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免疫学时期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19d20307767f5acfa0c7cd08.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e2a2612f852458fb770b56dd.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得危害天花就是一种古老得、世界流行得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得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得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得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与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得方法就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得祖先建立得、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与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得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得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与孤儿做人痘苗接种得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得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
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得制备与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得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得发展提供了丰富得经验与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得《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科学
![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3efbac6f7e21af45b307a8c1.png)
免疫学的进程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科学。
免疫学的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的结果。
一般认为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认识首先从抗感染免疫开始。
早在公元11 世纪,我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预防天花。
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 ~1572),人痘苗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至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邻国的注意,先后传入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地,进而使人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得以推广和验证。
此即经验免疫学时期。
它是人类认识机体免疫性的开端,为以后英国医生Jenner (琴纳)发明牛痘苗奠定了基础。
该时期发现了免疫现象,对医学实为一项伟大贡献。
到了经典免疫学即18世纪至20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由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
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牛痘苗的发明,是继人痘苗之后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由英国医生Jenner 在观察到患过牛痘的挤奶女工,不再患天花的事实后,通过长期研究的科学成果。
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能有效地预防天花。
它不仅弥补了人痘苗的不足,而且可在实验室大量生产。
因此很快地代替了人痘苗,被医学界所接受;减毒活疫苗的发明是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郭霍(Koch)在创立了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科学研究,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法获得了减毒菌苗,并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Pasteur 以高温培养法制备了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体内经连续传代制备了狂犬病疫苗。
这些减毒疫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抗体的发现;补体的发现;血清学方法的建立;免疫化学的研究;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在该期间提出的直接模板学说和间接模板学说他们均认为抗原决定了抗体的特异结构,否认抗体产生细胞的膜上具有识别抗原受体。
免疫学的发展史
![免疫学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d71d6b2960590c69ec3766e.png)
免疫学的发展史
1、免疫学科的开创时期
18世纪,英国医生Jenner观察到挤奶女工在患牛痘
后不易得天花的事实后,发明了用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开创了人工免疫,这可视为免疫学科的建立
2、经典免疫学时期【19~2o世纪初)
①法国免疫学家P~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Koch,在方法学上创造性地解决了细菌的分离培养
②发明了酿毒疫苗,创建了人工主动免疫方法。
1881年P'dstet
③发现了抗毒索,创立了人工被动免疫方。
Behfing于1891年
④人体免疫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
如比利时Border发
⑤形成了抗原抗体概念,建立起血清学检测方法
⑥抗原抗体理化性质的研究以及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的化学基础研究
⑦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学说的提出
⑧对免疫效应双重性的认识
3、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1942年,Chase等人深人研究Koch现象.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引起,而是由致敬细狍引起,证明了机体免疫是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形式的
1945年,Owe.发现天然耐受
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l~ 提出了自身耐受形成的假说
1953年,Bellhggham,Medav,-ar在小鼠俸内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耐受实验,给予Butt~ 学说以有力支持。
同年,Grubar等人建立的免疫电泳技术促进了对蛋白质抗原性的免疫化学分斩,从而发现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但抗体的纯化遇到了困难。
1958年,Burbe【提出关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4、现代免疫学时期c20世纪60年代~2l世纪初)。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798dfa22960590c69fc3763a.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与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就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与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与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与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免疫学笔记-整理完毕
![免疫学笔记-整理完毕](https://img.taocdn.com/s3/m/7bbbffcd700abb68a982fbee.png)
第一讲免疫学概论免疫学发展的两个时期:免疫学的经验时期:从中国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到20世纪60年代末,约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免疫学只是一种应用技术,其特点是经验操作和黑箱(black box)机制,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P18克隆选择学说(cione selecttheory)要点和意义:1971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并成立了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IUIS),这标志着免疫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指免疫系统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各种反应,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免疫调节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结果,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1、固有免疫1)概念:遇到“异己物质”之前就存在,无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再次遇到病原体后吞噬杀伤能力并不增强的这类免疫功能2)参与成份:(1)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血睾屏障)(2)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3)固有免疫细胞的组成3)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1)瞬时应答阶段:(0-4小时内)(2)早期应答阶段:(4-96小时)(3)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阶段:(96小时后)4)固有免疫应答特点(1)识别特点模式识别受体(PRR)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TLR信号转导途径(2)应答特点 a.无clone性扩增,迅速产生效应 b.无免疫耐受、无免疫记忆天然免疫的免疫识别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模式识别作用(pattern recognition)——主要的靶分子,但不是唯一的。
1.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主要指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PAMPs的受体。
在天然免疫系统的大多数效应细胞上都能表达,但主要在APC上。
结构识别受体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各异,属于数种蛋白家族。
第一章 绪论_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 绪论_医学免疫学](https://img.taocdn.com/s3/m/82ddf31b5f0e7cd1842536dd.png)
gA
原 体
衣
过敏性哮喘
艾滋病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2.免疫稳定 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及死亡的细胞; 自稳机制发生异常(应答过强或过弱)→自身免疫病。
正常(益)
异常(害)
自身耐受
自身免疫疾病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免疫稳定异常(紊乱):自身免疫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RA )
现代免疫学时期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dna疫苗的研制成功基因工程制备重组细胞因子免疫细胞治疗单克隆抗体制备完全人源化抗体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20世纪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免疫学家年代学者姓名国家获奖成就1901behring德国发现抗毒素开创免疫血清疗法1905koch德国发现结核杆菌发明诊断结核病的结核菌素1908ehrlich德国提出抗体生成侧链学说和体液免疫学说metchnikoff俄国发现细胞吞噬作用提出细胞免疫学说1912carrel法国器官移植1913richet法国发现过敏现象1919bordet比利时发现补体建立补体结合试验1930landsteiner奥地利发现人红细胞血型1951theler南非发明黄热病疫苗1957bovet意大利抗组胺药治疗超敏反应1960burnet澳大利亚提出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medawar英国发现获得性移植免疫耐受性1972edelman美国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porter英国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1977yalow美国创立放射免疫测定法1980dausset法国发现人白细胞抗原snell美国发现小鼠h2系统benacerraf美国发现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jerne丹麦提出天然抗体选择学说和免疫网络学说kohler德国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milstein阿根廷单克隆抗体技术及ig基因表达的遗传控制tonegawa日本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基础murray美国第一例肾移植成功thomas美国第一例骨髓移植成功1996doherty澳大利亚提出mhc限制性即t细胞的双识别模式zinkernagel瑞士提出mhc限制性即t细胞的双识别模式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二医学免疫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1
免疫学发展史
![免疫学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82f108e9aeaad1f346933f2c.png)
免疫学发展史就简单介绍来看免疫学发展史可分为 1. 经典免疫学时期: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认识首先从抗感染免疫开始,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从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
2. 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叶—60年代,由于近代免疫生物学的进展和细胞系选择学说的提出,否定了长期以来机体免疫反应是对外源抗原的特有反应,是单纯的化学过程的学说,认为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普遍生物学现象。
3. 现代免疫学时期:发现了胸腺的免疫功能,确认了淋巴细胞系是重要的免疫细胞,阐明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了机体另一重要生理系统,即免疫系统的存在。
4. 免疫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生物学科.具体而言,可概述为:(一)免疫学开创阶段早在我国南宋时期,公元11世纪时,我国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
这实际上是免疫学的开端。
至17世纪时,不但在我国已普遍实行以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而且也引起邻近国家的注意,人痘法已传入朝鲜、日本及俄国,并由俄国传入士耳其,后经中东再传入欧洲。
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Montagu将人痘法传入英国,在英国曾进行了人体实验;把接种人痘者移居至天花流行区,结果发现接种者均获得免疫力。
(二)免疫学的兴建阶段继人痘苗以后,免疫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Jenner首创的牛痘苗。
他观察到挤牛奶女工得过牛痘以后,就不再得天花的事实,通过长期的研究,证实牛痘苗可以预防天花。
牛痘给人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对人的毒力并不增加。
因牛痘苗对于人体无害,以后它就完全代替了人痘苗。
自Jenner发明牛痘苗后,免疫学的发展停滞了将近一个世纪。
到19世纪末,由于微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地发现了许多病原微生物,免疫学也随之迅速发展。
其中Pasteur受到人痘和牛痘苗的影响,通过系统研究,找到用理化和生物学方法,使微生物的毒力减低,以减毒株制备菌苗或疫苗,如炭疽菌苗、狂犬病疫苗等。
(完整word版)免疫学发展简史
![(完整word版)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6fca5a0fb9d528ea80c77908.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426f5b07680203d8cf2f2413.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作者:————————————————————————————————日期: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bad926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7.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薇免疫学发展简史芈芄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莁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羈(一)天花的危害螆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肃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蒁(二)人痘苗接种荿1.人痘苗接种实践:蒇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 多年之前。
螂明庆隆年间(1567?1572); 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薁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蝿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 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羅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袄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蚁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羆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2c8547871711cc7930b71694.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与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与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与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与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与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e2a2612f852458fb770b56dd.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得危害天花就是一种古老得、世界流行得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得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得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得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与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得方法就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得祖先建立得、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与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得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得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与孤儿做人痘苗接种得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得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
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得制备与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得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得发展提供了丰富得经验与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得《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免疫学第一章
![免疫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67580cc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9.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
The History of Immunology
提要
1. 免疫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2. 免疫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意义 3. 著名免疫学家在免疫学发展中的贡献,免疫学诺贝尔医学及生理
学奖获得者 4. 免疫学的重大学说和理论
内容
概述 经验免疫学时期 科学免疫学时期 现代免疫学时期 免疫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现代免疫学之父 Niels Jerne
尼尔斯·杰尼(丹麦,Niels Jerne, 1911-1994)
现代免疫学之父。提出了抗体形成 的“天然”选择学说、抗体多样性发 生学说和免疫系统的网络学说,建 立了细胞免疫学理论。继Bernet"克 隆选择学说"后提出免疫系统内部调 节的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的网络理 论。他指出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异质 性不仅表现在分子上有特殊的能结 合抗原的互补位,而且表现在分子 的可变区上许多不同的抗原决定 簇。这些被称为独特位的抗原决定 簇能被另外的抗体,即抗独特型抗 体所识别。与乔治斯·克勒及色萨·米 尔斯坦共同获得1984年年的诺贝尔 生理及医学奖。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i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文immunitas,原意是指免 除赋税或徭役,在免疫学中意指免除瘟疫即抵御传染病的能 力。免疫学则是一门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 科,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掌握免 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 性疾病奠定基础。
Louis Pasteur 炭疽杆菌减 毒疫苗
Robert Koch 固体培养基 的发现
Robert Koch 分离出结核 杆菌
法国
Louis Pasteur 狂犬病疫苗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426f5b07680203d8cf2f2413.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作者:————————————————————————————————日期: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8297a54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e.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 年~18 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 19 世纪~1975 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 1975 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 年~18 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 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 世纪初( 1518 年)的2000~3000 万人到16 世纪末减少到100 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 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 .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 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 微生物学( 1988 ):发明于中国2000 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 1567 ~ 1572 );16~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 年( 1688 ) 俄国曾经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 年传入英国/Momtagu 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 ~ 1722 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 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 (一个9 岁,一个11 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 .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1742 年) 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19d20307767f5acfa0c7cd08.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免疫学时期自天然耐受现象的发现,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为免疫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现代免疫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使免疫学从抗感染免疫的概念中解脱出来,进而发展为生物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藉以维持机体稳定性的生物学概念。
这一发展时期自60年代迄今发现了胸腺的免疫功能,确认了淋巴细胞系是重要的免疫细胞,阐明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了机体另一重要生理系统,即免疫系统的存在。
30余年来,对免疫系统结合与功能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阶段有下述一些重要进展。
一、60年代的重要发现Glick(1957)发现早期摘除鸡的腔上囊组织可影响抗体的产生。
首先证明了腔上囊组织的免疫功能。
60年代初Miller和Good分别在哺乳类动物体内进行早期胸腺摘除,证明了胸腺的免疫功能。
Gowan(1965)首先证明了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Claman、Mitchell等人(1969)提出了T和B细胞亚群的概念。
Cooper等人证明了免疫淋巴细胞在周围淋巴组织的分布。
自此建立了在高等动物体内免疫系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基础。
在人体内,从先天无胸腺症患者和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也证明了胸腺的免疫功能和存在二类淋巴细胞亚群。
在此期间对抗体分子的结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自40年代确定了抗体的血清球蛋白性质后,便集中精力研究抗体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功能。
50年代Porter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抗体球蛋白分子,获得了具有抗体活性的片段和易结晶片段。
其后Edelman用化学还原法证明抗体球蛋白是由多肽链组成,用抗原分析法证明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
60年代初统一了抗体球蛋白的名称,并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即IgG、IgM和IgA三类。
Rowe(1965)自骨髓瘤患者的血清内发现了IgD,石板(1966)自枯草热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IgE。
自此关于Ig分子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研究便成为免疫化学的中心课题。
二、70年代的重要发现1.免疫应答细胞进入70年代Pernis等用免疫荧光法证明了淋巴细胞膜Ig受体存在并认为是B细胞的特征。
Feldman等用半抗原载体效应证明了T和B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协同作用。
Unanue等证明了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它是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的第三类细胞。
从而证明了机体免疫应答的发生是由多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初步揭示了B细胞的识别、活化、分化和效应机制,使免疫学的研究进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领域。
2. T细胞亚类的发现70年代还进一步证明在动物和人周围血循环内存在有功能相异的T细胞亚类。
Mitchison等证明了辅助性T细胞的存在。
Gershon等证明了抑制性T细胞的存在,它们对免疫应答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Cantor等用小鼠细胞膜Ly异型抗原,可将细胞分成不同亚类,并证明它们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
这一发现提示用膜抗原分析法可用以鉴定不同T细胞亚类。
总之,以T细胞为中心的免疫生物学研究,是70年代免疫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对于T细胞的发生、分化与功能研究,对T细胞亚类的鉴别以及对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3.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这一学说是Jerne(1972)根据现代免疫学对抗体分子独特型的认识而提出的。
这一学说认为在抗原刺激发生之前,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免疫稳定状态,当抗原进入机体后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了特异抗体分子的产生,当达到一定量时将引起抗Ig分子独特型的免疫应答,即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
因此抗抗体分子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能被其抗独特型抗体分子所识别。
这一点无论对血流中的抗体分子或是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作为抗原受体的Ig分子都是一样的。
在同一动物体内一组抗体分子上独特型决定簇可被另一组抗独特型抗体分子所识别。
而一组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分子亦可被另一组淋巴细胞表面抗独特型抗体分子所识别。
这样在体内就形成了淋巴细胞与抗体分子所组成的网络结构。
网络学说认为,这种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在免疫应答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使受抗原刺激增殖的克隆受到抑制,而不至于无休止地进行增殖,藉以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平衡。
三、80年代的重要发现1.抗体多样性遗传控制进入80年代在分子免疫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首先是在抗体多样性遗传控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关于Ig合成的遗传学问题早在60年代Dreyer和Bennet等曾提出一假设,他们认为编码Ig肽链的基因是由二种基因组成。
并且在胚胎期是彼此分隔的,在B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才彼此拼接在一起。
他们是第一个推测真核细胞的基因可能是彼此分离的,必需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重排和拼接在一起才能表达。
日本学者利根川进和Leder等应用分子杂交技术证明并克隆出编码Ig分子V区和C区基因。
同时应用克隆cDNA片段为探针证明了B细胞在分化发育过程中编码Ig基因结构阐明了Ig抗原结合部位多样性的起源,以及遗传和体细胞空变在抗体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为此利根川进获得了1987年诺贝尔医学奖。
2.T细胞抗原受体的证明在80年代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已能在体外建立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以及细胞和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为在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研究T细胞受体的性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是应用抗T细胞克隆型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化学技术,Meur等人几乎同时(1983)证实了小鼠和人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存在,并分离出这种受体分子。
研究其化学性质,证明T细胞受体分子是由异二聚体肽链组成,由α和β链藉二硫链相连接在一起。
通过对不同T细胞克隆受体肽图的比较研究,发现二条肽链均具有与Ig肽链相似的可变区(V)和稳定区(C)结构。
Reinherz等应用抗人T细胞克隆抗体研究人T细胞受体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
他将这种被克隆型单克隆抗体识别的T细胞表面分子称为Ti分子,并证明它与抗原识别有关。
故Ti分子被认为是人T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
据此Reinherz于1984年提出了关于人T细胞抗原受体构型设想,认为T细胞抗原受体是由异二聚体组成的单一受体,能同时识别异种抗原分子和自己MHC分子。
对T细胞抗原受体研究的另一突破性进展是应用分子杂交技术分离出编码T细胞受体的基因。
Davis于1984年首先分离出小鼠T细胞受体的基因,并获得了一个cDNA克隆(TM36),从其预测的肽图分析与经免疫化学法分离的T细胞受体肽图(β链)相一致,从而认为它是鼠T细胞受体β链的基因。
Yanagi等几乎同时自人T细胞白血病株获得一个cDNA克隆(YT35),经证明是人T细胞受体β链的基因。
其后经核苷酸序列分析证明T细胞β受体基因与Ig重链相似,亦由Vβ、Dβ、Jβ、及Cβ基因片段组成,也存在基因重排现象。
但Orcia证明人β链基因定位于第17对染色体,鼠则定位于第6对染色体上。
而编码Ig的基因则定位于其它染色体上,所以编码Ig的基因与T细胞受体基因是二组完全不同的基因。
Chien和Saito于1984年分别从小鼠T细胞中分离出编码T细胞受体的另一组基因,即α基因,亦具有多样性和重排现象。
其编码肽链也含有V区和C区。
不难看出,应用抗T细胞克隆型单克隆抗体对T细胞受体在蛋白质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与用分子杂交技术在基因水平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3.细胞因子研究进展在过去的10年中对一系列细胞因子的鉴定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是80年代免疫学最为瞩目的成果之一。
细胞因子是一组异质性肽类细胞调节因子。
包括淋巴因子、单核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等。
它们是由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产生。
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介导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和调节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功能。
它们也涉及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作用,也具有临床治疗应用的潜在可能性。
仅在数年前,人们还只能从细胞培养液中提取有限数量的细胞因子进行功能和结构研究,而现在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可以获得纯化的重组型细胞因子,并可进行批量生产,供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4.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在80年代开创了许多新的生物学技术用于免疫学研究,大大促进了免疫学发展。
⑴细胞融合技术: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先报道应用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绵羊红细胞致敏的小鼠脾细胞融合。
结果发现一部分融合的杂交细胞既能继续生长,又能分泌抗羊红细胞抗体,将这种杂交细胞系统称为杂交瘤。
这是一项突破性生物技术,应用这种方法可制备单一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为生物科学和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⑵T细胞克隆技术的建立:Morgan等(1976)首先证明了T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刺激T细胞克隆长期生长,在过去10年中应用T细胞克隆技术已建立了一系列抗原特T细胞克隆用以研究T细胞受体、淋巴因子的分泌以及细胞间协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为细胞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⑶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技术也是近年来生物技术中一项重大突破成就。
它的建立使动物不必通过有性杂交即能获得新的基因,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它的基本原因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哺乳类动物的受精卵或其早期胚胎,然后分析胚胎或其后代组织中的基因表达。
目前主要以小鼠为模型构建和培育不同性状的转基因鼠已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得到应用。
⑷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分子杂交的原则是根据双链核酸分子经高温解链,可分开为二条互补的单链。
恢复原温度又可使原来的双链结构聚合。
二条不同单链分子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只要它们的碱基序列同源,即碱基完全互补或部分互补,就可发生全部或部分复性,此即核酸杂交。
通常二种待杂交的分子之一是已知的,并可预先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生物素进行标记,称为分子探针。
以此探针识别或钓出另一种核酸分子中与其同源部分,即目的基因或靶基因。
它有极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其实验方法可分为吸印杂交法(southern blot),斑点杂交法和原位杂交。
这一方法已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和分子杂交技术也大大促进了分子免疫学的发展。
目前已开展了对免疫球蛋白分子、T细胞受体分子、补体分子、细胞因子以及MHC分子等的基因结构、功能及其表达机制的研究。
对一些细胞因子通过基因工程已获得了纯化和有活性的重组分子,为进一步研究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