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复习课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重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结合地球的吸引力,解释重力的定义。

3.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观察重力与质量的变化规律。

5.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介绍重力加速度的定义和特点。

6.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总结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熟练运用重力计算公式。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否能积极参与,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反馈,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重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后作业的难度,以保证教学质量。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标题: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重力是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力。

2.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3. 掌握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重量和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重力相关的问题。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或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各种质量物体、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3. 演示材料:图片、视频等。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阶段:1. 引发学生对重力的思考:通过展示一张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有重量,以及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

2. 引入重力的概念:通过简单的示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并解释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探究阶段:3. 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设计一个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4. 计算重力的大小:引导学生根据重力的定义,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拓展阶段:5. 探究重力加速度:通过实验或演示,让学生观察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并引导他们发现物体在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即重力加速度。

6. 计算重力加速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重力加速度,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应用阶段:7. 应用解决问题:设计一些与重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总结阶段:8. 总结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重力的应用和影响。

巩固练习:9. 布置相关练习:将一些练习题或问题布置给学生,以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册和练习题。

3.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

教学提示:1. 在引入阶段和拓展阶段使用多媒体资源,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在实验环节中,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注意安全。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以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4. 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知道地球引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解释重力的产生原因。

2.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3. 重力的作用点: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质心,质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质量、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质量为零,重力也为零。

6. 地球引力:介绍地球引力的概念,解释地球引力对人类和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地球引力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通过计算练习,巩固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引入地球引力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重力现象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知识点。

2.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秤杆、质量不同的物体。

3. 实例图片: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图片。

4. 计算练习题:涉及重力计算和重力与质量关系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3. 实验演示: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会重力的方向。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质心。

5. 公式讲解: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质量、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2. 理解重力是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其作用规律和相关公式。

3. 能够使用公式计算简单的重力问题。

4. 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重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1. 重力的定义、性质和公式。

2. 使用公式计算重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1. 理解重力是一种相互作用,而非单向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重力计,各种不同重量的物体,弹簧秤等。

2. 实验器材:倾斜平面,小车,滑块,直尺等。

3. 课前准备:了解教材内容,准备相关实验和示例。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提问引导:学生们是否知道为什么物体会落下来?他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些物体比其他物体更容易落下来?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2. 回答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重力是什么,以及重力与物体落下的关系。

理论讲解(15分钟):1. 定义与性质:介绍重力的定义和性质,强调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

2. 重力的公式:给出重力的公式 F = mg ,并解释公式中的每个符号的含义。

3. 随堂练习:通过几个简单的计算题目帮助学生掌握使用重力公式计算重力大小。

实验探究(30分钟):1. 实验1:利用重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观察质量对重力的影响。

2. 实验2:在倾斜平面上放置滑块和小车,观察重力对滑块和小车的作用。

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2.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重力的性质和作用规律,重点强调重力是双向相互作用的。

3. 拓展思考:提问学生,如果在其他天体上,如月球或火星,重力是否也存在?是否和地球上的重力相同?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重力计算问题,并写出总结报告。

教学反思:这堂教案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以及相关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标题: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重力是一种基本相互作用。

2. 理解重力的概念、特征和影响。

3. 能够应用重力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重力的概念和特征。

2. 学生能够解释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应用重力的公式计算物体的重量和重力加速度。

4.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计算器、实验器材(如小球、弹簧秤等)、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有关重力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重力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重力有关的现象?探究(15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和特征,并通过实例解释。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记录数据。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发现物体的重量与其质量有关,与地球的吸引力有关。

讲解(10分钟):1. 讲解重力公式:F = mg,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2. 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数值,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实践(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应用重力公式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并观察落地时的速度和时间。

3.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小球下落的加速度,并与重力加速度进行比较。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重力是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对物体有重要影响。

2. 提问:重力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计算题。

2. 搜集与重力相关的实例和现象,并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地球以外其他天体上的重力情况。

2. 给学生提供更复杂的重力计算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重力的作用。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计算公式。

3. 让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说明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解释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4. 物体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展示实例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2.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的应用,物体受力分析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重力知识。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课件,配合图片和动画讲解。

2. 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

3. 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重力计算和物体受力分析的练习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评价学生对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悬挂的物体,引出重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详细讲解重力的定义,强调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解释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5. 物体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展示实例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高中物理 第三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三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
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注意: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地方,也不是只有重心处才受重力作用。在力的图示中,重力的作用点应画在重心处。
课堂练习
1.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一章力
课题
重力
主备人
程翠芳
主审人
李现宏




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会求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重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
难点
理解重心的概念
⑴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⑶重力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引起,但不能说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学生思考复习
学生阅读课本
高中物理教学通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二力平衡)
3.重心的确定
(1)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出示投影片)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3)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例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处,而圆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环的几何中心处;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复习课教案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复习课教案设计

力、重力、弹力1.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紧靠在一起,在光滑水平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A ,B 间( )A .一定存在弹力B .一定不存在弹力C .可能存在弹力D .可能不存在弹力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定是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B.凡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定是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C.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二力平衡D.相互作用的一对力究竟称哪一个为作用力是任意的。

3.两个物体A 和B ,质量分别为M 和m ,用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A 静止于水平地面,不记摩擦,A 对绳的作用力的大小与地面对A 的作用力大小分别是( )A . mg, (M -m)gB 。

mg, MgC. (M -m)g MgD. (M+m)g (M -m)g4.如图所示,a,b 为两根相连的轻质弹簧,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a =1×103N/m ,k b =2×103N/m,原长分别为l a =6cm, l b =4cm 。

在下端挂一个物体G ,物体受到的重 力为10N ,平衡时( )A.弹簧a 下端受到的拉力为4N ,b 下端受到的拉力为6NB.弹簧a 下端受到的拉力为10N ,b 下端受到的拉力为10NC.弹簧a 的长度变为7cm ,b 的长度变为4.5cmD.弹簧a 的长度变为6.4cm ,b 的长度变为4.3cm5.如图所示,三个质量不计的完全相同的测力计,各小球重力相同,一切摩擦均不计, 平衡时各弹簧称的示数分别为F 1,F 2,F 3,其大小关系是( )A .F1=F 2=F 3B .F 1=F 2<F 3C .F 1=F 2>F 3D .F 3>F 1>F 26.三个相同的支座上分别搁着三个质量和直径都相等的光滑圆球a 、b 、c ,支点P 、Q 在同一水平面上,a 球的重心 Oa 位于球心,b 球和 c 球的重心Ob 、Oc 分别位于球心的正上方和球心的正下方,如图所示,三球均处于平衡状态,支点P 对a 球的弹力为Na ,对b 球和c 球的弹力分别为Nb 和Nc ,则()7.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1的弹簧上面放一质量为m 的物体,我们将一劲度系数为k 2的弹簧与m 相连。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明白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3. 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2. 难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3. 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探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实例分析:运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物体悬挂平衡的条件等。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涵盖了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基本相互作用原理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教学。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您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分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否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学拓展1. 探讨重力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发射、地球引力等。

2.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摩擦力、弹力等。

3. 引导学生关注重力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悬挂物体、测量工具、实验记录表格等。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运用重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作用2. 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m4. 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难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利用公式法,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什么?b.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有什么作用?2. 新课讲解:a. 讲解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b. 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讲解公式中的各符号含义。

c.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m,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 实例分析:a. 分析日常生活中重力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天平等。

b. 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实验环节:a. 讲解实验目的:测量重力加速度。

b.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c.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存在。

5. 课堂小结:a. 总结本节课的重力概念、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b. 强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a. 请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复习本节课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

2. 评估内容:重力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操作及分析能力。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物理必修一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物理必修一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物理必修一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学好物理知识,首先要对物理概念有清楚的理解,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物理必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物理必修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教学重难点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过程[知识探究]一、力和力的图示[问题设计]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图1图2(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如图1),小钢球靠近磁铁时;(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如图2);(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答案(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要点提炼]1.力的特性(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3.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延伸思考]是否只有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举例说明.答案不是.例如: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等.二、重力[问题设计]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要点提炼]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5.作用点:在重心上.(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典例精析]一、对力的概念的理解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C.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D.两个力的大小都是5N,则这两个力一定相同解析甲推乙的同时,乙也在推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例如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支撑书,B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都受到别的物体的作用,是受力物体,同时也对其他物体施力,即又是施力物体,C对;力是矢量,比较两个力是否相同,除了比较其大小还要比较其方向,D错.答案C二、力的图示和示意图例2在图3甲中木箱P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右上的150N的力拉木箱;在图乙中木块的Q点,用与竖直方向成60°角斜向左上的20N的力把木块抵在墙壁上.试作出甲、乙两图中所给力的图示,并作出图丙中电灯所受重力和拉力的示意图.图3答案如图所示三、重力和重心的特点例3关于重力和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重力会减小B.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C.物体的重心位置总是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D.物体的重心位置可能随物体形状的变化而改变解析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所处状态无关,A错;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不同,B错;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及质量分布有关,只有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才在其几何中心,C错,D对.答案D[课堂要点小结][自我检测]1.(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答案B解析此题可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有力,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者缺一不可.一个物体在对其他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受到其他物体力的作用,即是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故A、D错误.C项则歪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只要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可产生力,不一定非得接触,故C错误.2.(重力的特点)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只有在地面上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B.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C.物体在向上抛出时受到的重力小于它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D.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不论其运动状态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大的答案D解析物体所受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大小为G=mg.可见对同一物体(m一定),在同一地点(g一定),重力大小是相同的,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因此选项A、B、C均错误,只有选项D是正确的.3.(对重心的理解)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B.用一条绳子把一个物体悬挂起来,物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该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C.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内,不可能在物体外D.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答案D解析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才在物体的几何中心,A错误,D正确;用一条绳子把一个物体悬挂起来,物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时,物体的重力与绳子的拉力平衡,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B错误;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C错误.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如图4所示,叠放的物体A、B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体A对物体B的压力是10N,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图4答案见解析解析(1)画力的图示:①选定标度:此题用2mm长的线段表示2N的力.②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根据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出,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也可以如图乙所示,从O 点(用O点代替B物体)竖直向下画一段五倍于标度(即10mm)的线段;③在线段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2)画力的示意图:从作用点或从B的中心处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并加上箭头,表示方向,然后标明FN=10N即可,如图丙所示.培养创新意识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学好物理知识,首先要对物理概念有清楚的理解,而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物理概念的显著特点,学生只有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才能正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作用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重力实验器材、质量测量工具、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地球引力作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重力现象。

2. 探究重力:2.1 学生分组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3. 学习重力计算:3.1 教师介绍重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含义。

3.2 学生运用公式计算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进行交流分享。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4.1 学生进行质量测量实验,观察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5. 巩固与应用:5.1 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

5.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6.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7.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8.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9. 课程拓展:9.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交通等。

9.2 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重力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0. 教学评价:10.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 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2. 实验法: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重力的定义1. 引入: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讲解:重力的概念、作用。

二、重力的计算公式和单位1. 引入:重力的计算公式。

2. 讲解:重力的单位(牛顿)。

三、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 引入: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实验: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讲解:重力与物体质量、速度的关系。

四、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引入: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讨论: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小结与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作业:1. 掌握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2. 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重力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六、重力的测量1. 引入:测量重力的方法。

2. 讲解:使用弹簧秤测量重力。

七、重力与地球质量的关系1. 引入:重力与地球质量的关系。

2. 讲解:地球质量对重力的影响。

八、重力与纬度的关系1. 引入:重力与纬度的关系。

2. 讲解:纬度对重力的影响。

九、重力与高度的关系1. 引入:重力与高度的关系。

2. 讲解:高度对重力的影响。

2. 拓展:重力的应用领域,如航天、地球科学等。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重力测量、地球质量、纬度、高度与重力关系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应用领域的理解。

教学资源:1. 弹簧秤。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能够分析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计算公式:F=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3. 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拉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重力的作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例题分析,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重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概念:讲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定义。

3. 介绍重力计算公式:讲解F=mg公式,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4.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5. 分析重力作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重力现象的观察能力。

3.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重力应用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弹力、摩擦力等。

2. 探讨重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导航、地球物理学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计、悬挂装置等。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实例分析。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优质教案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优质教案
学习探讨与反思:

2、。
3、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和示意图法表示拉力.
图示法 示意图法
(二)、重力(自学归纳)
1、定义:。
2、重力的大小:根据公式G=计算,g是。
3、重力的方向怎么描述?。
4、讨论:什么是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D.悬挂在细线下的薄木板处于平衡状态,则物体的重心一定在沿细线方向的竖直线上,木板对细线的拉力的大小等于木板的重力-
3.关于力这一概念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有力的作用B.弹簧测力计与天平都是用来测量力大小的工具
c.只要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必然发生改变D.物体受到的每一个力都有它的施力物体
A.力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C.一个力的发生必定涉及到两个物体D.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关于物体的重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
C.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
(1)定义:。
影响因素:。
(2)形状规则、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它的重心在。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有关
(3)实验探究:确定薄板的重心(悬挂法)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相互作用力
特点
作用范围
万有引力
电磁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二、当堂检测:
1.有关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知道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重力的计算公式:F=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 ²)。

3. 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吸引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2. 难点: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和重力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掌握重力知识。

2. 利用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4.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5.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 教学内容: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场景。

实际问题中重力计算的步骤。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重力计算问题。

4.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复习课教案设计极品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复习课教案设计极品

力重力相互作用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力的效果:(2)力的相互性:物体间的作用力总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大,反向,作用于同一直线上;比较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例1:解释拔河比赛胜负的原因二、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不同于万有引力,一般略小于万有引力。

(2) 大小:G=mg 需注意:①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跟地球上位置有关,两极赤道②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时重力大小。

性质 是否同时存在消失 作用物体 效果 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 甲 乙(3)重心: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可看作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重心。

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跟物体质量分布有关,不一定在物体内部。

三、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①产生条件:②用假设法判断有无弹力以下接触面均光滑,分析小球受力③弹力的方向:面与面、点与面接触的弹力垂直于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绳子的弹力方向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④弹簧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形变量x成正比f=kx例2.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结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2001年湖北省卷)A B.C.D. 例3.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 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 的拉力作用③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④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L 1、L 2、L 3、L 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A .L 2>L 1B 。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年级学科:高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基本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重力的定义及其作用。

2. 重力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1. 重力场概念的理解。

2. 重力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苹果落地)引出重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重力基本概念(15分钟)讲解重力的定义、单位、作用范围等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一种吸引力。

3. 重力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15分钟)讲解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与弹力、摩擦力等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各种力的相互作用。

4. 重力场概念(10分钟)介绍重力场的基本概念,讲解重力场强度、重力势能等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5分钟)三、课后作业1. 请简述重力的定义及其作用。

2. 举例说明重力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学生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课堂活动与实验(1课时)1. 活动一:重力方向实验(15分钟)让学生每人拿一个悬挂的重物(如小铁球),观察并记录重力方向。

引导学生发现重力总是竖直向下的。

2. 活动二:重力作用力实验(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大小,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重力大小的变化。

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七、案例分析与讨论(1课时)1. 案例一:自由落体运动(15分钟)让学生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自由落体运动。

2. 案例二:重力加速度(15分钟)让学生探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解释重力加速度与地球纬度、高度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重力、弹力
1.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紧靠在一起,在光滑水平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A ,B 间( )
A .一定存在弹力
B .一定不存在弹力
C .可能存在弹力
D .可能不存在弹力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定是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B.凡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定是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C.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二力平衡
D.相互作用的一对力究竟称哪一个为作用力是任意的。

3.两个物体A 和B ,质量分别为M 和m ,用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A 静止于水平地面,不记摩擦,A 对绳的作用力的大小与地面对A 的作用力大小分别是( )
A . mg, (M -m)g
B 。

mg, Mg
C. (M -m)g Mg
D. (M+m)g (M -m)g
4.如图所示,a,b 为两根相连的轻质弹簧,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a =1×103N/m ,
k b =2×103N/m,原长分别为l a =6cm, l b =4cm 。

在下端挂一个物体G ,物体受到的重 力为10N ,平衡时( )
A.弹簧a 下端受到的拉力为4N ,b 下端受到的拉力为6N
B.弹簧a 下端受到的拉力为10N ,b 下端受到的拉力为10N
C.弹簧a 的长度变为7cm ,b 的长度变为4.5cm
D.弹簧a 的长度变为6.4cm ,b 的长度变为4.3cm
5.如图所示,三个质量不计的完全相同的测力计,各小球重力相同,一切摩擦均不计, 平衡时各弹簧称的示数分别为F 1,F 2,F 3,其大小关
系是( )
A .F1=F 2=F 3
B .F 1=F 2<F 3
C .F 1=F 2>F 3
D .F 3>F 1>F 2
6.三个相同的支座上分别搁着三个质量和直径都相等
的光滑圆球a 、b 、c ,支点P 、Q 在同一水平面上,a 球
的重心 Oa 位于球心,b 球和 c 球的重心Ob 、Oc 分别位于球心的正上方和球心的正下方,如图所示,三球均处于平衡状态,支点P 对a 球的
弹力为Na ,对b 球和c 球的弹力分别为Nb 和Nc ,
则()
7
.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
k
1的弹簧上面放一质量为
m 的物体,我们将一劲度系数为k 2的弹簧与m 相连。

自A 点沿竖直方向缓慢向上拉物体,使下面的弹簧受到的压力由mg 变为3
2mg ,则A 点向上移动的距离为多少?
励志格言: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8.如图所示,原长分别为L1和L2,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的轻质弹簧竖直悬挂在天花板上,两弹簧之间有一质量为m1的物体,最下端挂着质量为 m2的另一物体,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求:(1)这时两弹簧的总长多大?
(2)若用一个质量为M的平板把下面的物体竖直缓慢地向上托起,直到两弹簧的总长度等于两弹簧的原长之和,求这时平板受到下面物体m2的压力?
9.质量为m的物体A压在放在地面上的竖直轻弹簧B上,现用细绳跨过定滑轮将物体A与另一轻弹簧C连接,当弹簧C处于水平位置且右端位于a点时,它没有发生形变。

已知弹簧B和弹簧C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不计定滑轮,细绳的质量和摩擦。

将弹簧C的右端由a点沿水平方向拉到b时,弹簧B刚好没有形变,求a、b两
点间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