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视域中的唯物史观

合集下载

唯物史观下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究

唯物史观下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究

唯物史观下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究唯物史观是一种历史观,它认为历史是物质实践的结果,历史的发展是无法逆转的。

在这种历史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究,例如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其爆发原因多种多样。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历史上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压迫和欺凌。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历史上长期殖民统治的恶果。

这种恶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制度长期被殖民者所剥夺和控制。

早在最早的欧洲殖民者来到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建立起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然而,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到来被视为一个威胁,因为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商业协议,而且还试图对中国进行领土占领和宗教传教。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国家经济和政治制度开始崩溃。

官员们把钱付给外国人,商人们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而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变得越来越混乱。

其次,中国的人民长期受到经济和文化殖民的压迫。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受到了文化上的压迫。

西方列强试图将其文化和价值观在中国实行,而中国人则被那些西方列强所认为的“未开化”的人。

此外,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西方列强与中国进行贸易交流,并迫使中国开放关口,而这种贸易交流是基于不公平的条约和协议的。

最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冲突,更多地表现为政治斗争。

例如,在鸦片战争中,英国政府以制造纠纷为开端,派遣军队入侵中国,以迫使中国政府解决贸易问题。

中国政府不得不在英国的压力下签订《南京条约》,同意开放五个港口,并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总之,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外来侵略和压迫的一个缩影。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冲突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受到了威胁,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在新的历史阶段中,我们需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入探究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国家的长期繁荣和发展提供正确的历史指导。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自由主义思想起源于欧洲, 在近代中国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自由主义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思潮,如今依然影响和引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自由主义思想从19世纪开始, 逐渐传入到中国。

在这一时期, 中国面临的是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之路,开始学习自由主义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各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

其中拥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教士最为活跃,他们在中国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将西方民主和自由主义思想引入中国。

此外, 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媒体以及文化名人,如饶漱石, 胡适和陈独秀等,都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者和宣传者。

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由主义思想充分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理想和美好。

自由和平等这样的基本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为中国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自由主义思想也促进了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经济上,自由主义思想宣扬私人财产和个人自由,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这种思想无疑是新的、激进的。

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和实施,从某种程度上前提了中国现代经济体制的形成。

此外,自由主义思想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尝试吸纳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将现代化作为一种价值,提出了一些在传统文化观念下不曾思考过的问题, 如女权、民主和人权等。

这些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自由主义思想的意义和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并不是完全成功的。

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在之后的历史中, 也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中带来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困境。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视域中的思想自由——以苏俄为中心的考察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视域中的思想自由——以苏俄为中心的考察

第1 O期
胡旭华 : 近代中 国自由主义视域 中的思想 自由
8 9
人 因为行 李 发 生 困难 。护 照及 银 钱 都 要 登 记 。 照相机都 要加封皮 , 在途 中不 能照相 。检 查花 费
常高 , 但 却 没 有 料 到俄 国 人 是 那 样 崇 拜 他 们 。 “ 共产 主 义 的 正 统 是 马 克 司 , 恩格 司, 列宁 , 斯
十分友好 , 对于共 产党 那 就更 不 用 说 了。“ 我 们 听说在莫 斯科 的东 方 大学 有六 十名 中 国共 产 党 学生 。他们 吃 的穿 的用 的都 由俄 国供 给 , 但是 行 动, 通信 , 也 许连思想 , 都不能 自由。我 在莫 斯科 几天极 想 和 他 们 见 面 , 始终没有法子。 ” 蒋 廷
黻在去 苏俄 的列 车上还 遇 到过 自认 为在别 的 国
家不会 发生 的事 情 。“ 在 满洲 里 开 车 以后 , 不久
在 绝大 部分 自由主 义 者 眼 里 , 苏 俄 人 民并 没 有 欧美各 国所 谓 的 国 民 自由。例 如 , 如 果 没
有 政府 特许 证 , 人 民不 能 自行 开会 。凡 是 讨 论 或 批 评 政 治 的 集会 , 一般 都 不 能 领 到这 种 特 许
证 。又 如 , 各地 方 苏 维 埃 虽然 也有 非 共 产 党 成
员, 但 是 这 些人 却 没 有 办 法发 表 反 对 当局 的 意
见 。再 如 , 研 究 和讨论 学 术 的 自由也完 全没 有 。 “ 无论学校的教员和职员 , 若 对 于 现 行 的 制 度
表示 怀 疑 或不 满 意 , 或 在 学 术上 抱 某 种 非 马 克 思 的主张 , 大概 立刻 就要 被 政府革 职 。 ” … 据 参加苏俄 科 学 院成 立 2 0 0周 年 纪念 大 会 的中国代表描 述 , 苏俄 政府对于 中国 国 民党党 员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6期)总目次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6期)总目次
伍 英 姿 ( .2 36 )
傣族 亲属词 的概念结 构 张积 家, 杨 晨 , 占玲( .I 崔 64 )
勇( . 9 64 )
组织支持感受测量 中的词 汇效应 : 多质多法分析
徐 晓锋 , 刘
文 学 论 评

论经 贸汉语精读 知识体 系的建构
交往 教学 的建 构 性
— — 一
王燕 飞( .6 36 ) 宋代文 学研 究 ・
娟( . 8 55 )
苏珊 ・ 朗格“ 艺术作 为一种表现性形式 ” 的格式塔
心 理 学 阐 释

职业刻板 印象成分及形成机制
— —
包玉 姣 ( .7 33 )
大学生对 医生认 知的初 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研 究专题 ・
宋广文 , 单洪雪( .5 56 )
汉语使役行为辅助语模式和留学生习得情况分析
近代中国 自由主义视域中的唯物史 观
胡旭华 , 冯夏 根 ( .7 4 1)
知识背景对信息表征形式 的影响 王瑞 明, 张清平 , 邹艳 荣( .8 26 ) 亲属结构理论及对摩 梭人亲属关系研究的启示
肖二 平 , 积 家 ( .4 张 27 )
保守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 : 以梁漱溟为中心的考察 黄寿松 ( .3 42 ) 明清刑讯 的文学想象 : 一个新文化史的考察
有关心理统计的三个 疑问 屡遭误用和错批 的心理统计
食 品安全 法研 究专题 ・ 孔繁华 ( . ) 35
伍 劲 松 ( .2 3 1)
论教育决策的内生性 品格及其提升 祁型雨( .7 23) 当前教师领导力研究 的困境与出路 龙君伟 , 盼( .2 陈 24 ) 师生冲突及其化解方式 的特性分析 戴健林 , 杜月秀( .6 24 ) 校长诚信领导对初 中教师工作投入的影 响研究

不同近代史观的比较与评价

不同近代史观的比较与评价

不同近代史观的比较与评价近代史观,也称为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在历史研究中,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近代史观,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近代史观,以及它们的比较和评价:1. 唯物史观:这是一种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发展都是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这种历史观在分析社会历史时强调客观规律和必然性,但也忽略了人们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2. 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相反,唯心史观认为社会的精神文化方面才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种观点强调人们的意识、信仰和价值观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为这些因素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唯心史观的缺陷在于它过于强调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物质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3. 英雄史观: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决定的,这些英雄人物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智慧,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

这种观点过于强调英雄人物的作用,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4. 结构史观:结构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各种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这种观点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它们共同决定了历史的发展。

结构史观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也有时候会过于强调整体性而忽略了个人和群体的作用。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近代史观,它们各有优缺点,需要相互借鉴和补充。

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和问题选择合适的历史观,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期更加客观、准确地理解历史。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内容精选全文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内容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内容及解析自由主义的具体表现和特色是不同的,但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或流派,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或思想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维护个性的发展,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主义,认为保障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是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

正是这种核心价值与思想倾向,使它区别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等其他社会政治思潮,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严格地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自由主义的到来,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广泛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心理因素如求同斥异心理、狭隘平等心理、重情轻法心理、怕官拜官心理、重义轻利心理等或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反,或难以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容,它们都对自由主义起着抵制作用。

环境之于自由主义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研究者一致认同的,在这个基础上,一些研究者还尝试着从更广泛的领域或角度解释导致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自由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基调,着重强调个体独立和自由的价值。

但近代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却赋予以对民族表示高度认同为特征的民族主义以不可替代的优先性。

作为舶来品的自由主义如何应对民族主义这个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自由主义者到底是把自由作为一种终极性的价值还是工具性的价值,这是研究者无法回避也是乐于考究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在自由主义者那里只是为实现富强而借用的一种工具。

自由主义者对西方文化关注的焦点并不在自由,而是一种能发挥富强的社会动力或达成国家富强的手段,把自由作为提高社会功效的工具,并因此作为获得富强的最终手段。

他们认为个人是为了国家而存在,个人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他的主体价值,这种思想引起自由主义者的强烈反应。

因为一方面他们是真正理解英国的自由主义的,另一方面则指出在实际主张上仍然把国家的自由、富强、救亡远远放在个人自由之上,这就构成理论思想与实际主张重大的内在矛盾。

自由主义不仅被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以后整个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亦如此。

唯物史观的三个维度

唯物史观的三个维度

化了的唯物史观 理 论 图 式 与 形 式 结 构 ,特 别 是 构 成 了马克思主义 的 政 治 经 济 学 话 语 。 其 中,↑ 表 示 决 定关系,↓表示 反 映 或 反 作 用 关 系 。 但 仅 仅 揭 示 决 定与反映关系是不够的。这些概念范畴本身只是从 属于启蒙主题尤 其 是 经 验 主 义 和 实 证 主 义 传 统 ,且 本身就是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术语。它们如何构成唯 物史观的理论表述?它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结构, 如何由唯物史观的理论原则所定向?均是需要深究 并在理论上有所显现的问题。而笔者的一个基本判 断是,结构维度的 理 论 效 价 其 实 是 由 如 下 两 个 维 度 所确定的。
40 天津社会科学 2011年第5期
即被剥削被压迫的 阶 级 (无 产 阶 级 ),如 果 不 同 时 使 整个社会一劳永 逸 地 摆 脱 任 何 剥 削 、压 迫 以 及 阶 级 划分和阶级斗争 ,就 不 能 使 自 己 从 进 行 剥 削 和 统 治 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③
三是人学的或历史的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的整 个理论建构,从属于其终极的哲学人类学关怀 ,表达 为文化与历史 学 话 语 。 人 既 是 历 史 的 起 点,也 是 历 史的目的,因而马 克 思 不 仅 把 感 性 的 个 人 当 作 历 史 的前提,也把“每个 人 自 由 而 全 面 的 发 展 ”看 成 是 未 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 思在哲学革命意义上提出的旨在解放人的主体性的 新唯物主义是 内 在 相 通 的 。 因 此,社 会 关 系 以 及 社 会形态的演进必须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诸如社会 发展的五个阶段 论 与 人 的 发 展 的 三 阶 段 论 ,都 只 是 从一个侧面表述 的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 启 蒙 的 问 题 , 就在于把社会发 展 与 人 的 发 展 分 解 开 来 ,从 而 陷 入 线性的和单一的历史进步论。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 的社会发展与人 的 发 展 的 统 一 ,当 然 是 实 践 意 义 即 现实历史意义上 的 统 一 ,并 由 此 确 立 终 极 的 人 类 解 放论,这是在扬弃 启 蒙 过 程 中 向 启 蒙 的 更 高 程 度 的 回复。正是第三个方面使得第二个方面超越第一个 方面,唯物史观不 只 是 一 种 实 证 主 义 以 及 经 济 决 定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基础——从进化论“道”之裂变到唯物史观的确立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基础——从进化论“道”之裂变到唯物史观的确立
中图分类号 : 2 K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0 X(00 0 一O 5 —0 10 —9 5 2 1 )1 0 5 4
正 如毛泽东所说 , 十月革命一声炮 响 , 给我们送 来了马
克思列宁 主义 。然而马克思列 宁主义在 中国广泛传播 并得
围; 然而一旦成 了宇宙和社会 的普遍 规律 , 它就进入 了“ ” 道 的领域 。进 化论包容 了戊 戌前后至辛 亥革命前后 的民主主 “ 义、 自由主义和社会 主义 , 不仅展示 了它的第一大潮 的气魄
世界 ”魏 源提 出“ ,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 即从器物层面向
想史上一 次伟 大的飞跃 , 中国走上 了一条崭新 的发展道 从此 路 。以毛泽东 为代 表 的第 一代中 国共产 党人在马克思 主义 的指导下 ,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 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相结合 , 创造性地开辟 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 路, 形成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 思想 , 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新 中国 , 实现 了中华 民族的独立 、 民
主、 富强的百年夙愿。

西方学 习先进技术 , 他们翻译外国著作 , 写成《 四洲志》 海 和《
国图志》力倡 “ , 师敌之 长技以制敌 ”随之而起 的以曾国藩 、 ;
李鸿 章 、 左宗 棠 、 张之洞为代表 的部分先进 官僚 士大夫们提 倡“ 中学 为体 , 西学为用” 以“ , 变通 、 师夷 、 工商 立国” 为手段 ,
前提 。进化论急速地涨涌于戊戌前后 , 主宰了直至 五四前后
的中国思想 界 , 并成 为这一 时期 的主流 思潮 。事实 正是这 样, 进化论思潮在 中国的传播给 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准备 了思 想条件 , 从进化论 到马克思 主义 的唯物史 观又是我 国近代思

第二讲-唯物史观

第二讲-唯物史观

第二讲唯物史观1.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马克思唯物史观是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实践,以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斗争历史学派为理论前提,进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唯物史观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历史中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研究人类的生产实践出发,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所形成的系统理论。

(二)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不同于唯心史观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观念的产物,马克思既唯物又辩证地考察社会,认为社会发展的的规律是客观的,他从目的和结果的关系、偶然和必然的关系上说明社会历史进程受一般规律支配。

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个意志的产物,而是在总的经济运动支配下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服从于社会内部的客观规律。

在大跃进运动时期,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正是蔑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苦果。

(三)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坚持的精神动力室最终原因的观点,是在历史观里背叛了自己。

指出黑格尔的错误是:不是在历史本身中去寻找,而是把哲学的意识形态作为动力引入历史观,只是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正是在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

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

胡适与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4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兴盛的原因自由主义在40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达到全盛,有着独特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国际上,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树立起现代自由主义的旗帜,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由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各国进步势力的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等都采用了不同于以往资本主义的、带有“温和社会主义色彩”的新政策。

在理论上,1941年1月,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四大自由”的主张,认为人类应有4项基本自由,即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个人以不同形式崇拜上帝的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不虞恐惧的自由。

1944年提出的国情咨文中仍然体现了这种基本的价值观。

美国著名自由主义者华莱士在《新共和》杂志发刊词《和平、自由和充分就业》表示要继承罗斯福传统。

他们的言论为中国各种进步势力反复征引。

1947年,英法比等爱国自由的人士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了一次国际自由主义大会,发表了自由主义宣言,直接鼓励了中国自由主义者。

使他们深信: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大路线之外,确有完善合理的道路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国际性已经形成。

在国内,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战后应建立怎样一种社会文化秩序立刻成为思想界争论的主题。

抗日战争时期轰轰烈烈的民主宪政运动的开展,使中国自由主义重新复苏。

要求自由的呼声日渐高涨。

一些自由主义者喊出:我们需要什么?第一,是自由!第二,是自由!第三,仍是自由!抗战胜利后,外患不再成为主要矛盾,国民党政府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各种限制亦陆续取消,这些都为国内自由主义思潮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各项决议,不仅被中国的自由主义者甚至被马歇尔将军视为可赋予中国和平复兴基础之自由主义而高瞻远瞩之宪章,他们满怀希望坚持政协会议决议,争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成了中国自由主义者当然的时代。

然而内战爆发,自由之梦无望,要求自由的呼声更加强烈。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以社会观为切入点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以社会观为切入点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以社会观为切入点摘要社会秩序的根源和动力问题是经典社会学家特别关注的“霍布斯问题",其核心内容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问题,而对于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关系的阐释则离不开对社会观的解读,社会观是人们对其所生活的社会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属于哲学世界观的一部分。

西方传统的社会观是实体化的,这种实体化的社会观在古代表现为集群化的整体论社会观和神本主义的整体论社会观,在近代表现为以社会契约论为代表的原子论社会观和有机体论的整体论社会观,在现当代则表现为新自由主义的原子论社会观、社群主义的整体论社会观及结构主义社会观。

在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关系上,这种实体性的社会观要么过分强调社会秩序而忽略了个人自由,要么极度追求个人自由而摒弃了社会秩序。

即使有思想家试图解决这种二元论的困境,试图在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间构架起桥梁,然而由于其思想的不彻底性尤其是没有找到二者之间联系点,即社会实践,因此,还是囿于实体论的社会观中。

马克思社会观不同于传统西方社会观最根本之处在于他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实践观点的确立是马克思社会观成形之时。

从实践的观点来看,个人与社会是无优先性的,并且是彼此型塑互构的。

以此为基点,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是和谐统一的。

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以实践为途径才能真正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

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社会观进行了诠释,意图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但由于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都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来真正实现人的自由。

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转型实践中处理好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矛盾关系是当前所面临的根本性难题之一。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对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关系作出了正确解答,个人自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社会秩序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历史条件下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共同发展的客观选择。

论五四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

论五四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

论五四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起到了关键作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五四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以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一、五四时期唯物史观的传播在五四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冲击。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思想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

不少知识分子受到新文化运动和外国思想的影响,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并试图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现实情况之中。

1.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传统文化和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中国的思想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动力。

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西方的知识来改造中国的社会和思想。

在这一时期,唯物史观开始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种新的潮流。

2.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冲击。

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思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希望能够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改造中国的社会和政治。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潮流。

3. 《新青年》杂志的影响五四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中国思想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的历史性和变革性,为中国的思想史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范式。

唯物史观的传播和接受,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种新的潮流,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思想史上,唯物史观的传播和接受,为中国的思想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动力,为中国思想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范式。

其中,唯物史观是指从全社会历史发展维度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念。

其中,唯物史观是指从全社会历史发展维度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念。

其中,唯物史观是指从全社会历史发展维度学习历史
的方法和观念。

唯物史观是一种关注物质驱动和物质条件决定历史变迁发展观念,其重点是:
1. 历史驱动因素以经济驱动为主:历史发展主要是由物质和经济条件决定的,物质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经济学因素是主要历史形态的根源。

2. 人的活动是被物质驱动的:人的活动不是自由主义的,而是在物质客观条件的驱动下进行的。

历史的发展只有在物质和经济环境的调节下,才会走向前进向上的道路。

3. 社会制度的演变总是与物质条件相结合: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结构形态既是物质条件及其发展的产物,又是相应条件下社会产生的、使其有利于发展的结果。

4. 历史的发展是物质条件的发展的结果:物质驱动的发展会自动排除文明繁荣的后效现象,只有继续促进物质形态的发展,才能够不断进步历史的进程。

5. 人的自由意志是物质驱动的:也就是说,人的自由意志不是脱离于物质环境的,而是被物质环境以及物质生产力所决定的。

特别强调,人的行为是直接受到物质环境影响所控制的。

6. 历史是由物质条件驱动的过程:唯物史观强调历史是由本质上的物质条件驱动的,并认为物质条件是历史变化的核心推动环境,而不是由精神上的因素控制的。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其中涉及物质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思维等多种因素,每一种因素都会影响历史的发展,从而形成史书所记载的历史经过。

由此可见,从长远来看,唯物史观是一种客观更加全面准确的历史学方法和观念,能够更加准确地记录历史,并能更好地指引历史未来的发展和趋势。

中国朴素唯物史观的历史探索

中国朴素唯物史观的历史探索

中国朴素唯物史观的历史探索
中国朴素唯物史观是指以物质为基础,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史观中的物质唯物主义推导而来的,重视历史的客观性,强调历史走向是受物质条件限制的,物质条件是核心因素。

这一史观告诉我们了,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所决定的,以及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都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同时也是由物质要素进行反复对比、更新和调整,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法制以及社会意识形态,这些调整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另外,历史发展还受到人的主观行为的影响,他们能够以一定的方式改变物质条件,甚至改变历史走向。

通过中国朴素唯物史观的探索,我们可以对历史发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历史不是由几个发明家,战争胜利者和政治家创造的,而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虽然他们能够改变历史,但是物质条件永远是核心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

物质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决定社会制度和秩序,也决定了历史中人们之间存在的阶级关系以及财富差距,而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中国朴素唯物史观的探索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的走向,而这也能够帮助我们根据物质条件和历史经验优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能帮助我们实现更高层次的物质条件,从而实现共同的社会发展。

运用唯物史观说明

运用唯物史观说明

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一直以来,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一直是历史学的两个主要流派,自古以来便一直存在,虽然唯物史观并未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它在历史学上的作用也被认可。

它的定义都源自古典社会,通过反思和批判的理解,将它应用到今天的历史研究中。

唯物史观主要从物质层面来分析和研究历史,它强调历史是由社会发展物质条件和人民意志活动共同决定的,今天的历史研究也是以这种观点来研究历史的。

它坚持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物质准定,而人族历史更是由物质和精神文化两者共同因素所决定。

例如,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的外部条件与环境便对其影响至深,而中国的物质基础也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

和这种观点相反的是唯心史观,它主要从唯心思想上探讨历史的内涵。

同样,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人文社会方面给予我们不同的见解。

斯大林从物质角度考察他的“新社会”,马克思从物质条件指出封建社会的存在中有哪些不可取之处,特别是物质和精神完美结合的社会主义模式。

这些研究都可以体现出唯物史观所关注的主要贴近实际的学习方向,重视物质结构的研究,以及认识到物质条件是历史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因此,唯物史观关注的不仅是历史事件本身,而且更多地关注于各种历史事件背后暗藏的历史动力,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关系。

它提醒我们,任何历史进程发展都离不开物质、文化和精神三者的协调配合,而物质基础亦是引发历史变革的关键动力。

因此,当我们对历史研究时,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唯物史观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物质构成关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阐述历史文本。

因此,唯物史观可以说是历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历史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新见解和研究视角。

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

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

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一、自由主义的含义对自由主义的一种最大误解,莫过于认为它是表达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

即是说,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且是只占全社会人口中的一小部分的人的利益,置于社会其他阶层的利益之上。

持这种看法的往往是社会主义者。

在社会主义者眼里,像自由主义者所标榜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掩盖它剥削劳动人民的经济浩劫的幌子;因为在“经济平等”没有实现之前,是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政治平等”可言的。

而自由主义所标榜的“个人自由”,更反映出它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本性,这同社会主义者谋取全社会的利益,关注“社会正义”和“公正”,其思想境界是有高下之分的。

这种看法的产生是有迹可寻的。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时提出了这些口号,革命胜利后得益最多的确实也是资产阶级。

但要以此证明自由主义只是代表一个阶级私利的意识形态的说法却是站不住脚的。

20世纪颇为盛行的另一种看法是将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嫁接。

持这种看法的人来自于自由主义阵营内部。

这些人可称之为激进的自由主义者或者功利主义的自由主义者。

他们认为,既然自由主义是为全社会和大多数的人谋利益,那么,也就应该吸取社会主义者的主张和做法,比如,将社会改革的目标重点放在如何实施“社会公平”和体现“经济平等”上。

这种提法早在十八世纪的边沁那里就提出过“正确和错误的尺度正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此提出对早期自由主义的“经济放任主义”政策作出修订,认为法律应当以相对平等地分配财富为目的。

在后来的激进自由主义费边派那里,他们更将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划上等号。

为此强调国家对私人性经济活动的干预,其中有些人更主张采取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但由于他们仍极力维护个人自由,主张私人领域神圣不可侵犯,故仍可算得上自由主义者。

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否仍能保证自由主义者心目中所谓的“个人自由”,国家最重要的职能和宪法制定的依据是否在于保证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平等,对这个问题,“纯正”的自由主义者却是持否定态度。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秉持着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致力于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经济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通过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逐渐摆脱了封闭落后的经济体制,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政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中国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

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不断改善人民的政治权益和民主参与度。

在文化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鼓励开放包容,吸纳外来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在社会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努力使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重视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现代化进程,它不仅关注经济的发展,更注重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建设,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定信念,坚持正确的领导核心,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积极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唯物史观视域

唯物史观视域

唯物史观视域
唯物史观视域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考察社会现象、理解人类历史的一种方法。

它强调社会现象的物质基础、社会变迁的经济动力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

科技和经济因素是推动世界五百年变化的基本动力,而人类历史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历史客观规律决定的。

唯物史观还强调从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理解社会的钥匙。

它认为,人们所处的历史起点是由当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社会现象的本质是可以通过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分析来揭示的。

此外,唯物史观还具有十分鲜明的自觉意识。

它总是对自己的前提、自己的方法和自己的道路不时进行分析、判断和考量,以校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

总之,唯物史观视域是一种理解人类历史、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社会现象、理解人类历史的独特视角。

规律与道路:唯物史观视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规律与道路:唯物史观视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规律与道路:唯物史观视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规律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的深入,学界普遍认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观点,并一致同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

但是,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规律理论这一重要问题,学界却鲜有专门论述,究其原因在于理论界对唯物史观社会规律理论的研究延续了传统理论哲学的先验论思路,认为“社会就是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机器。

所以人类一旦掌握了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就可以按照这种规律去设计人类未来社会,命令一切人的行为服从这种理想社会的安排,这个理想社会就会变成现实”。

按照这种思路,“长期以来,实践与规律的关系总被隐喻成具体物与牛顿式时空的关系。

实践于是成了盛装规律的大箱子”(P115),并因而使唯物史观社会规律理论遭到来自“一般历史哲学”、“经济决定论”、“历史决定论”等多方面的批判和质疑,它所实现的变革意义也未能得到彰显。

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即是受先验论社会规律观思维图式的影响而走上了实践误区。

本文力图揭示唯物史观社会规律理论所实现的变革及其对具体社会发展道路的影响。

一、社会规律观变革:从先验论到实践生成论社会规律是关于社会历史本质的认识,是哲学尤其是历史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各个时期的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清算了以前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局限性,从实践哲学角度对“社会历史之谜”做出了科学解答,实现了社会规律观的变革,这种变革集中体现在社会规律性质从先验论到实践生成论的转变。

(一)理论哲学与先验论社会规律观亚里士多德根据知识的目的把知识分为三类: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

他认为:“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思辨)’知识(theoretike);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praktike);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创制知识’(poietik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 中 国 自由主义 视 域 中的唯 物史 观
胡 旭 华 ,冯夏 根
( 南师 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 华 广东 广州 50 3 ) 16 1

要: 对于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发展 进程和近代 中国社会所产 生的巨大影响 以及社会物 质生产方式 的重要
地位, 近代 中国 自由主义者均有不 同程度的认 同。但 在社会发展 的决定 因素 问题上 , 自由主义者往往将 唯物史观 片面理解 为“ 经济史观” 经济决定论” 在社会 历史领域 , 或“ ; 自由主义者 大都保持不 同程度 的唯心 论立场 , 且对唯
… ・ ・ ・

“ 唯物史观 的真意义是不可埋没的"
这 种 历史 观 的 附带 影 响— — 真 意义 ——是 不
可埋没的。 ④自由主义者胡适使用 了“ ” 开一个新纪
12 92年, 陈独秀曾将唯物史观的要 旨准确概括
为 :社 会 生产关 系之 总 和为 构成 社会 经 济 的基 础 , “ 法律 、 政治都 建 筑在 这 基 础上 面。一 切 制度 、 物 、 文
时代精神的构造 都是跟着经济 的构造变化而 变化 的 , 济 的构 造是 跟着 生 活 资料 之 生 产方 法 变 化 而 经
变化 的 。不是 人 的意识 决 定 人 的生 活 , 是 人 的社 倒 会生 活决 定人 的意识 。 陈 独 秀指 出 了生产 力 与物 ”
质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
代 中 国 自由主义 者是如 何审视 唯物史 观 的呢?本 文
以此为着眼点 , 从一个侧 面对近代 中国自由主义视 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做一粗浅探索。

史学开一个新纪元 , 替社会学开无数 门径 , 替政治学 开许 多生 路 。这 都 是这 种 学说 所 涵 意义 的表 现 , 不
单是 这 学 说 本 身 在 社 会 主 义 运 动 史 上 的 关 系 了。
元” “ 、 开无数门径” “ 、 开许多生路” 等用语 , 高度肯 定 了唯物史 观在人 类社会 发展 史和 学术史上 的重要
地位 与 影 响 , 在 自 由 主 义 思 想 史 上 是 罕 见 的。 这 12 9 6年 , 在 对 求 真 社 的 演 讲 中 , 出 唯 物史 观 胡适 指 对于 近一个 世纪 以来 的政 治运 动 产 生 了巨 大影 响。 他说 :马克 思 ( a r) “ K rMax 的唯物 史观 , 张 阶级斗 l 主 争, 实行 共产 主义 , 都视 彼 为 洪水 猛 兽 ; 而这 一 人 然 世纪 以来 的 政 治运 动都 染 着 红 色 的社 会 主 义 的色
对此 , 近代 中国 自由主 义 知识 分 子 在 一定 程 度 上表
示赞 同 。
彩。这不但是实行共产主义的苏维埃独立联邦共和 国为然 也 。 @ ” 同年 , 适在 《 胡 我们 对于 西洋 近代 文 明
的态度 》 文 中又 强 调 , 何 文 明 的造 成都 离 不 开 一 任
早 在 11 99年 的“ 问题 与 主义 ” 争 中 , 适 就 之 胡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21 0 0年第 4期
No. 2 0 4, 01
J 0URN OF S AL OUT H CHI A N N ORMAL U VE I Y NI RST
21 0 0年 8月
A g ,2 1 u. 00
( O I L S I N E E II N) S CA CE C D TO
由主义者 也 无 法 抹 煞 唯 物史 观 的 真理 性 及 其 现实
影响。
二 、 唯物 ( 济 ) 观 ” “ 经 史 至 多 只 能解 释 大 部 分 的 问题
近代 中国 自由主义者 虽不 同程度地 认识 到物质 生产 或经济 因素 的重 要性 , 在 对 唯物 史 观 的理 解 但 及 唯物史 观 能否科 学解 释社 会发 展 问题上 , 们 提 他
收 稿 日期 :0 0— 3一 9 2 1 0 o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与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女 , 17 ~ , 湖南 常德人 ,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 院博士研究生 ; 冯夏 根( 9 2 ) 男 , 17 一 , 安徽安庆人 ,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 政学 院副教授 。
唯 物史观 是马 克思 主 义 哲学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
公 开承认 : 马克思 主义 的两个 重 要部 分 : “ 一是 唯 物 的历史 观 , 是 阶级 竞争说 。唯 物的历史 观 , 一 指出物 质 文 明与经 济组织 在人 类 进化 社 会 史 上 的重 要 , 在
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 改造社会 的一般方法 论 。唯 物史观 在近代 中 国社会 产生 了 巨大影 响。近
1 7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因素: 我们深信 , “ 精神 的文明 必须 建筑在 物质 的基 础之 上 ” “ , 这不 是什 么 舶来 的 ‘ 济史观 ’而是平 恕 的常识 。⑨ 这里 , 经 , ”在 胡适 承认
了物 质文 明与经济 组 织 的极 端 重要 性 , 物 质 文 明 对 的基 础作用 表示 了认 同。 类 似 的见 解 在 “ 适 派 学 人 群 ” 并 不 少 见 。 胡 中
物史观 的阶级斗争论持反对 态度 。从近代 中国的思想进 程考 量 , 虽然 自由主义者对 唯物史观 的理 解存在 片面、 偏
激之处 , 但其评论与质疑在某种程度上对 于促进 马克 思主义者科学理解 唯物史观仍有一定 的启迪作用 。
关键词 : 近代 中国 自由主义 ; 唯物史观 ;马克 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 :2 8 B 7 K 5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 4 5 2 1 )4— 0 7— 6 10 5 5 (0 0 0 0 1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