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一)人民版

合集下载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十八)人民版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十八)人民版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八)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6·江苏盐城模拟)“他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将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

”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 )A.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B.创立经典力学体系C.为原子能利用提供科学基础D.成功解释光电效应解析:选B。

解读材料可知,“他”承认时间和空间,并用数学方法阐明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

据此可知“他”是牛顿,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故选B项;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的是伽利略;C、D两项是爱因斯坦的成就。

2.(2016·浙江五校联考)爱因斯坦的意大利同学贝索是马赫信徒,他有次手拿马赫的《力学》对爱因斯坦说:“既然空间、时间与任何事物都没关系,你又怎么知道存在空间和时间呢?”爱因斯坦大赞,于是发誓要把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从先验论神坛上拉下来。

爱因斯坦把时空绝对论拉下神坛的著作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B.《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C.《论动体的电动力学》D.《广义相对论的基础》解析:选C。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力学体系形成的标志,A项错误;《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是普朗克的成就,它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B项错误;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打破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故选C项;《广义相对论的基础》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D项错误。

3.(2016·杭州模拟)下图所示是近代一部科学名著的部分目录,请判断该名著是( ) 第一编物体的运动……第2章向心力的确定……第7章物体的直线上升或下降……第12章球体的吸引力……第二编物体(在阻滞介质中)的运动……第三编宇宙体系(使用数学的论述)……A.《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B.《论动体的电动力学》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D.《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解析:选C。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人民版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人民版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

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

”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A.克服商业危机B.扩大海外市场C.对外倾销商品D.追逐商业利益解析:选D。

“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未体现商业危机,故A项错误;“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不是扩大海外市场,故B项错误;“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不是对外倾销商品,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以分享这笔厚利”,故D项正确。

2.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到:“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这位航海家应该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向西航行的航海家是哥伦布和麦哲伦,故A、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迄今尚无人走过”可知,麦哲伦在哥伦布之后,故C项正确,D项错误。

3.下列插画出自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

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第二幅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B.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解析:选D。

14—16世纪的两幅插画的风格都受到人文主义影响,人文主义不是绘画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只是使世界市场出现雏形,而不是形成,另外,插画的服饰是不同的地区风貌,不能体现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项错误;丝绸之路、马可·波罗等已经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是16世纪才开始,故C项错误;从图一中国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的误解到图二形象更符合实际,说明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故D项正确。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人民版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质检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西周的教化体系中,执行教化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

春秋时期,官师分别,“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

这种改变( )A.与察举制的推行亲密相关B.推动了完备教化体系的形成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2024湖南怀化二模)孔子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主见“万乘之主(注:指君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由此可知( )A.儒家与法家都重视道德B.三者均认同国家一统C.孔孟和韩非均推崇霸道D.儒法都主见王权独尊3.(2024云南昆明“三诊一模”)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

从理论上来看,它能够让官员利用灾异来限制皇权,但从现实运用上看,结果却背离了理论设计的初衷,沦为儒生官员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君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

这主要是因为( )A.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B.理论设计存在先天不足C.灾异说明缺乏权威性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4.(2024广东湛江一模)汉代,从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起先,谥号以复谥为主,且第一个字都用“孝”字。

如汉惠帝谥号孝惠皇帝、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等。

这可以用来说明( )A.“独尊儒术”已经成为定势B.儒学渐渐实现了世俗化C.汉代道德政治渐趋形成D.君权受到宗法关系制约5.(2024山西二模)宋代私人设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书院最多时达300多所,成为文人思想传承与沟通的主要阵地,自由论辩的氛围空前深厚。

书院的大量出现( )A.确立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格局B.导致文人脱离现实崇尚空谈C.说明宋代官学发展严峻滞后D.推动了宋代理性精神的发展6.(2024湖南衡阳一模)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披戴头巾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

以名士命名所戴头巾,更是风行于世。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八)人民版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八)人民版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八)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

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C.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D.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解析:选A。

依据材料“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可知,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市场中的原料产地,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不能断定整个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故B项错误;在美国内战期间,中国农耕经济开始解体,但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棉花种植业扩大,但主要是出口,而不是发展家庭棉纺织业,故D项错误。

2.( )A.1894年后因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外国资本急剧膨胀B.外国资本的扩张导致中国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一战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扩张达到近代时期的最高峰D.列强的在华投资中交通业和工业比重上升较快解析:选D。

表格时间为1894年和191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故A项错误;中国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是因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而不是外国资本的扩张,故B项错误;仅就材料所给的数据,不足以判定是否为“最高峰”,故C项错误;材料所提供的数据中,工业和交通业资本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商业和金融业,故D项正确。

3.1905年,清政府建立户部银行,总资本银400万两分为4万股,由户部认购两万股,其余两万股,“无论官民人等均准购买”。

这说明清政府( )A.开始采取近代化措施B.推行官商合办方式C.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D.为民族工业筹措资金解析:选B。

洋务运动时期已经采取近代化措施,如创办近代工业,而材料时间是1905年,开始采取近代化措施说法不正确,故A项错误;材料中“户部认购两万股,其余两万股,‘无论官民人等均准购买’”说明推行官商合办方式,故B项正确;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清政府是为建立户部银行而筹措资金,不是为民族工业筹措资金,故D项错误。

重庆市2016届高三11月调研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2016届高三11月调研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市2016届高三11月调研卷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4.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时期的时代特征【解析】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项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A25.汉武帝时全国分设13个以“州”为名的监察区。

《汉书》分叙西汉疆域并不按州而按郡国排列,亦不见州之治所;而记叙东汉历史的《叙汉书》则将所有的郡国改为按所隶州排列,并将各州住所一一注处。

这表明从西汉到东汉()A.郡国并行从未改变B.郡县制度遭到破坏C.地方制度发生变化D.监察制日趋完善【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解析】郡国并行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基本废除,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郡县制在东汉时期并未被废除,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西汉疆域并不按州而按郡国排列,东汉则是将所有的郡国改为按所隶州排列”可知西汉时期作为监察区的“州”在东汉时期成为了地方最高的行政级别,说明地方制度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中“州”由监察区变为了地方行政区可知其并未体现出监察制度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26.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

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A.减免纳税B.按人纳税C.加征商税D.按地征税27.明朝政府禁止民间织造龙凤、蟒、飞鱼、斗牛等图案,违者“工匠处斩,家口发充边军”:同时也禁止民谣“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违者首犯凌迟,籍其家产。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十五)人民版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十五)人民版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五)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中国近代的一部著作描述道:“不仅包括各国地理,同时还包括关于外国造船技术和武器生产的尽可能完备的论述。

”这部著作是( )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孔子改制考》D.《变法通议》解析:选B。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而且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主张,因此正确答案为B。

2.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发表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

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以下事件符合社论评价的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A。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3.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

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

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 )A.“睁眼看世界”B.主张“中体西用”C.宣传维新变法D.倡导“实业救国”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

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可以判断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睁眼看世界”是鸦片战争前后,故A项错误;主张“中体西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故B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维新派宣传和开展维新变法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倡导“实业救国”没有宣传维新变法影响大,故D项错误。

4.下图是中国19世纪七八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以及建国以来四个时期留学主要路线示意图。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四)人民版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四)人民版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四)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中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A.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C.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解析:选D。

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很多,不能体现出儒家思想轻科技特点,故A项错误;从表中数据无法得出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故C项错误;从统计数据中看到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和农学属于农业相关领域的发明比其他发明数量多,可知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的特点,故D项正确。

2.“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 B.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D.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解析:选B。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四大发明与此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培根的言论中心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起到重大作用,说明对近代化进程主要是起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宗教信仰的弱化”不是四大发明引起的,故C项错误;四大发明起不到遏制殖民扩张的作用,故D项错误。

3.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A.《诗经》B.《老子》C.《庄子》D.《离骚》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和楚辞的内容及特点。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从材料中的“幻想境界”“南方楚文化”等关键信息可知,这符合《离骚》的特点——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六)人民版

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六)人民版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六)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6·郑州模拟)1946年初,美国外交官凯南首先提出“遏制政策”,被华盛顿当局积极采纳。

“凯南本人……不相信苏联真的在为共产主义‘圣战’卖力”。

这反映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 )A.对抗共产主义B.争夺世界霸权C.实行政治封锁D.采用经济制裁解析:选B。

材料中提到“不相信苏联真的在为共产主义‘圣战’卖力”说明美国认为苏联不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凯南认为苏联是为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斗争,是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来与美国争霸,因而美国也要积极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故B项正确;实行政治封锁、采用经济制裁是措施,不是目的,故C、D两项错误。

2.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

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

”这段话表明( ) A.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B.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C.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D.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解析:选D。

据材料中“1946年”“丘吉尔”等信息,可知斯大林的谈话针对的是“铁幕”演说,该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由“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可知美苏开始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故D项正确。

3.(2016·皖南八校联考)下边漫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A.标志着冷战格局拉开序幕B.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解析:选D。

漫画反映的是美国对欧洲实施的经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

标志冷战格局拉开序幕的是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且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故A项错误;美国主观上试图控制欧洲,遏制苏联,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错误;美国的目的是控制欧洲,共同对抗苏联,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促进了欧洲经济恢复,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展,欧洲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故D 项正确。

16届高三文科历史11月阶段性考试试题答案

16届高三文科历史11月阶段性考试试题答案

【历史部分答案】24、B 25、C 26、C 27、B 28、A 29、D 30、A 31、D 32、B 33、C 34、B 35、A40、(25分)(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5分)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5分)(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6分)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41、(12分)(开放性。

言之有理皆可相应给分。

史实及相应阐释9分;观点明确1分;围绕观点展开,逻辑清晰及语言准确2分。

)如:成立。

(1分)中国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导致出现世家大族、门阀制度,不利选拔出真才实学的人才,也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1分,相应的毛病阐述2分)隋唐开创并发展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打击门阀、加强中央集权等;(制度1分,阐释其优越性以防止原弊端2分)经宋元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八股取士,因袭古人思想、仅局限于四书五经的内容,导致思想被束缚、人才被压制,阻碍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繁密化的表现1分,造成前后矛盾即新的弊端2分)注:以别的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察举制或古代相关监察制度等进行论证也可。

反之,不认同也可。

但应有相应的史实等支撑,并论证得当。

43、(15分)(1)背景: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政府与豪强、豪强与贫民矛盾尖锐(6分)(2)作用: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9分)44、(15分)(1)开放性问题。

该类型题目应注意从两部分回答,第一、提出观点,第二、讲清理由。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七)人民版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七)人民版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七)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解析:选D。

题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发展。

铁犁牛耕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符合早期农业,故A项错误;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是早期农业和小农经济的性质,不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来说的一种经济形式,与农业生产方式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早期农业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是一种集体劳作,而小农经济从生产力角度来看,采用的是铁犁牛耕,故D项正确。

2.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

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B.《吕氏春秋》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解析:选B。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是杂家(儒、法、道等)著作,包括农业方面的知识,说明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故B项正确;农业科学体系形成于汉朝时期,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不能反映百家争鸣,故D项错误。

3.《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材料说明先秦时期( ) A.按时段分类交易B.已经出现了夜市C.交易场所已趋固定D.市场初显专业化解析:选A。

材料中“曰昃(太阳偏西)而市”“朝市”“夕市”说明是按照时间交易,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夜市已经出现(夜市最早出现于唐朝后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交易场所的信息,故C项错误;市场专业化是指交易物品的专门化,材料中没有显示,故D项错误。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三)人民版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三)人民版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三)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1949年9月,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此为重大事件,今后之立国原则与设施要点,俱在此中也。

”“此”重大事件是指通过或发表了( )A.《新民主主义论》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论十大关系》解析:选B。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在抗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共同纲领》发表在1949年9月,故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表在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发表在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

两种解放分别侧重于( )A.政治上解放、生产力解放B.思想解放、生产关系解放C.上层建筑解放、社会制度解放D.民主政治解放、对外关系开放解析:选A。

新中国成立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改变了人民被压迫的局面,实现了政治上的当家做主,改革开放主要是调整生产关系,避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使其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解放了人民更加侧重于政治方面,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侧重于解放生产力,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在政治体制上的原则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制度仍是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主政治,同时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被侵略的屈辱史,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

3.中国现代有一制度被誉为“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该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选A。

从材料“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来判断。

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故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与材料“最高实现形式”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一种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有机结合的国家制度,与材料“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2016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综合检测(一) 含答案

2016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综合检测(一) 含答案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可见分封制在当时()A.传播了周文化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C.拓展了疆土封界D.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解析:选A。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以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的地区,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安置殷商遗民不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拓展了疆土封界只是其表面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材料信息未体现,故D项错误.2.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

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

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解析:选B.材料中“严密的继承制度”是指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说宗法制“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故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C、D两项错误.3.鲁僖公九年,管仲在齐国葵丘召集了诸侯盟国开会,订立了《葵丘之约》,以周天子的名义宣布了如下五个条款:“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

”条款表明( )A.诸侯拥戴周天子B.诸侯国积极推行宗法制C.诸侯反对分封制D.诸侯国彼此能和平共处解析:选B.从条款的订立者和条款的内容可知都没有体现出诸侯服从拥戴周天子,故A项错误;从“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可知材料表述的是不得换太子,不能把妾转正为妻,不能让妇女参与国事,体现出继续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和以父系血缘为主的宗法制,故B项正确;条款中没有体现出反对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中没有体现出诸侯国彼此能和平共处,故D项错误。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一)人民版模板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一)人民版模板

【浙江新高考】 2016 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一)人民版( 时间: 50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共 60 分 )1.美国作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冷清时代》中写道:美式风趣的溶解剂早已开始向这场危机倡始攻击。

有些冷笑话,说的是高盛公司的每一股都配发免费左轮手枪。

还有笑话说,客房服务员会咨询每位登记者:“是用来睡觉,仍是用来跳楼?”针对上述现象,罗斯福政府的应付措施主假如()A.整改财政金融系统,恢复银行信誉B.增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进工业中兴C.帮助公众战胜惊慌的心理,恢复对将来信心D.发放紧抢救援金,增强救援工作分析:选 C。

整改财政金融系统主假如应付股市危机,资猜中没有说起,故 A 项错误;增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是应付工业产品盲目生产,资猜中没有波及,故 B 项错误;资猜中“是用来睡觉,仍是用来跳楼?”反应了公众的惊慌心理,故C项正确;发放紧抢救援金主假如应付社会贫穷,资猜中没有信息表现,故 D 项错误。

2.罗斯福称《全国工业中兴法》“是美国国会拟订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

其主要依照是该法律()A.增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B.调整了公司关系和劳资关系C.防备了盲目竞争惹起生产剩余D.和缓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分析:选A。

罗斯福新政重要特色是国家对经济的干涉,《全国工业中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察之下,增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故 A 项正确;调整了公司关系和劳资关系、防备了盲目竞争惹起生产剩余都是在国家干涉下进行的,是政府增强对工业计划指导的表现,故B、C 项错误;该法案不过和缓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一项措施,不可以表现资猜中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故 D 项错误。

3.李庆余在《美国怎样建立社会和睦》中提出“新政是在强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敌手描述成一个‘迷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习惯于以大公司为社会生活中心的公司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对新政立法发出一阵阵抗议”。

高考历史人民版通用史论阐释专题十一知识点1127罗马的法律制

高考历史人民版通用史论阐释专题十一知识点1127罗马的法律制

析·史论阐释一、罗马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罗马法时代,是奴隶制社会,不会存在人人平等。

但是对于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地位,主张平等原则。

该原则发展成后来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2.法人制度:罗马法没有法人名词,但是设立了法人制度,对法人分为社团和财团,并对法人的权利义务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定。

3.一夫一妻:与现在内涵不一样,但是至少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名词,成为后人战斗的武器。

4.物权法定:罗马法强调物权的范围和种类都由法律规定。

所有权为自然权,为核心权利。

后来该原则发展成“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继承原则:实行遗嘱至上原则;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二、罗马法的特征1.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2.从形成上看:体现出与时俱进、为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而演变的特点。

3.从内容上看: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领域。

4.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对后世影响深远。

5.从实质上看: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三、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1.(2018·全国卷Ⅱ·T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

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

”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变革。

A说法错误,贵族随意解读法律受到限制,并非特权取消;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时期,《民法大全》颁布,罗马法体系形成,故B错误;自由民获得公民权是在万民法实施的罗马帝国时期,D错误;平民与贵族斗争,成文法出现,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受到限制,这一时期属于公民法时期,公民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因此C正确。

2016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综合检测(十三) 含答案

2016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综合检测(十三) 含答案

[单独成册](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6·浙江五校联考)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

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选C。

抓住关键信息: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儒家强调贵贱有序,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美国精神”与墨家兼爱、尚贤的思想相近,故C项正确;法家强调严刑酷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2.(2016·稽阳联谊学校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局面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③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④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D。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故③错误,由所学可知①②④叙述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

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解析:选D。

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开设讲解的课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二)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二)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二)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A。

题干中“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拒不承认……劣势和……衰退”“……继续沉睡了二十年”等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初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符合材料所述的是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不符合“继续沉睡”的内容,故B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新政”,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此外,只要缴交所定进口税,便可将机械装运进口。

”这一条约是( )A.《某某条约》B.《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C。

材料指出“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机械装运进口”,反映了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设厂,与《马关条约》有关,选择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条约中都没有涉及投资设厂的内容,故排除。

3.黄遵宪在诗中写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某某去。

”该诗创作于( ) A.鸦片战争后B.甲午战争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九一八事变后解析:选B。

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割占的是某某岛,与题干某某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倭人竟割某某去”可知是《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割占某某,故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与“割占某某”不符,故C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东北地区,故D项错误。

4.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 日,孙某某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

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十二)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十二)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二)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世界市场体系的完善B.世界经济霸主的更替C.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D.国际金融制度的优劣解析:选B。

题中反映的是货币体系并不是市场体系,故A项错误;“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现了世界经济的霸主从英国到美国,故B项正确;题目主要讲述货币体系的演变,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故C项错误;题目没有提及国际金融制度的优劣,故D项错误。

2.“欧洲各国辛辛苦苦赚回美元和英镑,然后又毫无代价地拱手返回给发行这些货币的国家,就好像小孩子们玩游戏一样,赢家同意将赚回的筹码奉还给输家,游戏却继续进行。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C.关贸总协定的确立D.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解析:选B。

马歇尔计划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各国,为美国霸权主义服务,与货币体系无关,故A项错误;由“欧洲各国辛辛苦苦赚回美元和英镑,然后又毫无代价地拱手返回给发行这些货币的国家”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故B项正确;关贸总协定的确立旨在解决国际贸易中诸多不平等问题,而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是材料提及的货币体系确立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3.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全球化”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其中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解析:选C。

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是贸易体系,故A项错误;欧共体不涉及司法统一,故B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没有法律义务,故C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是政治实体,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真题+测试) 专题11 第22讲(解析版)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真题+测试) 专题11 第22讲(解析版)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真题+测试)专题11 第22讲(解析版)人民版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选D。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图示中的有效信息“直接”“依赖单一出口商品国家”。

根据教材知识,不难从地图及图示文字说明中看出资本流动对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影响。

就选项而言,A项在地图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项说法错误;C项仅是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原因之一;D项符合题意。

2.(·高考福建卷)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

据此,对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D.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解析:选B。

A项错误,依据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规定,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缓慢,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故黄金价格迅速上涨;C项错误,迄今为止美国的经济总量仍然居于世界首位;D项错误,美元仍然居于优势地位。

3.(·高考四川卷)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史实推论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B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十一)人民版

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十一)人民版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一)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美国作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中写道:美式幽默的溶解剂早已开始向这场危机发起进攻。

有些冷笑话,说的是高盛集团的每一股都配发免费左轮手枪。

还有笑话说,客房服务员会询问每位登记者:“是用来睡觉,还是用来跳楼?”针对上述现象,罗斯福政府的应对举措主要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动工业复兴C.帮助民众克服恐慌的心理,恢复对未来信心D.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救济工作解析:选C。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主要是应对股市危机,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是应对工业产品盲目生产,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用来睡觉,还是用来跳楼?”反映了民众的恐慌心理,故C项正确;发放紧急救济金主要是对付社会贫困,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故D项错误。

2.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

其主要依据是该法令( )A.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B.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C.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D.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解析:选A。

罗斯福新政重要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故A项正确;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都是在国家干预下进行的,是政府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的表现,故B、C项错误;该法案只是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一项措施,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故D项错误。

3.李庆余在《美国如何构建社会和谐》中提出“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习惯于以大企业为社会生活中心的企业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对新政立法发出一阵阵抗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综合检测(十一)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美国作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中写道:美式幽默的溶解剂早已开始向这场危机发起进攻。

有些冷笑话,说的是高盛集团的每一股都配发免费左轮手枪。

还有笑话说,客房服务员会询问每位登记者:“是用来睡觉,还是用来跳楼?”针对上述现象,罗斯福政府的应对举措主要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动工业复兴C.帮助民众克服恐慌的心理,恢复对未来信心D.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救济工作解析:选C。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主要是应对股市危机,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是应对工业产品盲目生产,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用来睡觉,还是用来跳楼?”反映了民众的恐慌心理,故C项正确;发放紧急救济金主要是对付社会贫困,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故D项错误。

2.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

其主要依据是该法令( )A.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B.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C.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D.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解析:选A。

罗斯福新政重要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故A项正确;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都是在国家干预下进行的,是政府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的表现,故B、C项错误;该法案只是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一项措施,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故D项错误。

3.李庆余在《美国如何构建社会和谐》中提出“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习惯于以大企业为社会生活中心的企业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对新政立法发出一阵阵抗议”。

从中可以看出新政( )①在美国社会遭到抵制②部分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③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④借用资产阶级民主立法手段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可知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习惯于以大企业为社会生活中心的企业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可知②正确;新政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故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对新政立法发出一阵阵抗议”,可知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4.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

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25%下降到4%。

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容易导致上述现象( )A.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B.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C.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D.大力推行“以工代赈”解析:选C。

材料中罗斯福第二次竞选基金比例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大大减少,是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触犯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

A项促进了美国商品的出口,对垄断资本家有利,故A项错误;B项有利于缓解农产品相对过剩的矛盾,对农业的补贴维护了农业资本家的利益,故B项错误;C项虽然缓和了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但对工人合理权益的维护,客观上激起工业资本家的不满,故C项正确;D项增加了工人的就业,与资本家的不满无关,故D项错误。

5.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A.推行“以工代赈”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解析:选B。

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材料是“机器产量数据”,没有涉及“以工代赈”,故A项错误;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大幅增加表明工业复兴,故B项正确;材料是“机器产量数据”,没有涉及财政金融,故C项错误;材料是农业“机器产量数据”,但没有涉及农业政策,减耕减产更不会增加农业机械的产量,故D项错误。

6.阿瑟·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指出:“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材料内涵的实质是( )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解析:选C。

A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表述正确,但与“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而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符合“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故C项正确;D项与“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7.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这表明日本( )A.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B.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D.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解析:选C。

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四个角度干预经济,但材料中日本的做法没有“全面仿行”,故A项错误;经济滞胀发生在197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年“所得倍增计划”,实质是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不能说明日本已经建成发达福利国家,故D项错误。

8.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在任)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改革背景的是( )A.经济危机与“滞胀” B.福利国家的弊端C.通货膨胀严重D.新经济的出现解析:选D。

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符合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在任)改革的背景,故A项不符合题意;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的福利制度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了财政赤字,符合撒切尔夫人改革的背景,故B项不符合题意;“滞胀”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严重,符合撒切尔夫人改革的背景,故C项不符合题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出现“新经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符合题意。

9.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解析:选D。

革命前的设想“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相似。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资本家经营,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粮食垄断”,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货币和市场,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实行企业完全国有化,故D项正确。

10.列宁说:“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材料中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满足战争的需要B.恢复发展经济C.巩固工农联盟D.实现工业化解析:选B。

“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可知苏俄内战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可知是推行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解决内战对经济的巨大创伤,故B项正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主要是为解决经济困难而非政治矛盾,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苏俄政权采取的过渡性经济政策,不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D项错误。

11.俄国著名学者尤·布尔金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社会背景是( )A.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经济凋敝C.苏俄人民迫切想过渡到社会主义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选B。

马克思主义主张单一的公有制,取消商品市场,列宁后来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部分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市场,因此是“改良主义者”。

A项是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是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转变的社会背景,故B项正确;C项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的背景,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列宁时期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

12.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这里的“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重点是指( )A.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B.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C.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D.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国民经济解析:选C。

依据材料“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信息可知,苏俄为了摆脱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即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选择C项符合题意。

13.“他的政策改善了大部分苏联人的物质福利。

这些政策措施提高了教育、职业机会和卫生服务的水平,总的来说,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但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上述评论针对的是( )A.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解析:选B。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没有让苏联人民付出很高的代价,故A项错误;斯大林通过工业化,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是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从农民身上索取太多等问题,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最终失败,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太大的变化,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在政治领域,改革最终失败,没有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