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中的应用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 1全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交流研讨会
3.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作物转基因育种和常规育种相比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因为它不仅极大地拓 宽了育种的基因来源(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工合成),而且可以实现高效 精确的遗传改良,更为重要的是抗病虫等转基因育种的发展将有效减轻农田的环 境污染。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转基因研究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小麦转基因研究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花粉管通道法是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的一种菲常简便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其 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授粉后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将外源DNA送入胚囊中尚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项目(062301 1600) 作者简介:李永春(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小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通讯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62号,国家小麦中心205室。E-mail:yongchunli71@yahoo.com.Cll。
201 1全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交流研讨会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李永春,王潇,陈雷,尹钧·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450002
摘要:近年来,我国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并成为常规育种的有效补充。分析了各类转基 因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情况,综述了我国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的发展及现状,主要包括小 麦抗病虫、品质改良以及耐非生物逆境胁迫等方面的转基因研究,并分析了目前小麦转基因育种中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北师大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案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一、导入目的基因的必要性棉花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对于棉花抗虫、抗病、耐旱等性状的研究一直是生物技术领域的热点。
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已经成功地鉴定、克隆和表达了许多抗虫、抗病、耐旱等基因,并将这些基因导入棉花,以期获得更好的抗虫、抗病和耐旱性能。
二、花粉管通道法的基本原理花粉管通道是花粉产生后,从花药向子房扩展,完成受精过程的通道,直径约为10~15微米。
利用花粉管通道的原理,可以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内。
众所周知,外在环境的刺激易造成外层细胞的变化,所以,首先要去除表皮层,以利基因导入。
操作时,选用足够大的花器,吸出花药,切掉花管,取出花药,将待导入基因的载体溶液滴入花粉汁中,将均质的花粉管汁滴到切开的皮下面,覆盖花药。
待花药长出花粉管到接触到带有目的基因的花粉管汁时,即可顺利导入目的基因。
三、花粉管通道法的优点1.操作简单:花粉管通道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比较简单,较容易实现。
2.导入范围广:花粉管是花粉细胞的一种延长物,经过通道扩张后可较快地进入植物细胞内部,导入目的基因时取代外来技术,因此,不易受局限,可导入范围较广。
3.不影响基因型:花粉管通道法仅对基因型有影响,而不引起表现型变化,避免了以往诱导突变的可能。
四、花粉管通道法的应用前景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不仅可以获得更好的抗虫、抗病和耐旱性能,而且可以带动棉花生产和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花粉管通道法还可以应用于小麦、水稻、甘蔗、蔬菜等作物的基因转化和繁殖,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课堂探究为加深学生对花粉管通道法的理解,我会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消化本单元的知识,例如:1.设计花粉管通道法模拟实验:将红色颜料倒入花粉管通道中,观察颜料扩散的速率和范围,再以此类比花粉管通道的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家所学知识。
2.设计基因转化模拟实验:设计基因载体、基因修饰因子和目标组织,让学生模拟基因转化实验的整个过程,了解花粉管通道法在基因转化中的作用。
浅谈花粉管通道法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追溯 g P n e 1 7 以 烟草 为 材料 ,  ̄ ad y( 9 5) 将供 体 品种 的花 粉
经射线 杀死后 与受体 品种 的新鲜 花粉混 合授 粉 , 结果 获得
了供体 花色 性状 的变异 ,a d y 为经 过照 射杀死 的花 粉 P n e认 其 遗传 物质可 不通过 配子融 合而 发生基 因转 化。 国科 学 我
白粉病 的转 基 因小 麦植 株 ; 培 育抗 虫 品种方 面 , 罡 等 在 王
( 0 4) 2 0 利用 花 粉 管通 道法 将B 毒蛋 白基 因转 入玉 米 自交 t 系, 为抗 虫育 种提供 了优 良抗 源 ; 提高产 量方 面 , 在 张茂银
等( 0 0) 2 0 利用 花 粉 管通 道 法将 新疆 大 赖 草D A 入普 通 N导 春小 麦 花培 品 系 , 在后 代 中选 育 出 了大穗 、 多粒 的转化 后 代, 产量 大大 提高 ; 品质改 良方面 , 勃钧等( 0 0) 外 在 雷 20 将
家 周光宇 在 18 年首次 在“ to si n y lg ” 93 Meh d nE zmooy 报道 了 将 外源海 岛棉DN 导人 陆地 棉 , A 培育 出抗枯 萎病 的栽培 品
豆, 实现 了高蛋 白质 、 早熟 性 状转 移 , 成 了高产 、 育 优质 的
大豆新 品种 黑生 1 1 在植 物育种 中, 0; 利用 花粉管 通道法 将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白粉病小麦品种的基因组导入北农号获得了抗白粉病的转基因小麦植株在培育抗虫品种方面王罡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毒蛋白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为抗虫育种提供了优良抗源在提高产量方面张茂银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新疆大赖草导人普通春小麦花培品系在后代中选育出了大穗多粒的转化后代产量大大提高在品质改良方面雷勃钧等将外源半野生大豆的总经花粉管通道法直接导人栽培大豆实现了高蛋白质早熟性状转移育成了高产优质的大豆新品种黑生在植物育种中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各种导入不同受体以期获得抗病抗虫高品质等优良性状的研究工作已大量涌现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SeNHX1基因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养基做平板 ,0m / a L 5 g LK n的 B液体培养基 , 准备培养皿 、 三 角瓶 、 接种环 ( 灭菌 ) 。用接种环蘸取少许保存 菌液 接种于 等 液体 培养基 中, 3 在 7℃、7 m n 10r i 条件下过夜培养。用接种 / 环蘸取少许活化菌液在 固体培养基 平板上 划线 , 置 ,7℃ 倒 3 条件下 过夜 培养 。 接种 环 ( 过菌 ) 用 灭 挑取 1 白色 圆形单 个
一
2 2一
江苏农业科学 2 1 0 1年第 3 9卷第 5期
o iV r
NP 1 1 T1
黔
姆
} I(16 5 48
硼
pBi 21 S nl ・ e
1 4 p 64 1 b
l ¨ ~ NOST r n tr emiao
一
N -蝴 & c O 瓣 r 。 警
株 叶片基 因组 D A进行 P R检 测 ,4个样 品中有 7个 出现阳性反 应。 N C 2 关键 词 : 小麦 ; e H 1基 因 ; SN X 花粉管通道法 ; 艺性状 农 中图分 类号 : 5 1 11 ¥2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2—10 (0 10 0 2 — 3 10 3 2 2 1 )5— 0 1 0
周 岩 ,游 建 魏 琦超 , ,薛晓锋 ,何 男 男 马 俊 张 洁 袁 重要 , , ,
(. 1河南科技学 院生命科技学 院, 河南新乡 4 3 0 ; . 5 0 3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红旗农场 , 昌吉 8 10 ) 新疆 3 72
摘要 :以 5个小麦 品种 ( ) 系 百农 6 、 4 豫麦 3 、 4 抗冻早 3 、 0 百麦 1号和矮抗 5 8为试验 材料 ,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携
花粉管通道法介导辣椒总DNA获得转基因小麦
花粉管通道法介导辣椒总DNA获得转基因小麦郭向萌;周晓君【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08【摘要】提取辣椒(洛椒9号)幼苗总DNA,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小麦(兰考906),共导入500个小花,收获397粒种子,To代种子(T1)发芽率为55.9%.T1代材料受粉5d后观察其表型性状变异情况,主要变异类型:不分蘖,变异率为2.0%(对照为0.8%);畸形穗,变异率为6.1%(对照为2.4%);畸形旗叶,变异率为7.6%(对照为0.8%);育性降低(花药发育异常),变异率为1.0%(对照为0);黄条斑叶,变异率为2.0%(对照为0);植株变高,变异率为1.0%(对照为0);穗无蜡质,变异率为4.1%(对照为0);主次分蘖不同步,变异率为1.0%(对照为0).总体而言,对照材料主要表现为畸形穗、畸形旗叶和不分蘖,总变异率为4.0%,而处理材料T1代的总变异率为21.3%.无论在变异谱还是变异率上,经辣椒总DNA转化的小麦材料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辣椒总DNA导入小麦能够引起较大的变异谱,产生对照组没有出现的表型变异类型,为丰富小麦种质资源提供较好的方法.【总页数】3页(P36-38)【作者】郭向萌;周晓君【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03【相关文献】1.农杆菌介导转基因小麦植株的获得和检测2.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红树总DNA 获得耐盐紫花苜蓿T0代植株及其RAPD验证3.基因枪介导的转基因小麦的获得与鉴定4.花粉管通道法介导的抗大麦黄矮病毒转基因小麦研究5.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Prd 29A:DREB 1A融合基因获得转基因小麦植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cry Ia基因导入小麦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小麦材料 选用小麦优质高产品系西农 2208 和西农 132 。 1. 1. 2 质粒 选用基础质粒 p G4AB[2] 及转化质 粒 p GU4ABBar , 其 中 p GU4ABBar 质 粒 是 由 质 粒
图 2 PCR 阳性植株的 cry Ia Southern 斑点杂交分析 Fig. 2 Southern dot blotting analysis of PCR positive plants CK+ : p GU4ABBar ;1CK- :Xinong 132 ;2CK2 :Xinong 2208 ;
花粉管通道法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 初就 已 在 远 缘 杂 交 中 开 始 应 用[3 ,4] , 曾 君 祉 等 和 Chong 等先后用该法转化小麦 , 经过筛选 、Southern
blot 和 Northern blot 鉴定以及基因表达产物检测 ,证 实获得了小麦转基因植株[5 ,6] ,目前 ,花粉管通道法 已运用在多种作物中并获得成功 ,确定了其在 DNA 直接转化法中的地位 。
1 —51 :PCR positive plant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808
作 物 学 报
29 卷
株中有 cry Ia 基因序列的插入 ,其中 12 株来自于 FT2 、15 株来自于 FT5 ,以实际收获的种子数为基数 , 其转化频率分别约为 1. 21 % (12Π988) 、1. 13 % (15Π 1322) 。这些阳性植株依次编为正式系谱号 ,分别为 FT221~FT2212 和 FT521~FT5215 。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分析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分析作者:刘晏东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22期刘晏东小麦作为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影响着国民的生活品质,其品质也会影响小麦类食品的食品品质。
利用转基因技术实现对小麦遗传性的改良,可以实现对小麦产量、品质的提升,同时转基因小麦也能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及抗逆性,这对促进我国小麦种植业的发展有着中啊哟的意义。
为此,在小麦研究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好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作,掌握相应的应用方法,了解小麦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现存问题,这对日后的小麦品种改良工作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转基因技术的概述小麦转基因技术的技术原理是通过人工导入的方式,将外源基因或DNA植入小麦细胞之中,通过外源基因或DNA与小麦细胞的稳定融合,实现对小麦遗传基因的改良。
利用小麦转基因技术,能够达到有目的性的基因转化,根据小麦品种的改良目标,给予有针对性的转基因操作。
目前,小麦的基因转化主要的组织培养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农杆菌介导、基因枪介导或花粉管通道法实现;第二种是通过PEG法、电激法来实现,而第一种组织培养方法为小麦遗传改良中的最常见技术手段。
1、转基因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改良方向转基因技术应用在小麦遗传改良之中,可以在小麦基因中加入除草剂基因、品质改良基因、抗病虫基因、抗逆性基因以及雄性不育基因等,通过这些基因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同时也能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小麦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能显著提高。
2、小麦遗传改良的转化受体在小麦遗传改良之中,其转化受体可分为幼胚、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盾片组织、茎尖组织以及幼穗等组织。
而高效的再生体系是实现小麦转基因的基础,为此,在进行小麦遗传改良时,应该为其建立高效的小麦组织培养体系。
在早期的小麦转基因的研究工作中,其悬浮细胞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弱,这也让电激法的介导效果不佳,使小麦遗传改良受到了阻碍。
相关研究发现,小麦幼胚组织的愈合能力以及植株再生能力较高,符合小麦遗传改良的基础条件,可以作为遗传改良的理想转化受体,因此,目前的小麦转基因研究主要以小麦幼胚组织作为主要转化受体。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Absr c The ta t pol n—t e le ub pah y s n o t meho s n e e i ta f r ai n f l n s a t e r n ge i t wa i o e f he t d i g n tc r nsom to o p a t, nd h ta s nc tc o o y a be n u c s f l i p e n e i m a c o snc i e hn l g h s e s c e sul m l me t d n y ny r ps i e t wa fun e by s o dd Ch n s s hoa s n h 7 . i e e c lr i t e 0s
1C l g fA r utrl Hann U iesy azo ,H na 7 7 7 hn ol e o gi l a, e c u ia nvri ,D nh u anh 5 13 ,C ia t
2 T o i a C o s r p c l r p Ge e i s u c I iu e A AS n t Re o r e n t t ,C T ,Da z o ,Ha n n 5 7 7 c st nh u i a 71 3 ,Ch n ia
花粉管通 道技术从创立 至今 ,已在中国 的棉花『、水 l J 稻 、小 麦 [ 、玉 米 、大 豆 l 5 l 、烟 草嘲、黄 瓜 [ 7 1 、甜
外 源 D A携 带 入胚 囊 .转化 受 精 卯 和其 前 后 的牛 N 殖 细胞 ( 子 、卵子 ) 精 ,由于它们 仍 处于 未形 成细 胞 壁 的类 似 “ 生质体 ”状 态 .并且 正在 进行 活跃 的 原
A b e n rd c in o h d a c s i h t d f p l n t b ah y f p a t,i cu i g t e e tb ih n f r f i to u t f t e a v n e n t e su y o ol — u e p twa o l n s n l d n h sa l me t o i o e s t e tc n lg a d d v l p n , t n f r t n meh d a d t e me h n s h e h oo y n e eo me t r somai a o to s n h c a im, tc n c l a v n a e a d e h ia d a tg s n d s d a tg s n t e l ts e e r h r g e s n r p ai t mp o e n ,wa s mma z d n t i r c e h ia v n a e ,a d h ae t r s a c p o r s i c o v r y i r v me t e s u i r e i h s t l .T e a i
花粉管导入转基因的原理
花粉管导入转基因的原理花粉管通道法是是我国科学家周光宇在1983年首次在“Methods in Enzymology”报道的研究成果。
其原理是将外源DNA片段在作物受粉后特定时期注入柱头或花柱,外源DNA沿着花粉管通道或传递组织通过珠心进入胚囊,转化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受精卵、合子及早期胚胎细胞。
花粉管通道法自问世以来,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美、欧、亚等一些实验室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稻、麦、棉、豌豆、牧草等基因重组和总DNA导入的研究中,其中在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上的应用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其种质基础,但在改良玉米育种中应用较少。
外源基因通过植物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外通道导入胚珠转化受精的卵细胞,进而与受体细胞的基因组整合,随着受精卵的发育可以成为转基因新个体,这一技术称为花粉管通道法。
该技术由我国生物化学家周光宇创立,并经过许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发展起来的一种不依赖于组织培养的转基因技术,给那些植株再生有难度或组织培养体系还未建立的植物转基因育种带来了希望,即使对那些具有完善组织培养体系的物种,花粉管通道法也会大大降低其转基因育种的成本和操作难度,使植物的转基因育种更接近于生产化。
1981年首次利用该法成功培育出抗枯萎病棉花新品种后,迅速在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烟草等重要农作物育种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转化率也由原来的10-2~10-1[4]提高到现在1%~16%。
有关花粉管通道法的概念、范畴及归属问题,在目前的研究报道中不完全一致。
王关林和方宏筠在《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一书中指出,花粉管通道法、浸泡种胚转化法和子房注射法统称植物种质系统转化,其中花粉管通道法具体分为柱头涂抹法、柱头切除法、花粉粒携带法。
研究内容目前,花粉管通道法主要用于改良玉米自交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虫、抗除草剂以及提高植株抗逆性上,其中抗除草剂和抗Bt虫蛋白基因的研究成果显著,孟山都和先正达两个国际知名公司已将其推广应用于生产中。
花粉管通道法在植物转基因中的研究与应用
花粉管通道法在植物转基因中的研究与应用
王永锋;栾雨时;高晓蓉
【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35)006
【摘要】花粉管通道法是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之一,它具有易于操作,适用范围广,
育种时间短,有利于单子叶植物转化等特点.文章综述了该方法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以及番茄等重要农作物中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
【总页数】5页(P764-768)
【作者】王永锋;栾雨时;高晓蓉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辽宁,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辽宁,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辽宁,大连,116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3.2;S330
【相关文献】
1.MAR及其在转基因植物中的研究与应用 [J], 关英芝;崔艳红;李晶;朱延明
2.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中的应用 [J], 王映红;刘小片;洪德峰
3.花粉管通道法在玉米转基因中的应用 [J], 洪德峰;张学舜;刘俊恒;马毅;魏峰
4.花粉管通道法在玉米转基因育种中的应用 [J], 李向龙;张力全;张晓东
5.花粉管通道法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研究与应用 [J], 彭慧娟;刘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花粉管转化法
花粉管转化法
花粉管转化法是一种常用的基因转化技术,它是利用植物花粉管的自然生长特性,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从而实现基因转化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高效、简便、快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工程领域。
花粉管转化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外源基因载体导入到花粉中,然后通过花粉管的自然生长过程将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首先,将外源基因载体导入到花粉中,通常采用基因枪或电穿孔等方法;其次,将处理后的花粉粘贴到植物花柱上,使其自然生长进入花粉管;最后,通过培养和筛选等方法,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转化植株。
花粉管转化法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该技术具有高效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量基因转化。
其次,操作简便,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技术,适用于各种植物。
此外,花粉管转化法还可以实现基因的定点转化,避免了随机插入的问题,提高了基因转化的精度和可控性。
花粉管转化法在植物基因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的抗病、抗虫、耐盐碱等性状的改良,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花粉管转化法还可以用于植物基因组的功能研究和基因定位等方面。
花粉管转化法是一种高效、简便、快速的基因转化技术,具有广泛
的应用前景。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花粉管转化法将在植物基因工程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周岩;游建;魏琦超;薛晓锋;何男男;马俊【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9)004【摘要】采用花粉管通道法介导外源耐盐基因SeNHX1导入4个小麦品种(品系)BN-64、YM-34、BM-1和AK-58中,并对转基因D0代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转基因D0代植株的种子(D1代)千粒重、株高、穗长、旗叶面积均有所提高;D0代植株与对照组相比,株高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甚至极显著水平;穗长除BM-1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受体均达显著水平.叶面积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叶长除YM-34外,其余受体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叶宽与受体相比均无明显差异.【总页数】4页(P5-8)【作者】周岩;游建;魏琦超;薛晓锋;何男男;马俊【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6【相关文献】1.花粉管通道法转化SeNHX1基因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J], 周岩;游建;魄琦超;薛晓锋;何男男;马俊;张洁;袁重要2.转基因水稻恢复系对其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J], 郭建夫;黄永相;蒋世河;袁红旭;许新萍;张建中3.花粉管通道法获得棉花转基因株系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J], 刘冬梅;武芝霞;刘传亮;李成伟;李付广4.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J], 周岩;游建;魏琦超;薛晓锋;何男男;马俊5.灌溉次数和灌水时期对冬小麦邯麦13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J], 刘庆芳;马永安;陈冬梅;刘保华;苏玉环;王雪香;刘红耀;张清华;贺维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因工程----花粉管通道法原理
花粉管通道法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
该方法于80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我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来的。
该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
1 花粉管通道法的生理学基础花粉管通道法的主要原理是授粉后使外源DNA 能沿着花粉管通道形成的途径渗透,经过珠心进入胚囊,最终转化尚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合子或早期胚胎细胞。
这一技术原理可以应用于任何开花植物。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因此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水稻。
围绕着花粉管通道的形成是一个发生在植物花器结构中的传粉授精的过程。
从狭义上理解就象字面表明的那样,授粉是指从花粉被送到柱头上到在柱头上萌发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以狭义授粉为中心的包括这一过程的非常复杂的生理现象,即包括花粉形成、传粉、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以及继花粉管伸长之后的受精问题,甚至还包括拒绝受精现象。
被子植物的花器结构已研究得比较清楚,最外面的是子房,子房中有胚珠,它由外胚珠、内胚珠及珠心、珠孔、珠柄组成。
珠心内有8 核,近珠孔端有 3 个核,一个分化为卵细胞, 2 个分化为助细胞。
助细胞和卵细胞组合成卵器。
这三个细胞排列成三角形,各细胞都呈梨形,尖部朝着珠孔端。
近合点端的 3 个核分化为反足细胞。
胚囊的中央有两个极核,并和周围细胞质组成一个中央细胞。
因此典型的被子植物胚囊为8 核7 细胞胚囊,亦称为雌配子体,卵细胞称为雌配子。
雄配子体由含有大量淀粉的营养核和具有微管的两个精细胞、此外还有多糖类、线粒体组成。
植物开花以后,落在柱头上的花粉粒,被柱头分泌的粘液所粘住,以后花粉的内壁在萌发孔处向外突出并继续伸长,形成花粉管,这一过程,称作花粉粒的萌发。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向小麦中导入麦谷蛋白高分子量优质亚基基因的研究初报
唐 风兰 ‘ ,张晓 东 ,王广 金 , 李忠 龙 江 省 农 科 院 作 物 育 种 所 , 尔滨 1 0 8 } . 京 市 农 林 科 学 院 细 胞 工程 实验 室, 京 1黑 哈 50 6 2 北 北
摘 要 : 过 花 粉 管 通 道 法 向 小 麦 中导 八 高分 子 麦 谷 蛋 白 ( 通 HM W — GS 优 质 亚 基 基 目 . D ) 在 代 用 半 牡 法进 行 谷 蛋 白 电 泳 检 测 , 得 3粒 种 子 舍 5 1 获 — 0亚 基 , 下 的 丰 粒 播 入 花 盆 中 , 株 都 已 成 活 。 余 三
The Pr lmi r p r n t e Re e r h o nt o c ng H M W n i h e i na y Re o to h s a c f I r du i a dH g
外源dna花粉管通道法导人小麦后代变异系的鉴定
图2-1外源DNA导入小麦后代变异系生物学性状变化Fig.2·1ChangesofbiologicalcharactersofvariantsintroducedbyexogenousDNA性状受盐碱胁迫的程度也小于陇春13号。
盐碱地种植试验中,89122平均亩产为313.3公斤,而陇春13号的亩产位229.3公斤,分别较当地耐盐丰产的当家品种V。
增加3.98%和降低23.9%。
这一结果表明花粉管导入小麦后代89122与其受体陇春13号相比较,不仅耐盐性能好,而且保持高产性状。
2不l剐盏浓度胁迫下89122及其受体抗t化奠活性比较分析图4-1盐胁迫下89122及其受体陇春13号SOD活力的变化Fig.4.1ChanlgeofSODactivityof89122anditsrecipientunderfivesalinityactivity随着盐浓度的升高,89122的SOD活力也相应升高,而陇春13号的SOD活力则为升高后下降(图4-1)。
在轻度盐渍时,两种小麦的SOD活力略有升高;中度及重度盐溃时期,陇春13号的SOD活力明显下降(0.25mol/L时SOD活力降为对照的60%),89122则保持上升趋势(O.25mol/L时SOD活力为对照的2.25倍)。
图4-2盐胁迫下89122及其受体陇眷13号CAT活力的变化underfivesalinityFig.4·2ChangeofCATactivityof89122anditsrecipientactivityCAT活力变化与S01)不同,89122的CAT活力随着盐胁迫程度加深而迅速上升而后下降,陇春13号的CAT活力基本不随盐度的变化而变化(图4-2)。
盐浓度0.1mol/L时,89122的CAT活力迅速上升为对照的3.69倍,其后,随盐浓度的升高,46CAT活力却逐渐下降至对照水平之下,而陇春13号的CAT活力一点都低于89122·盐胁迫下陇春13号POD活力的变化与其CAT活力的变化情况相似,基本不随盐浓度的增高而发生变化;而89122的POD活力先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盐浓图4-3盐胁迫下89122及其受体陇春13号POD活力的变化Fig.4-3ChangeofPODactivityof89122anditsrecipientunderfivesalinityactivity度最高时(0.25mol/L)降低,这与其CAT活力的变化趋势相似,只是两者活力的最大峰值在同一盐浓度下表现不同(图4-3)。
利用花粉管通道转化谷子DNAj基因获得转基因小麦
利用花粉管通道转化谷子DNAj基因获得转基因小麦王永芳;张军;崔润丽;李伟;智慧;李海权;刁现民【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年(卷),期】2009(024)002【摘要】为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本实验室克隆的谷子抗逆相关基因DNAj转入小麦中.对授粉方式、柱头处理方式、质粒DNA浓度及DNA稀释试剂等因素对结实率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结果只有授粉方式对结实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其他条件下结实率均未显示显著差异.对转化获得的703株T0小麦植株提取DNA进行分子检测,有1株小麦稳定扩增到了预期的1 26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虽然转化效率偏低(1.42‰),但说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谷子的抗逆相关基因DNAj导人小麦是可行的,为创造抗逆性改良的小麦新材料奠定了基础.【总页数】5页(P17-21)【作者】王永芳;张军;崔润丽;李伟;智慧;李海权;刁现民【作者单位】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1;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化工医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6;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1;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1;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1;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5.03【相关文献】1.花粉管通道法介导辣椒总DNA获得转基因小麦 [J], 郭向萌;周晓君2.通过基因枪轰击转化获得转基因小麦植株的研究 [J], 黄粤;柯遐义;李宝健3.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获得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sgna)小麦 [J], 侯文胜;郭三堆;路明4.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获得转基因小麦 [J], 刘志方;陈穗云;夏光敏;陈永喆;陈惠民5.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Prd 29A:DREB 1A融合基因获得转基因小麦植株 [J], 梁高峰;押辉远;谷运红;宋笑明;秦广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创造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
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创造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王立新;常利芳;段绍光;徐民新;王凤格;孙家柱【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03(036)012【摘要】小麦品种复壮30和小白冬麦的白粉病抗性表现突出,是2个抗性持久、抗谱广泛的优良白粉病抗源.但由于农艺性状欠佳,不适于直接作为亲本用于常规育种.为此,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复壮30和小白冬麦的基因组DNA导入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品种北农6号,旨在转移复壮30和小白冬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创造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本文总结3年来所得到的研究结果,阐述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创造新种质的可行性.【总页数】6页(P1576-1581)【作者】王立新;常利芳;段绍光;徐民新;王凤格;孙家柱【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相关文献】1.外源DNA导入创造抗枯萎病西瓜种质资源 [J], 肖光辉;吴德喜;刘建雄;郑素秋;肖兰异2.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创造燕麦新种质 [J], 赵世锋;刘根齐;田长叶;刘春光;陈淑萍;侯宁;黄文胜;赵世民3.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创造燕麦新种质 [J], 赵世锋;田长叶;陈淑萍;黄文胜;刘根齐;赵世民;徐金相4.外源DNA导入创造大豆高蛋白种质资源的研究 [J], 刘广阳5.利用近缘种属创造小麦抗白粉病新种质(2)八倍体小簇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导入抗病基因 [J], 姚景侠;钟少斌;张德玉;李浩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花粉管通道法的创立、特点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概况,分析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花粉管通道法;小麦;外源DNA
文献标识码 A
扩大种质资源,提高品种抗性,增加产量,改良品质是小麦育种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远缘杂交是扩大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存在很多问题,花粉管通道法即可以解决远缘杂交出现的问题。
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是以DNA片段杂交假说为理论基础,直接将带有目的性状的供体遗传物质或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株而创造变异材料,通过筛选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后代,以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近年来,花粉管通道法与其他的基因导入方法交融在一起,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用于小麦转基因育种中,成为小麦品种改良、新品种培育和创造新物种的重要方法。
1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理论的创立及特点
1.1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理论的提出1975年Pandey以烟草为材料,将供体品种的花粉经射线杀死后与受体品种的新鲜花粉混合授粉,获得了供体花色性状的变异,认为经过照射杀死的花粉其遗传物质可不通过配子融合而发生基因转化。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周光宇成功地将外源海岛棉DNA导人陆地棉,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栽培品种,正式创立了花粉管通道法。
1995年Chong等报道了用该法转化小麦,经过筛选、Northern Not鉴定以及对表达产物的检测,获得了小麦转基因植株。
1999年牟红梅等通过花粉管将抗虫基因、选择标记基因导入小麦中,抗性筛选、PCR和Southern杂交表明,外源基因已转入。
至此,花粉管通道法已在多种作物中获得成功,确定了其在直接转化法中的地位。
1.2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特点国内外科学家对花粉管导人外源基因的机理进行了许多研究。
1990年Potrykus研究认为受体组织的细胞同时具备再生感受态和转化感受态的细胞,是转化成功的关键。
受精过程中分化程度很高的卵细胞在同精子接触的一刻开始,就发生急剧的脱分化过程。
受精后形成合子,消除了分化特征而变成核大、质浓和分裂活跃的细胞,具备再生及转化感受态细胞的特点。
花粉管通道法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在此时将外源DNA引入运行的花粉管内,使之有机会参与受精过程,达到转化的目的。
另外。
从小麦受精过程的细胞形态学分析,当花粉管在花柱内向胚囊行进时,花柱被横向切断,此时滴加在断口上的外源DNA可以被断面上的任何细胞吸收,其中也有花粉管。
如果含外源DNA 的花粉管进入胚囊并参加受精,基因转化就可能发生。
2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育种中的应用
在小麦中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转基因的研究时,供体DNA一般是从其他供体植物的叶片中直接提取DNA。
外源DNA的分子量大小要合适。
作为供体的DNA有植物基因组DNA和含目标基因的质粒DNA。
2.1外源DNA的导入及变异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先于受体开花前,按照常规杂交育种的方法进行整穗、去雄、套袋。
去雄3~5d后,收集同一品种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
授粉2h后剪去柱头的1/3,将质粒DNA或外源DNA滴于剪切后的柱头上。
做好标记,套袋,自然结实后收获种子。
DNA导入后,当代收获为D0代种子。
变异一般D0代就会出现,但也有D0代与受体表型无明显区别,D2代才表现出变异的报道,也发现个别株系到D4代才出现变异。
表现出的变异大部分可以在后代中稳定下来,一般要到D3、D4代才能稳定。
刘生祥等在D1代就选出了抗条锈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品系,同时发现,也有变异在后代中消失的。
刘学春等对D1的性状变异进行分析,发现同一性状的变异频率会由于供体或受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同时还发现不同供体导入同一小麦受体,同一供体导人不同小麦受体,它们的变异谱不同,且变异范围差别较大,不同的供体DNA导入到同一小麦,D1代同一性状的变异趋势不同。
而刘根齐等发现,导人种内DNA比导人种间或属间外源DNA,其子代的表型变化更小,稳定更快。
这可能是由于种内DNA与其受体基因组的遗传差异小于远缘DNA的缘故。
2.2转基因效率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中的效率,以单一基因作为供体,一般效率在0.2%~0.6%;以外源总DNA、目标性状多个的变异率为4%~8%,也有人得到了30%以上的转基因效率。
倪建福等以矮秆、红粒、不抗条中29号的小麦品种为受体,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粱基因组DNA导入,在D1代存活的13株中,发现了4株变异株。
2.3转基因小麦新品系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育种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转入普通小麦的外源DNA,包括种内的,也有来自小麦族的其它属植物,如大赖草、簇毛麦,也有来自玉米、高粱、豌豆等不同族、不同科的植物。
已经育成了多个新品种(系),如长穗冰草DNA导入的抗旱耐盐新品种济南18号、大麦DNA导入出现的抗白粉病变异株系、BYDV-GPV株系缺失复制酶基因导入出现的抗黄矮病毒株系、芦苇草DNA导入的抗盐新品系、高粱DNA导入的抗条锈白粒新品系、转入优质亚基的转基因品系、含耐盐基因HV Al的转基因小麦等。
王立新等将白粉病抗性好的复壮30和小白冬麦的基因组DNA导入农艺性状较好的北农6号中,获得了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
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转基因小麦新品系会越来越多。
3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优点
目前,从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结果看,有如下优点:①直接得到转化种子,
无需经过组培,减少了基因型的影响。
②操作简便经济,育种家可直接在大田工作。
③大量快捷,每年可获大量转化种子,提供一定数量的群体,供转基因后代的遗传学研究和育种之用。
④转化频率高。
4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不足
在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小麦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后代变异的分析,期望找到有应用价值的变异株系,而对花粉管通道法机理的研究较少,不同实验的结实率和转化率差异太大,各种影响因素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
因此,应加强外源DNA导入后对受体DNA的作用机理研究,进一步优化各种转化条件,提高转化效率,使花粉管通道法在转移外源基因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