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6
6 免疫球蛋白标记技术应用
常用抗原物质的固定方法
抗原物质
蛋白质 酶、激素 病毒
固定剂
95%-100%乙醇 丙酮 丙酮或无水乙醇
固定条件
室温3-10 min 4 ℃ 30min 室温5-10 min 或 4 ℃ 30-60min 室温5-10 min 或 4 ℃ 30-60min
多糖、细菌等
甲醇、10%甲醛或 丙酮(微火加热)
包被 (coating),是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的过程。 抗体的包被一般采用直接吸附法 蛋白质抗原大多也可采用与抗体相似的方法包被 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或邻近于疏水区域时,可采用间接捕
获包被法,抗体预包被 (也适用含杂质多的或含量低的抗原)
非蛋白质抗原可采用特殊的包被方式例如,DNA或脂类 物质作为包被抗原
在某些情 况下,用多种单抗混合包被,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5.包被的条件
包被用抗原或抗体的浓度
需通过实验与酶结合物的浓度协调选定。一般蛋白质的包被浓度为 100ng/ml-2 0ug/ml。
包被液的pH
一般采用 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作为稀释液
包被的温度和时间
4-8℃冰箱中放置过夜,37℃中保温2小时
Ab
+
Ag
(待检)
+
AbE
+ 底物
(3)竞争ELISA
E
E E E
E
固相抗体
酶标抗原
底物
显色反应弱
待测抗原
E E E
E E E
E E E
固相抗体
酶标抗原
底物
显色反应强
待测抗原
一、临床标本的收集和保存
要注意避免出现严重溶血
样本的采集及血清分离中要注意尽量避免细菌污染 血清标本如是以无菌操作分离,则可以在2~8℃下保存 一周,如为有菌操作,则冰冻保存。样本的长时间保存, 应在-70℃以下 冰冻保存的血清标本须注意避免反复冻融 标本在保存中如出现混浊或絮状物时,应离心沉淀后取 上清检测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整理6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七章第八章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各个细胞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细胞表面表达的标记分子。
2.白细胞分化抗原大都是跨膜的糖蛋白,含胞膜外区、跨膜区、胞质区。
3.国际专门命名机构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要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CD)。
4.人白细胞分化抗原按其执行的功能,主要分为受体和黏附分子。
5.CD3参与TCR识别抗原后的信号转导,CD4和CD8是TCR的共受体,并参与TCR信号转导。
6.CD79a和CD79b参与BCR识别抗原后的信号转导,CD19/CD21/CD81复合物是BCR的共受体,参与信号转导。
7.细胞黏附分子(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和作用的分子。
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8.选择素家族的成员:L-选择素(CD62L)、P-选择素(CD62P)、E-选择素(CD62E)。
9.选择素分子的基本结构:由C型凝集素样(CL)结构域、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补体调节蛋白(CCP)结构域组成。
10.L-选择素的分布:白细胞。
11.P-选择素的分布:血小板、巨核细胞、活化内皮细胞。
12.E-选择素的分布:活化内皮细胞。
13.共刺激信号:是指免疫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提供的第一信号的同时,由共刺激分子提供的辅助活化信号(第二信号)。
14.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15.CD4分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糖蛋白gp120识别的部位,是HIV 的主要受体。
1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人的MHC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复合体,其编码产物称为HLA分子或HLA抗原。
17.经典的HLAⅠ类基因座集中在远离着丝粒的一端,按序包括B、C、A三个座位,产物称为HLAⅠ类分子。
医学免疫学第6版课件 B介导的体液免疫
战争对平民的损伤:超敏反应 无能的军队:免疫缺陷 叛军作乱:自身免疫病 秀才遇上兵:移植排斥
《“免疫政治学”》?,《“免疫哲学”》?
immunomotor@
思考:TD抗原初次和再次进入机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的过程。
immunomotor@
下课了!!!
immunomotor@
immunomotor@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 Section 1 Immune response of B cell to TD-Ag )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一)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二)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三)T、B细胞相互作用与B细胞免疫应答
immunomotor@
军官学校: 胸腺(T细胞),骨髓(B细胞),脾脏(B细胞) 军事设施: 军营与军工厂(外周免疫器官),军运专线(循环系统) 军事用语:
细胞因子,黏附分子
免疫武器:
常规武器(补体系统,急性期蛋白,NK);
现代化武器(抗体,CTL)
immunomotor@
immunomotor@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 Section 1 Immune response of B cell to TD-Ag )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一)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二)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CD40——CD40L
两个凡是的政治路线:区分“自我”和“非 我”,凡是外来的就攻击,凡是宿主的就耐受。
immunomotor@
免疫士兵
总数约10万亿(1013-1014)个免疫细胞。 其总和大于肝细胞或神经细胞的总数。
兵役制度
免疫学第六章-免疫应答
提供共刺激信号而促进CD8+T细胞合成IL-2,促使自 身增强并分化为效应CTL,因而无需Th细胞的辅助。 3.2.2 Th细胞依赖性. CD8+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一般 仅低表达或不表达共刺激分子,而有赖于APC及CD4+T 细胞协同激活初始CD8+T细胞。如病毒抗原、肿瘤抗 原、同种异体MHC抗原从宿主细胞表面脱落,以可溶 性抗原形式被APC摄取并在细胞内分别与MHCⅠ或 MHCⅡ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再表达于APC表面,同时 提呈给CD4+T细胞和CD8+T细胞。若此T细胞是CD4+的 记忆T-细胞,其对共刺激信号要求阈值较低,它们与 APC作用后易被激活并产生分泌IL-2,从而辅助邻近 的CD8+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若CD4+T细胞是巳活化的 效应T细胞,其所表达的CD40L可与APC表面的CD40结 合而使APC表达B-7和4-IBBL等共刺激分子增加至足以 达到CD8+T细胞激活所需的水平,使之产生IL-2引起 自身增殖分化。
,在Ca2+存在下,穿孔素插入靶细胞膜并发生多聚化, 即在靶细胞上形成管状结构,可致靶细胞外Na+、水分 子内流而改变细胞渗透压而最终引起细胞溶解。同时 这种胞膜通道也有利于颗粒酶、TNF等细胞毒介质进入 靶细胞并导致靶细胞死亡。其二是Fas/FasL途径。 Fas(CD95)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可表达于 活化的T/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 胸腺细胞等表面。FasL(CD178)是前者的配体,属肿 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主要分布于T-细胞表面。激活 的CTL表面迅速表达FasL并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 通过激活细胞内的Caspase( 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 酶)系统而导致靶细胞死亡。 4.2 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 某些胞内寄生的病原体(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可 在Mφ 吞噬小体内生长并可逃避特异性抗体和CTL的攻
白细胞介素6第二国际标准
白细胞介素6第二国际标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调节炎症反应、免疫应答、造血和代谢等方面。
IL-6在机体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为了准确评估IL-6的生物学活性,国际上建立了IL-6标准物质,其中IL-6第二国际标准是最常用的一种。
IL-6标准物质的建立旨在提供一个稳定、准确且可重复的测量方法,以确保在不同实验室和不同实验条件下对IL-6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比较。
IL-6第二国际标准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成为评估IL-6生物学活性的重要参考。
IL-6第二国际标准的建立经历了严格的实验设计和严格的验证过程。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IL-6进行定量比较,并在多个实验室中进行跨实验室验证,确保了IL-6第二国际标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IL-6第二国际标准的建立为国际间IL-6生物学活性的比较和疾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基准。
IL-6在疾病中的调节作用备受关注。
IL-6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和细胞信号传导,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IL-6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白血病和肿瘤等。
IL-6的高表达与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相关,因此对IL-6的准确测量和生物学活性评估至关重要。
IL-6第二国际标准的应用对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IL-6水平的测量和生物学活性的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机制和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IL-6第二国际标准的建立和推广将促进IL-6在疾病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进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支持。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IL-6第二国际标准在IL-6生物学活性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IL-6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医学免疫学第6版医学免疫学-免疫学防治
较慢
保护易感人群最重要的措施是 A、人工主动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
C、药物预防
D、个体防护
E、自然主动免疫
下列哪种是被动免疫制品 A、伤寒菌苗 B、卡介苗
C、麻疹疫苗
D、白喉类毒素
E、破伤风抗毒素
人工主动免疫
定义:人为给予抗原物质疫苗,类毒素等,激发的保护性免 疫(力)
人工被动免疫
定义:人为给予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淋巴因子) ,建立的保护 性免疫(力),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人工免疫类型比较
特点 输入机体物质 人工主动免疫 抗原 人工被动免疫 抗体(免疫细胞)
免疫力产生时间
免疫力维持时间 主要用途
6免疫毒理
第二节 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三、其它免疫功能改变
2、细胞毒作用 有些药物以一般毒作用的形式直接杀伤淋巴 细胞,即所谓淋巴细胞毒性,以及对巨噬细 胞产生毒作用。另外,可通过对环腺苷酸 (cAMP)和环鸟苷酸(cGMP)的作用而影响淋
巴 细胞的激活、增殖与分化。这些作用导致机 体免疫系统受影响。
第二节 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系 统 性 红 斑 狼 疮
第二节 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三、其它免疫功能改变
1、非特异性补体活化
非特异性补体活化是指在缺乏特异性抗体情况下, 由于非持异性补体活化而引起的一种反应。已证 明有许多外源性物质能够激活补体连锁反应,这 往往是通过C3开始的旁路途径进行的.这种机理 是引起组织损伤的原因之一。
程生细中命胞形过防成程御的中机,是制它相不对需稳预定先的刺激。在 血液的抗菌机制
获得性免疫是个体在体生液命免过疫程中主
获得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动产主生动或获被得动性获免得疫的细。胞这免种疫免疫最 突出被的动特获点得是性具免有疫特异性。
二、机体的免疫功能
第一节 机体免疫系统
1.先天性免疫
是每种生物体所具有的天然的抵抗力又称自然 免疫。
(一)产生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是机体受某种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 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的应答,造成组织损伤或 病变。根据变态反应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将 其分为四型: I型为过敏反应型; Ⅱ型为细胞溶解型; Ⅲ型为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为迟发变态反应型。
第二节 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Th1
图6-2 变态反应分型示意图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抗体
单核吞噬细胞 补体
自然杀伤细胞
功能
概述
医学免疫学第6版课件 T淋巴细胞
必要条件:胸腺微环境 主要事件:功能性TCR的表达; 自身MHC限制性的形成; 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第一节 T细胞的分化发育
Chapter 1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 cells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1.TCR的胚系基因结构 V区基因:V、D(TCRβ链、δ链)、J基因片断; C区基因:C基因片断。
二、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
第四节 T淋巴细胞的功能
Chapter 4 Functions of T cells
三、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抑制免疫应答
教学要求和目标
1.熟悉T细胞的分化发育。
2.掌握T细胞表面主要的分子及其作用。 3.熟悉T细胞的亚群。 4.掌握T细胞的功能。
功能性TCR的表达
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获得自身免疫耐受性
第一节 T细胞的分化发育
Chapter 1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 cells
二、T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初始T细胞(naï ve T cell)
第三节 T细胞的亚群
TCR-CD3:
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由CD3分子转导到T细胞 内,因为CD3分子胞浆区有ITAM。
注意:
TCR不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表面的表位, 只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 复合物(pMHC)——“双识别”。
第二节 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Chapter 2 T cells Surface Molecules and Their Functions
(一)CD4+Th细胞的亚群
免疫学@6.免疫调节
抗 BCR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BCR 交联 Fcγ RII-B
Igα /β pY
ITAM
p p
ITIM
Src-PTK
招募
磷酸化 招募
Syk-PTK
磷酸化 磷酸化
SHP-1, SHIP
脱磷酸化
PTP
PLCγ , Vav
B 细胞活化受阻
B 细胞抑制性受体通过 ITIM 抑制 B 细胞激活
(二)各种免疫细胞的抑制性受体 及其反馈调节
* 神经内分泌因子影响免疫应答 * 抗体和细胞因子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
四、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T/B细胞的调节作用
CD4
T细
T
激活
TCR CD28
MHC B7
APC
识别抗原
T
CD40L 残杀’
FasL Fas
‘他杀’
B
激活
B
激活诱发的细胞死亡(AICD) 使得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 T、B 淋巴细胞 在完成效应功能后即时发生凋亡
五、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ITIM
T 细胞激活后表达抑制性受体 CTLA-4, CTLA-4 和 B7-1 分子竞争性结合 通过 ITIM 传递抑制信号
(二) B-淋巴细胞
激活性受体:BCR 和带有ITAM 的 Ig/Ig 抑制性受体:FcRII-B , 带有ITIM
抑制性受体
KIR2DL
激活性受体
KIR2DS
(三)
(一)免疫细胞激活信号转导的调控 1.信号转导中的两种对立成分
蛋白质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分别由功能相 反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和蛋白酪氨酸磷 酸酶(PTP)所促成。
ITAM ITIM
大学免疫学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一、选择题A型题1、MHC是指BA.染色体上编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B.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C.染色体上编码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D.染色体上编码移植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2、人类MHC基因定位于BA.第2号染色体B.第6号染色体C.第9号染色体D.第17号染色体E.第22号染色体3、非经典HLA I类基因位于CA.HLA-DR亚区B.H LA-B座位C.H LA-E座位D.HLA-DP亚区E.HLA-DQ亚区4、在人类组织或器官移植过程中,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A A.HLA分子B.M HC分子C.I-A分子D.I-E分子E.H-2分子5、HLA III类基因区不包括EA.C4基因位点B.B因子基因位点C.H SP基因位点D.TNF基因位点E.β2-m基因位点6、HLA II类基因包括CA.HLA-A座位B.H LA-A、B、C座位C.H LA-DR、DQ、DP三个亚区D.HLA-DR亚区E.HLA-DQ亚区7、MHC I类分子正确的叙述是DA、其肽链均为MHC编码B、由I-A分子和I-E分子组成C、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组成D、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E、主要表达在抗原提呈细胞表面8、HLA分子所不具备的功能是BA、诱导移植排斥反应B、参与调理吞噬C、参与抗原提呈D、参与胸腺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E、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9、HLA I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位于AA、α1和β1结构域之间B、α1和α2结构域之间C、β1和β2结构域之间D、α1和β2-m结构域之间E、α2和β2-m结构域之间10.抗原肽与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是EA、MHC分子对抗原肽的结合没有选择性B、M HC分子对抗原肽的结合具有高度专业性C、M HC分子对抗原肽的结合至少需要3个锚定位D、MHC分子对抗原肽的结合与抗原肽的长度无关E、MHC分子对抗原肽具有包容性11.不表达MHC I类抗原的细胞是BA.淋巴细胞B.成熟红细胞C.血小板D.网织红细胞E.肝细胞12.HLA分子多态性的主要原因是BA.连锁不平衡B.H LA基因是复等位基因C.H LA分子可以裂解D.HLA基因高度易变E.HLA基因发生有效重组机会较多13.组成性表达MHC II类分子的细胞是CA.T淋巴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D.肝细胞E.上皮细胞14.对MHC中PSMB基因描述错误的是EA.属于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B.包括PSMB9和PSMB8基因C.编码胞质溶胶中蛋白酶体β亚单位成分D.在APC中参与对内源性抗原的酶解E.在APC中参与对外源性抗原的酶解15.MHC复合体基因编码的产物不包括CA.MHC I类分子的α链B.M HC II类分子的α链C.M HC I类分子的β2-m链D.MHC II类分子的β链E.TAP异二聚体分子16.MHC I类分子识别集合的抗原肽EA.由13-1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B.其锚定位在第5和第9个氨基酸残基上C.是含有特定糖基的多肽D.由5-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E.是具有公用基序的多肽17.对抗原肽与MHC分子相互作用描述错误的是EA.不同的MHC分子有可能提呈同一抗原分子上的不同表位B.一种类型的MHC分子可以识别一群带有特定公用基序的肽段C.能够被某一HLA分子识别和提呈的抗原肽,也可被该家族其他分子提呈D.不同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可有相同的公用基序E.MHC分子对抗原肽的结合没有选择性18.可介导内源性抗原肽转运至内质网的分子是BA.PSMB分子B.TAP异二聚体分子C.HLA-DM分子D.HLA II类分子E.HLA I类分子19.免疫功能相关基因中与炎症和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是DA.Bf基因B.TAP基因C.PSMB基因D.HSP70基因E.HLA-DM基因20.对MHC II类分子错误的描述是EA.主要存在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表面B.主要提呈外源性抗原C.两条多肽链均为MHC编码D.由α和β两条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E.能与辅助受体CD8分子结合21.不表达MHC II类分子的细胞是AA.静息T细胞B.活化T细胞C.静息B细胞D.活化巨噬细胞E.静息DC细胞22.决定HLA多态性的区域位于DA.包膜外区B.跨膜区D.肽结合区E.Ig样区23.亲代与子代间必然有一个HLA单体型相同的原因是DA.性连锁遗传B.连续不平衡C.高度多态性现象D.单体型遗传方式E.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24.不表达MHC II类分子的细胞是BA.巨噬细胞B.N K细胞C.活化的Th细胞D.树突状细胞E.B淋巴细胞25.关于TAP分子的描述错误的是EA.即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B.为内质网膜上一个异二聚体分子C.双链分别由TAP1和TAP2两个座位的基因编码D.使内源性抗原肽从胞质溶胶进入内质网腔与MHC I类分子结合E.使外源性抗原肽从胞质溶胶进入内质网腔与MHC II类分子结合26.下列关于HLA II类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A.是HLA-DR, DQ, DP亚区相应功能基因编码的分子B.是由α链和β2-m组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C.主要表达在B细胞和静息T细胞表面D.主要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处理和提呈E.接纳的抗原肽通常由8-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27.组成性表达HLA II类分子的细胞是CA.T淋巴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专职抗原提呈细胞D.肝细胞E.上皮细胞28.MHC限制性表现在A.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B.ADCC作用C.CTL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和杀伤作用D.B细胞对TI抗原的识别过程E.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29.根据HLA单体型遗传特征,同胞兄弟姐妹之间有一个单体型相同的几率为A.10%B.25%C.50%D.75%30.亲子鉴定最常采用的方法是CA.声音识别B.指纹检测C.HLA型别检测D.Ig血清型检测E.面部识别31.HLA分子不具有的结构是CA.肽结合区B.跨膜区C.铰链区D.胞质区E.免疫球蛋白样区B型题A.连锁不平衡B.MHC多态性C.单体型遗传方式D.HLA基因分型E.多基因性1、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MHC各座位等位基因数量的变化B2、指同一个体中MHC由多个紧密相邻的基因座位所组成的现象E3、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C4、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中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AA.PSMB基因B.H LA-DM基因C.H LA-E基因D.MIC A/B基因E.HSP70基因5、是与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相关的基因B6、属非经典I类基因C7、是与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相关的基因A8、其编码产物是NK细胞活化受体识别的配体D9、其编码产物参与炎症和应激反应EA、HLA分子抗原肽结合区B、H LA分子免疫球蛋白样区C、H LA分子跨膜区D、HLA分子胞内区E、HLA分子β2-m10.与细胞内外信号传递有关D11.是CD4和CD8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B12.含疏水性氨基酸可将HLA分子锚定在细胞膜上C13.是HLA同种异性抗原决定基存在的部位A二、名词解释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指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医学免疫学第6版课件-概论
二、免疫物质基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1)(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 关淋巴组织。 2.免疫细胞 淋巴系细胞、髓系细胞。 3.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溶菌 酶等。
医学免疫学
(第6版) 主编:吕昌龙 李殿俊 李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
Innate immunity and adaptive immunity
Shizuo AKIRA,Proc. Jpn. Acad., Ser. B 85 (2009)
Fazilleau N, et al. Immunity 30, March 20, 2009
免疫调节 细胞 免疫 免疫 免疫 抗原 系统应答 体液 免疫 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病)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细胞因子
Tc细胞 Th1细胞 抗体 补体 超敏反应
排除抗原 性异物
医学免疫学授课顺序
1….第一章 2….第二章 3….第八章 4….第九章 5….第四章 6….第三章 7….第五章 8….第六章 7….第十章 8….第十一章 9….第十二章 10…第十三章 11…第十四章 10…第十五章 11…第十六章 12…第十七章 13…第十九章 绪论 抗 原 抗 体 补 体 固有免疫细胞 免疫器官与组织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适应性免疫细胞—B细胞 细胞因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细胞黏附分子 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 超敏反应
白介素6化学发光
白介素6化学发光白介素6(Interleukin-6,简称IL-6)是一种细胞因子,它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白介素6化学发光则是一种利用化学发光技术来检测和分析IL-6的方法。
本文将从IL-6的生物学功能、化学发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白介素6化学发光的优势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白介素6的生物学功能白介素6是一种由多种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它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白介素6可以激活B细胞,促进抗体的产生。
其次,它可以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参与细胞免疫的调节。
此外,白介素6还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发挥重要的炎症调节作用。
因此,白介素6在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炎症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化学发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化学发光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它主要通过测量样品中化学发光反应产生的光信号来检测目标物质的含量。
对于白介素6的检测,化学发光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化学发光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可以在低浓度下准确检测目标物质。
其次,化学发光技术的操作简便,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适用于临床实验室等各种场所。
此外,化学发光技术还具有快速、稳定和可重复性好等特点,可以满足高通量检测的需求。
化学发光技术在临床诊断、药物研发和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通过检测白介素6的水平可以判断炎症反应的程度和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在免疫学研究中,化学发光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白介素6的产生和释放,深入了解其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机制。
因此,白介素6化学发光技术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方法,白介素6化学发光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化学发光技术可以实现高通量检测,同时检测多个样品,提高检测效率。
其次,化学发光技术的信号稳定性好,不受样品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此外,化学发光技术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标记物和底物来实现多种检测模式,满足不同实验需求。
医学免疫学第6版课件 超敏反应
3. 豚草还可传播病虫害
1.吸入性变应原
植物花粉
豚草花粉 ----枯草热(秋季花粉症 ) 引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的主要病源
1.吸入性变应原
植物花粉
欧美地区和日本: 豚草 我国:法国梧桐、杨树、枫树、柏树、蒿草、 杂草花粉等
1.吸入性变应原
屋尘 ----过敏性哮喘 变应性鼻炎 霉菌孢子 螨类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 (二)IgE及其受体 1. IgE 主要由黏膜下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分泌; 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低,半衰期短;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 (二)IgE及其受体 1. IgE 主要由黏膜下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分泌; 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低,半衰期短; 亲细胞抗体; 其产生主要依赖于IL-4。
三、临床常见疾病
(一)全身过敏性反应 (二)局部过敏反应 1.呼吸道过敏反应 2.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三、临床常见疾病
(一)全身过敏性反应 (二)局部过敏反应 1.呼吸道过敏反应 2.消化道过敏反应 3.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mediators
平滑肌:收缩;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腺体:分泌增多。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三、临床常见疾病
(一)全身过敏性反应
1. 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
青 霉 素
青霉噻唑醛酸 青 霉 烯 酸
再 次
组 织 蛋 白
完 全 抗 原
IgE 特 异抗 性体
分类:
Gell-Coombs分类法: 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白介素6指导原则
白介素6指导原则
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是一种细胞因子,参与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
在某些情况下,IL-6的过度产生可能导致炎症性疾病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于白介素6的指导原则:
1. 了解IL-6的作用:IL-6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等。
了解IL-6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2. 评估IL-6水平:对于某些炎症性疾病,检测血液中的IL-6水平可以作为评估疾病活动性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通过监测IL-6水平的变化,可以指导治疗和判断疾病进展情况。
3.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针对IL-6过度产生引起的疾病,可以采取一些治疗方法来干预IL-6的作用。
例如,使用特定的抗体药物来阻断IL-6的受体,或者使用抗炎药物来调节炎症反应。
4. 个体化治疗:IL-6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和表达水平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
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和其他相关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
5. 综合治疗策略:针对IL-6相关疾病,综合治疗策略可能更有效。
除了针对IL-6的干预措施,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抗炎治疗、免疫调节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特定疾病和个体情况,上述指导原则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遵循医生的指导,以确保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二章免疫分子6MHC参与的抗原递呈
第六节 MHC参与的抗原递呈(MHC Mediated Antigen Presentation) 近年来,对抗原识别的研究一直是免疫学的热点,特别是对抗原加工和递呈(antigen processing and antigen presentation)的研究。
目前已初步揭开了免疫应答中抗原信息产生和传导的秘密,即抗原的加工和递呈受控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ty complex,MHC)系统。
尽管关于MHC分子的很多细节尚有待深入研究,但目前已明确MHC产物行使着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的重要作用。
抗原的加工和递呈有两条不同的途径:一是内源性抗原途径,抗原在内质网(ER)和高尔基器内加工,并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后,被递呈到细胞表面,加工后的抗原能被CD8+T细胞识别;二是外源性抗原途径,在内吞体(endosome) 抗原被加工降解,形成的抗原片段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后,转运到细胞表面,它可被CD4+T细胞识别。
MHC分子的抗原递呈功能是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的关键,MHC分子是免疫细胞间信息沟通、相互协作的基础。
从分子水平研究MHC结构和功能,对揭示抗原递呈的复杂机理有重要意义。
一、MHC参与抗原递呈的分子结构MHC分子在内质网产生并装配,与加工后的抗原肽特异性地结合、保护、运输、递呈抗原肽。
MHC分子主要分为两类,即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这两类MHC分子的结构及在抗原递呈中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
应用X射线衍射晶体分析技术确定了两类MHC分子的结构特征,即在MHC分子的抗原结合部有一个深的肽结合槽。
它由两条α螺旋和8股β折叠片组成。
两条α螺旋位于槽的上部形成两个侧面,8股β折叠位于槽的下部形成底面,这样就形成一个深槽状的三维空间结构。
MHC-Ⅰ类分子能结合8~9个氨基酸残基的短肽,MHC-Ⅱ类分子能结合13~17个残基的短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Rudensky等证实,MHC-Ⅰ类分子的肽结合槽两个末端是关闭的,其中一端有一个恒定的酪氨酸闭合,另一端有一个恒定的盐桥。
ifitm6基因 -回复
ifitm6基因-回复IFITM6基因,全称为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6,是一种与免疫反应和抗病毒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质编码基因。
IFITM6基因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并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逐步回答与IFITM6基因相关的问题,包括其发现、功能、调控机制、与疾病的关系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IFITM6基因的发现。
IFITM6基因最早是在人类体内的巨噬细胞中发现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IFITM6基因在病毒感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正常情况下,IFITM6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但当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或免疫反应的刺激时,IFITM6基因会快速上调,增加蛋白质的合成。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IFITM6基因的功能。
IFITM6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膜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被称为“拱桥结构”。
这种拱桥结构能够限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部,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此外,IFITM6蛋白质还可以调节细胞的免疫反应,促进病原体的清除和细胞自杀。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IFITM6基因的调控机制。
IFITM6基因的表达受到多个因素的调控,包括病毒感染、干扰素刺激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等。
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和干扰素能够激活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通路,并通过多个转录因子与IFITM6基因的启动子区结合,促进其转录和表达。
此外,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如STAT1和NF-κB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IFITM6基因的调控。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IFITM6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研究表明,IFITM6基因在病毒感染和免疫相关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某些病毒感染中,IFITM6蛋白质能够有效限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此外,IFITM6基因的突变与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有关。
对IFITM6基因的研究有望为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综上所述,IFITM6基因是一种与免疫反应和抗病毒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质编码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noclonal Antibodies Are Effective in Treating Some TumorsMonoclonal antibodies have been used in various ways as experimental immunotherapeutic agents for cancer. For example,anti-idiotype monoclonal antibodies have been used with some success in treating human B-cell lymphomas and T-cell leukemias. In one remarkable study, R. Levy and his colleagues successfully treated a 64-year-old man with terminal B-cell lymphoma. At the time of treatment, the lymphoma had metastasized to the liver, spleen, bone marrow,and peripheral blood. Because this was a B-cell cancer, the membrane-bound antibody on all the cancerous cells had the same idiotype.By the procedure outlined in Figure 22-14,these researchers produced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y specific for the B-lymphoma idiotype.When this mouse monoclonal anti-idiotype antibody was injected into the patient, it bound specifically to the B-lymphoma cells, because these cells expressed that particular idiotype. Since B-lymphoma cells are susceptible to complement-mediated lysis, the monoclonal antibody activated the complement system and lysed the lymphoma cells without harming other cells. After four injections with this anti-idiotype monoclonal antibody, the tumors began to shrink, and this patient entered an unusually long period of complete remission.However, this approach requires that a custom monoclonal antibody be raised for each lymphoma patient. This is prohibitively expensive and cannot be used as a general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the thousands of patients diagnosed each year w ith B 单克隆抗体可有效治疗某些肿瘤单克隆抗体已被用于以各种方式为实验免疫治疗剂用于癌症。
例如,抗独特型的单克隆抗体已被用于在治疗人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白血病的一些成功。
在一个显着的研究中,利维河和他的同事们成功治疗64岁的男子与终端B细胞淋巴瘤。
在治疗时,淋巴瘤已经转移到肝脏,脾脏,骨髓,末梢血。
因为这是一个B细胞癌,在所有癌细胞的膜- 结合的抗体具有相同的独特型。
由图22-14所概述的程序,这些研究人员产生特异于B-淋巴瘤独特型小鼠单克隆抗体。
当该小鼠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注射入病人,它特异性结合的B淋巴瘤细胞,因为这些细胞表达特定的独特型。
由于B-淋巴瘤细胞易受补体介导的裂解,单克隆抗体激活补体系统和裂解淋巴瘤细胞而不伤害其他细胞。
经过四次注射用这种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肿瘤开始缩小,这病人进入完全缓解的一个特别长的时间。
lymphoma.Recently, Levy and his colleagues have used direct immunization to recruit the immune systems of patients to an attack against their B lymphoma. In a clinical trial with 41 B-cell lymphoma patients, the genes encoding the rearranged immunoglobulin genes of the lymphomas of each patient were isolated and used to encode the synthesis of recombinant immunoglobulin that bore the idiotype typical of the patient’s tumor. Each of these Igs was coupled to 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LH), a mollusk protein that is often used as a carrier protein because of its efficient recruitment of T-cell help. The patients were immunized with their own tumor-specific antigens, the idiotypically unique immunoglobulins produced by their own lymphomas. About 50% of the patients developed anti-idiotype antibodies against their tumor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seen in the 20 patients with anti-idiotype responses, but not in the others. In fact, 2 of these 20 experienced complete remission.Despite its promise, the anti-idiotypic approach is by its very nature patient-specific.A more general monoclonalantibody therapy for B-cell lymphoma i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mostB cells, whether normal or cancerous, bear lineagedistinctive antigens. One such determinant, CD20, has been the target of intensive efforts; a monoclonal antibody to it,raised in mice and engineered to contain mostly human sequences,has been useful in the treatment of B-cell lymphoma (see Clinical Focus, Chapter 5). Aside from CD20, a number of tumor-associated antigens (Table 22-4) are being tested in clinical trials for their suitability as targets for antibody-mediated然而,这种方法要求单克隆抗体对每个淋巴瘤患者定制。
这是昂贵的,不能用作对成千上万的患者每年诊断患有B细胞淋巴瘤的一般的治疗方法。
近日,Levy和他的同事们用直接免疫招募患者的免疫系统来对抗他们的B细胞淋巴瘤的攻击。
在临床试验中有41个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编码每个患者的淋巴瘤的重排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基因分离并用于重组免疫球蛋白的合成该孔的独特型典型患者的肿瘤进行编码。
每个这些Igs的被耦合到匙孔血蓝蛋白(KLH),即常使用,因为T细胞的帮助下其高效招募作为载体蛋白质的软体动物蛋白质。
的患者进行免疫自身肿瘤特异性抗原,由自己淋巴瘤产生的idiotypically独特的免疫球蛋白。
约50%的患者出现抗独特型抗体对他们的肿瘤。
显著改善临床结果被视为在20例抗独特型反应,但不是在其他。
事实上,这些2 20经历完全缓解。
尽管它的诺言,抗独特型的方法是通过其本质患者特异性。
更一般的单克隆抗体治疗B细胞淋巴瘤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大多数B细胞,是否正常或癌,熊谱系独特抗原。
这样的一个决定因素,CD20,一直积极努力的目标;单克隆抗体是,提出了在小鼠和设计包含人类大多序列,已在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有用(见临床重点,第5章)。
除了CD20,一些肿瘤相关抗原(表22-4)正在临床试验中对他们的适合作为目标抗体介导的抗肿瘤治疗试验。
anti-tumor therapy.A variety of tumors expres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vels of growth-factor receptors, which are promising targets for anti-tumor monoclonal antibodies. For example, in 25 to 30 percent of women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 genetic alteration of the tumor cells results in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HER2, an epidermal-growth-factor–like receptor. An anti-HER2 monoclonal antibody was raised in mice and the genes encoding it were isolated. Except for the sequences encoding the antibody’s CDRs, the mouse Ig sequences were replaced with human Ig counterparts. This prevents the generation of human anti-mouse antibodies (HAMAs) and allows the patient to receive repeated doses of the “humanized” anti-HER2 in large amounts (100 milligrams or more).Preparations of this antibody, called Herceptin, are now commercially avail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HER2-receptor–bearing breast cancers (see Clinical Focus, Chapter 5).Monoclonalantibodies also have been used to prepare tumor-specific anti-tumor agents. In this approach, antibodies to tumor-specific or tumor-associated antigens are coupled with radioactive isotopes, chemotherapy drugs, or potent toxins of biological origin. In such “guided missile” therapies, the toxic agents are delivered specifically to tumor cells. This focuses the toxic effects on the tumor and spares normal tissues.Reagents known as immunotoxins have been constructed by coupling the inhibitor chain of a toxin (e.g., diphtheriatoxin) to an antibody against a tumor-specific or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see Figure 4-23). In vitro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se “magic bullets” can各种肿瘤的明示显著增加的生长因子受体,它们是抗肿瘤单克隆抗体有希望的目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