现实基础出发,本堂课教学仍然以教师引导为主;
3、在不同的班级中上课,教学的方式都应有所不同的。
以上是我本节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在教学和组内交流中发现,还有不少不足之处,仍要不断改进中,欢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