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如何将故事——九大步骤

合集下载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3)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3)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3)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主要聚焦在新闻报道和记录事件时如何把真实的故事记录下来。

读到这本书,我不仅能明白新闻报道中得背后细节,同时也能够了解到记者在写作新闻报道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具体的技巧去处理这些问题。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中提到的重要概念有“记者要随时准备深入调查,想到如何去找到重要的源头,以及要思考如何把这些信息准确的传达出去”。

这意味着,记者在写作新闻报道时要注重搜索有价值的信息,组织起来,然后用文字来完美地传递出这些信息。

记者在研究新闻报道中准备要深入了解和研究,这样只有搜集和梳理有关数据,才能进一步弄清事实真相。

此外,《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还提到,新闻报道不仅需要客观、准确,而且还要有人文性。

即,报道中应该反映更多生活真实,突出新闻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主观思想,以及记者本人在新闻报道中自身的思维活动。

这就要求新闻报道中不仅要有准确的事实,还要夹带生活实践中的氛围,不仅仅停留在一个空洞的事实描述上,而是要尽可能把隐藏在事实背后的人性深处表达出来,让新闻报道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的内容让我对新闻报道的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去探究新闻报道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深入理解新闻报道的过程,也激发了我对新闻的
强烈的兴趣,希望今后我能够担负起记者的职责,把真实的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人能够看到事实真相。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是一本书,作者通过对华尔街日报的历史和几大新闻事件的剖析,详细介绍了华尔街日报是如何成为美国社会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传媒之一,以及华尔街日报与其他传媒相比在报道新闻具有怎样的独特性。

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刻感受到华尔街日报的气势,它的新闻报道模式的独特性,以及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

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华尔街日报比其他传媒更具分析性、更加精准,能够快速将事件从深层次揭示出来,把握其中的社会影响力和内在逻辑,可见其功力之深。

此外,华尔街日报报道新闻时,也有一些自身特色,比如他们在报道经济和新闻时都更加重视背景和逻辑,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这让我们更好的把握到新闻背后隐藏的情感,可见华尔街日报的编辑团队对新闻的理解深度已到位,能够把握社会热点,一时间成为美国新闻界的引领者。

总的来说,《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籍,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华尔街日报,了解它的创作方式和报道策略,受益匪浅。

我相信华尔街日报在经历了这些时间的发展之后,依然会持续成为美国社会媒体的权威和领导者。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4)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4)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4)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书中提到的几个例子告诉了我们,在新闻传播中,故事性是重要的。

它有助于使传播内容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传播。

其次,本书的作者分析了《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方法,包括其独特的叙述风格、角色构建以及文章的结构。

他指出,《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不仅展示了新闻的真实性,而且能够以漂亮的故事让观众相信他们所关心的事情。

此外,本书还重点讨论了新闻传播时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新闻如何表达客观事实,如何尊重被报道人和多元文化等。

本书让我们认识到新闻不仅仅是传播客观事实,它还可以用来传递重要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同时,《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教会了我们,新闻应该尊重公正、客观,并以健康的视角报道社会。

总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新闻的力量不容小觑,新闻报道者在日常报道中也应该牢记责任,弘扬正能量,宣传社会进步。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作为一家知名的金融媒体,华尔街日报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和
深入的报道角度赢得了全球读者的信赖和喜爱。

那么,华尔街日报
是如何讲故事的呢?
首先,华尔街日报注重事实和数据。

他们的报道不仅仅是对事
件的描述,更注重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他们会通过大量的数据
和事实来支撑自己的报道,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对市场和经济的影响。

其次,华尔街日报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案例来讲述故事。


们会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更
加容易地理解复杂的金融概念和事件。

他们的报道不会枯燥乏味,
而是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有趣的案例,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复杂
的金融知识。

此外,华尔街日报还注重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情感。

他们会通
过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和描述,让读者更加贴近事件的发生者,更加
贴近事件的真实情感。

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描写,他们能够让
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最后,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总是具有前瞻性和深度。

他们不仅仅是报道当下的事件,更注重事件的未来发展和深层次的影响。

他们会通过对市场和经济的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预测,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未来走向。

总的来说,华尔街日报讲故事的方式是准确、生动、深入、前瞻的。

他们注重事实和数据,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案例,注重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情感,具有前瞻性和深度。

这些特点使得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充满了吸引力和说服力,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金融市场和经济事件的本质和影响。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3分钟看完2分钟用起来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3分钟看完2分钟用起来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3分钟看全部干货,2分钟用起来看完《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的目录,对故事的形成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如果只是希望看某一章,那就直接略过其它就好。

第一步怎样找到好故事一、挖掘写作选题:①靠阅读“窃取”思想(广泛阅读、选题广泛、随时记录灵感、为选题做档案)--开辟一个新领域 ;②依靠“中间人”提供信息。

(让信息源的专业知识和独到见解,帮助你构思一个想法;奉承对方,而不是威胁)二、挖掘写作灵感:①原创新闻:通过扩大故事的主题,把分散的发展点联系在一起,发掘出更多的故事。

推断法:逻辑分析,这一具体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是否也能在其他地点、人物、组织产生同样作用?综合法:从几件不相关的事情中找到联系。

②已报道:具体化、预测(直接预测结果)、改变角度。

没有新的故事,只有新的记者。

很多故事的展开是在一段时间内分阶段发生的(发展、影响、反作用)【现学现用】下面是我自己列出的有关读者喜好的单子,根据喜欢程度的不同从高到低排列:1.狗,以及其他可爱的动物和行为端正的儿童。

2.人物/当事人。

当事人,是事件的参与者,他们要么促成了事件的发生,要么受到事件的直接影响。

3.事实,当它们与故事有关并能推动故事发展的时候。

4.人物/观察者。

现在,我们说到了读者兴趣排列的底层元素。

和当事人相反,这些人与发生的一切没有直接联系,他们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顾问、分析家、评论家、律师、各种类型的专家,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说话5.数字,尤其是大数字,以及连续的段落中密密麻麻排在一起的长串数字。

这是杀死读者兴趣的剧毒氢化物。

第二步好故事该如何构思(1)范围:按照因果关系归纳故事的主题(提前确定故事中潜在的动态元素、明确设置故事的范围)最后得到出一个因果关键链,找到影响元素。

(2)主题:主题陈述,幼年期新闻的工作重点是证明新闻现象的存在,而成熟期新闻则重点强调故事继续发展的元素。

(3)特写的创作:需要技巧,综述型(让品质细节化具体化--独一无二的细节、对象的特殊性)和微缩型(强调与其他共有的一种类似性)两种形式(4)报道方式:选择选题合适的方式微缩型特写的报道方式,是给读者提供了融入到故事中去的机会。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来自全美写作质量最高的报纸!——《华尔街日报》内部培训资料——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如何讲故事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把这种注意力保持下去!第1步怎么找到好故事★靠阅读“窃取”思想。

★千万不要过多指望那些高层人士,依靠“中间人”。

★与其按照一个已经形成的思路去采访某人,不如坐下来和人聊天。

★交谈时“奉承”对方,而不是威胁对方。

这种奉承将让你随心所欲。

★专家是指那种知道123种恋爱方法,却根本不认识任何女人的人,事实上,读者一般对他们态度冷淡。

第2步好故事该如何构思★在开始采访一个故事之前以及整个报道过程之中,你都要考虑你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感觉。

如果你对故事的主要方面或者发展情况感到可笑、怀疑或者愤怒的话,试着明确是什么因素导致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跟着你的感觉走,记住你对它们的分析,因为这些感觉将很可能把你的报道和写作引入你没有预料到的新领域。

第3步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曾经有人说,在《读者文摘》上刊登的最理想的故事,应该叫这样的标题:《我在FBI 工作时如何与狗熊发生关系并找到了上帝》,这个故事确实不错,包括了许多具有高度戏剧性的元素。

★如果记者能够深入到双方的底层去挖掘信息的话,他的故事将拥有一种强烈的市井特质,这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永远无法提供的。

★我发现好的作家一般都会使用三个证据来说明观点。

★太多的记者都没有把他们自己看作是讲故事的人,而当成了其他人,比如律师或学者。

第4步计划与执行我的计划方式,就我个人而言,具有相当高的成功率,它让我的工作更加有效,也让我的故事更加出色……第5步组织材料和结构第6步处理导语、数据和引语的诀窍★那些真正精彩的故事,完全可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让故事本身来抓住读者,而根本不需要在导语中做广告。

★太多的数据无异于毒药。

★虽然我希望作者们不必愚蠢到必须引用太空宇航员的话,才能确定明天的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但是确实有的时候,有的作者会像条件反射一样,非要借助别人的口,才能说出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结论,或者完全可以由他自己说出的结论。

华尔街日报是怎样写故事的例文

华尔街日报是怎样写故事的例文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威廉·E·布隆戴尔圣地亚哥的艰难时光G.克里斯琴·希尔(G.Christian Hill)圣地亚哥——如果要给老百姓的困窘程度或者不幸程度评奖的话看,许多城市都可以被列入候选名单。

比如华盛顿(Washington)——“水门事件”发生地,还有底特律(Detroit)——危机重重的汽车工业城,或者常年名列前茅的费城(Philadelphia)。

当然,还有一个城市是少不了的。

这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人口77.1万,长期以来饱受一连串错误、丑闻、灾难的煎熬,似乎这个城市就是一个被诅咒的城市。

这里的情况是如此的糟糕,以至于道格·波特(Doug Porter),当地小报《门》(The Door)的前任主编,把任何引人注意的糟糕或失败,都被戏称为“典型的圣地亚哥风格”。

就拿夏令时的事情来说吧。

从去年一月开始,作为一项节省能源的措施,夏令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执行。

但是在圣地亚哥,每当全国人名都开始工作的时候,这里可能还会有些莫名其妙的居民在悠闲地散步,因为他们的事件要比全国其他地方整整晚了两个小时。

这个错误时《圣地亚哥联盟报》(San Diego Union)造成的,这家报纸让居民们把自己的时钟拨慢一个小时,而不是拨快一个小时。

报纸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我无可奉告,别引用我的话。

”这是城市版编辑阿尔·雅阁比(AlJacoby)的回答。

和那些商界机构、财经组织的头头脑脑所做的事情相比,这种时间上错误已经不值一提;或者说,和那些实业家们爆出的一系列丑闻和破产消息而言,时间混乱所造成的影响已经算是微乎其微了。

一大批的公司破产和大量欺诈行为的公告,让《圣地亚哥论坛报》(San Diego Tribune)对这个城市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美国西海岸的片子出产地和全国人均羊皮皮鞋占有量最高的地方。

”最大的银行倒闭案一些闹得最凶的破产案来自金融家C.阿霍特·史密斯(C.Arnholt Smith)控制的公司,这位金融家年前曾经被评为圣地亚哥的“世纪市民”。

华尔街日报体示例

华尔街日报体示例

华尔街日报体写作示例一、“华尔街日报体”写作方法:“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

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也可总结为DEE:Description描写、Explanation 解释、 Evaluation评价。

二、“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故事化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

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尔街日报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人文关怀“华尔街日报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

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

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

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

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

读书笔记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读书笔记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读书笔记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读书笔记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记者证培训上课第二天,奈何老师们各个地道河南话,听起来实在费力,又不能辜负这上课的意义,于是决定把一直心心念的《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啃完,也算是跟课程有点关系。

读完第一章,启发还是很大,很多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文中都有提及,而这些问题往往被自己忽略掉,要么因为赶稿,要么因为觉得意义不大,但这些问题如果深究,细细回忆,真的影响一篇稿件的质量。

写完的稿子也没有细看,哪里有瑕疵,哪里有待提高,哪里还能更完美一些。

想想也挺可怕,如若对自己的问题都不重视,又没有人对你提出批评和建议,那么长此以往肯定是烂稿频出,自己心里不高兴,别人也不喜欢看。

这里先把精华部分或者自己觉得有启发意义的地方贴出来:1、广泛阅读受制于版面限制,一千多字的稿子对于记者来说,很容易,你只要把一件事情的重要内容讲清楚足以,也轻松,这当然是好处。

但坏处在于,长此以往,记者容易越来越懒,主观上认为不需要深挖内容,甚至有时候把事情描述一下再采访两三个人就完事了。

这只能算作一篇简单的报道,在网媒新媒体众多甚至人人都可以做记者的时代,这样的报道必然会被淘汰,纸媒贵在内容,如果连内容都没有了,那么纸媒的末日是不是就要到来了。

回到小标题,作为记者,如果不想继续混日子,那么广泛的阅读必不可少,只有对一条新闻掌握到足够多的信息,才能丰富报道内容,才能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呈现给大众。

这个大量阅读,当然就包括你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尤其是不感兴趣的又缺乏报道的,通过阅读出版物、报告、公告等,来拓展记者视野,丰富报道内容。

2、随时记录灵感记者要时刻充满好奇心,这样才能发现万物的不同,进而激发新闻敏感。

随时随地记录灵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灵感往往总是在一瞬间,过去了就过去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总之不假。

3、与中间人保持联系。

做记者一年,也常常困惑,如何与采访对象保持好关系?这一年有收获如朋友般的采访对象,也有的采访对象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故事的内容、结构和写作技巧是让一个故事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怎么找到好故事:1.靠阅读窃取思想:广泛阅读,随时记录灵感,为选题做档案并定期整理2.不要过多依靠高层,依靠中间人3.与其按照一个已形成的思路去采访某人,不如坐下来和人聊天4.推断法(靠逻辑或抽样调查推断小故事后的大背景,扩大事物的主题)和综合法(几件事件之间存在的联系,把发散的发展点联系在一起,发掘出更多的故事)5.如何处理已报道过的故事:具体化;预测(发展,影响,反作用);改变角度6.交谈时奉承而不是威胁对方好故事如何构思在开始采访一个故事之前以及整个报道过程之中,你都要考虑你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感觉。

如果你对故事的主要方面或者发展情况感到可笑、怀疑或愤怒,试着明确是什么因素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跟着你的感觉走,记住你对他们的分析,因为他可能带你进入你没有预料到的新领域。

在绘制和分析自己的因果关系图时,要考虑:时间、距离和影响对象。

一个元素离故事的中心距离越远,那么他还没有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同时,他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改变逻辑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主题的解决办法:在你已经画好的故事地图上选择最重要的一块,用几句简单的话表示出来。

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主要发展上,这种发展所导致的一两种可能以及这些影响可能的反作用。

其他的都可以忽略。

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高度戏剧性的元素;市井特质;三个证据来说明观点;不要忘记自己是讲故事的人一个记者在工作中所必须接触到的信息以及必须考虑到的事项:数量、地点、多样性、强度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源:正反方,当事人还是观察者,当事人的话离事件又有多近要想向一位读者证明什么,绝不要试着抛给他三串数据,而是要把各种元素整合,一次只提供一部分,抓住读者的心。

各种各样的论据会让你的故事更具说服力,表达也更明确。

因此,在做采访计划时,就应该选择多个不同角度,寻找一定数量的现象、引语和事例计划与执行Step1:全面思考1.历史:主线是否牵扯到过去?有的话牵扯到那些东西?这个故事是否与过去不同,不同在哪里?是否是过去的继续,怎样继续?有没有读者觉得真实有趣的历史细节供我使用,我能否简洁的使用?2.范围:我故事里的中心事件影响又多大,程度有多强,变数有多少?3.原因:经济(是否有金钱关系在里面,金钱的作用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社会因素(文化习俗道德或家庭生活的变化是否影响故事,怎样影响?)政治法律(法律、规则或税收上的变化)心理因素(自我意识,复仇意识和愿望满足是否推动整个故事,主角是否受到很大影响)4.影响:发生的事情对何人何物带来好处,怎样的好处,好处的范围多大;带来伤害,怎样的伤害,伤害的范围;获益者和受害者在情感上有什么反应。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这世界最不缺的恐怕就是故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

每一个写稿子的人,都会为怎样给看稿子的人呈上精彩绝伦的故事而绞尽脑汁,夜不能寐。

看完《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我才发现,原来讲故事也是一门颇有学问的事情。

“谋而后动”——讲故事前的充分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计划是写出一篇精彩故事的开端。

当脑子里面有了一个最初的灵感以后,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仓促开始我们的写作,而是就这个灵感开始细致缜密的计划。

我可以根据这个灵感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这个灵感需要多少事实和数据来支撑?为了讲述这些故事,我应该去采访一些什么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在写稿子之前应该考虑的。

当然,一个好的故事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主题。

就像是电脑的CPU和人类的大脑一样,故事主题起着操控整个故事走向的作用。

无论这个故事过程多么曲折,情节多么光怪陆离,它都脱离不了主题的控制。

一旦故事脱离主题,那便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读者也只会觉得“满纸荒唐言”。

一个好的计划就能使笔者牢牢抓住故事主线,通过材料的映证,讲出一个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的故事。

在拿出纸笔准备开始叙述我们的故事之前,我们应该制定一个计划。

这个计划不是如同八股文一样死板、条条框框的,而是应该成为整个故事发展的向导,指导整个故事的构成与走向。

比如我们得知某工地正在开展安全生产活动,这是很好的故事题材。

在我们动笔之前,计划决定了我们是选择讲述该工地进行安全生产的大小会议、精神传达,还是选择讲述关于安全生产的人物或者事件,抑或是选择讲述几个人物、事件所反映的一种现象。

同时,计划还要求我们考虑,关于故事的历史、范围、原因、影响、作用和未来,我们手头掌握了多少信息,如果信息不够我们应该去哪里找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读者。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通过计划来牢牢抓住主题,让精彩有趣的情节为整个故事主题来服务。

如果没有一个计划敲定大致的故事走向,到最后故事只能是一团乱麻,看得读者“眼花缭乱”仍不知所云。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读后感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读后感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书中讲到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众所周知,以讲故事的手法开篇是华尔街日报鲜明的特色。

它着力于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避免深度新闻的严肃与刻板。

事实也证明,新闻报道以“讲故事”形式是向受众提供信息的最好方式之一。

这本书就教会人们如何用故事来展现新闻报道,如何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故事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以及如何让故事深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书中讲到怎样才能找到好故事。

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家是指那种知道123种恋爱方法,却根本不认识任何女人的人,事实上,读者一般对他们态度冷淡”。

这句话生动且精辟,就告诫我们,做新闻不要一味地信守书本知识、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

所以说,要写成一个好故事,首先得先占有丰富的材料获取渠道,以及好的获取材料方法,可以依靠广泛阅读、随时记录灵感、为选题做档案等方式来进行。

写出一个好的故事的前提,就是在取得充足的材料后,获取好的灵感和想法,可以用推断法、综合法等处理。

而在一些已被报道过的故事则可以采取具体化、预测和改变角度等处理使之更具可变性、创新性、持续性,重新予人一种新角度,开辟一片新视野。

书中还阐述了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

根据读者喜好、兴趣写新闻的故事性报道是一个好故事所构成元素的一元,这也是好故事所能展现给读者的一个情节。

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读者眼球的故事,也应在字词和句子中下功夫,使其更加简洁,更能反映主题。

让字和句通俗易懂,使读者更易领会其中的道理。

锤炼字句使之更加恰当,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读者。

如果遇到一些晦涩难懂,抽象的字句时则把它转换为一些让受众更易理解、更加具体形象字词和句子。

读书‖《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4):组织材料和结构

读书‖《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4):组织材料和结构

读书‖《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4):组织材料和结构写作,永远不可能拥有完美的材料,只需要足够好的材料就行了。

那么,如何处理手头的这些足够好的材料呢?【01】时刻不忘“激进读者参与法则”。

作者要完成一篇优秀的故事,就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思考完问题,必须让读者对自己的故事感兴趣。

所以,我们必须要思考读者是什么样的。

Step 1:逗我呀,你这个家伙——有本事你就来哄我吧。

我不欠你的。

要让我读你的故事,给我一个理由。

Step 2:告诉我你能干些什么?——你的故事到底说了些什么?不要给我空洞的解释,也不要那琐碎的细节。

Step 3:真的吗?你怎么证明你说的都是真的?——让我看看你的逻辑和证据。

我已经花时间来读你的故事,不要让我失望。

Step 4:好吧,我买了。

——你要我记住这个故事,就把故事写得清楚一点,有力一点。

给故事一个强有力的结尾,好让整个故事牢牢刻在我的记忆中。

【02】泛读材料浏览搜集的所有材料,把不相干的材料或者重复的材料放到一边,用一段简短的段落确定故事的主题,强调动态元素,突出故事的方向。

千万不要把好的素材藏在最后,报纸杂志受版面所限,可能随时对文章进行删减——故事的结尾就像一幅油画的外框,去掉它故事依然是完整的。

【03】精读、标注索引在本阶段阶段,要缓慢、仔细地阅读所有的材料,把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挖掘出来,然后给每个信息标注索引,按照不同性质给它们进行分类。

找一张空白的打印纸,把计划向导提出的各部分内容分别列出来,各部分之间留出足够的空白以便做记录(按照历史、范围、原因、影响、反作用、未来6个部分列出来)如果是人物类稿件,就列出人物特写的6大要素。

接下来要做的是,边仔细阅读所有的材料,边用自己的速记方式在有用的内容旁边做记号,并分门别类,把主要信息记录在空白纸的相应位置。

给细节做好记录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材料,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对所使用的数据、引语、事件了如指掌;如果忘记,能给我们以提醒。

华尔街日报如何将故事——九大步骤

华尔街日报如何将故事——九大步骤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九大步骤第一步:怎样找到好故事?一、依靠阅读1、广泛阅读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获取故事的最简单办法,尤其是现在有互联网,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快捷便利。

作者提供的第一种方法“广泛阅读”针对网络来说,我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相关的博客论坛,然后再到专业网站去阅读官方的文章。

这么做的原因是现在的博客论坛等等往往能够提供一些正式场合看不到的内容,包括技术含量很高的分析甚至行业内幕,但因为是非正式的,内容的真实度就没有保证,而且很多内容也相对粗糙主观。

所以就需要再到官方的网站或者线下出版物等等,对应相对主题找类似的文章,然后大量阅读,读上最少五六篇。

相当于是你和五六个人开了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会议,而他们的发言也会给你足够的资料,来得出自己的观点。

2、记录灵感任何一本有关写作设计或者广告绘画等等图书都会介绍这个技巧。

因为灵感的到来是没有预兆的,而且存在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

一个好主意可能随时随地出现,在公车上、在飞机上或者上厕所的时候,但这个主意出现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你是做程序员的,但你突然想到了一个关于延长电灯寿命的点子,这个点子目前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你很快就忘了,一辈子也不会再想起来。

但这个点子出现肯定是有他的原因,比如你更适合做电灯的工程师,依靠这个点子你可以开自己的工厂等等。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先记录下来,然后看有没有实施的可能性,或者提供给其他人,不要让它溜走。

3、为选题做档案做档案其实就像是一个人的家。

有些人思路清晰,善于管理。

进到他家中可能你会看到他的书柜,书籍按照分类放得整整齐齐,然后在他需要的时候他就可以轻易找到他需要的书。

对于其他东西也是如此。

和选题相关的材料如果可以做好分类档案,不但便于找到相关信息,而且最重要是可以把这个主题不断的深入研究,档案的增多代表着你对这个题目的了解增多,而了解的越多就了解的越清晰,对现在的判断和对未来的预测就越准确。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书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书评

《华尔街日报》不仅仅是讲故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圣经》是如何写出来的?”“如果彻底学会了《圣经》的写法,是否能够写出另外一本《圣经》来?”向1000个人问这个问题,大概会有1001个人(包括提问者自己)会给出同一个答复:“白痴”!然而,在被奉为“金融市场圣经”的《华尔街日报》面前,所有的记者和编辑都毕恭毕敬地低下了头,小心翼翼地搜寻着关于其写作技巧的蛛丝马迹——道理很简单,我并不想写一本《圣经》,只是想比坐在隔壁桌的那个家伙写得更好一些。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似乎就是这样一本秘籍:它开宗明义地告诉我,“我们”都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有最基本的要求”——给读者讲一个故事,并且“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

就这么简单!五年前我在一家周刊干活时,一篇关于电力改革的报道怎么也通不过。

以苛刻出名的主编在我面前叹了几次气后,便把我和那篇“不可救药”的稿子发配给了部门的头儿处理。

头儿拿着稿子又找到我,“你到底想写什么?”我怀着满腹委屈呱啦呱啦说了半个小时,末了头儿突然问了一句,你为什么不像跟我说的那样去写呢?我又呱啦了大半个小时,大意是如何如何非得这么写不可,头儿叹了口气,自己拿着稿子回家改去了。

又过了很久,一位哥们在网上的一句话突然让我悟到了点儿什么。

他说在写作时要做到“心中有我,眼底无他”——按我的理解,这大概是说在写作前要心存读者(另一个“我”),但在写作过程中却不能够受到读者的“干扰”,进入真正的“自我写作”状态。

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结尾,作者这样写道:“所以,这本书想要强调的最关键内容,实际上是记者的态度,记者对自己、对读者、对那些打断他们谈话的陌生人的态度。

如果记者无法摆脱这些陌生人,因为他害怕冒犯他们,如果他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去迎合一屋子的人,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再多的写作技巧和策略都无法帮助他。

他将永远无法在他的新闻作品中留下他个人的印记。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06怎样找到好故事?广泛阅读;随时记录灵感;为选题做档案;依靠中间层提供信息。

与其按照一个已经形成的思路去采访某人,不如坐下来和人聊聊天。

处理已被报道过的故事:具体化;预测;改变角度;一位弥留之际的老师躺在床上,学生们知道他是虔诚的信徒,就问他一个问题:“老师,如果你见到上帝,你想他会对你说些什么?”老人想了一下回答说:“首先,我知道他不会对我说什么。

他不会说:‘为什么你在人间没有做得更像我一些呢?’相反,他会说:‘你为什么没有更像你自己一些?’”当我们询问人们的想法时,许多人会自动把自己的情感掩盖起来,用事先准备好的理性语言来回答你的问题,而不会完全把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你。

当我们询问人们的感受时,就给了他们表达自我真实状态的许可证。

这时,读者才能从故事中获得一个人完整的形象,而不是半个人的形象。

材料分类的6个盒子:历史、范围、原因、影响、反作用、未来每个故事都是一条流动的河,从上游到下游建有很多水坝。

每个水坝后面都有一个大水库,在这里河水仿佛停止了流动,感觉就像在静止的湖面上。

事实上,河水是流动的,虽看不见却还在流向大海,讲故事的人应该然读者意识到他们是身处流动的河流中,而不是咋平静的湖面上。

故事是发展的、流动的、递进的。

读者在故事的河流中泛舟,他们的船就是我们为故事选择的叙述主线。

如果在你的故事中,中心事件本身就极具新闻性,首先就从范围部分着手,让这一部分内容紧跟主题陈述。

接下来可以是事件背后的推动力、影响和反作用。

这是幼年型故事的典型推进顺序。

如果是一个成熟型故事,中心事件已经被广泛报道,不再是新闻,主题陈述强调的不再是事件的范围,而是影响以及/或者反作用,中心事件只需用少量笔墨介绍一下。

让你已经写出来的东西告诉你下面该写些什么。

尽量把同一信息源的材料放在一个地方,但有时候也要分散安排。

如果故事中没有突出的动态元素存在,离题是一个改变故事节奏的好办法。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读书笔记一.怎样找到好故事1.广泛阅读高\ 发行量的大众期刊,专业期刊,行业通讯,学术刊物,一级政府机构分布的信息2.随时记录灵感\ 做笔记,剪报收集资料3.为选题做档案\ “备忘录”时效性强的及时做4.依靠“中间人”提供信息\ 让采访像聊天一样;奉承让你随心所欲从资料中获得写作灵感1.推断法\ 向外辐射性思维,逻辑能力,找到新东西,深刻2.综合性\ 发现共同点,不是重复故事,而是扩展它,充实它,或者改变它的性质如何已被报道的故事1.具体化做一名“微雕家”2.预测(故事的发展——影响——反作用{被采访者采取的措施去影响事情的发展})3.改变角度了解读者喜好(根据喜好程度由高到低排列)1.狗,及其他可爱的动物和行为端正的儿童。

2.人物|当事人(真实)而非旁观者(···的专家、分析师)3.事实,当他们与故事有关并能推动故事发展的时候(动态发展、直接的人物感受或者清楚地故事主旨)4.人物|观察者(顾问、分析家、评论家)在使用观察者时必须采取谨慎态度,重要的还是那些有着直接经历的信息源5.数字,尤其是大数字,以及连续的段落中排列在一起的长串数字(扼杀读者兴趣)二.好故事如何构思在采访一个故事之前以及整一个报道过程之中,你都要考虑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试着明确是什么因素导致你产生这样的感觉。

记住你对它的分析,因为这些感觉会将你的报道和写作引入你料想不到的领域。

想考这就要讲的故事?范围有多大?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表达是最好的?甚至是什么样的语气是最好的?按照因果关系归纳故事的主题a作用和反作用b明确1.设置故事范围,在绘制和分析因果关系图时,考虑三因素:时间、距离、影响对象。

2.主题陈述是最重要的写作,在完成采访后,根据发掘出来的材料。

重新修正我的主题陈述。

好的主题陈述简单明了、没有细节,只是鲜明准确地勾画出故事的主线。

主题陈述应包含故事的“幼年期”(这种故事的中心事件就是新闻)还是“成熟期”(中心事件可能已被报道了,但报道可能还没有涉及它产生的所有影响和这些影响造成的反作用)3.特写的创作综述性:写作对象的特点在于特殊性,让这些与众不同的品质细节化、具体化。

浅谈如何巧用“华尔街日报体”讲故事

浅谈如何巧用“华尔街日报体”讲故事

浅谈如何巧用“华尔街日报体”讲故事作者结合自身12年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实际,就如何运作“华尔街日报体”讲故事,提升报道品质进行了简要阐述。

标签:新闻报道;华尔街日报体;方法技术作为新闻人,我接触“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是在2007年。

编辑告诉我,用“华体”表述新闻,稿件反映的主题用软着陆的方式,娓娓道来,故事性很强。

这五年多来经常使用该体写作,总结经验后认为,采用“华体”有一定规律,即:人物选择必须精准、主题素材必须丰富、主题升华必须巧妙。

掌握这些规律,就能用好“华体”为报道添彩儿。

“华体”(也称DEE格式)是《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

它首先以一个与报道主题有直接关系的小人物开头,然后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

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非常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一、人物选择必须精准从“华体”的报道格式看,用小人物引出报道主题并在结尾处升华主题是其特点之一。

所以,选准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小人物是“华体”写作的前提。

笔者认为,在“密切相关”的框架下,所选人物还必须具有代表性或独特性。

代表性,指该人物能够代表最大范围的人群。

如,报道惠民政策出台并取得实效,一些报道者常选择官员和专家作为切入点,这些人物虽有一定权威,但其代表的人群有限,远不如“张先生”和“李女士”等直接因政策受益的普通群众有代表性。

独特性,指人物与报道主题有独特关系。

如,我撰写消息《职工夜校书声朗朗20年》时,在众多人物中选择了一位叫宋天义的老职工,20年前夜校成立时他在台下当学员,20年后他在台上当教员。

他见证夜校发展过程、在夜校中成长,所以他这个人物就具有独特性。

二、主题升华必须巧妙“华体”结尾处要回到开篇时的人物,并以人物的故事、语言和行为等为素材进行主题升华。

将主题升化到期待的程度,首先要选好升华所需素材,人物的故事、语言和行为等林林总总,报道者应找到与主题报道紧密相连又拓展延伸素材。

华尔街日报写作的秘诀,都在这里了

华尔街日报写作的秘诀,都在这里了

华尔街日报写作的秘诀,都在这里了如何能讲好一个故事,让人忍不住从头看到尾,考验写作能力关键,如果你写的故事不能吸引人,那你的写作就是失败的。

《华尔街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教你如何写出有吸引力的故事,让人忍不住读下去。

该书作者威廉·E.布隆代尔是华尔街日报头版资深撰稿人,将自己多年写作的经验,写在了这本书。

一怎样找到好故事?有时我们在还没开始写作时,就要面对不知道要写什么困境,我们总不能等故事来到自己手中,作为创作者我们必须要时时有选题在手中,就要学会主动出击。

怎么面对这个困境呢?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1. 广泛阅读。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大量的阅读是一个写作者必须具备的,尽管村上春树在30岁才开始写作,但是他从不会面临不知道写什么窘境,这也是因为他在早期打下广泛阅读基础。

本书作者建议经典的书目,学术论文,期刊杂志,都要读,视野要广泛。

文案天后李欣频就说,阅读面一定要广泛,诗歌,电影,小说,她不会局限阅读的类型,这些在她写文案时给予她很大帮助。

2. 随时记录灵感。

这应该是写作者必须养成的习惯,灵感来了,随时用小本本记下,或者把它记录在手机上。

3. 依靠“中间人”提供信息。

我们身边的人,无论是谁,都可能成为提供我们信息的人,我们要学会好好观察,发展,他们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二怎么挖掘灵感?一件事别人能从各种角度出发,深入浅出,而轮到自己却还在苦恼怎么写?灵感来了,却不用。

作者给出两个方法去挖掘灵感,找出方向。

1. 推断法。

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造成这个具体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第二,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否也能在其他的地点对其他的人或组织产生同样的作用。

、比如最近比较火垃圾分类,有的人写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写因为污染问题,垃圾回收问题导致了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有的人写其他国家的垃圾是怎么分类,产生了什么影响2 .综合法:把几件看似不相关的事件找到联系,找到不同事件可能存在的共性。

比如最近范冰冰分手,宋慧乔离婚,张若昀结婚,这几个事件看似没什么联系,但是由于它们在同一天爆出,登上热搜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九大步骤第一步:怎样找到好故事?一、依靠阅读1、广泛阅读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获取故事的最简单办法,尤其是现在有互联网,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快捷便利。

作者提供的第一种方法“广泛阅读”针对网络来说,我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相关的博客论坛,然后再到专业网站去阅读官方的文章。

这么做的原因是现在的博客论坛等等往往能够提供一些正式场合看不到的内容,包括技术含量很高的分析甚至行业内幕,但因为是非正式的,内容的真实度就没有保证,而且很多内容也相对粗糙主观。

所以就需要再到官方的网站或者线下出版物等等,对应相对主题找类似的文章,然后大量阅读,读上最少五六篇。

相当于是你和五六个人开了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会议,而他们的发言也会给你足够的资料,来得出自己的观点。

2、记录灵感任何一本有关写作设计或者广告绘画等等图书都会介绍这个技巧。

因为灵感的到来是没有预兆的,而且存在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

一个好主意可能随时随地出现,在公车上、在飞机上或者上厕所的时候,但这个主意出现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你是做程序员的,但你突然想到了一个关于延长电灯寿命的点子,这个点子目前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你很快就忘了,一辈子也不会再想起来。

但这个点子出现肯定是有他的原因,比如你更适合做电灯的工程师,依靠这个点子你可以开自己的工厂等等。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先记录下来,然后看有没有实施的可能性,或者提供给其他人,不要让它溜走。

3、为选题做档案做档案其实就像是一个人的家。

有些人思路清晰,善于管理。

进到他家中可能你会看到他的书柜,书籍按照分类放得整整齐齐,然后在他需要的时候他就可以轻易找到他需要的书。

对于其他东西也是如此。

和选题相关的材料如果可以做好分类档案,不但便于找到相关信息,而且最重要是可以把这个主题不断的深入研究,档案的增多代表着你对这个题目的了解增多,而了解的越多就了解的越清晰,对现在的判断和对未来的预测就越准确。

二、依靠中间人作者介绍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最了解事情深度资料的是所谓的高层人员,但他们往往是秘密的保守者,不愿意给出更多的信息,所以需要和高层人员身边的中间人联系,获取更多信息。

这些中间人往往以透露出一部分内部消息为荣,而且如果你以学生的姿态,把对方放到专家的位置,可能对方会给你提供更多的信息。

这个过程应该是在闲谈的气氛中进行的,而不是答记者问这种形式,这样反而会事与愿违。

思考材料,挖掘灵感:有了材料就要进一步利用材料,然后得出自己想要下作的主题。

作者提供了两种方法。

1. 推断法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你收集到的材料是慈善机构的运作良好。

大家都在说现在社会的风气好,人人都在做慈善。

但通过你的进一步收集资料,进行判断,你会发现,其实做慈善可以少缴税,所以很多有钱人用它来逃避税款。

这样,一篇与众不同,而且有深度的文章就出现了。

2. 综合法这种方法是把各种琐碎的信息联系到一起,然后寻找共同点和内部关系。

比如教育腐败,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社会犯罪率尤其是年轻人的犯罪率增加。

这三件事看似不相关,其实是直接相关,而且是前一个事件引起了下一个事件的发生。

根据这些信息,你就可以写出一篇深度分析年轻人犯罪率增加的文章,并且找到这件事的源头,甚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没有新的故事,只有新的记者。

作者介绍说新闻界经常会说到这句话,因为很多时候,即使是新闻也只是同样事情的重复。

比如在中国的所谓豆腐渣工程,只不过是换了地方,换了主角,但故事的发生经过结果,其实只是以前新闻的重复,只是报道的人变了而已。

如何处理已经报道过的故事:1. 具体化挖掘深入的具体的故事,活生生人物的自述。

比如说北京的住房问题,作为一个记者或者是研究员,可能会写一个人均住房面积从原来的某某平米下降到了多少平米。

看完了这句话,读者会怎么想?可能是什么都没有想。

因为其他人已经说过了。

但如果具体化,比如我去一个同事家,看到他和老婆睡下铺,他女儿睡上铺,和自己兄弟家只隔了一张布帘子,没有浴室和厕所。

即使不加入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要说什么。

而且这个例子是这个作者独有的,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情,这个作者已经有了和其他作者的差异。

2. 预测(1)发展(2)影响(3)反作用:被影响的人,推动或者阻止影响假如大家都对现在事情相当了解,那么预测事件的下一步发展的人就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

比如现在BT被封,很多人都在报道什么时间因为什么被封等等,细节可以描述到是几点几分被封,那么再做同样的报道就只是重复。

作者就可以写一篇BT被封之后会发生什么的文章。

比如这件事情将会如何发展,将来还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封,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比如对于像我这种经常上去下电影找资料的群体,或者运营的线上影视公司,甚至更深层次的对有关机构的影响。

最后就是这些群体会作何反应,比如线上影视公司积极支持封BT,因为没有免费电影下载,他们可以推行收费线上视听。

关于未来的预测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讲。

3. 改变角度如果站立的角度改变,可能就是完全另一个故事。

还是BT被封,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比如有效帮助了反盗版,限制了盗版的流通,和现在网上的其他同类报道就产生了差异,当然面对的也是另一个读者群体。

读者喜爱的,从高到低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排了一个受欢迎程度的列表如下。

(1)猫狗,可爱的小孩这一点在youtube上多次被证明是真理。

很多人花尽心思拍的DV短片没人看,但随便拍一个小猫喝水,就有上万人观看,发表评论。

(2)当事人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实际参与到这个故事,另外是做了一些有影响的事情。

比如报道青少年犯罪,文章中如果都是一些专家说都是网游引起了今天的青少年犯罪,读者肯定会嗤之以鼻。

但如果出现一个真实的少年犯,然后讲述他因为虚荣,要买一双两三千的篮球鞋,所以参与了抢劫,就会引起读者的思考。

(3)事实,当他们与故事有关,并推动故事发展相当于是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到底故事是怎么发生、进行的。

到事实这一块,其实更多的是往下删减,去掉和主线无关的内容。

(4)人物,观察者这里指的就是专家了,也就是说相比专家的意见,读者更愿意看到当事人自己介绍,或者真实的事实。

专家的意见只能是个补充或者总结。

(5)数字数字的使用要慎重,这个是作者的忠告。

比如一上来写一个:根据调查,中国76%的BT网站已经关闭,并且其中23%的已经进行内容清理。

读者一看到马上兴趣就减少了一半,即使是自己公司的同事,看到数据分析的时候可能也会打盹小睡一会儿,更何况是某个偶然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

第二步:好故事如何构思?一、故事的范围按照因果归纳主题,考虑时间、距离和影响对象。

决定取舍内容。

否则容易出现文章过短或者是范围太大,结果什么都说了一点,但又都没说透的情况。

书中介绍的技巧我也经常用,就是画出一个思维图纸,比如最简单的人物关系,张三一个方框,李四一个方框,王五一个方框,他们之间画箭头,谁曾经和谁打过什么样的交道。

然后往出扩展他们的朋友等等。

二、故事的主题选择最重要的一块,用几句简单紧凑的话表示出来,这就是找主题的技巧。

在公司管理方面,我也曾经实践过类似的技巧。

比如和团队开会经常是时间很长又效果不佳,后来我看了一本书叫《一分钟管理》,让参会的人介绍自己工作,找自己的问题,只用一分钟时间总结,然后大家再来找解决办法,同样解决办法也应该是一分钟内可以说完。

这个本质上讲就是找出主题。

比如做网站建设的,他一周的工作就是网站结构设计,页面的板块规划,需要的是编辑提供文字内容。

这个就是他的主题,而不是像:我本周做了首页,然后又做了公司介绍页,把首页和公司介绍页链接到一起。

等等过程和细节。

主题是高度概括,而且反应全貌的。

作者给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主题陈述就是一幅油画最早的线条轮廓。

从新闻方面来说,一个幼年期故事,也就是刚刚发生,大众了解有限,中心事件就是新闻时间本身,这件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等等。

而成熟期故事,大家都已经很了解了事件本身,中心事件就是影响和反作用力,也就是这件事情产生了什么后果。

三、特写、专题报道的创作综述型:选择特殊性(伐木工人的例子,为什么伐木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微缩型:选择典型性(例子:罢工期间某个汽车工人全家,强调这个家庭和其他家庭共性)这一段讲的主要是关于新闻报道的技巧,综述型和微缩型。

因为翻译问题,其实我感觉这两个名字有点怪,所以解释一下这两种类型的意思。

综述型,比如举个例子,描写伐木工人,那么就写伐木工人如何的与众不同,所有工人都吃中午饭,那就没有必要写,而伐木工人很多时候生命受到倒下大树的威胁,那就加重笔墨。

微缩型,是指拿出一个例子来,比如罢工期间某个汽车工人的家庭,让他来代表其他人。

比如他们家已经不像往常那样出去旅行,看不起电影,连水电费都支付困难。

这些事情是别的罢工参与人同样面对的。

虽然写的是一个家庭,但写的是这个家庭和其他家庭共有的内容。

四、报道方式1. 微缩型特写的报道方式优点:把复杂变成具体形象,埋好的主线是故事报道对象。

也就是像前面说的,那个汽车工人的家庭,他们的生活水平如何,三餐吃什么,都能说明罢工期间工人的经济困难。

缺点:报道对象如果无趣,报道对象没有说明想要表达的问题的时候,文章就不吸引人。

比如那个工人其实还有第二职业,虽然在罢工中,他还是不缺钱用,那用他来写罢工就失败了。

2. 综述型特写优点:报道对象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对象。

可以举很多个罢工工人家庭做报道。

缺点:可能会面临材料不够,文章过于简单。

什么都说了一点,但又没说透,每个家庭的情况差不多,文章产生重复。

五、报道角度1. 新角度不能没有理由,改变事件性质。

比如发生了一次惨剧,但文章却用一种讽刺的角度,而不是同情被害人的角度,肯定会引起公众不满,而不是引起他们的兴趣。

2. 没有角度,没有重点。

这种情况我感觉经常出现,很多人写文章把别人的观点都说了一遍,但自己没有角度,没有偏向,读者不知道你到底同意哪一边的观点,感觉文章作者只不过是个传声筒,文章看着也没劲。

解决:要重点关注故事主角和对手之间的紧张关系,对手不一定是人,搞清楚自己所带情绪,和指望读者产生的情绪。

比如说作者写一个关于小偷和警察的故事,那么主线就是小偷和警察的对抗,在这里小偷就是作为完全的负面典型出现的。

但换成另外一篇,写有些小偷其实是无知少年或者被迫走上这条路,希望社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那小偷就是带着作者同情进行描写。

如果这两篇文章混成一篇,一方面说小偷在公共汽车上偷了一位老人,一方面又在后面希望社会给某些小偷机会重新做人,读者也会感觉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

第三步: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时间:历史的传承解释现在的特殊行为,预测未来作者举了一个我感觉非常好的例子,说的是一个攀岩爱好者,岁数很大还坚持到野外去挑战高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